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八·中)

`──慧净法师2017年6月11日讲于台南佛一法会(第十六次)

从这段弥勒咐嘱文,亦即大经流通文,可以得知,《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的开展模式,几乎是一样的,为什么呢?《观无量寿经》为了引导其他法门的修行人专一念佛,所以先说三福,再说十三种入定的观想,最后以九品来做结束。表面上是在说十三种定观,以及三福、九品,但是到了最后流通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完全舍去了十三定观的修法,以及修三福、九品的功德,单单举出念佛,流通念佛一法。

在《观无量寿经》的流通文中,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呢?他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换句话说,《观无量寿经》到了流通分,是流通持名,不是流通观像,也不是流通三福、九品。所谓持名,即是最后这段文所说的,「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是持无量寿佛的名号。

为了交代阿难尊者流通持名念佛,在这之前,就要先打基础,打什么基础呢?显明念佛具有大利无上功德,先打下这样的基础。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意思是说,阿难尊者,你要知道,念佛的人,已经不是普通的人了,是人中的芬陀利华。

《观无量寿经》最后的这段流通文,和《无量寿经》的流通文,文字和意思差不多都相同。《无量寿经》的流通文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是在说念佛,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和《观无量寿经》所说的,「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意思岂不是都一样?

这个「人」就是六道中的人道,是人道中的凡夫,有善,也有恶。但这样的人,若是念佛,就已经不是五浊恶世人道中的凡夫了,而是人中芬陀利华,芬陀利华是在形容佛,所以,人中芬陀利华就是人中的佛了

在《观无量寿经》流通分,释迦牟尼佛就赞叹「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和「信心欢喜,乃至一念」的念佛人,说这样的人,虽然看起来和其他人一样,贪瞋痴烦恼没有比别人轻,妄想杂念也没有比别人少,甚至行为也没有比别人好,但是因为他是念佛人,所以他已经不是凡夫,而是芬陀利华了。

也就是说,这样的人虽然名叫凡夫,肉体还是凡夫相,但是有朝一日舍去身命,他的本体就会显现。什么是他的本体呢?就是芬陀利华的功德;换言之,一旦舍去贪瞋痴三毒烦恼的业障之身,就到极乐世界成佛去了。为什么?因为他念佛,有佛的功德,有佛的护持,有佛的摄取不舍,所以这段经文才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这是释迦牟尼佛的赞叹。

通常,朋友赞叹我们说,你是一个好人,你很有肚量,我们肯定会欢喜。但是,一般人的赞叹,没有什么奇特,如果是国王赞叹我们,那就不一样了。不过,国王仍是凡夫,如果是阿罗汉的赞叹,或者是菩萨的赞叹,那我们一定又更加地欢喜了。

现在,不是阿罗汉的赞叹,也不是菩萨的赞叹,是佛对我们的赞叹,褒奖我们说:某某人啊!因为你念佛,所以你已经是人中的芬陀利华,不再是生死轮回的凡夫了,你是未来的佛,舍了这个世间的业报身,就会往生成佛。

这是佛的赞叹,佛给我们的赞叹才有真正的价值,佛的赞叹才是真正的赞叹,为什么呢?因为世间虚假,唯佛是真,只有佛的境界才是真实的,佛的心中所流露出来的,都是真理的语言。

因为念佛的人是人中的芬陀利华,所以释迦牟尼佛进一步又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样的等觉菩萨,就是你的朋友,「当坐道场」是成佛的意思,将来你一定会成佛;因为你将来会往生极乐世界。「生诸佛家」,极乐世界就是十方诸佛之家,往生极乐世界,也同时往生到十方世界。

当然,以佛的境界来讲,哪有什么虚空、大小、远近的差别呢?不过,就凡夫来说,佛不得不这样为我们说明,佛无定法可说,端看众生的根机。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以形而上来说,并没有时间、空间,甚至也没有物质,没有种种的差别,一切平等,都是一体。这种平等一体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而佛的境界就是极乐世界的境界,极乐世界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自然会有这样的证悟。

至于善导大师是如何解释「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的呢?他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这叫做「五种嘉誉」,以这五种美好、殊胜的词汇,来称赞念佛的人。

第一句说,若是念佛的人,就是人中好人,我们是不是好人呢?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好人。事实上,我们应当惭愧,因为我们都不是,禅家有句话说「贫无立锥之地」,而我们若检讨自己,可以说是惭愧于「无缝可钻」。然而,只不过因为念佛而已,佛就赞叹我们是人中的芬陀利华,善导大师就称赞我们是好人,不是坏人,可见念佛的功德无比殊胜。

