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9日于广西南宁与大学生座谈
年轻学佛
【净宗法师开示:】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因为听到佛楷居士说,有很多年轻人学佛,学净土法门,我听起来非常高兴。可以说,很多事情成就在年轻人,年轻人代表佛法的未来、佛法的希望。同时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就能够跟佛法结上殊胜缘份,而且能够以佛法指导我们的人生,我想大家是很有福报的。我在你们这个年纪,学校并没有佛学社,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气氛。所以首先恭喜大家。
我们平常接触的人,多数都是年纪大了,有一点人生阅历之后,思考人生而接受佛法的。像在场各位,这么年轻,在学校读书就能够接触佛教,还不多见。所以想听听大家对佛教的认识,或者想对佛法有哪方面的了解,这个也是想要和大家沟通的。
人生之目的
佛教的法门很多,净土宗的法门在佛教里被认为是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门,是一种很成熟的信仰。往往年轻人学佛,学净土的比较少,学禅的比较多。大家的基础不知道怎么样?会不会想说「念佛很单调,佛那么远,不知道到底有没有?」
大家知道人生之目的吗?我们是人,我们活着,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我就从「人生的目的」和大家聊聊。
在我年轻的时候,像你们这个年龄,几乎也谈不到人生有什么目的。因为那时候也没有接触到宗教,人也比较年轻,身体也比较灵光,有力量,大致像一般人一样,想在学校争取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有一番好的作为,所以没有考虑过什么人生的目的。人活着就要做事情,做一番事业,对人生目的这件事的看法也比较淡,也没有去思考,也没有人提起。
后来经过人生的历练,就会去思考:「人活着到底为什么?」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我们来这个世间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情。
比如说,你做了教师,这是一个职业;他做局长,这是一个职位;他发了财,他很富有⋯⋯,但是这些都不能构成我们人生的目的。为什么?所谓目的,就是一旦达成,你就满足,死而无憾,这叫做目的。
比如说我们到饭店吃饭,我们去饭店的目的就是吃饭,吃饱了,不会留在那个地方,钱付完就走了,因为目的达到了;到市场买东西,买到了自己满意的东西,目的达到了,我们就会走了,也不会在那里徘徊,到处去找,好像没达到目的。
但是观察我们的人生,绝大多数人活到七十、八十岁要走的时候,有谁可以拍拍胸脯说「我人生的目的达到了,我可以满足、安乐、平静地离开人世」呢?大家有没有见过临终的人?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莲友答:「没有。」)
你们确实比较年轻。那你们也可以想像,比如我们的家人,祖父母、亲属,或者医院里边的老人离开的时候,能够满意、满足地离开吗?不管活到八十、九十,甚至一百二十岁,在人生最后,无常到来了,他就想再活下去,是不是?把所有的钱都交给医院,哪怕十天也好,再给他活十天;再给医院钱,再让他活三天也好。他之所以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他人生的目的没达成;到底是什么目的,他也不知道,好像活下去就是目的,永远要活下去,不愿意离开。这就是因为不知道人生的目的,所以就过着没有目标的生活。
就好像坐火车,我们一旦买了票、上了车,比如从南宁出发要到北京,我们的目的地很明确,一路上虽然谈笑风生,或者观看两边的风景,但是我们心中只想到北京。到天津的时候,心想:快了,快接近目的地了。等车进北京站的时候,我们就要准备行李了,列车员一播报,我们马上打点好行李准备下车了。会不会说北京到了、我们还不愿意下车?不会。因为火车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对不对?不会说「我永远不下车,最恐惧的就是下车;我在车上坐就可以,车跑到什么地方我不管」。
从人生的列车上,我们看到两边很多的风景。临终的时候,很多人都想赖在车上。阎罗王请他下车,他说:「不行!我不愿下车,我宁愿赖在上面,哪怕再多几个月也很好。」这就好像一个坐车的人,他以坐车为目的,没有真正的目的地。
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就是以活下去为目的。如果是这样子,痛苦不痛苦?痛苦!因为这个目的是永远达不成的。人有生必有死,如果把不死当做自己的目的地,要永远地活下去,这不是一定会失望吗?最后他会活在绝望当中,会在目的根本不可能达成、也不知目的地究竟在哪里的状况下,很失落、很悲伤地离开这个好像花花绿绿、阳光灿烂、亲朋满座的人生,一个人孤独地离去。
人的死亡,临终都是很痛苦、很孤独、很恐惧地走向茫茫的黑暗,前途如何?全然不知。
对人生未来这样的大事情,大多数人因为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因为忙于事业,没有做严肃的思考,或者说都在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如果可以接触到佛法,佛法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多是中医大学的学生,中医是治病的;佛法不是给我们治病的,也不讲经脉、穴位,那佛法究竟讲什么呢?佛法讲的就是要达成人生的目的。
人身难得
以佛教来讲,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世间是很尊贵难得的,佛说「人身难得」,经典用比喻来说明人生难得。人的这种生命形态非常尊贵,非常稀有难得。难得到什么程度呢?佛陀打了比喻,一个叫「高山垂线」,一个叫「盲龟浮木」。
「盲龟浮木」这个比喻一听起来就知道人身非常稀有难得。这个比喻是说:大海中有一只盲龟,它平时深藏于千丈深海,百年才出水一次。又有一块浮木,中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经是机会渺茫,更何况要值遇浮木的孔洞?盲龟和木孔相遇,尚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但是凡夫轮回六道,想要再得人身,比这个难上万倍!我们用数学的机率来衡量也无法衡量──人身太难得了!
「高山垂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山顶往下放一个大线团,然后把线往上抽,抽得越快,线团越往下跑,什么时候能将线团抽上去呢?即便这个有可能,可是下次得到人身比这个还难。或者山底下有一根绣花针,从山顶上放下一条线来,要穿过这个针孔──大家穿过针吗?从山顶上垂下一条线,线要穿过针孔,风一吹,线就跑掉了,穿也穿不进去。佛陀说,即使这个能达到,我们下次得到人身的机率比这个还小。所以,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人身是道器
佛经上说,我们这样难得的人身是一个道器。比如这个水杯,它也是一个器具,什么器具呢?装水的器具,我们拿它可以装水来喝。佛教说人身是道器,就是成道的器具,是我们修道成道、脱离生死轮回的一个机会、工具(器,就是工具)
。所以,我们的人身如果不拿来为道服务,而是拿来赚钱,把我们的生命为钱服务,或者为其他世俗的事情服务,这样的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价值就失掉了。因为我们的生命何其尊贵,即使整个地球的资源给你,说:「某某人,现在整个地球的石油、矿产、森林、土壤都给你,但是你把命拿出来。」我们干不干?我们的生命是整个地球的资源换不来的!可是很多人不这样想,一辈子赚一百万就满足了,一百万就把他换掉了;或者命高一点,一千万就把他换掉了。
所谓道器,就是以道做为我们的正业。在佛法当中遇到契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在我们这短暂的生命当中,七十年、八十年,哪怕三十年、五十年,就可以达成我们的目的。
以佛教来说,生命的流转无始劫来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尽头。而今生我们得到人身了──如果我们今生是只蚂蚁,对蚂蚁谈佛法,就如对牛弹琴,它很难听得懂,很难沟通;如果我们投胎做了猪马牛羊,也不行;如果我们投胎做地狱众生,那更痛苦,在那里受刑罚,也闻不到佛法──不要说地狱,就说在监牢里边,也进不去和他谈佛法;如果我们投胎做天人,他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在那边享乐,他也没有兴趣来修学佛法。所以,就成佛来讲,六道的这几种生命状态不是最尊贵的。恰恰是我们做为人,思辩力比较强,本身也比较有闲暇,既不像地狱那么苦,也不像猪那么愚痴,也不像天人那么享乐(一享乐,人就容易迷失意志,所以说「富贵难学道」。享乐就迷失在乐当中,受苦就局限在苦当中)
,而人是苦乐交半,又有思辩能力,所以人身这样的形态最容易修学佛法,最容易听闻、修习,通过修习佛法,以我们短暂的生命超越过去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以这样几十年的生命完成过去无量劫以来无法完成的事业。
人生最终的目的
解脱生死轮回是一件大事,这个目的达成了,可以让我们对这一期人生感到圆满而无所遗憾。如果这个目的我们不知道,或者知道却不能达成,那都是很痛苦的。即使做了亿万富翁,离开人世的时候也不会说「哈!哈!我这一辈子来做了亿万富翁,我多么的显赫,人家多么的羡慕,现在我要死了,我很满意了」,不会这样,因为那个时候他觉得亿万家产对他毫无价值。即使你在这个世界上名气很大,你是世界冠军,你是明星,你是国际的知名人物,死的时候也是会一片黑暗,也会茫然,不会因为这样而说「我人生满足了,我目的达到了」,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完成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很多的追求,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先明了人生最终的目的和方向。
大家都还年轻,在这里谈人生的目的、方向,大家都还在思考。也许到了三十、四十岁的时候,连这样的话题都谈不出来了,因为天天和老婆吵嘴,小孩要上学,领导批评你,工作压力大,「怎么办?过得很没意思,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又能怎么样呢?」回家只能喝喝酒、抽抽烟,每天就这样糊里糊涂过了,连思考人生的动力都没有了。大家现在年轻有活力,能够思维,在这个时候找到人生的目的,特别有福报。
比如开车,作为驾驶员,当然希望有一部好车,特别现在有很多名牌车,宝马、宾士,安全系数很高。好了,现在车况好,油也足,路也好,风景也好,驾驶员身体也好,这是不是很好啊?开车上路了。但是他不知道要往哪里开,不知道开车去哪儿,他会不会茫然?虽然车非常好,他能满意吗?「我的车比你的漂亮」,但是人家开车都很满意,人家都有目标、方向,到哪里停、什么时候到,目标很明确。他这部车是身价百万、千万的好车,可是开车的这个人,他不知道要往哪里开,前面是悬崖还是大河,他都不知道。他从上了路就不停地往前开,但是这样开下去,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前面是一座断桥,开到那个地方必定要栽到大河里去。
我们踏上了人生的路,开了人生的车,开呀、开呀⋯⋯,大家都希望有好的房子、好的身体、好的家庭、好的工作、好的收入,这就像有了好车一样,即便这些都满足了,如果你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地,或者说人生的目的地就是殡仪馆、火葬场,这样车勇猛地往前开,装满了油,挂到了最高档位──我们来观看世俗的人,几乎大家都是这样的,希望有一部好车,可是没有先把目的地搞清楚。
我想即便我们开的是一般的车,普通的车,甚至是破烂的车,只要它能往前走,如果能到一个很安乐的地方,这样他开起车来,也会很安心;即便我们开了一部非常好的车,可是目的地不明确,甚至前面是悬崖绝壁,大家能安心吗?不能安心对不对?
