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可期盼见佛见光
4.不可期盼见佛见光;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能也有怀疑,“我们念佛就是盼望见佛嘛,天下人都有这种想法,怎么这里说不许见佛呢?何况《观念法门》五缘功德利益当中,第三就是‘见佛增上缘’,引用了很多经文、例证说明念佛见佛,这里怎么说‘不可期盼见佛见光’呢?”
这里讲的“六不”都是从我们的根机立场出发的,主要是因为下机不堪,所以就不要过于强求、妄求,可能会出障碍。所以,自身根机陋劣,业障深重,不知道自身根机的分限,这样求就是非分妄求。不是你的身分、根机能承担、达到的,一定要做,这就叫“躁妄心”。比如有的人一心求开悟,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开悟,教理也不明白,修行的路径也不明白,如果一定要求,最后得到什么结果呢?一定是错误的“误”。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道理是一样的。
修净土门,如果是陋劣下机,一定要以躁妄之心妄求圣境,见佛见光,也会起魔事:或者有邪灵外魔冒充佛菩萨形象,满足你的躁妄心,这是你招感来的;或者自己内心现出虚幻景象,错认境界,以为自己有了修行,有了功夫,有了证悟。一般人的心不够沉潜,不够沉稳,另外也不是定机。凡夫有定机和散机,我们是散乱凡夫当中的极散乱者。所以,还是以我们本有的根机,随顺阿弥陀佛本愿,一向称名,千足万足。
在《圣教集》848页,《观念法门》当中有这么一段: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密行品》(第十二卷第十),
“密行”就是秘密而行,不张扬,不让别人知道,这一定是沉潜深厚的人才做得到的。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到,做之前就张扬吆喝“我要做种种盘算,打主意,见佛见光”,得不到效果,就捏造一些事情来说。如果稍微有一点感应,就吆喝得不得了,“我怎么怎么样了”,就要表白。这些都不可以,这也是受魔境的一种缘。
经文是这样说的:
佛告阿难:“未来众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观佛诸相好者、得诸佛现前三昧者,当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贡高。
这些人的根机超过我们,他们得了念佛三昧,得了佛现前三昧,能观佛相好,都已经修成就了。修成就了尚且还有过失,还有可能走错路,还有心思不稳的,这些人的根机比我们强多了,何况修不成就的人?
为什么要“密身口意”呢?因为一般人如果根机不牢不稳的话,都会有两种情形:邪命、贡高。
“邪命”,就是以邪命自活,以此作为自己生存的一种手段,向别人炫耀,得到一些资养。
“贡高”,就是认为自己了不起,得证圣果了,看不起别人。
“若起邪命及贡高法,当知此人,是增上慢,破灭佛法,多使众生起不善心,乱和合僧,显异惑众,是恶魔伴。如是恶人,虽复念佛,失甘露味。”
虽然念佛,虽然曾一度得三昧,但其实根机不牢,失去念佛的种种殊胜利益,所以说“虽复念佛,失甘露味”。为什么呢?被邪命、贡高所染。
有人或许会说“我不会的。如果我得念佛三昧了,我就藏着,我不起邪命,不生贡高”,你还不是这种根机的时候就已经强行妄求,没得到的时候就开始吆喝了。比如豆腐还没做好,甚至豆子还没长出来,就说怎么吃、怎么做,如果等到热豆腐端上来,那种饥饿的样子还不知道怎么表现呢。
果然是不贡高、不邪命的人,一定不会妄自强求。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到一些地方去,比如到一些公司去,你看他们就喜欢挂一些大照片,什么照片呢?就是他们跟一些明星或领导的合影。这是什么心理?你们想一想,这只是跟一般人合影,如果见到佛了,跟佛合影了,那还不把它挂起来?当然,也没法跟佛合影,所以就在嘴上说,挂在嘴上,“你看我怎么怎么样,我跟哪个大人物合影,我跟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合影”。所以,由办公室挂的照片就想到人心就愿意显摆,这不就是贡高、邪命吗?在世间人看来,这很正常,大家都这样,但是站在佛法修行的立场,这是非常忌讳的,这就是邪命、贡高,会有很大的过失。
另外,要知道什么是见佛。见佛的“佛”,分为本和末,“本”就是根本,“末”是枝末。以我们这种散心、障重的下劣根机来讲,我们的根本之佛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名号为本,形相为末。得其根本,自然能收获枝末;如果以枝末为主,就会本末倒置。
