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涌出弥陀道场
我在十几岁读《千家诗》的时候(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在我们中国是很有名的诗集)
,读到诗仙李白的一首诗,叫做〈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大家有读过、有印象吗?(莲友答:「有。」)
当然,在台湾当初所读的是以河洛音来读,河洛音是隋唐以前中原地区的固有语言,它的念法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那时候感觉这首诗充满了仙风道骨,对敬亭山就产生了莫名的景仰!
想不到大概在八年前,我来到宣城,与我们住持净宗法师相聚一段短暂的时间,才晓得原来净宗法师的故乡就在敬亭山脚下。那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们净宗法师能在这座名山上建设净寺,作为我们弥陀救度法门的本山,把弥陀救度的法门宣扬到不只中国,而且遍布世界五大洲,那是多么合乎阿弥陀佛的愿、圆满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终于,在弥陀的加持以及各地莲友的大力护持下,敬亭山弘愿寺于四年前奠基并动工了。
八年前,晓得有敬亭山;四年前,弘愿寺在敬亭山动工;四年之后的今天,各地莲友在专弘弥陀救度的本山聚会一处,可说各位都是诸上善人(注:《观经》赞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花)
。
弘愿寺第一期工程完成之后,我是第一次来,一看弘愿寺就感觉到:哎呀!宏伟、朴实、不花俏。一进到里边,觉得气势整个都展现出来了。
当然,这要感恩弥陀的加持、各种因缘的推动,更要感恩今天在座的各地莲友以及不能前来的广大莲友!可说大家点点滴滴的捐出是功不唐捐。净宗法师一直以来都感念各地莲友的热心护持,使得弘愿寺从无到有,敬亭山从地下涌出了弥陀道场。
因为净宗法师一直感念在怀,所以长期以来就在思考、规划,要跟各地莲友做一次联谊,表达他内心诚恳的感谢。
谋道不谋食,学佛大悲心
弘愿寺这种风格,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红砖绿瓦,可说是朴实无华。但是在朴实无华的背后,却有踏实的外貌跟内涵。
修行人是安贫乐道,出家人就是专业的修行人。凡是来到寺院的莲友、信众,可说是带发修行。修行人的基本观念就是安贫乐道,所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凡是在这里常住的或是来挂单的,或者是来共修参访的,都是为法而来。
美国上世纪有一位旅行家,特地去拜访一位哲学家。当他到哲学家的家里一看,非常惊讶:这个哲学家除了摆满书籍的一个房间、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更谈不上豪华的装饰。
旅行家就问哲学家:「你的家具呢?」
想不到哲学家反问对方说:「那你的呢?」
旅行家回答:「我,我是路过,我是做客,所以并没有家具。」
哲学家说:「我跟你一样。」
我们在这世间,其实是受业力来轮回,不过是来做客而已。
所以,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可用则用、能省则省。基本的生活之外,我们可以不必身留余物。自己的身外之物、多余的钱财,都把它供养三宝,都把它救济贫困。
学佛,尤其是学净土法门,如同我们的祖师善导大师所开示的:「学佛大悲心。」我们是在学弥陀的大悲,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所以,希望我们各地莲友能够存着这种安贫乐道、一切为众的悲心,不留身外之物,一切奉献众生,为众生服务。
净土法门的特色
我们的法门有我们的特色──各个法门都必有它的特色。没有它的特色,就不能成为一宗一派。甚至它的特色如果不能广度众生,这个特色也未必具有崇高的价值。佛法的目的在于自利利他,在于使人人脱离三界六道轮回,使人人必定往生极乐,快速成佛。我们净土法门就具有这样的特色。阿弥陀佛是主动、平等、没有条件地来呼唤众生、救度众生。任何众生,只要他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当下就拥有弥陀功德、已蒙弥陀救度。
容易的本身,具足殊胜的内涵。
所以,凡是能够认同净土法门的,不管他有学识、没学识,都可说是大智慧、大福报的人;能够专修净土法门,不管他根机高、根机低,都是大善根、大福德的人;如果能够进一步自信教人信,不管他心量大、心量小,都是大慈悲、大愿力之人。自己信佛念佛,就是自行大悲;劝人信佛念佛,就是劝他大悲。
我们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则必生弥陀净土,必快速圆满正等正觉,必快速还来娑婆,乃至显化十方,广度众生。这岂不是释迦的本怀、学佛的目的都在我们这个法门当中一体具备!
这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非常的殊胜可贵,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珍重!
