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七)

`──2016年7月23日慧净法师讲于圆光佛学院假日佛学班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学员、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请放掌。

我们再来看一则临终念佛往生的事迹,也是在张锺馗、张善和的后面,《最后一声佛》。我来念一遍。

  杨先生因父亲嗜赌,败光家产,家计陷入绝境。他务农之余,为人拉牛车运砖块维持家计,将失去的田产赎回,分配给兄弟,各自努力耕耘。杨先生育有子女九人,一生为衣食奔忙,鲜有机缘听闻佛法。

  杨先生九十二岁时生了一场重病,虽然病入膏肓,但意识清楚,学佛的孙女请法师开示。法师为杨先生方便皈依,并开示六道轮回及娑婆世界的众苦、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愿力、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及如何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

  听完法师的临终开示后,杨先生跟着家人齐念阿弥陀佛。照顾他的家人太累,睡着了,唯独他还虔敬念佛,使尽了最后力气。

  杨先生双手合十拜佛,媳妇见状有异,上前关注,杨先生告诉媳妇,阿弥陀佛来过两次了,「我允他了(台语,即答应佛要随佛往生)。」并对子孙抱怨,「真的有阿弥陀佛耶!为什么你们以前都没告诉我?」不久后,杨先生在念佛声中往生。

  生命有生有灭,人除了身命,还有永无生灭的慧命。只要有一口气,就念一声佛,行住坐卧,不离阿弥陀佛,当临终一声阿弥陀佛出口,人一生的行业也就随着最后一声佛,离苦得乐,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一日《人间福报》,壬子)

各位莲友,这件往生的事迹也很殊胜,对不对?前面第一段是在讲杨先生对兄弟的友爱,真的是有情有义,还有讲他一辈子为九个儿女衣食奔忙,几乎没有其他时间,所以也没有机缘听闻佛法,可以说和一般庸庸碌碌的人一样。

九十二岁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虽然病入膏肓,但是意识还很清楚,幸好他有一个学佛的孙女,如果没有这个学佛的孙女,他就要轮回了。请来的法师也懂得净土法门,也晓得这个时候能真正给他的利益就是念佛,没有其他的,如果不念佛就要轮回,能念佛不但不再轮回,还能够往生极乐。所以在听完法师的临终开示之后,这个杨先生就跟着家人一起念阿弥陀佛。那个时候是否法师也已经回去了?照顾的人因为一方面照顾,一方面事不关己,所以也累的睡着了。唯有杨老先生虔敬地念佛。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句佛号是他要上升或下坠的最紧要关头,能念佛就离苦得乐,不念佛的话就要堕落了。他是这个场景的主人翁,所以他特别虔敬地念佛。

这里有一个能显出这个法门特色的地方,就是说,他告诉他的媳妇说:「阿弥陀佛来过两次了!」短短念佛的时间,阿弥陀佛不只来过一次,而是来过两次。这个显示我们一念佛,阿弥陀佛就听到,我们一念佛,阿弥陀佛就现前。所谓「闻声救苦、应声而现」。这个时候正是杨老先生要再继续轮回的时候,可以说是最苦的时候,正是需要救度的时候,所以阿弥陀佛不只来了一次,而是来了两次。来了两次是在等待他的寿命结束,因为人的寿命是有一定的时限,如果还没有到达那个期间的话,说要断气也不容易。

在这里有一个关键,他说:「我允他了」,那是台语,允是什么意思?答应啊!我答应阿弥陀佛。不是你说的算,要看我答不答应。答应他什么?一定是阿弥陀佛有征求于他嘛!有征求于他,然后等待他点头。所以说我允他了,我答应他了。然后就对子孙辈抱怨,真的有阿弥陀佛,我真的看到了,为什么你们以前都没有跟我讲。幸好现在还来得及,不然的话,就来不及了。

其实是他看到佛,别人没有看到。除非专学净土法门,肯定有极乐、有弥陀,不然的话,在观念上都是模棱两可的。他之所以看到佛,别人没有看到,是因为在那时节,他与家人间彼此的境界不一样。他是一个已经要临终的人,临终的人阳气已经逐渐衰弱,阴气增盛,所以他能够看到未来他要去的境界,也能够看到冥间的境界。因此临终的人,如果他的罪业应该堕入地狱,或者饿鬼道、畜生道,就会看到地狱、饿鬼、畜生的境界;如果会上生天堂,就会看到天堂的境界;如果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就会看到金地、莲花或是众宝宫殿,或者佛菩萨显现。对他来讲,他是应该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现在要临终,他现在正在念佛,所以他就能够看得到。

