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佛命

`──2016年2月16日于台北净土宗协会为佛山、澳门莲友开示

非常抱歉,因为刚好有事情,没能在门口恭迎大家,请多包涵。

大家来这里,恐怕让大家失望了,以为台北的教团应该是很壮观,甚至是富丽堂皇的,但是一看,啊,不仅是在山脚下的巷子里,而且只是一间小小的公寓。是的,我无能无德,很惭愧,这里算是台湾教团的总部,位在小小的公寓当中。

这里共有地下室、一楼至四楼,以前是在一楼共修念佛,长年无休,但由于这边是住宅区,停车也不方便,所以长年念佛的场地就移到抚远街的弘愿念佛会,明天大家就会去那里普照。这里就做为行政办公的地方。办什么公?其实也没什么公可办,就是网站啦、杂志啦、编书啦,赠书等,还有处理一些全省有关教团的庶务。

目前住在这里的出家众,男众是十三位,女众二十二位,分住在四周。

我们的常住出家众其实也不算年轻,都是中老年了,可是大家的心却是年轻的,工作上是很踊跃、很有活力的,各部门分工合作,彼此关照联系。同时在岗位上大家可说劳心劳力,尽心尽力,也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发心为弥陀的手脚,尽量为如母众生在奉献、付出;大家都很和合,这是让我很欣慰的。

因为大家在语言上都能和气,态度上都能和蔼,而且都存着谦卑之心,因此大家都能互相礼让,这一点很可贵。就像宗风所讲的,对自己极其的谦卑柔和,对他人却是尽量的恩慈体贴;遇到事情,有好事都能够让美归功,有了过失都能够自我承担,就是宗风所讲的「分怨共过」,这一点,很感恩大家。

更可贵的是,常住有几位老比丘与老比丘尼,所谓「老」就是「宝」,让我们有机会尽孝顺之心,尤其是老师父在佛堂念佛,真的是为大家光明普照,为道场大放光明。所以希望我们的老人家能够好好的吃饭,好好的睡觉,好好的念佛。我已经老了,也希望人家关心我、孝敬我(众笑)

有老人家让我们服侍是我们的福报,佛陀说家里面有两尊佛,所以要礼佛、供养佛,倒也不必跑到远地或赶到各地道场,只要好好孝敬家里的两尊佛,福报可说是遍满虚空。佛陀说供养父母的福报,等同供养佛陀一样。所以家有老人的人要把握这个机会,否则等老人不在了,要去哪里培植等同供养佛的福报呢?

今天晚上我准备了一个题目和大家分享,后面有时间也可以让大家提问题,互相交流。所订的标题叫作「爱与佛命」。「爱」就是慈悲之爱,「佛命」就是佛的生命,共分六点来解说。

一、佛的生命、佛的性情,永恒不变

任何众生都有其生命,也有其性情;是何种生命,就有何种性情。

佛的生命、佛的性情都是「慈悲之爱」,人的性情则各有善、恶,动物的性情则有柔和与凶暴的。但这都是合乎「因果理则」,也合乎「逻辑学」的。

逻辑学是一种推论前后因果关系的哲学,亦即这个思想或事情和那个思想或事情,彼此能够构成前后因果关系,彼此能够合理连接起来的。比如,我渴了这是一件事情,我去喝水这也是一件事情,又比如我饿了、冷了,我就去吃饭、穿衣。第一个思想或事情和第二个思想或事情能够合理的连得起来,这就叫做「逻辑」,否则就不合乎逻辑。反之,如果:我渴了,我去吃饭,那就不合乎逻辑,因为渴跟吃饭不一定有关系;或者天气冷,我带雨伞,也不合乎逻辑,因为天气冷是与多添加衣物有关系,与带伞没关系(除非是下雨,才需要带雨伞),所以这样的事情就不合乎逻辑;不合乎逻辑就显示不可能有那种「因果关系」。

