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哪里来?来做什么?死了去哪里?」我常常思考这些问题;也总是没有结论,只得希望在宗教里寻求答案。
我的生长环境以及家庭的氛围、影响,自然是想到佛教,于是拜读相关的佛教读物。应该说,在这些书籍中,我获益不少:一是从思想的深处否决了「佛教是迷信和消极的」,二是认为人可以在学佛中得到解脱,减少烦恼和恐惧。
然而要如何学佛修行,便是摆在我面前的重大问题了。于是我就在隋唐时期形成的中国佛教的宗派里选择法门。三论宗从真谛、俗谛来彻悟中道实相,天台宗的真谛、俗谛、中道谛的三谛圆融,华严宗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严密与深奥。要修此三宗,以我的愚钝,怕是尽毕生之精力,也仍然处在门外。而唯识宗阐明心识因缘体用,要求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我自然也深感望尘莫及。密宗无人灌顶,无人传授,贸然自修,说不定要走火入魔。至于研学律宗,当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之事。总之,要修习这六宗,依靠自身的修行、证悟,或靠上师的醍醐灌顶,以期了生脱死,这与我无缘,我非常识趣地放弃了。
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我很好奇,「如何见性」便成了我一段时期内的辗转反侧。六祖听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大彻大悟。我是五浊凡夫,自然不可能,便试着去「静虑」;结果是恍恍惚惚,不是无静无虑,就是有静乱虑,总之一无所获。再去「参话头」,结果是头昏脑涨,话头话尾交织无序,终究是一头雾水。
正当我欲学无门、欲哭无泪之时,弥陀慈悲,友人佛海居士给我送来净宗法师的《唯说念佛》,阿弥陀佛的无量光照耀我昏暗、愚钝的心性,让我茅塞顿开。净宗法师在阐明教判上坚定无畏,在诠释行判上鲜明突出,在解读经典上深入浅出,体现了净宗法师弘扬净土、劝导归净的无畏气概和弘誓大愿!读罢此书,才晓得以前的所有都只显出我的自作聪明而已,至此才初闻佛法。我读书获得的启示如下。
一、圣道关闭,净土光照
净宗法师通过对道绰祖师「二由一证」的阐述,鲜明地提出了「圣道关闭」的观点。这种鲜明的最大好处是不留后路,要佛弟子舍弃幻想。法师说:「不是释迦牟尼佛把它关了,是我们的根机过不去。」这就告诉处于末法时代的我们,由于有教但无行、无证,只能舍弃圣道──「法不应机,枉费心机」;不要去自不量力,更不要抱侥幸心理,去参修圣道。
法师的教化,如当头棒喝,令我汗出热退,骄慢消散,一切归零。何为见性成佛?「性」是什么?性为心之体,心为性之用;也就是说,性是未动念前的心。结果是从未见性,统统是念,而且是妄念。我想,在这信息泛滥、诱惑丛生的五浊恶世,凭一个凡夫何能见性?如同观水──风不止,何能见水中之境像?
