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5日台南佛一开示
(第十三次)`各位法师,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我们第十三次的佛一法会。
因为我们法会的场所不大,无法经行念佛,因此上次佛一时,只能在原地踏步中拍手念佛。对此,有少数莲友略有疑问:我们在佛前念佛,应该抱着恭敬心,庄重行仪,如果既踏步又拍手,这样的举止是否对佛不敬?过于随便轻浮呢?
其实不需要有这样的顾虑。一个念佛人对阿弥陀佛首先要有正知正见,怎样的正知正见呢?就是要知道阿弥陀佛和我们是非常的亲,就好像我们的父亲、母亲一样;甚至,阿弥陀佛对我们的亲、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珍惜,胜过世间上的父母百倍、千倍、万倍。想像:一个小孩子在母亲的面前表现着健康活泼的举止时,身为母亲者知道这个小孩是健康的在成长着,内心必定是非常安慰、欢喜的。
同样的,我们在佛前拍手踏步念佛,并不是不恭敬,大家也是抱着恭敬的心──甚至我们的恭敬相较于一般的恭敬有更深一层的内涵,也就是我们的恭敬兼含有与佛那种父母与子女的亲密感情。所以,我们在佛前以欢喜踊跃的心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时,阿弥陀佛的内心就好像母亲看着孩子一样,是非常安慰、欢喜的。因为阿弥陀佛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呼唤十方众生,都要来念他、想他,将来往生他的极乐世界。
在《无量寿经》最后的「流通分」中,释迦牟尼佛交代弥勒菩萨要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传持到尽未来世,不要使这句佛号断绝。经文怎么说呢?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释迦牟尼佛说,若有人──不管这个人是什么人,是有修行或没修行,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只要他听闻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乃至一念的欢喜踊跃来念阿弥陀佛。弥勒你要知道,这个人已经得到最高、最大、最超越无上的利益,即时具足无上功德。「无上」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是指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心中有了安心,有了欢喜,不知不觉显现在身业动作上就有踊跃的动态。「踊跃」就是跳起来的意思,所谓说「踊于天,跃于地」,意思就是欢喜得想要跳起来,甚至像在跳舞一般的欢喜。
也就是说,一个因累世造业而苦恼于轮回的众生,虽然学佛,但是无法得到解脱,直到听闻到弥陀的名号,遇到弥陀的救度,那时他心中的那种安心和欢喜,忍不住不知不觉地想要跳起来,所以表现在念佛的时候,就有显现出欢喜踊跃的心情与动作。
关于阿弥陀佛的救度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明:
(一)
真正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知道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要救我,而且一定有力量能救我;也知道所有的法门我都修不起,唯有阿弥陀佛这个念佛的救度之法才做得来。所以就全心依靠阿弥陀佛,任凭弥陀的救度,因此他就专一念佛。-
(二)
虽然不知道阿弥陀佛救度的教义,不知道有这样的法门,但还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生不变,这样,无形中也符合著阿弥陀佛的救度。
但是,如果只是一时的欢喜踊跃念佛,之后并没有继续,而是去修别的法门或者退转,这样就只是和阿弥陀佛结个缘,今生今世不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来生二世,或者三世,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的「得」是「得到」的意思。也就是说,虽然这个东西现在还不是在我们手上,但是我们预先已经得到了。意思是说,我们虽然还没往生极乐世界,还没成佛,但是现在就预先已得到能够成佛的资格了,这叫做「得」。
譬如《往生论注》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还没断烦恼但已事先得到涅槃的果位。一般来说,要证到涅槃必须要断除烦恼才能够得到,我们烦恼还未断除,也没有能力可以断除烦恼,所以就我们来说,现在没有办法证涅槃;但是,只要往生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就可以证得涅槃,就可以成就佛果。
所以,从因地来说果地,现在就已经得到了;因此不是「证」到,但是已经「得」到了,而已经得到的人,将来必定会证到。所说的「将来」不是说十世或二十世,或者几劫以后,而是下一世,下一世到极乐世界自然就会证涅槃,因此说,现在已经「得」到了。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是「今生成就」──今生已经成就「得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功德,已经得到将来能够成佛的功德,亦即我们在这一世,就可以圆满获得这个学佛的目的。
学佛的目的有二点:
- 第一点,断除烦恼,脱离六道苦海;
- 第二点,成就佛道,广度十方众生。
这就是学佛的目的,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讲经说法的目的,佛法的基本,就是向着这个目的前进的。
所以,说佛法、说修行,若没有说到解脱生死轮回以及成佛广度十方众生,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不是佛法;虽然有说到这个目的,但是没有说出迈向目的的方法,这样也不是佛法。因为佛法就是成佛之法,没有说到成佛之法就不是佛法。
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门都是成佛之法,不过我们都学不来,唯有净土法门、净土宗的念佛,不但我们修得起,而且是十方众生也都能够修得起,做得到。因此,唯有念佛才能够达成我们学佛的目的,完成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所以,念佛人首先要了解佛心,这样我们念佛才可以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愿愿相应。如果不了解佛心,这样不但和阿弥陀佛不能感应道交,念佛时也会有种种的顾虑和不安。
不管外在任何情形下,以任何形式状态来念佛,只要是出于真心,都有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菩萨现前来加持、护念我们。甚至,十方诸佛诸菩萨也都在四周围加持护念我们。
现在,我就来说一件有关念佛拍手的感应事迹。
大约在二个月前,也就是2016年4月2日星期六的晚上,有一位女众莲友带着她十四岁的儿子到共修会一起念佛,当天共修完,大家就一同做念佛拍手操。念佛拍手操结束后,她这个儿子就跟她妈妈说,刚才我们在念佛拍手的时候,前面出现三尊大佛一直在看着我们念佛,周围也出现很多人,每个人手上所拿的东西都不太一样。
一讨论起来,他所说的三尊大佛就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周围有很多人也就是众菩萨的意思。因为,菩萨手中所拿的法器不一定相同,就好像观世音菩萨左手拿着柳枝,右手拿着净瓶;大势至菩萨就双手持着莲花;其他的菩萨所拿的法器也各个不同。这显示什么呢?显示只要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听到,就会即时来到念佛人的身边。
经典中说,阿弥陀佛永远在念佛人的顶上,阿弥陀佛的光明照着念佛人永不舍离;十方诸佛也都来护念念佛人;念佛人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带着他们的眷属围绕在四周,如影随形保护着我们。就好像《观无量寿经》所说的: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段经文就是说阿弥陀佛化身无数,所谓「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阿弥陀佛化身无数,带着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到念佛人的身边,和念佛人一起。
《观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又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意思就是说,若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我们殊胜的朋友。
善导大师对这段经文解释说: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前面的「若念佛者」就是「专念弥陀名者」的意思,既不是实相念佛,也不是观想或者观像念佛,是称名念佛。
对于专念弥陀佛名的人,西方三圣不求自来,时时刻刻如影随形的护念他。如影随形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到哪里,影就跟随我们到哪里,有这个身体就有这个影,有这个影必定有这个身体,只要念佛,我们的身中、四周就有佛的功德和佛的护念。
《十往生经》也说:
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一个念佛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是白天也好,是晚上也好,是行、住、坐、卧也好,阿弥陀佛都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着念佛人,不使念佛人受恶鬼、恶神,或者冤家债主的陷害或阻碍。
《阿弥陀经》也说:
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这段经文浅白的说明,不论是诵《阿弥陀经》也好,或者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十方诸佛就自动、欢喜的来护念我们。所以,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念十方诸佛,念十方诸菩萨一样。
我们这几次的讲题是《无量寿经大意》,以《无量寿经》主要的五段核心经文来讲解,上次是讲解到第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上一次说到「乃至十念」的内涵很广阔,有「三摄」,就是:「以恶摄善」「以临终摄平生」「以少摄多」。
「以恶摄善」,平生没有行善,也没有修行,他平生遇到的缘就只有使他去做坏事、造恶,这种人在临终念佛也能够往生,何况我们是一个有心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念佛人,更加可以往生。这就是以恶人往生来包含(摄)
善人,说明善人更加必定往生,这是第一。
「以临终摄平生」,这个人是在临终的时候才念佛也能够往生,何况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一直到临终,怎么可能不往生呢?
