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六)

──2016年10月9日台南佛一开示(第十四次)`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十四次的佛一法会,这几次佛一所研讨的讲题是《无量寿经》大意,主要是讲解《无量寿经》中的五段经文,让大家可以借此了解、掌握整个《无量寿经》的中心点。

大家如果能掌握这这五段经文的意涵,就可以掌握整部《无量寿经》的核心,也可以了解净土宗的根源,进而对现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把握,而且会很欢喜的、出自内心来念佛,同时会以念佛做我们的生命,让念佛融入生活当中,不知不觉中,念佛就成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念佛。因此,了解《无量寿经》的大意非常重要。

《无量寿经》中的五段经文里,第一段是「如来出世本怀文」,第二段是「第十八愿」,这二段经文前几次我们已经研讨解说过了。现在进入第三段,也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什么叫「成就文」呢?

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是因,将这四十八大愿成就以后所得的果以文字述明出来就是成就文。所以「愿」是因,「成就」是果。有因地的这四十八大愿,再经过兆载永劫所累积的菩萨六度万行无量德行,愿行圆满,自然就有果上的功德。也就是说,成佛就是果,佛所具足、具有的功德,叫做果上功德。

在《无量寿经》经中,说明阿弥陀佛果上功德的经文叫做「成就文」,也就是四十八大愿的「成就文」。因为,法藏菩萨发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圆满,成就了三大功德:

  • 第一,成就阿弥陀佛本身;
  • 第二,成就极乐世界;
  • 第三,成就救度十方众生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这三种功德的内容,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都有简要解释,解释的地方叫做「成就文」。

一般人不知道《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成就文」在什么地方,但在我们所出版的《无量寿经》单行本也好,或者《净土宗圣教集》也好,都有在眉注的地方标示出每一愿的「成就文」。大家只要阅读,就可以了解。

譬如第一愿、第二愿,阿弥陀佛希望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也就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尽未来世也不可能会再受到三恶道的果报。阿弥陀佛既然已成佛,当然,第一「无三恶道」愿与第二「不更恶道」愿,也都已经成就了。

这些经文写在哪里呢?譬如说《净土宗圣教集》第七十六页、第九十八页,就有举出第一愿、第二愿的「成就文」:

  其国土无地狱、饿鬼、畜生。      乃至成佛,不经恶趣。

这二段文就是简要说明第一愿、第二愿的成就。

《阿弥陀经》也说极乐世界是「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连恶道之名都没有,都听不到,何况有那样的地方呢!

第三愿是「身皆金色愿」。意思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身相、外貌都和阿弥陀佛同样是紫磨金色。第四愿说,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外相都平等,和阿弥陀佛一样是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明,没有什么差别。这是阿弥陀佛的第三愿和第四愿。

第五愿到第十愿是六通(六种神通)具足的愿,第十一愿是使我们往生成佛的愿。既然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当然这些愿也都一一完成了;这些愿完成的内涵,在《净土宗圣教集》八十七页到九十一页都有标出来。

经文有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这段经文也叫做「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文,也叫做「圣众果德」文。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极乐世界(国土环境)是「依报」,「正报」就是往生的人,依报、正报同样都是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成佛的境界,法身的境界。因为到佛的境界依报、正报是一体,依报就是正报,正报就是依报。

这里说「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国土属「依报」,「泥洹」就是涅槃,涅槃属「正报」,但是「依报」却和「正报」的涅槃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再者,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无论是智慧或者神通,内在的功德都是平等没有差别的,外貌也同样是端正、超越世间,同样也是没有差别,都是自然之身、无为之身、无极之身。

「自然」也好,「无为」也好,「无极」也好,这在古代都是属于道教所用的名词。东汉时期,佛教传到中国,翻译为中国文字的时候,因为那时还没有比较适当的用词,所以就借着道教的经文来形容佛的法身境界。但是,虽然名相相同,但内容其实是不同的。因为这里所说的自然也好、虚无也好、无极也好,都是指法身,指涅槃的境界。

这段经文就是说明,任何众生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当下都和阿弥陀佛一样具有无量寿、无量光。那他的愿在哪里呢?就是在这个第三愿、第四愿,乃至第十一愿。

又如第二十一愿说,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和佛一样,三十二相具足;而且讲经说法也是具有和佛同样的智慧、辩才无碍。那就是第二十一愿的「成就文」(《净土宗圣教集》九十八页)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神通无碍。

第二十二愿说,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当下都超越声闻与菩萨的境界,直接到一生补处。第二十二愿内文提到: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第二十二愿的成就内容(《圣教集》九十七页)说:

  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也就是说,任何众生只要往生极乐世界都成为菩萨,而且是一生补处的菩萨。

菩萨总共有四十一个阶层,高高、低低各不相等,所以有「三贤十圣」之别。若是以自己的功夫功德,一层一层上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但是净土法门不是靠自力,是靠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当下就超越品位阶级,当下就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直接到一生补处的阶位。

所谓「一生补处」也就是佛格,只是因为一个净土只有一尊佛,没有第二尊佛,所以虽然有佛的资格,也降下一级,名称就叫做「一生补处」。就好像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位国王,不可能有两位国王,即使太子具有将来会登基成为国王的身分资格,但是现在的国王还没有退位,所以太子就先在东宫的地方候补等待。这是以世间的太子来做为比喻。

又如第十二愿,阿弥陀佛发愿若成佛的时候,他的光明要照耀十方世界无所障碍;若是没有成就,他就不要成佛。现在他已经成就了,第十二愿的「成就文」(《圣教集》七十七、七十八页)释迦牟尼佛就这样解释形容: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

又在《大阿弥陀经》说: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又极为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说: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这都是第十二愿的「成就文」。

释迦牟尼佛介绍、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有二种含义:

  • 第一,举出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十方诸佛的国土,阿弥陀佛的光明一概包含照耀、无所障碍。
  • 第二,举出超胜诸佛;阿弥陀佛的光明远远超越十方诸佛的光明,所以说阿弥陀佛光明是最尊第一、无比,十方诸佛没有哪一尊佛的光明可以和阿弥陀佛的光明相比。