一般人看不起这句名号,以为名号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随口一念就出来了。其实,这就是弥陀本愿的殊胜尊贵之处,也正是净土宗念佛超越常情之处,是特别法门的特别之处,是“别意之弘愿”。什么“别意”?特别之意,就是名号收摄一切,名号被十方诸佛赞叹,名号是阿弥陀佛本愿成就。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千稳万当。你不会因为见到名号而起贡高心、邪命心,不可能;但是如果你见到佛了,见到形相了,就会起贡高心、邪命心,就不稳当。你也不可能因为专一称名而起魔事;但如果你一定要求见佛见光,那就可能起魔事。你也不可能跟别人显摆说“你看,我会念南无阿弥陀佛”;但如果你能见佛见光,就会显摆了,就会起贡高心。
称名,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被别人看不起,这正是我们的好处,这会抑制我们的骄狂心、骄慢心。为什么说名号是我们的根本佛,是我们的本尊?因为名号是弥陀本愿成就的,专门为我等下劣根机的众生而成就的,下机为本。
如果是上机的人,他或许观佛形相,以形相为本。以念佛三昧来讲,就是以名号为本;以观佛三昧来说,就是以形相为本。但是,观佛三昧,观佛属于五正行当中的助业;而名号是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名号作为佛法的根本,作为佛功德法身的根本,无有不堪,上、中、下三根普被,没有人会说“做不到,称名没法称”,不可能。所以,这才是阿弥陀佛五劫思惟、兆载修行所成就的,所谓“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
对我们来说,闻名就如同见佛,听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与我们的根机、身分相应,与弥陀本愿相顺,千稳万当,百利而无一弊。所以,在净土门当中,所谓“见佛”就是闻名,就是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佛。如果建立这样的根本知见,那就千稳万当,百分之百往生。如果不以名号为本,妄求见佛见光,这就是偷心不死,这里面就有缝儿,就有危险,就有障缘。
为什么不以形相为本呢?因为那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容易起魔事,我等下劣根机也不堪。所以,不要说我们不容易见佛见光,即使见到了,见的是真佛,也不如闻名,还是要归入称名。
《观经》第九“真身观”见的是报身佛,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无量光明。但是,观想成就之后,就见到佛光遍照,摄取念佛众生而不舍。
跋陀和菩萨定中见佛,问阿弥陀佛(《圣教集》818页):
“持何法得生此国?”
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
这也是《观念法门》里的。
所以,我们称名念佛的人一定要有这种认识,这叫“名体一如”,就是佛的名号和佛的本体是不二不分的,我们称名就够了。如果一定要强行分别,仍然要归在称名,名号为尊,为贵,为本。为什么呢?本愿成就故,正定之业故,顺彼佛愿故,无有不堪故,千稳万当故,下机为本故。
名号本来就是为我们成就的,所以不要以为“我称名没见到佛”。称名,名号就是佛,当下就见佛了,这是见佛的慈悲、见佛的本愿、见佛的摄受功德。
另外,能见之“见”也分为眼见和心见。我们一般人讲的“见佛”就是眼睛看见的,佛的形相在眼前。眼见固然是一种见,其实其他的也都叫作“见”。眼之所以能见,根本还是依据心,心见更根本。
我们在日常的语言当中会说“你看见了吗?”这是用眼,说“见”;“你听见了没有?”听也是“见”;“你有什么意见?”意也是“见”。以我们下劣根机来讲,还是心见为本。心见是什么呢?就是闻名生信,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就生起信心,这种作用功能跟见佛一样。也可以说见到了佛本身的慈悲,因为“见”就是了知、领纳、感悟,这不都是“见”吗?
所以,眼见为枝末,心见为根本。
心见,没有人见不到,就是闻名生信,这都可以。但眼见是随众生的根机,有的人就可以,现生得念佛三昧,能见佛见光,但绝大多数根机不堪。
另外我们要知道,见佛又分为平生与临终。平生就能见佛,那不容易。但是,因为我们口称佛名,所以临终一定会见到佛,这是佛的本愿成就的,也是我们平生所称的这句名号当中就有这样的功能。所以,临终所见的佛不是从虚空中来的,从哪里来的?就从我们现在念的这句名号当中来,从弥陀的本愿当中显现出来。所以,说佛是从西方来的也可以,但是从本源来说,这是弥陀本愿所成就的。
说“从西方来”,其实是一种说法。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我们往生,就我们分别的凡夫众生说“我从西方来,显现这样的形相来接引你”,其实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是无法想像的,他未必要显现为某种形相,没有形相也可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人说“那怎么可能?”怎么不可能?