所以很多人问:「你们和尚算不算命?」以为和尚是算命的,他就关心算命。其实我们佛教,正确的信仰是不关心算命的。算命没有意义。算命先生能告诉你说:「某某人,你人生三十岁如何,四十岁如何,五十岁如何,六十、七十岁如何,然后八十岁就要寿终正寝了,到时候阎罗王就请你去作客。」(不过,到阎罗王那里作客没那么好的招待,然后你就六道轮回去了。)
告诉你的人生是这样,就好像告诉你:「你开车上路,旁边有一个加油站,再往前走有一个叉道口,再往前走有一个小山坡⋯⋯」再往前走算命先生就不能讲了,为什么?因为车开到最后那个地方就是一个断桥,「砰!」就掉到大河里去了。即使他把这条路讲得很明白,对于我们开车的人有什么帮助呢?没有对不对?佛教告诉我们说,你顺这条道路往前走,半路上你知道得再清楚也没有意义,你最终一定要从断桥掉到河里去的。
佛法说:「你现在往这边走,拐一个方向过来,将来就可以到达一个美妙的家园。」这才是提醒我们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佛法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佛教不讲算命,而是要改善我们的人生轨迹,把我们本来趋向三恶道的生命,扭转方向,走向解脱,走向净土,佛法要给我们人生这样完整的转向。
至于说我们在世间是不是一定要出家呢?是不是什么事都不干?不是的。我们仍然有照常的学业、工作、职业、朋友、社会交际等等。做这些都是人生的表相,本身不构成人生的目的,我们只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而已,我们是以这样的身份达成人生的目的。比如说我们虽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当中,我们仍然可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所以佛法说我们得到人身是很难得的,我们的生命无比尊贵,不要把它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世间的琐碎事情上面。我说的不要浪费,是不要把我们的人生捆绑在世俗上面,把人生的全部和希望捆在上面,浪费了我们的生命,这样就太可惜了。
我不知道大家学佛是想在佛法里面得到什么?或者依靠佛法是怎样的感受?大家可以谈谈。
念佛一样闷闷的⋯⋯
问:我现在念佛,每天还是有很多烦恼,在没有往生净土之前,还不够快乐,念佛一样闷闷的,也觉得单调,如果去学禅或学密还感觉有一点味道。
慧净法师:根本上来说,一个人会希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因为了解这个世间的不究竟,对这个世间有厌离心,以及对极乐世界的欣喜向往,也就是所谓的「厌秽欣净」、「离苦得乐」。一个念佛人,他固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但是那一种安稳跟法喜是胜过一切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喜与安心,表示他对于世间的苦,对人生根本上的罪业、烦恼还没有很深的认知;对于弥陀救度的可贵性,将来能往生极乐世界的难得、殊胜也未彻底了解,因此,固然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可是那种欢喜心非常地小,抵不过人间种种的苦恼。
如果真正了解世间的苦恼、六道轮回的巨苦,了解自身力量的薄弱、世间的无常的话,而他又受到弥陀的呼唤,必定是有法乐的。
当然,只要还活着,就难免有生活上的苦恼,但是这些苦恼却是浮面的,内心深层的那种法乐,就好像长江底下的水,是持续而且强韧、不间断的。
所以,如果真的觉得自己已经信受弥陀的救度,可以说是有安慰、有法喜在内心之中的,不管寿命是长还是短,他不会因为这样而苦恼的。尤其了解,在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当中,人本来就是各有各的业报,想长寿未必能长寿,希望现在马上往生也不可能。所以信受弥陀救度的人,长命也可以,短命也可以,他不贪生,也不怕死。因为他有因果的信仰,所以即使他希望长寿可是却不能长寿,他也比较不会那么怨天尤人,或者想早一点往生却不能如愿,他也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苦恼。
总之,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今生会有弥陀的安排,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通、遇事的祸福,他是任凭弥陀的。
每一个人的命运是我们自己造来的,是抱怨不得的。而且,既然背后有弥陀的安排,一个信佛、念佛的人,他一生当中就会安于弥陀的救度、安于专称弥陀佛名这一个法上的。他不会认为说,「离往生还有好几十年,这几十年要我念佛,安于净土教理,好像有所缺失,所以我想去学禅宗、密宗,或者研究其他玄妙的教理」,他不会这样的。
或者他会想去了解禅宗是什么、密宗是什么,甚至喜好玄妙的境界,可是在他的内心当中,始终是仰信净土法门,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始终以这个为他最高、最可贵的享受,所以他不会去转修其他的法门,也不可能退转于净土的道理之外。纵然有好奇心,可是对他来讲,密宗、禅宗或者一些殊胜不可想像的境界都不比净土好,也不比念佛来得简单、殊胜。真的信受净土法门,就会有这个观念和心态。
你说虽然念佛,但在还没有往生的这几年会觉得孤单、寂寞,不如再去学其他的法门,甚至现在不学净土没关系,先学其他的调剂调剂人生,一旦差不多七老八十了,再专心念佛也来得及,是吗?会有这一种观念,一方面是不了解人生无常,一方面是不了解净土法门的殊胜。净土法门的殊胜是超胜学禅、坐禅的喜悦,也超胜密宗的感应及任何超心理现象的如意境界的。
刚刚净宗法师和大家谈「人生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年轻人对人生目的这种事情是比较有敏锐度的,因为人一旦步入中年、老年,思维就迟钝了。一方面是心思都放在事业、家庭、交际、应酬了,一方面是脑筋比较钝了。反而是在就学这个阶段,心思比较灵敏,也没有事业、家庭、社会交际应酬这一些压力,所以往往会对于未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个问题比较有敏锐思维。释迦牟尼佛在年轻的时候,甚至年幼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一旦毕业了,接下来就是忙着就业、找物件,孩子生下后责任就更重了。对于「人生的目的」这样的命题,大家有没有曾经在心中浮现,甚至好好地去思维呢?
问:对于人生的目的也曾想过,有时候也想不出来,甚至感到恐慌、害怕。以前听到净宗法师的光碟开示也曾感觉法喜,可是过了之后,烦恼又来了。
慧净法师:佛法贵在「多闻熏习」。我们的脑筋是很容易淡忘的,所以对法义要多闻熏习,这样法乐、法味就能反复地在我们心中浮现。
还有,念佛会觉得枯燥乏味,是因为对这句名号的内涵不了解,如果了解名号内涵的话,他念佛永远都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内心永远都有法味,都有安慰。所以,可以进一步去了解这句名号的内涵,去了解这句名号的功德利用,也可以多看《念佛感应录》这一类的书,因为「理论不如根据,事实胜过雄辩」,道理讲得那么多,可是如果没有应验、根据的话,总觉得隔了一层,《念佛感应录》当中就有很多这一类的真人真事。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所谓「名体不二」。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呢?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佛。这尊佛为了众生,经过了五劫的思惟,思惟四十八大愿,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把十方众生看成是他离散的独子,悲切地呼唤独子回来,长久以来都为独子的回来而准备美好的家园,准备充分的旅费。
法藏菩萨成佛之后,就成就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句名号不只是白纸黑字而已,不只是一个声音而已,而是有阿弥陀佛的悲心在里面。就好像「妈妈」两个字,有亲生母亲的悲心在里面一样。这句名号就是有这种弥陀的悲心,有弥陀的眼睛、耳朵。我们称念他、礼拜他、想念他,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看到了、听到了、知道了。这句名号充满了弥陀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愿大力、大神通,这句弥陀名号是活灵活现的。念他,阿弥陀佛应声而现,大放光明。如果有不吉祥,当下会带来吉祥;如果有不清净,会带来清净;这一生当中如果是短命的,虔诚念佛就会消灾延寿;如果是苦厄的人生,就会转为平顺的人生,所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所以,这句名号给我们的感受是非常温暖的,念起这句名号,会让我们非常感动。固然我们是贪瞋痴妄想杂念的凡夫,一面念佛、一面有杂想妄念,一面杂想妄念、一面又是在念佛,妄念与念佛交杂,但始终心底是有法味、有安慰的。晓得弥陀不因为我们有妄想杂念而厌弃我们、拒绝我们,他还是始终摄取不舍。像慈爱的父母有两个儿女,对那个比较软弱、甚至是智障的儿女较为疼惜,给予更多的关怀一般。所以,想到我们的烦恼特别重,妄想杂念特别多,就回思阿弥陀佛反而对我们是加倍地关爱,关爱的眼神都不离开我们。能做如此的思维,了解这句弥陀名号的功能,自然念佛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人往往是很好奇的,固然学这个法门,在这个法门当中也得到法喜,也了解这个法门殊胜的道理,可是密宗、禅宗毕竟没有接触过,所以会想去了解。如果有这种好奇心,无妨去认识看看,可是始终要把握:只有净土法门才能解决我们的生死轮回,只有这句名号真正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的无上功德。
