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华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学员: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感谢觉华法师及佛学院的邀请,要我跟大家讲解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首先讲一下我受邀来这里上课的缘起,由于上一届的佛学班有开净土法门的课程,讲课的法师是以《善导大师全集》作为教材,而大多引用《全集》之中附录的《观经四帖疏纲要》。事后有多位学员提议,直接邀请作者前来授课,因此才有了这一次我跟大家难得的法缘。希望在以下的几堂课程当中,弥陀的救度法门能令大家法喜充满。
佛教的核心教理,是从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为出发点,并以成佛为终极点,这是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特色。佛教再怎样广大弘传,寺院盖的再怎样宏伟壮观,信众再怎样的多,如果离开了这个特色,就已经不是佛教了。简而言之,佛教有其不共于其他宗教的特色,出发点在于解脱轮回之苦,终极点在于成就每一个人的法身慧命,也就是──成佛。我的出家因缘也是建立在这个出发点上,但这事说来话长,以下我先叙述我的出家因缘与心路历程。
每一个人出家的因缘有近因、有远因,从远的说我小时候,曾经看过邻居在办丧事,在当时,一般民众都是依着传统民间信仰请道士设坛启建超荐法事,而坛场两侧一般都是悬挂着十殿阎罗图。当时的我年纪还小,看见一个人死亡,还得到阎罗王面前去受阎罗王的审判、刑罚,那图画之中的种种刑罚画面,对当时幼小的我而言,那是一幕幕惨不忍睹、难以忍受、苦不堪言的画面,因此那个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人是会死的,而且死了还得受苦,进一步又想到我的祖父、祖母会死,我的父母会死、兄弟会死,将来我也会死。原本一家人的团聚是多么恩爱温暖,可是终有一天人人都要各自离去,还得到那种恐怖的地方去受苦,光想到这一点就令我感到惊恐害怕。所以无常观、轮回、苦、空在我小的时候就已经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不久之后,我的祖父去世了,而我的祖母也在我十七岁的时候往生,让自己深刻感觉世间的无常,所谓:「无不破之家,无不败之国,无不死之人」。
我出生在台南,台南是个人文荟萃的古都。在我小学毕业后,每天晚上都会去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私塾教育一般都是先从《三字经》开始读,之后再由《人生必读》、《昔时贤文》、《千字文》、《孝经》、《幼学琼林》、《四书》、《古文观止》等等,这样一系列的读诵。
在私塾学习时都是读汉文,念闽南语,闽南语就是现在说的台语,缘自于闽南一带,又称为河洛话,河即是河南,洛指的是洛阳、长安那一带。所以台语是汉民族在隋唐时代中原地区的固有语言,自古一直流传至今。闽南语很优雅而且有韵味,有音节与抑扬顿挫。我们学佛、诵经,如果能用闽南语诵念的话,也很合乎当时的音节,因为古代翻译经典都是使用闽南语及汉文。
当我读到《人生必读》中的「坏事劝人休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父母恩深终须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这些句子时,由于那时候年纪小,心灵也较纯朴,读到什么就会相信什么,也希望能落实什么,而这些句子的内容岂不就是佛家所讲的无常、因果吗?也因如此,所以从小便种下了苦、空、无常、善恶报应的观念,而这一些种子都是促成我之后出家的远因。
十五六岁时,我也曾接触过鸾堂。鸾堂就是扶乩,也就是神明、鬼神来附身在乩童身上,借着他的身体拿着桃笔写诗、写文,所写的内容主要都是劝人为善。而乩童大多都是性格朴实、老实而又没什么文化的人,但是一旦神明附身时,乩童所写出来的诗就是诗,文就是文,合乎平仄、押韵,文字典雅、意义深远,往往都是一语道破来者的心思。也因为好几年间接触这样的场景,也加深我对于他方世界与种种冥界有着更多的想像。
而鸾堂之中提倡三教合一,所以都会有儒、释、道三教的经书,因此当时也读过《普门品》、《阿弥陀经》。曾经也有过一段期间,睡觉之前都会诵读一遍《金刚经》,诵完之后才去睡觉。但是当时智慧未开,对《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黄金铺地、珍宝楼阁的种种殊胜景象并没有太多想像,不相信世间有这种地方;对《普门品》中所讲的入水不溺,入火不烧的神迹也不容易起信,因此并未建立起学佛的信心。
在我当兵的时候,当时陈慧剑老居士写了《弘一大师传》分为上中下三本,那个时候我也请了一套回来读,并且看得很着迷、很相应。传记里面记载,弘一大师时常将六字名号挂在嘴边,时时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也因如此让我当时对南无阿弥陀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7年春天,当时我已经二十八岁了,但是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可以说是沉默、寡言的那一种,所以平时也较少与人闲聊,更不会想去逛街、或娱乐场所,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用来看书,即使出社会上班也是如此。当时我在高雄上班,职务是仓管,但进出的货品并不多,而与我一起工作的会计小姐很体谅我,几乎所有工作都是她承担起来做,让我有时间到旁边看书或躲到地下室去看书。
当时偶然读到几本关于现代人所记载的感应、灵异事迹,这几本书可说对我的人生有着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因为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爱看书,也看了不少的书籍,但是所看内容大多都离不开传统中华文化。