有一个譬喻说“如水吞水,如空含空”,弥陀救度我们就是这样。水吞水还有什么痕迹吗?空含空,空和空相吻合,贴合,中间还有缝儿吗?阿弥陀佛本愿来接引我们,虽然说“接引”两个字,其实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尽虚空遍法界,把我们整个包围在里面,光明遍照,摄取不舍,我们还往哪里去啊?所以是没有缝儿的。不是一定要有个佛的形相,或者一定要显现什么。
就像冰在水里化掉一样,我们就是一块冰,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就是环绕在我们周围的水,可以说不落一点痕迹,所以不要找痕迹,甚至把痕迹当作佛本身。弥陀的誓愿,它是实体,是弥陀的大愿业力;而相是虚相,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欣慕、好求,投其所好,为我们这样的众生作这样的开说。
“见佛增上缘”当中所讲的,也分成两种见佛:上机的人,平生可以在三昧定中以眼见佛;下机之人,就在平生称名当中以心见佛,还有临终也可以眼见。
我们看《圣教集》828页:
非直夫人心至见佛,亦与未来凡夫起教;但使有心愿见者,一依夫人,至心忆佛,定见无疑:此即是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故得令见佛。
这里说“定见无疑”,就是未来凡夫也是定见无疑。有人说“我怎么没见到呢?”这必须与前面所讲的一起理解才不会有错。不然的话,难道善导大师说错了吗?就平生来讲,我们念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也能见到佛的形相。所以,不是在平生,就是在临终,不是见形相,就是见名号,这不就是为“未来凡夫起教”吗?未来凡夫都能像韦提希夫人一样见到阿弥陀佛和光台现国吗?我们没有那个因缘。
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经》说云:一者以大誓愿力加念,故得见佛;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见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见佛。
我们称念这句名号,难道不是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吗?难道不是阿弥陀佛的三昧定力吗?难道不是阿弥陀佛的本功德力吗?所以,念佛称为正定之业。
看《圣教集》829页:
答曰:佛是三达圣人,六通无障,观机备教,不择浅深;但使归诚,何疑不见?
我等根机称为“浅”,能修定观见佛的根机称为“深”。
“观机备教”,佛一切通达,不论是浅机、深机,散机、定机,只要“归诚”,一心归命,为什么还怀疑,以为不能见佛呢?这里的“见”,一定包括眼见与心见,平生见与临终见,见佛形相与见佛名号,也就是闻名生信。不论哪一种,都属于见佛,这样才能说“定见无疑”,“何疑不见?”
《圣教集》830页说:
一切凡夫,但使倾心,定有见义,应知。
又说:
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也。
这里说“心眼即开”,有心见,有眼见。
“定心三昧”是定,“口称三昧”就是口称佛名。
《观经》说:
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如果你不能见到阿弥陀佛,佛就有特别不同的方便法让你见到阿弥陀佛。什么叫“异方便”?就是弥陀本愿成就,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异方便”。当然,对“异方便”也有不同的解释:总的来讲,十三观都是“异方便”;由十三观导入专称佛名,这就是“异方便”中的“异方便”。
《般舟赞》说“定散俱回入宝国,即是如来异方便”,
阿弥陀佛本愿成就的名号,就是阿弥陀如来的胜异方便,是殊胜、特殊的方便善巧,让我们可以见佛,这就是以名号为根本。
闻名生信即是见佛本愿、见佛慈悲、见佛的心,所谓“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见佛的形相还不如见佛的心。当然了,佛的身心是一致的,见到佛身就悟到佛心。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见到外表的形相不如见到内心,心为根本。
还有《圣教集》597页(《观经疏》):
又念彼弥陀本愿言:“弟子某甲等,生盲罪重,障隔处深。愿佛慈悲,摄受护念,指授开悟;所观之境,愿得成就。今顿舍身命,仰属弥陀,见以不见,皆是佛恩力。”
前面说“弥陀本愿”;中间说“所观之境,愿得成就”;后面说“顿舍身命,仰属弥陀,见以不见”,见到佛以及没见到佛,这叫“见以不见”。
“皆是佛恩力”,有人说“见到佛了是佛的恩力;我向弥陀祈愿,没见到,怎么也是佛的恩力呢?”见到是指眼睛见到了,就是观想成就了;没见到是因为“顿舍身命,仰属弥陀”,虽然眼睛没见到,但是心里见到了。心归属弥陀了,往生丝毫不差,即使眼睛没见到,也不影响往生,不影响成佛。我们这样下劣的散心凡夫,观想是不能成就的,但是同样往生成佛,这不就是佛的恩力吗?所以叫“念彼弥陀本愿言”。
