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的核心(一)

`──慧净法师2017年7月22、29日讲于圆光假日佛学班

`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学员、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的课程内容都是谈净土教理,题目是「净土宗的核心」。

净土宗的核心来自哪里?在什么地方?什么是净土宗的核心呢?当然离不开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在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唯有这三部经是从头到尾、文文句句都在讲阿弥陀佛的悲愿、讲极乐世界的庄严、讲众生的念佛往生。所以说,净土宗的核心就在净土三部经当中。

那这三部经哪一部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呢?就是《无量寿经》。因为《无量寿经》谈到阿弥陀佛发愿的动机、过程、内容,以及他成就了四十八大愿之后,成为怎样的一尊南无阿弥陀佛、成就了怎样的极乐世界,以及完成了怎样使十方众生往生的功德。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以及众生往生的因果,都在《无量寿经》中。

依据《无量寿经》所载,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之前,曾向世自在王佛述说他发愿的动机。在四十八愿之后,又有三誓偈,以三个内容来涵盖整个四十八愿,做为四十八愿的一个结论。所以,就核心、根本来讲,《无量寿经》就是净土法门的根本经典。

《观无量寿经》是《无量寿经》的开展,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了救度众生,针对众生的各种不同根机而开展出《观无量寿经》。

就《无量寿经》来讲,它的核心主要在讲「法」,什么法呢?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而《观无量寿经》主要在讲「机」,也就是法所要救度的对象(根机)。

而《阿弥陀经》可以说是《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经》的结论,把《无量寿经》的「法」,与要救度的对象──「机」,讲在短短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的《阿弥陀经》当中。所以《阿弥陀经》就是在讲弥陀救度之「法」,与众生被救之「机」。

我们今天要谈的「净土法门的核心」,就是要探讨《无量寿经》中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四十八大愿当中的根本愿。因为,凡事或理都有一个根本,四十八个大愿含摄了无量无边的功能,然而它的根本是在哪一个愿呢?就在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是讲所有众生都能够容易地、平等地往生极乐世界,进入报土,当下成为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这一种功能、力用是在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根本来源。

可以说,能够让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那个愿、那个教理,才是净土宗的核心。

为什么?因为佛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讲发展佛教而宣扬佛法,也不是为了阐述宇宙人生的真理而宣说佛法,而是为了使众生都能够离开六道轮回,使众生都能够成佛,这才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始终都在引导众生解脱六道的生死轮回,能够快速地像他那样,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正觉佛果。

所以,四十八愿不论其内容再怎么样地广泛、深奥、浩瀚无涯,不论境界再怎么样地高深、微妙,如果不能使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话,那四十八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因此,归根结本,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而快速成佛;而解脱生死轮回,快速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净土法门的核心,其实这也是佛教的核心。

接下来,要跟大家研讨的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

其实,说到「核心」,没有比让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更核心的了。那怎样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呢?有条件吗?如果有条件,是哪些条件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对我们来讲,我们做得到吗?请大家先翻开《净土宗教章》第57页──往生极乐的条件。我来念一遍:

往生极乐的条件

  弥陀净土再怎么「极乐」、「安乐」,如果不能令我们往生,等于画饼充饥,毫无意义。
  
  往生极乐的条件,依据第十八愿所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此三十六个字之中,「至心」、「信乐」、「欲生」、「念佛」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要素、条件,具备这四项条件,就能够往生。
  
  然而这四项条件,有学者解释得很繁琐、很驳杂,反而令人不易明白,而不得要领。其实它的道理很简单,很容易明白。亦即只要真正(至心)地「信受弥陀救度」(信乐),真正地「愿生弥陀净土」(欲生),真正地「专称弥陀佛名」(念佛)。如此而已,既简单明了,又易解易行。
  