最后,释迦牟尼佛作一个结论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所有光明中最高、最尊贵,是登峰造极的,阿弥陀佛的光明是王。

要了解一尊佛救度众生的力量,就要看这尊佛的光明。光明就是智慧之相,智慧包含慈悲、愿力,包含救度众生的功德功能;既然阿弥陀佛的智慧是最尊第一、无比,是诸佛之王,这样说起来,十方诸佛之中,当然唯有阿弥陀佛是最尊第一了。

我们要念十方诸佛是不可能的,因为十方诸佛太多了,尤其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十方诸佛的功德功能就全部包含、具足,无所缺少了。这也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将阿弥陀佛介绍给十方众生的原因。释迦牟尼佛就是希望我们可以专念「阿弥陀佛」,专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达成佛救度众生的这个目的这样说起来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可以达成普遍救度众生目的的法门就唯有称念阿弥陀佛一法了。

第十三愿,阿弥陀佛发愿:若成佛的时候,他要成为一位无量寿的佛。也就是说,若成佛以后,要永远存在世间,要救度过去、现在以及尽未来际的一切众生。

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第十三愿的「成就文」(《圣教集》七十八页、七十九页)就说:

  寿命长久,不可称计。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这二段经文的意思是说,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他的寿命超越时间性,是没有办法用时间来形容和计算的;而且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他的寿命也和阿弥陀佛一样,是无法以时间来计算的。

《阿弥陀经》说: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这里说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无量寿经》则说「不可计数,不可称量」。都是超越时间性,永远存在的意思。

第十八愿愿文共有三十六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共有四十个字,是在《无量寿经》下卷前面的地方(《圣教集》九十一页)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共有上、下二卷,上卷主要是在述说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下卷则主要在解释十方众生往生的因果。

这四十字的「成就文」和三十六字的愿文,文字上差不多,文文句句可说是两两相对,因为它是第十八愿成就以后的功德说明。

论第十八愿以及第十八愿的成就文,成就文可说比愿文更加重要,是整部《无量寿经》的归属、核心。

为什么?虽然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很殊胜,但是以第十八愿的念佛往生为根本;因此,第十八愿是四十八大愿中的根本愿。因此,虽然每一愿的成就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其中以根本愿──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成就更是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也就是说第十八愿的成就是超越性的,而且是不共的绝对性的,所以十方诸佛的赞叹都归纳在第十八愿,都归属在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要了解第十八愿的「成就文」之前,首先要先了解第十七愿的「成就文」,为什么?因为第十八愿「成就文」前面二句就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诸有众生」是指什么众生?是指三界六道轮回的罪恶生死凡夫,当然也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人。「闻其名号」,「闻」就是听闻,罪恶生死凡夫是从哪里所听闻的呢?是从佛所听闻来的,也就是从赞叹阿弥陀佛的十方恒沙诸佛所听来的,因此必须先了解第十七愿成就文,因为第十七愿「成就文」说: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因为听闻到十方恒沙诸佛如来共同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我们才了解有这尊阿弥陀佛。

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经文中,第十七愿和第十八愿的文字是一前一后接在一起的;同样地,第十七愿「成就文」也是在第十八愿「成就文」的前面。因此,要了解第十七愿的「成就文」以前,要先了解第十七愿的内容。

第十七愿怎么说呢?阿弥陀佛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我法藏菩萨若是成佛,必定要使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十方诸佛都来赞叹我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来称扬我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听闻,让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称念,使十方世界的众生往生我的极乐世界。如果无法达到这种效果,我(法藏菩萨)就不成佛。

也就是说,法藏菩萨这个愿成就,他才有资格成佛;这个愿若没有成就,他就还要继续修行,直到这个愿成就。甚至,要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成就了,他才要成佛。

阿弥陀佛希望十方诸佛都赞叹他,并不是为了自身的名利;他的目的是要救度众生。为什么?因为,十方世界都有众生,十方世界都有佛示现,他希望每一个世界的每一尊佛都向他那个世界的众生称赞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使十方众生生起信仰心而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来往生他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这个愿,纯然全是为了众生。

所以善导大师就说「四十八愿因兹发,一一誓愿为众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是要救度众生到极乐世界成佛,没有一愿不是为了众生的。

简单说,阿弥陀佛的愿就是为十方众生而发的,阿弥陀佛所修的行,也是为十方众生而修的,阿弥陀佛的「愿」「行」圆满之后,自然就有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自然也是为众生完成的,是要送给众生的。就好像父母日夜辛勤工作,就是为了家庭、为了子孙,因此,父母所做的点点滴滴,都是要给子孙受用的。

阿弥陀佛「一一誓愿为众生」,他将所有果地的功德都容纳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来送给我们十方众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将他本身化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以他本身显现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在净土宗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垂名现形」。

阿弥陀佛将自己的功德智慧浓缩成为一句名号,目的就是要送给我们。让凡夫众生的我们可以方便分别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够容易听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然后欣然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称念阿弥陀佛这句有声音、有文字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方法。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救度十方众生,使十方众生都可以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证悟涅槃。

所以阿弥陀佛的正报(体)和阿弥陀佛的名号(名)是不相离开的,因此说「名体不二,名体一如」,也就是说名与体是一体性的。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四十八大愿都已经成就,所以第十七愿中,法藏菩萨说要让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都来赞叹他的功德,称扬他的名号,做为众生的示范,让众生也同样来称念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佛号,信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第十七愿「成就文」就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什么叫做「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呢?等一下会再解释。

第十七愿「成就文」和第十七愿愿文,一样都是六句二十四字。第十七愿「成就文」是在《无量寿经》下卷前面的地方,将此「成就文」开展出来,所讲的就是二千六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印度说这部《无量寿经》,宣说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如何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怎样为我们经过兆载永劫修习菩萨无量德行,以及阿弥陀佛成佛以后的果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如何超胜十方诸佛,是如何救度十方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在解释阿弥陀佛的因行和果德超胜诸佛的时候,十方诸佛也同样都在他们的世界异口同音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救度众生的这个功德。所以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另外又说:

  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这段文也是属于这个第十七愿的成就文。

「阿弥陀佛,威神无极」,「威」就是极大的力量,「神」就是自在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力量,非常自在,非常不可思议,达到极点,致使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都同时(一时)、异口同音的称扬、赞叹。

也可以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才赞叹得来,若是等觉菩萨以下,乃至我们凡夫众生根本就没有办法想像得到,既然想像不到,哪有可能赞叹呢?所以有资格能够赞叹阿弥陀佛的,唯有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才有那种的智能。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又说:

  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释迦牟尼佛三明六通皆具足,天上天下唯佛独尊,可以说宇宙之中释迦牟尼佛智慧最高,但是他说阿弥陀佛的光明以及名号的威神力,那种高深、广大、殊胜、微妙,从早上开始赞叹,赞叹到晚上,又继续赞叹,赞叹到天亮,日夜连续赞叹,连续一劫也没有办法可以赞叹完。由此可见,阿弥陀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是多么不可思议!

