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6日净宗法师开示于净土宗广州念佛会
净土宗宗旨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净土宗宗旨。
上人那边──台北净土宗念佛会所印的书,封底都有四句偈语。大家如果以前不知道,从今以后就要知道,因为这个很重要。大家跟我一道把净土宗宗旨恭诵一遍,请合掌:
净土宗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请放掌。净土宗宗旨很简短,很明了,希望大家把它背诵下来。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对我们修学这个法门的人来讲很重要。
今天就和大家共同来研讨。
什么是宗旨
首先我们说明什么是宗旨。
所谓「宗旨」,是一种根本性的主张、决定性的立场。这种根本性的主张、决定性的立场是不可以改变、不可以动摇、不可以商量的,所以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什么叫根本呢?
比如说一棵树,这棵树的根和干就是根本。从根干所生发的枝叶很多,这些枝枝叶叶是可多可少、可增可减、可左可右的,但是根干不能受到伤害。树叶多一片少一片会影响这棵树吗?不会。甚至枝条截下来对这棵树也无大妨害。但是如果要砍伐根干,这棵树就没有了。所以,根本是不可以改变的。
什么叫立场呢?
立场也像一棵树一样,刮来一阵风,树枝、树梢都可以迎风摇摆,可左可右,都没有关系!但是树的根就不能移动。如果一阵狂风刮来,连根拔起,这棵树就死掉了。
我们做人做事也都有我们的立场,一篇文章、一部著作、一种学说都有它的宗旨。作为一个宗派来讲,也必然有它的宗旨。我们净土宗的宗旨,上人就总结为这四句偈语。
这个宗旨如果以人来比喻的话,就好比一个人的生命。至于其它方面,比如衣服饮食,你吃什么、穿什么都是可以商量的,吃得好、吃得差,穿得好、穿得不好,行住坐卧用什么动作、什么姿态都可以,但是生命不可以改变。一顿饭可吃可不吃,一件衣服可穿可不穿,但是生命不能可有可无,是不是这样?
我们学净土宗也一样。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可多可少,可左可右,但是这四句偈语是不能动摇、不能改变的。所以,这四句偈语非常非常地重要。
上人总结这四句偈语很简短,每句六个字,四六二十四个字,可以讲很精炼。虽然这么短,但是包含了净土三经的精华,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结晶,也是我们净土一宗的核心,所以它的重要地位非常突出。如果能够把握这个宗旨,可以说在修学净土法门的时候,我们就掌握了核心,抓住了要领,得到了骨干,有了明确的眼目。
我们修学净土宗,如果不掌握它的宗旨,可以讲就没有抓住核心,还在外面,还是门外汉;也没有抓住要领,所抓的都是皮毛,没有得到它的根本。这样的修学有效果吗?(莲友答:「没有。」)
这四句偈语,初看起来也很平常,好像司空见惯、老调重谈了,也没有什么高深玄妙,也没有什么奇特超胜──这是我们心粗。如果我们仔细地来思维它,就知道这四句偈语非常有内涵。
刚才我读了一遍四句偈语,大家记得了吗?再复习一遍好不好?(莲友答:「好。」)
请合掌: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好!请放掌。
这四句话好不好懂?(莲友答:「好懂。」)
即使我不解释,大家也能听得懂。但是它的意义非常深远,它的作用非常巨大,它的价值非常崇高。所以,这四句偈语非常非常地重要。我们今天在这里听到,可以讲大家很有福报。
路标喻──净土宗宗旨四句偈语的重要性
当然,这四句偈语并不是上人自创的,在净土三部经当中,在祖师的法义当中,本来就有这样的内涵。虽然说本来就有这样的内涵,但是如果不把它总结、提炼出来,我们仍然是一片茫然。所以,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做这样的总结和提炼,让我们清楚明朗地知道净土宗的宗旨。
我们到极乐世界,有主干道,还有边道、旁道。阿弥陀佛是开路的人,在四十八愿当中,早就把道路开好了,铺设出来了──阿弥陀佛就是开路的人。那么,历代祖师是描绘地图的人。虽然有道路,但是我们很茫然,哪一条是主干道,哪一条是边道,哪一条是岔道,从哪一个岔道口上主干道⋯⋯,像这些,善导大师的著作,道绰大师的著作,昙鸾大师的著作,天亲菩萨、龙树菩萨的著作,就好像绘制地图一样,把它描绘出来。净土门、圣道门,要门、弘愿,自力、他力,五种正行、五种杂行,正定业、助业等等这些教理的阐述,就如同把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往生极乐的道路,绘出了一张清晰的地图。
大家开车到了上海,街道很多,如果没有地图,那是寸步难行。所以,来到新的城市,就要买一张地图。
可见,绘制地图重要不重要?重要。这就是祖师的作用。
上人总结净土宗的宗旨,既不是开路,也不是绘地图,那为什么说有重要意义呢?这个净土宗宗旨的总结,就好比是有了道路、有了地图之后,在每一条岔道口上立一块路标,指示我们从哪里上主干道。
我们上高速公路,即使有地图,如果没有路标,到了岔道口仍然是很茫然,对不对?还要停下来问人。
我们去西方极乐世界,要上主干道,结果我们停下来把地图拿来翻一翻──把善导大师《观经疏》拿来看看,如果能够正确领解,等于是把善导大师请出来,当面问路,这样也能上主干道,但是总不如有一块路标直观。
比如说大家去弘愿寺,进了敬亭山的大门,有好几条道路,路边就有一块很醒目的招牌,有一个箭头指向弘愿寺。那你依照指示一拐弯马上就到了,对不对?很明了。
净土宗的教理,法义很多,也可以讲很复杂,三辈、九品、三福、十三定观、定散二善⋯⋯,很多很多。根本宗旨、根本道路、主干道在哪里?上人所总结的这四句偈语,就好像是在岔路口给我们立了路标、路牌一样──重要不重要?(莲友答:「重要。」)
任何行人走到这个地方一看,很清楚,「哎!原来这条路是主干道!」
我们修学的人,首先要明确道路。为我们开路的,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绘制地图的,就是历代祖师;为我们确立路标的,就是这四句偈语,以及我们底下要学的净土宗特色。
我们有这四句偈语,可以讲在修学的道路上就非常地明了,不会歧路彷徨。同时,就如经中所说的,「耳目开明」,耳朵也听清楚了,眼睛也看明白了,心中的明灯也点燃了,有标准,有依从。如果不知道这四句偈语,我们修学净土宗就没有标准、没有依从。