这是靠阿弥陀佛的本愿成就,所以这叫“佛恩力”。我们不能把阿弥陀佛的深重恩德抛到一边,浪费了。阿弥陀佛特别为我等下劣、散心、障重的凡夫开出这种异方便,我们要感恩戴德,老老实实念佛,不要把念佛丢到一旁,另外打小算盘,妄求见佛、见光、见花等等,这就是不知佛恩。《往生礼赞》就说“无有惭愧忏悔心,不相续念报彼佛恩”。
另外,《圣教集》824页,《观念法门》说:
若有人一切时处,日夜至心,观想弥陀净土、二报庄严,若见、不见;无量寿佛化作无数化佛,观音、大势至亦作无数化身,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若见、不见”,“若见”就是眼见;“不见”就是没有定心成就,眼睛没见到。这个“不见”,眼虽没见,但心中有见,有归命。这样的话,即使眼睛没见到,但是无数化佛和观音、势至还是在我们周围保护我们。所以,以下机来说,归命为根本,称名为根本,名号为根本,不要在称名之外别求见佛见光。名号就是真佛,是本愿成就之佛,称名是我等根机所堪之行,千稳万当。
当然,前面说不追求瑞相,这里说的见佛见光也算一种瑞相。这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呢?是指平生。前面讲的瑞相是指临终的,这里是讲平生的,平生以观想为因,盼望见佛为果。
五、不可期盼灵异境界
5.不可期盼灵异境界;
前面四种也算超越常情的灵异境界,那第五点跟前面四点有什么区别呢?除了前面讲的四点以外,其余的一切境界也都不期盼。前面四种是与净土、念佛相关的境界,有经文的引导和证据,只是我们自量根机陋劣,所以不期盼。既然如此,何况是其他的境界呢?就更不期盼了。
其余境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佛法内部来谈的,前面四种境界是净土门的,我们不期盼,圣道门的灵异境界也不期盼;如果以佛法为内,以佛法之外为外的话,民间信仰、外道灵异境界也不期盼。这就多了,他们不是求见佛见光、临终瑞相等等,比如“我见到天界,能到阴曹地府,我有种种神通,能预知未来,可以预判大事,还可以灵魂出窍,飞身自在,穿墙无碍,出阳神”,稀奇古怪的境界特别多。总之,这些都是让人感到好奇的,是灵验超异的境界,所以就叫“灵异境界”。
念佛人就是大气,这些东西都舍而不要。说到底,这些都是垃圾,没什么用。名号摩尼宝珠都得到了,怎么会在垃圾桶里扒来扒去呢?在垃圾桶里扒来扒去,显然是没得到摩尼宝珠。贪图灵异境界,就如同一个乞丐在垃圾桶里扒一个烂苹果,就像苍蝇在垃圾桶里嗡嗡地飞,这种境界太低了。
凡人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会自误误他。你好奇,就有人投其所好,当然不可能是正的,都是邪的。因为你是邪心邪念,好奇,要显摆自己,要张扬自己,要格外得到什么东西,偷心不死。那么,跟你相应的是什么频道?都是邪灵邪鬼。之所以被别人骗,就是因为贪,你想贪这些,就会受骗上当,着魔发狂,欲升反堕。本来想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结果反而堕落了,被不正的境界诓骗。
六、通灵属神鬼境界,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亲近
我们看“六不”当中的第六条文:
6.通灵属神鬼境界,物以类聚,牵引轮回,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亲近。
第六条的文字最多,有六句。前三句有十五个字,说的是因;后三句有十三个字,说的是果。
所谓“通”,就是交通、沟通、接通,互相是通的;“灵”是指灵界的众生,不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我们肉眼看到的都是物质界,所以这里的“灵”是指灵界众生。“通灵”就是接通了灵界的众生,接通了一些来自灵界的讯息,由此获得一种灵异的力量,这叫“通灵”。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灵”,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以佛法来说,人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本心是灵明洞彻的。但是,通灵不是跟自心相关的,不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然后把佛性的功能展现出来,不是这样的,而是借助于外灵的力量,所以通灵不是从自身显发出来的。
如果通过修行戒定慧,以外道来讲,就能发得五通;以佛法来讲,就能获得六神通:这都属于“证”,是自身的一种灵验力量展现出来。但通灵不是的,自身没有灵异力量,要借助于外灵,接通灵界众生,获取一种灵异的力量。就像一个灯泡,它自己并不发光,但是通电之后,借助于电的力量就发光了。
