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2008年11月23日讲于厦门

净土宗宗旨

上人慈悲,净德法师、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南无阿弥佛!南无阿弥佛!南无阿弥佛!

今天在观音寺殊胜的念佛堂,想和大家共同研讨净土宗的宗旨。

净土宗的宗旨有四句偈语,这四句偈语印在我们弘愿寺所出版的这套丛书的封底。请大家合掌跟我一道恭诵一遍。

净土宗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请放掌。

这四句偈语共有二十四个字,可说是很简短,即使以前没有看过的人,稍微读两遍也能背得下来。第一句是说「信」,「信受弥陀救度」。第二句是说「行」,「专称弥陀佛名」。第三句是说「愿」,「愿生弥陀净土」。我们都知道净土宗有所谓「信愿行」,不过这里的四句偈语是说「信行愿」。最后一句是「广度十方众生」。前三句是自利,最后一句是利他。

这四句话很好懂、很好记,但是它的内涵很丰富。我们利用今天的时间来共同研讨一下。

净土宗就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首先是题目:「净土宗宗旨」。

关于「净土宗」这三个字,希望大家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一般大众都知道我们中国有所谓大乘八大宗派,净土宗就是八大宗派当中的一个宗派。可是,如果对于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不了解的话,即使有净土宗的名称,可是实质内容不相符合,也就是有名无实。可以说在善导大师之后的一千多年来,我们虽然有净土宗的名称,但是实际上来讲,净土宗的实质内涵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所谓净土宗,就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离开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和它违背的,不符合的,就不是净土宗,就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符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与善导大师的教法一致的,就是净土宗,也就是纯正的净土法门。

我们都在修持净土法门,愿生西方极乐净土,我们希望我们所修持的法门,从法义上很纯正,从往生的功效上有决定性的把握,是不是?我们都希望行持纯正的净土法门。这样,就要了解净土宗的宗旨,就要了解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净土宗的历史渊源

我这样讲,或许有人会有疑问,因为一般所说的有「净土十三祖」,为什么要专依善导大师一位?而且说符合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是净土宗,不符合的就叫有名无实,这样讲难免有疑问。

这是有历史渊源的。佛教传到中国来,之所以创立净土宗,有这么一段因缘。如果把这个道理讲明白,我想大家就不会有疑问了。

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可是在印度并没有所谓八大宗派,当然也就没有所谓净土宗。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形成了八大宗派。净土宗就是唐朝的善导大师所开创的。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佛教的祖国印度,没有这些派,到了中国以后,反而形成了宗派?这有什么必要?是不是多此一举呢?这是因为印度是佛陀所应化的国家,当初佛陀说法,以佛陀的威德、智慧,以及当时众生的善根因缘,围绕佛陀的弟子都是善根成熟,有大菩萨,也有阿罗汉圣者,所以佛陀所说的教法都能被正确无误地理解,也能得到正确无误的传承。是以佛陀座下的大弟子、菩萨、阿罗汉圣者,把佛陀所讲的教法代代相传。语言和文字是印度本国的语言文字,佛陀又是出生在这个国家,又有这样的菩萨、阿罗汉代代相传,所以对法义的理解,不会产生偏差。经典上净土法门的修持,就能够按照佛陀说的解脱原理这样地修。这样的话,也就无所谓要不要建立宗派的问题,因为法脉的传承很清晰,法义的理解很正确,佛陀所说的净土三部经的教法,都能够纯正地、没有偏差地流传下来。因此它本身就是纯正的净土法门,所以也就不需要再另外建立净土宗。

佛教传到中国,净土法门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陆续翻译到中国来,就流布开来了。但是,《无量寿经》要怎样理解?《观无量寿经》要怎样理解?《阿弥陀经》要怎样理解?读诵到这三部经的人,并不能马上连接到当初印度本土那样清净的菩萨、阿罗汉修行团体,那必然是站在自己对佛法的认识程度上来理解净土三部经。这样,对净土三部经,大家的见解就产生了分歧。

最明显的是《观经》。《观经》虽然是净土经典,但是在善导大师的时代,以及善导大师之前的时代,各宗各派对这部经的解释就有很多,各种解释之间就有分歧。

比如关于《观经》九品,隋朝的慧远大师对九品的判定特别高,他认为上品上生的人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萨(那可不是一般的菩萨,更不是凡夫之辈,登地以上的菩萨那就不得了了),上辈中品的往生者,是初地到四地菩萨,上辈下品的往生者,是地前的菩萨。总之这九品往生的人,都是圣人的根机。这样的判断,是根据别的经典,认为上品上生的人一到极乐世界,马上就证悟八地的无生法忍,说明他在因地的时候,最少是四地到七地,到了极乐马上进入八地,这是慧远大师的解释。

天台宗也有天台宗对《观经》的解释,它的解释就是所谓四土往生:凡夫往生到凡圣同居土,阿罗汉往生到方便有余土,菩萨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佛本身住在常寂光净土。这是天台宗的解释。

摄论宗的人认为凡夫根本就不能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报土。《观经》所说下品众生念佛往生,他们判断这是「别时意」,就是说,念了几声阿弥陀佛能够往生,经典这样说是鼓励我们,实际上这辈子是不能往生的,这是鼓励我们。要等多生多劫之后善根因缘成熟了,累世功德具足了,才能往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大家都批注净土经典,可是解释起来众说纷纭。如果依据那些解释的话,可以讲现在就没有净土法门让我们来修习,因为那些都是菩萨、阿罗汉圣者的根机才可以修持的,我们凡夫只能「别时意」,下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这样谁还能修持净土法门呢?

在这种因缘之下,就有必要凸出纯正的净土法门,就有必要突显净土宗的宗旨,就有必要为净土法门正确无误的弘扬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就有必要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净土三部经、印度的菩萨、圣者所传承下来的清净法脉,完整无误地在中国把它解释出来。如果没有清净传承,各人坚持各人的理解,这样,大家仍然摸不清方向。

所以,在隋唐时际,就有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出现在这个世间,写下了一部光耀古今、楷定古今的著作,就是《观经四帖疏》。

《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建立净土宗最根本的宝典。大师用了四个字来形容这部著作的重要性:「楷定古今」。原文是这样说的:

  某今欲疏《观经》要义,
  楷定古今。

什么叫「楷定古今」呢?就是说古今各宗各派的修行人,这些对其他宗派有研究的学者、善知识,他们虽然解释净土经典,但是解释得不够完整,不够纯粹,有所偏颇,有所失误。这样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不能彰显,众生得不到救度,不能往生。

所以,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从西方极乐净土,化身来到娑婆秽土,写下《观经四帖疏》,把这些不正确的、有所偏颇的观念导正过来。「楷」是规范、楷模,就是标准。「定」是决定。善导大师之前叫做「古」,就是古来的经书。和善导大师同时代的,叫做「今」。对净土法门不正确、不纯粹、有所偏颇的观念,把它们纠正过来,判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这叫「楷定古今」。

由此我们就知道,净土宗的建立,是因为各宗各派的诸多行人,对净土的教典理解上产生了偏差,没有依据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净土三部经的原意,没有依据阿弥陀佛本愿的宗旨,没有依据印度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的清净传承,而是根据别宗别派经典的通途思想来解释净土,所以就产生了失误。在这种情况之下,善导大师出现于世,楷定古今,导正方向。

弥陀指授,一如经法

善导大师在写《观经疏》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有一位圣僧,在梦中指授玄义科文,「这句应该怎么写,这句应该怎么解释⋯⋯」,这个梦中的人是谁呢?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这部疏叫做「弥陀指授」。《观经四帖疏》跟一般的《观经》批注不一样,它是由弥陀化身来亲自指点,是弥陀化身来亲自证明的,是楷定古今的。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的结尾就说:这本《观经疏》如果要抄写的话,就像抄写佛经一样,「一句一字不可加减」,加个字都不可以,减个字也不可以,因为这是弥陀指授,这是楷定古今。

专依善导

因为弘扬净土法门的太多了,禅宗的大德也弘扬净土,天台宗的大德也弘扬净土,华严宗的大德也导归净土,唯识宗的窥基大师也有解释《阿弥陀经》的《弥陀经赞》。那么,在众说纷纭当中,我们到底依谁?大家说我们要依据谁呀?(莲友答:「善导大师。」)

如果我们修持净土法门,是依据天台宗的教理,纯正不纯正呢?不纯正。理论要跟实践相结合,理论要跟实践相应。我们修习净土法门,所依据的教理不是净土宗的教理,是天台宗的教理,这样会不会有差错?(莲友答:「会。」)这样就不纯粹。如果我们修习净土法门,依据天台宗,依据华严宗,依据般若空观,依据唯识宗,依据禅的观念,这样的净土法门,是纯正的净土法门吗?不是。

我这样讲,可能需要大家多多少少有一点教判思想,不过我们总是要知道,修持净土法门应当依据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思想,也就是依据净土宗的纯正的思想法脉,这个才稳当、才纯粹、才不会有偏差。

