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净土宗精要法语解》的第七条法语:《无量寿经》17 出世本怀。
1.经文
《无量寿经》17 出世本怀 (《圣教集》57页)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2.要点
“无尽大悲”,也有翻译成“无盖大悲”,“盖”是“覆盖、庇荫”的意思。就像天气很热,太阳暴晒,这里有一棵大树,来到大树下就可以乘凉,作为遮避、庇荫,感觉很阴凉。“无盖大悲”,就是把佛的大悲心比喻成树,无所不覆盖。
对每个人来说,都希望有个庇荫。比如一个人,小时候父母就是他的庇荫,长大了碰到好领导,领导就是他的庇荫。如果有好的庇荫,就觉得很安心,就像背后有人撑腰一样,心比较安稳。长辈、朋友、出家法师,在某种程度上都能作为我们的庇荫。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找庇荫。甚至中国人每到清明节或中元节,都会祭拜祖先,在全世界各民族里,只有中国人对祖先特别崇拜,其他民族很少这样。特别是我国南方,吃饭的时候,历代祖先的牌位就供在旁边,一家人就跟祖先一起吃饭。北方人看到那种场景,都吃不下饭,但是他们从小就这样,习惯了。
如果仔细分析这种心理,我们就知道,中国人骨子里觉得,对祖先好,祭拜祖先,祖先就能庇荫自己,祖先就能在另一个世界保佑自己。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祭拜祖先。虽然大家都说“人死如灯灭”,但每个人又隐隐觉得人死并非如灯灭,每个人都很重视祭拜祖先。到了清明节,也都要修坟、烧纸,因为大家觉得这样更容易受到先人的庇护。
以佛教的观点来看,祖先确实能庇护后世子孙,但不是靠后世子孙烧纸,甚至不是靠祈求,而是靠德。如果祖先有德,自然就能庇荫后代子孙,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求来的。
比如东晋的王羲之,他是大书法家,是中国的书圣。在他们家族里出现王羲之这样的人物,绝对不是偶然的。我看了他家的历代族谱,发现他家的祖先实在很厉害,在《二十四孝》里,有好几个典故(如王祥卧冰求鲤)都跟王羲之的祖先有关。汉明帝夜梦金人放光,大臣卜卦说,西方有圣教要传到中国,汉明帝就立刻派了几个大臣去西边请圣教,其中就有王羲之的祖先王遵,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最早把佛教引入了中国,虽然只是参与者,但是功德也是不可思议。这些人里居然有王羲之的祖先,真是想不到。所以,在东晋时期,王家是最大的家族,王羲之的几个叔叔,包括他的父亲,都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核心人物。王羲之的七世孙,也是一流的大书法家,就是隋朝的智永法师,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他。王羲之到了晚年,跟佛教的因缘特别深。他早年信道,到了晚年受高僧支遁的影响,思想开始往佛教倾斜。他写过一部《遗教经》,很多人说不是他写的,但是据我考证,一定是他写的,可惜,他没有写一部《阿弥陀经》。
这就是先人的庇荫。我们今天好好修行、修德,就能庇荫我们的后代子孙。但是,最大的庇荫还是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无盖大悲”,没有他不覆盖的。
而且,信仰能世世代代相传。比如我出家了,我没有后代,但是我哥有孩子,所以我出家的功德也能庇荫到他们。比如我的小侄子,等他有孩子了,他的孩子就会说,“我有一个爷爷是出家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这个印象,“我们家族里有人出家”,这种印记对他是有帮助的。出家人跟佛有关,他想到佛,就等于念了一声佛,他想到家族里有一个出家人,也等于念了一声佛。虽然他念的不是阿弥陀佛,但是在他心中一定会种下这个善根。他的后代也会想到,“我的祖先里有出家人”,会这样流传下去。这是能够看得到的庇佑。
(摘自善导书屋研修班)
宗道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