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之友

2016年1月23日讲于弘愿第二届志工研习

诸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二届志工研习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圆满日。经过这次的培训研习,志工及莲友们对本门的法义应该都有更深入,对于「志工背诵法语」的内涵也能更加了解。这样,于自信教人信就能更契理契机,在待人处事上也会更得体稳当。

「志工背诵法语」主要是针对发心──尤其是以佛菩萨的慈悲发心做为我们的目标与榜样。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将这些法语熟读背诵,铭记在心,经常思维、体会,无形中就会增长我们的慈悲爱心,转化我们的心性,也会扩大为众生服务的心量,当然也会减少自己的习性烦恼。自然而然的在团体中,就能够更加的和谐、融洽,对于自己的担当、发心也会增长勇气。所以,背诵的内容,每一句都能潜移默化我们的心性,提升我们的人性,扩大我们的心量,因此,希望大家尽量将这些法语牢记下来,使它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成为一颗永不磨灭,而且能够放光的灿烂种子。

现在我们就一起将「志工背诵法语」念一遍:

志工背诵法语

 1.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无量寿经)
  
 2.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稳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
  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
  自舍己事先营他事,营他事时不择时节,终不顾虑辛苦忧恼。(优婆塞戒经)
  
 3.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 (维摩诘经取意)
  
 4.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华严经)
  
 5.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庄严经)
  
 6.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
  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
  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
  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
  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
  随宜救护,一切众生,令出生死。
  度脱众生,常无休息,无有疲厌。 (华严经)
  
 7.礼运大同篇(《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9.宗风一──真谛(往生之道): 
  一、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二、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
  三、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纯学术而信仰化,
    不涉艰涩而浅易化,不落繁琐而普及化。
  五、恪守传承─著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本流。
  六、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
  
 10.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
  一、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三、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四、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五、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六、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七、生活──简单、朴素。
    语言──诚恳、和蔼。
    威仪──安详、稳重。
  八、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夸功众人事,
    让美归功君子事,分怨共过盛德事。
  九、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
    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十、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11.修心八颂 朗日塘巴 造
  第一颂视众胜宝
    愿我于诸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
    饶益满彼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情。
  第二颂视己卑下
    愿我与谁相处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
  第三颂观心断惑
    愿我恒常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
    危害自己他人时,立即强行令断除。
  第四颂视恶惜宝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
    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第五颂受亏献利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辱骂谤我者,
    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第六颂视害为师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虽非理而陷害,亦视彼为善知识。
  第七颂暗取他苦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于慈母,
    如母有情诸苦厄,我当暗中自取受。
  第八颂知法如幻
    愿我所行此一切,不为八法所垢染,
    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这些背诵的法语当中,包括「净土宗宗风」以及「修心八颂」,希望大家背得愈纯熟愈好,让这些法语变成我们的个性、生命,成为我们的气质。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志工背诵法语」中第一段的内容,共有五句: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五句宝贵的经文出自《无量寿经·序分》中的〈证信序〉。

每部经的开始都有〈序分〉,接着是〈正宗分〉,最后是〈流通分〉。序分可分为二种:一种是「证信序」,一种是「发起序」。「证信序」就是证明这部经确实是佛所说的,因为它有时间、地点、听众、对机众、纪录者的证据,这叫做「证信序六成就」。一部经有了这六成就作为证明,就表示这部经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他是可信的,不是可疑的,是出自于佛陀的广长舌相。

「证信序六成就」就是「闻、信、时、主、处、众」。

本经之「闻」是指阿难尊者,他亲身听佛所说《无量寿经》的内容,所以是可以相信无需怀疑的,这是「闻」和「信」两种成就;

「时」就是某一个时间;

「主」是说法的主人,指释迦牟尼佛,他是主要的讲说者;

「处」是在某一个处所,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某处所说;

「众」是对大比丘、大菩萨等这些大众所说的。

这叫做「闻、信、时、主、处、众」六成就。一部经典的构成都必须有这六件事,否则不能构成一部经。

《无量寿经》的「证信序六成就」是怎么说的呢?经典说: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具⋯⋯又与大乘众菩萨具⋯⋯‥。

「我闻」就是「闻」,「如是」就是「信」,「一时」就是「时」,「佛住王舍城」就是「主」和「处」,「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大乘众菩萨」就是「众」。

佛法有分小乘跟大乘,这里的菩萨众都是大乘的菩萨,都不是普通的人物大乘之中又分为三贤位的小圣以及十地位与等觉的大圣,这一些菩萨都是大乘中之等觉大圣菩萨。《无量寿经》形容这些菩萨说:「来会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示现八相成道之化仪。」也就是说,来听释迦牟尼佛解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四十八大愿,以及解释极乐世界如何庄严的这一部《无量寿经》中的菩萨众,都跟等觉的普贤菩萨一样,能够以大愿行,在无佛的地方示现八相成佛而说法广度众生。也说是说,这些菩萨都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可以显化成佛来救度众生。像这样的大菩萨数量有多少?《无量寿经·证信序》说「不可称记」,无法算出有多少,可见数量多不胜数。这些不可称记的大菩萨都来参加这次法座,听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之法。