人既信佛、学佛、念佛,就应该有佛的生命。我们学佛、念佛,了解佛是怎样的心,怎样的性情,自然我们就有佛的生命;有佛的生命,当然多少就会有佛的性情。

佛的性情是什么?是「慈悲」。既然我们已皈依,都是三宝弟子,都信佛学佛,尤其是更进一步「念佛」──所谓「念佛」就是阿弥陀佛念我们,阿弥陀佛心中充满了我们,那么我们也念阿弥陀佛,我们心中也充满了阿弥陀佛,我们入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也入我们的心,我入佛心,佛入我心,我是凡夫,佛是大圣者,彼此「佛凡合一」,一体而不离。因为佛有爱心,把我们看做他自己来爱我们、念我们,我们也合掌感恩依靠佛的爱、依靠佛的救度,以此来信佛念佛,岂不是跟佛就感应道交了吗?这样我们的生命与性情就有佛的生命跟佛的性情,就像刚才所讲「有什么生命就有什么性情」。生命是一个思想,性情也是一个思想,彼此是可以互相连接,彼此是合乎逻辑,合乎因果理则(原理与轨则)的。

比如,羊有羊的生命,羊的性情是很温和的;老虎有老虎的生命,老虎的性情是很凶暴的。所以,我们既有佛的生命,就应该有佛的性情,有佛性情的人,他的三业行为、起心动念,自然就都充满了爱心。

佛的生命是不朽坏的,不生灭的生命就是佛的生命,有了不朽坏的生命,才会有不朽坏的性情,不朽坏的性情才是佛的性情。

佛的性情就是「爱」,真正的爱是不朽坏的,是永恒而不变质的。

二、爱的本质(爱的内容)

「爱」的本质有两点:第一、无我,忘记自己,牺牲自己;第二、利人,利益别人、救度别人。

无我而利人就是舍己利人,没有自己只想到别人,想要利益别人,这个就是「爱的本质」。

有一个老师正在教数学,为了示范,就请了一个比较聪明的学生站起来,问他一个问题说:你们家总共有几个人?

学生回答:共有六个人,爸爸妈妈两个,我们兄弟姐妹四个。

老师继续问:妈妈买了一颗西瓜回来给全家人吃,每个人吃几分之几的西瓜?

这位学生不假思索的说:每个人吃五分之一的西瓜。

老师一听惊讶,心想:唉呀,平常这个学生很聪明,会不会答得太快了?

又问:六个人吃一个西瓜,一个人吃五分之一,这怎么吃呢?

学生就说:我妈妈平常买西瓜回来,她自己舍不得吃,都给我们五个人吃,因为少了妈妈,所以一个人吃五分之一的西瓜。

这是什么?这就是「爱」。妈妈因为爱自己的先生和孩子,所以西瓜买回来了,自己舍不得吃,而让先生吃,让孩子吃,这就是爱。有爱就能「无我」,有爱就能「舍己」,所以爱就是「舍己利人」。

世间的爱与恨常常是绑在一起的,因为那种爱是外来的;而佛的爱不是外来的,是由内心所生起,是「本有」的,不会因外在的顺与逆,而有所变化。在座的大多是女众,譬如:夫妻关系,丈夫对我们好,我爱他,对我们不好,我还是爱他,因为如果是「真爱」,它的爱的本质是不会变化的,不会受对方或环境影响的;反而是丈夫对我好,我感恩他,他前辈子欠我;如是对我不好,我抱歉他,是我前辈子欠他。前世如何我们都忘记了,要怎样了解前世呢?佛陀有一首偈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们要晓得我们前辈子做了什么好事、坏事,看看我们这辈子所受的是苦或乐就知道了。

所以,一个修行人、学佛人首先要「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丈夫对我们好,我们要感恩,希望这个好能持续到极乐世界;对我们不好,我们更要对他说:「对不起,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前辈子我亏欠你,希望让我有弥补的机会,转怒为爱,化冤家为亲家,培养爱,创造爱,进而让爱升华,来日一起在极乐世界团圆。