所以,应先深入我们这个法门、通达我们这个法门之后,有什么好奇心再去探究。像我本人也是这个样子。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就早晚打坐,所看的、所思维的,也是明心见性这方面的道理。出家之后,一开始也是钻研这方面的道理,可是经过几年,我就晓得我不是那种根机。而且,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即使大彻大悟了,他最后还是归入净土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何况我们呢?所以我就放弃禅的修习了。
对于密宗,在二十四、五年前,台湾正逢密宗兴起,很多人都在好奇密宗,那时候我就想:密宗到底讲什么?有什么殊胜?务必也要了解一下,而与其在台湾接触第二手资料的密宗,不如直接就到西藏、尼泊尔,所以我也到尼泊尔的喇嘛庙住了一个月。之后我就感受到,密宗困难、复杂,又不比念佛简易、殊胜。
禅密我都是这样摸索过来的,在了解之后,我就不再好奇其他任何的法门,一点点好奇的起心动念都没有。
所以,如果对其他法门有好奇的话,那也没关系,但是要先对净土法门正确地了解、掌握之后,再去好奇其他的,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净土宗的殊胜。
以佛法的角度来说,大家年纪轻就能遇到这个法门,并且肯定这个法门,是有宿世的善根与智慧的,而且这种智慧是大智大慧。我们还没有深入经藏,智慧、行持都不如以前的高僧大德,怎么能说是大智大慧呢?是的,因为我们逢遇的是弥陀这个不可称、不可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的法门,所以等同有那种智慧。如果没有那种智慧,可能我们就遇不到,甚至不相信。
然而,这种智慧是来自于佛的恩赐,不是我们自己所产生的,我们相信、接受,就能让我们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如果我们不相信、不接受,即使我们有再高深的学问、智慧去理解高深的道理,可是还是生死轮回。因为以我们凡夫而言,恶业多,善业少,如果不是仰靠弥陀的救度,人一死,就要受到阎罗王的审判、刑罚,到时候那种学问、智慧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所以,即使毫无文化的人,他能遇到这个法门,就表示他有大福报,而且福报是很深厚的;他能相信这个法门,就是有大智慧。《阿弥陀经》就讲「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我说能够受持念佛法门,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学密宗、学禅宗,即使大彻大悟了,他如果没有归向净土,仍是轮回凡夫。「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当下随业流转。因为他还没有达到业尽情空,烦恼业障还在。
弘扬我们这个法门,我们再怎样地没有慈悲,小慈小悲都谈不上,可是因为我们弘扬这个法门,那个功德是大慈大悲的功德,是大愿大力的功德。
大家虽然年纪轻轻,可是能够肯定我们这个法门,所以希望大家先深入、贯通我们这个法门,之后如果对其他法门或现象好奇,将来也可以去好奇,经过了解之后就不会再好奇了。
净宗法师:你们两人问的问题有一点共通性。刚刚上人开示的,一是对「人生是苦」的认识。如果我们对「人生是苦」没有本质的认识,可能我们对信仰的追求就不会那么深入,而是表面的,肤浅的,观念性的,会觉得「哎呀!念佛好像也没什么味道,还不如学点别的东西」。可是念佛是要解决我们人生根本的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枝末问题自然会解决。可是我们现在是枝末上不太快乐,所以这根本上是我们对「人生是苦」不清楚。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是苦」,我们到底体会多少?假如我们学禅、学密,这个苦是不能解决的。时机因缘所限,这个人生根本的大苦恼靠其他任何法门是解决不了的。
就比如一个死刑犯,这个死刑犯随时会被抓起来坐牢,然后砍头。这样一个人,他偏偏得到国王一张免死牌,他是不是会感到这张免死牌很珍贵?他的生命都在这张牌上面,他会不会去哪里就带到哪里?他会不会觉得带着这张牌很枯燥,说:「一天到晚带着有什么意思?我已经带了好几年了⋯⋯」他带着免死牌,还可以喝豆浆、吃油条,可以感到肚子吃饱的快乐。如果没有这张免死牌,油条也吃不好,豆浆也喝不好。这是免死牌对他的重要性。
要了解,我们是随时会被烦恼的怨敌、被无常的阎罗大鬼抓去三恶道轮回的,偏偏我们得到一张南无阿弥陀佛的免死牌,他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怎么会说「念佛也是没什么味道,我先放下来,我才三十六岁,我还可以活三十年,这三十年中还可以搞搞别的⋯⋯」,这是不了解我们的人生状况,不了解这句名号的重要意义。
对我来讲,恰恰相反,一旦接触到佛法的书,世间的书就像糟糠一样,没有味道了,真是这样,确实如此。那么佛法这么多法门、经典、宗派,祖师大德、阿罗汉圣者,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心地,但依我们的根机,一旦遇到了净土法门,可以说其他法门的书看了都没有味道了,都不会再好奇了,因为那些不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
所以这个法门尊贵,要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现状有痛切的认识。我们离开了这句名号,还有心思去讲那些所谓的快乐、法喜吗?只不过是清凉油般的,清凉油在身上抹一下,凉快一点,但是大命都快没有了,生命都保不住了,涂一下清凉油又能如何?如果生命的根本问题能够解决,自然会觉得有安慰、有法喜。希望大家从这方面好好体会,不要抱有那种观念:「我才三十六岁。」也可能三十六岁就是最后的句号,谁知道呢?谁也不知道。每天地球上都爆发很多事情,像汶川大地震,二十六岁、十六岁都有,他们怎么知道一夜之间就走了?阎罗王不管你才十六岁、甚至才六岁,他都不管,该归他收的,网罗无遗。
刚才上人开示说,年轻的时候,对人生的目的可能更敏感、更敏锐。大家正当年轻,正在读书,但是我们都会从年轻走向年老,对不对?我们现在读书,将来也要步入社会工作,那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心胸来步入社会?我觉得大家入到佛门,了解佛法,真的是很有福报,因为这个社会可谓暗礁重重。到社会上,就业的压力,人事的纠纷,现在的人心也不像以前那么纯朴了,在这样的社会里边,大家都觉得老实人难作,其实是因为没有信仰佛法,如果信仰佛法,信仰能够扎根,懂得因果报应的原则原理,懂得念佛,佛光就会保护我们、加持我们,那你们到社会上去,可以说起跑线就跟别人不一样。以找工作来说,找工作就是凭知识、技术、能力,但是念佛的人就不一样,我们背后还凭阿弥陀佛的加持、阿弥陀佛佛光的保护;还有,念佛能够增加我们的福报;还有,我们本身信因果,从我们内心、脸上所放出来的那种光明,会让来招工的老板一看,「唉呀,这个年轻人有一种吸引力。」他自然会录用你。我们很多莲友的孩子有信仰,去找工作的时候,一看表面,他不精明,讲话表达也不是超人一等,学习成绩也不是第一等好,只是平常差不多,但他往往就能找到好工作,因为他给人的感觉好像有点不同,虽然也说不上哪里与众不同。
我们念佛人就是如此,不管什么时候去找工作,这句佛号绵绵相续,面试的时候即使你答得文不对题,他也会请你。别人是东望西望、祈求渴盼的眼光,你往那儿一站,气定神闲,那就不一样了,鹤立鸡群一般。
如果信仰没有扎根,可能气质就不明显,尤其是面对未来的人生。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将人生的目的建立起来,人生的目的就是:愿生弥陀净土。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已规定了我们人生的目的,说:「十方众生,你欲生我国,你不往生我的净土,你就死路一条,你就去六道轮回。」他不是吓唬我们,而是希望我们人生快乐,但是我们人生是苦的,佛讲人生是苦不是吓唬我们,这是一个事实。
佛教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而是如实观,不是故意讲漂亮话,「哎呀!人生如花朵一样地美丽芳香,如阳光一般地灿烂」,不会这么讲;也不会故意说得很恐怖、很灰色、很低调。而是以佛的智慧,好像一面镜子照到我们的面孔一样,不会增加什么、减少什么,丑就是丑,美就是美。佛法照耀我们的人生,是苦就是苦,是乐就是乐。
可是我们用佛法的镜子一照,人生是苦的,像刚才那位同学讲的。为什么是苦?生老病死免不了,爱别离、怨憎会都免不了,相爱的偏偏要分离,想求的偏偏得不到──人生是苦,只要有阅历的人就知道,相信现在大家也能感受到,大三就要考虑找工作了,最后一年根本没心思读书了,升学的压力等等,都来了,这不是苦吗?何况我们身体的疾病、生活的压力呀⋯⋯。还有,谁都要衰老,可是谁愿意衰老呢?衰老很苦啊!耳朵也耳鸣,眼睛也眼花,头脑也不灵光,吃饭还有流口水,人家还嫌弃你,走路又不灵便,上楼还要喘气,头发也白了,脸孔也打皱了,被社会遗弃,内心也孤独⋯⋯老是苦的。我们愿意老吗?年轻人谁都不愿意老,还想:「人怎么会老呢?怪了⋯⋯」但是讲着讲着人就老了。
老苦很苦,我们不想老,但是偏偏要老,这不是苦吗?我们不想病,但是一定会生病,这不是苦吗?我们更不想死,但是,你不想死,死很想你,它一直把你想到手,谁能离开它呢?
