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9日上午,于「江门念佛会」开示
(一)`智莲社安提法师,妙渡法师、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宣讲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是一件很殊胜、难得的法缘!稍早外面的风雨还很大,但现在却是风和日丽,这是各位莲友虔诚的感召,希望大家能够把握这良好的法缘,专心听闻阿弥陀佛慈悲、平等、广度众生的救度法门。
今天早上要讲的内容,就是大家手上的这一张「江门念佛会赞颂词」,请大家看内容: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
什么是「法」?什么是「道」呢?「法」的范围非常的广,宇宙间,任何事、任何理,有形无形,凡是存在于世间的一切都可以说是法,例如我们的身体,所住的环境,所处理的事情,乃至思想观念⋯⋯等等。可是任何一法皆不可能单独存在,一定必须仰仗各种缘,例如我们这个身体,从婴儿到长大,也都是仰仗种种的缘。首先,婴儿的出生基本上必须具备三种缘,就是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以及他本身的神识来投胎,然后经十月怀胎成长,这几个因素缺少一个,就不可能出生。而婴儿出生后,能够健健康康的长大,正正当当的为人,也是要靠种种因缘。
今天,这里可说是诸上善人具会一处,这也是要靠种种因缘,这就是「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如今,善导大师的纯粹净土法门能够在这里兴起,首先是有净土宗慧莲净苑妙渡法师、香港净宗学会的总干事,以及广州念佛会的莲友所促成,当然,还因为有智莲社安提法师的发心共襄盛举,提供这个佛法的道场,作为专弘专修念佛的念佛会,这叫做「道不虚行,遇缘即应。」
任何有形无形事件的产生与建立都必须要靠「缘」,所以佛陀说:「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家庭的美满,团体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人心的净化,也都要靠良好的缘,因此大家要尽量创造良好的缘,使得存在于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够获得美满、和谐、幸福的果。
接下来:
《大悲经》言: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这段法语,意义很深广,是由我们净土宗的另一位祖师──道绰大师,在他的《安乐集》首先引用。这一段的全文是:
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意思是说,如果能相续不断的称念阿弥陀佛,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迎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能将这个念佛的法门相互传播,不但自己念佛,也劝大众念佛,这种传播念佛的人,就是在行大悲,这样的人就是「行大悲人」。
要称为大悲人是不容易的,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称为大悲人的只有佛,所以佛又称为「满足大悲人」──彻彻底底、圆圆满满、毫无缺陷地在行大悲,所以只有佛才堪受这样的尊称。
可是,虽然我们仍烦恼强盛,但是只要我们自己念佛,也劝人念佛,虽然我们还不是佛,释迦牟尼佛就赞叹我们说:「你也是在行大悲,你也是行大悲人。」因此,只要我们念佛愿生极乐,也劝人念佛愿生极乐,我们就足够被称为行大悲人,所以念佛人尊贵不尊贵?(众答:尊贵)
释迦牟尼佛在《观经》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念佛人是地球上六七十亿人口当中的「芬陀利华」。芬陀利华是什么花呢?是非常尊胜、非常高贵、非常难得、非常稀有的大白莲华。芬陀利华本来是用在尊称佛陀的,在这个地球上,能被赞叹为芬陀利华的只有释迦牟尼佛,可是释迦牟尼佛却也赞叹我们念佛人是人中的芬陀利华,念佛人可贵不可贵?(众答:可贵)
那就应该好好珍惜我们念佛的法门,尽一辈子专念阿弥陀佛永不改变。如果退转了,岂不是失去芬陀利华的尊称?也失去了往生这么一件大好的利益?