而且,这种好是不可思议的好,所以叫做妙好人,不只是妙好人,甚至是上上人,超越世间所有人之上,而地球有超过七十亿的人口,我们的身分资格在七十亿人之上,所以我们也就是稀有人。释迦牟尼佛说,轮回的众生就好像大地土,解脱的众生就好像指甲土,念佛往生成佛容易,但是很难相信,致使念佛的人,就如同指甲上的尘土那么少。换句话说,我们不但是少数稀有的人,而且也是最胜人,最殊胜、最超越的人。

佛在《无量寿经》夸赞我们,「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继而在《观无量寿经》中,又赞叹我们是「人中的芬陀利华」,这些都是在显明念佛的功德利益。比较这几段经文,相互对照之下,就可得知,《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说法的过程、开展的模式,其实都一样。

善导大师解释《观无量寿经》的流通文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本愿称名」。「一向专称」,就是一心一意地专念弥陀佛名,而不是二向三向、三心二意,如果兼修其他法门再来回向,就不是一向,也不是专。

这段解释,以及释迦牟尼佛的这段流通文,可以说不只是《无量寿经》以及《观无量寿经》的结论,同时也是净土三经的结论,甚至也可以这么说,就是整个佛法三藏十二部经的结论。

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无非就是要使众生知道有善恶报应、有三世因果、有六道轮回,同时也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而要成佛,最简单、功德最高、一切众生当生可以成就、一世就可以圆满的法,就是念佛法门。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就是要说这个法门,使一切众生皆成佛,因此,《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的流通文,以及善导大师的解释文,可以说就是佛教的结论。

佛教是慈悲的宗教,佛教也是救度的宗教,更明显的说,佛教是一个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佛的宗教。佛教的慈悲显现在哪里呢?显现在阿弥陀佛的救度,显现在可以使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换句话说,什么是慈悲呢?慈悲就是救苦救难,而最苦的就是轮回之苦,最大的灾难,就是轮回之难,如果阿弥陀佛无法救我们,进而圆满成佛,佛教就没有慈悲,也没有智慧了。

总而言之,虽然《无量寿经》有说到其他的行法,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在说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从《观无量寿经》来看《无量寿经》,或从《无量寿经》来看《观无量寿经》,或者对照这两部经的流通文,便可得知,这两部经最终完全舍去其他的行法,唯一流通念佛法门,并且赞叹念佛就是大利无上功德,赞叹念佛人就是人中的芬陀利华。

若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也是如此,释迦牟尼佛说这两部经的目的,乃是希望我们众生,都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要因为《无量寿经》有说到第十九愿、第二十愿,以及三辈往生,也不要因为《观无量寿经》有说到十三种的定观,以及三福、九品,我们就去修这些功德来回向。

要知道,我们是随自己的本分去做这些功德而已,因为我们所修的这些功德,是虚的,不是实的,要用这些有漏功德来回向往生无为涅槃的极乐世界,是不可能的,因果不相应。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完全在这句佛号,只要念这句佛号,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就完全具足,无所缺少。

从这两部经的结论,明显可以知道,净土宗的宗旨,就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本愿,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目的就是要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为了显扬念佛和其他法门的差别,而根据《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文、流通文,以及《观经》光明遍照文、流通文,而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众行」就是戒定慧三学、以及六度万行,持五戒可以再度为人,修十善可以上生天界,三学圆满可以出离三界,六度圆满可以成菩萨、成佛,都有很大的善根和功德。但是,如果和念佛一比较,善导大师说,「全非比较也」,根本无法可比。

可说:所有六度万行都是善事,都是功德,都是很殊胜的法门、很难得的修行,有很高的境界、功德,但如果跟称名念佛法门相比的话,却是不能相比的。

此外,善导大师又说: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意思是说,我们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有三昧的功德,三昧就是定慧等持,定慧等持亦即是菩萨以上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念佛,自自然然就有那样的功德在里面,所以说「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念佛本身就是三昧,它的功德、功用是超越性的,也是绝对性的,不是诸善万行可以相比较的。

从这段《无量寿经》的流通文,可以得知,整部《无量寿经》的宗旨,也就是它的核心教理,是在说念佛,所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可说《无量寿经》是以名号为体,《无量寿经》的本体,就是这句佛号,就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本身。