这些苦怎么解决呢?靠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解决,财富、健康、名利、地位、学识,什么都不能解决。
佛法就是要解决我们人生是苦的根本命题,要让我们离苦得乐,解决我们生死轮回这件大事。
所以说,如果没有佛法的话,人生再怎样风光,最后的结局都是不圆满的,都会有巨大的缺憾,而且会向茫茫的业海而去。
如果有佛法的光明照耀,即使生活当中有小小的不满足,但是我们会安乐。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往生西方成佛啊!目前这样的状况,我们也不会怨天尤人,知道这是自己的福报不如人家。虽然不能大富大贵,能够有一碗饭吃也可以。很多痛苦是因为不了解人生的状况。佛海居士曾说:「再没有钱的人,我都发现他家还有二千元的存款。」那他为什么感觉到没有钱、很痛苦呢?因为他跟人家比。人家一百万,他只有五十万,所以他就好像欠了五十万;虽然他有五十万,可是他还是一个欠五十万的穷汉,为什么?他定的调是一百万。人家有二百平方的房子,他住六十平方,他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差一百四十平方的穷汉,其实他还是有地方住
有一位杨老板,他就很好,他赚了很多钱,他赚钱做什么呢?不是留给子孙,也不自己买好房子住。有一个地方,老百姓有一万多人,这个地方一千多年来,都是肩挑臂扛,交通很不方便,搭车出来要八十块,杨老板就把他的钱拿出来,开一条路。还有一个地方,几年来水都进不去,他用他的钱开了一条水渠。他说:「家里再豪华,上卫生间洗澡也就一米见方的地方,睡觉的地方也就一米宽、两米长。」
我们对物质的东西所求越少,我们的生活就越单纯、越朴素,也就越快乐。如果把我们的幸福指数、快乐指数建立在外在的物质上,那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有了六十平方,想要一百六十平方,有了一百六十平方,还想要别墅,这样就很苦恼。如果懂得因缘果报的道理,就会少欲知足,就会自求多福。
现在经济不景气,房价跌落,学佛念佛的人,他内心是比较平稳的,几乎不受影响──他内心可能多少也会受影响,但不会太大。如果没有信佛念佛,就不一样了,如同在热锅上煎熬一样。所以,大家如果能将佛法融贯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这一生就会平安的。
同时,也祝愿我们每位同学,从今天开始,把阿弥陀佛的免死牌带在身上,要多多念佛。人说「贵人相助」,贵中之贵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多念佛的话,阿弥陀佛不可能不照顾我们。我们皈依三宝,依靠阿弥陀佛,多多念佛,人生就会平顺。
可能有人会说:「我怎么不如他?」这是因为个人过去的业力不一样。都是平等念佛,可是各有各的业,阿弥陀佛会根据我们各个的情况,让我们生命的品质比原来不念佛不知好多少倍。阿弥陀佛一直都在加持我们,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的侄子也在上大学,在北京。我劝导他的,也只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和他作伴,希望任何时候,心中都有佛为他作主,他能过得喜乐平安。
人一旦来到世间,是一人与万人敌,在社会上打拼真的不容易。可是我们念佛人不一样,恰恰可以抽身而退。抽身而退反而跟社会上不一样,能吃亏就是占了大便宜。
打生死七可不可以
问:烦恼来的时候就很想早一点去西方极乐世界,当时就很想去打生死七,可不可以?
净宗法师:最好不要去,那个不好。上人刚说了,我们念佛的人,既不贪生,也不怕死,随顺自然。烦恼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本来现象,这个刚好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个状况。我们越是烦恼,越要念佛。至于说打生死七,那是一时的勇猛,而且容易出故障,搞得不好会精神自虐也不一定。
我们念佛,就把我们的心靠倒阿弥陀佛,「我就是这样一个罪业凡夫」。如果我们体会到自己内心烦恼的本质,反而认定它了,它自然也会消灭很多。有什么大烦恼呢?人生不过是一场戏嘛!扮演好这个角色,安守本份而已。烦恼当然还是会有的,不过也不会让我们觉得活不下去。因为想到因果报应,没有什么活不下去的,就摆平了。人家对你不好,因果报应嘛;人家冤枉你、污蔑你,也是因果报应嘛,在这个世间也没有什么真的,何必那么认真呢?有人说你不好,他说完就完了,你要去跟他烦恼,人家说完早就上街玩了,你还在那边烦恼,何必呢?
问:因为这样,所以就想早一点去。
净宗法师:可是烦恼没有了,又想晚一点去,那还打什么生死七啊(众笑)
?我们一旦打定主意、下定决心来专修念佛,以净土为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就是被阿弥陀佛救到了。在这个世间,我们所做的,真正说起来,我们的价值是要把我们得到的佛法利益告诉更多的人。我们哪有时间烦恼?忙都忙不过来,有很多人还没告诉他们啊!不要以为自己的烦恼有多大,我们有一个这么好的法门,得到这么大的利益,我们的父母、兄弟、同学、朋友,还没告诉他们──要烦恼就为这个事情烦恼,其他的事情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预感能力
问:因为我从小就有事先的预感能力,比如说朋友会有车祸什么的,但是不知道告诉他好还是不好?还有就是有一些不是学习佛法的人,很迷信,很多人来找我,有时候也觉得有点烦恼。对于这样的预感能力,有时候会不自觉把它给用了,比如先提醒,但不知是对是错。
净宗法师:你可以告诉他念佛。这像天机一样,你就隐密地告诉他说:「某某人我们是好朋友⋯⋯」暗示他最近要多念佛,为什么?念佛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人生总是有很多不测,就告诉他要多念佛。
问:自己初学佛,也不懂,不敢随便用;懂了佛法后,好了很多,以前身体会很不舒服,一个月会去地府好几次,听到他们哭嚎,要这要那,他们哭我也哭,醒来就很累。要我救命,我也没办法。学佛之后,有一次感觉到他们疯狂喊叫,歇斯底里似的,要我作仙,要我什么的,我都没有答应。这样的能力不想用,可是有时候也控制不了自己,不过学佛后控制得好一些了。
慧净法师:这种情形,虔诚念佛一段时间就会化解──就是虔诚念佛。
有的人会想求超能力、特异功能,或者想预测未来,为人家化解灾难,满足人家一些祈求,这一类往往是一种民间信仰,最后他会走入民间信仰。这种在台湾很普遍。台湾因为是宗教自由,所以神坛很多,而神坛的主人大部分都是这种人物,也能预测未来,也能为人家解难,甚至也能到地狱去,可是因为他没有佛法的正信,所以演变成鬼神的信仰。
一个人如果有佛法的正信,他会晓得这个并不重要,这还是在于鬼神之间,跟鬼神打交道的,不是学佛的目的。这样的情形,他如果虔诚念佛的话,这一些都会转化的。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不管在就学期间,或者将来投身社会,都要坚持这样。能够这样,这一天当中都有弥陀的护持,都有佛光的摄取保护。
当我们早上醒来的时候,先刷牙洗脸也好,或者直接在床上静坐,或找某一个地方也好,早晨起来就先静坐念佛──晨坐念佛。我常说早晨有三静:一、心灵宁静;二、环境安静;三、空气清净。这个时候静坐念佛会觉得神清气爽,心情愉悦,因为昨天的烦恼杂事经过一夜的沉睡之后已沉淀下去,同时这个时候的心灵比较接近我们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佛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寂静的心,所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那个清净的心,这个时候念佛最能体会到寂静的法喜。有这样的体会,人的性情就会转变,相貌就会转变,命运就会转变。天天保持这样,早晨念佛,养成一种习惯,这样今天有弥陀的护持,明天有弥陀的护持,天天都有弥陀的护持。
当然,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说早晨念佛就好、其他时间不用念。一天当中,只要有时间就念佛,静坐念佛也好,经行念佛也好,不是专心念,就是散心念。
早晨念佛,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时间,即使十分钟、五分钟也可以。早上念佛的时候不必拿念珠,只要身体坐端正就好,眼睛敛目,心中就默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不用着力的,就是很轻松、很清爽的、很自然的,一句接一句,念头来了不管它,念头去了也不管它,只要这句佛号清楚就好,有什么念头都不要去理会它。
也可以用印光大师讲的「十念计数」,就是从第一句到第十句都念得清楚,心中默记得清楚。如果一次十句记不清楚,就用三、三、四(三句、三句、又四句)
,毫无着力的,很轻松、很自在地念。
我示范一次,我念、大家记,看看我念了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念了几句?(同学答:「十句。」)
是我念的时候你们在心中数「一、二、三」吗?还是用手指头在算呢?都不是,是全凭「心念心计」,这叫「十念计数」。
净宗法师:自己念的清楚自己记。口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很简单。
慧净法师:这叫「口念耳听」,或者「心念心听」,因为不管出不出声,都有声相(有声的声相或无声的声相)
,十句完了,又从第一句开始。若能这样念,就会渐入佳境,尤其早晨念佛最能充满法喜,其他时间也是这样子。
像我到南宁来,飞机航程约四、五十分钟,在飞机上我就拨着念珠,十句拨一颗,不知不觉两串多,也就到南宁了。
了解弥陀名号的内涵
如果了解弥陀名号的内涵,对这句佛号就会很有感情,念起来会感到很温暖,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否则,如果只知道念佛可以消灾免难,念佛可以庇佑子孙,可是对佛号的内涵还没有充分正确的了解,念起佛来始终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往往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就妄想杂念纷飞,念得好不耐烦。
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慢慢地了解这句名号的内涵,了解念佛的好处,体会到念佛寂静的法喜,以后就会更想念佛了。
一般来说,人无所事事的时候就会心思混乱,东想西想的,这都是一种业习,也就是习惯性。我们常念佛,就可以把这样的业习转过来。
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学佛,从另一方面来讲,无非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我们自出生以来,最熟悉、最不用加功用行学习的,就是妄想杂念、三毒五欲;最陌生的,就是念佛。对于念佛,如果不培养的话,就会愈念愈枯涩。所以我们就下决心把熟悉的妄想杂念转为陌生,把陌生的念佛转为熟悉。一旦没事,不需动脑筋,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就会念得愉悦有法喜。
以前我们觉得阿弥陀佛是外人,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就没有什么感情。如果了解阿弥陀佛跟我们非常有关系,而且是亲密的关系,那一层关系比父母还亲切,那时我们对阿弥陀佛就会深生感情,而且充满感恩。
净宗法师:念佛有时候也像呼吸一样,呼吸空气有什么快乐的?但是你不呼吸就不行。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可是你就是找不到味道。空气很大,你也找不到味道;水源充满一切处,很淡,没什么味道,就是很自然的。我们内心的生命需要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就念,即使枯燥,也是念佛的好处。这句名号,我们在念,念得感到枯燥,那是我们的心性。佛号是一种真理,是阿弥陀佛的一种体现。可是我们身心这样的卑劣,不能感受佛到底是什么,这反而能说明这一点:我们对世间的事情就感到很有味道,打麻将一晚上不睡,精神百倍,看球赛眼睛睁得很大;念佛修行就觉得没味道、没精力。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期盼这个。就像厕所里的蛆,它在粪坑里欢喜充满,你把它洗一洗放到清水里,它就感觉没味道,它就不习惯了,它习惯粪坑里的环境。
赌博的人觉得赌博很有味道,吸毒的人觉得吸毒很有味道,跳舞的人觉得跳舞很有味道。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清净的,所以我们称念他觉得没有味道,更加说明南无阿弥陀佛超越我们所有五官的感触、感受,他才能够救度我们。
同时也不一定要追求如何,就是这样子念佛就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形成习惯。如果我们不念佛,我们的脑筋想什么呢?全是世间的五欲六尘,对不对?我们想的人也是世间的凡夫俗子,我们想的事也是世间三毒五欲,我们一起心动念就会跟整个世界交织成一个网路,这就是业力,把我们捆在这个世间。除了念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念这句「枯燥」、「没有味道」的佛号之外,我们所想的有味道的事情,都是这个世间的,球赛啊、衣服啊、化妆品啊、哪个人对我好、哪个人对我不好⋯⋯。且不说对你不好的、让你心里难过的,即使是你很欢喜、很高兴的事情,也都是这个世间的事情,它怎么能让你解脱生死轮回呢?不可能!你想得越多,它就把你捆得越紧。只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虽感觉到枯燥、没味道,但只有这个,他是离开我们心的境界、范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佛的名号。
比如说刚才讲很烦恼,那是你的业力景象,它是导致你生死轮回、把你套进去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念佛觉得枯燥,是因为我们的心和阿弥陀佛还成为两片,他是在我们烦恼的、轮回的、业障的心之外。正因为如此,他才救度我们。等到我们念佛念熟了,念习惯了,我们就不会觉得枯燥了,我们反而很喜欢念佛。所以,他不是我们这个世间感受到的一种什么味道,他是一种安慰。
不安的心境
人生再有味道,你心里不安,那就没有味道。像坐飞机一样,在飞机上,空中小姐的服务非常好,外面的风景特别好,蓝天白云特别美,但是就是有一件事情,就是这个飞机跟地面导航台失去联系。在茫茫的空中,没有导航,你喝着飞机上的饮料有味道吗?没有味道。一旦导航系统恢复起来,全飞机的人都欢呼雀跃了,「哎呀!我们终于找到方向,终于跟地面联系上了!」你说那是什么味道呢?就是心里踏实了,安心了,安稳了,放下来了。
所以,念佛,如果讲味道,就是一种安慰、安稳,让我们的人生有一个方向。不然我们都浮着,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多累呀!