这五句经文就是在《无量寿经·证信序》的结论之处,说明并总结性的赞叹这些大菩萨的悲心愿行。这五句经文可以让我们体会到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的要将成佛的功德惠赐给我们十方众生,消除我们旷劫以来的所有业障,使我们能够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而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的殷切之心。

因为菩萨们无非都是学习十方三世诸佛的行愿,直到愿行圆满才成佛的,而阿弥陀佛又是诸佛之王,显示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是跟着学习阿弥陀佛的愿行,踏循阿弥陀佛的踪迹而成佛的。

这五句经文如果牢记在心中,好好体会,细细思维,就可以领悟到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拔苦与乐的悲愿,以及阿弥陀佛和我们念佛人的关系。让我们能够很安心、很法喜的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第一句: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前来与会的这些大菩萨都是学阿弥陀佛的悲心,阿弥陀佛的悲心就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庶」是众多,「类」是各种类别,因此「庶类」就是「众生」的意思。

众生概括有二种:

第一种是一切众生,也就是指十方一切所有的众生。

第二种是三界内二十五有的众生,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内的所有众生,包括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道等,总括起来的众生类别有二十五种。

当然,推广来讲,众生有所谓十法界六凡加四圣的众生,刚刚讲的是六凡法界(地狱、饿鬼、畜生、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圣者因已断除烦恼,脱离轮回,尤其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因此,需要做不请之友、为他承担救度的对象就是六凡法界的众生。

六道众生每道又各有不同种类,每个种类又有成千上万的分类。譬如地球人种,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个性又是千差万别,信仰也各自不同;以动物种类来讲,更是难以计数;地狱的众生有大地狱、小地狱、八寒地狱、八热地狱;饿鬼也是一样,有各种种类。所以「庶类」也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也就是凡夫众生。所谓「凡夫」就是还有贪瞋痴慢疑,还在六道里面轮回的,这就是凡夫。因此,这里的「庶类」,主要是指我们罪恶生死凡夫。

「为诸庶类」,「为」很重要,如佛为众生,父母为儿女,医生为病人,慈善家为贫困,救生员为溺水,助念人员为亡者,学佛人为法、为众生,弥陀志工是为自信教人信。「为」在这里是指佛为我们罪恶生死众生,主动来做我们的朋友。

佛是三觉圆满,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至极尊贵高尚的,所谓「天上天下无如佛」,不是我们凡夫有资格可以和他并肩同行、平起平坐、可以和他做朋友的,何况是和诸佛之王的阿弥陀佛平等往来。因为我们不是罗汉、也不是菩萨,我们自觉不够资格,高攀不上,也不敢高攀,毕竟我们是在六道中轮回,贪瞋痴具足、烦恼业障深重的凡夫,只有自卑自叹、自怨自艾的份,哪够资格和佛作朋友呢?当然也不知道有佛愿意来和我们做朋友。

但是,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却不嫌弃我们,主动来找我们,要来和我们做朋友,要来救拔我们,可说阿弥陀佛是我们的不请之友,他是主动地来当我们的朋友,也主动来邀请我们作他的朋友,未经过我们的拜托,也没有经他人的介绍推荐,所以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可说阿弥陀佛是我们不请之友,是主动地来当我们的朋友,也主动来邀请我们作他的朋友,不经过我们的拜访,也没有他人的介绍,我们跟阿弥陀佛──法藏菩萨素不相识,可是法藏菩萨就主动地不嫌弃我们,不嫌我们门风不相对,身分不对等,就来当我们的朋友。这说明了阿弥陀佛旷劫以来,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时候,心心念念都是为我们众生设想,无量德行也都是为了奉献给十方众生。

在社会上,与人作朋友难免有身分、地位的考虑与限制。譬如我们到美国去,欧巴马总统会不会接见我们?不会!因为身分地位悬殊;又譬如进入社会,如果对方的地位很崇高,他们即使愿意,也不一定能与我们作朋友。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凡夫与圣人之间,也有类似的情形。进一步来讲,世俗有真正的朋友吗?可以说很少,因为世间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为意见冲突或是利害攸关而分道扬镳。甚至,一方困苦潦倒、生意失败、负债累累的时候,另一方就躲起来了。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是无常的。这个世界──不管精神界或者物质界,有形、无形,都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就没有所谓的「真」;能够称得上「真」的唯有佛的境界,也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阿弥陀佛的本愿。