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所说的,能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功能力用,就在念佛的第十八愿,并不是在「修诸功德」的第十九愿,也没有在「植诸德本」的第二十愿。最后在流通分所说的「为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也是在第十八愿,不是在第十九愿,也没有在第二十愿。所以,第十八愿成就偈,就很明白地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首偈很好,也很重要,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解释,也清楚明白地表达了整部《无量寿经》的宗旨。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这个「力」在哪里呢?就在这句名号,这句名号有一种超绝的力量,能使听到它、称念它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称名,只要称念他的名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自自然然地,当下就进入不退转的身分。为什么呢?因为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必定往生,不再六道轮回,而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岂不是从现在算起,就已经获得不退转的身分了?

在我们这个法门,这就叫做「凡夫菩萨格」,现在虽然还是贪、瞋、痴的凡夫,不过身分却是等觉菩萨,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即时舍掉凡夫的肉体和身分,自然就在极乐世界显现等觉菩萨的身分,这就是「自致不退转」。这全都不是靠我们凡夫的功夫、功德和力量,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自自然然的,天性自然,法尔自然,不需造作,不用勉强,甚至不必经过时间,不必经过阶位。

如果需要经过时间、阶位,那就不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哪有时间?时间、空间都是我们凡夫的妄想,所有的物质也是我们凡夫共同的妄想、业力所成,所谓「三界唯心所造」,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三界众生的共业所显现出来的。

《无量寿经》下卷所说的三辈,其实就是阿弥陀佛第十九愿的成就文,可是三辈文中,并没有「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功能,唯有第十八愿才有。第十八愿成就文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这个时候,就已经得到「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身分了。

至于「流通分」所说,除了第十八愿称名念佛以外,并没有说到三辈九品的修行方法,也没有说到三学六度的修行方法,当然,也没有说到其他任何法门的修行方法。因此,可以得知,《无量寿经》的本体,就是这句名号。在佛这边来说,就是名号,而就众生这边来说,就是念佛。

同样地,善导大师解释《观无量寿经》的时候,也下了这样的结论,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他是以《无量寿经》的宗旨、内涵去解释《观无量寿经》的,换句话说,这两部经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所以说,必须要以经文来解释经文,以佛在别地方所说的来解释佛在此处所说的,这样才会正确,才具权威。不过,善导大师并没有一一解释《无量寿经》的文句,如果有的话,那他肯定最后也会下同样的结论说:

  上来虽说,万行往生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由于这一念的念佛,就可以得到大利无上的功德,容易又殊胜,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流通文中,又继续对弥勒菩萨说:

  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
  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意思就是,弥勒菩萨啊!即使有很大的火,大得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你也要越过它,去听这个法门,而且要欢喜信受,修持读诵,照所说的去做。

越过大火去听法,这是一个譬喻,就算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大火,我们也要不惜冒着被火所烧的可能,超越这场大火,跳过火坑,去听念佛之法。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要我们不论再怎么辛勤劳苦,不管多么艰难危险也要忍耐、克服,一定要去听这个法,去追求这个法。

释迦牟尼佛的这个譬喻,有时候让人觉得很夸大,怎么说呢?比如这间房子要是失火,我们就觉得火灾很大了,若是整个台南市都失火,那就更大,如果整个台湾都失火,甚至整个地球都失火,那就已经非常严重了,何况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发生火灾呢?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以现代天文学的观点来说,就是一个银河系,释迦牟尼佛说,就算整个银河系发生火灾,充满着大火,我们也要越过它,去听这个法。

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无常的,因缘和合,不是永远不变的真实,虽然存在,但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到了最后必定消灭。而在消灭之前,会经过三种大灾难,就是水灾、火灾、风灾,灾情直到三禅天,所谓「水淹初禅,火烧二禅,风吹三禅」,到了那个时候,这个世界就灭了。所以,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生大火,但是将来一定会有,再说,如果我们没有离开六道轮回,有一世一定也会遭受火灾,什么样的火灾呢?就是地狱之火。

也就是说,三界六道若没有脱出,谁敢保证,在生生世世的轮回当中,永远都不会堕入三恶道呢?如果没有离开三恶道,地狱之火就在等待我们。因此,现在我们若是没有越过大火,去听这个法,以便离开六道轮回,将来一定会遭遇地狱之火。所以,是要过现在的火,还是要接受将来的地狱之火呢?释迦牟尼佛的这个譬喻,是有这样的涵义。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又继续说:

  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释迦牟尼佛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个法非常殊胜,非常重要,又难得听闻,「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有很多菩萨想听,但是经过好几劫的追求,都不一定可以听得到。所以说,既然有此机缘,不论再怎么辛苦,也要去听,要不然时间一过,因缘改变,想要听这部经就很困难了。

第二,「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意思是说,听闻信受这个法会有不退转的殊胜利益,既然听到就可以不退转,那么除非没有这个法可听,若是有机会听,不论再怎么样辛苦也要去闻。因为,若是听闻了,就可以不退转于无上道,佛就是无上道,不退转无上道就是不退转成佛。

就是这两点原因,释迦牟尼佛才对弥勒菩萨说,假使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你也要越过大火坑,去听闻这个法,因为很难得闻,而且很重要,一旦听到就可以不退转。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所开示的净土法门,就是容易、快速、不退转的法门。

因此,昙鸾大师在他著作的《往生论注》中,开宗明义就说,净土三经,尤其是《无量寿经》,就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上衍就是大乘,意思是《无量寿经》的法门,就是大乘的登峰造极,不但是大乘法门最高的境界,而且是「不退之风航」,可以很快就达到不退转的境地,这两句注释,非常殊胜,令人赞叹。

一般来说,若是境界高,通常都不容易,就好像读一个博士就很不容易了,何况「博士博」,如果要得诺贝尔奖,那就更加艰难。不过,这个法门不但境界高,又很容易,所以才说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这就是净土法门的特色。同时,这也表示,阿弥陀佛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量,能使一切众生,不论根器高低,一遇此法,就不退转,若没有阿弥陀佛,这都免谈。

这段经文,其实也显示出,释迦牟尼佛是在为所有的念佛人授记,不管这个念佛的人是出家众、在家众,是圣人、凡夫,还是和弥勒菩萨一样是等觉菩萨,或是和我们一样是罪恶生死凡夫,全都平等,只要听到这个法,现在都已经获得不退转的身分了,为什么呢?因为都是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力量而往生净土成佛。

宋朝时代有一位律师,叫做用钦大师,一生研究戒律,也修持戒律,当他研究净土法门之后,非常赞叹地说:

  至如华严极唱,法华妙谈,且未见有普授众生,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诚所谓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中,连境界最高的《华严经》,以及不可思议的《法华经》,都没有普遍为众生授记,说现在就能得到不退转的身分,就决定能往生极乐世界,都没有这样说,可见《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用钦律师如此地赞叹,非常简洁有力,也解释得非常好。

佛教界说,富贵的华严,成佛的法华,《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时所说的经,直接在说佛的境界,也就是理事无碍的境界、事事无碍的境界、以及重重无尽的法界,所以说是富贵的华严。而《法华经》是在说成佛的经,也就是在引导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圣者,进入一佛乘,所以说是成佛的法华。

但是,华严也好,法华也好,都没有普遍为众生授记,就只有在《无量寿经》流通分的这一段文,释迦牟尼佛才有说到,凡是听到这个法门的人,也就是听到念佛就能离开三界六道,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就直接在极乐世界成佛,一旦听到,相信而不怀疑,这样的人,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也就是已经进入佛的境界,不会再退转了。

所以,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又说,「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意思就是说,我们还有贪、瞋、痴三毒,还有无边的罪业,还有妄想、烦恼,虽然有这些因,但是不会使我们继续在六道中轮回,没有那个果了,现在就已经得到涅槃的身分了。

本来要证得涅槃,必须先断除烦恼,如果烦恼有一丝毫没有断尽,是不可能脱出三界进入涅槃的。但是,我们在烦恼一丝一毫都没有断除的情形之下,却可以得到涅槃的身分,就是因为我们信佛、念佛,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换句话说,能够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完全来自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力量。

因为念佛有如此殊胜的利益,所以释迦牟尼佛又说,「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应当专心相信,应当一心接受,没有杂心,没有二心。这就是佛的慈悲、哀愍,一次又一次地叮咛,怕我们听不清楚,担心我们不接受。这里所说的专心信受,也等同我们净土宗宗旨「信受弥陀救度」的信受,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宗旨,是完全契应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流通分悲心显露、叮咛交代之旨趣而建立。(待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