以上略微介绍了四句偈语的重要性。好!下面我们正式学习。
总摄四十八愿
这四句偈语可以讲是总摄四十八愿的精神。
第一句「信受弥陀救度」。整个四十八愿的精神,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所以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
比如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这条愿说明什么呢?说明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就是要救度将来会堕落三恶道的众生。是为了救度这样的众生,才发国无三恶道愿,对不对?极乐净土为什么没有三恶道?因为我们造作过三恶道的业因,将来就要堕落到三恶道受苦,相信因果的人必然对此心怀恐惧。阿弥陀佛就说:「我的净土没有三恶道,我是救你的!」因此这是救度的誓愿。
源自第十八愿
如果特别说起来,它是显示了三条愿的精神。就像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所指出的:第十八愿、第十一愿和第二十二愿。
前面的三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总的来讲是四十八愿的精神,特别来说是第十八愿的意思。这三句是来自于第十八愿:
「信受弥陀救度」就是「至心信乐」。
「专称弥陀佛名」就是「乃至十念」。
「愿生弥陀净土」就是「欲生我国」。
「广度十方众生」就包含第十一愿和第二十二愿的内容。因为我们往生净土之后,以成佛之身遍十方界,广度一切苦恼众生。所以这是第十一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必至灭度」,必然成佛;披弘誓铠,倒驾慈航,就是第二十二愿,「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越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行普贤之德」,广度十方众生。
所以,这四句偈语,刚才说总摄四十八愿,特别是这三愿。
在这四句当中,前三句是自利的──自身所得利益。最后一句是利他的──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包含我们大乘佛教的精神,自利而利他。
同时,前三句也是三个字──信、行、愿。第一句信受弥陀救度,就是信。第二句专称弥陀佛名,就是行。第三句愿生弥陀净土,就是愿。这和一般所讲的「信愿行」在次序上不一样,当然内容上也有差别。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再讲。
一、信受弥陀救度
现在我们学习第一句:
信受弥陀救度。
这一句记住了吗?跟「南无阿弥陀佛」一样,都是六个字──信受弥陀救度。可以讲这一句是整个四句偈语的总的原则、总的纲领。下面三句是对这一句的展开,特别的展开。信受弥陀救度,主要显示我们这个法门是救度的法门。
第二句是救度的方法,怎么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第三句是救度的目标,救到哪里?──愿生弥陀净土。
第四句是救度的利益,到了净土怎么样?──成佛,广度十方众生。
所以下面这三句,是跟着第一句展开出来的。第一句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
第一句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解读。首先看后面两个字──救度。一看这两个字,就知道我们这个法门是救度的法门;其次这个救度是谁的救度呢?不是其它的法门、其他的佛菩萨,是弥陀的救度,这是第二个层次;那么是弥陀的救度,弥陀的救度已经完成了,已经实现了,「彼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需要我们信受,这个是第三个层次。所以,是救度的法门,而非修行的法门──「救度」;是弥陀救度的法门,而非其他佛菩萨救度的法门,只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了四十八大愿──「弥陀救度」;这样的法门,请你相信,请你接受──「信受弥陀救度」。可以这样来解读。
救度的法门,从「救度」两个字就能显示我们这个法门的根本特质。一般讲到佛教,都会想到是修行。要如何靠自己的力量「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可是净土宗不是这样,净土宗是以救度为宗旨。
苦难的人需要救度
什么样的人需要救度呢?
苦难的人需要救度,对不对?(莲友答:「对。」)
所以佛教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们是不是苦难的人啊?(莲友答:「是。」)
是啊!我们是苦难的人啊!所以法藏菩萨发愿说:「心或不堪常行施,普济贫穷免诸苦,利益群生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他要「普济贫穷免诸苦」。我们是苦难的众生,所谓「人生是苦」,苦海茫茫。
法藏比丘发愿要救度我们,如果救不了我们、不能利益我们、不能使我们转苦难为安乐,他就怎么样?他就「不成救世之法王」。法藏比丘发愿要成为救度世间的法王──救世之法王。所以这个法门是救度的法门。
苦难的人需要救度。我们是苦难的人,我们需要救度。所以我们不会因为苦难而感到比别人低一等,反而觉得:「哎!好!我是苦难的人,需要救度。阿弥陀佛就是要救度我。」我们就有安慰。
危急的人需要救度
还有什么样的人需要救度呢?
危急的人需要救度。危险、急迫,是不是需要救度?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就说了:
娑婆苦界,杂恶同居,
八苦相烧,六贼常随,
三恶火坑,临临欲入。
「娑婆苦界」:娑婆世界是一个苦恼的世界。
「杂恶同居」:种种的恶人、恶缘交杂在一起。
「八苦相烧」: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这八苦像烈火一样,燃烧着我们。这样被火所烧的人,难道不需要救吗?