在《现果随录》第二卷里有一个故事,大意说:「有一位居士叫做赵朝奉,他与同伴坐船要回家乡,却在半路突然生病无法医治而死亡,他的同伴不得已,只好将他弃放在海边,自己坐船回家而去。赵朝奉在海滩上被海风一吹,起死回生,苏醒了过来,可是一见海天浩荡,四顾茫茫,没有人迹。他见眼前一座大山,到处都是丛林草木,他拨开草木,攀爬到山上,山顶平地上竟然有一座大寺院,而且金碧辉煌。他当下心中欢喜,知道自己得救了,就进入寺院。一进寺院,看到很多僧相奇特的出家众,人数约有四五百位,他就恳求师父们收留他,有一位出家众就引导他到厨房去当火头,一晃眼,已住了好几个月了。

原来,这寺里的出家众都不是普通人物,全都是证果的阿罗汉,他能够遇到阿罗汉真是很大的福报,若不是过去世的缘份,是没办法的。不久之后,有一位阿罗汉对他说,你还是具足贪瞋痴的凡夫,而我们都是证果的解脱者,不宜长久相处,于是就以神通把他放在袖子里,刹那之间就把他送回家乡去了。

凡夫跟凡夫要做朋友都不容易了,何况我们跟佛的境界相差那么大、那么远。以菩萨五十一阶位来说,「十信」还是凡夫,不能了解「十住」的境界;十住虽已是圣贤之列,也还不了解「十行」,十行不了解「十回向」、十回向不了解「初地」、初地不了解「二地」、十地不了解「等觉」⋯⋯这些境界也一样相差悬殊,因此就有尊卑、大小、高低的区别。所以,我们既不能了解对方的境界,也就谈不上跟他当朋友。可是今天阿弥陀佛以佛王之尊,主动来当十方众生的朋友,目的是要承担我们的罪业,成就我们成佛。
能够与我们永不舍离、常相厮守的,就是阿弥陀佛。他主动而来,既不嫌弃、也不计较,欢喜接纳我们,而且对我们极尽体贴包容。想一想,我们在这世上,连亲人之间都不能体贴、不能包容,凡事都会计较了,何况是朋友呢?由此应知,唯有阿弥陀佛是我们真正的朋友。人生在世,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若有阿弥陀佛做我们的朋友,能够与佛同在,我们就有绝对的大依靠,就能够彻底的解脱,这是何等的福报!所以,念佛人要晓得阿弥陀佛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不仅是我们的不请之友,也是我们永不分离的亲友。

第二句: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不仅如此,阿弥陀佛更进而「荷负群生,为之重担」。「群生」跟「庶类」一样,是指十方一切众生。「重担」是指众生轮回的罪业,「荷负」是肩扛揹负,扛在肩膀上或负于背部上。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阿弥陀佛荷负承担众生罪业的重担。

以世间而言,我们若欠人巨债,朋友大概就吓得跑开,见不着影子了。众生的罪业有多重呢?《大悲经》说:「娑婆世界,诸众生等,烦恼厚重,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弃者,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摒弃,以重业故。」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烦恼特别强盛,罪业特别深重,使得一千四佛有心无力,都对我们摇头而离去。我们所造的业无量无边,这样的罪业我们自己根本无法承担,又没有人来协助我们,只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他主动而来,承担十方众生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也就是弥陀为我们「荷负重担」。阿弥陀佛主动来作我们这群罪苦众生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就有互通有无,甚至同甘苦、共患难的情谊。

我们人生最重的担子是什么?不是欠人家钱、也不是三餐不继,这一些再怎样都有办法突破,都会过去,而且再穷困也只是今生这一辈子;最重的是生死轮回这个担子,而且是生生世世无穷尽的担子,是我们担负不起的。而阿弥陀佛正是要承担我们这个重担,为我们解决生死轮回的业障,成就我们成佛的功德,阿弥陀佛负起救度我们的责任,把我们一切的罪债全部承担起来。

我们众生有担不起的重担,阿弥陀佛替我们担起来。我们众生到底有什么担不起的重担呢?粗略来讲,譬如五戒,第一是杀生,生生世世以来我们都曾杀过生,杀鸡、杀鸭、杀猪、杀牛、杀羊、杀鱼、杀鸟,甚至杀人,而且所杀之众生不计其数。单单这一辈子所吃的肉就很多,如果没有学佛吃素,几乎天天都是以众生的肉来养身体,直接杀、间接杀的动物其数就无量无边了。

