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起请文
法然上人/作慧净法师/译
非中国、日本诸智者所言观念之念佛;
亦非学文悟念心之念佛;
为往生极乐,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无疑,思“决定往生”而称念之外,无别事也。
但,所谓三心四修者,皆含于“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之想念中。
此外若存深奥,则外于二尊之怜愍,漏于本愿。
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以两手印为证。
净土宗之安心起行,以此纸为至极;源空所知,此之外全无别义。为防灭后之邪义,所知记毕。
源空御判
(《大正藏》八三.二三六下)
我们先看“注”。(《念佛金言录.附录》此文之注)
此《一枚起请文》可谓法然上人绝笔之“遗言书”,贵重无比。
这篇法语很简短,但是特别重要,贵重无比。怎么叫“绝笔之‘遗言书’”呢?这是有典故的。
法然上人于八十岁之正月二十五日午时往生,二十三日侍者势观上人请示而白言:
也就是往生前的两天,侍者势观上人向法然上人请示说:
“念佛之安心,虽年来荷蒙教诲,尚请恩师亲笔简单地写下肝要之处,兼作未来之纪念。”
“有关念佛如何安心,多年来在上人座下,承蒙上人教诲,心中无有疑虑。不过,我仍然希望恩师能亲笔简单地把安心的紧要之处写下来,上人灭后,我可以作为纪念”。
法然上人欣喜应诺,随即提笔,以一枚之纸写下此文,
“一枚起请文”,“一枚”就是一张小小的纸片,“起”是缘起,缘起于有人这样请求,法然上人就写下来。
并且郑重地以两手盖印,作为证明。
按上手印,证明“这是我源空所了解的,是我写的”。
此情此景,不禁联想到《大经》发起序中,阿难尊者起请,世尊宣说本愿的殊胜法缘。
此文自古以来皆谓法然上人显示“出世元意”之文。所谓“出世元意”,即是大势至菩萨之所以示现法然上人,而应化于此世的根本精神,亦即究极目的、唯一使命。
此文字少义丰,品高词美,简要易解。净宗宗旨尽在其中,弥陀正意一眼便知。
一种信仰,如此简单明了地显示,实不多见。
日本净土宗信徒早晚课一定会诵念这篇《一枚起请文》,他们对《一枚起请文》非常尊重。它的意义特别好,特别能显明净土宗的核心。
1980年,中日两国佛弟子在香积寺举行善导大师入灭1300周年的纪念法会,日本净土宗佛弟子每人都专门抄写了《一枚起请文》,送到香积寺的香积塔——祖师的灵骨塔,供养祖师。可见他们的心非常虔诚。
往生前两天,法然上人还有这么好的状态,精神健旺,头脑非常清晰。他一辈子的教化,说长话容易,说短话,还要立即写下来,这非常不容易,可见得法然上人的功力之深。一般人八十岁高龄,命终的前两天不糊里糊涂就算不错了。
这段文总共有一百多字,可以分为六小节:一、简非;二、显是;三、释疑;四、诫劝;五、印证;六、付嘱。
“简非”就是简别不是的,因为念佛是共通、共用的法门,所以各有各的解释,先把不正确的理解排除在外,这是“简非”;接下来显示净土宗说的念佛,正确的解释是什么样的,叫“显是”,显明是这样的;然后释去人们心中可能存在的疑惑、妨难,叫“释疑”;接下来“诫劝”,诫止什么,劝导什么;“印证”,印可证明;“付嘱”,法然上人要灭度了,把这些交代出来:就是这六科。
我们先看“简非”。“简非”有两种:非观念,非悟念。
“非中国、日本诸智者所言观念之念佛
”,净土宗说的念佛,不是中国、日本这些有智慧的人宣扬的观念念佛。要观念的话,一定要有智慧,以智观境。而且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世间智慧,乃是出世无漏智,这是不容易达到的。如果这么理解念佛,就难了,我们都做不到。
净土宗讲的念佛不是观念的念佛。像《观经》十六观里就有观念的念佛,也有称念的念佛。一般人都觉得观念的念佛更殊胜,因为更难,也要求更有智慧,可能功德也更大。其实,这不是净土宗弥陀本愿规定的行法。
第二个“简非”,“亦非学文悟念心之念佛
”,也不是广学经文教理、大开圆解、能悟明心性的念佛。前面观念的念佛,就整个大范围来讲,还属于净土宗之内的一种行法,但是只有智者才能做到。这里的“学文悟念心之念佛”就是圣道门各宗所讲的,比如禅宗开悟自心自性,所谓“自性清净佛性观”,也算一种观;还有天台的止观,唯识宗的唯识观,这都属于念佛的内容。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把它称为“念自佛”,也属于念佛,是念自性佛。
下面一段是“显是”。
“为往生极乐,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无疑,思‘决定往生’而称念之外,无别事也
”,这就是净土宗的念佛,不是为了开悟,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目标。方法呢?唯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观念。加了一个“唯”字,有“排除”的意思,就是只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而已,不是其他的。“而无疑”是代表安心。
“思‘决定往生’而称念之外,无别事也”,重新说一下信行。“思‘决定往生’”,这是内在的信心;“而称念”,外在就称念弥陀佛名,除此之外没别的事了。其实这句话很好懂,净土宗念佛是为了往生极乐,方法就是称念这句名号,安心就是没有怀疑,知道决定往生,做的事就是口称弥陀,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事。