《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也说:

  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上方世界,下方世界,如是等十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不只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十方世界、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也同样出广长舌相,遍覆着三千大千世界,说着诚实、不虚伪、不颠倒的真理。什么真理呢?就是《无量寿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是一部十方诸佛所护持、护念、保护所要流传的经典。

为什么?因为这部经典是在说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威神不可思议,是在说不管任何众生只要念这句不可思议的名号,自然就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什么样不可思议的功德呢?就是可以使他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报土,是涅槃的境界,所以不管任何众生一旦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自然当下就进入一生补处,这就是不可思议。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不可思议了。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经名叫做《称赞净土经》就说:

  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土功德。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说「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也就是说,三藏十二部经,很多经典都在赞叹阿弥陀佛,赞叹极乐世界,赞叹念佛的功德,赞叹念佛人,所以说「诸经所赞,多在弥陀」。

「赞叹」这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在龙树菩萨所写的《大智度论》就说:

  美其功德曰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故曰叹。

「赞」和「叹」二字有程度上的不同。「赞」就是称赞,比如称赞这个东西或这个人很美、很了不起;但是「赞」过之后,觉得还无法形容对方,所以再称扬他、褒扬他,说他很超越,是世界第一,而且是世界无比的,这叫做「叹」。

就好像《观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赞叹念佛人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芬陀利华就所有花中是最为超越殊胜的,一般是用来形容佛,形容成佛的法,所以《法华经》叫做「妙法莲华经」。这个「妙法」就是成佛的法,成佛的法用这个莲花来形容,叫做「妙法莲华经」。

那成佛的法在哪里呢?就在这句名号,就在念佛人的身上,所以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所以念佛就是妙法,念佛人就是芬陀利华。芬陀利华本意是指佛,所以意思等于是释迦牟尼佛预先为念佛人授记,说念佛人就是未来佛,因而以芬陀利华来赞叹念佛人。

善导大师就解释念佛人是「人中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殊胜人」,用「好人、妙好人、上上人」来赞叹念佛人还不够,所以再用「殊胜人、稀有人」来赞叹,这就是「叹」。

第十七愿的成就文说「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里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有二个内涵:

第一,是赞叹阿弥陀佛成佛以后的「依报」,也就是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是正定聚,没有邪定或不定聚;都是一生补处,可以快速进入涅槃的境界。所以,第一点是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境界的赞叹。

第二,是赞叹阿弥陀佛成佛以后的「正报」,有自在的神力。自在的神力显现在哪里呢?显现在这句功德名号。所以这句名号也是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没有办法可以想得到,也没有办法可以解释完备。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无论任何众生只要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赞叹的主要就是在这个地方。

众生包含很广,不只包含圣人,也包含凡夫;不只善人,也包含恶人;不只包含根机高的,也包含根机卑劣的;不只包含会修行的,也包含不会修行的;不只包含天界的天人,也包含三恶道、地狱道的阿鼻众生。但这些众生只要念佛,在因地就都个个平等──平等念佛,因平等,所得的果自然也是平等的──平等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地方。

假使阿弥陀佛没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当然就没有极乐世界,我们也不能往生。现在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以他的功德而成就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而且又以这句名号来救度众生。所以,净土法门就是以名号救度众生的法门。

不管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必定成佛,所以「念佛」「往生」「成佛」是在一起的。这样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即使是等觉菩萨,也没有办法了解,所以说不可思议。

有关「不可思议」,经典中说有五种:

  • 第一,众生多少不可思议;
  • 第二,业力不可思议;
  • 第三,龙力不可思议;
  • 第四,禅定力不可思议;
  • 第五,佛法力不可思议。

第一,众生多少不可思议。意思是说,无始以来乃至尽未来际,一切众生都是不增、不减、无量、无边。也就是说,一切众生,一时成佛,众生界也没有减少;众生都没有成佛,众生界也没有增加。众生到底有多少?根本没有办法可以知道,没有办法可以推测。

众生包括六种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以及四种圣者──声闻、缘觉、菩萨、佛。除了佛之外,九法界(三圣六凡)的众生数量到底有多少?这不可思议,所以说众生多少不可思议。

第二,业力不可思议。业力如何不可思议呢?譬如说乌鸦,它没有经过染色,出生的时候就是黑色的;白鹭鸶也没有经过漂白,出生就是白色的;像凤凰、孔雀,它们一出生就有美丽的羽毛,并没有经过人间制造。这就是说,它们都有过去的业因,自然出生在这个世间就有那种果报。

同样的,一个人的身高、容貌、智力、能力,甚至一生之中种种的好坏苦乐,这都是随他过去的业力所来的,不必经过勉强、造作。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业力不可思议,自自然然成就那种现象。

在古代的印度有一种学派叫做「自然外道」,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自然然所生的,没有什么样的因。但是佛说不是这样,佛说宇宙万事万物,包括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因缘和合的,一定有前因,才会产生后果。所以黑的也好,白的也好,都是因为他们过去世造了现在可以成为黑或者白的那个业力的因,才会感招今生今世这样的果报,这就是因缘果报的道理。