比如刚刚所讲的,净土法门所摄受的根机,果真像隋朝慧远大师的解释,我们都达不到,我们就通通完了。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就引用经文和种种道理来证明佛说《观经》一部,是「但为凡夫,不为圣者」,是「九品皆凡」──九品都是凡夫。善导大师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所谓「一切善恶凡夫」,上品三生是大乘善凡夫,中品上生、中品中生是小乘善凡夫,中品下生是世间善凡夫,下品三生是造罪凡夫,总之这九品都是凡夫。

通过这样的解释、这样的楷定,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往生有份,对不对?如果要求具备圣人的根机,这个法门我们就学不来了。所以,善导大师《观经疏》对净土宗真实法义的开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善导大师这个观点提出以后,后来弘扬净土的人,再也没有说九品是圣者,都强调九品是凡夫了。

再譬如说,往生净土的行法,应该怎么修持?各宗各派的解释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明了:净土宗,就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净土宗法脉传承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之所以形成纯正的净土法脉,不仅因为他是弥陀化身,弥陀指授,楷定古今,同时也是因为他有清净的法脉传承。

在中国的净土祖师当中,除了善导大师这个法系之外,其他祖师并没有传承关系,都是根据自己的智慧,根据自己的修行心得,根据自己对整个佛教的理解来解释净土法门的。

善导大师不一样,善导大师解释净土三部经,他是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上。他的观点是传自于哪里呢?道绰大师。道绰大师的《安乐集》也是以弥陀本愿作为他的立场。道绰大师又是传承谁呢?传自于昙鸾大师。昙鸾大师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往生论注》,他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纯纯粹粹以阿弥陀佛的本愿来解释净土法门的要义。这个大家要看《往生论注》才会明了,这是很清楚的。昙鸾大师又传承于谁呢?昙鸾大师是南北朝时代梁朝的人,他曾见过从印度来的菩提流支三藏,他是从菩提流支三藏那里直接传承了印度的天亲菩萨和龙树菩萨对净土的解释,是这样清净的法脉。天亲菩萨的净土著作,就是「净土三经一论」的《往生论》,所以,昙鸾大师的法脉传承很清楚,通过印度的菩提流支三藏,接受了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并上溯到龙树菩萨的《易行品》。昙鸾大师为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撰写了《往生论注》。《往生论注》的开篇就引用龙树菩萨的《易行品》难易二道判,来判明这部《往生论》是易行道的法门,是乘船的法门,是他力的法门,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像这样代代相传,有清晰思路的,法义完全一脉相承的,只有善导大师这个体系。

像明代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的解释,像隋代智者大师的解释,那就没有这种思想,没有这种法脉传承,也没有这种清楚明白地站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来解释净土三部经。所以,虽然各宗各派的善知识都在宣扬净土法门,也都起到了烘托净土法门、普及净土法门的作用。但是就法义的纯正度来讲,除了善导大师这个体系之外,其他的都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所以也没有资格称为净土宗。

我这样讲,如果对教理、教史没有深度了解的话,可能一下子难以接受,一下子难以转过弯。

譬如说「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学教理的人往往会听说这样的话。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修行的目标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修行呢,是修行净土法门;他的教理呢,他的理论指导是以天台宗为标准──「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宗」是宗旨、标准。这个很显然是天台宗的净土法门,不是净土宗的净土法门,也很显然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

还有的人「教宗华严,行归净土」,还有的人「教宗般若,行归净土」;有的是密净双修,有的是禅净双修,有的是台净双修,总之不是纯粹不杂的净土法门。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呢?因为唐代发生了一次佛教的法难事件──唐武宗灭佛灭法。经过这次法难事件的打击,佛教的很多经典荡然无存,像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等等,在我们中国失传。一千多年来,有人要修持净土法门,就没有这一系列净土宗根本教典作为参考,只能参考天台宗、参考华严宗行持净土法门,就没办法「教宗净土,行归净土」。为什么?因为完整、纯正的净土宗教典在中国失传了。《观经疏》没有了,《往生论注》也没有了,于是只好参考天台、华严、唯识、律宗、密宗、禅宗,只好参考这些。另一方面,各宗各派的善知识弘扬净土的时候,免不了用他们自宗的教理和体悟来解释净土,所以佛教又回到了善导大师开创净土宗之前的那种局面。

一千多年以来,虽然有净土法门,但是并不纯正,因为法脉失去了传承;虽然有净土法门,但是没有净土宗,因为建立宗派的教典失传了。

我们各位可以讲很幸运,很有福报。这一千多年来那么多的善知识,那么多的修行人,都没有机缘接触到善导大师的思想,而我们接触到了。这是因为在大约一百多年前,善导大师的《观经疏》等五部九卷,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从日本又回到了中国,有这么一段历史因缘,我们今天才看得到。

虽然回到了中国,但是中国这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讲是多灾多难。八国联军入侵,我们成为一个殖民地国家,被人家欺侮,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之下,谈得上什么弘法布教?谈得上什么研究祖典?谈不上。接下来又是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之后本来安定了,结果又来了一场文化大革命。最近这二三十年,国家相对安定,国力也上升,民族的信心也上升,对教理、法义也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

在这个时代研究善导大师思想,最具体、最彻底的就是慧净法师。他把善导大师思想完整地展现出来,编译流布在世人面前,我们才有机会看到。所以,我们各位,在这个时代,大家来修持净土法门,是非常有福报的。

时代的业力网路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感到世务繁忙,达不到所谓清净心,达不到禅定清净、智慧开发。如果还按照一千多年来所要求的,「虽然称念弥陀名号,还要有禅定功夫,还要智慧开发,这样的念佛才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民风淳朴的明清时代,大概可以做得到,到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做不到了。

我想大家坐在这个地方,一开始一定有交代手机关机,对不对?我们可以想像,两三年前,大家听法的时候,需要打招呼手机关机吗?不需要。手机,就是娑婆世界的一个业力网路,是业力的物质化,你走到哪里都跑不掉,你躲在深山里都不行,天上也有网,地上也有网,电信网路、电脑网路,把你的业力绑到一起。

这个时代的众生,被层层业力的网路控制住。我们想靠自己的力量寻求解脱,就好像一只苍蝇落入蜘蛛网里面,它越是挥动翅膀,就被缠得越紧。何况我们不只是一张网,各种关系网一层一层把我们套在里面。这个时代的人,要靠自己修行出离轮回,根本不可能。

教法回流

到了这个时代,善导大师纯正的净土思想如果还不能展现的话,我们个个只能欲哭无泪。

佛菩萨要救度众生,有无量的智慧方便,有无量的慈悲善巧,看到我们是这样根机的众生,因缘成熟了,善导大师的教法回流到中国来,所以我们大家就接触到。

如果大家看弘愿寺所出版的这一系列丛书,听弘愿寺所出版的这一系列光碟,那么大家所接触的,就是纯正的净土宗思想,就是纯正的净土法脉,就是不打折扣的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我们是专门依据善导大师,只要符合善导大师的思想的,我们都通通接受,都通通宣扬;如果跟善导大师思想不一致的,我们就不接受──这个是标准。只要依据这个标准,往生就不用担心,我们就很安心、很快乐、很法喜。如果不是这样的,法义就不够纯正,修持起来就会担心害怕,往生就不定。

单提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所以,「净土宗」这三个字是有深刻涵义的。所谓「净土宗」,不是一般所讲的净土十三祖师的思想。十三祖的思想是彼此不同的。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它们对《阿弥陀经》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样,蕅益大师就不需要再写《弥陀要解》了。蕅益大师是在天台宗的教理框架之下解释《阿弥陀经》的,莲池大师则是根据《华严经》的理论框架来解释《阿弥陀经》。他们的解释当中有很多的闪光点。像《弥陀要解》当中有很多话,很干净俐落,很能打动我们的心,很能给我们启发,但是他没有依据善导大师的净土宗教理。为什么呢?他没有看到,没有机会参考到。所以,从宋代到清代,一千多年间,弘扬净土的祖典,大家回去翻一翻,都没有引用到善导大师的著作,以及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这样怎么能够纯正呢?