前面说“为往生极乐,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般人还容易做到;后面说“无疑,思‘决定往生’”,这要多多听闻才能决定,不然的话决定不下来。如果决定不下来,就不能做到“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觉得这样不够,还要修点别的功德来补充,读诵经典,拜忏,这样就不单纯,会闹出很多事。
下面这段是“释疑”。可能有人还有怀疑,“只是称念,除此之外就没别的事了。但是,其他的先不说,不是还有‘安心、起行、作业’,还有‘三心、四修、五念’吗?”所以下面就解释。
“但,所谓三心四修者
”,“但”是转折。净土宗的经文和祖师的法语都说到“三心、四修”,不过这当中要正确理解。
“皆含于‘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之想念中
”,我们只要心中有这样的想念,知道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这样三心、四修都含在里面了。“三心”是安心,“四修”是作业。
我们知道《一枚起请文》很短,才一百多字,如果再浓缩的话,其实就是第二段“为往生极乐,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无疑,思‘决定往生’而称念之外,无别事也”;如果再浓缩的话,就是十一个字“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如果再浓缩的话,简称就是四个字“称念定生”,也就是善导大师《往生礼赞》里说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八个字。
接下来是“诫劝”。“诫”是诫止,不要在这之外。
“此外若存深奥,则外于二尊之怜愍,漏于本愿
”,这一句是“诫”。我们很多人都愿意把事情复杂化,深奥化,“像这样就能把净土宗的核心要点抓到了?”是的。如果在这之外,另外存在什么深奥的道理、高妙的修行,结局将是“外于二尊之怜愍”。
“二尊”是释迦佛和弥陀佛。本来释迦如来和阿弥陀如来怜悯我们这样无智、罪业深重之人,我们没办法修行高难度的观念、悟念,没办法广学多闻等,所以才把一切功德聚于六字名号当中,赐予我等,但只称念,决定往生。结果我们不甘平凡,认为在这之外还别有深奥,这就没有正确理解两土世尊的慈悲,而漏于弥陀的本愿救度。
这就是“诫”,对净土门,就是以很单纯的心来接受弥陀的救度,单纯地称念名号,除此之外没有深奥。再怎么深,会比六字名号更深吗?会比弥陀本愿更深吗?所以,不要复杂化,不要高深化,那都是凡夫自己心地的思量,以凡夫之心来测量佛智,一定会漏于弥陀本愿。
下面是“劝”。
“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这句话真是过来人讲的,力量特别大。因为法然上人自己就是这样的,他八宗兼学,当时被称为全日本第一名的智者。但是他说,想相信念佛法门,想入念佛法门得其真髓的话,哪怕根机再怎样是上根利智,能学一代之法,释迦牟尼佛一代讲经说法都可以修学,“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
一般人如果是这样,就觉得不得了了,被别人三呼万岁,认为是古佛再来,觉得非常珍重。往往会读《楞严咒》,都舍不得放下,“我诵了多少经,我怎么舍得?”但是法然上人说,“能学一代之法”,这些都不重要,都如同无,如同零,清空了。为什么?“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因为一代之法跟六字名号相比等于是文句,六字名号才是摩尼宝珠。
话说回来,果真是智者,真正了达一代之法的究竟目的,最后还是归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两相比较,六字名号才是一代佛法的根本结晶。
并不因为学了一代之法,学富五车,就起骄慢,认为自己很有智慧;反而能看清自己,如同一文不知,好像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愚痴人一样,而不要显示自己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一代之法都归于一向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只要能一向念佛,哪怕一个字都不认识,就已经总摄一代教法了。
这段法语确实特别慈悲,特别简洁有力,可以反覆读,自然就明白了,非常简单明了。
下面是“印证”。
“以两手印为证
”,盖上手印来证明“净土宗的教法就是如此,这是我亲笔所写”。
下面是“付嘱”。
“净土宗之安心起行,以此纸为至极
”,有关净土宗如何正确安心,如何起行,这张纸上记载的已经达到顶点了。
“源空所知,此之外全无别义
”,我源空知道的都在这张纸上。
“为防灭后之邪义,所知记毕
”,为防止我死后有人误解,或者有人以我的名义错误地宣扬,我把自己知道的记载在这里。
“源空御判
”,这是法然上人亲笔写的。“御”就是亲自,是他亲自判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