宗祖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说:
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其实这五种尊称,只有佛才配得上,佛是真正的「好人」,这跟一般的好人不一样,所以又说是「妙好人」,是一般人中的「上上人」,在此世间,成佛的只有一个,是最「稀有」的,因此是「最殊胜」的,没有任何人能够跟他比,所谓「天上天下无如佛」。可是释迦牟尼佛却以芬陀利华来赞叹我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念佛,临终就必定往生,往生就必定快速成佛,就必定会广度众生,所以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
往生,不是逃避到极乐世界,也不是到那里享受,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我们的心量自然就会广大,不但所有的烦恼业障能够消除,而且也能够生起跟佛一样的慈悲智慧,因此现在的念佛人就是未来之佛。
当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将来也都能成佛,但就如刚刚所讲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虽然有佛的种子,将来会成佛,可是如果没有依仗念佛的因,缺少往生的缘,那就无法快速成佛。所以念佛的法门,就是成佛的法门。
凡是学佛就必须学佛的大悲心,学佛大悲心是菩萨的愿,《大乘经》就说:「菩萨的愿有两种,一种是上求菩提,另一种是下化众生。」上求菩提的目的,就是为了救度众生,可是如果自己没有度脱,怎么有能力度脱他人呢?就好像沈溺在海中载浮载沈,身不由己的人,他自己都没能力游上岸来,怎么能够普遍救度沈溺在海中的人呢?同样的道理,在生死的大海中,如果彼此都还是凡夫,尚且需要靠别人来救度他,他哪有什么能力去救度别人呢?所以已发心的菩萨,他一定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后,才有能力彻底的救度众生。而我们依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些目的就通通能够达成了。
《庄严经》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
这一段法语非常的好,才四十个字而已,希望大家能把它背起来。这段的大意是说,阿弥陀佛他当初发愿的时候说:他如果成佛的话,他的佛名要叫作「阿弥陀佛」,如果有众生听到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晓得这一句名号是平等、没有条件的要救度所有众生,因此就随顺他的誓愿,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完全依靠他,接受他的救度,如果这样,十个人念佛十个都往生,一百个人念佛一百个都往生。一切众生,不论是谁,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有修行没修行,只要他愿生极乐世界,专念弥陀的名号,阿弥陀佛就说──「具来我刹中」,全部让他们都往生到极乐世界。
那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的外相是怎么样的呢?──「如佛金色身」,就像佛一样的金色身。阿弥陀佛是紫磨真金色,为什么是金身呢?所谓「真金不怕火炼」,佛身是最真实的,永远不会生老病死,永远的存在而不改变,这个就是金色。我们现在都有烦恼,都是虚假不真,身体都会生老病死,不能永远存在,可是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心是真实不虚的,生命也就永恒的存在,不再生老病死了。
佛身是金色,金色也代表他是完全的纯净,没有贪瞋痴的烦恼,没有业力的障碍,也不会有妄想杂念,所以心非常的平静,因此就感得了金色之身。我们凡夫在这五浊恶世,烦恼重重,杂想纷飞,可是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我们一旦往生,心就清净了,也就感得跟佛一样的金色之身,所以说「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阿弥陀佛相好庄严,无以伦比,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没有形体的,我们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也想像不到。但是佛的报身却可以看得到,报身有多大呢?如同虚空之大,在《观无量寿经》中就用「八万四千相好」来形容阿弥陀佛的高大身及相好。以应化身来讲是三十二相,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些妙相就通通圆满具备,一样也不缺少。三十二相就是佛的身相,如果不是佛,是不具备三十二相的,只要成佛,一定是三十二相,这是从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的应化身来讲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是三十二相。
在三十二相当中,我们有具备其中一相吗?很惭愧,我们连一相都没有具足,如果能具备其中一相的话,我们的智慧、福报、慈悲就很广大。不过,不用自卑、也不要遗憾,到了极乐世界,不只一相,三十二相、百千万相、八万四千相就通通圆满具足。所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是表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后,就是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无量寿。
「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往生之后,相是佛的相,心也是佛的大悲心,有大悲心就可以利益群萌,广度众生了。因此,念佛人──尤其是辗转互相劝化行念佛的念佛人,释迦牟尼佛就赞叹他是「行大悲人」。
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要我们所有的法门都学是不可能的,可是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功能和力用就等同广学无量法门。所以,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成佛,念佛往生,往生成佛,就是「上求菩提」,之后回入娑婆广度众生,就是「下化众生」。因此,不论上求菩提也好,或者下化众生也好,在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就都圆满成就了。
可能有人会认为,往生是往生了,可是往生并不表示成佛,往生之后还要好长好长的时间才能成佛,而且我们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跟那边的大菩萨不能相比,尤其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更不能比,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净土法门本就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不可以用我们凡夫的见解去解释它,这样一定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看经典的解释,依经典所讲的来理解净土的现象才是正确的。
《无量寿经》言: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极乐世界虽然有菩萨、声闻、人天这一些名称,但是这只是随顺其他佛土名称而讲的,他如果是菩萨往生去的,我们就称他为菩萨;他是声闻、缘觉往生去的,那就称他声闻、缘觉;若是天道的众生、人道的众生,往生去的,就称他为天、人,这是从他原来的身份来讲的。但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内心的证悟、外显的神通,以及外相,跟佛都是一样的,所以才说:「智慧高明, 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也就是说,外貌同是金色身,妙相都是圆满的。