自从看了现代人的灵异、感应事迹后,从此我所看的书就完全都是佛教类的书籍。只要是佛教的书不管是哪一类,我都尽量去看、去搜集,同时早晚打坐、念佛。当时有缘请了一套丁福保居士所编的佛学丛书,看了也很着迷、很相应,但还没有想到走出家的路,只想依陈海量所倡导的观念建立佛化家庭,当时我的观念还停留在人生总要结婚、建立家庭、开创事业的阶段。虽然如此,但对男女感情这方面还是懵懵懂懂的,也没有想过要去追求,尽管已经到了二十八岁,却还是一直没有对象,而且虽然想建立佛化家庭,但又怕过度理想化,担心一旦结婚就会被婚姻所捆绑。又想到,虽然自己有着佛教的信仰,但我的父母、兄弟依然没有信仰,可见要影响身旁的人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同时,既然世间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可见今生今世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必须假借现在的人身来解脱生死轮回,不然的话,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是非常重要的、重大的,而且难以达成又不能妥协的大事。
在我上班的路途中,每天都会经过一座寺院。那间寺院不大,山门也很小,而门上有一首对联: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当时看到这首偈子对我而言是触目惊心的,进而想到:「哎呀!没有错,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本身的生死轮回必须要解脱。」
请问各位莲友,生死轮回需不需要解脱?(众答:需要)
。生死轮回的解脱有一个关键就是──人身。六道轮回当中只有获得人身才可以学佛修行,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所以在六道之中能得人道之身非常的重要,是无比的重要,佛陀说:「生而为人,如同进入宝山
」。
得到人身是解脱生死轮回的基础,也是必要的条件,当然它只是基本的必要条件还不到重要的条件,重要的是得到人身还要闻到佛法。当时我看了很多经书,但我不以了解佛教的常识、教理为满足的,因为这一些都是方便教育,目的是为了让我寻找一条能够解脱的道路,不仅仅是我,还有我的亲人,甚至所有的人也都能够解脱的道路。也因如此,我当时认为我必须要广泛的涉猎各宗各派的教理,一方面找寻解脱之道,另一方面也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当时的我认为解脱生死是一件大事,而大事的成就往往是比较艰难的,何况是解脱轮回的生死大事!所以解脱生死轮回必须专修,但生活在俗世间,想要专修并没有那么容易,又想起:「《无量寿经》中提及三辈往生,而上辈必须出家,现在自己刚好是自由之身可以出家,如果出家将来往生就能够在上辈。」这是当时自己单纯的想法,当然《无量寿经》中真正的意涵不是这样,只不过当时我还没有接触学习善导大师纯净的净土教理,还不了解弥陀救度的本怀。
当心中起了这样的念头之后,刚好高雄佛光山要举办三坛大戒,因此我便打算剃度现出家相,同时也到佛光山去受戒,觉得这样的因缘安排刚刚好。同时,在我的观念中,出家就是隐居在深山古刹中,远离红尘俗事,并过着非常淳朴、简单的生活,一心向道,一心修行。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当时学佛都是自己去找书来研读,没有参与其他道场共修,所以不知道出家生活其实是非常忙碌的,除了需要带领念佛会之外,还要处理种种会务。
出家前我所修的法门有两门,一门是禅,一门是净。当然修禅时并没有经过禅师的教导,都是自己看禅宗的语录,平时打坐、思维;而另一门就是净土──念佛。之所以会修学两门,其实是抱着一种投机的心理,怎么说呢?禅宗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如果今生能够开悟,就能够见性成佛,就能够有所成就;而净土修行,只要念佛就能够将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若是修禅有成就固然好,假如没有成就的话,至少我还能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假设禅宗有成就又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岂不是更加的高超?所以才说当时是抱着投机的心理。
但是出家之后才慢慢晓得,修禅不容易,一方面是当时真正的禅师很少,也不晓得谁才是真正的禅师;另一方面反省自己的修行,发觉自己也不是修禅的根机,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念佛吧!
出家后也很懊悔,懊悔自己为什么到二十八岁才出家?应该当兵回来就出家,早一点出家比较好。更何况像我这样性格的人不适合在复杂的社会上与人来往应酬,也不适合上班的生活,应该要早点出家才对,但当时的因缘安排就是如此,也无法改变。所以普劝在座年轻学子,如果想要当生成就、广利众生,就要把握时间,不要犹豫,早点出家。
反省过后,自己专依净土、专修念佛。但当时有关净土教理方面的书籍很少,只有《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精华录》、《嘉言录》,还有毛凌云的《念佛法要》,或者上道下源长老的《佛堂讲话》。
当时弘扬净土比较著名的法师为上道下源长老、上煮下云长老与上妙下莲老和尚,而居士就是李炳南居士,以这几位法师大德比较有名。但是他们所说的净土教理都还是属于自力范畴,并不是善导大师这一脉纯净的净土教理。自力的修行会让人对往生心存不定,没有把握而不安。
也因此,当时对净土的认知是若要往生必须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对于一心不乱的状况,当时通常都解释为禅定的一心不乱,也就是必须要达到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的境界。因此,我就想起「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既然今生必须成就,那就是今生必须要往生极乐世界才可以,所以为了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我必须要离开团体,离开大众,隐居深山才能清净修行,因为就过去我所看的天台宗《小止观》《六妙门》等等教理中都谈到要进入禅定就必须要远离红尘,遁入深山,甚至不看、不听世俗的种种一切,所以再三思考过后就向大师请长假到山里面去专心念佛,也是因为那段静修因缘,我才遇到善导大师的相关著作,才打开了深入了解纯粹净土教理的大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