“通灵属神鬼境界”,通灵到底是哪种境界呢?属于神鬼境界。
“物以类聚”,你经常和神鬼沟通交流,就沾染了神鬼的气氛,就跟神鬼归到一类,叫“物以类聚”。
“牵引轮回”,你就受神鬼的牵引。这些神神鬼鬼都是六道轮回里的罪业凡夫,你经常通灵,和他们搅合在一起,将来必然走到他们的方向。何不念佛呢?念佛就跟佛在一起,就到净土,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念佛人要追求往生,不愿意轮回。通灵有轮回的危险,所以不能做。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亲近”,“喜好”是指初机,觉得挺喜欢,“挺好,我也想试一试”,有了喜好,就要追求,所以“不可喜好”是初步制止。有的人已经有了喜好,接下来就想追求,所以第二步再设一道坎儿,说“不可追求”。有的人还没有喜好、追求,所以就从缘上断绝,说“你不要和通灵的人打交道”,如果你说“我觉得好奇,我去看看他们搞什么”,说不定你就沾染了,所以说“不可亲近”。
二十年前,我曾经在东北遇到一位居士,这是他后来亲自告诉我的,那也是血泪斑斑,他现在已经出家了。他当初就羡慕别人有灵异,会说事看事,会看病,他就喜好上了,就产生一个念头:“什么时候我有这种功能就好了。”这一喜好,问题就来了。因为他一起心动念,邪神邪鬼都有他心通,马上就给他一种能力,他就能看病了,也能说事了。但是,从此身心不得安宁,因为是附体,所以生不如死,苦不堪言。还好他有佛法的善根,通过念佛,下定决心建立正知正见,邪神邪鬼才渐渐远离。
有人或许会怀疑,“怎么知道通灵一定是神鬼境界呢?说不定是佛菩萨呢?”这都是冒充的。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个人,就在我们当地。通灵的人都会冒充佛菩萨,多数都冒充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名气大。他就说自己是南海观世音,装模作样地说话,给别人看病。不懂的人都向他膜拜,“这是观音菩萨”。我说“你是南海观世音啊?那你背一下《大悲咒》给我听听”,他不会背。如果真遇到会背的,就说“你把《心经》讲给我听听”。南海观世音连《大悲咒》都不会背,连《心经》都不懂,怎么会是南海观世音呢?
还有冒充玉皇大帝、孙悟空的,或者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比如李世民,其实都是神鬼,而且不是很高上的神鬼,属于小神小鬼、邪神邪鬼。玉皇大帝能干这种下作的事吗?这是很下贱的事。贪图两根香、一块腊肉,贪图人间的烟火和名闻利养,一看就是穷酸潦倒的小鬼小神,靠欺骗的伎俩骗吃骗喝。正神、天神尚且不屑于做这种下流下作的事,所以更不可能是佛菩萨。佛菩萨已经破除人、我二执,究竟彻悟众生本具的佛性,不可能展现出这样的相状。
我们众生觉得不可思议、大神奇的事,比如星球爆炸、世界挪移,以佛菩萨来看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大势至菩萨行时坐时,十方世界震动,无量分身云集,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我们觉得一棵小草、一粒沙子、一片树叶很平常,可是在佛菩萨看来是无穷奥妙之事,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里面可以有无量的刹土。所以,以佛菩萨的神通境界来讲,他们证悟了宇宙真理,根本不屑,也不可能作这种表演,这都是我执骄慢特别强的迷惑颠倒众生所为。
有人说“佛菩萨度化众生不能以这样的形式吗?”不可能。佛度化众生都是以正道化人,点出我们自性本具的功能:或者是让我们开悟的圣道门;或者是净土门,把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修行成就的六字名号给我们,让我们称念万德洪名,往生净土,这才是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常规。
通灵都是害人的;佛菩萨大慈大悲,救人都来不及,怎么会害人呢?通灵为什么是害人的?这就是昧理招害,不明白道理。从圣道门来讲,不明白自性本具之理,对外界好奇,认为灵妙,这不就是昧理吗?从净土门来讲,不知道弥陀救度之理,这样就有无穷的过患。所以,凡是通灵的,这些神鬼的境界都不太高,可以讲是邪灵为多,邪神邪鬼蛊惑人心,贪图供养,贪着名利。而且,一旦缠上了就难以摆脱,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讲的就是这种事。所以,上人很慈悲地讲“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亲近”。
这“六不”就是让我们老老实实,死尽偷心,一向念佛,不要寻奇觅怪,不要另盼稀奇,要甘于“四平”。(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