就偷盗来讲,所谓杀人越货,明抢暗夺,大秤小斗,贪污舞弊,借而不还,不该拿而拿,不该用而用,不该赚而赚,这些都是偷盗。乃至无德而受人赞叹,自己却沾沾自喜,这也是偷盗,偷盗名誉,这样也会损福报,无形中精神、气色、前途、命运都会衰减,旷劫以来、生生世世,我们能犯的这些,也是其数无量无边,不可计数。所以我们在物质方面,不拿不义之物,而且也不随便接受人家的赞叹。

至于欺骗人家的感情、侵犯人家的身体,造成对方夫妻的痛苦,甚至家庭的破裂,这种邪淫的罪恶,旷劫以来所造下的,同样也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

还有欺骗他人、谩骂他人、诽谤他人、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或者挑拨离间,或者说一些闲言戏语,这同样是一种罪过。这样的罪过也是无量无边,不可计算。

杀、盗、淫、妄这四种根本罪业,旷劫以来我们都曾不计其数的做过,所以罪业非常沉重。这些罪业我们担得起吗?担不起;既然担不起,我们未来的下场结果会在哪里?在地狱、在三恶道。即使离开地狱,离开三恶道,出生在人间或天上,这些罪业如果没有还清,就永远会在六道中来来去去,无法出离。如同佛所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想要出离六道生死轮回,就必须要将所有业债还清,否则是不可能离开轮回的。就好像我们要移民到其他的国家,可是本国所定所犯的债务、罪刑,如果没有结清的话,是会被限制出境,不可能离开的。

我们虽然学佛,但由于贪瞋痴三毒强盛,即便今天做了一些功德也无法抵偿昨天以前的种种罪过;今世所累积的修行,也无法抵偿过去无量世的罪业,因此我们自身的罪业自己担不起,也还不完。《华严经》:「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意思是说,娑婆世界每一位众生,所造的恶业非常多,有多少?多到整个虚空都容纳不下,这么惊人的如山如海的庞大罪业,我们如何能偿还得了呢?

我们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乃至起心动念,随着时间过去好像就不存在,没有一个形体流转,可是心动念,言行举止,自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一直留在宇宙当中,时间一到,就必定要受果报,所谓「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些罪业我们承受不起,那别人能代替我们吗?不可能。《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父子、母女是骨肉之亲,可是在三界恶道当中,即使相遇了也不一定认识,即使认得了,也没办法彼此代替对方的痛苦,可说没有人能够承受得起对方的罪业。

十方诸佛当中,只有阿弥陀佛主动来承担我们的罪障,负起我们的重担。就阿弥陀佛来讲,阿弥陀佛是我们的不请之友,没有经过我们的邀请、祈求、拜托,他主动地、欢喜地来作我们的朋友,乃至做我们亲友。经典上说「真友不待请,如母趣婴儿」,意思是说,真正的朋友不等待请求,我们有了困难,需要协助,他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会挺身而出,不是被动,是主动的,不是消极的,是积极而来协助的;犹如慈爱的母亲对她的婴儿的爱护,是主动、欢喜的,再怎样的为这个婴儿付出都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甚至甘之如饴,这是慈母的天性,也就是母亲的心,不论是内、是外,她对婴儿的爱是不讲条件,也不假借其他因素才来爱他,慈母的爱是天生自然、天性自然的,甚至为了爱她的婴儿,宁可牺牲自己。在世间,这种爱是最伟大的爱,甚至感天动地的爱。

但是,母亲对婴儿的爱还是有限度的,譬如必须是她的婴儿,而且必须是在能力之所及的范围之内;特殊情况下,她或许也不爱。而真正的爱,则不管跟自己有血缘、无血缘,是自己的或别人的,他都会自自然然去爱。所以无缘就是不讲条件,是天生自然,自自然然,丝毫不勉强、也不用要求的,因为他的本质就是「爱」。不过,这种爱只有佛菩萨有,我们众生是没有的,众生的爱必须讲条件,必须假借各种因缘。所以,所谓「爱人如己」,对我们而言只是学习,要到佛菩萨的境界,才能真的没有条件的爱人如己,而且佛的爱,是不受任何因缘而改变,是永恒不变的。

慈母来到婴儿的面前,是主动、不须祈请的;阿弥陀佛对我们也是这样,爱护每一个众生,不管在哪个国度,哪个种族,信哪种宗教,是善人、恶人,是人间、三恶道,或是天上众神,阿弥陀佛都主动积极的来作他的至亲好友。为什么要来当他的至亲好友呢?为了「荷负群生,为之重担」,把一切众生的罪担,一肩独挑。众生旷劫以来的罪业重担,阿弥陀佛为我们一肩承担;众生旷劫以来所有的罪,阿弥陀佛全部为我们偿还,这就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的目的,目的就是在于「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所以,凡是净土宗的念佛人首先要了解,虽然我们虔诚念佛,可是其实十劫之前,旷劫以来,阿弥陀佛就已经在念我们了,而且是来到我们面前,要承担我们的重担。我们众生的重担就是无边的罪业,这个罪我们担不起,由于担不起,偿还不起,所以长劫以来一直在六道轮回,直到现在还没能偿还得了。阿弥陀佛就是为了承担我们的重担而来,这就是佛心、佛愿、佛力的本体,具体展见了佛教所强调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拔苦与乐」之精神本质。