「六贼常随」:什么叫六贼呢?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器官。眼睛看见什么好看的,「哎呀!好!」好的就想占有;耳朵听到什么好听的,就心生贪恋。总之,遇到不好的就瞋恨,遇到好的就贪爱,这叫做六贼。六贼跟在后面,是不是很危险?是不是需要救度?
「三恶火坑,临临欲入」:我们这样的众生,看着看着就要掉到三恶道里面。三恶道就像火坑一样。「临临」,就像走在悬崖边上,稍一闪失,就要掉下去。我们马上就要掉到三恶道里去了。
所以底下说:
若不举足以救迷,
业系之牢何由得免?
阿弥陀佛如果不是站着,拔腿就来救我们,我们这些眼看就要堕入三恶道的众生,怎么能够避免「业系之牢」?造作了罪业,就要被系缚在三恶道的牢狱当中,这个避免不了。
这是解释《观经》第七观的「阿弥陀佛住立空中」──阿弥陀佛站着来迎接我们,善导大师就做了这个比喻,说:佛是大人之相,佛德很尊高,是不能随便举动的。他来救度众生,为什么不盘腿端坐着,显得端庄呢?善导大师就解释说:我们众生太苦了,情况太危险、太急迫了,眼看就要掉到三恶道里去了,所以阿弥陀佛来不及坐在那里。他「不及端坐以赴机」,他「举足以救迷」,站在那个地方,拔腿跑过来就要救度我们这些迷界的颠倒众生。所以是「立撮即行」,立即就要抓住我们,救度我们。
所以,危急的众生需要救度。
我们大家是不是这样危急的众生?如果感觉不到,是你没有无常感。
祖师就这么说了:我们是「三恶火坑,临临欲入」。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一出门「砰」遇到车祸,当下就堕入三恶道了。因为无常随时会向我们侵袭,今天晚上脱了鞋,明天早晨未必穿得上。如果没有弥陀救度,我们去哪里?「业系之牢,何由得免」啊!「业」就是我们的罪业,捆缚我们去三恶道的牢狱,怎么能够免掉?免不了的。
那么,需要弥陀救度的人,是不是我们?(莲友答:「是。」)
善导大师还说:
如来大悲于苦者,
心偏愍念常没众生,
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像一个在水中沉浮挣扎、就要被淹没的人,风浪这样猛烈,「我也没办法让我自己过得安乐,我总是这样苦恼」,这样的人,你就有希望了。你就跟这「救度」两个字很相应了,你听到「救度」两个字,眼睛是不是就放光了?耳朵是不是就开明了?是这样的。
所以大家不要担心说「我念佛修行,我有妄想杂念⋯⋯」刚好,有妄想杂念,说明你是一个苦恼的众生,是一个危急的众生,是一个无力修行的众生,你需要弥陀的救度。弥陀的救度正是为了你!「弥陀的救度正是为了我!」大家要有这样的自觉。
无力的人需要救度
无力的人需要救度。如果这个人还有力量,那需要救度吗?不需要,他还有力量嘛!他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人家也不会去救他,他自己也不会去请人家来救。
像一个落水的人,马上就要被海浪吞没了,没有力量了,就喊「救命啊!」如果有力量,他在那里快乐地游水,你救他,他还嫌你碍事呢!「我可以在奥运会得游泳冠军,你还拉我一把!」对不对?
一个很有力量的人跟别人格斗,马上就能把对手击倒,结果你帮他的忙,好像由于你的帮助他才赢的。他说:「哎,你看看,我这个英雄的声誉给你耽误了。」
所以,有力量的人不需要救度,没有力量的人才需要救度。
我们有力量吗?(莲友答:「没有。」)
我们有,我们有造罪的力量,造罪造业很勇猛,发起脾气来,简直是⋯⋯,看看汶川大地震,都是我们的心力所发动的,这个力量很勇猛。造业勇猛,造业有力,修行乏力,行善乏力。
我们都是大力士,但都不是解脱轮回的猛士,都是造罪造业的莽夫。我们没有力量战胜自己的贪瞋烦恼──大家有吗?(莲友答:「没有。」)
我们跟贪瞋烦恼作战,总是屡战屡败,没有一次打胜过。贪心不能降服,瞋恨心也不能降服。「师父啊,我也不是每次都不能降服,我有一次降服了。我老公对我脸色不好,我怒气上来了,但是我当时把它降服了,我也不是每次都不能降服的。」其实从根本来讲,我们斗不过贪瞋烦恼,因为贪瞋的背后有痴,痴是根本。
什么是痴呢?痴就是我执、我见、无明──有我。
我们谁无我了?无我了,就没有贪、没有瞋、没有轮回了。只要有我,就有贪瞋痴,就会造罪造业,就要去轮回。所以,我们的根机决定了我们斗不过烦恼。
斗不过烦恼,我们就是无力的。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很慈悲地对我们说:「你们这样的众生,是被烦恼贼所害者。」释迦牟尼佛说烦恼是贼,害了我们。这句话对我们有无限的怜愍。众生造罪造业,释迦牟尼佛悲叹我们的苦境──被烦恼贼所害。
我们没有力量斗过烦恼,这样的人需不需要弥陀的救度?(莲友答:「需要。」)
所以,如果我们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无力的人,就会渴盼弥陀的救度。
有罪的人需要救度
进一步讲,有罪的人更需要救度。有罪就要坐牢,这样的人更需要救度。
我们是有罪的人──有没有?(莲友答:「有。」)
我们是无力的人,是不是?(莲友答:「是。」)
我们是苦难的人,是不是?(莲友答:「是。」)
我们是危急的人,非常急迫地需要佛来救度。
怕死的人需要救度
而且我们也是怕死的人。怕死的人需要救度。
比如说一个病人,他的病如果只是小病,伤风感冒,那不需要救度。现在大病快死了,这就需要神医来救他。使他得救的医生,他才当作救命恩人,对不对?得了伤风感冒,吃药吃好了,他会不会对医生像救命恩人一般感恩戴德?不会。所以,死亡的威胁越严重,越需要救度。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我们正是这样的人。
善导大师《观经疏》的「二河白道喻」,就是形容我们现在的状况。什么样的状况呢?背后有群贼追杀,四周有恶兽索命,前面有水火二河。火河在南,猛烈燃烧,水河在北,汹涌不止,中间有一条仅仅四五寸宽的白道。像这样的状况,必死无疑。所以这个人当时就想到「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总之是必死的境界。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如果在这个地方停留、延迟,那就是死路一条。西岸又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说:「你一心正念直来,我能保护你。」这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声音。在群贼追杀、恶兽逼迫、二河阻拦的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像天兵降临一样来救度我们,那我们是不是必死无疑呢?必死无疑。