何况这十三祖之间,有的是天台的,有的是华严的,有的是禅的。像永明延寿大师,是禅宗的祖师,他反过来弘扬净土。他们也没有专门净土宗的有体系性的教判思想。

所以,我们讲的净土宗,就不是通讲十三祖,因为他们之间的法脉传承不清晰,都是以各宗各派的思想来解释净土。

我们所讲的净土宗,就是单提善导大师净土思想,这是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到龙树菩萨、到天亲菩萨,经过菩提流支三藏,从印度传到中国的昙鸾,昙鸾到道绰,道绰到善导,这一系列很清晰的传承,思想上是一脉相承,不会有差错,都是一致的,一脉贯通的,都是站在阿弥陀佛的本愿立场上来解释,这个就是一体的,这个就是纯正的净土法门。

净土宗是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为标准,「楷定古今」就是标准,符合的就接受,不符合的就放到旁边。我们是专修净土,我们是专依善导大师的思想。

净土宗核心、骨干

下面讲净土宗的宗旨。净土宗的教理很广泛,经典有三部,祖师的著作从印度到中国也很多,刚才所讲的那么多祖师,那么多教理法义,到底净土宗的核心在哪里?这就要把它的宗旨提炼出来。

所谓「宗旨」,就是核心,就是骨干。这是纲领性的,其他的可以改变,可以加减,可以左右,可以商量,但是这个宗旨是根本性的,原则性的,不能够改变的,所以叫宗旨。

净土宗那么多的经文法义,到底它的核心在哪里?就是慧净上人所写的这四句话,这就是净土宗的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宗旨一:信受弥陀救度

第一句:

信受弥陀救度

这一句是显明:净土法门是弥陀救度的法门。

可以说我们佛教是以慈悲为特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所以,总体来讲,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他是要来救度众生的。如同《法华经》所讲的,「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我们自己是没有办法出离六道火宅的。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就是要救我们这三界轮回的众生。

不过,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特点各不一样,就好像我们陷在敌人的包围当中,万分危急,彷徨无助。有人前来搭救,一种方法就是发给我们每人一件武器。身强力壮的人,他本来是赤手空拳被敌人包围着,现在他拿到一件很好的武器,他有力量,这样他就可以突破重围,自己就可以离开险境。这个虽然说是人家来救他,也是他自己救了自己,他拿到了这件武器,然后自己突破重围。

可是另外还有一种人,他的身体很弱,没有力量,即使给他武器,他也不会使用,他也拿不动。这样的人,就需要搭救的人走进来说:「你只要跟着我,我带着你,甚至把你背在肩膀上。」这样一路过关斩将,离开险境。

第二种人,可以讲是纯粹的、彻底的、完完整整地被救度。

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讲八万四千法门,除了净土宗这个法门之外,其他的法门都是讲自救,都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发了戒定慧的武器。戒定慧的武器,我们能不能扛得动呢?就像关公八十多斤的青龙偃月刀,虽然很锋利,可是我们扛不动,我们不会用,拿着扛不动的武器,反而是拖累。如果我们身强力壮,又能应用自如的话,那就可以杀出重围。

这个重围代表什么呢?我们被过去、今生所造下的种种业障包围着。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发了八万四千戒定慧的武器,一个人发一件。我们都发到了,五戒、十戒、菩萨戒,种种禅定之法,种种开悟之法,戒定慧都有了。但是我们能不能扛得动?有的人叫他修五戒,他就扛不动。吃素,「哎呀,我受不了」,这个就扛不动了,多数世人都没有力量来修持它。同时,戒定慧修持的目的,是要达到息灭贪瞋痴的目的,那就难上加难。如果是强健有力的人,像上根利智的祖师大德一样,他就可以拿起戒定慧的武器,剁断贪瞋痴的烦恼,打败贪瞋痴烦恼的业习,这样的人,可以靠自力,自己救自己。释迦牟尼佛等于是让他自己救自己离开轮回。可是,严格说来,我们是连五戒清净都做不到,不要说菩萨戒,说菩萨戒就不好意思了,菩萨戒要发菩提心,才能成为菩萨。

昨天也讲到我们的菩提心,衡量一下大概还不值五毛钱。怎么说不值五毛钱?根本就没有菩提心。在佛堂里发心,打开课诵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好,念完了,本子一合,出门提着菜篮去买菜。比如说这菜两块五一斤,你就说两块,还他五毛钱的价。那么你的菩提心就不值五毛钱,因为你发菩提心的人,五毛钱还要还价,两块五还到两块钱。所以我们的菩提心,要靠它,我们是没有力量的。

要靠持戒,我们也不能够戒律清净。要靠禅定,我们都是散乱的。

像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的这个法门才能彻底地体现救度的特色,大慈大悲就是在这个地方体现出来。发不起广大菩提心的人,不能够清净地受持戒律,也不能够有禅定的功夫,也不能够开智慧的人,也就是刚才所讲的八万四千戒定慧的武器我们拿不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把我们背在肩膀上,一路冲杀出去。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把我们背在他的肩膀上,用他六字名号的利剑──只要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善导大师就讲:「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只要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要我们自断烦恼,阿弥陀佛马上把宝剑拔出来,用无量光遍照我们过去和现在的业障,斩断我们生死的系缚,直接让我们离开三界的包围。

只有弥陀本愿的救度、完全他力的救度,才能把救度的意涵完整地表达出来。

我们靠自己的力量是救不了自己的。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其他的法门可以讲是自己救自己;我们这个法门是弥陀来救度我们,所以叫「信受弥陀救度」。

主动、平等、无条件

除了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来救度我们,其他法门都需要我们达到某种条件、某种标准。而阿弥陀佛的救度,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主动、平等、无条件。

什么是主动?就是说我们没有请求,没有拜托,他主动来救我们,这叫主动。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救我们,这四十八愿是我们请他发的吗?我们有没有请他?「法藏比丘,请你帮忙发发愿⋯⋯」,我们没有。是他主动发愿说:「设我得佛──我要成佛;十方众生,我要救你!」这是主动。

主动救我们,有什么意义呢?说到「主动」这两个字,就说是阿弥陀佛有这个根本意愿,他要救我们。因为我们一般都在那里担心说,「我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我想被阿弥陀佛来救,不知道阿弥陀佛愿不愿意救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达到标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我们自己在主动求这尊佛,好像阿弥陀佛是被动的。如果我们理解这尊佛,是他主动要救我们的,只要我们答应让他救,这尊佛就会欢喜,对不对?我们大家出门办事,我们主动求人家的时候,人家答应了,我们就欢喜,「只要你答应就好了,我什么都满足你,什么都答应你」。阿弥陀佛也一样,他要救我们,他主动发愿救我们,他只要我们答应让他救,他就欢喜,他就说:「好啊,那我救你!」到哪里?「到我的净土来!」怎么来?「给你名号。」你说:「我有烦恼。」「那我来解决!」你说:「我有业障。」「那我来解决!」「我还不清净⋯⋯」阿弥陀佛说:「通通都由没有关系!通通都我来解决!只要你让我救,只要你称念我的名号,就可以了。」所以,「主动」反映了这尊佛有大慈悲的心,也反映了他平等救度、无条件救度这样的心。主动就是无条件的,还要有条件,就不是主动。

什么叫平等?就是没有差别地救度我们,平等也是没有条件。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不看我们是男是女,也不看我们是凡夫还是圣人,也不看我们是出家或在家,也不看我们会不会读诵经典,这些都不论,他没有差别地要救度我们,这叫平等。所以四十八愿就说:「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四个字很简短,但是包含得广大,所有的都包含在内,圣人、凡夫,凡夫里面有善人、有恶人,通通包含在内。善人里有大乘善、小乘善、世间善,恶人里面也有五逆恶、破戒恶、十恶、轻恶、重恶;也有平生、也有临终;也有有智慧、无智慧,能持戒、不能持戒,通通包含在内,这个叫平等救度。所以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阿弥陀佛要救度的物件,是十方一切众生,没有差别的。

什么叫无条件?救度我们没有条件。要提条件,那就不是要救度我们。

譬如一个医生,他身怀绝技。有人得了疑难杂症,非他不能治。这个医生如果有医德话,知道这个情况,他就会在半夜顶风冒雨,即使是山路崎岖,他也要去救他。如果说这个病人就是我们,只有那个医生能够救我们,他半夜来了,冒着掉下悬崖的危险来救我们,我们感不感激他?「哎呀,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哪!」如果那个医生不是这样的,只有他能够救我们,「这个病非我莫治」,他就对我们开出高价,那我们心里有什么感觉?我们会把他当做救命恩人吗?他是个缺了良心的黑心医生!正当我们病苦、需要求他的时候,他开出了高价,「你要怎样怎样,不然我不救你」,这样就不叫救度,这叫做赚黑心钱。我们也不会认为他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所以,救度是没有条件的。

而且,所谓救度,是为对方考虑的。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根据我们的情况。譬如有一个人,他饿得要死,我这块面包能救他。这块面包只是两块五毛钱,但是现在他饿得要死了,非要我这块面包不可,我就卖给他两万块,这叫救度吗?这不叫救度,这只是为了自己的考虑。救度是为对方考虑的,满足对方。这个人已经饿到这种程度,没有力气了,那我怎么办呢?我就倒一碗水,和着水送到他嘴边,让他喝下去──就是依据他的情况。

我们这样贪瞋痴炽烈的凡夫,如果让我们修持种种的法门,那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很困难。所以阿弥陀佛他就以「主动、平等、无条件」的特色来救度我们。