我们看按语的地方,这故事有以下几点的启示:

一、弥陀主动救度。

是杨先生念佛,阿弥陀佛被动而来吗?不是的。凡事都有一个感应,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先感我们,我们再应阿弥陀佛。怎么讲呢?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的时候,是主动为我们发愿,不是我们请他、求他、拜托他的。而且阿弥陀佛发愿的时候,我们还在造罪业、还在轮回。是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我们,而且在经典之中就呼唤我们让他救度。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就是弥陀的呼唤,刚刚引用《庄严经》所讲的:「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这也是阿弥陀佛主动的呼唤。

而且还说:「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皆得阿耨阿罗三藐三菩提。他是呼唤十方众生,尤其是针对三恶道的众生,因为人道的众生还没有堕落,天上的众生正在享乐,还不会痛苦。唯有三恶道的众生正在受苦,或者是即将临终面对三恶道的人。如果不赶快过去把他救起来的话,千钧一发来不及,他就已经堕落了、受苦了。

所以这一个法门是弥陀主动的救度。阿弥陀佛主动来跟他讲:杨先生啊!你寿命到了,应该堕落三恶道,将来还要再继续轮回,现在,请你让我救度吧!拜托你吧!就是这种心情吧!

佛的这种心情在《法华经》里面就有譬喻。《法华经》怎么譬喻呢?譬喻一个长者。长者,就是他的地位很崇高,很有人格,而且很富有,心也很好,常做慈济的工作,做很多善事,只要哪里需要、哪里有贫困,他都会去救济。可惜的是,他只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小时候就失散了,失散在哪里?不晓得,从失散开始,他就一直在寻找,从城市到乡村,大街小巷,翻山越岭,一直在寻找。好不容易有一天,他找到了,一看这个人,很像我小时候失散的孤儿啊!越看越像,啊!真的是他,没有错,就立刻要把他带回来。

可是他这个儿子因为从小流浪在外,没有父母、家庭、没有依靠、没有好的环境,都是跟一些流浪汉、街友在一起,所以那一种心很卑劣不安,认为像他们那种人是很下贱的,一般人、尤其高贵的人,他们是高攀不上的。他的亲生父亲是一国的长者,在外表的装扮上很庄严、很有威严,出入都有随从、都有保镳。像这样的父亲发现了他,立刻就要把他带回去,他吓得不得了,赶快逃跑。

父亲一想,也对!儿子从小离开他,心境肯定不是跟他同一个层次啊!用自己立场层次来看他的儿子,是不应该的啊!那怎么办呢?好吧!这个儿子在外面流浪久了、当乞丐久了,我也扮乞丐,跟他在一起、跟他一起到外面乞讨吧!

这个父亲就卸下他身上的种种庄严服饰,穿上脏衣服,也弄成污垢的头发和面貌,然后跟这一些流浪汉、乞丐一起生活。慢慢混熟了,才跟他的儿子说:「唉呀!我看一个广告,某个人家要征挑粪洗卫生间的,虽然薪水不高,但是比我们乞讨还要优越,因为有住的、有吃的,零用金也不少。如果其他的工作,我们既没有那个能力,也高攀不上,但是挑粪洗卫生间,这个对我们来讲,我们做得到,去应征吧!」这个儿子想一想,也对啊!就去应征了。

应征的这一家就是他父亲的家。慢慢地这个父亲看他工作卖力,就跟他嘉奖:「唉呀!某某人,你工作卖力,薪水给你加一些,你来当领工吧!接着,你来当主任吧!」慢慢地他年纪大了,才宣布某某人其实不是别人,是我的儿子,我现在年迈了,只有我儿子能够继承我的地位跟我的家财。

刚刚讲他亲自扮成乞丐,不是,是他指派家里的干部或者左右手,扮成乞丐,来引导他的儿子。

这一段故事是《法华经》的譬喻,这个譬喻在引导「声闻、缘觉」二乘,使他们进入一佛乘。这个譬喻跟我们净土法门的譬喻就很相像啊!阿弥陀佛把我们十方众生看成是他的孤儿,这个孤儿在兆载永劫以前就离散了,兆载永劫以来,就一直在六道里面流浪,当六道里面的乞丐,受苦受难,苦不堪言。现在发现了,就想尽办法要来引导他,先从圣道门对他说:你要三皈依,接下来要五戒十善,然后要修定、要开发什么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要实践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