唐朝时代所编的《三宝感应要略录》,此书分为三卷,上卷就有一则关于佛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为众生服务挑重担的故事,它标题是「圣无动尊自称无价驮婆感应记(出秘密记)」。

内容是说,在过去南印度的地方,有一位王子因厌世出家,弘持正法,他常常持诵无动明王的名号。无动明王是密教明王,也是佛菩萨显化。有一天这位出家的王子他单独要到某个地方,经过旷野无人的时侯,这一位无动明王就现身跟他做伴,而且他自己表明他是「无价驮婆」,「无价」就是不讲代价,不用价钱的;「驮婆」是印度话,是奴婢的意思。不动明王表明说他是不领薪水的奴婢,要像世尊的弟子奉事世尊一样。他又说他肩上所绑的那条布,就是无价驮婆的标志。

这段故事记载在《三宝感应要略录》,不动明王自己示现,当修行者的侍者,而且自己表明是无价驮婆,同时也举出肩膀上所绑的那条布做为证明。

从经典上来讲,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的另一种显化。试想,其他的佛菩萨,都能够主动现身来做他的同伴,揹他的包袱,为他服侍效劳,陪伴他走过荒野无人的险地,更何况是诸佛之王、慈悲至极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佛就是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他全身上下内外都充满爱护十方众生的细胞,随时等待要为十方众生效劳。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一代圣教都是在阐扬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

基督教有一个譬喻,很能贴切的说明荷负群生的重担:有一位基督徒,他一生虔信上帝,最后终于上生天堂,跟上帝在一起。他在天堂回顾着他在人间的一生,凡是走过的地方都有四个脚印,两个是他自己的,另外两个脚印是上帝的;也就是上帝与他同在,陪他走过一生。他看着这四个脚印,对上帝满怀感恩。看呀看,看到某一段路程却只有两个脚印,他一回忆才想起那一段是他一生中最艰难困苦的逆境,可是却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在承担,没见到上帝的脚印。这时候他就向上帝抱怨说:「上帝啊,上帝啊,在我最艰苦的时候祢竟然舍我而去。」此时,上帝就对他说:「傻孩子,不是这样呀,你最艰难的时候,是我把你扛在肩膀上,所以这两个脚印是我的呀!」

这虽然是基督教的故事,可是这段故事的经文根据却在《无量寿经》中──「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第三句: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只要依靠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获得无上的功德,离开轮回,往生成佛。所以《无量寿经》接着说:「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这「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的「法」是指什么法呢?就是阐述阿弥陀佛救度的纯正净土法门,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施诸黎庶」,「施」就是布施、惠施,白白给他,不取代价,是主动的,不等待对方祈求拜托的,而且不是勉强的,是自然、欢喜的,这个就是惠施。「黎」是指人民,「庶」是指众多,所以「黎庶」是指十方众生的意思。

意思就是说,在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在我们祈求之前,阿弥陀佛已经主动给我们了。我们其实根本就不晓得要求,也不晓得追寻,但阿弥陀佛也已经主动地回向给我们、布施给我们了。不等待我们追寻,不等待我们请求,阿弥陀佛就已经送到我们的面前来了。这叫做「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阿弥陀佛布施给我们的不请之法,这些我们不知道要去追求的弥陀救度之法,阿弥陀佛主动介绍给我们,推荐给我们;当我们没有能力、买不起、无法接受时,佛就不讲条件,白白的送给我们、布施给我们、惠赐给我们。这叫做「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我们无法想像的是,可以成佛、度众生的这个无上尊贵的法,阿弥陀佛已主动、平等、无差别、没有条件地布施给我们十方众生,这个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与境界,只有佛与佛才能彼此了解、彼此赞叹、彼此证明,罗汉、菩萨都不可能了解,所以《无量寿经》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连阿罗汉,乃至菩萨也没办法了解、测度、想像,何况我们凡夫怎么能够知道而去寻求呢?但是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却主动将这个法门介绍给我们,而且要求我们务必要接受。大家是不是都愿意接受呢?