「以少摄多」,临终才念佛的人,他才念几句,或者几十句,甚至只有十句、五句、三句、一句,或者嘴巴已经僵硬无法念,心中才起一个念佛的念头,这样的人都可以往生了,何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不只是十声、百声、千声、万声,可以说是几十万、百万、几百万,哪会不能往生呢?
上次有讲解第一、第二,现在讲解第三「以少摄多」。
「举少摄多」是说《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中的这个人,他在临终的时候才念佛,而且只念十声而已,这样也能够往生,我们自念佛以来何止十声?他临终念那么少都可以往生了,何况我们平生念那么多,念念不舍、相续不断,就更加决定能够往生,这就是「以少摄多」的意思。
善导大师也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意思是说,不管任何人,只要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夹杂,而且相续不间断一直到他临终,这样,十个人十个人往生,百个人百个人往生,千个人、万个人就千个人往生、万个人往生。也就是说,只要念佛,任何人必定往生,百分之一百,这是必然性、决定性的。
人人念佛,人人都能往生。因为往生不是靠我们,是靠佛,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靠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来让我们往生的,不是我们有那种功德可以往生,也不是我们有那种功夫可以往生,我们只负责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怎么念?念多少?就随个人的根机,以他的根机念佛就好。这样,他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来接他。
极乐世界是报土,是佛的境界,大菩萨靠他自己的力量都不能进入了,何况是我们罪恶生死凡夫呢!我们之所以可以进入极乐报土的境界,完全是凭着阿弥陀佛的悲心和愿力。所以,我们若能了解阿弥陀佛的心,了解阿弥陀佛的愿,这样来念佛,自然和阿弥陀佛愿愿相应、感应道交,自然,念念心安、念念欢喜。
所以善导大师又说:
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善导大师劝我们发心念佛以后,穷尽一生一直到临终,都不要夹杂、不要改变、不要退转。所以,我们就要接受着祖师、菩萨、佛的劝导,专一念佛、往生为期、不夹杂、不退转。
不过,念佛往生不是以数目多少来决定──不管我们念多、念少,也不管罪业是深、是浅,也不管功夫是高、是低,也不管功德是有、是无,也不管杂念是多、是少,心是清净、不清净,这些都不管,因为众生能够往生完全都是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佛力、愿力,完全靠着这句名号的光明威神功德力,因为凭靠了阿弥陀佛,我们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念念都具备往生的功德资粮。
因此,不论我们根机上下,罪福大小,功夫有无,只要能够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然不请自来,欢喜的来迎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就说:
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这段法语是在解释《无量寿经》所说的三辈:上辈、中辈、下辈,也是在解释《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九品。意思是说,一切众生根性虽然各个不同,有的根性是上辈,有的根性是中辈,有的根性是下辈,所以说「有上中下」。但是,不管他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身分,「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释迦牟尼佛都劝他们要专念阿弥陀佛这句名号。
譬如说在座的人就有几种根性,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男众、也有女众,有学佛几十年的,也有初入门的,有根器高的,也有根器低的,有深入经藏的,也有仅粗浅了解基本佛理的,甚至也有不识字,头脑比较迟钝,完全不理解教理的⋯⋯,根性可说千差万别,高低不等。但是,佛说不论什么样的根性,都专念佛,全都靠阿弥陀佛,这样千差万别的根机,千差万别的学佛身分,全都归入单一念佛的身分。
这样的结果是如何呢?万种根机因称名而无差别,因相同果也相同,就是所谓的「同因同行至菩提」。若是随个人功德功夫深浅而回向往生,就会有品位高下的差别。
也就是说,根性高低虽然不同,但是同样都是念佛,正因正行都是念佛,这样大家就都能平等到极乐世界,平等证到菩提成佛的果位。
所以,念佛的法门是大平等的法门。因为,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是以这句成佛的万德洪名,使各种不同根器的所有众生,得到平等的成佛功德,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不论根机,念佛皆生。然而有人教理基础不够,顾虑以为虽然平生多念、念念不舍,但依然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妄想纷飞、杂念丛生,没有清净心,没有功夫成片、梦寐一如,临终的时候若业障现前不能念佛,或者昏迷念不出佛,恐怕就无法往生⋯⋯。会有这些观念,是因为不知道净土宗的教理,还不明白阿弥陀佛的慈悲。如果能够听闻了解善导大师的净土教义,这类疑问就顿时可以烟消云散,信心就好像太阳的光明一般,非常的灿烂。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有说一首偈说:
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
这二句是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说的。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要救度众生,要使众生往生成佛,所以四十八大愿中的每一愿都是悲心、恳切地在呼唤我们十方众生,呼唤我们要靠他四十八大愿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呼唤众生的法门,就好像儿子小时候流浪在外迷失他乡,而身为母亲者日日夜夜在家思念、呼唤爱子早日回归家乡,弥陀呼唤我们也是这样的心情。
善导大师又说: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这二句是站在众生的立场来说的。我们众生了解到阿弥陀佛悲心的救度,听到阿弥陀佛恳切的呼唤,我们就不会顾虑自己──认为自己的罪业是深还是浅,福德是多或是少,这些都不需要管、不需要顾虑。只要从现在开始,以我们现在的根机、身分,一句一句的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要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自然就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的事迹,自古以来非常多,像《净土圣贤录》《往生传》,或者《念佛感应录》都有记载,尤其现在资讯非常方便发达,若上网去寻找念佛感应、念佛往生的事迹就会发现非常多。所以只要多了解有关净土法门的教证、理证、事证,这样就可以消除疑心,知道决定往生,轮回已经脱离了,从今开始不再六道生死轮回了,自然今后就可以安心、欢喜、快乐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永远不会改变。