可是你做不到了,就告诉你,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这个境界、效用比这一些三十七道品、甚至六度万行还高超,就是念佛。然后慢慢引导「极乐世界是你的家乡,你应该回极乐世界的家乡」,说:「我才是你真正的父亲,我有无量光寿,也要让你同样的享受,所有的功德都在名号里面,也要让你完全的拥有,只要你念佛,你往生,你就可以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就是佛的位格,只是现在的佛还在,还没有退位,所以他还在东宫太子的位置,这个叫做一生补处。

所以这个法门对我们来讲,是很亲切的,为什么很亲切呢?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慈父,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家乡,这一句万德洪名是我们的家财、传家之宝,我们是他的子孙,接受传家之宝,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净土法门是很亲切的,阿弥陀佛是跟我们一体的。

刚刚是用父子来比喻,但实际上,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应该成佛,只是被业障盖住,但是阿弥陀佛发愿,如果我们不能往生,他就不能成佛。所以他一旦成佛,就显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可以往生成佛了。

只是,就像《阿弥陀经》讲的:「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已发愿就已往生,今发愿,今世才往生,若今世没有遇到或不相信,当来之后才发愿,那么就当来才会往生,也就表示只要你相信、你愿生极乐,就人人都能够往生极乐,只是因为发愿的时间不同,往生的时间因之而前后有别。这都显示出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主动救度。

第二点、显示弥陀平等救度。

因为杨居士是在家众,虽然一生没有吃素、皈依、学佛、修行,现在是要临命终的时候,也一样的救度。如果说在这之前,必须有皈依、吃素、听闻佛法、修行,才可以的话,那杨先生就没有希望了。所以,阿弥陀佛救度杨先生,跟救度已经预先发愿念佛的人,或者是救度出家人,或者救度圣人,都是一样的对待、一样的平等,这显示弥陀平等的救度。

第三点、显示弥陀无条件救度。

真的没有条件啊!刚刚讲的,他也非吃素、也非修行,也非以前就听闻佛法、诵经、拜忏,现在只要他答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接引他往生,就这样而已。怎么答应呢?你念佛就是答应,所以是显示无条件的救度。

第四点、显示弥陀主动来迎。

所以杨先生一念佛,阿弥陀佛就立刻主动来迎接他,不是杨先生在那里千祈求万拜托。所以我们众生的往生是阿弥陀佛主动发愿、主动修行送给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也主动呼唤我们,同时主动促使十方诸佛来为他宣扬这个法门。

怎样促使十方诸佛?在阿弥陀佛第十七愿,就是显示出阿弥陀佛希望十方诸佛都来弘扬他这个法门,来引导十方众生来念佛。

四十八大愿的第十七愿怎么讲呢?「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也就是说,他成佛的话,要使十方诸佛都来赞叹、称扬他的名号,也都以称念他的名号来引导十方众生向往极乐世界、仰慕阿弥陀佛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名。

如果阿弥陀佛没有成佛的话,十方诸佛不可能来为阿弥陀佛宣传;阿弥陀佛一旦成佛的话,十方诸佛非得为阿弥陀佛宣传不可,因为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愿。这个愿达成的话,自自然然就会有这样的功能,使十方诸佛来讲说阿弥陀佛的法。

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东方的娑婆世界,宣讲阿弥陀佛的法,无非也是受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触动。第十七愿无形中,就流露出无限的大悲,促使十方诸佛都来讲说阿弥陀佛的法。因此在《无量寿经》的〈发起序〉一开始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自我表白,他怎么表白呢?他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个就是第十七愿的触动。

「如来以无尽大悲」,十方诸佛如来以无尽大悲,这个无尽大悲有两个,一个是诸佛如来他本身的大悲,一个是以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大悲。因为第十七愿要请十方诸佛同时弘扬这个法门,好让十方众生都晓得有弥陀的救度、接受弥陀救度,所以第十七愿跟第十八愿同样显露出大悲的无穷无尽。缘此,十方诸佛如来也以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无限大慈大悲为自己的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在哪里?在怜愍十方众生。所以说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十方众生之中,最痛苦的就是陷在三界火宅的六道苦海众生,所以说抱着无限大悲心矜哀三界,出现在这个世间。