  极乐净土既然那么美好,谁不向往,谁不「欲生」?除非不信之人。所以,前提是信。「至心」的「信」,自然就有「乐」,并且至心「欲生」,此后只要专一「念佛」便可。这便是「信、愿、行」的内容,资粮虽有三个,但最后归结在「行」,就如善导大师所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浅而言之,这么殊胜美好的净土,令人喜乐愿生。「至心信乐」是真正相信,而生欢喜。「欲生我国」是愿生弥陀净土,一旦往生,必至灭度,证入涅槃。「乃至十念」是只要念佛,不必另夹余法,简单容易,故念佛往生的净土法门,由古至今被广赞为「易行道」。
  
  有信就有乐,有乐就有欲生,有欲生就有念佛,有念佛就有往生;出发点在于信。
  
  只要「信乐」、「欲生」、「念佛」,必定往生;弥陀大悲,一点都不为难任何众生。往生弥陀净土的条件,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容易,有条件等于没条件;美好的极乐世界,白白地送给任何众生,由此可知,弥陀的救度是「主动、平等、无条件」,是至极的慈悲。
  
  往生极乐的条件,再约而言之,只有二项,一是「欲生」,愿生极乐;二是「念佛」,平生之机上尽一形的念佛,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五声、一声、一念的念佛,亦得往生。
  
  「欲生」与「念佛」的前提在信,信受弥陀救度,信受极乐殊胜,信受念佛必生。既然信受而「欲生」,则「念佛」根本不是问题,只要开口念佛,有谁不能?若是哑巴,或是病人,也可心中念佛。念佛不是问题,则往生也就不是问题;既然不是问题,即是简单、容易、浅显,不繁琐、不困难、不深奥,不论何人都能做到,都能达成,都能无碍往生。
  
  至于犯「五逆诽谤正法」者,除非至死不悔,才会不能往生。因为使逆者不逆,谤者不谤,正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也是弥陀大慈大悲的目的。如《观经》下品下生之五逆罪人,临终至心念佛,当下众罪消灭,往生极乐净土。可见犯五逆罪,只要至心悔改而念佛,依然往生弥陀净土。诽谤正法者,也是如此。
  
  这么说是有事理根据的,比如诸经中释尊降伏外道的事迹,比比皆是。外道因所见不同,多有谤法者,然皈依佛陀,依教奉行之后,亦能入圣得果。何况五逆即含谤法,若不谤法,何来「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故五逆谤法,除非至死不悔,否则回心皆往,不会因为一经犯逆犯谤,就永被舍弃,不蒙救度。故《庄严经》言「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善导大师《法事赞》言「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第十八愿成就文说:「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往生」多么容易,「住不退转」多么容易。「容易」是净土门之所以称为易行道的真义所在,这是弥陀威神功德的最高表现,致使十方诸佛皆共赞叹。如《大经》下卷言: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威神功德」即是弥陀救度众生的力量,力量广大,致使十方世界任何众生往生容易,证果容易。如此容易,诸佛怎能不赞叹、不劝往?然而众生仍然不信,可见罪业之深,业障之重。
  
  有学者弘扬净土法门,往往将易行道与难行道混为一谈,把往生的条件讲得很高、很难,使念佛人望洋兴叹,半途而退;不免上违弥陀发愿的本怀,下误众生得救的机缘。其实,能使无力之人往生、绝望之人获救,如下品下生的根机,只靠念佛,亦能远离轮转之域,还归涅槃之乡,才是弥陀佛为众生发愿的本怀,也是易行道的真正精神所在。
  
  第十一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九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第十一愿保证灭度,「灭度」是入涅槃,则生死之苦消灭,而进入绝对安乐自在的境界,等于是成佛。
  
  第三十九愿保证灭度之前身心快乐,无忧无苦,毫无烦恼(漏尽)。
  
  极乐圣众有这两项保证,这两项保证就够了,足够满足我们所能想像的最高希望。
  
  四十八愿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第十一愿与第十八愿。
  
  第十一愿保证,一旦往生极乐,全部都能成佛。
  
  第十八愿保证,十方世界任何众生,只要愿生称名,必定往生。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极乐净土,都是化生。《大经》下卷说明「胎生」「化生」。
  