所谓真正的「爱」是「永恒不变」的,是「舍己利人」的,给人好处的。如一个母亲半夜听到婴孩的哭声,即使她再累、再困、再想睡,也还是会挣扎着起来,给孩子换尿布或喂奶,让孩子得到益处,使他身心均得轻松,睡得很安稳、很舒服,因为她爱她的孩子,自然会给孩子好处。

一个人若能舍己,就能利人,就能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他人的益处,凡事会为别人设想,肯吃亏不计较的去利益别人。

佛陀把所有众生看做他的母亲,所以《无量寿经》中说: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把我们看作他的父母,阿弥陀佛恭敬我们、爱我们、疼惜我们。

阿弥陀佛从十劫以前就呼唤我们,一直呼唤到今天。

阿弥陀佛从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呼唤我们,一直呼唤到佛山,呼唤到澳门,现在呼唤到台北象山的讲堂。

阿弥陀佛的内心中,同时也把我们看成是他的儿子,《无量寿经》说:

  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

阿弥陀佛疼惜我们,比世间上的母亲疼惜她的爱子还要疼惜。

我们多么伟大啊,又是佛的父母,又是佛的爱子,所以我们永远都被阿弥陀佛所敬爱着,这就是「佛的生命」、「佛的性情」,佛「爱的本质」。

所谓爱是不嫉妒。有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很多人都嫉妒他,只有一个人不但不嫉妒他,为他的成就而高兴,这个人是谁?就是他的母亲。只有母亲才会保护自己的孩子,还会为自己孩子成就来庆幸,其他的人,有的是同行相嫉;有的是他的敌人,不想看到他的成就,一看到他的成就,就嫉妒。所以有「爱」就不会产生嫉妒,对任何人都不会嫉妒。

心中有「爱」,即使被人批评也不激动,被人诽谤也不生气,更不会铭记在心想去报复。为什么?因为「爱」是舍己,「爱」是把自己掏空去爱别人,「爱」至无我,这样才是真的「爱」。做人如果有这样的爱,那他做人就成功了;修行如果有这样的爱,他修行也能够有所成就。否则不仅做事失败,做人不成功,修行也还没有踏进修行的门槛。由此可见无我的爱、平等的爱、清净的爱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都有佛性,佛的性情就是「爱」,所以我们不要忘记爱,我们要培养爱、付出爱,要实践无我的爱、平等的爱、清净的爱。

三、爱的表明

爱如果没有表明,对方就不晓得;对方不晓得,彼此心灵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隔阂了,怎么能够爱得起来?所以爱一定要表明。

爱从什么地方表明出来呢?
– 一、怜愍之心,要有怜愍的心。
– 二、恩惠之行,要有恩惠的行。

人若有爱心,他一定会对他人怜愍。例如: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从一个地下道经过时,看见有人坐在那里,他的衣服单薄,瑟瑟地在发抖,我们有爱心,就会同情他,同情就是怜愍的意思。

怜愍不过是爱的一个心念,是属于消极的爱,还不是积极的爱。如果我们看见他那么可怜,就从口袋里拿出一些钱,让他去买衣服或吃一碗热面,使他身体暖和起来,这就是「爱的表明」,这种爱才是积极的爱,而不只是一种存在心里的同情,却没有行动。

所以爱必须有行动的表明,这种行动的表明,就是给他「恩惠」。父母买衣服给儿子,算不算恩惠?为儿子付出一切,算不算恩惠?不算恩惠,是天性。是自己的儿子,父母什么都拿得出来,如果是外面和自己无关的小孩有需要,会无所求的付出吗?如果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疼爱自己儿子的心情,去疼爱别人的儿子,把别人的儿子也当作自己的儿子这般来疼爱,这就是「恩惠」。因为跟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他非亲非故,可是我们这样为他付出,这就「有恩」,「有恩」就是「惠」。