念佛往生愿

「主动、平等、无条件」反映在哪里?反映在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当中。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念佛往生愿最能反映阿弥陀佛救度的特点。愿文是这样的,大家请合掌跟我一道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条愿可以讲是最慈悲的。

「设我得佛」:法藏比丘主动说:「我要是成佛」。四十八愿的每一条愿的前面都有这四个字,都是他主动地、没有经过我们请求拜托地发愿。

「十方众生」:法藏比丘要救度的物件,就是我们。「我要是成佛,就是要救度十方众生。我要怎么救度他们呢?」──下面就是解释他无条件的救度,前一句是说:

「至心信乐」:所谓「至心信乐」,就是宗旨所说的「信受弥陀救度」。「至心」就是真的,「你要真的相信我来救你」。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个需要被救的人,陷在苦难当中,陷在危急的绝境当中,正在等待拯救,相信有人来救我们了,我们会不会感到安乐?会的!这叫「至心信乐」。

如果不能体会自己是个堕入困境的人,是个遭受苦难、需要蒙救的人,那你还会靠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还有办法出离生死轮回,你就不是在信受弥陀的救度。

所以,「信受弥陀救度」第一要「至心信乐」。

我们是贪瞋痴烦恼业习深重的凡夫,对不对?我们是没有力量解决自己生死轮回的凡夫,对不对?我们是经常被烦恼打得遍体鳞伤的凡夫,对不对?

譬如说有个人走出家门,脸上被打了五条手指痕。怎么回事?他跟老婆吵架,老婆打的。表面上看是老婆打的,骨子里是被烦恼打的,被烦恼打得遍体鳞伤。她本来是不会打你的,因为她有烦恼。

我们在世间,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身体,《观经》说「被烦恼贼所害」,我们被烦恼贼所逼害,我们是斗不过烦恼的,烦恼是这样地炽盛!

既然斗不过烦恼,身口意就会造罪造业。大家有没有杀生?有没有吃肉?有没有骗人?有没有起贪心?有没有忌妒心?通通都有!有这些罪业,将来一定要堕落的。

我们是这样的众生,所以我们需要救度。那么需要救度的人,遇到了弥陀的救度,就会至心信乐。

阿弥陀佛说:「我就是来救度你的佛,我成佛就是为救度的,请你相信我的救度!你信受我的救度,你就会有安乐,你就会有安慰。」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这也是阿弥陀佛发愿所讲的。

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要拯救的是一切恐惧的人,让我们有安乐,所谓「众生安乐我安乐」。

所以讲,「至心信乐」是对我们提的条件吗?「我要救你,请你相信我」,这个谈不上条件。

第二句说:

「欲生我国」:「你要往生我的净土」。为什么呢?「娑婆世界是恶人、恶业、恶烦恼聚集的地方,在这里永远是受苦受难,我要把你救到我的净土」。所以宗旨里就说:「愿生弥陀净土」。这个「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也不是条件。阿弥陀佛主动呼唤:「你要到我的净土来!」

我们在这里说:「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愿意往生,阿弥陀佛到时候真的会来救我吗?会不会不来呀?」好像是我们主动在那里求。

其实,阿弥陀佛比我们更殷切,他在不可思议久远劫之前就呼唤我们说:「十方众生,你要来生我的净土,你要来,你要来,你要来!」

阿弥陀佛用他的愿、用他的慈悲打动我们,呼唤我们说:「你要来生我的净土!」那么这个「欲生我国」算是条件吗?不算。

我们大家愿不愿意往生彼国?(莲友答:「愿意。」)

我们愿往生,阿弥陀佛「欲生我国」这四个字就落实下来了。这也不算条件,只要我们愿意就好。

后面还有四个字:

「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地念佛,念我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也不是条件。为什么呢?因为六字名号是功德体,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没有功德,所以法藏比丘发愿说:「只要你相信我的救度,只要你愿生我的净土⋯⋯」

「可是,阿弥陀佛,我虽然愿意往生,但是我没有功德呀!你的净土那么庄严,我怎么能去呢?」

「好啦好啦,没关系,只要你愿意来往生,我的功德就给你,我六字名号的功德给你!」

怎么给我们呢?如果让我们很困难地得到,那也不能救我们。就好像我们是那个饿得要死的人,把食物给我们,如果很困难才能得到,放在楼梯顶上,让我们上去拿,我们都饿得要死了,爬都爬不动,站都站不起来了,我们拿不到。如果主动来放到我们嘴边,喂到我们嘴里,我们只要动动口就可以吞下去,这个就好了。

所以,阿弥陀佛把他的六字名号给我们,说:「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他要救度我们,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六字名号的功德布施给我们,如果要求我们一定要达到禅定一心,六字名号的功德才能归我们所有,如果要求我们一定要达到智慧开发,六字名号的功德才能归我们所有,如果有这些要求的话,六字名号的功德我们也得不到,对不对?

不要说这么高深的,如果一定要吃全素,六字名号的功德才能给你,那么这个世间很多人就得不到了,因为他不能吃全素,他吃不来。

所以,这些要求都是没有的。「只要你答应愿生我的净土,我救度你没有任何条件;不仅没有条件,而且我把我名号的功德送给你;不仅送给你,而且非常容易地让你马上得到──就用『乃至十念』四个字」。

「乃至十念」,「乃至」两个字是有很大的弹性,乃至清净心称念名号,乃至散心称念名号,乃至出家人的称念、乃至在家人的称念,乃至功夫深、乃至功夫浅,通通不论,这样的念佛叫做「乃至」。

「十念」,善导大师根据《观经》下下品,把「十念」解释为十声称佛,「你只要动嘴巴发出声音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就是你的了」。

但是这一点你要相信!「我只要这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就归我所有,这样的念佛就可以被救。」

如果这样念佛就可以被救,难道我们不会快乐吗?如果这样念佛就可以被救,难道不是容易吗?

如果这样念佛就可以被救,我们所有的众生就有得救、就有希望。

「乃至十念」,善导大师根据《观经》下下品解释为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我们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时间不一样,有的人是临终才遇到,有的人是二十岁、三十岁,平生就遇到,我们想一想,比如说我们在大海当中,正在那里头出头没,我们盼望不盼望人家来救我们?盼望。这个时候,有一条船开过来,我们的心是不是会归向它?这时候有人把我们救到船上,我们是不是一定会在船上、不要再下去了?因为水里太苦了,对不对?我们会在船上过得很安乐。我们会不会想要再下到水中?不会的。

真正体会到自己是一个需要救度的人,就要获得救度。他不获得便罢,一旦获得救度,就永远地在救度当中,不会离开。所以这个「乃至十念」,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上尽一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现在知道这句六字名号是救度我的。我是一个多罪多业的人,烦恼不断的人,妄想杂念纷飞的人,什么法门都修不成的人,将来必定堕落的人。我这样的人,只要念佛,佛就救度我,必定可以往生!」

我们被阿弥陀佛所救,我们就像那个从水里被捞到船上的人一样,我们就不愿再下去,我们一旦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我们就会一路念下去,就一辈子不会改变,这样才叫得救,对不对?这样才是被救的心情。所以,「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上尽一形」,就是说:我们一念「南无阿弥陀佛」,那就是一辈子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因为「我只有念这一尊佛,我只有被阿弥陀佛救!一旦被佛救到了,我就不愿意离开阿弥陀佛」。我是这样,你也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自然就会形成「上尽一形」的念佛。

那么,什么叫「下至十声」呢?有的人是平常就遇到这个法门,可是另外的人就没有这个因缘,他一直到临终,大约只剩一口气、念十声佛的时间,他遇到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他会不会说「我有念十声佛的时间,但是我不念十声,我只念五声」?他不会,他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有十声的时间,他念十声,他往生了,这叫「下至十声」。

如果说有一个人,他没有念十声的时间,他只有念五声的时间,他念了五声,那能不能获救?也能获救!因为就像刚才一样的,他一旦被救,就会愿意永远地和救度者在一起,他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经中说「令声不绝」,善导大师解释为「相续称名」。为什么相续称名?一个即将要死、需要他人救度的人,自然会念念不舍、念念不忘,不愿离开这个安乐的环境,不愿重返恐怖的境界。

所以,我们这样的念佛,「乃至十念」是个条件吗?不是条件。像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没有任何的条件。他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向专称」,「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只要我们一向专称──所谓「一向专称」,也不是条件,是阿弥陀佛要保护我们,把名号给我们,说:「你坐上我救度你的大愿船,不要下船,我能够保护到你。」那我们的心情呢,我们落在生死的苦海当中,被弥陀救上了大愿船,如果我们还想下来,证明是在做儿戏,不了解轮回之苦。一旦我们了解轮回之苦,了解自己是造业堕落的凡夫,这样念佛也就会相续念佛。

所以,「乃至十念」从弥陀这个角度来讲,就是他无条件救度我们;从我们这边来讲,就是我们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这个叫无条件救度。