到了极乐世界,我们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一样的,只是他称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而我们没有称为这一种名称,但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往生极乐之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功德没有更多,我们去,功德也没有更少,是平等平等的。佛法的可贵,就是平等,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平等无有高下的法就是佛法,这样的法才是正法。如果我们往生去了,跟佛不一样,这就不平等、有高下,那就不是佛法。
我们都有佛性,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佛性没有比我们增加,也没有比我们的佛性更清净;我们的佛性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佛性比,没有减少,也没有丝毫的污秽。佛性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差别的,佛性当中有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愿力,无量的道心,能够广度无量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我们的佛性自然就展现了。
我们现在虽然有佛性,但是因为被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与烦恼盖住了,所以真实清净的佛性展现不出来,展现出来的都是烦恼的、情绪性的、追求五欲的,一点也不真实;不过,也因为我们的无明烦恼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所以可以被消除,而无法消除的,就是我们的佛性,因为佛性是真实的,永恒存在,永不改变的,所以永远不会被消除。但是若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要在这个娑婆世界清除无明烦恼是绝对不可能的,可是到了极乐世界,当下就能够清除。
祖师用一种比喻来说明: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一劫、百劫、千劫、万劫、无始劫以来,这个房间都是黑暗的,有一天,这个房间长久被密封的窗户被打开了,外面的阳光照进来了,那这个房间的黑暗当下能不能够消除?(众答:能。)
这个房间黑暗已经好久好久了,无始劫以来一直都是黑暗的,为什么光明一来黑暗立刻就消除了呢?因为它的黑暗不是真实的,光明才是真实的,所以光明一到,黑暗当下就消除了,这是同时的,很难说是光先到,暗才消除,或者是暗先消除,光才到。
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极乐世界也叫「无量光明土」,目的就是要消除所有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之暗,所以我们一旦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无始无明、烦恼业障,就像光来暗去,当下消除。由此可知,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是快速成佛的境界,我们净土宗的一位祖师昙鸾大师就说「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过,这当然不是靠我们的功夫,也不是靠我们的功德,我们凡夫没有这个力量,完全都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在因地还是法藏菩萨的时候,就发了四十八大愿,要建设清净庄严的国土,而且这个国土的清净庄严是超越十方净土的,使我们不清净的凡夫到了那里,就能够清净,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悲心啊!
念佛往生不只是大慈悲,也是大智慧,没有大智慧,不会选择念佛;念佛也是大福报,没有大福报,怎么能够遇到念佛法门呢?我来说一件故事,在北宋时代,有一位高僧元照律师,元照大师或许大家比较陌生,可是研究佛教的人,或是曾在佛学院上课的学生,尤其是研究戒律的,肯定知道,因为他是律宗的一位祖师。元照大师他深入经藏,非常有学问,也很有智慧,在北宋时代是鼎鼎有名的。
元照大师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不念佛,也不求生极乐世界的,他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广度三恶道的众生,他认为往生极乐世界是去享受,所以看到念佛的人,他就会轻视,认为都已经遇到佛法了,怎么还要到极乐世界去呢?应该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才对啊!他这样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我们继续探讨下去。
元照律师一直都尽量在培养大悲心,也常做空性的观想,为什么要做空性的观想呢?了解一切都是因缘法,没有主体,是变化的,以此来破除执着亲人恩爱的心,执着五欲贪求的心,执着不平不满瞋恨的心,进一步让心也空了,使生生世世不会因为执着而堕落;而培养大慈大悲的心,才能够进一步来度众生,这就是元照大师当时的观念。可以说他是志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只是这样真能够圆满吗?不可能的。
有一天,他身染重病,在病苦当中,他的身心只有痛苦,痛苦来的时候,身心烦躁不安,平常观空的功夫一点也用不上,此时此刻,如何才能让痛苦降伏下来,是他最大的愿望了,这个时候大悲心也生不起来了,只想希望能够早一天离开这个病苦。所以,在健康的时候,认为自己要生生世世在娑婆广度众生,可是他功夫还没有到呀,单单这个病苦,他就受不了了,平常的空观、大悲心可以说是烟消云散了,他只有希望自己能够快点好起来。
不久,他的身体好了,他就很忏悔,知道自己以前那种观念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他就开始留意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刚好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写的《净土十疑论》,智者大师说:「初发心的菩萨,还没有得到无生法忍的果位之前,必须要往生有佛的地方,亲近佛,跟佛学,不要离开佛,直到你证了无生法忍,才可以离开佛,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这个时候元照律师才彻底的醒悟,而专修念佛,愿生极乐世界,要亲近阿弥陀佛。
在《净土十疑论》中,智者大师也引用了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具缚凡夫就是指烦恼还没有降伏的凡夫,这样的凡夫说他有大悲心,要在这个五浊恶世救度痛苦的众生,这是不可能的。他虽然发了菩提心,想行菩萨道,但是就像婴儿一样,不可以离开父母;虽然他也是人,可是他现在还只不过是一个婴儿,还不能走、不能跑,要跟大人一样做粗重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也好像一只幼鸟,它虽然是鸟,有翅膀,但它还是只幼鸟,不是大鸟,要它在高高的天空上飞翔,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先在树枝间练习,训练它的翅膀,将来就可以在高空中飞翔。元照大师看了这一些法语,就彻底了解,必须先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满他的大悲心,圆满他的菩提心。
所以,自己念佛,也劝他人念佛,就能够圆满大悲心,这样的人,释迦牟尼佛就赞叹他是大悲人。今天早上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