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二○一九年十一月十日于“净土宗三重分会”开示
净仁法师、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所谓“三重分会”是因为我们这个分会是座落在新北市三重区,以地为名,所以名为“净土宗三重分会”。
今天是“净土宗三重分会”庆喜的日子,也是未来发展的里程碑,这都需要感恩大家的发心!短短二年多能够发展到这样的规模,一方面是仰蒙阿弥陀佛的加持,一方面也是大家的愿心及努力。
刚刚净仁法师说,一路走来都是感恩,除了感恩佛、祖师、善知识之外,就是感恩大众。
首先,感恩林居士贤伉俪。三重分会起始,是因为林居士伉俪无私的提供出他们的住家,让净仁法师及莲友们到家里念佛、讲法共修,而且提供餐点。家庭共修虽然无法永恒发展,但种子毕竟已扎根种下,终将发芽开花。
之后,随着莲友不断增加,租下附近三楼作为道场,念佛会再继续稳定成长。
不到一年的时间,又移来目前这个地方。能有这么庄严的道场,要感恩莲友发心买屋,并设计装潢。除了感恩之外,还是感恩。
净土法门是最重视感恩的法门,感弥陀的恩,感祖师的恩,感善知识的恩,感莲友们的恩,而最重要的是,弘扬这个法门,才能达到真正的感恩──感佛恩,感众生恩。所以善导大师说: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最终就是为了“自信教人信”,搬到这里,就是希望能够更有条件、更有力量的来“自信教人信”,一切都在于“自信教人信”。
要教人信,先要自信,没有自信,是不可能教人信的;一旦有了自信之后,不教人信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心情。
今天庆祝三重分会乔迁,我来说一点有关“三”与“三重”这两个名词与净土宗的密切关系。
壹、十种三重
一、三重废立
一、内外废立。二、圣净废立。三、要弘(真假、正杂、助正、信疑)废立。
三重废立是三个层次的废与立。“废”是舍弃,“立”是建立。不过,佛法所说的“废”并不是负面的废弃,而是阶段性的完成之后,再更上一层。所以“废”是阶段完成,“立”是升华。
一件事物,如果前一个阶段没完成,就不可能再升华。净土宗的阶段完成与升华,是经过“三重废立”而达纯净的:第一重“内外废立”,第二重“圣净废立”,第三重“要弘废立”。第三重的要弘废立又称“真假废立”、“正杂废立”、“助正废立”、“信疑废立”。
第一重,“内外废立”。“内”就是内道,“外”就是外道。内道是佛教,佛教之外的所有宗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等,相对于佛教而言都是外道。我们要解脱轮回,成就佛果,内外选择的话,我们必须选择“内”,就是佛教,不选择其他的宗教,否则就不能离开轮回,不能成佛了。
第二重,“圣净废立”。佛教里面有圣道门、净土门,我们要选净土门。
第三重,“要弘废立”。净土门中,善导大师细分为“要门”与“弘愿”。“要门”是“假”,“假”就是方便,“弘愿”是“真”。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讲“三福”、“十三定观”,这是方便引导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要门”就是“定善”和“散善”,“弘愿”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念佛。进入净土门之后,还要再做选择,有所废立,要废“要门”,进入“弘愿”。
这里所说的“真、假”,“假”不是虚假的意思。在佛教里面,“假”是指假借方便的意思,也就是说很重要的一个前行铺陈,没有这个铺陈准备,没有这个“假”,就不能入“真”。就好像从县道或乡道要上高速公路,总要有一个连接的引道,也就是交流道,车子才能开得上高速公路。我们不是一开始学佛就能够进入“真”的,往往都要绕好几圈,绕圈子就是方便,就是“假”。那绕圈子需要不需要?对一般人来讲还是需要的,因为没有绕这些圈子,就难以能进入“真”。
以我个人来说,以前学佛就绕了很多圈子。未出家前就已经早晚打坐,也念佛,也参禅,看禅宗语录等等。出家之后,也到过尼泊尔,住喇嘛庙,认识密宗;也到泰国了解南传的禅、内观;之后,又回归念佛,不过,刚开始并不是接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一般的净土法门,不分圣道、净土,不分要门、弘愿,不分自力、他力,都是融合在一起的,然后回向往生。所以可以这么说,没有绕经“要门”的假,难以进入弘愿的“真”。
“要弘”也叫作“正杂”,“要门”是“杂行”,“弘愿”是“正行”。
“正行”有五种,五种正行当中又分为“助正”。最后就是搁置四种“助行”,专“正定业”。
“要弘”也叫作“信疑”,随顺佛教,信弥陀的救度,专称弥陀名号,就是“弘愿”;执于机情,不信(疑)弥陀的救度,滞于“要门”,还只是“假”(方便),还是“杂”。以上是“三重废立”。
二、三重归命