  胎生是:「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化生是:「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当然没有「疑惑心」,也就是「明信佛智」,「佛智」即是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智慧与能力。任何众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正是弥陀「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之所在。「乃至十念」之念佛就是「作诸功德」,因念佛是无上功德故,而「信乐欲生」就是「信心回向」。故相信念佛必得往生,而念佛往生,都是化生而非胎生。
  
  极乐世界的众生,其身心相状如何?以下三段经文,略可说明:
  
  《大经》「依正涅槃」之文: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无量寿如来会》「无差别相」之文:
  
  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
  
  《大阿弥陀经》「同证涅槃」之文:
  
  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生阿弥陀佛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便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饮食。其身体亦非世间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皆积众善之德,悉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甚姝好无比。

这纯粹是就第十八愿来讲往生极乐的条件。前面就有提到,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根本、核心,也是十方众生都能够容易、平等往生的愿,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再探讨有关第十八愿的内涵。刚才所读的这一篇文章只是对第十八愿约略提过而已,至于背后的深义如果没有人解说,恐怕不容易明白,所以再发一份讲义──「弥陀名号度生,众生称念必生」来为大家说明。(讲义附于文后)

这张讲义共引用十八段,最上面都有序号,下面有十七、十八、二十、三十四,这是《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有关名号度生的愿文,底下没有标示序号的,虽然不在四十八愿当中,可是仍在《无量寿经》中。

从这十八段《无量寿经》的愿文与经文,就可以容易、扼要、明确地看出阿弥陀佛是以什么救度十方众生。阿弥陀佛以什么为条件呢?就是以名号、以他本身的佛名──万德洪名,来利益、救度十方众生。

这一句名号,从文字上来看就是六个字,从声音来听,就是一个声音,不论文字也好、声音也好,要如何救度我们呢?就是让我们去忆佛、念佛,称念这一句名号,想念这一句名号,或者听闻这一句名号,就这么简单、容易;听闻、称念、心中忆念都可以。总之,不论如何,都离不开这一句名号,那就非常简单、容易了。

这都是有根有据的,不是凭口空说的。根据在哪里呢?就在四十八愿当中,是阿弥陀佛亲自发的愿,是释迦牟尼佛所介绍的,在这些愿文当中,都有「称我名字」「闻我名号」。

我们看最后两段文:

  由上列所引《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之中,有固定的定型句「闻我名字,……」,总共出现十一愿之多,而「闻我名号」或「闻其名号」及与「称念佛名」的相关愿文与经文也有七句之多。
  
  其内涵显示:阿弥陀佛以其名号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任何众生只要闻信弥陀佛名或称念弥陀佛名,今生能获得种种利益,将来能往生弥陀净土,可说弥陀名号非常神妙,正如《称赞净土经》所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这里所引用的《称赞净土经》就是《阿弥陀经》。因为《阿弥陀经》有两部,一部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也就是我们平常熟悉课诵的,这一部共有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很简短,适合诵念。另一部就是这里所引用的《称赞净土经》,是由玄奘大师所翻译的。 也就是说,在中国留下来的《阿弥陀经》有两部,由两个人在不同的时代所翻译,虽然在翻译的经文用字上有一点不一样,可是精神、内涵大致是一致的。把两部经并列在一起,互相参考,这一部经没有提到的,或者是看不懂、不明了的,借由另一部经的译文,互相参照,就能融会贯通,也就能够理解了。

在《称赞净土经》中,很清楚、明白地说,这一句名号是一句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的名号。其实,在《无量寿经》中就有很多的地方是称赞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既然不可思议,当然就超越有量、超越有边、超越有限,无量、无边、无限的,才是不可思议。

讲义第二页,标题是「弥陀名号度生,众生念佛必生」。这张所引用的,不只是《无量寿经》,也有《无量寿经》的同本异译,也就是《庄严经》;同时,也引用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的解释。

「弥陀名号度生」,最根本的就是在第十八愿,要了解第十八愿,就必须参照释迦牟尼佛的解释。释迦牟尼佛对第十八愿的解释称为「第十八愿成就文」,现在大家看讲稿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第一段是《大经》的第十八愿,也就是本愿的愿文;第二段是第十八愿成就文。愿文共有三十六个字,成就文共有四十个字,不管三十六个字或四十个字,文字上都是两两相对的,意思也是一致不二的,只是进一步说明而已,第十八愿成就文就是对第十八愿的文字内涵再做进一步地解释。现在我们就以第十八愿的文字来理解第十八愿背后的涵义。

