往生极乐的条件(中)

`──慧净法师2017年5月15日讲于圆光佛学院

今天所讲的主题内容是「往生极乐的条件」,我先把这一篇念一遍:(《净土宗教章》第五七页)

往生极乐的条件

  弥陀净土再怎么「极乐」「安乐」,如果不能令我们往生,等于画饼充饥,毫无意义。      往生极乐的条件,依据第十八愿所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此三十六字之中,「至心」「信乐」「欲生」「念佛」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要素、条件,具备这四项条件,就能够往生。

然而这四项条件,有学者解释得很繁琐、很驳杂,反而令人不易明白,而不得要领。其实它的道理很简单,很容易明白。亦即只要真正(至心)地「信受弥陀救度」(信乐),真正地「愿生弥陀净土」(欲生),真正地「专称弥陀佛名」(念佛)。如此而已,既简单明了,又易解易行。

前提是信,极乐净土既然那么美好,谁不向往,谁不「欲生」?除非不信之人。既已「至心」的「信」,自然就有「乐」,并且至心「欲生」,此后只要专一「念佛」便可。这便已具足「信、愿、行」三资粮,而最后归结在「行」,如善导大师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简而言之,「至心信乐」是因真正相信,而心生欢喜;「欲生我国」是愿生弥陀净土,由于一旦往生,必至灭度,证入涅槃,这么殊胜美好的净土,当然令人喜乐愿生;「乃至十念」是只要念佛,不夹余法,简单容易,故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被赞为「易行道」。

有信就有乐,有乐就有欲生,有欲生就有念佛,有念佛就有往生;出发点在于信。

只要「信乐」「欲生」「念佛」,必定往生;弥陀大悲,一点都不为难任何众生。往生弥陀净土的条件,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容易,有条件等于没条件;美好的极乐世界,白白地送给任何念佛众生,可见弥陀的救度是「主动、平等、无条件」的。

往生极乐的条件,再约而言之,只有二项,一是「欲生」,愿生极乐;二是「念佛」,上尽一形,下至临终之十声、五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

「欲生」与「念佛」的前提在信,信受弥陀救度,信受极乐殊胜,信受念佛必生。既然信受而「欲生」,则「念佛」根本不是问题,只要开口念佛,有谁不能?若是哑巴,或是病人,也可以心中念佛。念佛既不是问题,往生自然也就不是问题;既然都不是问题,即是简单、容易、浅显,不繁琐、不困难、不深奥,不论何人都能做到,都能达成,都能无碍往生。

至于犯「五逆诽谤正法」者,除非至死不悔,才会不能往生。因为使逆者不逆,谤者不谤,正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也是弥陀大慈大悲的目的。如《观经》下品下生之五逆罪人,临终至心念佛,当下众罪消灭,往生极乐净土。可见犯五逆罪,只要至心悔改而念佛,依然往生弥陀净土。而诽谤正法者,也是如此。

诸经中释尊降伏外道的事迹比比皆是,外道多有谤法者,然皈依佛陀,依教奉行,亦能入圣得果。何况五逆即含谤法,若不谤法,何来「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故五逆谤法者,除非至死不悔,否则回心皆往,不会因为一经犯逆犯谤,就永被舍弃,不蒙救度。因此《庄严经》言:「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善导大师《法事赞》亦言:「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第十八愿成就文说:「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往生」多么容易,「住不退转」多么容易。「容易」是净土门之所以称为易行道的真义所在,这是弥陀威神功德的最高表现,致使十方诸佛皆共赞叹。如《大经》下卷言: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
  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威神功德」即是弥陀救度众生的力量,力量广大,致使十方世界任何众生往生容易,证果容易。如此容易,诸佛怎能不赞叹、不劝往?然而众生仍然不信,可见罪业之深,业障之重。

有学者弘扬净土法门,往往将易行道与难行道混为一谈,把往生的条件讲得很高、很难,使念佛人望洋兴叹,半途而退;不免上违弥陀发愿的本怀,下误众生得救的机缘。其实,能使无力之人往生、绝望之人获救,如下品下生的根机,只靠念佛,亦能远离轮转之乡,还归涅槃之界,才是弥陀佛为众生发愿的本怀,也是易行道的真正精神之所在。

第十一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九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第十一愿保证灭度,「灭度」是入涅槃,一入涅槃,则生死之苦消灭,而进入绝对安乐自在的境界,等于是成佛。

第三十九愿保证灭度之前身心快乐,无忧无苦,毫无烦恼(漏尽)

极乐圣众有这两项保证,这两项保证就够了,足够满足我们所能想像的最高希望。

四十八愿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第十一愿与第十八愿。

第十一愿保证,一旦往生极乐,全部都能成佛。

第十八愿保证,十方世界任何众生,只要愿生称名,必定往生。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极乐净土,都是化生。《大经》下卷说明「胎生」「化生」。

胎生是:「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化生是:「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当然没有「疑惑心」,也就是「明信佛智」,「佛智」即是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力量,任何众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正是弥陀「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之所在。「乃至十念」之念佛就是「作诸功德」,因念佛是无上功德故,而「信乐欲生」就是「信心回向」。故相信念佛必得往生,而且念佛往生者都是化生而非胎生。

极乐世界的众生,其身心相状如何?以下三段经文,略可说明:
《大经》「依正涅槃」之文: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无量寿如来会》「无差别相」之文:

  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

《大阿弥陀经》「同证涅槃」之文:

  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生阿弥陀佛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便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饮食。
  其身体亦非世间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皆积众善之德,悉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甚姝好无比。