接下来说一件「站着往生」的故事,而且不只是站着往生,脸盆水还捧着就往生了。
这个人不是老修行,也不是出家众,既不是根器很高,也不是很精进;他是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家:
**端水站着往生的大舅**<br>
文/封明居士整理/释佛专`大舅名叫郑治民,生于1931年11月29日,重庆市合川区尖山乡柿子村人。大舅性情温和善良,不说他人长短,勤劳俭朴,读过旧学,当过生产队和大队会计,拆乡并镇时因年岁大被解聘,之后靠自己种点蔬菜水果背到十几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补贴家用。75岁左眼失明,81岁因脑梗塞导致左腿行动不便,不能下地种庄稼了。
2014年春节,我回乡下上坟,看见大舅与大舅娘两老住在乡下破旧的房子里,生活过得非常艰苦,我就劝他们搬到城里住女儿家,大舅说不愿麻烦后人,怕城里消费太高。我也很无奈,就只好劝他念佛,把他老人家交给阿弥陀佛,请佛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2014年清明节,我再次去乡下上坟,到大舅家给他讲了人生的无常、念佛的好处和往生成佛的实例,并劝他给子女尽孝的机会,这是给他们种福田,也是他们的义务,他最后答应搬到城里去住。我送了一个念佛机、一张佛卡和几本弘愿寺的随身书给大舅,并叮嘱要多念佛,抽空看看书。随后大舅他们搬进了城里,生活由儿女负担。在这期间我大约与大舅见面十来次,每次见面就会问念佛没有,大舅总是回答念了的。
2016年4月22日晚上9点钟左右,母亲打电话说大舅死了,需要人手去帮忙。听到这消息后,我立即赶到大舅家,见大舅已被平放在四张塑胶凳上,已到了十来个人,他们都有说有笑,没有一点悲伤的样子。
大舅娘对我说:「封明,你大舅今天跟平常一样,早上吃了两个鸡蛋和两碗稀饭,中午吃了两碗干饭,晚上吃了两碗干饭,看完电视8点钟就跟平时一样用洗脚盆仔仔细细地洗脚,洗后就端着洗脚水去倒。我看你大舅好一会儿都没有回来,就去看他,原来他在厕所门口端着水直直地站着。我叫了两声他的名字,没有回声,仔细一看,你大舅已经走了。我赶紧从他手中取下洗脚盆,把他慢慢地平放在地上。」听了大舅娘的话,我知道大舅已殊胜往生了。我安慰大舅娘说大舅走得很好,他没有麻烦后人,大舅娘你应该为大舅这样好的走法高兴。
大舅娘又说:「我想起了你大舅走的前几天给我交代的一件事,他在保健小册子后面写了三个人的电话号码,说他出事就叫我拿着手机和这个号码到电梯处找进出电梯的人帮忙打这三个人的电话(大舅娘不识字)
。我就照你大舅交代的话做,果然有人在等电梯,我就请他帮忙打电话。」想来大舅是已经提前预知自己就要走了。
我为大舅盖好往生被,摆上佛像,简单开示后就打开念佛机合掌跟着一句一句地念佛。念佛中,大舅的子孙给他穿衣服,一边穿一边议论:「我爸没有死,在睡觉,睡好了就会醒来,我要给爸爸泡茶,爸爸醒了好喝。」「爸爸脚好柔好软,穿上新鞋可表演舞蹈。」「爷爷的手好软,大家请看做甩手运动啦⋯⋯」
晚上零点过后,当地做丧事的队伍来了,我停止了念佛,掀开了大舅盖脸布照了两张照片。其面色红润,非常安详。
大舅没皈依,没上庙,没做其它任何形式上的修行。就凭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无有痛苦地站着往生了。感恩弥陀无条件的慈悲救度!
这种「坐脱立亡」的故事,自古以来很少见,往往多是高僧大德才有这样的境界。这位老居士已八十五岁,有脑梗塞病,念佛才一、二年而已,没有皈依,没有吃素,也没有去寺院听经、拜佛、共修,都没有,只不过是受他外甥的鼓励而念佛,而且只是多少看一些我们所编的净土佛书而已,什么念佛的技巧他都不知道,往生的前几分钟还在洗脚,还在看八点档电视剧,这样也照常这么殊胜的往生。我们在座各位,是不是更加决定百分之百能够往生呢!
不过,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的人,他不一定要预知时至,不一定要有感应,不一定要临终的时候有种种奇特或不可思议的瑞相,因为他知道:只要念佛决定往生,不管有没有预知时至,不管有没有感应,甚至也不管临终有没有什么瑞相,只要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的信心。
只是,一个专念佛的人,性情一定比较柔和,与人凡事不计较,心中也比较没有抱怨,有这样性格的人,往往都会预知时至;预知时至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预先准备,而且也可以让亲友因为这样而起信仰的心,借着生命临终时的显现,如同代佛讲经说法一般。
所以,希望我们念佛的人,性情尽量保持温和,保持平静,思想也好,做事情也好,尽量要守中庸之道,无过与不及,要平衡,这样自然就可以预知时至。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解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说:
《无量寿经》云: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由善导大师这段法语的解释显示,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在说念佛往生,也就是说,每一愿都是「念佛往生愿」。
本来四十八愿的每一愿、每一愿,各有不同的文字与不同的内容,每一愿的愿名与主旨也各不同,譬如第一大愿就是「无三恶道愿」,那第十八大愿是「念佛往生愿」,很显然,各愿的愿名与内容是不相同的,怎么会说「一一愿言」?善导大师这样解释,一定有他的道理。
由于善导大师并不是就每一愿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名称去解释的,是因为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在引导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才解释说:「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第十八愿的解释。等于说,每一愿都在说第十八愿。
虽然四十八愿每一愿的名称不同,文字内容各异,不过都有指引念佛往生的含意在里面,因此善导大师才解释说「一一愿言
」。
譬如第一愿「无三恶道愿」,是如何隐含着念佛往生的意义呢?这一愿的意义是因为阿弥陀佛知道众生心中恐惧若继续在三界六道轮回,一定会堕入三恶道,所以深切期望能有一个没有三恶道的地方可去,只要能往生到没有三恶道的地方,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会堕入三恶道。就好像说,一个人已经躺在地面上了,哪有可能再跌下来呢?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第一愿就先显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显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事先让我们大安心、大安慰,知道我们所惊恐的就是轮回、堕入三恶道,所以将「无三恶道愿」排在第一,让我们产生欣慕没有三恶道,甚至没有轮回的极乐世界。此后就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唯有念阿弥陀佛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行。因此阿弥陀佛首先以没有三恶道的愿来引导众生,使我们众生进入第十八的念佛往生愿。
凡夫众生内心都有贪欲、瞋恚、愚痴这「三毒」,既然有「三毒」的因,将来必定会堕入三恶道,所以对惊恐三恶道的我们来说,日夜所想的就是要怎样才能够脱离三恶道的果报?极乐世界若有三恶道,往生到那里岂不是自投罗网?若是没有三恶道,不正是我们所要选择的吗?