善导大师曾经对“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作了精要的解释,就是有名的“六字释”: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南无者,即是归命”,“南无”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有十九种,如“归命”、“信从”、“救我”、“度我”、“礼敬”等,善导大师在此是以“归命”为主要的译意。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也就是说归命之中是含有心愿的,亦即不是为了其他的事归命阿弥陀佛,是专为往生极乐世界而归命阿弥陀佛的,因此归命之中含有发愿回向。
所以,一开始是梵文、汉文相比对,接着就解释归命的含意。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阿弥陀佛”四字是往生极乐的正因正行。也就是阿弥陀佛以名号救度众生,以名号作为众生往生的功德。具有万善、万行、恒沙功德的这句名号,也就是阿弥陀佛的佛体,阿弥陀佛本身的功德都在这句名号中。只有称念这句万德洪名,才能生善灭罪、离苦得乐、往生净土,不论智慧、学问、修行如何,只要称念,必定往生,这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之极致。
易修易行之极,即是念佛往生之法。
三重归命
归命有三重之意,就是“归之命”、“归于命”、“归投命”。
一、“归之命”:从阿弥陀佛那边来讲,是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所发出的“欲生我国”的呼唤。阿弥陀佛自从为我们发下四十八大愿以后,就一直在呼唤我们归顺他的救度,所以从佛来讲,是“归之命”。
二、“归于命”:从我们来讲,是“归于命”,也就是我们对于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我们不加反抗,而是信受随顺,阿弥陀佛说“欲生我国”,我们就“愿生彼国”,这一种愿生彼国的心,也就是归命的心,就是归顺阿弥陀佛的呼唤。亦即“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之意,所以归命有信与愿之内涵。
三、“归投命”:把我们的生命归投阿弥陀佛的佛命。这种归命,可以说是最彻底的归命。因为天底下最贵重的就是生命,世间最悲惨的是杀生,能够把自己贵重的生命归给对方,所谓“尽形寿,献身命”,当然是最贵重、最彻底的。
我们的生命是怎样的生命呢?是无常的、污秽的、造恶的、流转的、痛苦的;
弥陀的生命是怎样的生命呢?是常住的、清净的、生善的、永恒的、安乐的。
我们凡夫无常的生命,归入阿弥陀佛无量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清净、安乐、自在。
归命有这三重意义。
二种愿行
顺便解释二种愿行:弥陀愿行、众生愿行
这里所讲的“亦是发愿回向之义”的“愿”,“即是其行”的“行”,愿、行,也有从佛那边解释,也有从众生这边解释。
从阿弥陀佛那边解释,“发愿回向”是阿弥陀佛为众生发四十八大愿,同时把本身兆载永劫所积植的菩萨六度万行,全部回向给十方众生。阿弥陀佛的愿跟行在哪里?都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面。阿弥陀佛发大悲心将这四个字的万行,回向给归命的众生,使众生一旦归命,就能获得“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全部功德。
阿弥陀佛发愿修行以来,一直都在为众生回向,好像父母今天所赚的钱,一千两千、一万两万,都是为了这个独子;去年今年所累积的,也是为了独子;现在未来一切的奋斗,也都是为了独子。阿弥陀佛也是一样,兆载永劫以来,时时刻刻、点点滴滴,都是在回向十方众生。
从众生这边来讲,“愿”是发愿回转欲生极乐,“行”是阿弥陀佛的行,可是他既然回向给我们了,我们一旦归命,就等于全部领受阿弥陀佛的行、领受阿弥陀佛的功德。
所以专称“南无阿弥陀佛”,信愿行三资粮通通具足,而且是信受领纳佛愿、佛行,成为众生往生之愿行,所以圆满,无有缺少,必得往生。
《观无量寿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
“无缘慈”就是无条件的爱心、无条件的救度,我们是什么样子,阿弥陀佛就以什么样子救度我们。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不勉强众生做什么,只有长劫的呼唤、不舍的关怀、无私的给予、绝对的救度。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救主,是我们真正平安、喜乐、希望的来源,在人世间有苦难,在佛怀中有平安。
三、三重念佛
三个层次的念佛:一、念佛。二、本愿念佛。三、选择本愿念佛。
第一重,“念佛”。各宗各派也在念佛,自力也是念佛,他力也是念佛,这是第一层,还没有分本愿、非本愿的念佛。