业力是无形的,看不到也摸不着,甚至是没办法想像的,但是时间一到,它自然成为果报。「业」就是行为,行为有三种:身体所做的是行为,言语也是行为,起心动念也是行为。过去的行为已经过去了,甚至忘掉了,所以说过去生不可得,但是它有一种无形的业力存在宇宙之中,等待相应的缘一到,自然就会结成果。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存在的业,未来一定有果报,造善业得到快乐的果报,造恶业得到痛苦的果报,造什么业就会受什么样的果报。《地藏经》也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又有一句话说「神通不敌业力」,神通不可思议,能够同一时间来来去去、飞行变化,但业力现前的时候,即使有神通力也没有办法回避,也要接受果报。

目连尊者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尊者,但是他的往生却是被外道用石头打死。目连尊者既然有神通,为什么自己没有办法解危呢?就是因为他的业力现前,受报之时到了。目连尊者承自过去的这个业而受报,这个业过了以后他就完全解脱了,因为他已经断除贪、瞋、痴的烦恼,不再有六道的轮回。所以果报一结束,他就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可是我们凡夫若没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永远都在六道之中轮回。

虽然《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但是阿弥陀佛威神不可思议的佛力胜过所有众生的业力;因此我们若是念佛,以念佛之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阿弥陀佛的「业」是清净之业,是佛不可思议功德之业;这个业成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使众生称念就能消除众生的业力,往生极乐世界。

第三,龙力不可思议。龙可以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所谓「神龙一滴水,即可遍洒天下」,这就是龙的力量不可思议。

第四,禅定力不可思议。一个人若可以入定,或者一百年、一千年,他的身体也照常可以维持存在,不会烂掉。在佛陀时代,有好几位弟子他们的身体现在还在这个地球上,就好像迦叶尊者,他受到佛陀的咐嘱,等到弥勒菩萨来到人间的时候,要将佛陀的袈裟传给弥勒菩萨,这样说起来,迦叶尊者还在这个地球上。当然还有很多阿罗汉,他们现在也一直还是进入很深的定境中,所以身体还存在。

禅定的力量不可思议,可以做种种的神通变化。不过,纵使禅定力不可思议,也是敌不过业力。譬如目连尊者得道以后,有了神通,他首先观察他的母亲是出世在天上或者人间、或者三恶道呢?一观察,母亲没有在天上,也没有在人间,他再往三恶道一看,母亲竟然在饿鬼道,这令目连尊者悲痛万分。饿鬼道没有东西可吃,也没有水可以喝,目连尊者即时以神通力拿着食物到他的母亲面前,结果食物一到嘴边,立即变成木炭。为什么?这是因为他母亲的业力没办法受用。由此可知,目连尊者即使神通广大,也没有办法使他的母亲有东西可吃。

目连尊者非常的着急,就去请示释尊,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救度他的母亲呢?释迦牟尼佛就开示说,要有功德才能够消除他母亲的业。什么样的功德呢?当时正好结夏就要圆满,佛陀指示尊者就借着供养结夏圆满的所有僧众,以这样的功德就可以消除母亲落入饿鬼道的业力。目连尊者照这样做,他的母亲就离开了饿鬼道,即使脱离饿鬼道而上生天界。这就是神通没有办法胜过业力的一个实例。由这个实例,我们可以了解,神通不敌业力,想扭转业力,须靠功德力,但功德力有强弱之别,一般的功德力并无力消除轮回六道的业力。

轮回六道的业力要如何消除呢?以我们凡夫来说,我们生生世世轮回在六道,称念「阿弥陀佛」自然就可以消除轮回之业,其他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像刚才所说的,目连尊者供养众僧的功德也没有办法消除他母亲的轮回之业,只是转生天道而已,总之,唯有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才可以消除我们凡夫的轮回业力。

第五,佛法力不可思议。「佛法力」就是佛的境界的力量,佛的境界唯有佛和佛才可以互相了解,等觉菩萨以下都没有办法推想。所以在五种不可思议当中,佛法力最不可思议。佛法力不可思议之中,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最为不可思议;十方诸佛的佛法力已经很不可思议,其中更以阿弥陀佛的佛法力最为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的愿力怎样不可思议呢?这必须要了解《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经文,才能够显示出阿弥陀佛的愿力如何不可思议。《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中说:一位一生造五逆十恶的众生,临终的时候地狱之火已经烧到他的脚底了,那个时候他才开始惊慌求救;因得遇善知识为他开示助念,他只不过跟随善知识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地狱之火即时化作莲花,他马上坐着这朵莲花离开了地狱的果报,即时脱离了三界六道,瞬间往生极乐世界,进入佛的涅槃境界。

若以下品下生这种众生的极重恶业,以上品上生的功德是没有办法消除的,甚至以其他诸佛的功德也没有办法可以消他的业,更遑论救度他离开地狱往生极乐净土。就好像《悲华经》所说的,有一千佛看到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贪、瞋、痴非常强盛,业力非常强大,所以都摇头而去,没有办法救度我们。所以,像我们这类的众生就唯有阿弥陀佛可以救,也因为有办法可以救我们这样的众生,才显示出这尊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时常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其实「不可思议」这四字是非常神圣的。一切众生念佛就能够离开六道轮回,就能够往生成佛,这才能称上不可思议,除了这个之外,其他都是可思议的。

阿弥陀佛可以救我们,真的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的业有多大?《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就说: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像这样的业,以我们本身有限、微小的力量是不可能消除的。

十方诸佛以《悲华经》一千佛作为代表,这一千佛既然对我们摇头,对我们没有办法,所以离开我们而去,这表示其他的佛也一样,没有办法救度我们,唯有阿弥陀佛才有办法。

佛就是要度众生,他本身既然没有力量救度,就介绍别人来救度;阿弥陀佛有力量,所以诸佛就向众生介绍阿弥陀佛。因此尽虚空、遍法界、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都在赞叹阿弥陀佛,原因就在这里。因为阿弥陀佛救得起我们,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地方。

所以我们念佛,要了解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要了解释迦牟尼佛是怎样赞叹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观无量寿经》也好,都以种种说法种种比喻来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赞叹念佛法门的不可思议,一再强调不论何人,只要念佛必生极乐、必定成佛,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地方。