既然要求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有好几种,归纳而言,不出「自力」和「他力」。
- 「自力」就是靠个人的根机以及修种种的法回向往生;
- 「他力」,就是专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靠「他力」比较简单又比较直接;若是靠「自力」比较困难,再则需要绕一圈,一定要回向才能够往生。
念佛直接、简单,而且是我们做得到的,因此第一愿虽然是「无三恶道愿」,但是它另外一个名称就是「念佛往生愿」,「念佛往生愿」就是「无三恶道愿」的另一种名称。所以说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隐含念佛往生的内容在里面。
又如第三愿「身皆金色愿」,意思是说我们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身体、外貌、颜色都和阿弥陀佛一样是「身皆金色」。第四愿「形色相同愿」,是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什么相貌,我们也和阿弥陀佛同样的相貌。
第三愿「身皆金色愿」和第四愿「形色相同愿」,就等于是《庄严经》所说的:
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这段经文有说到第十八愿,也有说到第三愿、第四愿,甚至也有说到第二十二愿、第十一愿,这段经文含摄了四十八大愿的核心。
「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便罢,他若成佛,他的佛名就叫做「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寿)
。
「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众生若能够闻信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阿弥陀佛能让闻信此名号的众生全都往生极乐世界。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往生极乐世界以后都和阿弥陀佛一样,是紫磨金色之身,同具无量的相好光明,有一句赞偈就说「相好光明无等伦」。
外貌既然和阿弥陀佛相同,内证必然也相同,因为必先有什么样的心才会有什么样的相貌;反之,若有什么样的相貌就知道对方的内心。所以外相既然是佛的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可见内心也和佛一样的大悲心。因此接下来就说: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和阿弥陀佛同样的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境来救度众生,拔苦与乐。所以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在说念佛往生,每一愿、每一愿都是「念佛往生愿」。
但是「一一愿言」这个道理,若没有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理解不来,也不敢这样解释。为什么?因为四十八愿的文字内容与愿名各自不同,一般人的想法会认为,如果四十八愿每一愿都相同,那只要一愿就好了,哪还需要四十八大愿呢?但是善导大师说,每一愿都是同样的内容,都在说念佛往生。因为念佛就是因,往生就是果;往生就是因,成佛就是果,所以念佛就是往生成佛的正因。
四十八大愿建设极乐世界,无非就是要让我们去那个地方成佛,念佛可以成佛,所有的果就都包含在因里面了,所谓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便是此意。虽然我们现在念佛是在因地,但是已经得到果地成佛所有的功德,就是刚才《庄严经》所说的「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的这个功德。这样的功德就包含在四十八大愿中的第三愿、第四愿。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用一首偈来说明念佛和我们众生的关系,甚至和四十八大愿的关系,善导大师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弘誓多门四十八」,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非常宏广,为什么?因为这四十八大愿是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叫做「弘誓」。
「偏标念佛最为亲」,这四十八大愿虽然内容各个不同,但是「偏标念佛最为亲」,「偏」就是「唯一、独一」的意思。这四十八大愿唯一、独一都在说念佛这件事情,所以不是四十八,是一,是一个念佛的愿,所以叫做「偏标」,偏偏、独独、标举、显明念佛,将念佛从其他四十八愿中特别提出来,所以叫做「偏标」。
什么是「亲」呢?亲和疏是对比的。意思就是说,念佛就和阿弥陀佛亲,若不是念佛,虽然修其他的法门回向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过和阿弥陀佛就是「疏」了。
「亲」有二种意思:就是「亲密」和「亲近」。
「亲密」是指心灵上的贴近,心意相通,融为一体。
「亲近」是指身体上的距离,如影随形,不相舍离。
「疏」也有二种:一种是「生疏」,另一种是「疏远」。
「生疏」就是说二个人没有感情,不亲密,没有亲密所以生疏,甚至不相识;
「疏远」就是没有在一起,彼此有距离。
善导大师说「偏标念佛最为亲」,显明念佛人和阿弥陀佛有亲密的关系,也有亲近的关系,若不是念佛,就和阿弥陀佛不亲密、不亲近,就是和阿弥陀佛生疏,和阿弥陀佛疏远。
有关「亲」还有另外一种的含义。这里的「亲」就是「根本、核心、中心」的意思,也是「正因正业」,更是「生命性、独一无二」的。
怎么说呢?念佛就是净土宗的根,所以是根本核心,是中心,也就是正因正业。尤其念佛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有念佛,我们会往生成佛,法身慧命就可以成就;没有念佛,必定再轮回六道,我们宝贵的法身慧命就只好继续永劫沉沦了。
就阿弥陀佛来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若没有成就这句名号,他就没有办法成正觉。所以对佛来说,佛号是阿弥陀佛的生命;对我们来说,念佛是我们的生命,因此是生命性的亲。世间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若没有生命再怎么荣华富贵、金银满库,都没有意义。
皈依三宝是佛教的基本修行,刚进入佛门修学佛法,都是从皈依三宝开始,最后也是以皈依三宝为圆满。所以佛门每天早课也好、晚课也好,都会念「三皈依文」。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皈依三宝的中心就是「念佛」,这样说起来,整个佛法成始成终都没有离开「念佛」,都以「念佛」为核心、为中心、为生命,那我们净土宗就是念佛的法门,而且强调要专一念佛。
其实,无论就「时代」来说,就「根机」来说,或是就「法门」来说,称名念佛是最为应时契机的妙法。
就时代来说,现在是末法时代,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
对众生来说,我们的根机下劣,不可能一闻千悟或大彻大悟。
所以我们修行的法,要选择念佛。