这是善导大师做的比喻,是来形容净土法门修行者的实际状况。像我们这样的造罪凡夫,没有善知识随身,而是「六贼常随」,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离开它们不行,有了它们又造罪,六贼常随。
因救度而安慰、喜乐
所以,了解净土法门救度的特色,内心就有安慰,就有喜乐。也不会因为我们念佛时心不清净,或者说我们修行乏力,而感到恐惧担心。
如果不是这样,不知道是救度的法门,我们就担心了,我们就害怕了。
所以,这「救度」两个字,对我们是不是很尊贵?(莲友答:「是。」)
是不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莲友答:「是。」)
「信受弥陀救度」,是谁信受呢?是我;弥陀救度谁呢?救度我──要这样来理解,这样才跟我们相应。
因救度而知弥陀的慈悲
从能救度的佛来讲,一定是大慈大悲的佛。大慈大悲,才能够发愿救度众生。缺少大慈大悲,就没有这个愿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怎么显示大慈大悲呢?能够救度的苦难越深重,说明悲心越深重,大苦大难就能反映出大慈大悲。
小苦小难所反映的,是小慈小悲。比如说人家没有钱,我们给他钱;人家没有粮,我们给他粮;没有衣服穿,给他衣服穿,这是大慈大悲吗?不是。这是小慈小悲,因为这是小苦小难,对不对?
如果一个人就要死了,或者在河里淹得要死了,或者重病马上就要死了,我们来救他,这个慈悲就比那个给钱给粮要大,因为他的苦难更深。
众生最大的苦难是什么?是六道轮回。是不是?能救度我们出离六道轮回,乃至究竟成佛,能完成这件事情,这才叫做大慈大悲。而这样的大慈大悲,就是弥陀的救度。
因救度而知弥陀的愿力
弥陀的救度不仅是大慈大悲,也是大愿大力。如果只是有慈悲,大慈大悲愿救我们,但是没有力量的话,这种慈悲就无法实现。愿力不够就救不了我们。
所以,阿弥陀佛就是这样一尊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的佛。
救度的宗旨
四十八愿可以说是救度的誓愿。阿弥陀佛可以说是一尊救度的佛。净土三经可以说是救度的经典。净土法门可以说是救度的法门。
我们讲净土宗的宗旨是救度,有什么证据呢?刚才说到的经文就是证据。
四十八愿是救度的誓愿
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第一,四十八愿是救度的誓愿。
法藏比丘在发愿之前,首先就说了一首偈语,其中有四句话: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我要成佛,就要发四十八愿。这样的愿是干什么的呢?是要给恐惧的人大安慰。」
恐惧的人,最大的恐惧就是三恶道的轮转、死亡的逼迫。如何安慰这样的恐惧?就是彻底救度他。由此可知净土法门救度的宗旨。
刚才也说到,比如说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把这条愿放在四十八愿的第一愿,来显示整个四十八愿是为了救度已经造了三恶道的罪业、将来必堕三恶道受苦的众生。这是阿弥陀佛的本心。
第二愿──「不更三恶道愿」,也是显示这样救度的意旨。
第三愿──「身皆金色愿」,是显示救度到西方极乐净土,免除他的种种苦难,给他种种快乐。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更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极致,救度的众生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可能造作五逆谤法罪的众生。
经中又说:
我当哀愍,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
又说:
令我于世,速成正觉。
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这些经文都显示法藏比丘四十八愿是为了救度众生而发。所以讲四十八愿体现了救度的宗旨。
阿弥陀佛是救度的佛
第二,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的佛。
刚才我们提到那一段经文,阿弥陀佛要成为救世的法王,这是阿弥陀佛的佛愿。佛愿是救度我们的愿,发愿要成为救世的法王;阿弥陀佛成了佛之后,他的身体也是救度我们的佛身。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第七观,阿弥陀佛为什么站着,就显示阿弥陀佛是救度的佛,他不是让我们在此世界转迷为悟的佛,而是让我们直接往生离苦得乐的佛。随时要来救度我们,来不及坐在那个地方。别的佛都端坐在那里,显示什么?智慧犹如金刚,不能摧动;智慧可以摧伏一切烦恼、邪见。可是阿弥陀佛是站立的佛,来迎接我们。这尊来迎的佛,他的身相,《观经》里说:「见佛身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这样站立不坐的佛,显示他是急切地立即要来救度我们。所以善导大师就说:「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立即就要来抓住我们,马上就要把我们救到净土,不能端坐在那里等待,就怕来不及了,就怕耽误事──是这样的心情。
就好像老奶奶带着小孙子在大街上走,小孙子才一两岁,步履蹒跚。你们做奶奶的,放心自己双盘着腿在家打坐、让小孙子在大街上跑吗?大街上汽车那么多,你们放心这样吗?(莲友答:「不放心。」)
不放心,对不对?如果你这样的话,他的妈妈就要找你了,「我把孩子交给你,结果你盘腿坐在那个地方!」那我们一定会怎样?牵着他的小手,或者用根小带子捆在他腰上,跟在他后面拉着。万一有摩托车的响声,老远就回头看,「哎呀,有车来了!」赶紧就拉到旁边来──这就是老奶奶的心情。
阿弥陀佛看我们,就像蹒跚学步的婴儿一样,稍一闪失就掉到三恶道的悬崖下面去了。他怎么能双腿盘着?不可能!所以他就站着,宝手常垂。