第二重,“本愿念佛”。“本愿念佛”就是“他力念佛”,靠阿弥陀佛根本愿力的念佛,这种念佛属于正定业,因是依弥陀本愿的念佛,与弥陀的愿力相应故。
第三重,“选择本愿念佛”。是指本愿念佛是阿弥陀佛所选择,不是他人所选择。因为这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的时候,选取十方世界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之精华,结成四十八大愿,而成就这句名号。
日本净土宗地开宗祖师法然上人写了一本开宗立教的根本教典,名为《选择本愿念佛集》,分为十六章。书名就是整部书的总标,大纲要,本集十六章之纲要全部摄在“选择本愿念佛”之六字书名,而这书名就显示出三层次的念佛。
本集书名,有三重义;义虽三重,总成一意。
一、念佛。不知本愿、非本愿,未分别正、杂、助、定,属万行随一之念佛,这是诸师(净影、天台,乃至宋朝以后,诸宗融合之念佛)所立之“念佛”之义,亦即通途之念佛。
二、本愿念佛。明辨本愿、非本愿,于万行中分别正行、杂行(二行),于正行中细判助业、定业(二业)。其正定业,正是随顺弥陀本愿之“称名念佛”,故名“本愿念佛”;是决定往生之业,故止杂行,专行念佛。这是善导大师传自昙鸾、道绰所立之“本愿念佛”之义,而此本愿念佛之义贯串本集十六章。
三、选择本愿念佛。于本愿义之上,更加“选择”一义。这是法然上人依《大经》所立,意在显明此之本愿,乃是阿弥陀佛悲智深广,为了容易普遍平等地救度一切善恶凡夫,乃从二百一十亿诸佛愿行之中所“选择之本愿”,亦即选舍圣道定散八万之难行法门,唯独选取“但念佛”之一行,作为众生往生极乐净土之“行门”,故名“选择本愿念佛”,以突显本愿念佛之“胜易二德”。一般以为,“不分道俗善恶都能实行之法,即是浅法,其功德劣,利智精进之人莫修之;若是难行之法,即是深法,功德殊胜,利智精进之人正可修之”。法然上人为了纠正此种谬见,是故依据《大经》弥陀之选择,显明本愿念佛不但“易”,而且“胜”,以启发我辈愚恶凡夫念佛之信心。
本愿念佛,具胜易二德:“胜”,则现生入正定聚;“易”,则凡圣善恶都能行。可谓殊胜超越而又简便易行,既普遍性救度任何众生,也平等性使其皆证佛果,这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大师又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又说“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
总成一义者,此集书名,虽分三义,但三义相成,唯是一意:所谓念佛,不只念佛,乃是本愿念佛;本愿念佛不只本愿念佛,乃是弥陀选择之本愿念佛。
凡谈念佛,或指实相念佛,或指观想、观相之念佛,或其他通途之种种念佛,都名念佛;然而都非弥陀本愿的念佛,为免相滥,故说“本愿念佛” 。
又,法然上人所说“选择”,与善导大师所说“本愿”,辞异义同。
四、三重选择
一、选净土门。二、选正行。三、选正定业。
三重选择与前面的三重废立及三重念佛的意义差不多,只是进一步加入教理上的解释。
八百多年前,日本高僧法然上人,依据善导大师法脉,创建了日本的净土宗,他写了《选择本愿念佛集》,以这本书作为日本净土宗的开宗立教,也以这本书建立净土的教理。《选择本愿念佛集》共分十六章,每一章都引经据论来阐释纯粹的净土宗教理。在第十六章最后,用四首偈来作总结: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选择本愿念佛集》卷尾结劝之“三选文”四首偈,与卷首“标宗文”之“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前后遥相呼应,而作为本集之结论,也是本集之大纲。
此文叙述“三重选择”之义,也就是在“二门、二行、二业”之中,“搁圣道、选净土,抛杂行、选正行,傍助业、选正业”,简言之,就是“选净土,选正行,选正业”。现将此偈配当《选择集》以说明之。
这四首偈中前三偈都有一“选”字──“选入净土门、选应归正行、选应专正定”。也就是从所有法门当中“选净土门”,净土门之中“选正行”,正行之中“选正定业”,这就是“三重选择”。
本集十六章,重点在前三章;余之十三章在于敷演此三章之义。
第一首,“搁圣道,选净土”,是初重选择,就是第一“圣净二门章”之大纲。二门之中,选舍圣道,选取净土。
我等十恶五逆、罪业深重、生死流转之凡夫,在这末法之世,欲速离生死轮回,若修圣道门三学六度之诸善万行,以期在此娑婆超凡入圣、断惑证真,我等无力,势必不能。既无能无力,故且搁之,而选入净土门,目的在于往生极乐净土。因为在此成佛甚难,往生净土容易之故。
第二首,“抛杂行,选正行”,是二重选择,即是第二“正杂二行章”之大纲。二行之中,选舍杂行,选取正行。
根据此偈,则第一章所舍之圣道门之行法,在第二章名之为“杂行”,而组织于往生净土之行体中。但是杂行毕竟非弥陀根本愿,疏杂行之故,被善导大师诫饬为“若不回向则不成往生因”,故应舍杂行而选取正行,以行正助二业。