《大集经》也说: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经典说「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土宗就是真正专一念佛的法门。
皈依三宝是「念佛、念法、念僧」,目标没有专一;而我们念佛是目标专一,专一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诸佛,涵盖十方诸佛;专称弥陀佛名,就是称念十方诸佛名,而且超越十方诸佛。所以,念佛是佛法修行之中的「王道」。「王道」可以说是「唯一」,而且是绝对、高超,是总包含。
这个「亲」字,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
念佛的人和阿弥陀佛的亲近,其实是「一体不离」。
中国字的造字非常富有内涵,也很有艺术。「亲」字若是拆开来解释是很有意思的。「亲」字怎么写呢?一个「立」,下面一个「木」,右边一个见。意思就是站在树上向着四周围观看眺望,这叫做「亲」。
古代是属于农业、农牧社会,一般人就是种田啦,或者上山打猎,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单生活。古代也没有很多便利的交通工具,亲人若是外出远行,或者子女上山打猎,或者小孩到外面游玩,往往只有走路爬山,不像现在有车子可以搭,也没有电话、手机可以联络。所以亲人或者子女如果早上出门到晚上还没有回家,父母就会很着急爬到树上向着四周观察寻伺,甚至呼叫着:「唉呀!天越来越暗,又下着毛毛细雨,宝贝孩子怎么还没有回家?平安吗?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着急紧张的爬到树上四周观望,父母亲的心情自然会表现出这种动作行为,若不是父母,是不会这样的。这就是「亲」。所以这个「亲」,就是代表骨肉至亲,父母儿女之亲,唯有父母对子女,或者子女对父母,才会有那种感人的心情和动作。
我们转世投胎出生,除了神识之外,就是靠着我们的父亲和母亲,所谓「父精母血」,才会有我们这个身体,所以子女和父母,父母和子女就有这个骨肉至亲,这种亲是最亲密,也是最直接的。
法律上说一等亲、二等亲,一等亲就是父母和子女,至于伯父、叔叔,或是姑妈、阿姨这样的亲是二等亲、三等亲;假若不是同父母的兄弟姐妹,这样和我们就没有亲人的关系,因为有骨肉的亲缘、血缘,所以才是亲。
我们有这个人身,是过去的神识(灵魂)
来投胎的,所以神识就是「因」;有「因」没有「缘」也不能得到「果」。神识就是靠着父精母血这个「缘」,才会有这个人身;这三种若是缺一种,就不可能有我们这个身体。所以不管小孩也好、老人也好,不论是骨头、血液、五脏六腑,一点一滴都是父母的精血所成就的。所以父母和子女,子女和父母最亲。
于此,我们一方面要感恩父母生下我们之恩,另一方面也需要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所以我们「借假修真」──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也希望这一世的父母跟随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甚至生生世世的父母全都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父母跟儿女有父精母血的关系,所以生下的孩子,不管是美丽聪明,还是丑陋愚钝,都是自己的宝贝。因为是骨肉,不会因为生下来丑陋或者弱智,就把他视为外人而舍弃;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即使他(父母)
贵为皇帝国王,也是视他的儿子为宝贝、骨肉而相亲相近,不会认为我是一国之王,所以对自己的儿女也跟对一般老百姓那般看待,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父母与儿女的亲爱与珍惜是天性自然,是自自然然不必勉强、造作、学习的。
一个小孩若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与珍惜,这个孩子才会感觉有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一个孩子若没有父母的疼爱,他的内心会非常寂寞、孤单,而且在性格、行为上往往也会比较偏激,比较没有自信。所以「爱心」──「被爱」以及「爱人」是一切众生所需要的。
其实阿弥陀佛爱我们是超过世间父母爱孩子的,只是因为父母和孩子有这种父精母血的关系,所以用这种关系来形容阿弥陀佛和我们的关系,这样比较贴切,大家也比较理解得来。
念佛人为什么和阿弥陀佛亲?并不是因为我们念佛所以和阿弥陀佛亲;也不是因为众生都有佛性,所以和阿弥陀佛亲;也不是我们发四弘誓愿,行持六度万行,所以和阿弥陀佛亲。都不是!
到底念佛人和阿弥陀佛亲,原因是在哪里呢?在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中的第十八愿。
因为在十方三世诸佛之中,有一尊佛为十方众生发下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因此才和十方众生有了这种亲缘。
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发了:「他若是成佛,也要使我们十方众生都成佛;若不能使十方众生成佛,他也不能成佛。」所以他的成佛和我们的往生,我们的往生和他的成佛,就有了「一体不离」的关系。所以是一体不离,意思是缺一边,另外一边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与弥陀的关系不只是亲,而且是一体。
四十八大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字,所以阿弥陀佛是为念佛的众生而成佛的,因为有了这个愿,自自然然和十方众生中的念佛人,有了比父精母血还要亲的关系。
我们念佛当然是因,不过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成佛,这样就缺乏缘,内外因缘和合我们才可以往生成佛,阿弥陀佛也才能成正觉;否则,因与缘不具足,我们不能往生,阿弥陀佛也无法成正觉。就是有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我们和阿弥陀佛有一体的亲,阿弥陀佛和我们也有一体不分的亲。
因此,阿弥陀佛的生命是建立在十方众生念佛能够往生之上的,而十方众生念佛能够往生,也是建立在阿弥陀佛成正觉的功德愿力之上的。所以念佛的众生,和救度我们的阿弥陀佛,自然就成为一体不相离,是相依相存,缺一即倒。
这样的愿,唯在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等于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有了这个愿,才有阿弥陀佛这尊佛的存在;有了这个愿,我们才能让阿弥陀佛救度,得到永恒、安乐、成佛的生命。所以佛和我们、我们和佛,自然是一体不离的。
有一句话说「往生正觉,机法一体」,「往生」是指念佛的众生,「正觉」是指阿弥陀佛的成佛,也就是说,我们念佛人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成佛是「机法一体」。「机」就是指我们念佛的凡夫众生,「法」就是指救度的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机法一体」的法门。
既然是一体,当然就超越世间亲子之间的「亲」;
既然是一体,往生现在就已经决定;
既然是一体,我们就时时刻刻都和阿弥陀佛在一起。
所以,大家想一想,如果阿弥陀佛没有发第十八愿的话,凡夫众生会有办法和佛亲近吗?