第十八愿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有关第十八愿的愿名,也就是愿的名称,有好几种。因为第十八愿的功能有好几种,有几种功能就有几种名称,不过,最中肯的名称是「念佛往生愿」五个字。《无量寿经》中并没有「念佛往生愿」这五个字,那为什么说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呢?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那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有这五个字吗?也没有,既然没有,怎么可以说是善导大师的解释呢?因为虽然没有这五个字,可是有这五个字的意思在。

善导大师对四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解释的法语非常多,其中,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里所说的「众生」,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称念」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称名念佛,众生「乃至十念」地称念弥陀佛名,就必得往生。因为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意思就是说,众生称念而不能往生的话,阿弥陀佛就「不取正觉」,也就是不成佛;必须直到众生念佛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了,他才会取正觉,才会成佛。

请问各位,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众答:成佛了。)也就是说,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而且于今十劫了,那我们念佛会不会往生啊?(会。)必定往生。所以,善导大师就简洁扼要、铿锵有力、毫不模糊、毫不模棱两可地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在另一段法语,针对第十八愿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上尽一形」就是上尽一辈子;「下至十声、一声等」,就是下至临终才念十声或者一声就断气。只要这样的念佛,「以佛愿力」──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力量,就「易得往生」──就容易往生极乐世界。

所谓一辈子的念佛,就像我们从现在一直念佛,然后不退到临终,这就是「上尽一形」;如果临终的时候才遇到有人跟他讲念佛往生的道理,他跟着念佛,但也只不过念了十声,或是一声,就断气了,那他能不能往生呢?(众答:能。)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第十八愿,「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很明显的,这一段话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就是依据善导大师的解释而来的。在这里,我只不过是短短地引用这几句而已,如果再看善导大师广泛地解释第十八愿的法语,就会更清楚。

要成为净土宗的念佛人,首先应该详细地来了解第十八愿的内容。如果一个念佛人不了解第十八愿,那么往往要专一念佛是不太可能的,要安心地念佛也同样不太可能,甚至要生起现在念佛将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也不太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念佛必定往生的道理,只有讲在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没有讲在第十九愿,也没有讲在第二十愿,更没有讲在其他的愿当中,因为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怀。

佛讲经说法是看对象的,对象不同,就有「随自意」跟「随他意」的不同。「随自意」的「自」,就是自己,也就是随佛本身的意思。「随他意」的「他」,就是对象、对方根机,针对对方根机的高低、利钝,而讲说不同的内容。那么,第十八愿可以说是「随自意」,是从阿弥陀佛的内心直接、畅怀流露出来的,唯有第十八愿才是这样,第十九愿、第二十愿就不是这样了,是随各个不同的根机而讲的。

换句话说,四十八愿当中,摄受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有三条,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和第二十愿。这三个愿,也叫做「摄生三愿」,就是救度众生往生极乐的三个愿。其中,随阿弥陀佛自己的心意,本来的愿,就是第十八愿,也就是根本愿。所以,一个念佛人,若要安心地念佛,对念佛有信心,对往生能够肯定,不会忐忑不安、有所怀疑、有所忧虑的话,就必须要了解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非常地重要,因为它是根本、是核心。

当然,阿弥陀佛的愿,总共有四十八个,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其他的四十七愿,就叫做「欣慕愿」。什么是「欣慕愿」呢?就是让我们欣慕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让我们感动于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由于欣慕,而导归于第十八愿,专一念佛。

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不论再怎么样的清净庄严,再怎么样的微妙殊胜,再怎么样的安稳、快乐,阿弥陀佛不论再怎么样的慈悲、智慧、崇高、伟大,如果不能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能让我们接触、亲近阿弥陀佛的话,对我们来讲,就变成是可有可无了,因为跟我们没有关系。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一节课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待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