第三、四首,“傍助业,选正定;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是第三重选择,即是第三“本愿念佛章”之大纲。二业之中,傍于助业,专正定业。
五种正行之中,读诵等前三后一之行,都与阿弥陀佛有关,故名正行;但毕竟非弥陀本愿之行,故名助业。唯有称名念佛之一行,是弥陀本愿之行,决定往生,故名正定业。读诵等之助业,是给行者指出直达正定业之念佛一行的方向,其最终目的是要行者直取正定业。故若未知正定业之义,则须助业;若已知正定业之义,则应傍置助业,专行定业,只要专称佛名,必得往生,顺阿弥陀佛之本愿故。
又,前面所说本愿念佛具有胜易二德,道理何在?此第三“本愿念佛章”将念佛一行与诸善万行相比较,提出功德胜劣、修行难易,加以说明。亦即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选择念佛一行而选舍其他余行,乃是念佛有“胜、易”二德,与之相反,诸行即是“难、劣”。
就“功德胜劣”而言,念佛之所以“胜”,乃因“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佛名是万德之所归、万善之结晶;举凡弥陀一切内证功德,一切外用功德,全部摄于名号之中。恰如屋舍“家”之一字,作为家的机能全部具备;与此相反,诸善万行犹如栋梁椽柱,不过是家的一部分。名号功德是总体性,其他诸善万行是部分性,两者功德相差甚大。因此,弥陀名号具有诸善万行所不能比较的殊胜功德,是故念佛是胜,余行是劣。
就“修行难易”而言,念佛一法,易解易行,不论道俗善恶、贵贱智愚等上下之机,行住坐卧,时处诸缘,行之不难;若诸善万行,则难解难行。因此,念佛一法具有诸善万行所不能比较之易行功德。故知:念佛易故,通于一切;诸行难故,不通诸机。
这第三章可说开显了弥陀本愿之结晶与目的。
以上三重选择,目的在于导归“本愿念佛”,以必得往生。
此外,本集第八章强调念佛之信心。因为众生之所以永在生死,“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一言以蔽之,在于不知或怀疑弥陀救度之“本愿念佛”而无愿生净土之心。若不怀疑弥陀之救度,信“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而愿生称名者,即如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所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故念佛不是问题,往生也不是问题;只怕不信,因为若信则必安心念佛,而念佛易行,无一人不能,人人都能。
五、三重定业
也叫三重重业。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秤,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涂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又,旷劫以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
较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若依意乐(在心)、功德田(在缘)、恒所作(在决定),随有一,即成决定,何况为三。称佛一声,三重定业皆具足。即虽一重,已是定业,何况三重具足;即以通途教理自力称念诸佛名号也是定业,何况依弥陀别意之弘愿念佛,故善导大师释“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
六、三重譬喻
这是以莲花譬喻《观经》“施、开、废”三义。所谓“施、开、废”就是:
一、为实施权,喻为为莲故花;
二、开权显实,喻为花开莲现;
三、废权立实,喻为花落莲成。
净土宗称为莲宗,即是以莲花代表净土宗的宗名。莲花,外层是花瓣,里面是莲蓬。莲花的生长过程分花苞、花开、花落这三个阶段。
如果详细研讨《观无量寿经》的内容,并且探讨这一部《观无量寿经》的时节因缘,就晓得《观无量寿经》跟《法华经》一样,都有“从假入真”的“施、开、废”三义。
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时,用莲花成长过程的三个阶段譬喻说明。《观经》开显的次第也同样可以用这三重譬喻来说明。
一、为实施权(为莲故花)──〈正宗分〉定散二善
二、开权显实(花开莲现)──〈正宗分〉定散二善之中说念佛
三、废权立实(花落莲成)──〈流通分〉废定散二善而立念佛
一、为实施权(为莲故花):《观经》〈正宗分〉「定散」二善之文。
“为实施权”,也就是“为莲故花”。这是在《观经》〈正宗分〉所讲的“定善”跟“散善”。
“为实施权”,“实”是指“弘愿念佛”,“权”是指“定散二善”。为了弘愿的念佛法门,而先施设权假方便的定散二善的八万四千法门,这叫“为实施权”。