佛的境界超越一切大乘、小乘。就大乘来说,连菩萨和佛的距离都还非常遥远;若是小乘的声闻、缘觉和佛就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声闻、缘觉的教理当中并没有十方净土,也没有十方佛,也没有阿弥陀佛;更何况我们是具足贪、瞋、痴的罪恶生死凡夫,即使百劫、千劫,高声的念佛谦卑的顶礼,或者入定的观想,也和佛常相遥远,更不可能常相亲近。
但是,现在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听到,我们拜佛阿弥陀佛就看到,我们想佛阿弥陀佛也想我们,这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有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第十八愿,才可以达到我们「礼、称、念」,阿弥陀佛就「见、闻、知」,我们的三业就和阿弥陀佛的三业同样是一体不离。
假如阿弥陀佛没有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第十八愿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和阿弥陀佛亲,因为没有这句名号可以让我们念,也没有这尊佛和我们有互相依靠的关系。十方诸佛之中,唯有阿弥陀佛有发这个愿,才使我们和阿弥陀佛亲,和阿弥陀佛近。
就好像我们这个道场上面的日光灯,它的开关是在墙壁上,开关按下去,和电灯就会感应道交,因为它们是一体的,有共通的线路。如果是按别的开关,这个灯会亮吗?不可能会亮,因为它们没有联结关系。同样的,因为有第十八愿,所以才使我们念佛好像按开关一样,和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一体,相应相交。
在民间有乩童通灵,乩童和什么鬼神相通,那个鬼神就会来附他的身,在附身的时候,身是乩童的身,但是生命却是鬼神的生命,因为他们是通灵的,感应道交的。相同的意思,念佛人没有和其他的灵界感应道交,我们单单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和阿弥陀佛通灵、通佛、通愿,自然阿弥陀佛就会在我们的身上产生作用。所以一个念佛的人,他智慧会开,福报会增长,命运会转变,就是因为有和阿弥陀佛相通。
当然,念其他诸佛菩萨多少也是可以相通感应,但却不能往生成佛。为什么?因为其他诸佛菩萨并没有为我们发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个誓愿。
所以,是因为阿弥陀佛有发那个愿,就好像我们和父母亲,是因为我们身上有父精母血,否则就没有那个亲。又好像世间男子这么多,只有一位是我们的父亲;世间女子这么多,也是只有一位是我们的母亲。十方诸佛虽然多,也只有阿弥陀佛对我们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其他的佛并没有。
世间人有「亲而不近」,也有「近而不亲」;有「不亲不近」,也有「既亲又近」。
「亲而不近」,比如父母子女最亲,不过子女长大后往往会离开故乡,甚至不太联络,这就是「亲而不近」;
「近而不亲」,两个人在办公室每天都在一起,但却不是亲人,只不过是同事的关系,这就是「近而不亲」;
若是外人,当然也不亲,也不近。
现在,我们和阿弥陀佛是「既亲又近」,而且机法一体互相不离,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偏标念佛最为亲」。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法语,就是「法深信」之文。这段文说:
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在这段「法深信」的法语中所说的「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摄受」就是救度、保护的意思。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都为了救度众生,但是这段法深信之文善导大师所说的是指第十八愿。为什么?「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三句,是指四十八大愿之中的哪一愿呢?是指第十八愿,「无疑无虑」就是第十八愿所说「至心信乐」的意思。
「无疑」就是无疑相,「无虑」就是无虑相。「无疑」就是无怀疑,「无虑」就是无顾虑。若没有怀疑自然就没有顾虑,这就是指第十八愿的「信」;
「乘彼愿力」就是指第十八愿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也就是说,愿往生极乐世界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要怎么靠?念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反之,没有念佛,就没有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往生愿和念佛行,就是「乘彼愿力」的意思。
「定得往生」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就不够力量与资格成佛;而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了,所以念佛的人就决定可以往生。
在这段「法深信」法语当中,善导大师也是单以第十八愿来解释,可见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是《净土三部经》的本质,是净土宗的根源。第十八愿是在说信、说愿、说行,第十八愿也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信和愿,「阿弥陀佛」就是「乃至十念」之行所念的佛。
所以,愿虽然有四十八,不过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因此我们欣慕、向往其他的四十七愿的殊胜,之后就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念佛为因,就可以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果,总之,「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净土宗」,念佛成佛就是净土宗的宗旨,净土宗的宗旨就是念佛成佛。
凡菩萨都有发二种心愿──「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上求菩提的目的无非就是要下化众生,也就是说菩萨发菩提心,是以救度众生为目的,所以上求菩提是为了广度众生。因为唯有上求菩提才可以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尽慈悲、智慧、愿力、神通与方便来救度众生。
十方诸佛虽然都发上求菩提的愿,但是可以无尽下化众生的却唯有阿弥陀佛这尊佛,唯有第十八愿这个愿。因此,《无量寿经》的大意是什么?就是在说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示现在这个世间,宣讲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第十八愿,让我们了解有一尊阿弥陀佛,这尊佛他的存在就是要救度我们十方众生!
阿弥陀佛为了要救度十方众生,在兆载永劫以前并没有经过我们十方众生的祈求拜托,他就预先主动为我们以五劫的时间来思维,发下这四十八大愿。
「劫」在佛法中是计算时间的单位,而且是很长久的时间。「劫」有分小劫、中劫、大劫,一小劫是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所以一个中劫就是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样一个大劫计算起来就是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为什么需要以五劫这么长的的时间来思维四十八大愿呢?这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心非常广大,而且要无一众生遗漏,所以思考的时间也必须要非常漫长才能周详圆满。
阿弥陀佛不只要让圣人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也要让凡夫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让出家人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也要让在家人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使善人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使恶人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使人间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使三恶道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不只要使一般的地狱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使阿鼻地狱的众生平等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才需要考虑那么久。
要使出家众到那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在家众到了极乐世界,也同出家人一样得到那种果位;要使善人到极乐世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恶缘而造恶多端的众生到了那里,跟善人一样证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甚至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也跟其他有修行的、清净的众生,同样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
所谓「佛心平等」,为了要平等救度众生,平等使众生证到佛果,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的时代考虑那么久的时间,才规划出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的蓝图虽然设计完成,假设没有实际去施工(修行)
,如此则这些愿也只不过是空愿,不会产生作用。为了要实现这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又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去积植菩萨无量的德行,然后这四十八愿的内容才实际成就。
因为四十八大愿成就,所以极乐世界也成就,我们十方众生才有了生命的归宿,才有了成佛的道场。所以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建设的,所有权状都登记在我们每一个十方众生的名下,所以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成佛的道场,是我们永恒安乐的归宿。
娑婆世界没有一样是我们所拥有的,有一首偈说:
人生谁都是过客,相守百年也是梦;世上万般带不去,一双空手见阎罗。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双手空空而来,也是双手空空而去──其实不是空空而去,是带了满身的罪业,到阎罗王那个地方去和阎罗王对质,受阎罗王的审判。所以我们十方众生,生生世世都是带着满身的罪业在轮回,没有一件真实的功德;唯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才能够让我们解脱成佛。
世间上的一切都只是一时因缘和合暂时的存在而已,不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再怎么义重的夫妻、多么恩深的父母,时间一到一定会互相离开不能再相聚,所谓: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所谓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假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随着各人的业力,或者堕入地狱、饿鬼、畜生,即使出世为人,也是东西南北随缘而去,没有办法在一起;就是在一起,也不一定会知相认;甚至虽然在一起,有的出世为宠物狗、宠物猫在一起,或是彼此相杀、相吃而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三界六道中,一切种种都是因缘和合的,既然是因缘和合的,当然就会生灭、会变化。
只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所能够拥有的,才是真正不毁坏的、不消灭的,因为极乐世界的功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生灭的。而我们三界六道的种种都是因缘和合的,会生灭、会变化的。只有极乐世界三世常住,永远不变化、永远不消灭。
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是阿弥陀佛预先为我们建设的。
我们到极乐世界的资粮,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完成在哪里?在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并不需要我们自己去具备功德,因为阿弥陀佛点点滴滴都已经为我们完成好了,没有一点的缺少。
为什么说往生极乐世界不凭我们的功德力量呢?是因为不能、也不必。
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没有清净的功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有的只有造业、轮回的力量,哪有解脱轮回、往生净土的功德力量?所以,我们的不能,是不可能。
我们也不必,因为阿弥陀佛已经预先为我们完成了。
因此我们既不能、也不必为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做筹备。
所以,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阿弥陀佛救度我们;
也是「信顺的法门」──我们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
也是「专一念佛的法门」──信受、信顺阿弥陀佛救度,然后就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要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表现在专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
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以来,所欠的债所累积的业可说非常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五逆、十恶、谤法、阐提,这些罪无量无边,充满整个宇宙,就好像《华严经》所说的,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
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若有一点一滴没有偿还完,是不可能离开娑婆世界的。就好像要移民到其他的国家之前,必须要先将在这个国家通缉在案的债务结清、还完才可以出境。
同样的,我们在娑婆世界所欠的种种业债,如果没有还清,是不能到极乐世界的。那这要我们自己来还呢,还是阿弥陀佛替我们还呢?是阿弥陀佛。因为我们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无论多大、多深的罪业,都是阿弥陀佛替我们还的,我们没有功德,我们有的只是罪业。
就好像《地藏经》所说的「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起心动念便罢,一起心动念就是在造业、在造罪,所以对我们来说,是念念都在造罪业。业报一到,就受罪业的果报。对我们凡夫来说,是过一日增加一日的罪业,出生一世,就累积一世的恶缘。可是,这种事情,阿弥陀佛在主动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的时候,已经考虑周全了。他如果不能还清我们的债务、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当然也不能成佛,也就是说,他的力量功德还不够。
连我们生生世世所欠人家的种种债务,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承担、为我们偿还,所以净土法门就是救度的法门,绝对全任凭阿弥陀佛的救度,因此净土法门是「绝对他力」「完全他力」的法门。
三界六道是苦海,每一位众生都在苦海当中浮沉,没有力量可以游到彼岸,是阿弥陀佛自动跳入大海,呼唤着我们,将我们抱到岸上。
在水中浮沉的人,即使有一根树木或者一根稻草一定会去抓,何况大愿、大力、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亲身跳下来救我们。我们只要不拒绝、没有对抗的顺从、接受,这样当下就得救了,当下就投入阿弥陀佛救度的怀抱,得到大安慰、大安稳。
所以,净土法门就是随顺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这种内涵叫做「信」──信受弥陀救度,没有半点是靠我们的功德力量,因为我们本身没有真正的功德,没有脱离三界的力量。
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然阿弥陀佛成正觉,这样我们往生就有希望,否则我们现在怎么可能过着安心的生活呢?