法师在论述「圣道关闭」的同时,也给学佛的人指出了最殊胜、最便捷,也是唯一的特别法门,即归依净土。引用并解读了善导和尚关于「世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用举恶摄善、举临终摄平时、举少摄多来说明,只要我们仰仗阿弥陀佛的慈力,念佛必得往生净土。同时,法师也告诫我们:「对于圣道法门的种种经典、教法,作为佛弟子,理当尊重、恭敬、守护。」
二、舍杂归正,以助入定
法师依据善导和尚意,指出:除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五种正行之外,诸如密行、念咒、参禅打坐、朝山、拜忏等等,都称为杂行,理应舍去。
对五种正行的次第关系,法师如是阐明:诵读就能了解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了解了极乐世界的庄严,你就会喜欢,进而观察到殊胜庄严的净土,便会深深敬仰和礼拜了;欲生彼国愿望便会强烈,强烈的欲生使你探寻往生的方法;而方法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内心便得到法喜,赞叹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力一定是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的。
五种正行中,念佛为正定业,其余四种为助业。助业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进入正定业,而不是正定业不足,需要辅助。正定业就是说:你专门行念佛就够往生了,决定了。
法师的开示极为重要:不仅是对一些由于条件和其他原因限制、不能行助业的人,清除了障碍,也为那些堪行四助业但尚不能做好的人,解除了疑虑。
法师还将《往生礼赞》关于「杂行十三失」作了详尽的解说,目的是正视听,解疑惑──一句话,正果难证,解脱无门,只有仰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往生。我把自己归结为三福无分的一介凡夫,且不说十三定观我不是那根机,就是三福中的世福都不一定能做全、做好。我只要按世尊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去称念弥陀名号──口称名号,有空就念,想到就念,养成念佛的习惯为原则,决定往生。
三、具足三心,一向专念
法师对《净土宗略要文》中关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的宗旨作了全面、详尽的释义。三部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念佛往生愿」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本愿。「专念名号得生」是世尊对末法时代众生大慈大悲的劝导和教化;不仅释迦牟尼佛广赞、广叹,十方恒河沙诸佛也证诚不虚,故此也是一切诸佛的本心、本意。三部经的宗旨就在专念弥陀名号;推而广之,专念弥陀名号是一切经的宗旨──万经归三经,三经归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法师还对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特别进行了诠释。如《阿弥陀经》有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人以为还要加上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法师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纠正,并以善导和尚释文楷定之:「随缘杂善」皆为「少善根福德」,只有弥陀名号才是殊胜的善根福德;因此只要深信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殊胜功德,并愿意往生净土,至诚心、深信、回向发愿心即已具备,不需要再去绞尽脑汁去反问自己是否「具足三心」了。有了这样的认知,也一定会「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自然一向专念了。相反,只要持半点怀疑态度──不论是怀疑称念的殊胜功德,还是对往生净土的怀疑;或者存有当世开悟证果的侥幸心态,那一定是没有具足三心,也一定做不到一向专念,就不可能往生净土了。
我敢说,那些读了几部经典、自以为懂得佛法的念佛人群中,反而是最容易出现三心不具足的。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清零,放下架子,稽首俯身,甘当小学生。
四、益于自身,惠及天下
《唯说念佛》使我初闻真正能当世了脱生死的佛法,感念之情万言难尽!我是这样理解净宗法师的良苦用心的:末法时代,有教而无行、无证,处于五浊恶世的众生,根机浅陋,所有圣道法门已经关闭;唯独净土法门大放异彩,所有众生只要仰仗阿弥陀佛的慈力,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必得往生净土。归依净土是大明大智的,容不得我们半点疑虑和彷徨;而抱有修学杂行,妄想了生脱死、证取正果的心态与行径,都是一种自以为是、自不量力的骄慢与愚蠢。
我进一步想到,一向称念名号,不论时节、地点、环境,有空即念,想起即念──这样的人,贪嗔痴在潜移默化中一定会消减许多,还会骄慢跋扈吗?贪嗔痴慢疑少一点,烦恼不就少一点了吗?心态不就平静了吗?专念阿弥陀佛,往生已经确定,在遇到不顺不测时还会恐惧吗?你还会去与人勾心斗角、追名逐利吗?这一切都不会了,起码会消减很多。这难道不也是我们学佛的初衷吗?净土法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足了圣道门的利益,念佛人不仅必得往生,当生也有无穷利益。
再进一步想,如果你是个真正的念佛人,你的家庭一定和睦,父慈子孝,夫妇顺和;在外也必定善待他人,和顺无隙,事业也将顺畅。同时,你也必定会不自觉地影响和引导周围的人去念佛;如此辗转劝化,社会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念佛。大家都去念佛了,社会不就稳定了?恶人转善,善人更善,天下太平。念佛不也是让社会和谐的一剂灵丹吗?
我需要念佛,我的朋友们需要念佛,中国人需要念佛,天下人需要念佛!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