「光阐道教」就是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呢?就是「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拯济」是救度之意,救度众生脱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

「群萌」是众生的异名,像草一样多的众生。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不仅要救度三界六道的所有众生,而且给他们最真实的利益。世间一切都是虚假的,即使是声闻、缘觉、罗汉、菩萨也还是虚假的,为什么呢?因为只要还有一品无明还没有断,就还没有到达最真实的境界。若以纯金譬喻,只有成佛才是纯金,不然的话都不算是纯金。

真实、纯真、实在,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的圆顿之教,就是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所以说「欲拯群萌」,要救度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给他恩惠。恩惠是什么呢?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白白的送给他,不讲条件,这个才是恩惠,如果是对价交换、买卖关系,那就无所谓恩惠不恩惠了。

所以恩惠就是白白送给他,送给他什么呢?真实之利就是成佛的利益,也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怎么讲呢?因为《无量寿经》最后的〈流通分〉,就是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要传承下去的那段法语,就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里所讲的大利,跟〈序分义〉所讲的真实之利是一样的内容,就是说只要欢喜踊跃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就是「真实之利」,就是「大利」,就是「无上功德」。

同样在〈流通分〉的地方也讲到信跟疑,如果怀疑弥陀的救度,可是也行善积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话,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在胎宫里面五百岁。反之,如果信受弥陀救度,就能得到大利,能够及时见佛、闻法。所以信佛得到大利,跟这个「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的这个大利都是同样的内容。这就显示出专称弥陀佛名、踊跃欢喜称名的人,跟信受弥陀的佛智救度是一样的内涵。

接下来,我们再对信与疑作进一步说明。

假设没有专称弥陀佛名,是杂修杂行、回向往生的话,显示对佛还有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的话,你怎么没有完全靠佛?就因为有怀疑,认为像我们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救我不容易啊!恐怕救不起啊!我必须要修这个、修那个来回向给阿弥陀佛,辅助阿弥陀佛一把之力,阿弥陀佛救度我才比较可靠。这样就疑惑佛智,怀疑弥陀的救度能力与悲心,以这样心情往生极乐的人就会暂时不能够见佛闻法,要在胎宫里面五百岁。《无量寿经》说五百岁是大概一个长短的数目,《观经》里面有分九品,各品时间各不一定。《观经》的九品跟《无量寿经》的胎宫所讲的都是一样的地方、一样的内涵,只是时间与表达方式不同。

假设专称弥陀佛名的话,往生极乐之后就不会在胎宫(莲花苞)里面。再进一步说,下品下生的人往生极乐,十二大劫莲花方开,那是指他是五逆十恶,甚至是谤法的众生而言。假设不是这样的众生,就不会进入那样的境界,就会超越。同时也在显示、警惕我们要去恶行善。虽然念佛,不要觉得有念佛可靠,就可以我行我素,任意妄为。

对阿弥陀佛来讲,他看我们众生都是自己的孤儿,要传给这个孤儿的传家宝,一定是真正的传家宝,不可能是次要或次等的东西。所以阿弥陀佛的孤儿再怎么样的顽劣、不听话,这个父母即使严厉的警告,也只是一种严厉的警告。因此,净土法门有所谓的摄取门跟抑止门,抑止门的意思就是警告你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做的话,你到极乐世界就会再怎么样,这个是警告。

但警告的目的是为了摄取,所以警告就是方便性的抑止。所以我们念佛人要晓得佛心,讨佛欢喜。怎么讨佛欢喜呢?佛希望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五戒来讲,我们念佛人就要怎么样呢?不杀生,甚至要护生、放生来念佛;不偷盗来讲的话,就是要布施、行善、积德来念佛;不邪淫来讲的话,就要有礼节,不非礼侵犯他人来念佛;不妄语来讲的话,就要老实,讲实在的话,不欺骗,不口出恶言,不挑拨离间的来念佛;不饮酒的话,就是要我们理智清醒,不情绪、不脾气,然后过念佛的生活。