阿弥陀佛对我们就是恩惠,白白的把万德洪名这句名号送给我们,这句六字名号胜过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宝物,因为这句名号包含所有的功德──包含让我们众生成佛功德,以及消除众生旷劫以来的罪业的功德。我们念佛就能够拥有「万德」,拥有万德,就能消除我们旷劫以来的罪业,使我们离开六道生死轮回,也有功德让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成佛,这样才足以称为「万德」。

「万」,不是数目字百千万的万,是完全具备的意思。完全具备成佛功德、完全具备消我们生死罪的功德,也是究竟、圆满的意思。圆满成佛功德、究竟成佛功德,这句名号统统具足。那这句名号是我们去发愿、修行累积的吗?不是,是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所修的行,所完成的成佛果德,然后再把这个成佛果德白白的奉献给我们、布施给我们、回向给我们,所以真正的恩惠是来自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中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惠利」就是阿弥陀佛使十方众生成佛之利的「恩惠」,以这个恩惠来让众生成就成佛的功德。

不过,这些对佛来讲都是如如不动的,因为佛是三轮体空,都是行所当行,好像父母再怎样为儿女牺牲,都觉得是很自然、应该的,因为这是天性。阿弥陀佛对待我们就像父母对待孩子,已经超越世间的亲情。

我们学佛念佛也要从这个观点切入,也就是了解「佛心」,才能跟佛感应道交。好像父子、母女,要真的成为父子、母女,是因为他们是父亲的心、母亲的心,同时儿女也是从内心认定这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这样彼此才能够构成亲子关系。

念佛人也是一样,能够晓得「佛心」,才能跟佛感应道交。因此,佛念我们是天性自然的,我们念佛也是天性自然的,所以必定离开六道轮回,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必定在极乐世界成佛,这样才是真正的念佛。如果认为阿弥陀佛他高高在上,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他虽然慈悲,可是我们必须在这里苦苦的念啊、求啊,匍匐在地的膜拜才能感动阿弥陀佛,是这样吗?不是的。所以学佛念佛必定要先了解「佛心」,能够了解佛心,才是真正的念佛人。能够了解佛心,我们的相貌一定改变,我们的身体一定改变,我们的事业一定改变,我们的命运一定改变。因为自从我们学了佛、念了佛,我们已经是「重新」的人,是一个新的人生、新的生命、新的性情、新的生活、就不会再是以前那个旧的人了。

四、爱与行动

关于「爱的行动」是「爱的表明」,这一点,我们再进一步说明。

「爱」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表示爱,可以用语言、肢体来表示。外国人常常称他自己的妻子为「甜心」,但如果心行不一,只是口头说说「你是我的甜心,你是我所亲爱的」,嘴巴这样说,可是却有外遇,说了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就不是真正的爱。必须「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爱的表现。

比如母亲爱她的孩子,这个孩子怎么知道他的母亲爱他呢?因为他的母亲常常会抱他、亲他,让这个小孩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爱。

有一次,一位母亲要出门,孩子看见就跑过来说:「妈妈抱抱。」母亲就说:「宝宝,时间晚了,妈妈要去买菜,菜买回来之后再来抱你。」孩子只好让他母亲出去。等他的母亲买菜回来之后,孩子又要求母亲抱他。母亲说:「我一手拿着菜篮,一手抱着冬瓜,怎么能够抱你呢?」孩子就说:「妈妈不爱宝宝,妈妈爱冬瓜,所以抱冬瓜。」这个孩子很清楚,爱是什么,爱就是一个动作。