至于后来有的人的解释,就离开了弥陀的誓愿,也离开了善导大师解释的意旨。

大家都知道有两句话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如果是这两句的话,那就是有条件。什么条件?就是「你念我的名号,要达到禅定。如果没有禅定的心,你是散乱的心,你喊破喉咙也不能够得救」,这就不叫「乃至十念」,这叫「禅定十念」。这种解释不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要求。阿弥陀佛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只要信受我的救度,愿生我的净土,你只要这样念佛的话,你不往生,我负责任!」他没有说要我们有清净心、禅定心。所以,这不是阿弥陀佛的要求,也不是善导大师的解释。这些是站在禅定的立场上所得的结论。修禅的人,他们认为「念佛如果没有禅定功夫,不管你怎样修持,都是不可以的」。所以他跟你说:「你念名号,你要有禅定。如果你没有,就算喊破喉咙,也是枉然。」但是,这样的解释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不是净土宗的宗旨,也不叫无条件的救度。弥陀的救度没有条件说「你一定要达到禅定心」,也没有说「你一定要出家」。如果说一定要出家,大家能够做到吗?做不到。也没有说「你一定要读这部经、诵那部咒」,这些都没有要求,这叫无条件救度。

阿弥陀佛和我们的分工

我们把第十八愿的愿文回头再来复习一遍。愿文非常简洁,非常干脆。第十八愿中,阿弥陀佛和我们众生有一个分工:三句话由我们来做,剩下的四句由佛来做。

「设我得佛」,这一句话跟我们有关系吗?这是法藏比丘发的愿,不需要我们来发愿;「好,你发愿,那我来看你的」,这句话是他做的,不是我们做的。

「十方众生」我们都包含在内,也是他要救度的物件,我们只要知道我们是在「十方众生」之内就好了。大家在座的每一位是不是十方众生之一?我们都是的。

下面三句就是由我们做的:

「至心信乐」,要我们真的相信弥陀的救度。大家真的相信弥陀的救度吗?(莲友答:「是。」)如果相信,我们就做到这一句。真的相信就不要怀疑哦!什么叫作怀疑?「阿弥陀佛,像我这样的烦恼,你救得了我吗?」这样的想法,是不是真的相信呢?(莲友答:「不是。」)这样的想法不快乐;「阿弥陀佛,我的罪业这么重,你真的救得了我吗?」种种的问号,那就不叫「至心信乐」。「至心信乐」是说:「我某某人,我这样的烦恼多多,业障深重,虽然念佛也没有清净,虽然想清净持戒也还达不到,虽然想没有妄想杂念、不起贪瞋痴却天天起,像我这样的人念佛,阿弥陀佛一定能够救我!」这叫「至心信乐」。这句是由我们做。

第二句「欲生我国」,也是法藏比丘对我们呼唤说:「你要往生我的净土!」我们愿不愿意往生?(莲友答:「愿意!」)相信自己是一个没有力量的人,大家愿不愿意往生?(莲友答:「愿意!」)这还差不多。我们愿意往生的话,第二句就已经做到了。

第三句「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随你的忙闲,你能清净心就清净心,你不能清净心也可以;你有时间就念三万,没有时间你就念二万;你精进勇猛你就念三万,不够精进你就念一万,或者是念五千、八千都可以。只要你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可以了。这样的念佛叫「乃至十念」。我们能不能做到?(莲友答:「能!」)都能做到!还有什么做不到?坐在那里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能起妄想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能起妄想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但是一样地救度他。你叫它不要妄想杂念,它偏偏要起,心猿意马,我们以为救不到了。好了,现在把你全部解放,只要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你口称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心里东想也好、西想也好,都没有关系──我当然不是鼓励大家去妄想,我们都希望心里清净一些──大家知道,这个跟往生没有关系。怎么说呢?大家有没有坐过船?有没有坐过车?(莲友答:「有。」)有没有坐过飞机?(莲友答:「有。」)那我们坐在飞机的位子上,有没有想「我坐在飞机上、坐在飞机上」,你不会这样想嘛;如果在飞机上一定不能想别的,比如突然想到厦门家里的钥匙没有拿,如果你这样一想就从飞机上掉下来,那这个飞机你还敢坐吗?(莲友答:「不敢坐。」)你坐在飞机上,只要你在上飞机之前,你要信受这个飞机,你如果要想:「这个铁家伙飞在天上,万一掉下来怎么办?」你不敢坐它,那就麻烦了。只要你相信机长,你敢坐,坐上去之后,机舱门一关,坐得稳稳当当的,只要你不下来,虽然东想西想一下,那会影响你吗?(莲友答:「不会。」)

世间的飞机是这样,六字名号的飞机也是这样,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一架飞机,从娑婆世界,航线很远,有十万亿佛土。飞到西方极乐世界,靠我们这边的波音747是飞不去的,一定要靠六字名号,对不对?

有的人不敢坐飞机,坐上飞机也不敢打盹。像我父亲,一开始不敢坐飞机,他老人家心想:「这么个铁家伙,怎么就飞上天了?要是掉下来怎么办?」因为我在飞机场工作,他到机场去看,每次看得很清楚,「它真的飞起来了,它真的降下来了」。看多了心里就痒痒的,他也想试一试。这时候,他就愿意坐上去了。

如果我们现在到原始森林的原始部落里找一个酋长,找一个最有智慧的一个族长,你说:「某某人,你坐上这个铁家伙,把你载到天上去。」「载到天上去?万一我掉下来怎么办?它会不会起火燃烧?」

首先他要有信心,有信心才肯坐上飞机。

那么,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要跨越十万亿佛土,娑婆世界什么东西都不能到,只有六字名号!

阿弥陀佛,我和他很有缘。原来我是在航空公司工作,现在仍然是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不过我现在是在阿弥陀佛的航空公司上班。阿弥陀佛是十方法界航空公司的总董事长,他派六字名号的飞机,普遍地开辟了航线,在我们娑婆世界开辟了娑婆到极乐的航线。那我仍然是做售票的工作,不过现在的工作改变了,不是叫售票,是送票,免费送,招呼大家:「各位旅客,欢迎乘坐六字名号的航班!」

我们是这样烦恼多多、业障深重,只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经文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谓的「摄取不舍」,就是救度我们、保护我们、不再离开我们。就像刚才的比喻,一旦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进了这句名号的航班,舱门一关,就把我们运载起来,这叫摄取不舍。我们坐在六字名号的航班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虽然有时会散乱,想到一些小事情,虽然有时会想到厨房里的饭菜,但是我们会离开六字名号的航班吗?不会。我们在六字名号的飞机里一起杂念,就「扑通」掉下去了,会不会?(莲友答:「不会。」)如果那样的话,六字名号谁还敢念?因为我们不可能做到不起杂念。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弥陀的救度是千稳万当的,是主动、平等的救度,而且这个救度是没有条件的,即使我们念佛当中偶尔──我们不是偶尔了,是经常杂念纷飞、东想西想,但是,只要我们的心是信受弥陀救度的,只要我们的心是愿生弥陀净土的,那些没有障碍。

我们坐上飞机,就是把自己交给机长了。只要交给他,他就负责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只要你肯交出去,坐上飞机,那没有问题。

当然,世间的航班还会出现故障、飞机失事,阿弥陀佛的航班不会有故障。阿弥陀佛就是机长,六字名号就是飞机,只要我们交给他──所谓交给他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信受弥陀救我,我让他救。怎么让他救?怎么上这个飞机?「我念南无阿弥陀佛,专念不改变」,这就可以了。那么,这样的情形,就是我们交给了阿弥陀佛。我们除了念佛,其他的我们做不到。我们虽然没办法做到不妄想杂念,但是怎么会影响救度呢?我都交给阿弥陀佛了!这个大家应该一讲就明白了。就像你交给机长了,你就坐在飞机上,偶尔想想别的事情,那是没有障碍的。

地震救人喻:主动、平等、无条件

前一段时间,2008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发生了汶川大地震,瞬间地动山摇,楼房都坍塌了,很多人被埋在地下。这个时候需不需要救度?需要。温家宝总理几个小时之内就到达灾区,感动了灾区百姓,「真是我们的好总理」。如果说总理坐在中南海的椅子上,让埋在地底下的人一直在喊「救命啊,你来救救我」,隔了五天才去灾区,这样的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吗?那怎么可能?那就没有慈悲了。

阿弥陀佛也是一样。我们娑婆世界是不是重灾区?我们是不是被埋在贪瞋痴烦恼业障的地底下呢?阿弥陀佛法眼观察我们娑婆世界重灾区,主动来救我们,他不会让我们在这里哭喊。「阿弥陀佛!你救救我吧!我都喊了你好几年了,我都喊了几十年了,你还没有来啊?」不是那回事。我们在这里还没有喊,阿弥陀佛就主动地来救度我们,将六字名号流传在这个世间。这是主动的。