皆共赞叹」,就根本来说,十方诸佛所证悟的境界都是平等,没有高下差别的,就好像《华严经》所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好像《金刚经》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说「佛佛道同」。既然「佛佛道同」,应该每一尊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以及救度众生的功德也应该是相同平等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强调阿弥陀佛呢?为什么特别告诉我们要依靠阿弥陀佛,而且又挂保证说,只要靠佛、念佛,必定可以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这是就我们贪瞋痴的凡夫来说的,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而且到极乐世界超越品位阶级,进入一生补处。以这样的利益来说,十方诸佛之中只有「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只有念佛一法,其他诸佛诸法是没有的。

所以十方诸佛才将这个救度众生的妙法介绍给十方众生,要十方众生归投「南无阿弥陀佛」一佛,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法,因此十方诸佛都赞叹「南无阿弥陀佛」。

十方诸佛赞叹「南无阿弥陀佛」,主要就是要让十方众生欣慕、向往极乐世界的殊胜、清净、庄严,之后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极乐世界的净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有关十方诸佛赞叹「南无阿弥陀佛」,劝导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特别设立一段问答来说明。善导大师说:

  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得往生;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问的意思是说,十方诸佛所证悟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以及慈悲、智慧都没有差别,都很圆满,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赞叹阿弥陀佛,特别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特别劝我们众生都要靠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到底有什么特别原因呢?善导大师设这个问,然后才举出经典做为证据来回答。

  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这段文完全是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来做为解答,这也显明第十八愿的殊胜,以及与我们十方众生的紧密关系。

这段文首先说出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相同及不同的地方:「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十方诸佛所证悟的是都平等不二的,但是如果以十方诸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所发的愿和所修的行来看他所收成的结果,这样每一尊佛就有他各个不同的因缘了。

这个意思是说,果地的佛所证的佛性都一样没有差别,没有不平等,没有高下;但若以因地的愿行来说,就各有不同的因缘,甚至因缘的差别非常大。善导大师就以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八大愿来做解释。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段文其实就是第十八愿愿文的注解,我们分为三段来解释:一、标本誓深重;二、举果德普益;三、明群机胜益。

一、标本誓深重:「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深重誓愿:由深重大悲所起的誓愿。为救度被千佛所舍之罪业深重众生,故说深重誓愿。

举出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和诸佛的愿来比较,阿弥陀佛的愿比较特别、比较深、比较重,因此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所结的缘,自然也就比十方诸佛深重。所以第一句就指出因地的愿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二、举果德普益:「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举出阿弥陀佛成佛以后救度众生的普遍性,这叫做「举果德普益」。举出阿弥陀佛成佛以后,因地的愿行圆满,果中的功德普遍利益众生,这段文就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易得往生」,阿弥陀佛就是以这句光明的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

光明是十二愿所成就,名号是十七愿所成就。光号摄化:光明为缘,名号为因,因缘和合,蒙摄取之果益。信心求念:求愿求,念称念。即十八愿之信愿行,三心十念。

为什么叫做「光明名号」呢?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中,在第十二愿就说,他若成佛,他的光明要遍照十方世界,因此他成佛以后,他的名号自然也具有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所以善导大师就直接冠以「光明名号」。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光明名号,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能照耀十方众生无所障碍,自然也不受众生业力的障碍,故称「光明名号」。

阿弥陀佛也叫做「光明佛」,就是「无量光明佛」;极乐世界也叫做「光明土」,经典中就说极乐世界是「无量光明土」。所以佛也好,土也好,都有无量的光明。再者,阿弥陀佛本身以及极乐世界,都在这句名号里面,这句名号包含着阿弥陀佛本身和极乐世界,所以这句名号也是光明的名号,佛、土与名号,三者一体。

那名号是在哪一愿呢?在第十七愿。法藏菩萨说他若成佛,要使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他的名号,第十七愿已经成就,自然就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出现。

也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第十七愿已经完成,因此,十方诸佛出世度众生,一定会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自然就有这样的功德力,使十方诸佛自自然然、不必拜托、不必勉强都会来宣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门。

因此,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现在娑婆世界的印度这个国家,讲经四十九年,他最后也要讲说阿弥陀佛这个法,做为他一生讲经说法的总结论,这也是因为阿弥陀佛有这第十七愿,且已成就此愿,也显示着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地方。因为,若没有十方诸佛来为阿弥陀佛说法,这样就难以普遍救度十方众生了。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众生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必须要借着十方世界、十方诸佛也来为他宣传,才能普救十方无尽众生,这就是第十七愿的功能;现在有这句名号,当然也是第十七愿的这个功能。

四十八愿当中,第十二愿是「光明无量愿」,第十七愿是「咨嗟称名愿」,是十方诸佛赞叹名号的愿;第十二愿、第十七愿相互配合,就是「光明名号」。有阿弥陀佛自然就有光明名号出现,光明名号的目的是要救度众生──以光明为「缘」,名号为「因」,因缘和合就能够圆满救度十方众生。

名号是「因」,光明是「缘」,救度众生就是「果」,以上是就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说的。

若就我们的立场,众生念佛是「因」,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是「缘」,有念佛的因和佛摄取不舍的缘,就使一切念佛的众生百分之百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也就是以弥陀佛名救度十方众生的意思。

「但使信心求念」,可以使十方众生有信受的心,来求念阿弥陀佛。信心就是在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求念」,「念」就是「乃至十念」的「念」,所以,「但使信心求念」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信、愿、行」,也就是「三心十念」。

三、明群机胜益:「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是乃至十念的相状。

「求念」在下面的文句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简约的说,就是「乃至十念」──「平生之机」就上尽一形念佛;若是「临终之机」,他只不过念十声,或者五声、三声、一声就断气,这样也照常往生极乐世界。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就是显明阿弥陀佛救度的普遍性,因为连「下至十声、一声」都可以往生了,何况是自从遇到这个法以后,就一向都念阿弥陀佛,没有夹杂、没有间断,一直到临终没有退转、没有改变的「平生之机」呢?当然更加决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但使信心求念」的「求」,有另外的涵义。也就是说,除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以外,我们若期望得到现生种种的福报,不用特别去修其他的法,或念其他的佛菩萨、咒语,都不必,也是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可以得到。所以说「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不但决定可以往生,同时也是现当二益的。