慧净法师:刚刚讲的坐飞机的比喻是非常好的,可是一般人的体会很少。人生就好像坐在飞机上,从出生那一刻起,这架飞机就飞起来了。在飞机里面,空中小姐服务亲切,任何享受的东西应有尽有,可以说非常快乐、非常幸福。可是,当你知道这架飞机没有着陆点,那个时候会怎样?你会因为空中小姐服务亲切、享受应有尽有而快乐、而幸福吗?不会!那时候不但会淡然无味,而且极度地惶恐不安,那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希望能赶快找到一个着陆点!」但是汽油即将用尽了,着陆点却迟迟没有找到,那个时候的心境会是怎么样?
人生就像这样。生命将尽了,过一天就减少一天,过一年就跟阎罗王接近一年,可是人生到底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死了会怎样?有没有死后的世界?都不了解,所以永远都是痛苦的,一直痛苦到死。因此有些哲学家往往都是自杀而死的,因为他知道油料将尽,可是没有着陆点,他比一般人敏锐,干脆就自残了。人生就是这样,除非他是麻木不仁、醉生梦死,认为「人生不过是这样嘛,几十年嘛,死了一了百了」,所以就尽情享受。否则的话,他的心是不安的。
重生的人
反之,人若心知有弥陀的救度的话,他现在当下就是一个重生的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不一样了。就像从鹤州来的杨居士,他把他的钱财奉献给众生、奉献给佛教,他不为自己储藏,甚至连房子也不买。人生几十年而已,睡就这么宽,吃顶多三餐。人生从饭桌到厕所,从床铺到单位,就这样一直循环往复到老,有什么好为自己储藏的呢?所以他没有自己的房子,反而是租便宜的房子,他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出来,这就是真正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就是这样。
一般人不是这样,「我有钱财,我要买股票,我要投资⋯⋯」,这是一般人。
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大众,那天地不会亏待你,会百倍、千倍、万倍回馈给你,在该死的地方,人家会死,你不会死;在不能活的地方,你能活;在有灾难的地方,你一定消灾免难。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了解因果报应,他就会这样做。如果不了解因果报应,不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他就会非常舍不得。
人生空手而来,到时候也是空手而去,所谓「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人生就是这样。
如何能够不空?如何能够相逢?有一首偈就是:「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
《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无量寿经》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真的是这样子。我生病,我的亲人不能代替;我的生死轮回,我的亲人也不能代替,最后各自离开,各自随业受报,互不相知,都是孤独而来、孤独而去。
如何才能不孤独呢?我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有亲人没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到极乐世界再倒驾慈航救度他们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不空,就不孤独,就「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我们身上都有光明,都有寿命,我们的光明就跟大愿王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无量寿,所以说「普愿有情皆念佛,临终往生极乐邦;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
邻国国王喻
释迦牟尼佛就曾说了一则简短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有一个人得罪了国王,要被国王抓去砍头,在这样的情形下,这个人心情如何?一定是非常恐惧。他在这个国家当中是无亲无故,无所依靠。因为国王最大,他得罪的居然是国王,有谁能保护他呢?你说他要怎么办?他就投靠邻国。邻国的国王很有爱心,就跟这个人说:「你只要不离开我的国家,不要违犯我的国法,你就一生平安,没有被抓去杀头的恐惧。」
佛陀用这样的比喻来比喻「南无」,来比喻「皈命」。这个比喻很简要,意义很好。
要知道,我们都得罪了六道的魔王,因为我们有贪瞋痴,有这三毒就得罪了;我们有五欲就得罪了;我们有业习就得罪了。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曾经杀过人,曾经偷盗过、欠债不还过,曾经男女越轨过,曾经毁谤人家,所以我们得罪国王很深、很多,因此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被绑在三界六道里面,一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中,被国王无量无边、无数次地砍头杀头。现在邻国极乐世界国王阿弥陀佛不等待我们去要求、拜托,主动地呼唤我们,告诉我们有这么一件严重的人生大事,要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才能一生平安喜乐,他在呼唤我们,他是没有条件地要救度我们,而且甚至把他国王的王位要让我们继承。只要投靠阿弥陀佛,我们就得到重生,我们就是一个重生的人、大难不死、起死回生的人。这样的人,他会是怎样的心境呢?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改变,以前自私自利,希望拥有得越多越好,争取得越多越好,一点都不为别人着想,现在因为他的生命被救了,就反过来了,凡事为人着想,就会这样。所以我们要去体会这种道理。
当然,如果有人不相信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不觉得「我将来还会堕落三恶道」,以上的比喻对他来讲,就会感觉不是很重要了。但是,事实上有生必有死,死了到哪里?没有六道轮回便罢,没有善恶报应便罢,如果有的话,岂不是人生就有这么一件大事!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已得人身,已闻佛法,必须掌握这一辈子,依靠佛法来解决这件大事。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人生的目的
所以,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学佛。那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能达到这个目的?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所以,人生的目的,约要来讲,就是信受弥陀救度,就是专称弥陀佛名,就是愿生弥陀净土,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
不然我们问一问: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升学、求个好职位、建立一个好家庭,在人世间建立功名、富贵,这个看起来都是人生的大事、人生的目的,但其实这个都是枝末的,不是根本的。根本的目的、最高的目的就是解脱生死轮回,就是快速成佛。而能够解脱生死轮回、快速成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只有净土宗这一个法门能够达到。所以,等于人生的目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能够这样的话,就是被弥陀救度到了,他的人生是重生的人生,所谓「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往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他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就大为改变了。
尽量牺牲奉献
刚刚讲的,不要为自己留什么,尽量牺牲奉献,把自己所有的,尽量分享出来给需要的人。
有人也许会想:「一旦东西布施出去,我们不就没有了吗?」其实我们是拥有更多,像《道德经》所讲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会减少的,反而更多。「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心起善念,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心起恶念,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这些道理很平浅、很好。
信受弥陀救度,做为我们学佛的目的,做为我们人生的目的,然后在一辈子的生活当中,把这个法门介绍给有缘人,就像早上所讲的,能够介绍这个法门,不知不觉当中就是大慈悲、大愿力。
无心的念佛,极乐世界会不会有他们的莲花
问:我学佛一年多,有时同事打电话来,拿起电话我就说:「南无阿弥陀佛」,他们也会回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时我请他们念十句,他们也会念。但是他们也没有真的念佛,这样极乐世界会有他们的莲花吗?会有他们的名字吗?他们能不能往生?
慧净法师:有莲花,有名字。至于能不能往生,那不一定。但是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往生,下辈子、下下辈子⋯⋯,在很短的投胎轮回当中他就会往生。因为「一入耳根,永成道种」,如果没有机缘的话,就没有这个种子,有了这个种子,有一天因缘到了,他就会开花结果。
《法华经》有一个典故说:世尊在世时,有一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这位老人要出家,佛就让大阿罗汉、菩萨弟子观察老人的善根,看他能不能出家。阿罗汉有神通,能知五百世,他们都观察老人在五百世当中都没有种善因,不能出家。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并告诉弟子们:这位老人在无量劫之前,曾经是个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非常惊恐害怕,爬到一棵大树上,随口叫了一声「南无佛」!就凭无量劫前这一声「南无佛」所种的因,在无量劫后遇到释迦牟尼佛,缘成熟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他剃度出家,后来他也证了阿罗汉果。
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一个愿是专门救度这样的众生,也就是第二十愿。
第二十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就是「系念定生愿」,也称作「三生果遂愿」。也就是说,曾经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也晓得有极乐世界,知道极乐世界的美好,觉得「如果能往生的话,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他植下了德本,种下了这种善根了,跟阿弥陀佛结了缘。可是毕竟对往生并不恳切,此后也不再念佛了,这种众生阿弥陀佛还是不放弃他,也发愿要救度他,总有一世要让他达成往生的愿望,这就是「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总有一天要让他果遂。哪一天?哪一世呢?就在他「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的时候。
第二十愿显现出阿弥陀佛彻底的慈悲,即使只跟他结了缘,阿弥陀佛也紧抓不放,所以法然上人就有一个比喻说「上钩之鱼,在水不久」,这个愿就好像水中的鱼已经上钩了,既然已经上钩,总有一刻会被拉上来。阿弥陀佛的愿就像一张大网一样,无有遗漏地救度任何一个众生。
「植诸德本」,「植」是种下去,虽然种下去了,但往往不是现在就马上收成的,有春天播种秋天收成的,有今年播种明年收成的,有今年播种好几年才收成的,各不一定。但总之已经播种下去了,叫「植诸德本」。
所以,任何人在这里念佛,极乐世界都有他的莲花、种子,他这一辈子如果能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话,那他生死轮回就解决了,就给弥陀救到了,这一辈子一定往生的。
念佛,走着、坐着哪个好
问:我平常都是走着念佛多,这和坐着念佛哪个好?
