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王子九问

1问:《华严经》「普贤愿生偈」说「尽除一切诸障碍」;《选择集》提到道绰大师请善导大师入三昧「观当得生否」,善导大师教以「当忏三罪,方可往生」,并不是用念佛的方法除障。往生前是否要忏罪除障?如何理解?

答:《选择集》据后人传记所引,然后人传记有误,故所引亦误。按道绰大师往生净业早成,故蒙昙鸾大师乘七宝船来告以:「汝净土堂成,但余报未尽耳。」时在贞观三年四月初八,而善导大师拜见道绰大师在贞观九年。
又善读书者,当知其意。《选择集》引,意在说明专依善导之由,胜于师故,并非以此段文为阐发教理。其教理阐发,前十六章已尽故。

2问:《无量寿经》三辈文中,先讲「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接着又讲「修诸功德」等,似乎给异见之人提供了有力证据:专修品位低,兼修品位高。但「修诸功德」与「一向」本身就有矛盾;《选择集》说「废诸行」有人易误解。怎样解释比较好?

答:一音说法,随机各解。同样一部经文,禅者解之,净者解之,杂行读之,念佛读之,各有不同,依谁为准?故知传承之重要。所以劝人是就可劝者劝之,其不可劝者未可勉强劝之。什么样的人不可劝?不依祖师者,不可劝。既以自己的见解高超祖师之上,他人唯有卷舌噤声。

三辈文,一开始就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是说(此土)愿生彼国的人,机分三辈。哪三辈?上辈,出家善人;中辈,在家善人;下辈,无善恶人。即同《观经》佛法善根、世俗善根、无有善根三类。

上辈为:「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之人。此人愿生,以何行法?「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中辈为:「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之人。此人根机,不堪上辈出家等,亦愿往生,以何行法?「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下辈为:「假使不能,作诸功德」之人。此人根机,出家在家一切善法功德皆不堪,亦愿往生,以何行法?「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明知:唯「一向专念」,为往生行法,必不可少。其余功德,为根机差别,有具不具。经文说「虽不能」、「假使不能」,双具鼓励「能」者,安慰「不能」者之意;又不论能与不能,都要一向专念。然则曲护诸善功德,意在一向专念而已。

修诸功德既是一类念佛人之根机,而非往生行法,则与「一向专念」不矛盾。三辈文其实是说一切人,上中下辈,出家在家,功德多少,有善无善,皆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先说「修诸功德」,后说「一向专念」,即是修诸功德人当一向专念;

先讲「一向专念」,后说「修诸功德」,即是一向专念人所行之功德。

至于往生彼土后之品位安立,皆为巧顺世情之方便。实义唯是念佛,念佛不落阶品。

3问:《无量寿经》各译本虽然情节大致相同,但讲到往生行法,似乎很不一致,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佛多次宣讲?

答:可询知有关学者。净土宗历来以康本为正依。

4问:印光大师常提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不是只取其摄心义?如何看?

答:印光大师强调「信愿持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在信愿的前提下,对治妄念的下手之法。

5问:一说《观经》与《法华经》是世尊在同一时间讲的,然而刚刚弑父禁母的 阿阇世似乎不可能成为《法华经》的听众。不知上说是否准确?

答:我闻:佛在灵山正说《法华》妙典之时,王舍城王宫内发生悲剧,大慈释尊遂搁舍《法华》之座,密赴王宫,为韦提希及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广开净土之门,是为《观经》。演毕凡夫得救之道,足步虚空,还归灵山,续演《法华》。

如此,则《观经》、《法华》为同时异地所说。又同时是同一时期,未必同一时间。又佛法不可思议,本来超越凡夫时空观念,特别是佛说大乘经典,一念含三际,三际缩一念,以前作后,以后作前,不可以凡夫浅识妄测。

天台宗以《法华》之前为尔前之教,未显真实,《法华》之后方显真实。今《观经》与法华同时,那也同样是真实之教了。《观经》如此,同类性质之《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当然也都是真实之教了。

《法华》称为释尊本怀,而今释尊搁置《法华》,密赴王宫开演《观经》,说明能够普令一切善恶凡夫得救的《观经》法门,更是释尊出世的本怀。

6问:有人引用《无量寿经》五恶五痛五烧来问难,言「求往生必须要有戒善」,怎样回答他?佛说五恶五痛五烧是否只为众生厌离娑婆。

答:往生必需戒善,则《大经》法灭、《观经》下品为佛自相矛盾乎!三毒五恶段,为释尊说完众生往生因果之后之劝诫,并非直说往生之法,可视为释尊抑止之慈悲。亦有照了我等根机,劝信念佛,厌秽欣净之意。

7问:有人引用《无量寿经》在此土修行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之文来妨难往生心,如何应对?经文如何理解?

答:此为方便激赞发心,并非真实较论事功。岂彼土不退转大菩萨,百岁清净善德不如此土凡夫一日行善乎。如逆子从来对娘亲怒目,忽一声喊娘,娘心犹觉胜孝子千日行孝。
经意:于此土诸恶盈满之地,发心修善,甚难甚难。无量寿国,自然众善,无毛发之恶,修善积德,甚易甚易。在此土即使是一天一夜的发心行善,也比无量寿国百岁不退行善还要难能可贵。如逆水行舟一尺,所费之力远胜顺水行舟千尺。故当舍难取易,愿生彼国。

8问:有人感叹:「既然佛那么慈悲,为什么不把所有众生一下子都救到极乐世界?不管他们同意不同意。」我回以「恒顺众生」,不知是否恰当?

答:若论佛之境界,说一时、先后,部分、所有,皆是戏论。若论事相,万法皆赖因缘而成,因缘不具欲成其事,无有其理。如阳光普照,门闭光则不入。门闭而强求光入,无有其理。佛法全是心法,众生不同意,即是心门关闭,佛慈心光如何得入;佛光不入,众生心暗如何得除。
恒顺众生,似乎是能救而不救,顺众生故。实则:因缘未具,佛虽欲救而不能。

9问:关于「三经一致」之义,下表不知恰当否?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十方众生
闻说阿弥陀佛 设我得佛
执持名号,若一日⋯⋯ 乃至十念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一心不乱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答:三经所说念佛皆源于第十八愿。今以观、小二经相关文段对照第十八愿,总的思路是好的。但因为经文含义各有交叉,要求列表相对,则显勉强,如「闻说阿弥陀佛」,从所闻佛愿生起本末,可对「设我得佛」;从能闻众生发心,可对「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所以一一相对,不太容易,可以按此大思路,加以解释说明。善导大师也是以如此的角度解释《观经》及《阿弥陀经》的。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