「决定往生」不在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夫里,也不在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德里,也不在我们自己念佛以来时间是长是短,也不在我们根机是高是低,功德是大是小,甚至有罪业、没罪业里,都不是因为这些。善导大师有解释说,是因为「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也就是说,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就会摄受我们,保护我们,将来就会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和我们的根机高低没有关系,和我们本身有罪业没罪业没有关系,和我们本身有功夫没功夫、有功德没功德也没有关系;甚至,和我们的修行、道德、人格、学问⋯⋯种种都没有关系。仅仅一样有关系──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只要我们念佛,阿弥陀佛的力量就在运作了。

这样的法门,龙树菩萨以「坐船」来比喻,一旦坐在船上,从此岸到彼岸都靠船的力量,不是靠我们自身具备什么条件;只要好好坐在这艘船上,不离开这艘船,时间一到就会到彼岸。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船,我们念佛就好像坐在船上,只要专一念佛,只管念佛,就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上了。坐上这艘船,位尊如皇帝能到彼岸,即使乞丐或者犯人,坐上这艘船,照样也能到达彼岸。因为本愿船是平等的,没有差别条件,没有种种门槛。所以善导大师说「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很容易往生,因为是靠阿弥陀佛深重誓愿的力量。如果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佛愿在里面,这样我们念这句名号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世间上,每个人都有他的名字,我们念其他人的名字可以了脱生死吗?不能!可以消业障、增长智慧、消灾免难吗?不可能!因为凡夫的名字没有功德,可是阿弥陀佛的佛名不但有功德,而且释迦牟尼佛说他的威神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善导大师才解释说「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龙树菩萨又说,这种靠佛力的坐船法门是「安乐」的法门,非常安稳,即使船外的世界发生任何天灾地变,这艘本愿船也是安如泰山,不受丝毫影响,就好像在平地一般,所以坐在本愿船舱里面是非常安稳、轻松快乐的。除了这个法门以外,其他法门都是「陆路步行」的法门,都是辛苦的法门,都有可能遇到种种险难。所以善导大师说「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净土法门以皈依阿弥陀佛为唯一的救度之佛,就是强调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佛力──佛的愿力,不是靠我们的力量。

我们只要负责念佛,阿弥陀佛就一定会负责以他的光明来保护我们;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出现来迎接我们;还没有完全断气的时候,就会看到阿弥陀佛拿着莲花,主动、欢喜地来接我们。

所以善导大师又说「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因为有这样殊胜的法门,所以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恒沙诸佛如来,都共同劝导十方众生要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别异」,净土法门也叫做别异的法门,或叫做「别意弘愿」的法门。

净土法门自古以来就称为「他力」「易行道」,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说我们净土法门是「别途(特别)」的法门,其他的法门叫做「通途」的法门。这和善导大师所说的前后一致,不谋而合。

净土法门和其他法门比较,净土法门是属于特别的,也是说和圣道通途修行方法有不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就是靠「他力」,就是「易行」。

所以净土法门有一个特色就是「易」,容易、易行,为什么易行?因为只要念佛。如果除了念佛之外还要修其他的行,那就不容易了。

因为念佛就是阿弥陀佛所发的愿,只要念佛,就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净土宗的特色叫做「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凡夫只要念佛就可以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而且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但是光明的名号,念佛的人也是光明的念佛人。也就是说,只要念佛,我们的身体也就有光明。

我们有出一本随身书叫做《念佛放光》,里面有收录非常多则念佛放光的事迹。现在我来说一则。


`念佛放光 真实不虚

2008年九月底,佛专师姐向我介绍了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我们是百货公司专柜的同事),听她转述着弥陀救度的慈悲,我迫不及待的想立即亲近这样的道场。

过了几天,我就约姐姐(佛怀)到净土宗台北念佛会,这里所讲的净土法义和我以往所学的有所不同,很能令人非常的安心与欢喜。当时每个星期四有法义学习课,我每星期必到。

自从亲近净土宗念佛会之后,我就转为专一念佛,不间断,不夹杂。白天在百货公司上班,一有空闲,不是念佛就是看念佛会所编的净土宗丛书。

十月的某一天,刚看完一本随身书《念佛放光》,我就很开心的拿起佛珠念佛,当时起了个念头:「我念佛不知能不能像书里的师兄师姐一样,头顶有圆圆的光圈?阿弥陀佛快来通电一下,让我知道怎样才叫念佛放光啊!」之后就继续专心念佛。

就这样静念一段时间,都没客人打扰。

过了不久,有一对祖孙经过我面前,往我左边的柜位走去,小孙女看起来只约三、四岁。我继续念着佛,此时,我发现小女孩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也对她微笑,她迟迟没有跟阿嬷(奶奶)进柜位,仍然瞪大了眼看我,我只好挥一挥手向她打个招呼。结果她像惊吓般跑进柜位将阿嬷拉出来,指着我说:「阿嬷,那个阿姨为什么全身亮晶晶?」

她的阿嬷似乎也听得莫名奇妙,将我全身扫视一圈,就把小女孩拖走,边说:「别乱讲话!」

小女孩还是一直问:「为什么!为什么!只有那个阿姨身上会亮晶晶?」

「你不要乱说话啦!」

「是真的啦!」

两人边诤论边快步离开。望着祖孙的背影,我拿起了佛珠,说:「因为我在念佛啊!」

不论何人,只要念佛,身必放光。感谢阿弥陀佛慈悲的显示。

南无阿弥陀佛

佛严 2016年6月8日


刚才说有「五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说,自自然然有那种功能,超越我们凡夫所能想像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我们凡夫平常在生活中所接触得到的;不过,这种不可思议还不是特殊的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中最不可思议的,就是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是念佛的效果。念佛会使我们放光,使我们消灾免难,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就会放光,假使有人三更半夜从坟墓边走过,一步一佛,沿途放光;四周围若有一些来去的孤魂野鬼,也会因为我们念佛而得到超度,使他们往生极乐世界;总之,我们只要念佛,本身就会放光,就能够时时消业障、开智慧,处处消灾难、保平安,出入平安。