我发现这个念佛堂里的阿弥陀佛的像,手臂特别长,这也显示救度的宗旨。阿弥陀佛的佛身,显示他是一尊救度的佛。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救度的光明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救度的光明。
《观经》里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摄取」就是救度、保护、护念。「摄取不舍」就是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当下,立即就救到我们;救到我们就不离开我们,日夜保护,分分秒秒不离开,一直把我们救到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佛的光明是救度的光明。
善导大师解释说:
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名阿弥陀。
这样的一尊佛,有这样的名号,之所以叫做阿弥陀佛,就是因为他的光明是救度念佛的众生。佛是救度的佛,佛光是救度的佛光,所以他才叫做阿弥陀佛。
这是从佛的光明来讲的。
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救度的名号
从佛的名号来讲,是救度的名号。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造罪造业的众生。我们的业重不重?(莲友答:「重。」)
多不多?(莲友答:「多。」)
所以《观经》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能够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这句名号就是来灭我们的罪、救我们的苦,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或者说八十亿劫,或者说无量亿劫,总之是要把我们生死轮回的大罪通通消除干净。所以这句名号是救度的名号。
这样想起来,阿弥陀佛是不是救度的佛?(莲友答:「是。」)
佛愿是救度的佛愿,佛身是救度的佛身,佛光是救度的佛光,佛名是救度的佛名,所以这是救度的佛。
净土三经是救度的经典
净土三经也是救度的经典。
比如说《无量寿经》,一开头释迦牟尼佛就说了,说什么呢?说他:
所以出兴于世,欲拯群萌,
惠以真实之利。
要讲这部《无量寿经》,「欲拯群萌」,「拯」就是拯救,「群萌」就是苦恼的众生。可见《无量寿经》是一部拯救众生的经典。
在《无量寿经》的结尾,也要特留此经。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经道灭尽」时候的众生,什么修行法门都断绝了希望,不可能谈「修行」二字,要谈只能谈救度。因为那个时候怎么修行呢?经典都没有了,三宝都不在世间了。「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只有这部《无量寿经》念佛的法门在世间流布。你想发菩提心,没有人教你,自己也不会。都是十恶不赦,造罪勇猛。这样的众生不谈修行,只谈救度。
所以《无量寿经》是救度的经典,对不对?(莲友答:「对。」)
《观经》也是救度的经典。为什么呢?《观经》是为韦提希夫人讲的。韦提希夫人被她的儿子所逼迫,关在王宫当中。她在那里哭泣,在那里哀伤,在那里怨叹,说:「我昔何罪?生此恶子?」你想想看,她贵为国太夫人,现在遭受着国破家亡、夫妻离散、母子不相认这样的苦恼,她心中多么地苦迫啊!她那时候全心全意地就希望佛来搭救她。所以她是一个苦恼众生的代表,是一个众苦充满的众生。
讲这部《观经》,不只是为韦提希夫人,同时也是为阿阇世王。阿阇世王已经造下五逆重罪,杀了父亲,逼害母亲,甚至跟提婆达多合作要害佛。这些罪业都是很深重的。对这样的众生谈何修行?唯有救度。
尤其是《观经》的下品下生(昨天上人向部分莲友详细讲说下品下生的意趣)
。下品下生的众生已经造作了五逆重罪,而且生命已到了临终时刻──下品中生已经是「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地狱的众火都烧起来了。下品下生比他更猛烈,我们也可以想像得到,不仅众火来烧,而且地狱鬼卒云集,四大分离的苦恼,冤家逼迫的苦恼⋯⋯,种种苦恼来逼迫。这样的众生,临命终时,狱火燃烧,苦恼逼迫,苦相云集。而且他一生造作五逆重罪,没有任何修行。这个五逆的众生,谈什么修行呀?所以经中说:「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怎样才能安慰他?你告诉他:「现在你去修行,你修三福。」能安慰他吗?来不及了!哪能修三福呢?「孝养父母」,他是杀父杀母的人,父母都被他杀掉了,没有机会孝养父母了;「奉事师长」,他也是目无师长的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那更谈不上。这还是世福,那戒福、行福更谈不上。这时候叫他去修定善,那更谈不上。一切法门,一切修行,只要讲到修行,对他就没有安慰,只有恐惧,他只能想到自己造罪造业必然堕落。
所以,「种种安慰」就是讲说阿弥陀佛的救度。像这样造罪造业的人,阿弥陀佛有救度的誓愿,请他信受弥陀救度,就能安慰他。
那么,怎样救度他?「教令念佛」,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众生,一生造罪,临终眼看就要堕入地狱,只是称念十声佛号,阿弥陀佛就把他救往极乐世界,金莲花迎现其前,刹那之顷往生七宝池中,这显示净土法门救度的极致。
《观经》下品下生的根本意趣就是显示我们这个法门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因为那个时候不可能再谈任何修行,是不是?(莲友答:「是。」)
所以《观经》是救度的经典。
《阿弥陀经》亦复如是。《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五浊恶世的众生,浊恶不善,众苦所逼。逼恼的众生如果谈修行?谈不上。所以让他「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深信名号能救度五浊恶世众生,只要称名,就能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得一生补处,快速成佛。这样的法门,难以相信。所以《阿弥陀经》是显示救度的法门。