我们来到灾区,救度埋在地底下的人,我们会不会平等救度?挖土机挖开之后,一看,「这个人是个大老板、公司董事长」,救起来;「那个人是穷光蛋,救起来也没有什么用」,就不救,会这样吗?(莲友答:「不会。」)或者「你是党员,我来救你」;「你是普通老百姓,就不救你」,会这样吗?(莲友答:「不会。」)或者「你是一个科学家,救出来对于社会有贡献」;「你是一个叫化子、普通老百姓,救出来对社会也没什么贡献」,这样就不救他,会这样吗?(莲友答:「不会。」)「这个人道德品格很良好」,把他救起来;「这个人原来是一个小偷,救起来之后还会去偷别人东西,干脆不救了」,会这样吗?(莲友答:「不会。」)这个时候只有一道命令:就是说只要哪里有生命迹象,往地下一探测,不要说是一个人,就是一只狗也要把它救起来,是不是?这个时候的救度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也不会把你挖出来以后,还要考一考你,说:「某某人,我们是共产党派来的部队,我们来救你,如果你不会背共产党党章,那我怎么能救你?」会这样吗?不会的。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如果说「某某人你虽然称念六字名号,但是如果你不会背我的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就是我的党章,你不会背我不救你」,他会这样吗?(莲友答:「不会。」)「你如果不会背《阿弥陀经》,只念六字名号,我不救你」,会这样吗?(莲友答:「不会。」)「某某人,你要诚心道谢,我才救你」,救你还要道谢吗?

在这个时候,即使是个小偷、罪犯,他只要是一个活人,我们就要把他救起来。如果不救,我们就没有尽到职责。我们把他救起来,还不能保证他不再偷东西。而阿弥陀佛是要把贪瞋痴的众生救到西方,永远解除贪瞋痴。我们到了西方,就不是凡夫,就是去成佛,阿弥陀佛怎么会不救我们呢?他如果施设条件,「某某人,你心不清净,虽然你念六字名号,我不救你」,会这样吗?(莲友答:「不会。」)

所以大家要了解,连世间的救度都是主动、平等,而且是没有条件的。这个时候来救人,不像平常。平常的话,给你一块面包,给你一瓶水,那都是要钱的,一瓶矿泉水两块五毛,一块面包三块,都是要给钱的。地震救人的时候,花多大的力气和代价都是义务的,挖土机也不会算钱、算费用;把我们接到医院去,医生也不会跟我们要钱,通通免费,因为这个时候是要救你。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更是如此。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弥陀的救度是主动、平等、无条件,其实这个例子也不足以形容阿弥陀佛的救度。

大家都在念佛,我们念佛,阿弥陀佛救我们,如果施设条件的话,那我们可能就得不到救度了。只有少数人能够得到救度,绝大多数的人都得不到救度。

我们心中往往有很多观念,这些观念都不是正确的观念。比如以为要达到某种程度、达到某种功夫,阿弥陀佛才肯救度。

我希望从今天开始,大家把这些观念放下。弥陀的救度是主动、平等、无条件。因为是救度的法门,救度的法门就是无条件的法门,有条件就不叫救度。

宗旨二:专称弥陀佛名

刚刚所讲的弥陀怎样救度我们?用他的名号。我们怎样获得弥陀的救度?第二句就是:

专称弥陀佛名

只要专念专称──「称」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专称这句名号,就获得弥陀的救度。这是最简单、最容易、最能够普救一切众生的法门。而阿弥陀佛正是以这句六字名号、以「口称名号,愿生我国」这样的心,就把我们救度起来,没有更高的、苛刻的要求。所以,「专称弥陀佛名」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方法,也是我们获得救度的方法。只要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被阿弥陀佛救到了。

这一句话我再重复一遍: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就被弥陀救到了。

没有更多的标准。

我们被弥陀救到了,我们就能够往生一定,决定能够往生,是不会有闪失的。在临终怎么样的死法,那是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作为一个众生、一个凡夫死时的状况,或者是脑溢血,或者是车祸,或者是遗传病;或者是在临终的时候意念很分明,或者是给别人的感觉好像是昏迷不醒,这些都不影响阿弥陀佛的救度,因为他现在就把我们救到了,他不是到临终的时候才救到我们,现在就已经把我们救到了。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被弥陀救到。我们临终是怎样的死法,都是不影响的。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我们只要上船,就是在船上了,就跟船是一体的。即使在船上打一个盹儿、打一个瞌睡,那都不会影响的。

《观经》里有这么一段经文: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解释这一段经文,对我们特别有启发意义,怎么显示「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呢?「念佛」代表什么呢?「摄取不舍」又有什么意涵呢?「摄取」就是救度,「不舍」就是救到我们,不再离开我们,保护我们。念佛的众生,善导大师解释说:只要我们是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就被阿弥陀佛救到了,阿弥陀佛就不再离开我们了。善导大师说: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只要你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通通都不论。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阿弥陀佛的心地大光明就恒常不断地照耀这个人,找到他,照耀他。下面说:

「摄护不舍」:「摄」就是摄取、救度。「护」就是保护。你专念弥陀名号,佛的光明就照到你。照到你就是救到你,救到你就保护你,保护你就不离开你,日日夜夜,今年明年,现在到临终,永永远远地摄护不舍。这岂不是说明我们只要念佛就被佛救到了吗?底下有一句话: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一切杂行杂修的人,阿弥陀佛的光明没有照到,没有救到,没有保护到。「余杂业行者」,往生怎么能够确定呢?所以,杂行杂修的人,往生不定,一百个里面难得有一两个,一千个里面难得有三五个。为什么呢?因为他靠自己的力量,没有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他没有被弥陀救到。

口称佛名

所谓「称」,是口称,由嘴巴发出声音。

念佛有四种: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

大声念,声音很大。小声念是小小声。金刚念是自己念自己听到,别人听不到,动动嘴巴、不发出声音,这个也是「称」。默念是心中念,自己心念。

心中的意念,相对来讲要求比较高一点,我们的心需要到某种程度的安定和安静。

一般所讲的「念佛要达到不起妄想杂念,要达到功夫成片」等等,那个标准就高了,是不是?

如果只要我们动嘴巴会念,我们会不会呀?(莲友答:「会。」)

请合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请放掌。这样的念佛就可以了,这样的念佛就达到标准了,就达到条件了。甚至也不需要这么大声,甚至六个字念不全、就念四个字也可以,甚至你念得再快一点、再慢一点,都行!这叫口称佛名,这叫「称」。

依据在哪里呢?依据在《观经》下下品:一个人在心中都没办法念佛,思想意识都没办法集中,他就要死了,四大分离了,他一辈子造作五逆重罪,阎罗王的大鬼就要来抓他了,地狱之火就要烧到脚板心了。这个时候,怎么让他达到功夫成片呢?他是「恐怖成片」了,「慌乱成片」了,哪有什么功夫?在这个情况之下,善知识跟他说:「某某人,你跟我一道念南无阿弥陀佛吧!」善知识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跟在后面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跟着善知识后面念了十句,当下见到金莲花犹如日轮来迎接他,一念之顷往生极乐世界。

若论这个造作五逆重罪、临终的人,他有什么功夫吗?他有什么境界吗?他有什么禅定吗?戒律、三福通通都没有。他念佛也没有什么功夫,什么都没有,他只不过是跟着人家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获得弥陀的救度。这个叫「称名」,这个简单不简单?(莲友答:「简单。」)阿弥陀佛慈悲不慈悲?(莲友答:「慈悲。」)阿弥陀佛的救度可思议不可思议?(莲友答:「不可思议。」)

如果阿弥陀佛虽然用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但是又跟我们说「口称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那就不慈悲了,对不对?喉咙喊破都枉然了,何况我们喉咙没有喊破?那我们是不是更枉然?如果是那样的话,佛就不慈悲了,法门也不殊胜了,我们也不能获得救度。

所以这里讲的「称」,称名的「称」,是有特别的意涵。善导大师就解释说:

  众生称念,
  必得往生。

既然称念就是口称,不论你的心散乱不散乱,也不论你的心清净不清净,也不论你是禅定不禅定,这些都不论。只要你口称名号、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就可以了,这个叫做称

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一个字不能改,他都有特定的意涵和内容,这才是祖师,才是弥陀化身。那么,后来的解释往往离开这个「称」字了,「你念佛要怎样地不起妄想杂念⋯⋯」,那样的话,对于往生还是心有起伏。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念佛,是以口业为主的,口称就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乘佛的愿力。佛的愿力,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具足,这是阿弥陀佛在本愿当中所设定好的。阿弥陀佛设定了最简单、最方便、最容易救度我们的方法,就是我们众生口称佛名,这样就可以被救。那哑巴呢?哑巴动动嘴唇念佛也可以被救。我就遇到过一个哑巴念佛人,他念得不清楚,但也可以被救。像我们在梦中讲话不清楚,如果在梦中也念佛,这样肯定也被救。有一次有十个聋哑人来皈依,他们念佛怎样都念不清楚,只要他们合掌,就代表他们在念佛,这样也可以被救。