学佛人对十方诸佛、菩萨都应该视为尊贵无比,高高在上的供奉,甚至匍伏在下,五体投地顶礼的,可是我们这个法门,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系与跟诸佛菩萨有微妙的不同,不同在哪里?在于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主动欢喜的布施给我们,而且要求我们无论如何,非接受不可,这是他对我们唯一的无上命令。

所以,净土法门也叫做「从果向因」的法门。从果,阿弥陀佛是证佛果的佛,他把所证的正觉功德,也就是能够消除轮回之业,能够往生净土的这样的果报功德,送给还在因地造罪业轮回的众生,使得我们这样的罪业众生,有了佛果──佛的果地功德,自然就能离开三界六道轮回而往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是迁就我们众生根机,来到我们左右,当我们的朋友,要求我们接受的「不请之法」。

《无量寿经》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开法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成佛的功德,这就是「开法藏」。接下来就说「广施功德宝」,把这广大的成佛的功德之宝,来惠施诸黎庶,这就是「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又说:「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阿弥陀佛所求的是清白之法,是白业不是黑业,白业就是善,黑业就是恶,善到达了佛的境界,就是清白,否则白之中还没有那么的清纯,「专求清白之法」就是以成佛的功德,来惠利群生。

《无量寿经》又说:「以大庄严具诸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所发的每一愿,所修的所有六度万行功德,都是为了我们十方众生,要使我们离开六道轮回,往生净土而成佛,好像慈父,一生的血汗都是为了爱子而付出一般。

阿弥陀佛所修的法,所惠施的法,是要成就我们的功德,让我们往生极乐。我们凡夫众生要往生佛的净土,要预先消除自身的生死罪业。要消除罪业,最简单又最殊胜的法门,是什么法门?无过于念佛,没有任何的法门超过念佛的法门。善导大师就说:「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如果机法相应的话,门门都能解脱,因为佛(释迦牟尼佛)是不随便开口的,有所开口都是为利益众生。可是这八万四千种解脱的法门,偏偏除了净土法门以外,其他的我们都学不来,因为它不简单。只有念佛这一法,不仅简单,而且殊胜。因此说种种法门虽然都能够解脱,可是在殊胜与简易上,从没有哪一个法门是超过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净土法门的。

何况这种种解脱的法门,也必须要看修持者的根机,念佛之外的其他法门,可说都是要利根、上根者才有办法,以我们末法的凡夫而言,都不是那种根机;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的法,也就只有念佛法门。何况即使有上根的根机能够修那些法,功德利益也不如念佛,所以善导大师又说:「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一切法门、一切善事、一切功德,靠自己的力量来回向,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获得解脱生死轮回的利益,可是总不如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什么?因为那些即使修得来,也都必须回向才能够往生,不然不能够往生,何况一点也修不来;可是如果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任何人都能够做得到,而且不管有回向没回向都能够往生,因为「念佛·往生·成佛」就是佛的本愿,这六字名号就是佛的本体。

这六字名号,就如同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这艘船坚固无比,再怎样的涛天大浪,它都能安如泰山的到达目的地。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等同已安坐在大愿船上,必定能从娑婆的此岸到达极乐的彼岸。

善导大师又说:「万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所有法门只要回向都能往生,可是念佛这一行是最为尊胜的。「尊」是第一无比的意思,譬如国王,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王,是唯一的,也是独一的,是唯一、独一、最尊的,所有的人都在他底下。

万行与念佛相比,都不如念佛一行,念佛一行就含盖所有的行门。所以,这一行、这一法、这一门就是普门,所谓「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如《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经文所讲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至诚恳切地称念弥陀佛名,一念一念之中,每一念都是在消除生死的罪业。

善导大师说:「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世间上的罪,没有比谤法、阐提的罪更大更重,不管行十恶、五逆、谤法、一阐提,只要他回心念佛,乃至临终的时候才回心念佛,那些罪也都能够当下彻底消除。

善导大师又说:「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临命终的时候,地狱之火已经燃烧而来,千钧一发之际,当下只念一声佛号就断气了,也能够在当下往生极乐世界,当下消除罪业。显示这不请之法的简单与殊胜,是每一位众生所需要,而且是非要不可的,阿弥陀佛就是推荐这个不请之法给我们。

如果愿生极乐的心很迫切,真诚恳切的念佛,这样所念的每一句名号都在消除我们生死轮回的罪业;我们的一切罪业都被这句名号的光明所照透,被这名号的宝剑所斩除。可以说,消除业障最容易、最快速、最殊胜的,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这方面可以用比较的方式来显明。《观无量寿经》〈下品上生章〉说:「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段经文意思在显明:听闻读诵大乘十二部经,最多只能消除一千劫的罪业;称念佛名,则每一念可消除五十亿劫乃至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也就是诵经所消除的不是生死的罪业,是一部分,念佛却能够消除生死的罪业,能够拔除生死的罪根,使我们不再继续轮回六道。