弥陀救度的特点:主动、平等、无条件
弥陀救度的特点有这三句话、七个字来形容,就是:主动、平等、无条件。
主动
什么叫主动?不经请求,不经乞求、拜托而来,这叫主动。
阿弥陀佛是主动要救我们,还是我们主动要阿弥陀佛救?(莲友答:「阿弥陀佛主动要救我们。」)
如果不了解净土法门的宗旨,就认为是我主动,「阿弥陀佛,请你大慈大悲,请你大愿大力,请你来救救我吧!」就好像我们在这里哀求阿弥陀佛。
其实不是这样,是阿弥陀佛主动来救我们。在兆载永劫之前,阿弥陀佛就主动地为我们发愿说「设我得佛」,四十八愿的每一条愿前面都有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我们请法藏比丘来为我们发愿的吗?不是。是他主动发愿,「如果我成佛的话,我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设我得佛」,是他主动地发愿。
凡是谈到救度,就是主动的。比如说一个医生,身怀绝技,堪称神医。有位病人马上就要死了,他的病所有的医生都治不好,只有这个神医能治得好。这个神医知道了消息,可是他在家里不出门,等待这个病人拿着厚重的礼金来请他。请问这样是救度吗?(莲友答:「不是。」)
不仅不是救度,而且缺乏医德,对不对?(莲友答:「对。」)
如果这个医生不仅有医术,而且有医德,一听说病人病得这么重,而且非他不能救,他就主动地来到他的面前:「我来救你!」这就是救度。这样病人才会说:「哎呀!这个医生是来救我的。」对不对?(莲友答:「对。」)
阿弥陀佛是大医王。我们这些贪瞋痴具足的苦恼众生,十方诸佛都不能救,唯有这个大医王能救。那阿弥陀佛会在那里双腿一盘、两手一抱,等着我们三请四邀吗?如果这样,阿弥陀佛就不是大医王,就缺乏医德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呢?阿弥陀佛主动地来救我们。
既然是主动来救,我们就不必担心,不必害怕阿弥陀佛不救。因为是他主动地要来救我们。
就好比你看见一个人落水了,正在水中挣扎。如果你有悲心,你有能力,你会等到他来喊你?他没喊你,你会站在那里当做没看见?如果需要三请四邀,这叫救度吗?「某某人啊!你给我多少钱,我才下去。」那就不是救度,那叫趁火打劫,趁人家危难的时候勒索一把。
阿弥陀佛看见我在三界里面轮转,他也不会说:「某某人,你修一点福报回向给我,我才能救你。」如果这样,也是趁火打劫。我们修不来啊!这点福报自己都不够用,哪里还能回向,没有东西回向啊!
阿弥陀佛主动发愿要来救度我们。所谓救度,就是主动的,不经过请求的,不要我们三请四邀、三跪九叩,在那里哀求半天还怕阿弥陀佛不来!不是。他是主动地要救我们。
前一段时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地震的时候,国家总理要你三请四邀吗?这样重的灾情,总理会主动来慰问,对不对?
在十方世界当中,我们娑婆世界是个重灾区,我们都是灾民──大家是不是灾民?(莲友答:「是。」)
我们都是灾民。阿弥陀佛带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浩浩荡荡主动要来救我们。
平等
什么是平等呢?也像这次大地震一样,人都埋下去了,只要有生命迹象,就要救他,平等的。如果我们是救护队队长,我们会不会有分别心,说:「哎,我来救你,不过你是共产党员我才救。」问一问:「你是不是共产党员?不是?算了,等一下救。」会不会这样?(莲友答:「不会。」)
如果这样的话,就要革职;如果这样的话,就是没有良心;如果这样的话,就是缺乏基本的道德。
不论你是男人、女人,也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也不论你是年老、年轻──救起来一看,救了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太太,「哎呀!八十几岁,救起来也没多大用,算了⋯⋯你年纪轻轻,有大学问,救起来对国家有贡献,救你吧!」会这样吗?不会!他不会选择,只要找到生命迹象,通通救度,对不对?(莲友答:「对。」)
平等。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生命的迹象(你不念佛,那等于你死掉了)
。在娑婆世界,念佛就是我们佛性的觉醒,称念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通通平等救度。
不论你是什么信仰,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不论你有智慧没智慧──我们凡人去救人,尚且不问对方有智无智,结果说阿弥陀佛救度众生,「你没有智慧,没有开悟,佛不救你!」怎么会这样?「你不会读《金刚经》,不会读《弥陀经》,佛也不救你!」──会这样吗?(莲友答:「不会。」)
如果是这样,就好比灾区救人,水泥板一打开,「某某人,我要救你,但是你至少要把八荣八耻背给我听听。背出来,我救你。」不会背?「呯」盖下去──那不可能嘛!因为救度不谈这些。所以,你会不会诵《弥陀经》,会不会念《金刚经》,会不会诵四十八愿,那通通没有关系,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平等救度,这叫平等──平等不平等?(莲友答:「平等。」)
平等好不好?(莲友答:「好。」)
但是有人说不好。说不好的,都是那些认为自己本事比较高的人,如果认为自己比较差,就需要平等了。像当年的土地改革,要均贫富,穷人就高兴,地主就不高兴,「把我的家产分掉了」。
不过阿弥陀佛的平等跟这不一样,阿弥陀佛的平等是把我们最卑劣的下下品众生,乃至最高级的等觉菩萨,都拉到跟佛平等的境界,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吃亏的。有的人会觉得:「啊!我出家人跟你在家人念佛平等,那怎么好?我白出家了!我头发都白剃了!」这样有没有慈悲?(莲友答:「没有。」)
有没有智慧?(莲友答:「没有。」)
就好像萤火虫的光、蜡烛的光、电灯的光,如果在太阳光下面,怎么样?通通平等了,通通看不见了,通通都是太阳光了,对不对?(莲友答:「对。」)
好不好?(莲友答:「好。」)
但是,凡夫的心,他要显示自己,他不愿显示阿弥陀佛。「哎!不行!让我这蜡烛的光跟你那萤火虫的光一样,那怎么行?我要显示我蜡烛的光⋯⋯」那只能让你呆在黑暗的房间里,你在那里去亮吧!在阳光下怎能显示出来呢?