慧净法师:就摄心的功能而言,走着念佛和静坐念佛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刚才才鼓励大家培养晨起念佛的习惯,五分钟也好,半个钟头、一个钟头,愈多愈好。大家曾经晨坐念佛吗?(同学答:「偶尔有。」)
要把它培养成习惯。静坐比经行念佛好,也比拜佛念佛好。因为静坐的时候是身心不动的,只有动这句佛号。走着念的时候,眼睛还要看。当然我们不能坐那么久,所以腿酸麻的时候就起来经行念佛或拜佛,但能坐就坐。
不过就往生来讲,功德是一样的。阿弥陀佛没有要求我们要静坐念佛或经行念佛,阿弥陀佛只说要专称他的名号。刚才讲的,是就技术上的说明,如何让我们愈念愈有法喜,是从这方面来讲的。
还有,我们多念佛的话,许多事情都会很平顺,不平顺的事也会化解于无形,能够消灾免难。所以,虽然在往生大业上同样是往生了,可是多念佛的人这一生会比较平顺,一些老太公、老太婆,不论懂不懂得教理,常常是一句佛号挂在口中,他们往往都能预知时至,往生的时候都是顺利安然。
有人虽然愿生极乐世界,可是不大念佛,而且脾气不好,动不动就跟人家计较,容易起情绪,往往临终时比较痛苦,所以奉劝大家尽量多念佛。
我们不念佛还是有念头,不念佛就是念业。我们就把「念业」转成「念佛」,我们走路的时候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平静地一步一佛号,这样也就不知不觉轻飘飘地走着。坐车也是这样,比如从鹤州到这里就有九个钟头的车程,在车上能念多少佛啊?好几万句了。如果不太能专心时,就闭起眼睛,刻意地拿起念珠,十句拨一颗,不然眼睛就会不自觉地东瞟西看的。所以,坐车时可以敛目,什么都不看,专心在这句佛号上。因为看来看去都是这一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不是房子就是山,没有什么好好奇的。
其他法门的经典能不能看
问:我知道念佛一定能往生,我对此事不疑。有的法师说其他法门的经典不能看,请问法师,我们到底能不能看?
慧净法师:能看。因为你还年轻,在年轻的时候,旁边的景色诱惑很多,看了其他的法门才了解这个法门的可贵、殊胜,念佛就会愈加有法喜、愈加坚固。
时间可以视自己的情况分配,是念佛多一点,还是看书多一点。目前我们除了已出版的这一套书之外,没有成书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打开「弘愿寺网站」或「净土宗网站」就可以看到很多还没有出书的内容,教理方面的,或者念佛感应、念佛往生的都有。
有关日常规范的书籍
问:我觉得弘愿寺有关居士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依循,这方面内容的书较少,像《阿含经》里面也有这部分,可是我们的书都没有。我们在社会上毕竟面对的是很复杂的环境,还必须开一些智慧,看一些经典或什么的,如果弘愿寺能集结一些这样的书籍,我们就不用走那么多冤枉路了。
净宗法师:这方面的书籍目前还是欠缺的,因为时间和精力还没顾及到,就像农民收稻子的时候,首先稻子成熟落地的赶紧要收拾,有关居士在家日常生活的一些规范要求,可能一般的道场有流通,这样就是互相补助。不过上人的讲话,从念佛当中所生发出来的话语,对我们很有启发,有的有成书,有的没有成书,比如说上人的《书信集》里边就有两篇对病者的开示,我个人觉得这两篇虽然很简短,但是非常恳切,对我们很有实际意义。
如何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佛法
问:因为凡夫比较执着,如何能让居士既能够尽情地去念佛,追求往生的终极目标,在生活中更能灵活地运用这些佛法,又能方便去引导别人来学佛?
慧净法师:净土宗的「宗风」分为两部分,一是「真谛」,一是「俗谛」,俗谛就是针对这方面的。当然这不是方方面面都有标出,主要是就提升人格与品性。因为世间的烦恼,大根大本是要人格与品性提升,一个人的人格与品性提升了,不管是夫妻的相处、家庭的相处,或是亲戚、朋友、社会的相处交际,就有一个着落点。
因为我们这个法门主要是针对人生的根本大事上着手的,至于在世俗几十年生活上的,目前还没有时间与精力顾及到那一方面,所以那一方面的书就比较少。有关世俗生活方面的教材大都是不强调脱离生死轮回的,所以「人间净土」的道场比较有这方面的书。
关于人间佛教
问:太虚大师曾提过人间佛教,也就是回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不分宗不分派,各种方便皆为我用,请问这种思想我们年轻人怎么去运用?
慧净法师:佛陀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佛法很多,能够达成佛陀出世本怀的,就目前众生根机来讲,只有我们这个法门。
佛陀最根本的教法,在家居士就是持五戒十善,出家众最基本的就是先守戒,然后常修定,接着观察四谛、十二因缘;如果发大乘心的话,就是进入六度的内涵,总归就是三十七道品。那一些我们几乎都做不到,所以我们就强调我们可以做到的。那些教理都很好,都是佛所说的,也很有研究学问的内容。如果有哲学思维,喜欢学理的,那些都能满足他。但如果是生死心很迫切、无常观很深的话,那些就不能满足了。甚至摆在面前会觉得完全没有味道,反而是觉得弥陀救度的这句名号味道很醇厚。
问:但是那些佛理对于去劝别人念佛是有帮助的。
慧净法师:对,有方便的地方。因为众生学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体会到无常观,不可能一下子就会有生死轮回的恐惧,所以也就无法当下接受净土法门。所以若有更多方法,就能吸引更广泛的人,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引导。
是否必须信愿行具足
问:念佛是否信愿行三者都要具足才可以达到往生的目的?有的人念是念,但不一定相信或了解名号的意义,这样的人是否可以往生?
慧净法师:因人而异,但基本上是信愿行要具足。我们的宗旨信愿行都在里面了:信是信什么?「信受弥陀救度」,弥陀的救度在哪里?早上净宗法师也讲得很清楚,「专念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这个就是信,就是在获得弥陀的救度、接受弥陀的功德。所以净土法门是信什么?信「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如果能够这样信的话,信愿行就通通具足了。因为这样的人他必定会念佛,也必定有愿生之心,所以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总结论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对整个佛教,甚至净土法门的总结论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基本上都要具足信愿行。
忌讳说往生
问:我的父母年纪已大,我要他们念佛,他们也会念,但老人家很忌讳说往生的事情,所以我无法让他们相信极乐世界,如何是好?
慧净法师:就是刚刚讲的,基本上都要有信愿行,但因人而异。像你的父母,要他们深信是不可能,但至少要他们念佛他们肯念,所以到他们世缘尽的时候,要他们愿生极乐世界,他们没有第二条路选择,只有愿生极乐世界。以这样的情形来说,他们对于极乐世界的庄严、弥陀的救度,还有娑婆的轮回是苦,未必是信的,但到最后也能引导他们往生,所以说因人而异。当然如果他们能信有善恶报应、六道轮回,信有极乐的庄严、弥陀的救度,此后愿生之心恳切,专念弥陀之心不变,那就是极乐世界中的人了。
净宗法师:可以找机会和他们善巧沟通。
慧净法师:对,可以讲一些念佛的感应事迹,还有一些因果报应的悲惨事迹,讲讲六道轮回,不一定一直鼓励他们要往生,无形中他们自己就会去思维:「既然这样,那我将来会怎样?」
往生是名号本身的功能
问:一遍上人好像有说,不管众生愿不愿意往生,名号本身就有这个功能?
慧净法师:对,所以一遍上人思想的归结就是在「专称弥陀佛名」。了解善恶报应和感应事迹是前方便,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前方便的话,他不一定会专称;如果他能专称的话,往生的功能就在里面了。像鹦鹉,它也无所谓信啊,愿啊!它什么都不了解,只是依样画葫芦,可是就会随着那个功能而到极乐世界,因为那是自然法则。
所谓「自然」,就是不必学习,不必加功用行,不必经过人为操作。宇宙当中有三种自然:
- 一是「虚空自然」,譬如春夏秋冬,今天过了又明天,不必加以操作。
- 二是「因果自然」,什么因自然会导致什么果,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要控制它是不可能的,你有善的业,自然那个善的无形业力就会导致你接受善的果报,恶也一样。
- 三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他的愿力在这句名号当中,你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他就有一种自然性,不必加功用行地带你到极乐世界,而且极乐世界也自然地莲花化生,当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完全具足,是自然形成的,不必经过十月怀胎,然后喂母奶,才慢慢长大,不用这样,这个叫作弥陀的愿力自然。
不过,因为人有自以为是的执着与分别心,而鸟类(如鹦鹉)
根本都没有这些问题,所以一个人如果念佛但不愿生极乐世界的话,那就当生不可能往生,这是自我阻碍。不然的话,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往生的机率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
极乐世界是「四土」还是「报土」
问:有人问我:在《印光大师文钞》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再来,蕅益大师所说亦如同佛说,纵使古佛再来也不能出其右,那到底是有「四土」还是只有「报土」?