千劫和八十亿劫,真是天差地别!何况,以诵经来说不识字不能诵,没有经本不能诵,没空闲也不能诵,没有适当的地方也不能诵。可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不管何时何处都能够念,有事没事都能忆佛念佛。所以念佛是既简单、又殊胜的法门。就像《无量寿经》「流通分」所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意思是说,欢喜踊跃的称念这一句名号,佛的功德就跟我们一体不离,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具足了无上的功德。所谓「大利」就是「无上功德」,就是「成佛」,因为所有一切功德没有比成佛更高更上的了。

可知要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没有比念佛更简单更容易更殊胜的。

第四句: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为了将这个不请之法,布施给我们,使我们了解,触动我们的心,可说是想尽了方法,所以《无量寿经》接着又说:「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把十方众生看成他的爸爸妈妈,自己则是纯孝的儿子。「纯」就是专一不杂,虔诚恭敬,如同心中纯净、毫不伪饰的孝子对待父母亲一样,爱之于心,敬之于色,父母任何言语举动,任何的需求,孝子都能够了解,而且欣然接受,毫无难色地去完成。这种纯孝之子,在世间是很难得的;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的根本,世间的善以「孝」最大。这样的孝子,单单以他这一份孝心,就能够生在天上。所以在座各位,如果父母还健在的话,是很大的福报,大家就有机会尽孝而获得世间最大的善因与果报。

以纯孝孝子爱敬父母来比喻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慈悲救度。纯孝的孝子对待父母,不管父母健康或者老迈病重,都永远不会舍弃,而且会很尊重恭敬的来照顾。经典以「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来比喻阿弥陀佛不舍弃众生,不忘记众生,常在众生的面前。而且,孝子不等待父母开口,就预先体会父母的心意而主动极尽孝养之责,也以这来比喻阿弥陀佛预先为众生「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百善孝为先,我们学佛要行善积德,第一点就是孝养家里两位现成的佛祖,可是我们愈想孝顺,就愈发现我们做得不到位,做得不圆满。《观无量寿经》特别以一面法镜来照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观经》说: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若想以自己的力量往生极乐世界,就要修三种净业:

第一,「世福」──世间的福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戒福」──小乘的功德:「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行福」──大乘的功德: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而且要「劝进行者」。自利利人,甚至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这三种净业容不容易?不容易。

第一种是世间的福德,即使圆满了,也不能了脱生死轮回,因为它是世间法,但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自问:「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我们能做得圆满吗?接下来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果吃素,慈心不杀或许还可以圆满,可是修十善业就很困难。三福的第一项「世福」,我们就做不到。

学净土法门,如果能够自认是「三福无份」的众生,就能老实地、彻底地靠倒阿弥陀佛的救度;只要依靠弥陀的救度,就能超越、具足三福。因为阿弥陀佛把自己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佛的功德是果位的,而三福还是在因地累积的,佛的功德当然超越三福。

阿弥陀佛把他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他善巧方便的来当我们的儿子,爱敬我们。世界上的人有爱,未必有敬,譬如亲子、夫妻,很恩爱,但会流于随便而缺乏敬;社会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礼貌,也就是有敬,但缺乏亲情之爱。可是阿弥陀佛把我们当成他的父母,既敬又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接受他的救度。

弥陀孝顺我们如其父母,那些可以显化成佛的菩萨,他们也都效法阿弥陀佛,因此他们和我们众生是什么关系?他们以什么姿态来对待我们众生呢?同样是以「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的关系,将我们罪恶生死轮回的众生,当做他的父母,而以很诚心、很纯朴,出自内心真诚的来孝顺我们。对我们非常的孝、非常的顺,随顺众生、孝敬众生,比世间孝子孝顺父母还要超越百千倍以上。所以我们虽然恭敬诸佛菩萨、礼拜诸佛菩萨、供养赞叹诸佛菩萨;但是,诸佛菩萨也是在供养着我们、孝顺着我们,以不请之法,来惠赐给我们。

阿弥陀佛的慈悲,真的是无限的慈悲,但这还不足以形容,进一步又说「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第五句: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就是视人如己,意思是把所有的众生,不管天上、人间,还是地狱、饿鬼、畜生,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没有自他、亲疏、顺逆、爱憎的分别,一视同仁,一律平等,一切平等的都把这些众生看成是他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讲条件的,没有对待关系的,是同体的爱。

手脚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头目脑髓、五脏六腑也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当手碰到火,被烧伤了,就会赶快去敷药;脚踩到刺,就会立即把刺拔掉;头痛会吃止痛药;五脏六腑不平和,有了病痛,就会去看医生,总要赶快解决当下的病苦,让身体能够舒服。佛就是把我们众生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把我们看成是他的手、他的脚、他的头目脑髓、他的五脏六腑。念佛人如果能够体会这一点的话,就会体悟「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弥陀佛,岂不是更加把我们看成他的手脚、头目脑髓、五脏六腑?