学佛的人体会佛心,自自然然就会尽量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其是体会弥陀对我们的爱心、悲心,我们的内心也自然就会有阿弥陀佛的爱心、悲心的那种气氛。有了这种气氛,即使只是一点点而已,所流露出来的言行,自然就不一样。不过话讲回来,我们都是贪瞋痴的凡夫,贪瞋痴的凡夫再怎么样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根本做不到,因为做不到,所以心就要更加的柔软惭愧。因此善导大师要我们念佛人怎么样呢?要自觉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的凡夫,所以应该「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第五点、启示「只要念佛,便与弥陀感应道交」。

像这个杨居士他也没做什么,他只是躺在那里念佛而已,当下阿弥陀佛就被他念来了,因为他一念佛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有一句话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其实是只要你念佛,你就相应了。所以「念念念佛,念念相应」。

第六点、启示「若不念佛,其人必将随业沉沦。」

很显然地,现在有两条路:一条是黑暗的,一条是光明的。如果没有人引导的话,往往都是随着个人的业力而走向黑暗的那条路。所以从这一点来讲,这个善知识很重要,也显示出这一句名号的可贵。

大家详细看一看,我们这本书封面。在这个封面上,阿弥陀佛的前面有一条白线,叫做白道,白道的左边有火在燃烧,右边有水在奔涌,后面又有很多坏人拿刀拿枪要来杀他,又有一些心怀鬼胎的人要来引诱他。这张图叫做「二河白道图」,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三心释」后面所描绘的一个场景,目的是要保护我们念佛人的信心。

这个图很有意思,怎么有意思呢?我们是走在白道上的念佛人,白道表示我们的念佛,表示我们的愿生心,右边的水代表我们贪欲的心,左边的火代表我们瞋恚的心。那痴在哪里呢?痴在贪跟瞋里面,贪、瞋都由于痴而来。这个图显示什么?即使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可是跟我们贪欲与瞋恨的心一比较的话,是怎样的情形呢?

善导大师说我们念佛的这一条白道只有四、五吋宽而已,可是我们右边贪水的河和左边瞋火的河,其深无底,其广无边,深则测不到一个底,宽则望不到一个边际。也就是说我们的贪瞋烦恼是很深厚、很广、很大,我们即使念佛,可是念念当中还是贪瞋很深厚、很强盛,还是妄想杂念很多。所以所念的佛跟贪瞋来比较的话,所念的佛只有四、五吋,贪瞋就其深无底,其广无边了。

而且在这一条白道,在念念念佛当中,右边的水会淹到脚、左边的火也会烧到脚。也就是说我们即使念佛,可是毕竟贪瞋还没有断除、还没有降伏,还是一个苦苦恼恼的人。

可是阿弥陀佛说:「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这也是白道喻里面的法语,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跟这样的念佛人保证说:「你不要怕,你尽管念佛前来,我能够保护你,你即使贪瞋烦恼强盛,妄想杂念很多,但不用怕。如果没有念佛的话,将来就会堕落地狱,堕入水火二河,但是你现在念佛,即使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水也淹到脚目、火也烧到脚踝,但不会堕落水火之难,因为我会保护你。」

一个念佛的人永远在阿弥陀佛保护当中,所以《观无量寿经》就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摄取十方念佛众生,不会离开他、不会忘记他、不会舍弃他,现在看着他、保护着他,临终的时候就接引他。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即使是一个念佛人,可是我们的烦恼还是在的,不会因为我们是念佛人,心就清净了、烦恼就降伏了;同时也不是说一个念佛人必须要心清净,必须要降伏烦恼,这样往生才肯定。不是这样的。

善导大师用这个「二河白道图」,清楚明白的显示我们众生的真实相,显示我们是充满水火二河烦恼的根机。那么法是怎么样的法呢?法是能够保护他,现生让他逢凶化吉、平安喜乐,临终的时候,能够让他顺利安然往生极乐。

这一张「二河白道图」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善导大师就是以这个二河白道的譬喻来保护我们的信心。不然的话,有的传播净土法门的人认为说:你虽然念佛,可是你既没有清净心,也没有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恐怕难得往生。或者说:你念佛要伏惑,甚至要事一心、理一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令人念佛念得忐忑不安,念佛念得往生不定,干脆不用修净土、不用念佛,来学别的法门吧,这样就导致退转了。导致退转的话,就继续轮回,那何时才能够解脱呢?