所以,口称弥陀佛名是最简单、最容易被救的。三岁的小孩,两岁的小孩,他才刚会说话,你如果对他说:「小宝宝,你要念佛啊!但是,你只要在心里念,嘴巴不念。」各位做奶奶的、做妈妈的,回去告诉你的小孙子,让他在心里念、嘴巴不念,他会吗?他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是如果你带他念「阿」,他也会「阿」,「阿弥陀佛」他也会念,对不对?口称,一岁、两岁、三岁的小孩也会。我们再烦恼、再痛苦,怎么样?就像刚刚所讲的《观经》下下品的人,他也可以往生,这就说明口称容易。

为什么讲「专」呢?一方面是弥陀救度我们的慈悲,「你一定要专念我的名号,你一定要在我的摄取光明当中,你一定不要离开我!你一定要上我的大愿船,上来之后就不要再下去,你一定要坐我六字名号的航班,一旦进来,我就把你封住不让你出去」,这才叫专,这才显示弥陀的慈悲,不是对我们武断地要求:「只能念我,不能念别人!」他没这样讲。

十方法界的诸佛甚多,法门甚多,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救度我们的,只有这一尊佛,当然我们就专念这一尊佛。法门虽多,我们是修不来的。不讲任何条件就能让我们得到救度的法门,只有这个法门,对不对?我们当然是专念这句名号!这是很自然的,这就是专,所以叫做「专称弥陀佛名」。

如果不专,说明我们的心没有信受弥陀的救度,不了解自己是怎样的根机,也不了解弥陀是怎样的一尊佛。我们心中有怀疑,就会不专。大家摸摸自己的心,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我们念佛了,为什么还要去修别的法门?仔细想起来,是觉得这句名号还不够,「这样念佛就能救得了我吗?我还没有达到禅定,我还没有达到清净心,念这句佛号就可以了吗?这句名号的功德真的够了吗?如果达不到标准,佛会救我吗?佛的誓愿有这么彻底的慈悲吗?」我们有怀疑心,才会不专,才要杂。一旦心中知道六字名号之中,往生的功德、大宝海一般的功德完全具足了,没有任何的不足,要你去杂,你也不会去杂,为什么?《大悲咒》、《十小咒》、《楞严咒》、《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什么经、什么法,所有的功德都在六字名号里面,你怎么会杂呢?你不会!

再说,修持其他法门,都不是我们的根机所堪,即使我们会诵经,到临终的时候,通通都会忘干净,不用到临终,到我们记忆力衰退就不行了。即使我们现在打坐,心中好像有一点清净,有一点安宁,到了临终时候通通都不管用。不要说到临终,一场大病来临,当下就撂倒了。

宋朝有一位元照律师,他是律宗的祖师,他一开始就发愿说:「我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要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发了大愿,他的修行很精进勇猛。结果有一次他得了一场重病,当下就感受到神识茫茫,无法作主,平常所修的禅定功夫根本就起不了作用。这场病还好并没有要了他的命,他活过来了,这时才领悟到:原来平常那些修行都是靠不住的。

祖师如此,何况我们呢?那更谈不上。所以,圣道经咒对我们来说都是纸上功课,我们无法悟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做不到的话,这些都成为口头功夫而已。

口头功夫如果用来念佛,因为阿弥陀佛本愿不虚,你决定可以往生!

口头功夫如果用来诵经的话,只能得到诵经的利益,想要解脱生死轮回,摸都摸不到门路。为什么呢?因为那要靠你自己的修行。

而我们口头功夫的念佛为什么能够往生呢?「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坐上飞机了,我们口称名号如果不往生的话,阿弥陀佛就不成佛,跟我们的修行境界没有关系。我们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一定往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我负责!怎么负责?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以我的正觉、兆载永劫的修行,得证正觉的果,这种的功德来负责!」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正觉了,他现在已经成佛了。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为:「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专,是我们信受弥陀救度的必然的趋向。

同时,这个「专称弥陀佛名」,不是一般观念所认为的。仅仅就「专称弥陀佛名」这六个字来讲,很多人也会讲专,但是他讲专的后面,还有一句话,「你要达到某种功夫」。净土宗宗旨所讲的「专称弥陀佛名」,它是来源于前面的一句话──「信受弥陀救度」,是「信受弥陀救度」的「专称弥陀佛名」,跟我们的功夫毫无关系。这样,我们的心就可以坦然放下了。这是我们「信受弥陀救度」的「专称弥陀佛名」。

我们为什么要专称弥陀佛名呢?因为我们信顺这尊佛,只有这尊佛救度我们。我们只要称他的名号,就被他救到了。所以我们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从今天到明天、从明天到后天,从今年到明年、从现在到临终,我们都专念这句名号,这叫专称弥陀佛名。

这一点大家能不能达到?(莲友答:「能。」)能不能做到?(莲友答:「能。」)如果这个再做不到,那么十方诸佛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个方法能够救我们了。口称佛名你都做不到,那就没有方法了。

宗旨三:愿生弥陀净土

第三句是说:

愿生弥陀净土

这句话好懂,而且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也正是如此。就是说,我们称念弥陀名号,根本的目的、根本的意愿,是为了往生净土,不是为了开智慧。

有的人念佛是为了要有清净心,那不是弥陀的本愿。我们念佛,为了愿生弥陀净土就可以了;心清净不清净,这跟我们的根机有关系。根机好的人,他坐着念佛,他的心就清净了。根机不好的人,你要他这样坐着念佛,他的心就像翻跟斗一样,没办法清净。所以,心清净不清净与我们的根机有关系,所以就不论它。

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只要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也不是为了来生要升官、发财,来生做人、有大福报,都不是这一些。

宗旨四:广度十方众生

第四句:

广度十方众生

只要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百分之百、个个都往生;只要我们往生了,百分之百、个个都成佛;只要我们成佛了,百分之百、个个都可以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广度十方众生」,只有在我们这个法门当中才能够达到。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果不学这个法门,众生无边一个都度不了了。如果修持净土法门的话,就能够落实广度十方众生。这才是真正的菩萨道、菩提心、菩提行。

净土宗特色

下面我把净土宗的特色(有四句话)简略地再跟大家说明一下,也请大家跟我一道恭诵。请合掌。

净土宗特色: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好,请放掌。这就是净土宗的特色。我们刚才念的四句话、十六个字,每一句都是讲义中的一个标题。这些标题下面引用了相关的经文,还有祖师的解释,来证明这些标题的正确性,以及它们的详细内涵。大家回去看看,也就能够了解。

现在我简单说明这四句话为什么能够构成我们净土宗的特色。

所谓「特色」,就是我们这个宗门特有的、别的宗门没有的,这才叫特色。既然我们学习净土宗,我们修习净土法门,就要抓住它的特色。抓不住它的特色,可以讲就是门外汉。如果连特色都没有抓住,你学的是那个净土宗?那就跟一般的法门、一般的宗派一样,都模糊起来了。所以这个特色很重要。

特色一:本愿称名

第一个特色:

本愿称名

刚才我们说到「称名」两个字,称名是我们净土宗的特色。

佛教八大宗派,律宗的特色是什么呢?持戒清净、三业清净,这是它的特色。禅宗有什么特色呢?明心见性是它的特色。密宗有什么特色呢?三密相应是它的特色。天台宗有什么特色呢?止观双运、一心三观是它的特色。唯识宗有什么特色呢?唯识观、转识成智是它的特色。那我们净土宗有什么特色?本愿称名。称名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特色。

为什么要讲「本愿」两个字呢?因为这个「称名」各宗各派都在讲,他们都要求生净土,他们也在讲称名。不过他们讲的称名,跟我们这里所讲的称名是不一样的,我们净土宗的称名是本愿的称名。什么叫本愿的称名?就是不论你有没有功夫,不论你戒律有没有清净,不论你有没有发菩提心,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顺了佛的本愿,就百分之百往生,就是乘上了佛的愿力,这个叫本愿称名。

比如刚才所讲的那两句话,它就不叫本愿称名,它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叫禅定的称名,对不对?那就不是本愿的称名,就不是净土宗的特色。

还有人讲:「你虽然念佛,如果持戒不清净,那么你念佛也没有用。」那就是持戒的称名,不是本愿称名。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要救度十方众生的,既包括持戒的众生,也包括没有持戒的众生。既包括禅定的众生,也包括散乱的众生。阿弥陀佛是要救度十方众生的,他不是专门救度禅定的众生,所以为什么限定说一定要有禅定的功夫呢?