有一位具阴阳眼的人,他因某种机缘而长期在医院出入,他说医院里有很多鬼魂,而许多病人都有黑气,身边有鬼魂缠绕着,但是,假如病人虔诚念佛的话,就会放光。念佛放光,那些鬼魂就会自动离开,甚至有些鬼神会很欢喜,很恭敬地向念佛的人行礼、致敬!而且暗中给念佛人保护、庇佑。也有因为看到光明,就能化解彼此冤孽,甚至超度对方的。这是一个有阴阳眼的人所看到的现象。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光,只是光的颜色、大小各个不同。一个福报已经快尽了的人,他的光明就非常短;若是心怀不良、心中不善的人,他的光明就比较黑暗;若是善人,他的光明就较闪亮;若是福报很大,他的光明就非常高;若是念佛的人,他的光明就和阿弥陀佛的光明融合在一起。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光,所以念佛人身上所放的光明,同样也是无量光。

所以,要修福报就要常念佛,只靠自己的存好心、讲好话、做好事所显现的光明比较有限。为什么?毕竟我们都是充满贪、瞋、痴、妄想杂念的凡夫,要时常存善心、好心,比较不可能,若偶而有所善行,一般也都是机缘到了,我们才会去讲好话、做好事。可是我们若将念佛念习惯了,时时念佛、处处念佛、事事念佛,这样我们的身上就时时、处处、事事都放着佛的光明。

念佛不费精神、也不费金钱,而且一定不会蚀本,可以说念佛是「不需本,又可以万利」。俗话说「一本万利」,但一本万利也要有本金,念佛不必出本金,念佛是现成的。

因为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成就了这句果德的名号,因此他的「名」和他万德的「体」是一体不离的,这叫做「名体不离」「名体一如」。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万德所形成,因此这句名号有阿弥陀佛「佛体正报」的功德在里面,因此就有佛体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使得念佛的人本身同样就是在修万行、具足万德。为什么?阿弥陀佛因地万行、果地万德,为谁所修?为谁所成?都是为我们。

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包含因地万行、果地万德,阿弥陀佛所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都在这句名号里面,只要我们上尽一形,或者下至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这样就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报土。

昙鸾大师就形容净土法门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因为任何人之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都是完全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到极乐世界之后,也是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而成佛;由于念佛人决定往生,所以念佛人也决定得涅槃;虽然现在仍在娑婆世界,烦恼还没有断除,但是因为拥有未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的资格,所以就已预先得到涅槃的身分了。

不只我们罪恶生死凡夫往生极乐世界需要靠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即使文殊、普贤菩萨二位大菩萨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同样要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而且,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同样也不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所能够了解的。就好像《无量寿经》所说的: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二乘」就是小乘和大乘,小乘的罗汉,大乘的菩萨,乃至等觉菩萨,都没有办法测量、思考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第十七愿成就文所赞叹的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内容,要看第十八愿的愿文以及第十八愿成就文才能简要了解。

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成就文总共有四十字。

诸有众生」是指什么样的众生呢?是指三界六道生死的轮回凡夫,即使天界的众生,都还是生死轮回的凡夫。也就是说不只欲界天,即使是出生在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禅定非常高深,依然是凡夫,因为等他们的天寿一尽就会堕落。堕落之后,或许未来还有行善积德、修持佛法的缘,但也有可能没有那样的缘了,甚至有可能是作恶多端。因此善导大师就解释「诸有众生」都属罪恶生死凡夫。

诸有众生」若是以第十八愿来说就是指「十方众生」。十方世界的任何众生,不论任何根机──圣者、凡夫,善人、恶人,出家、在家,智慧、愚痴,高贵、下贱,都包含在「十方众生」之内。这样说起来,「十方众生」的范围是包含着三种圣者(菩萨、声闻、缘觉),而成就文中「诸有众生」的范围只是包含三界六道的凡夫。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以「诸有众生」来解释「十方众生」呢?因为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慈悲是以「凡夫为本」,而「兼为圣人」。所以,可以说我们就是阿弥陀佛一对一的主要救度对象。

闻其名号」,「闻」就是听闻,听闻到第十七愿成就文所说的「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六字名号,叫做「闻其名号」;这和《阿弥陀经》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意义是一样的。也与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称赞净土经》所说的「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意思也是一样。意思是说,这句名号虽然是六个字、一个声音而已,不过却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在里面。

信心欢喜」,听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悲喜交集,在第十八愿叫做「信乐」。为什么听到这句名号会悲喜交集呢?因为了解到阿弥陀佛的慈悲,为了要救度我们罪恶生死凡夫,经过五劫时间思考四十八大愿,再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历尽千辛万苦,难行能行,替我们累积成佛的菩萨万行,再者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十劫以来我们都没有机缘来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一直都在六道之中造业造罪、受苦受难,到了今生今日才听到这个法,不知不觉就悲喜交集──悲伤过去没有遇到,欢喜今日终于遇到信受了,万古以来的生死轮回今日就可以画下休止符了;未来万劫的生死轮回、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今后就全断除了;此世果报若尽,就要往生极乐世界去成佛,这叫作「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学习净土法门若不了解这个道理,可以说今生只是结个缘而已。

所以「闻其名号」非常重要,能不能够信心欢喜,都在他是不是有「闻其名号」。尤其是一个出家人,一个修行人,他刻苦耐劳的修行,难行苦行,到最后甚至任何法门都学过修过了,那时候他面对自己的烦恼,面对自己的生死轮回的解脱,如果仍然没有把握,此时他心中的苦恼,可以说是没有办法形容的。

这个时候,他听到阿弥陀佛是为他所成就的,为他五劫思维,为他永劫修行,为他完成极乐世界,为他成就这个诸佛之王、佛中极尊的阿弥陀佛,使他在绝望之中突然得到了希望,黑暗之中得到了光明,那个时候,他可以说是让阿弥陀佛救到了,可以说是得到重生──起死回生,以前旧的生命已经过去,从今开始的是新的生命、新的生活,这叫做「信心欢喜」,也叫做「至心信乐」。

乃至一念」,从今以后他就乃至一念、乃至十念,或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若八日、若一年、若十年二十年,就尽一辈子,专心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已经融入他的生活,落实在他的生活之中,以念佛为他唯一的修行,唯一的生命。从今以后,他的肉体以饮食做为养分,他的精神以念佛做为养分,就是以念佛为他的法身慧命;对他来说,这一生就是以念佛最重要,以念佛最欢喜,以念佛为他的兴趣、他的嗜好。不论是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他都会念念不舍。

这里说「乃至一念」是以临终的根机来说的,听到这句佛号,只一念而已,生命就已到尽头了,他即使只是这样一念而已,照常往生极乐世界。那对我们来说,我们不是一念之机,我们是「乃至」之机──乃至将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也都专一、一心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心行持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所以,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与成就文所说的「乃至一念」,都是就临终的根机来说的,前面有「乃至」,是就平生来讲的。以临终的根机做标准,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有希望。因为临终他才遇到这个法,才念十句、一句,他都可以往生,何况其他尚末临终,平时就在念佛的人呢?