净土法门并不是这样,净土法门就是依我们的根机,是出家人的根机、就以出家人这样的根机念佛;在家人的根机,就以在家人那样的根机念佛;心清净的就清净心念佛;心不清净的就不清净的念佛;没有烦恼就没有烦恼的念佛;有烦恼就有烦恼的念佛。因为那是他的根机,如果要他改变他那样的根机,才得以念佛往生的话,那阿弥陀佛要救度谁啊?岂不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有限,力量有限了?如果不论什么根机也都能够救度的话,才显示阿弥陀佛的力量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佛力、佛智、愿力、功德力,也显示出阿弥陀佛真的是大慈大悲,大到连这样的众生也能够救度。所以这个「二河白道图」给我们无穷的安慰跟希望,带给我们一片灿烂的光明的前景。

这张「二河白道图」善导大师说我们的贪欲心、瞋恨心是无量无边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也说:「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如果从恶业来讲的话,那是超出虚空,因为虚空界不能容受嘛。刚刚讲的是贪瞋烦恼,其深无底,其广无边,行愿品则就罪业来讲,是虚空界不能容受。

《大宝积经》有一首偈子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表示每一个人的罪业,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虽然是无形的,但是一定会受果报。它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充满整个虚空,而且是实际存在的,等待机缘一到的话,没有不受果报的。

所以在《地藏经》就说了:「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从业力来讲的话,业力甚大,大到能够障碍我们的圣道,也就是说我们以自己的力量要断除自己的烦恼,排除自己的业障,使自己超越六道轮回,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业力大到能障碍我们超凡入圣。如果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话,「二河白道图」就说了:「你不用怕,我保护着你,你尽管念佛,你只管念佛,你就专一念佛来吧!你永远受我的保护。」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从修行,靠自己的力量来断除烦恼,超出轮回来讲的话,是有次第的。 我们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是见惑,一种是思惑。见惑是指对宇宙真理的不明了,也就是无明。再来就是思惑,思惑是指我们的贪瞋痴,也就是阿赖耶识里面旷劫以来所留下来的恶习气。要脱出轮回,最先要断除见惑。

断除见惑是容易还是困难呢?在《涅槃经》里面就说要成为初果阿罗汉,必须要断见惑,经文说见惑「纵广犹如四十里流」,如果用河流来譬喻的话,它好像宽长四十里的河流,你能够有力量挡住这样的河流,你就有力量能够断你的见惑。各位学员、各位莲友,挡得了吗?挡不了的。

现在所谓的土石流一来的话,这一座山移到那一座山去,整个山就崩下来,何况是纵广四十里的河流呢?

所以如果从断见惑来讲的话,如同截断四十里的河流;如果从贪瞋痴来讲的话是「其深无底,其广无边」;如果是从罪业来讲的话,就是「尽虚空不能容受」;如果从时间上来讲的话,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受果报,总有一天等到你,一定会受果报;从障碍上来讲的话,我们的业力会障碍我们的解脱,好像一道墙挡住我们解脱的道路。

一个真想修行、真想解脱的人,如果了解这些道理,他就会选择净土法门了,他就不会再泛泛去学其他的法门,禅宗也学,天台、华严也要去了解,密宗也要去让人家灌一个顶。

《地藏经》就说了:「有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于恶道之者。」十善业才能生天,加上禅定才能生色界天,已经好不容易圆满十善业了,又有禅定功夫生在色界、无色界了,可是只要有寿命都是无常的,时间一定会到,所以天人五衰的时候,《地藏经》就清楚明白的说,是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

上午所引用的《涅槃经》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在《正法念处经》也说:「无始生死中,业网覆世界,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这两段法语跟《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是一样的道理。《行愿品》是说我们从过去无始劫中,作诸恶业无量无边,如果恶业有形体,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正法念处经》就说无始生死中,我们所作的业好像一个网,这个网多大呢?是遍布整个世界的网,是遍满整个虚空界的业力之网。

我们在业力之网当中,即使我们生在天上了,可是天寿一尽,就会堕落地狱,因为天上也好、地狱也好,只要还在六道都同样在这个业网里面,所以来来去去都在这个业网当中。因此,我们要晓得学佛不应是泛泛而学,而是要寻找一个今生今世、我们这一种根机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的法。不论就末法时代来讲,或就娑婆世界的地方来讲,或就我们根机来讲,不论是就时、处、机来讲,都要选择净土的法门、念佛的法门。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

祝愿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全文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