“为莲故华”。“莲”指莲子,“花”是莲花瓣。为了结成莲蓬、收获莲子才长这朵莲花。首先长莲花,莲花外面有花叶、花瓣,花叶、花瓣包着莲子,目的不是为了莲花好看,而是为了收成里面的莲子,为了收获莲子(莲子才有效用),所以先有莲花瓣,这叫“为莲故花”。
也就是说,为了引导念佛(实),首先在《观经》的〈正宗分〉,讲十三种定观与三福九品(权),这个叫做“为实施权,为莲故花” 。
二、开权显实(华开莲现):《观经》〈正宗分〉“定散”之中说“念佛”之文。
当权假方便开显出来的时候,同时也把真实一起显现,这就是“开权显实”,也就是“花开莲现”。莲花开了,里面的莲蓬也同时出现。
“为莲故花”的时候,还是个花苞,莲子看不见,这代表“为实施权”,莲子代表成熟的果实、真实。为了这个真实教法,先施设权假方便。讲定善、散善,就是莲花的花叶;讲念佛,就是里边的莲子。开始讲定善、散善,念佛还没有讲,大家看不见,不知道是讲念佛,好像被莲花包起来,里面的莲子没有显示出来,但目的是在里面的莲子。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是要讲念佛,但是一开始众生的根机还没有成熟,不能完全讲出来,所以叫“为莲故花”。
到这第二个阶段就“花开莲现”,莲花绽开了,莲子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在定善、散善文当中讲到念佛了,比如定善第九观有一段经文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段经文是指弘愿念佛的功能利益。也就是虽然是讲定善的观佛,但把念佛安插进去了——莲子显示出来了。在散善里边也讲到念佛,如“称无量寿佛名”、“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叫“花开莲现”。这个时候,观佛也有了,散善也有了,念佛也有了,莲花、莲子都显现出来了。
《观经》〈正宗分〉“定散”之中,至少有六段经文显示“念佛”,这正是“开权显实”的经文,也就是“花开莲现”的譬喻。
三、废权立实(华落莲成):《观经》〈流通分〉“废定散,立念佛”之文。
“废权立实”也就是“花落莲成”。莲花瓣打开之后,慢慢就凋谢了,最后莲子成熟,莲瓣脱落,就看不见花瓣了,独独将莲子显示出来,只看见莲子独立在那个地方,这就是“废权立实”,譬喻为“花落莲成”。
这在哪一段经文呢?在《观无量寿经》〈流通分〉的“付嘱文”。“付嘱文”不流通“定善”,也不流通“散善”,只有流通“念佛”,也就是废舍了权假的“定善”跟“散善”,只取真实也就是“念佛”,相应于“花落莲成”。
《观经》流通分的经文可分为两段,一段是赞美念佛,一段是观念废立。
首先赞美念佛。经文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先赞叹念佛,念佛有两种的果报,也就是“现当二益”。现在被释迦牟尼佛称赞为“人中芬陀利华”,而且观世音、大势至两位等觉菩萨就是他的殊胜朋友。可以说平生业成的念佛人现在在这个娑婆世界就已跟等觉菩萨一样,到了极乐世界就要进入妙觉,也就是成佛,所以接下来就说“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这一段经文也可以说是《观无量寿经》核心的经文。
念佛人现在得到的利益是什么呢?是蒙受释迦牟尼佛的赞美,说他是“人中芬陀利华”,而且身分就跟等觉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同等了,而未来就“当坐道场”,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成佛。
释迦牟尼佛讲完了这一段经文,接下来就付嘱阿难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个就是“废权立实”,“花落莲成”的经文。
“正宗分”十六观说完,进入“流通分付嘱文”,世尊不付嘱定观,也不付嘱散善。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受持众戒等等都不付嘱,唯独提出“持无量寿佛名”的念佛,交代阿难: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一句叫作一锤定音。“持是语”,不是持观无量寿佛,也不是持三福;是持什么呢?就把真实的教法显露出来,单提这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才是整部《观经》的心髓和精要,这才是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最后的落脚点——持名,持名念佛,执持名号。
到这个时候,要门定善、散善的莲花瓣通通凋落了,不讲了,不付嘱定善、散善,只留下弘愿的“持无量寿佛名
”,唯把“持无量寿佛名”付嘱给阿难,这叫“废权立实,花落莲成”,到这个时候,念佛的教法完全独立出来。
以上约略解释莲花譬喻《观经》“施、开、废”三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