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往生,直了成佛!- 宗道法师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义云何?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看「法界身」的注释:

  法界身:以法界为身,身遍于法界。诸佛如来为真理之存在,佛身遍及一切法,故言「是法界身」。又法界即众生心法,故佛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这个在后边还有详细的解释。佛的法界身存在于哪儿?或说佛的法界身是做什么用的?他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就是一件事,「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佛乃度众生之存在

就像自来水。自来水有水塔,水放在高处,自然就有水压重力,然后通过水管输送到各家各户,水龙头一扭,水就出来了。这个水塔,或者放在高处的水,它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呢?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水流到各家各户的水管里。

佛身也一样,佛的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存在的目的,就是进入我们众生的心中,我们众生的心就是他的大道场,这是他存在的唯一目的。佛就是度众生的存在,佛如果不度众生,还叫佛吗?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众生心想佛时,就好比水龙头扭开了,自动就流水了。水从哪儿来的?从水塔。众生想佛的时候,显现在心性中的佛是从哪儿来的?就从佛的法界身来的,他本来就充斥在这,本来就充斥在我们心中,只不过是众生接通不接通的问题。接通了,自然就显现;不接通,就不显现。

所以,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背觉合尘」,一个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就是凡夫迷惑的状态,是我们凡夫普通的状态;「背尘合觉」,「尘」是六尘,「觉」是觉悟,这个时候佛的法身就自然在众生心中呈现出来。

念佛时即成佛时

所以,众生念佛的时候,这个心自然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跟佛无二无别。换句话说,念佛的当下就是佛,大家敢信吗?照照镜子,「就我这样的,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事实上确实是这样的。明明想佛、念佛的当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凡夫感受不到,是因为凡夫自己不知道,但是客观上就是这样的。

就好像一个小孩有一张皱巴巴的支票,小孩不懂,实际支票上有一个亿,它就是值那么多钱,但是小孩不知道而已。我们念佛,当下的心就是佛,只不过我们还是凡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佛了。比如做佛像的时候,里边是一个金佛像,外面有个模具。外面的模具看不出金色,就是石膏的,也不值钱,甚至不好看,但是里边的金佛是在那里的。等到什么时候,模具就开了,金佛就现出来了呢?就是临终的一刹那,佛来接引的时候,「啪」用锤子一凿,模具就七零八散,金光闪闪的一尊金佛就出来了。其实在你平时念佛的当下,金佛就在这儿呢。所以,大家今天都发财了,我们人人都揣了一个金佛,只是我们不知道、不了解,时机还没到,被外面的肉模具包住了,不知道。虽然我这样跟大家说了,但是很多人都不相信。

所以,为什么说念佛法门很高呢?确实很高。禅宗经常讲「直了成佛」,这是六祖大师说的。再「直了」,都不如念佛「直了」。禅宗讲「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就没法「直了成佛」。道理上是能「直了成佛」的,但是普通人不行。可是净土法门真的是人人念佛,当下就「直了成佛」。

这也是密,超禅超密,而且非常秘密,一般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相信。民国的时候有个诺那活佛,是从西藏来的。有很多人向他请法,他说:「你们汉地就有密中之密呀!你们汉地就有最伟大的密宗啊!你们不知道吗?」大家说不知道。他说:「就是净土宗啊!你们不用跟我学什么密法,念佛就是最大的密宗。」

所以,彻悟大师讲过一句话:「念佛时即是往生时,往生时即是成佛时,成佛时即是度生时。」这几个步骤是同时的,念佛时就是往生时,往生时就是成佛时,成佛时就是度众生时。所以,这样划等号,念佛时就是度生时,而且是佛来度众生。换句话说,大家都是乘愿再来,而且是佛乘愿再来。因为时间、空间本来就是人妄想分别出来的,本来不存在。抛掉时间、空间,本来就是一体性的。

万法唯心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前很多祖师解释《观经》,都认为这句话是整个《观经》的眼目,把这句单挑出来,觉得这句就是整个《观经》的灵魂、中心句,因为这句跟「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能吻合得上。但是,从净土宗的角度看,不认为是这句。

其实这句话是在说明什么?说明心的作用,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是《大乘起信论》里的一句话。一切万法不离心,成佛的是心,造业的也是心,受苦的也是心,都不离开心,心作心是。

「是心作佛」,这是从修德上说的。通过修行,一步一步接近成佛,这叫修德。「是心是佛」,这是从性德上说的。

性德与修德

性德跟修德有什么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讲的第一句话,「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唯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大家本来都是佛,众生都是佛,这就是性德,是本性就有的。既然大家本来是佛,为什么当下是凡夫相呢?为什么还造业、受苦、轮回呢?因为凡夫当下的妄想颠倒无明,使性德彰显不出来,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修德,需要修行。修一点,性德就展现一点,修一点就展现一点,修到完全圆满极致,性德才全部展现出来。所以有句话叫「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要经过修行,就像擦镜子一样,擦一点,镜子就干净一点,擦一点就干净一点,最后都擦干净了,镜子就能用了。

圣道门在性德上发挥得最多,比如「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不出我心」「本性是佛」,在这方面发挥得特别多。

净土宗是在修德(特指阿弥陀佛的修德)上立足。阿弥陀佛的修行,已经完完满满地把佛的性德彰显出来了,我们作为凡夫,接受就可以了。我们接受了,我们的性德就能彰显出来,佛的修德就成为我们的修德。

所以,圣道门和净土门的立足点是不一样的,净土门比较少讲自性、唯心这些道理,这个比较符合我们凡夫的思维,我们凡夫够得着。

2018年12月讲于善导书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