如果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的手脚,都是阿弥陀佛身体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痛苦就是阿弥陀佛的痛苦;我们的痛苦自己没有力量拔除,但是阿弥陀佛有绝对的力量,因此我们就应信受阿弥陀佛救度,通身靠倒在阿弥陀佛身上。因为,阿弥陀佛是一尊对十方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心、同感、同受」的佛。

弥陀视我如他自己,看作他本身,所谓「视人如己,爱人如己」。还在因地的菩萨都以这种心态来对待众生了,何况已经成佛的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全都是出自内心的真诚、是天性自然,没有任何造作的。好像一张钞票,本身就具有它的价值性,即使拿在手中揉,放在脚下踩,都不改变它的价值,因为这钞票的价值是自然就有的。

阿弥陀佛也一样,不管我们知不知道,相不相信,好与不好,甚至对他不恭敬,对他批评、谩骂,阿弥陀佛还是毫无改变的爱我们,对待我们,做我们的朋友,要救度我们,因为爱我们是他的自性,自性本身就是如此,是不可能受到任何外缘影响的。

就好像一颗药,它本身就具备药效,不管我们把它碎成片,磨成粉,怎么样的对待这颗药,这颗药永不改变它的药效,因为它本身就有那种功能,除非它不是那样的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爱是永不改变的,因为阿弥陀佛的本质就是爱,所谓:「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这就是佛的本质。念佛人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应该晓得我们所念的佛就是这样的佛。

「视若自己」,等于你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你所负担不起的,理所当然地我要来为你承担。所以念佛的人既然信靠阿弥陀佛,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对阿弥陀佛也不要客气。什么意思呢?固然我们要对佛存着虔诚恭敬之心,但也不要认为佛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而且高高在上,我们只有匍匐在大地苦苦地哀求的份,不要有这种观念。因为阿弥陀佛是「于诸众生,视若自己」的佛,是跟我们一体的,是生命共同体,他把我们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是弥陀的问题;而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承担不起,解决不了,阿弥陀佛理所当然会为我们承担,为我们解决,这才是真正的「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阿弥陀佛把我们十方众生看成他自己,将所有的人,乃至所有的动物,所有六道轮回的众生,看成是阿弥陀佛本身,是阿弥陀佛的手,是阿弥陀佛的脚,是阿弥陀佛的身体之一。这样,十方众生等于是和阿弥陀佛一体,所谓自他一体、佛凡一体,没有彼此的对待关系,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等于是自己救度自己,自己救度自己是天性自然的,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给自己快乐,自己为自己拔苦,都是很天性自然,没有勉强,当然也没有所谓讲条件不讲条件的。

这也就是《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共命之鸟」。「共命之鸟」是两个生命共用一个身体,我们跟阿弥陀佛可说是两个生命,我们是凡夫之命,阿弥陀佛是佛命,但是共有一个功德。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生命固然很软弱很愚钝,但是阿弥陀佛那个生命很健康、很敏慧,可以吸收种种营养分,他所吸收的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他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东西。

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是生命共同体,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而我们的负债就是阿弥陀佛的负债;我们的负债如果由阿弥陀佛来承担,那毫无问题,因为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业障,在阿弥陀佛功德的大海当中,只不过是一滴水而已。因为我们真的承受不起自己罪业的重担,因此才永恒地在六道生死轮回,无有出离之缘,而这业障如果由阿弥陀佛承担,可说轻而易举,当生就能够让我们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往生极乐世界。

既然我们是他,他也是我们,那么,我们这罪恶众生所受的六道轮回之苦,以及在六道轮回当中所负的债务,岂不是阿弥陀佛都有责任替我们承担与偿还呢?我们是偿还不起的,但如果有阿弥陀佛,那就毫无问题。我们再大的业障,在阿弥陀佛的大功德宝海里面,就如同沧海之一滴而已。

所以,我们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也就是说,整个生死轮回的大罪,在这称念名号的当下,就完全断除了。

原因是什么?因为这六字佛号是「万德洪名」,是袪除所有业障的功德宝海,使得罪业再深的众生,只要依靠这句名号的救度,都能被救,往生成佛。

当然不是说我们现在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专称弥陀名号,短期间就会往生,不是这样的。有人误认为念阿弥陀佛是往生所用的,非到临终不念佛,否则会缩短寿命,这种想法当然不对。事实上,反而专一念佛,不但可以增福延寿,时间一到,就往生极乐世界,时间还没到,我们就过着在现世蒙受弥陀保护的生活。

《无量寿经》这五句经文,很能贴切、彻底地流露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众生主动的、积极的、平等的、无条件的救度,希望把这五句宝贵的经文背下来,细细的思维。

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愿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