也有人讲:「我虽然称名,如果没有发菩提心,那称名也没有用。」这叫菩提心的称名。

本愿的称名呢,是你有能力发广大菩提心也好,没有能力发广大菩提心也好,十方所有众生,只要称名,就可以被救度。

所以,净土宗的称名是本愿称名。本愿称名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不论功夫深浅,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出家在家,一切身份不论,只论口称名号。口称名号就乘佛愿力,就决定往生,这就是净土宗的特色。

特色二:凡夫入报

第二个特色:

凡夫入报

「凡夫入报」为什么是净土宗的特色呢?首先,其他各宗各派所摄受的根机,主要是圣人的根机。譬如说持戒清净,谈何容易?明心见性,谈何容易?转识成智,谈何容易?止观双运,谈何容易?这些宗派都是以圣人的根机做为他们主要的对象,不是以凡夫为本。

那我们这个本愿称名呢,是凡夫为本的。你业障深重、心境散乱、罪业不净,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所以说「凡夫」。

所谓「入报」,你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仗佛本愿,所得到的利益是怎样的呢?不是往生凡圣同居土,不是往生化土,而是往生到弥陀的报土,这是净土宗特有的教理,其他的宗派没有。天台宗就讲:凡夫念名号也可以往生,不过往生的地方是凡圣同居土,这不是净土宗的特色。

「凡夫入报」是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专门楷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凡夫的罪业那么重,没有修行境界,怎么可以到佛的报土呢?因为他靠的是弥陀的本愿称名,因为称了弥陀的名号、靠弥陀本愿的缘故。所以这是净土宗的特色,是其他宗派都没有的。

如果我们学净土宗,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还在那里讲四土往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那可以讲你是不知道净土宗的特色,也不知道净土宗的宗旨,你也没有在学净土宗,你是在学天台宗的净土法门,不是净土宗的净土法门。

所以,各位,净土法门有各式各样的净土法门,有纯正的、有夹杂的,有天台宗的、有禅宗的、有唯识宗的、有密宗的、有戒律宗的净土法门。我们要学哪一个净土法门?净土宗的净土法门。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净土法门,才是救得了我们普通凡夫的净土法门。其他所讲的,是救度上根利智的。譬如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好,「我达到了,我的心不散乱了」,这才符合他的条件,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既然做不到,干嘛拿来要求自己呢?我们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不好吗?对不对?所以大家要专看善导大师的著作,专看弘愿寺所出的这一系列解释善导大师著作的书,保证再笨的人、再没有头脑的人、再没有信心的人,你听到都会心花怒放,「哎呀,原来我往生有份!」你那个时候才知道阿弥陀佛为什么叫无量光佛。为什么叫无量光佛?因为他的光照破了我们内心的黑暗,这才叫无量光佛。

如果我们内心仍然对生死大事怀有恐惧,一片黑暗,那「无量光佛」喊在嘴上,没有到心里来,那就不叫「佛光普照」,那块小地方都没照到,哪叫「佛光普照」?

学了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看净土三部经,你就能看得懂,而且你看了就会大安心,你就比一些大禅师看得还透,你就不会讲出「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两句外行话。这两句是外行话,对净土宗来讲是外行话。

如果了解了善导大师的思想,你就有了明亮的眼睛,所以大家要了解净土宗的特色。

特色三:平生业成

第三个特色:

平生业成

「平生」是指我们现在活着的时段,它相对于临命终时。「业成」的「业」就是往生净土的净业,这件事情成就了,不再改变了,完成了,叫「业成」。像我们现在身体还好好的,我们往生这件事,已经是铁板钉钉了,这就叫「平生业成」。

什么叫「临终业成」呢?临终的时候成就往生。他这一辈子都没有遇到佛法,都没有念佛,一直到临终的时候,才遇到南无阿弥陀佛,就像刚才所讲的下品下生的人,他念了十句佛号,佛来救他了,阿弥陀佛显现在空中,他随着阿弥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叫「临终业成」。

我们在座的各位,依我来看,今天这么多人可能还没有临终业成之人,都不是临终业成的。

大家请合掌,念三声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请放掌。

刚才进来了几位信众,如果进来的这几位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念过佛,突然撞进来了;一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今天突然撞进来,如果刚才念了三声佛,当下就断气了,那么当下就往生西方,这就叫「临终业成」。我们在座的没有一个,我们在座的是哪样的?我们如果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话,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叫「平生业成」,我们往生西方的事就定下来了。至于临终是怎样的死法,那没有关系。

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好像一艘船十点钟发船,有一个人在九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慌慌张张地来了,扛着很重的行李,穿着高跟鞋,「扑通」跳上来,鞋子掉了一只,但是来不及捡了,她上了这船,仍然可以到彼岸,对不对?她可以的,不过总是太慌张了一点,这么冒险,你怎么不早一点来呢?船长就提醒你,太冒险了。

还有另一位,九点半就轻松地坐在船上,选好了窗边的位置,看着海面的层层白浪,海鸥翩翩飞翔,喝着清茶,嗑着瓜子,打开报纸看一看。有这样的情况,由于他在船上的时间久了,刚好十点钟发船的时候他打了一个盹儿,睡着了。那请问:十点钟发船,他能不能够到达彼岸?(莲友答:「能。」)九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上来的人尚且都可以到达彼岸,九点半就坐在船上的人岂不是更能够心安神定地到达彼岸?是不是?(莲友答:「是。」)

那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家愿意做那个冒失鬼吗?(莲友答:「不愿意。」)现在不念佛、到临死就要断气了再来念佛,那就是冒失鬼,就怕那个时候你一下没有想起来,也没有人提醒你,那就掉下去了,那就上不了船。

我们现在在观音寺的这个佛堂当中,听到善导大师的教法,我们现在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现在就是九点半坐在船上的人。我们能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啊?(莲友答:「能。」)我们是不是更有把握啊?(莲友答:「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气定神闲地往生啊?(莲友答:「是。」)这个叫「平生业成」。好不好?(莲友答:「好。」)好就要鼓掌啊,这个是为阿弥陀佛鼓掌,也是为我们自己鼓掌,他的救度特别安稳,所以这才叫「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的心中永远不安稳。比如说我们临终的时候,不幸得了脑溢血,或有什么其他障碍,就好比那个九点半就坐在船上的人,到九点五十八分他打了一个瞌睡,在睡觉,那没有关系的,一点问题都没有!阿弥陀佛神力无碍,这点算什么?如果一个脑溢血他都救不了你,那还能把你救到西方极乐世界吗?所以,根本不成问题!我们觉得是大问题,对阿弥陀佛都根本不成问题,早就在他的摄取不舍的光明当中。所以,罪障、业债对他来讲都不成问题,自然地把你救到西方极乐世界。好不好?(莲友答:「好。」)

特色四:现生不退

第四个特色:

现生不退

一般所讲的是:「往生极乐世界,到那里达到不退转,然后慢慢地修行,只进不退,慢慢成佛。」这不是净土宗的观念,这是一般的观念。

净土宗的特色是: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以凡夫之身,获得不退转的果位。

那怎么可能呢?就像刚才所讲的,我们坐上了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航班,就只进不退。坐上了他六字名号的大愿船,就只进不退。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的摄取不舍,我们就不退转,这是靠佛力,不是靠自力。若靠自力,我们都是退转的、堕落的。

所以,这个「现生不退」,它标示的什么呢?我们一到极乐世界,就快速成佛,没有所谓的还要慢慢地修行、慢慢地成佛,没有。现在在娑婆世界就现生不退,一到极乐净土,就快速成佛。所以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就说:

  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就是速成佛。所以在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二十二愿,就是我们的快速成佛愿。他说往生我国的人: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什么叫是「超越常伦诸地之行」?「常伦」就是平常次第的、一般性的,从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慢慢修行。但是,「到我的极乐世界,是超越常伦诸地之行,你不必这样」,是超过了。

就好像上楼梯,一个台阶、两个台阶、三个台阶,一层楼、两层楼、三层楼,那就是一般性的。如果是坐电梯的话,三十层、五十层、一百层,「唰」就上去了,不要一步一步地上,这叫超越。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经过五十一个阶位慢慢地修习。在这个娑婆世界现生不退,到了极乐世界,「超越常伦诸地之行」。直接升到楼顶上,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光、无量寿。但是并不是显现佛的果位,因为极乐世界只有一尊佛,所以退而显现为一生补处的菩萨,所以叫「超越常伦诸地之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现前」,不要等到明天,不要等到第二念,当下、现在、立即,这叫现前。立即就能够像普贤菩萨大愿王,回入娑婆展现大愿之德,叫做「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所以,净土法门很超越,这是净土宗的特色。其他宗派就没有这样,他们的解释都是比较迟缓,比较艰难,比较不容易,比较没有这么殊胜。

记在心中

净土宗的宗旨和特色,希望大家能够把它记在心中,多多思惟,能让我们增加法喜,能让我们开发智慧,感觉到净土法门真是殊胜,我们的往生真的有份。

现在我们再把净土宗宗旨和特色复习一遍。请合掌。

净土宗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净土宗特色: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
  现生不退。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