又好像丈夫要上班,出门前抱抱妻子,母亲也抱抱她的孩子,这样就是有把爱表现出来了;还有丈夫出门去,买了一件妻子所喜欢的东西回来,这也是由实际行动来表明「爱」。

五、忍耐与恩慈

「爱」「慈悲」是佛教的本质,其实任何宗教都强调「爱」,基督教有关爱的诠释,有一段文诠释得很好: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佛教经典里也有不少有关法爱的诠释,只是经典是古文,而基督教这几句是白话文,更让人容易理解。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这段包含三个内涵:

  • 一、爱是恒久性的。
  • 二、爱是忍耐性的。
  • 三、爱是有恩惠的;

这三个如果失去了一个,就不是真正的爱了。如果说现在爱,将来不爱,这种爱不能恒久,那么就不能说是真正的爱了。又,虽然嘴里说爱,可是还常常动不动起性子没耐性,这样爱就大打折扣了。所以真正有爱的人,他就会耐住性子,即使对方很啰唆、很烦人、很迟钝或很缓慢,可是因为有「爱」,就会有耐性,能够耐烦,晓得对方就是这样的生命,这样的性情。就好像母亲爱孩子那般,孩子聪明懂事固然高兴,如果孩子比较愚笨迟钝,母亲会嫌厌他吗?当然不会,这就显现出耐烦的耐性。

有爱就会有耐性,就会耐烦;缺乏耐性,不能耐烦,则爱心有限。但耐烦还不是真正地忍耐,必须进一步也能忍辱。譬如:有人欺我、辱我、伤我,我既不记恨,也不报复,这才是真正的忍耐;当他遭逢意外时,能不幸灾乐祸,这更是「忍耐」。

但只有忍耐还不够,还要给他恩慈、体贴,就是有「恩惠」。所以单单忍耐是不够的,还要有恩慈,恩慈比忍耐更深、更超越,更能显示出「爱」。譬如在他遭逢意外时,能对他生起了同情之心,这就由「忍耐」进入恩慈的「慈」(爱心)

所谓「恩慈」?就是虽然这个人欺我、辱我、伤我,我不但不报仇,当他遭逢意外时,不但不会幸灾乐祸,反而会带水果去医院看望他、慰问他,甚至对方有什么需要时,还能资助他,没有医药费帮他付医药费,没有钱买营养品,拿钱给他买营养品,这才是「恩惠」,这个比忍耐还要更超越一层。

所以恩惠是:别人丢你一块石头,你还他一颗苹果;别人吐你一口口水,你还他一瓶香水。

真正的爱是由内生的,不是外在的。外在的爱是他对我好,所以我也对他好,他对我不好,我也对他不好。如果是真的爱,就不会这样。

真爱并不容易做到,但应该向往,愈向往愈感到自己不足,而且愈向往,愈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那怎么办?念佛。

我们没有爱人之心,可是阿弥陀佛有,所以我们就先让阿弥陀佛爱,等待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跟阿弥陀佛一样,之后就能实践真爱了,所以我们要先念佛,念佛非常的重要。

六、在爱中建立自己

我们是此世间所谓的一个「团体」,但要进一步认为,我们不是一个团体,而是一个身体。世间所谓的团体是各个地方的人为了某种事情而结合在一起的,但我们不只是「同信、同愿、同行、同目标」,而是同以弥陀为我们的父母,同以弥陀为我们的生命,同以弥陀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同样想跟弥陀一样。可说我们此心同,此身也同,所以我们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团体,而是一个身体。那要如何才能成为和谐的,真正成为一体的一个身体呢?这个就要靠「爱」来建立,不是以办活动或弘法来建立,而是要用「爱」来建立身体。

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把小孩子疏散到澳洲的雪梨,使他们远离战祸,平安成长。虽然有最好的照顾,但是孩子们却不健康,不是身体的不健康,是心理的不健康。为什么?因为孩子们都缺乏父母的爱,一个小孩子,若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的照顾、没有父母的爱,不能在爱中成长,一切都将是不正常的。也就是说,如没有爱,即使设备再好、看护再好、照顾再好、营养再好,孩子们的成长也会是不正常的。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心性会比较开朗、自信,也会比较有爱心能关照别人,不会动不动起情绪,容易暴力与人对立。反之,孩子如果不是在爱中成长,通常这个孩子就比较缺乏爱心与自信,个性比较孤僻或极端,动不动就会生气、有暴力、容易跟人对立,所以「爱」很重要。