现在每个国家都重视幸福,都在分析「幸福指数」。但是幸福从哪里来呢?凡事都有条件,幸福的最基本条件说来有五种:第一,物质不缺,也就是生活上的吃、穿、住、行不缺,而且医疗也能够具足;第二,身体健康;第三,心情愉快;第四,人事和合;第五,死亡不惊。
这五种条件当中,最容易满足的就是物质。我们只要有地方可以住,有三餐可以吃,有衣服可以穿,这样我们就可以安稳生活。除非自己感觉不知足,还要有种种兴趣,或者各种的喜爱,如有的人爱古董,有的人嗜好收集,或者喜欢学习其他才艺,如果是这样,当然就要多花费。但是一个知足、不贪的人,虽然没有很富足的外缘,他自然也会感觉幸福快乐。
有关身体健康,人的身体不可能时时都健康,有病是正常的,健康反而不正常。所以,我们在心理上首先要接受「有病」这个正常。
家庭若是美满,人事若是和合,我们也不会感觉苦恼;这些的根本就在我们自己的心,心若是时时、处处为人设想,尽量不和对方对立,尽量随顺对方,这样人事就会和谐,我们也会安乐。所以没有对立、随顺对方,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佛的人,这点更为重要。
《优婆塞戒经》就开示说: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稳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
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
自舍己事先营他事,营他事时不择时节,终不顾虑辛苦忧恼。
一个学佛的人要为众生忍受侮辱,为众生承受苦,坏事向自己,好事给他人,所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是学佛人最基本的心态。也就是一方面内心知足,一方面性格温和,为人设想、肯吃亏、不计较。
美国有一位旅行者,他出外旅行顺便去参访一位哲学家,看到哲学家的房间非常简单,除了书以外,就是一张书桌和一张椅子。这位旅行者很好奇的问这个哲学家说:「你的家具在哪里啊?」哲学家反过来问他:「那你的呢?」旅行者就回答说:「我是一个过客,因此没有家具。」哲学家回答:「我和你一样!」意思就是说,人生在世谁都只是过客。
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他对外在物质的需求会很少,所过的生活自然也很简单。所以有一句话说「凡外饰者,皆内不足者」,意思是说,外面物质很丰富的人,有可能他的内心有所不足。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不一定过简单生活的人,都有很丰富的内心与很高超的精神内涵;但是,一个内心丰富、精神内涵高超的人,他的生活往往都是很简单、很单纯的。
所以知足的人即使睡在桥下,他也感觉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在天堂他也感觉贫穷。身为念佛人,对这个娑婆世界要有这样的了解──只要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就应该满足了,其他的时间、精神,就都用来念佛。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照说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在十劫以前,我们十方众生也应该都往生极乐世界而成佛了,为什么我们还在这里轮回?可知,在这十劫之中,我们都没有那个善根、福德、智慧来接触、信受这个法门;或者虽然遇到净土法门,但是当下没有信顺,没有接受弥陀的救度;或者想靠自己的功德、功夫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担心自己的功德、功夫不够,因错缘差,失去了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
《阿弥陀经》就说: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这段经文有二个重点,
第一点,净土法门是往生的法门,往生的法门是很简单容易的,只要你愿生,你就会往生。过去已经发愿的人,过去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过去没有发愿往生,今生今世若发愿往生,今生今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若今生今世没有这个机缘,阿弥陀佛也不会舍弃他,依然生生世世等待着他,他什么时候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会什么时候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念佛要有根,这个根就是愿生极乐世界;念佛若没有根,没有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心,这样就是「莲花无根」。
接下来,我来说一件「莲花无根」的故事。
我们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为什么莲花会没有根呢?这个故事分成几段,我先说故事的起因。
台北有一个莲友,女众,法号叫觉慧,今年大概六十余岁。她在十六岁的时候就跟随一位尼师学佛,那个尼师的道场是修学地藏法门的,因此都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
1972年,觉慧十八岁。当时她父亲六十一岁,身染重病,医药罔效,家人都觉得老人家可能活不久了。因为觉慧学佛,而且诵《地藏经》,又非常孝顺,所以她和她大姐,还有大哥的小孩,就每天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祈求地藏菩萨护佑她的父亲。大概经过一个月左右,有一天父亲对她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很英俊的年轻人,剃光头、金光闪闪,手上拿着一支拐杖。他说了一段话:『孝顺子孙菩萨求,菩萨听到赶来救,这次不死活很久,给你添寿二八秋。二八春秋一十六。』」
意思就是说觉慧和她大姐,以及她大哥的儿子三个人,孝顺的求菩萨,菩萨一听到就毫不犹豫赶紧来相救,你这次没有死会活很久,再给你添寿十六年。
她父亲本来身体已经不行了,打针吃药都没效,但自从做了这个梦之后,身体竟然一天天好起来,没几天身体就恢复健康了。
觉慧是美浓永明寺住持净灿法师的俗家同修,年轻时也有出家之志。净灿法师毕业于台中中兴大学,在大学期间就参加佛学社团,时常亲近台中莲社。毕业退伍回来,和觉慧结婚之后,二十九岁就在他的故乡台北深坑,开设中药房。他们家是一、二楼,他们就将二楼布置为佛堂,取名为「深坑莲社」,之所以取名「莲社」就是以念佛为主修,以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为宗旨。
有一天净灿法师就和觉慧商量:「我是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要到极乐世界的,那你修地藏法门,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这样法门不同啊!我们最好要同信、同愿、同行、同目标。」