就「上尽一形」以及「乃至十念一念」这方面,善导大师与法照大师都曾做过很多解释,我引两首偈子来稍为说明。

善导大师有一首偈就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意思就是说,上尽一辈子的念佛人,与下至临终十念、五念、三念、一念的人,阿弥陀佛都会来迎接他往生极乐世界。

正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极为深重,致使贪、瞋、痴的凡夫只要念佛,不靠其他,也没有其他可以靠,就只念这六字洪名而已,也能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这都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特别深重,果地所得的威神功德特别不可思议所致。

法照大师也说: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意思是说,这个下品下生那种根机的人,一辈子都没有遇到善缘去行善积德,更加没有遇到佛缘而修学佛法;他所遇的都是恶缘、恶境,致使一生造了十恶、五逆的罪,这样愚痴的罪人,应该是要堕落地狱,乃至是阿鼻地狱的。但是,在他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来为他助念,为他开示,在断气之前,只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证悟到和阿弥陀佛一样的法性法身,也就是成佛的意思。所以说「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这并非他本身修行的关系,完全是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结果;他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完全靠佛力(他力)。这种完全靠佛力(他力)的殊胜,在《善导大师全集》附录《观经四帖疏纲要》之「增上缘」章节中,我用了种种譬喻,大家利用时间去看一看,就会更加了解他力增上缘的功能。在此稍作引用说明:

弥陀愿力是增上缘众生念佛即是乘托

  「因」遇「缘」则「果」现,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
  
  如「碳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碳」。若加以摄氏二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如「水」遇摄氏零度则成「冰块」,若遇摄氏一百度,则成「蒸气」。

   如「种子」遇火之缘而被火烧,则永远死亡;若遇水土之缘而善加播种,则生生不息。

相同的,我们罪恶生死凡夫也是一样,如果遇到五戒十善的缘,我们就一生行持五戒十善,以这个缘所得的果,就是上生天界或在人间做人,做为有福报的人;若是遇到五逆十恶的缘,就会堕入三恶道,受苦非常重,时间又非常久长,而且即使再出生为人,不免又会造恶造罪,将来又继续六道轮回、受苦受难。

不过,若这样的罪恶生死凡夫所遇到的是念佛的缘,这样的缘是最强盛的,可以使我们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成佛,这是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详细一点说,阿弥陀佛的业力是清净的业,是佛力。阿弥陀佛清净的业力可以使我们污秽、肮脏的罪恶转为清净,使凡夫的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强缘」。总之,遇到善缘就生天或做人,遇到恶缘就堕入三恶道,遇到阿弥陀佛的强缘就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缘非常重要。有那样的「因」必定会导致那样的「果」,什么时候成熟,就看那个缘。

因此,这一生我们既已为人,就要尽量接近佛缘、接近净土的缘,和念佛的善知识在一起,以念佛为生命,以念佛为生活,将念佛成为习惯。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观佛本愿力」的「观」,以我们来说就是「信」,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接受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这样就都可以往生成佛,没有一个人会被遗漏空过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救度是绝对性的,无论任何人阿弥陀佛都要救他,阿弥陀佛也都有力量可以救他,问题只在──他相信吗?他接受吗?

净土法门的特色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在说我们罪恶众生的「信受」。「信」就是相信、不怀疑;「受」就是接受、不拒绝。对阿弥陀佛信而不疑,对阿弥陀佛受而不拒,信受阿弥陀佛的救恩。

为什么叫做「救恩」呢?因为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恩惠非常广大无边,我们是完全靠着阿弥陀佛白白送给我们的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来离开六道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学习净土法门首先要了解阿弥陀佛是一尊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佛;要去信受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否则再怎么念佛,心中依然会忐忑不安。

为什么?再怎么强调念佛要有功夫,而且要有其他的功德,但是一检讨起来,我们功德不但有限,而且也不是真正的功德;若就功夫来说,真能到达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清净心的人,以一万个来说也没有几个。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有条件吗?没有。阿弥陀佛只有说,我将成佛的功德送给你,希望你了解,希望你相信,希望你接受。那要如何接受?只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不要顾虑念佛有没有功夫?有没有其他的功德来补助?一概不论。有没有清净心?根器高不高?也都不论;只论你有没有念佛?有没有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若是有,就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本愿船上,世间的寿命一到,就往生极乐世界,不会再入六道生死轮回了。

所以第十八愿成就文就说「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我们了解这个道理,自然念念都是「至心回向」,都是「愿生彼国」,这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意思。

「至心」就是至诚恳切的心。第十八愿是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说的,所以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因此在成就文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就解释说「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就是劝导众生要念佛,要愿生极乐世界。

「乃至一念」属「行」,「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属「愿」,行与愿解说时有前后次序,但其实是一念同时的所谓「文虽次第,心行同时」。只是因为在文字与说明上必须要有次第,所以才「乃至一念」在前面,「至心回向」在后面。可是在我们的心念上是同时的。也就是我们在念念当中,同时具有「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并非前念是念佛,后念才要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可以说念念都是「心」跟「行」,「愿生之心」跟「称念弥陀之行」同时具足,只是「说有次第」,因此虽「文有次第」,但实际上是「同时具足」。

「回向」就是回转向着极乐世界,要愿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念佛,念念之中都有回转娑婆、向着极乐、愿生极乐的心,我们一起心动念念佛,每一念、每一念都存着「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因此,上来虽说有三句,有前有后,但是就我们的心来说,是一念同时的。

有关第十八愿成就文,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