当然爱必须跟智慧结合,否则会成为「溺爱」,溺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古人说: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所以有智慧的爱是会带给对方人格的成长,那没有智慧、溺爱的话,反而会害了孩子,但不变的原则是「爱」。怎样去爱?这个要有智慧。

我们这个团体、这个身体必须以爱来建立,彼此建立在「爱」中,这样的身体、这样的团体才是健康、和谐的团体。

虽然大家各自在不同的道场、不同的岗位,但所有这一种团体在我们的宗教里面是一个身体,可以说是属于阿弥陀佛的身体,因为同是阿弥陀佛的道场,是每一个人以阿弥陀佛的心为心,所谓「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爱我,我便如何爱人」。因此,不只是某一个团体、某一个道场,而是同一个身体。所以我们不只是一个大家庭,而是一个身体,是生命的共同体。身体有头、手、脚,里面有五脏六腑,所以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头、手、脚;同样的,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阿弥陀佛的头、手、脚。为什么?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同体」就是同一个身体,佛跟我们众生是同一个身体,我们是阿弥陀佛的头,阿弥陀佛的手,阿弥陀佛的脚。如果我们的手被火烧到了,或脚踏到玻璃片了,就会赶快去敷药;同样的,阿弥陀佛的手有了烦恼障在造罪业了,就要堕落地狱了,阿弥陀佛就会赶快「拔苦」,因为我们不是别人,是阿弥陀佛身体的一部分。同一个身体自己救度自己,这个很正常、很平常,本身是亲而非疏,不讲对象与条件,所以阿弥陀佛理所当然就会赶快「拔苦与乐」。

如果了解到这个道理,就会了解到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天性自然」的,是必然的、必定的,那我们念佛也是「天性自然」的,我们的往生也是「天性自然」的,是必定的、必然的,因为我们跟阿弥陀佛是同体,不是外人,无所谓彼此,无所谓亲疏,无所谓佛与众生,如果能这样体会,那么就真的是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离」。

因此,念佛是从佛是怎样的生命、怎样的性情?从这里先了解。佛是无我的爱、平等的爱、清净的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爱;他的行动是拔苦与乐,拔众生轮回的苦,与众生成佛的乐。因此我们念佛,阿弥陀佛不会排斥,不会舍弃,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救度我们,因为是同一个身体,这是必然的。所以念佛必得往生,念佛必定成佛,念佛成佛才是佛教。

我们要在爱中彼此建立,好让身体能健康的建立起来,毕竟我们是一个爱的身体,而不只是一个世间团体。爱的本质是舍己利人,希望大家忘记自己,成全他人;忘记小我,成全大我。互相包容,互相接纳,互相忍耐,互相恩慈,互相谦卑,互相共过,互相亲近,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帮助。

  相包容不相对立,相接纳不相排斥,
  相真心不相虚假,相信任不相猜忌,
  相忍耐不相生气,相恩慈不相怨憎,
  相悲愍不相谴责,相哀矜不相乐祸,
  相保护不相伤害,相吃亏不相计较,
  相善解不相误会,相和谐不相诤论,
  相和颜不相严肃,相爱语不相粗言,
  相爱敬不相敌视,相稳重不相轻浮,
  相沉静不相情绪,相理性不相意气,
  相乐观不相悲观,相进取不相畏怯,
  相随喜不相嫉妒,相成全不相阻碍,
  相谦卑不相傲慢,相柔和不相刚强,
  相让美不相争功,相分怨不相诿过,
  相亲近不相疏远,相尊重不相轻视,
  相体谅不相批评,相帮助不相袖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