觉慧就说:「一样啊,我将来也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啊。」
「可是你不是完全念佛。」
「我是以念佛为主,有主有从。」觉慧回答
「不是这样喔!我们净土法门只要有主,自自然然其他就是从,不必特别在念佛以外又去念其他的诸佛菩萨,也就是说只要专念佛,自然十方诸佛菩萨就会相随。」觉慧一听,觉得有道理,也就想要专修念佛。
当天晚上,觉慧就做了一个梦,梦到阿弥陀佛。
她说阿弥陀佛身体非常高大,好像一座大山,全身放着金光,虽然没有出声为她开示,不过这样的显示让觉慧知道此后要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从此觉慧和净灿法师就同信、同愿、同行,同念「南无阿弥陀佛」。
后来没多久,他就将「莲社」改为「净宗学会」。莲社也好,净宗学会也好,都是专修净土的。直到几年前,净灿法师看到我们的书,才认识到善导大师的纯正净土教理,就转过来学我们这个法门。净灿法师早就想要出家了,只是在等待机缘,几年前终于机缘成熟,就在我们的教团现出家相。
虽然觉慧没有出家,不过也因为净灿法师的因缘,引导觉慧进入纯正的净土法门,使觉慧的父母都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因缘。
接下来回头说净灿法师未出家前,他的丈人过了十六年(二八秋)
,到了七十七岁的时候中风了,于是就搬去和净灿法师一起住,他就对净灿法师说:「宗啊!宗啊!(净灿法师俗名)
我人生的最后可能会在你这里做结束。」净灿法师就很欢喜说:「很好啊!很好啊!爸爸你最后的人生若能够让我来孝顺你,这也是我的福报。」他的丈人最后真的就是在净灿法师的家里往生的。
老人家中风一直都是卧床,到了要往生的前一个月,身体都已经很衰弱,也没什么气力了。有一天觉慧要做晚课,她就在病床边说:「爸爸,我们来做晚课,先诵《阿弥陀经》,再念佛,那你静静听,也可以一起跟着念。」
觉慧开始诵《阿弥陀经》,一直诵到「五根五力⋯⋯」的时候,她父亲突然说:「稍停一下,稍停一下,去叫你妈妈来。」觉慧虽然觉得奇怪,妈妈在厨房忙,为什么突然要叫妈妈来呢?不过,她还是照着父亲的意思,先停下来,去厨房请她妈妈过来。
妈妈一来就说:「什么事啊?」此时她父亲就用警告的口气跟她妈妈说:「我们念佛,极乐世界都有我们的莲花,也都有根,你的莲花没有根啦!你的莲花没有根!」
她妈妈就笑笑说:「哪有这种事,我念佛也都很认真,难道会输你?你们念佛莲花有根,我念佛莲花就没有根?」
有一首偈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我们重视极乐世界有没有我们的莲花,不会去想莲花有根还是无根,到底没有根是代表什么意思呢?
后来,觉慧的父亲过没几天就往生了。
推想,可能她父亲因为身体枯衰,阳气也渐弱,所以在静静听闻觉慧诵经之中看到极乐世界的景象。可能他早就看出了他太太莲花没有根,一直诵到「五根五力」的时候,为他太太着急,所以要觉慧停下,叫他太太过来,给她警告。那到底怎样才会有根呢?
净灿法师的丈人在1988年,七十七岁时往生,刚好延寿二八秋。再过了十年后,他的丈母娘才往生。
十年后,他的丈母娘也中风,一样是卧床,因为净灿法师和觉慧特别的孝顺,所以也是在净灿法师的家,由他们夫妻照顾。
有一天,二楼佛堂莲友们共修念佛结束,最后在唱「回向偈」,觉慧的母亲就问说:「大家在唱什么,怎么那么好听?」觉慧就跟她说,因为念佛结束了,大家在唱回向偈,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这时候,她母亲就指着床边说:「阿弥陀佛现在就在我床边。」
觉慧一听,也怕,也欢喜,就问她说:「这尊阿弥陀佛和我们所拜的阿弥陀佛一样吗?」
「一样。」
「有拿莲花要来接你吗?」
「有!拿金色的莲台,右手伸出来要接我。」
这时候觉慧就说:「妈妈,那你赶快和阿弥陀佛去!」
但是出乎意料的,她妈妈即时合掌哭了出来说:「不,我不去,阿弥陀佛啊!您再让我多活三年,让我和我子孙一起。」
她妈妈合掌流着泪向阿弥陀佛祈求,但不是求往生,是求让她再多活三年。
觉慧说,她妈妈念佛也很勤,这次已经第三次见佛了,但是都不想往生。所以像觉慧的母亲虽然虔诚念佛,但是对教理不了解,对极乐世界的好处不了解,对娑婆世界的恐怖不了解,因此就没有深切的愿生心。她的念佛只不过是希望身体健康,多活几年,和他的子孙多几年在一起。
所以觉慧就劝她妈妈说:「妈妈!你要发愿,深切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不能想要再留着,因为人的寿命是不固定的、是无常的,当时爸爸他延寿也只不过十六年,七十七岁就往生了,那你今年已经八十多岁,又中风,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想要和你的子孙在一起,有可能是做宠物狗、宠物猫来和你的子孙在一起,来世再也互相不认识。而且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无穷的轮回,未来也一定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
因为这样的不断苦劝,她妈妈才有了愿生极乐世界的心,经过了半年,往生之前,她就告诉她媳妇说:「我要往生了,你帮我把头发梳好。」然后安详往生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就在《阿弥陀经》苦劝我们要愿生极乐世界,一而再、再而三的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人身难得,一旦轮回,极难为人;即使得到了人身,在这个末法时代是否能遇到佛法,机会是很渺茫的。这个时候再不把握的话,同样还会继续轮回下去。
因此释迦牟尼佛一次又一次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劝三次就是无量次的意思,就是时时、再再、处处都苦口婆心的在劝十方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部《阿弥陀经》也同样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所谓「本怀」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目标、目的。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呢?他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目的,讲在哪一部经呢?是讲在《无量寿经》,讲在《阿弥陀经》,证据在哪里?就是在「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岂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劝我们要愿生弥陀净土。
念佛,极乐世界就有我们的莲花,但是若只是求世间的福报,或只是求未来再出生为人,或是出世生天界享受天福,这样虽然有莲花,但没有根;一旦真的愿生弥陀净土,这个根就即时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