什么叫平等?不分凡圣,圣人也让你成佛,凡夫也让你成佛,这叫平等;不分善恶,「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善人要救度,恶人也要救度,这叫平等;也不问罪福多少,不问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这一切都不论,这叫平等。
所以这个平等,显示阿弥陀佛的慈悲究竟、彻底、没有条件。
无条件
救度就是无条件。
刚才已经打了比喻。那个医生能救人,但是他乘人之危,勒索一把,平常只要十万,现在开口一百万──这叫救度吗?(莲友答:「不叫。」)
这不叫救度,这是做生意、赚黑心钱。
救度是没有条件的。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有条件吗?没有。如果讲条件,他只有一个条件──请你相信,请你接受,接受我的救度。如果不接受,没办法救你啊!讲条件,只有这一个条件──请你接受。所以我们讲「信受弥陀救度」。
不变的宗旨──一向专念
所以,净土宗的宗旨:只论弥陀救度,不问众生罪福,大家要明白。「哎呀!我有罪啊!我罪多、烦恼重、福报少、修行浅⋯⋯」,这些通通不论。因为如果论的话,跟宗旨不相符。
刚刚也讲了,其它的都可改变,可左可右,可加可减,但是这个救度不能改变,不能加减。
像《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文,「上辈者舍家弃欲,行作沙门」,是不是要求每个众生一定要这样呢?未必。只有一向专念是不能减的,「舍家弃欲,行作沙门」也可以减──中辈者,假如不能出家,应该怎么样呢?散花燃香,供养诸佛,这个是不是一定这样要求呢?也不一定──下辈者,假使不能这样做,你一向专念。所以从三辈往生文就知道,舍家弃欲也好,供养修福也好,这些是可加可减,只有一向专念决不改变,这就是根本,这就是宗旨。
《观经》也一样。《观经》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十三定观,有的众生不能修;三福,也有的众生不能修;九品当中,从上上品的行福慢慢往下降,一直到最后的十恶、破戒、五逆众生,但是根机再差,念佛不可或缺。下品的众生,三福修不了,定观修不了,修不了没关系,但如果念佛也不能念,那就完了。
二、专称弥陀佛名
信受弥陀救度,体现在哪里?就是第二句:
专称弥陀佛名。
阿弥陀佛的法门是救度的法门,净土宗也可以讲是救度的宗派。阿弥陀佛如何救我们?我们又如何被阿弥陀佛救?前面说「信受弥陀救度」,怎样信受?如果信受很困难,信也信不来,受也受持不了,很麻烦,很困难,有很多条件要求,那仍然救不了我们,所以第二句说「专称弥陀佛名」。阿弥陀佛用他的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用专称弥陀佛名这样的方法来救我们。那我们也是这样被阿弥陀佛救度。所谓的「信受弥陀救度」,也不过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体现在我们称念这句弥陀名号上。
佛名对佛身
这第二句「专称弥陀佛名」,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佛名对佛身。
佛名,阿弥陀佛用名号救度我们。佛身,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
法身,无形无相、无去无来、不可对待,对我们凡夫来讲,根本无法把捉。所以,阿弥陀佛不是以法身救度我们;也无所谓救度不救度,众生本来都是法身佛。所以,若以法身,可以讲我们得不到利益。
报身,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无量的相好,无量的庄严。可是我们这惑业障蔽的身心,根本就不能见到清净的报身。如果让我们拜见报身佛方能得救,那仍然无法实现。所以也不是以报身来救我们。
化身,随缘而现。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而我们的心不够虔诚,也不能感应到化身佛来救度。
因此,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就用他的名号。名号,随时都可以称念,随处都可以称念。而这名号之中三身具足,所谓「名体不二」,名号就是佛身。佛用名号来救度我们,我们就可以接受到佛的救度。
口称对心念
第二个层次:口称对心念。
就是口称和心念的对比,以口称名号为最容易。
大家觉得心里念佛和口称名号,哪一个容易啊?口称和心念?(莲友答:「口称。」)
净土宗的念佛,虽然心念也是念,口称也是念,不过净土宗的念佛是以口称为宗旨。
经典依据在哪里呢?就是《观经》的下品下生。《观经》下品下生当中有一段话,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于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第一个「念」是指心念,善导大师解释说「心中忆念弥陀佛名」。心中忆念需要一定的能力,心境需要一定程度的静定,意识上要有这种功能。我们想一想下品下生的人,他是那样的惶恐苦迫,善导大师解释为「苦逼失念」,他被众苦所逼迫,已经失去了忆念佛名的能力。这个时候,善知识告诉他说:「你就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他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就好像我们助念一样,「南无阿弥陀佛」,他也跟在后面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就好像小孩子不会写字,大人手把手教他,写一个「南」,就是「南」,写一个「无」,就是「无」。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字,但写出来的是不是字啊?也是字。
被助念的人所念的是不是佛啊?也是佛。《观经》这个临终的人,造作五逆重罪,现在就要死了,众苦逼迫,他的心根本无法思维什么是佛,也不知道念什么。只是善知识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像被别人手把手教写字一样,也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念佛,得到救度了──容易不容易?(莲友答:「容易。」)
殊胜不殊胜?(莲友答:「殊胜。」)