这一篇文字很白话、很浅显。不过,有几个地方需要稍微解释一下。
譬如,我们说极乐世界都是化生,没有胎生,可是66页倒数第5行就说: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极乐净土,都是化生。
  《大经》下卷说明「胎生」「化生」。

这里所说的「胎生」只是譬喻,《无量寿经》下卷后面的「胎化段」,就有说明胎生与化生的因果。也就是说,如果是念佛──依第十八愿的专一念佛,往生就都是化生,因为等同对阿弥陀佛没有怀疑;如果不是专一念佛,而是要以自己所修的功德来回向往生的话,那就是胎生。这里所说的「胎生」并不是胎卵湿化的「胎」,而是譬喻。由于往生当下不能见佛、闻法、见诸菩萨,好像虽然已得人身,但是还留在母亲的胎子里面,还没有生下来,尚无缘亲见这个世间,因而形容为「胎」。所以「胎生」二字是一种譬喻,借此譬喻让念佛人能了解此中情境,进而导向专一念佛。总而言之,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要讲这一段,主要是要大家晓得有这样的不同,要我们专念弥陀的名号。

那专念弥陀名号跟「信、疑」有什么关系呢?「信」跟「专」是一体两面,内心对阿弥陀佛的佛智相信,就会专念弥陀名号。阿弥陀佛的佛智是什么意思呢?《无量寿经》有谈到五个智: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乘智。这五种智归纳起来就是佛智。

佛的智慧就是般若,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这对我们凡夫来讲怎么理解?怎么接受?怎么相信呢?其实非常容易,我们只要相信阿弥陀佛能够救我们到极乐世界成佛就可以了;相信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众生──罪恶生死凡夫,即使出家学佛修行,没有一个能够断烦恼的,更不用说破见惑,就连伏惑都很难。自古以来修行人如牛毛,修行人很多,但是证悟者、解脱者如麟角;更何况现在是末法时代,佛陀入灭已两三千年了,随着距离佛陀入灭的时间愈遥远,世风如江河日下,人心愈加混浊复杂。以我们目前这样的根机,要靠自己修行离开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成佛更是遥遥无期。可是阿弥陀佛的佛智与力量,能够很轻易的让我们离开轮回、往生成佛,我们这样的相信就可以了。这就是阿弥陀佛的佛智所在。

所以,这个佛智显现在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能力上。佛有所谓「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对这三种智,也可归为根本智与后得智;一切智就是根本智,都是讲空性的智慧,也就是一切法的自性本空,所以佛的根本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慈悲救度的力量叫做后得智(含括道种智与一切种智)

佛的智慧显在哪里?显现在慈悲的救度、光明的救度,佛的慈悲与光明都是佛智的显现。智慧也好,慈悲也好,都是一体之两面;而佛的智慧是体,佛的光明是佛智的外相,智慧也好,光明也好,体跟相也是一体的。所以佛智显现在弥陀救度众生的功能利用之上,我们相信佛能够救度十方众生,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能成佛,这样等同相信佛智;退一步说即使这样的道理理解不来,但只要能够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专念就等同相信,自然就「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了。

所以,信就不疑,信就会专;如果不完全靠阿弥陀佛,或者是一半靠阿弥陀佛,一半靠自己,那表示对阿弥陀佛还不够相信,认为阿弥陀佛力量不够,必须自己再加一把力,修这个、修那个来加以回向,阿弥陀佛才救得起我,这样就是等同疑惑佛智了。

如果真的相信阿弥陀佛,就会「全身靠倒,通身放下」,专念他的名号。为什么?这一句名号跟世间的名号是不一样的,世间都是「假名施设」的,但这一句名号跟阿弥陀佛是「名体一如」──名即是体,体即是名;阿弥陀佛的本体跟他的名号是一样的。所以这一句名号具有阿弥陀佛因地所有修行的功德,以及果地成佛正觉的所有力量,因此「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也叫做「万德洪名」。可以说,这六字是阿弥陀佛功德的结晶,名就是体,体就是名。

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呢?因为佛的境界能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有形无形一切万物融通无碍,不相阻隔,所以这一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本身。

离开这一句名号,我们去哪里找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接触呢?

阿弥陀佛如果没有这一句名号,他怎么能够救度众生?让众生能够理解、让众生能够接触呢?

佛身是法身,法身无形象、不可思议、不可称说、不可形容;但是要救度众生必须要示现一个形象,以阿弥陀佛来讲,分为法性法身与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他的本体,方便法身就是这一句名号。这里所说的「方便」与正直舍方便的「权巧方便」是不一样的内涵,这里所说的方便是就救度众生来讲的,所以这一句名号也是法身。因此,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接受弥陀的救度,等于接受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如果没有佛的功德,怎么能够往生?怎么能够成佛呢?如果靠我们自己,老实讲,我们会修行吗?我们所修的行都是有漏的、杂毒的,昙鸾大师说: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人跟天的善恶因果,从佛的立场来看都是颠倒、虚伪、杂毒、有漏的。极乐世界是无量光明土,是阿弥陀佛的智慧之土,也是无为涅槃的境界,要进入那种境界,靠我们有漏、虚假不真的功德的回向怎么进去?都必须要靠阿弥陀佛的力量,这个叫做「明信佛智」,也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

那么第十八愿讲:「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四个是积极的条件,而「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消极的限制。条件虽说有四,但其实就是一个念佛。念佛很简单、很容易,有心就能够念佛,阿弥陀佛并没有规定我们要怎么样的念,也没有说要念到怎么样,如果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还有一个门槛标准的话,这样岂不显示阿弥陀慈悲不够,智慧不足?

(待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