慧净法师:极乐世界是报土,没有所谓四土。印光大师这样说,是在表达他对《要解》的推崇,所以所讲的不是绝对的。我们看书要前后去理解贯通,才不会彼此矛盾。《无量寿经》没有讲四土,《阿弥陀经》也没有讲,有讲的是《观经》的九品,将《观经》的九品和《无量寿经》对照来看的话,那是属于「胎宫」里面的境界。
所以,会看《观无量寿经》的话,《观无量寿经》是很好的,因为由《观经》让我们知道这句名号的功德殊胜。造五逆十恶的下下品凡夫,以世福是救不了的,戒福、行福也不够功德来救他,只有这句弥陀名号,不但能救他,而且还能让他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这表示弥陀名号的功德胜过三福,也显示专念弥陀名号就不在九品当中。为什么?因为九品的因是三福,九品是三福的果,但是「念佛」这个因不在三福当中,这个因的功德是超越三福的,当然果也不在九品当中。所以说,会看《观经》就会觉得《观经》很好。那谁会看?善导大师会看。因此善导大师于《观经疏》结论就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虽」就表示后面还有更殊胜的,定与散这两种并不是主要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个才是主要的。
《法然上人全集》与《善导大师全集》
问:《法然上人全集》能够等同《善导大师全集》吗?
慧净法师:是以《法然上人全集》入《善导大师全集》。
问:所以思想上基本是等同?
慧净法师:也可以说是等同,不过《法然上人全集》是引导性的。《法然上人全集》很丰富,有的是应机所说的,可是当中有一部《选择本愿念佛集》就不是应机而说,是直入本怀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是引用善导大师的教理,将《善导大师全集》有组织、有条理、有系统地整理,而写下的一部书。所以,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是了解善导大师思想很重要、很方便的一本书。
一遍上人另有发挥
问:一遍上人的思想又另有发挥?
慧净法师:对,又另有发挥。
问:那我们应该以何为重心?
慧净法师:以善导大师为重心。就好像从台湾南部的高雄要到北部的台北(因我来自台湾,对台湾比较熟)
,最平顺、最快速的就是高速公路,在还没有上高速公路之前的那些道路,都叫「引道」。「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往生「正定业」。所谓「正定业」,就是「正因」。所谓「正因」,就是「使因成果、百分之百」的。其他四种正行是助缘、助因,助成我们来专称弥陀佛名。如果已经专称弥陀佛名了,就不需要那些了。
「助缘」这个「助」不是「辅助」的意思,而是「助成」。不是说念佛不够,还需要那些来辅助、帮助。我们一旦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舍弃那些了,所以归结上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遍上人有他的体会,简要说就是一旦举起名号,就没有我,也没有佛。那有什么呢?有什么也谈不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要往生也好,祈求现世的福报也好,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感应现象必须以经典祖释来印证
问:一般人也会有一些感应现象,一遍上人的书中也有提到。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是不是把它当成教育或是某种方便?
慧净法师:学佛的人往往会有一些灵异现象或感应现象,看到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或者看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可能会有,那要看他里面所展现的是什么。
净宗法师:一遍上人本身也是经过几十年教育的熏习,他是不太会走偏的,他是有见地的。一般人看到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弥勒菩萨都来了,但还是要以佛法的基本原则来看,要以经典的教理为基础。一遍上人感应的那一段话,可以说没人可挑剔的,可以作为弥陀的亲说,因为他跟整个净土三经的宗旨完全一致。
慧净法师:感应事迹必须以经典来印证,而经典的解释必须以善导大师思想为依据,不然那么多祖师大德解释经典,我们要依据哪一位?就依据善导大师。
比如净土三经,古来也有许多大德注释,譬如称为释迦第二、东土释迦的天台宗智者大师有作《观无量寿佛经疏》,隋代慧远大师、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都有解释,我们就不依据他们,我们完全依据善导大师。
又像《阿弥陀经》,除了莲池大师的解释之外,蕅益大师也有解释,那我们依据谁?也是依据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虽然没有直接对《阿弥陀经》作解释,但是善导大师的解释都是把净土三经贯通在一起的,所以基本上是三经一致的解释。
以《阿弥陀经》来说,往生正因是最重要的了,可是自古以来对于正因这桩大事众说纷纭。善导大师解说得很清楚、很明确: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境界呢?「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这四句、二十八个字把整部《阿弥陀经》的精华都显露出来了。像蕅益大师、莲池大师,或其他的大师,他们解释《阿弥陀经》有这样明确吗?没有。
尤其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非常明朗,非常稳妥,字字都扣住第十八愿。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都没有那样的解释。在我们出版的《善导大师语录》前面就有「本愿篇」,没有模棱两可,而且字句简明扼要,毫不累赘,大家回去可以看一下。
日本的资料
问:弘愿寺还有很多书没看。尤其日本《大正藏》里有很多书都是没听过的。
净宗法师:弘愿寺的书,目前我们是刚出。日本方面的书,基本上是以上人编译的这些为主,有一些像对善导大师《观经疏》的解释,日本是很发达的,他们的解释比较细化,也有他们个人的一些条理性,也很庞大。如果不是研究学习,还是不大容易进入。比如《观经疏》,从古至今,上人就说有一百多种解释,有的很厚,比如有一本《楷定记》,就有三十几万字,也是有专门的发挥,解释得很广泛,这些一般在中国教界比较少见。你们年轻,可以上网了解,像「净土宗网站」上有新的文章,有关法义方面的,有兴趣的都可以来了解、来学习。
慧净法师:我们出的书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净土教理,一种是因果报应。净土教理方面牵涉到日本的,就是《法然上人全集》和一遍上人的《念佛金言录》。虽然是日本方面的著作,但都紧扣善导大师的思想,如果不是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就不出不印。
净宗法师:像你们年轻人学佛,最好平时也有联络的管道,大家可以相互增上。虽然没有什么规范性的组织,最起码在学习方面可以联络方便。
禅宗道场
问:有的道场目前标榜禅宗,他们最后会从禅走入净土吗?
慧净法师:应该是会的。因为生死是一件根本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大事,有一天当他学禅感觉无力时,就会转入净土。古来很多高僧大德,尤其是禅宗开悟的高僧,最后都转入净土。如智者大师,最后也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也因此天台宗的的中兴祖师知礼大师写了《妙宗钞》,归向净土。另外,最典型的就是元照大师,他本来不想往生极乐世界,发心要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的,但最后还是转向净土。
关于出家
问:出家念佛可以往生,在家念佛也可以往生。如果父母反对的话,您是赞成宁愿出家吗?
慧净法师:以我来讲,我非常赞成出家。但有一个原则,就是要调整好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以我来说,当初出家的时候,虽然母亲是不舍,流着眼泪,而父亲是生气在心中,但是我还是出家了。可是,最后我的父母还是归向净土,念佛往生。为什么?想想看,我们最美好、最有精力、头脑最好、体力最好是什么时候?就是年轻的时候,如果把这个宝贵时期全用在社会上上班,一个月只是赚那么一点点钱,然后为家里几个人服务,太可惜了!不如把这个最有体力、最有脑力、最有精神的时期来为阿弥陀佛上班,赚的是无形广大的功德财富,所服务的是广大众生,而且是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的。所以,尽管净土法门是不论在家出家,可是如果能够奉献出来,那就很可贵了。
问:像我们智慧这么浅,又不能讲经说法,我们出家能做什么呢?
慧净法师:我如果能讲经说法,你们更能讲经说法。
问:那我们出家做什么呢?
慧净法师: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弘净土之法,利益众生到极乐世界。如果你出家的话,你的父母不管现在反对不反对,将来一定会靠上佛教,为什么?「我的儿子是佛教中人,我不对佛教好感,我对什么好感?」
问:出家是不是要先观察一年?
慧净法师:最好是在寺院住一段期间,彼此观察。
问:如果说观察一年他要剃度出家了,出家以后因为父母反对不能更换身分证⋯⋯
慧净法师:那都是枝节的问题,可以先不用管。大家可以想想,如果结婚,生下孩子了,除非这个法界没有善恶报应、六道轮回,否则你的孩子会怎么样?你生下他不是让他解脱、让他往生,而是让他在世间造罪、造业,一代又一代这样造罪造业下去、受苦受难下去,我们于心何忍?除非生下来是佛门龙象,是净宗栋梁,那就可以,愈多愈好。如果不是的话,怎么办?除非你否定有善恶报应、六道轮回,不然你生下他,他难道没有这件「生死大事」吗?那他有福报来学佛解决吗?不一定。还有,他的孩子、他的子子孙孙呢?我们解脱到极乐世界去了,可是我们的子子孙孙居然在六道轮回。与其如此没完没了,不如生死轮回到我们这一代就划下休止符。
问:在家居士度的人多,还是出家师父度的人多?
慧净法师:当然出家。你看净宗法师一来,就这么多人。**
问:净宗法师是法门龙象,我们又不是。
慧净法师:有心就有力,有愿就有缘。
净宗法师:出家人做什么事,和他的信念有关,而且是一个团体运作,不是一个人,所以我们就是共同推递。我们个人能做什么事?也未必做预先的规划,我也不知道我会在广西南宁和大家见面啊!我出家的时候哪知道这一点?当时出家只是想到自己生死大事可以解决。接触到这个法门,想说要把这个法门告诉一切有缘的人,所以,将来会到美国都不一定,那不在我们的规划之内。但是这样的信念一定要推广出去,阿弥陀佛会加持。我们虽然没有力量,但是背后有力量。我常说,我们人像个灯泡,我们只要跟阿弥陀佛的电源一接上,这个灯泡就会发亮,不是我们自己会发光的。我们念佛和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结合起来,自然就会呼应广大的众生。这个事业非常广大,前途非常光明,谁加入谁有福报。
慧净法师:我常常提及,不论是创造事业或做任何事,都要有智慧和果断,既然知道这个很有价值,就要立即行动,不要等待未来,否则就永远在等待明天、等待未来中虚耗光阴了。释迦牟尼佛是王子,他如果不果断的话,就继承王位了。如果他继承王位,就很悲惨了,因为邻国都是强国,一定是被并吞的。他没有继承王位,而是去出家,反而他的教法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一直到现在。世间的荣华富贵,释迦牟尼佛都能享受、拥有,但他全都放弃了,何况是我们呢?