道场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然,我们这个道场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的来迎殿太小,我们的斋堂不够大(大是大,但还不够用)
,我们的寮房不够多(想到大家在那里点蚊香,在那里挥手赶蚊子,我就心有不安)
,我们的卫生间不够格。
当然,现在只是第一期工程。为了能够接纳全国乃至海外的广大莲友,净宗法师以及常住师父都在苦思如何把第二期工程完成,以便将来可以在这里广聚大众,共闻佛法,共修念佛;也可以在这里开班授课,培训干部;更能够使各地来的出家众有安身立命、安身办道的地方。
以师志为志
不过长期以来,净宗法师太累了,可说是身心憔悴。如果他一个人住在精舍茅蓬,那可说悠游自在;如果是建设道场接纳信众,就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像我这几天到弘愿寺,不论白天晚上,都看到净宗法师在接待各地莲友,应付各种事务。
很早之前,我就想到:一个弘法者,他只要踏上第一线,献身于布教事业,那就没有他生活的自由了,没有他的空间,没有他的时间。他的一切,都奉献了莲友,奉给了佛教。
因此,在第一期工程即将完成的时候,我就要求净宗法师务必暂时放下所有的事务,找一个地方,一方面调养身心,一方面整理有关净土宗的必要的著作。因为将来如果净宗法师开班授课、站在第一线,就不太可能有时间和精神去冷静地思惟和著作。
作为一个宗派,必须有它根本的著作。对于我们正依的「净土三经」,必须有我们注解的著作,乃至净土宗的概论,必须有这样的书籍。那么,目前能够担负起这一重任的,还是我们净宗法师,非他莫属。如果净宗法师身体累垮了,或者是没有时间了,那岂不是一大损失!所以,我就要求净宗法师快快到一个地方先躲起来,有充足的时间,有充沛的精力,好好去参考祖典,好好去思惟法义。这样,将来弘法人员在各地弘扬净土法门的时候才有教材。所以,在这之前莲友们一定会很奇怪,「哎!弘愿寺都建起来了,净宗法师怎么不见了?」不晓得净宗法师的苦心孤诣。想想看,我们净宗法师他的才华还是很少有的!是不是?那么大家是不是要像瑰宝一样珍惜他?是不是?(莲友答:「是。」)
那么,大家就以佛心为心,以师志为志,好不好?(莲友答:「好。」)
心决定时,净莲便生
有一段偈语说:
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心决定时,净土光中,现起圣像。
例如须达,建设祇园,心决定时,于天空中,现天宫殿。
意思是说:一个愿生极乐世界而一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在他的这种愿心决定的时候,极乐净土之中当下就有他的莲花,就有他的宫殿,也有他的身像在那里。所以,法照大师有一首偈说: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台湾的南部台南有一位老居士,大概在二十年前,他做梦梦到观世音菩萨来带他到极乐世界看他的宫殿。他一看到他清净庄严的宫殿,立即欢喜无比!观世音菩萨又向他介绍隔壁的宫殿,原来隔壁的宫殿就是某某寺的跟他很熟悉的某某法师的。某某法师的宫殿就跟他比邻。他做了这个梦,就非常的感动,因为某某法师那时还在人间(当然,现在他已经往生了)
。
可以说,此地发心念佛、发心愿生,极乐就有我们的莲花,就有我们的住处,甚至有我们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那里。你说奇妙不奇妙?不可思议啊!这是第一首偈语。
心决定时,现天宫殿
第二首偈语:
例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于天空中,现天宫殿。
是说须达长者,也就是「给孤独长者」,就是我们每天所诵的《阿弥陀经》里边的祇园精舍的布施者。他发心要为佛陀建设祇园精舍,好让佛陀不必到处经受风雨,也让众多的比丘能够安稳地听佛陀说法,所以他发心建设祇园精舍,也就是给孤独园。当初他找遍了舍卫国,都没有满意的地方,只有祇陀太子的公园最理想、最合适,他就请求太子将这个公园(花园)
卖给他。那当然,太子怎么肯答应?因为太子有的是钱,稀罕的就是优美的风景区。这样难得的地方,怎么肯卖给他?所以一口拒绝。可是须达长者不死心,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太子没有办法,为了让他死心,就跟他提出一个要求,说:「你如果能够遍地铺金的话,我就卖给你。」须达长者一听非常高兴,立刻吩咐仆人,将仓库里所有的金块、金片通通搬出来,铺满整个祇园。太子一看非常感动,心想:这样的人能这样的发心,可见佛陀是个有高胜德行的人。他既然这样发心,而且我已经答应了,那么好吧!于是就对长者说:「我们来共同发心。地,你用黄金能铺得满,可是有树的地方你不能铺,树还是我的,那树就由我来布施。」所以叫做「祇树给孤独园」。「祇树」就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就是须达长者。因为他常常布施贫穷困苦之人,所以被尊称为「给孤独长者」。「祇树给孤独园」是这么来的。
「例如须达,将造祇园」,也就是祇园精舍都还没有盖,须达长者只是跟舍利弗尊者在丈量地面,当下舍利弗尊者就很高兴地对须达长者说:「当你一开始发心建设祇园精舍,都还没有动工、只是规划的时候,你在天界的宫殿当下都已经完成了。」舍利弗尊者就以神通让须达长者看到他在天上宫殿,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每一层欲界天都有他的宫殿。
须达长者就问舍利弗尊者:「哪一层天最方便学佛、不受五欲之乐所迷?」
舍利弗尊者就说:「那就是第四层天──兜率陀天。」
须达长者就说:「我将来要转生兜率陀天。」当下其它天的宫殿就消失了,只有兜率陀天的宫殿更加的光辉灿烂。
这就是「例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于虚空中,现天宫殿」。
做阿弥陀佛的手足
那我们各位莲友一方面发心愿生极乐,一方面作阿弥陀佛的手足,来护持弘愿寺,可以说点点滴滴功不唐捐;所有的功德,都在庄严我们极乐世界──当然极乐世界已经圆满了,可是我们这样是在庄严弥陀度众。
因此,希望莲友们今后要更加护持弘愿寺,护持净宗法师!
今天这里的主角是净宗法师,我不应该讲这么长、这么多,现在我们就恭请净宗法师为大家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