问:出家是否也是要有某些特别的因缘,比如说要菩萨根性?
慧净法师:我们大部分都不是乘愿再来的人,都是凡夫。但是,凡事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愿,就会达成。最怕的是心愿摇摆,心愿如果坚定的话,一定会达成。为什么?因为这是善愿,而且这种善愿是超越世间的,所以背后一定有龙天护法的护持。有愿就有力,愿有多大,力就有多大,愿力能够胜过业力。
问:如果心还会摇摆,那发心做居士这样好吗?
慧净法师:总比没有好(众笑)
,但总不如发心出家的好。所以不要摇摆,认定出家好就下定决心。
问:在家弘法还是无法和出家比?
慧净法师:除非是维摩诘居士,或是李炳南老居士,那就可以。在台湾居士界,影响最大的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其他的没有。假设李炳南居士当初现身出家的话,那就更不得了。
学佛的人都不愿自己的眷属再度落入红尘的,可是如刚才讲的,结婚之后,子孙一定是落入红尘、一定是造罪造业的。
问:可以教他们念佛。
慧净法师:你没办法叫你未来无数的子子孙孙都念佛啊!所以叫他们出家。你看,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都是想方设法把他的儿子罗 睺罗带去出家,还想方设法把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阿难陀引去出家。怎么引的,大家听过吗?
佛陀为了巧妙引导难陀出家,就到难陀所住的宫殿去托钵。难陀看到自己的亲哥哥佛陀来,当然非常高兴,极尽美好的供养放在钵中,然后要递给佛陀,这时佛陀转身就走向精舍,难陀只好捧着钵跟随在佛陀背后,一直走到精舍。那个时候,他的王妃孙陀利觉得大事不妙,远远地大声地喊难陀说:「你要快去快回!」哪知难陀却一去不回了。
回到精舍之后,佛陀立刻命令负责理发的居士帮难陀剃发,难陀当下表示不愿意,但在佛陀威严的指令之下,他不得不暂时接受。可是虽然身在精舍佛门,心却在王宫,时刻怀念着他的娇妻美眷孙陀利,根本无心修行,住在精舍也只是形式上地随大众共修而已,日夜都在计量要怎样偷偷地回皇宫去。有几次想偷偷回家,每次都在半途遇到佛陀,又被佛陀带回精舍。又有一次,趁佛陀不在时,他又想偷偷回宫,哪想到走到半山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对面有微微的金光,出现一位安详稳重的出家人,一看,佛陀又在面前。
佛陀微笑着问难陀:「你是不是想念你的妻子,现在正准备回宫?」难陀就猛点头,而且脸上流露出压抑不住的苦恼。佛陀又问:「难陀啊!你的妻子生得庄严美丽吗?」难陀再度拼命点头,可说在他脑海中全部都是他这位元娇妻美眷的倩影。这时,佛陀就带着难陀往山中走去。看到路边有一只瞎眼的老猕猴,佛陀就故意问难陀:「你的妻子跟这只老猕猴相比,怎么样呢?」难陀一听,内心很不舒服,皱着眉头不想回答,心里想:「佛陀啊!你真是开玩笑,我妻子是全国第一美女,其他的女人再美丽,都不能跟她比,何况是这一只老猕猴,瞎眼又没有脑。」
当难陀这样想的时候,佛陀已运用神通,把难陀带到忉利天宫。忉利天宫处处充满宫殿楼阁,还有美丽的花园,可说是笙歌处处,仙乐飘飘。很多的天子和天女互相围绕,奢华美好,远胜人间。这时,难陀注意到有一群天女守着一个宫殿,而宫殿之中并没有主人。难陀就请教旁边一位可爱灵巧的天女,这位天女就用娇柔的声音回答:「因为佛陀有一位弟弟叫难陀,被佛逼迫出家,由于出家的福报,命终之后就会升天,到我们这里来当主人,这个宫殿是他的,我们是他的侍者,正准备将来迎接他。」
难陀一听,心中非常兴奋,就想:孙陀利跟天女一比,简直就像那只老猕猴了。回到精舍之后,难陀对孙陀利的眷恋就完全没有了,所眷恋的就是天上的天女,所以他就精进修行,巴不得赶快生到天上去享受那个天福。
过了一段时间,佛陀又来探视难陀,把难陀带到地狱。哪个地狱呢?沸汤地狱。难陀到沸汤地狱一看,非常悲惨、恐怖,一锅锅的沸汤烹煮着一个又一个哀嚎呼吼的罪人。突然间,难陀注意到有一锅沸汤,锅特别大,油特别沸,狱卒看起来特别凶恶,但锅里却没有人。难陀就问旁边的狱卒,为什么这一锅沸汤里没有人?旁边的狱卒就说:「这锅是要留给佛陀的弟弟难陀,因为他出家发心不正,当天福享尽,就会堕落到沸汤地狱,进入锅中来受果报,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难陀一听,汗毛直竖,冷汗直流,赶快央请佛陀带他回到人间,不要再多停留。
回到精舍之后,难陀想到六道轮回,尤其地狱沸汤之苦,知道天福也是有限的,天福享尽后,就要受地狱之苦,因此难陀的心念完全改变,真心的精进修行,不是为了升天修行,而是为了要离开地狱、离开六道轮回而修行。不久之后,他终于证到罗汉的果位。
你看,佛陀成佛了,想尽办法带他的儿子来出家,带他的弟弟来出家,所以释迦族除了佛陀本身,总共有七位王子出家。
佛陀都这样了,何况我们!在这个世间,为股票烦恼的人很多,要求好的职位不一定求得到⋯⋯,所以人世间真的是求不得苦。而且,夫妻能够美满吗?家庭能够和乐吗?那么,生死轮回就到我们这一代就好了,像佛陀那样,不但自己立志出家,也将兄弟、独子带出来出家,并且度父母进入佛门。所谓「一子出家,九族生天」,真的是这样。
像我出家之后,我家族大部分的亲戚都学佛念佛。我有两个姑妈,一个九十岁,一个九十二岁。九十岁的住在台北,身体很健康,早上一大早,有的时候一点多,有的时候三点钟就起来,一起来就开始念佛做早课。早课做完了,她就拖地板、洗卫生间、整理家事,然后吃早餐。她的早餐很简单,二片土司,一杯咖啡。早餐之后就念佛一万二千声。她念佛很缓慢,一句拨一颗念佛珠,所以一万二千声的佛号要念到下午。佛号念完了,才有时间做其他事情。当然其他的时间也是念佛,只是不是专心念,而是散心念。九十岁了,身体还很健康,耳聪目明,头脑清醒。
另一位住在台南的姑妈九十二岁,也是这样。因为住的是四层楼,一天当中上上下下好几回,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有时间就是念佛。当然老人家也会看看电视,谈谈一些杂事,但基本上,因为没什么事情,家事也有请外佣帮忙,所以有的就是念佛时间。
一般来说,常常念佛的人比较能够长寿、健康,临终的时候也比较能够平安、顺利、安稳自在地往生;没有念佛的人,往往都是老病缠身。所以我们要鼓励亲人多念佛、常念佛,能够出家的话,就一起入佛门、过佛门的生活。但最主要的是自己先出来出家、奉献给佛门。
现出家相就不一样了,他们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跟他讲佛理,送他佛书,他也比较会接受。所以,一子出家,不论是家人、亲人或朋友,我们都可以引导他们,所谓「一人有福,牵带全屋」。
我是二十八岁出家的。在还没出家的时候,我也是在想:应该建立一个佛化家庭吧?可是最后一想:我有这种福报吗?能够我结婚,太太也学佛、儿女也学佛?孙子也学佛吗?有这个福报吗?想一想,没有。如果他们不学佛,那我就苦恼了。又想到:创业都要专心一意了,修行当然更要专,学佛要了脱生死的话,与其在家,不如出家。所以我就出家去了。
净宗法师:我也是二十八岁出家的。二十四岁学到佛法,一接触就立定了发心出家的主意。但是因为父亲还在(母亲已往生)
,所以又耽搁了几年。如果以当初来讲,当初的职位,完全可以在社会上打拼,可是一接触了佛法,那一切通通觉得没价值、没意义了。我到现在最不后悔的就是出家,人生没有什么事做对,这件事做对了。
因为我是出生在农家,家人想到说:「供你读书,好不容易望子成龙了,你却要出家了!」心里很难过。我们父子每天都在打冷战。当时只有我们父子在一起,他看见我也不讲话,我见他也不讲话。他想他的心事,我想我的心事。我心想:等老父亲你归西,我就要出家了。
这样过了四年,我父亲去世不到二十天,我就到九华山去了。父亲的丧事完全是办素食,想来的就来,不想来的就拉倒,无所谓。
当时出家,家人都很不理解,心想:你各方面都很好,我们都要仰靠你,你怎么就出家了呢?可是出了家之后,现在哥哥、嫂嫂、侄子、侄女、弟弟、弟媳妇、小侄子都学佛念佛;妹妹出家了,妹妹的儿子也出家了;一个姐夫也出家了,全部都在学佛念佛,这个多好呢?即使还没出家的,也都在念佛,将来要往生极乐世界,像我的姑妈、表姐⋯⋯她们也都在念佛。如果我没出家,可以这样吗?如果没有出家,或许还会造成彼此种种的障碍,对他们也没有真实的意义。
我后悔的就是出家比较晚,但是也没有办法,一是遇到佛法比较晚,二是我父亲年纪比较大,七十多岁了,实在是踏不出去,这句话讲不出来。一旦他走了,我就出家了。我出家对父亲有好处吗?一定有好处,这个功德一定有助于他,如果他还没有往生的话,我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可以乘愿再来救度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这个意义多大!如果在家,也许是十年、二十年的甘饴相奉,还有什么?结果还是轮回去了。所以,希望大家把形势、价值看清楚。
当然,也可以先去社会闯荡几年,才不会像阿难陀想孙陀利一样。可是如果善根福报够的话,倒不必如此。
就讲到这里了。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