这叫不可思议。所以他「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因为他被众苦所逼迫,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了,虽然意业茫然,但可以口称名号。如果是心中忆念,意业一定要清楚。意业如果不清楚,心中是不能念的。但是这个下下品的众生,他意业都已经茫然了,所谓「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但只口称名号,获得救度。
所以讲「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就这样口称名号,不可思议地消除了罪业,往生净土。
所以,净土宗的宗旨是以称念为宗。当然,也不是反对心念,如果你心现在比较静定,在心里念佛是一样的。只是说这种口称更容易,更简单,以这样易行至极的方法就能救度我们。
懂得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在那里说:「哎呀!我口称名号,可是心里散乱怎么办?可是心不清净怎么办?可是有妄想杂念怎么办?」你再散乱,也不如那个下下品众生散乱,你比他强多了;你再有杂念,也比不上他,他那个时候多苦恼!可以讲那种苦恼、那种状况是没有办法形容的!不是「散乱」两个字可以形容的,已经是意业茫然、糊里糊涂了。
所以,称名念佛显示了净土宗的宗旨,以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救度我们。
专称弥陀佛名
第三个层次:专称弥陀佛名。
称名要专,不要夹杂。为什么呢?如果夹杂,就显示我们有怀疑心,不叫信受弥陀救度。同时,阿弥陀佛的救度,他在誓愿中设定好了救度的程序,设定好了救度的方法,就是「乃至十念」的念佛。
如果我们想获得弥陀的救度,是不是要随顺弥陀的誓愿,对不对?(莲友答:「对。」)
如果又想获得弥陀的救度,又不听弥陀的话,又不顺弥陀的愿,怎么能获得他的救度呢?
就好像一个病人,医生来救他。他很想得救,但却不听医生的话,又不吃医生的药,自己开了一副药,这样医生怎么救他啊?
阿弥陀佛给我们开的是六字名号的法药,结果我们不专心称念,自己另开药方,还说「阿弥陀佛你不救我!」这就有点蛮不讲理了,对不对?「阿弥陀佛,你怎么只救度那个专念佛号的人?怎么不救度我这个杂行杂修的人?」这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我们要专称弥陀佛名,随顺弥陀的本愿,获得弥陀的救度。
救度的法门一定是他力的
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就是被阿弥陀佛救到了。就好像《观经》下品下生的人,你看他念佛多简单,他就这样被阿弥陀佛救到了,救到西方成佛。大家觉得这样简单不简单?容易不容易?(莲友答:「容易。」)
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救度的法门一定是容易的,而且一定是他力的。像《观经》下品下生,他有什么力量谈自己的修行呢?三福他能修吗?不能。定观他能修吗?不能。定善、散善都不能修,甚至连心中忆念佛名的能力都没有了,所以谈不上任何自力修行。
所以,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修行没有力量,那刚好没有关系!你刚好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你的力量。因为救度就是靠他力──靠佛的力量。
用对方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施救
同时,讲容易,也是净土法门的特色。如果去救度人家,我们会难为他吗?比如说一个人,他现在很饿了,饿得毫无力气,手都抬不动了,话都说不出来了。像这样的人,我们给他一块面包,我们会把这块面包放在五丈高的楼梯顶上请他去拿吗?(莲友答:「不会。」)
如果这样,那叫救度他吗?这叫给他出难题,对不对?我们会把面包放在他的手边,放在他的口边。可是他现在饿得太没有力气了,连咬面包都咬不动了,那我们怎么办?我们会用温水把面包泡散,然后给他灌下去,对不对?(莲友答:「对。」)
我们要救一个人,就要想方设法用最容易的、他最能接受的方法来救他,对不对?(莲友答:「对。」)
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的。他用六字名号来救我们,不会把名号放在三福的山顶上,也不会放在清净心的山顶上,也不会放在菩提心的山顶上,「你如果发不出菩提心,六字名号也不能救你!如果三福不圆满,如果达不到清净心,你念佛我也不救你!」那些我们做不到嘛!他只是用下下品众生的标准,「你只要会动口称念我的名号,就救到你了」,这样才能满足他主动救度众生的悲愿,才能把我们救得起来,对不对?
像那个饿得要死的人,你给他一块硬东西,他咬都咬不动,给他等于没给他。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给我们,就是甘露,很滋润的,很容易消化的,送到我们嘴边。哪怕我们的心没有清净,只要我们信顺救度、愿生净土、称念佛名,当下佛光照耀我们,当下阿弥陀佛找到我们,当下佛愿救到我们。所以《观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就用这段法语来解释: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只要念佛的名号,就被佛救到了
请合掌,我们把这段法语念一遍: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这段法语可以讲给我们很大的警觉,可以讲慈悲至极。也只有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才讲得出来,才敢讲,才能讲,一般人讲不出来。这段法语就是在解释刚才《观经》的那段经文──「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是怎么解释的呢?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但有」就是只有。你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行。
「彼佛心光」:彼阿弥陀佛的心地大光明。
「常照是人」:常常照耀这个人,分分秒秒不间断,日日夜夜不分离。
「摄护不舍」:「摄」就是摄取、救度。「护」就是护念、保护。护念我们,保护我们,不再离开我们,叫「摄护不舍」。所以,我们是不是只要念佛就被佛救到了?这里讲得很清楚嘛!我们只要念佛,佛光就照到我们、找到我们,而且不再离开我们。所以,我们只要念佛的名号,就被佛救到了,很简单。就像下品下生那个人,他自己不能念,跟着别人念,也被救到。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接下来还有一句话,给我们很大的警觉,给我们画一条线,专杂的界线,你如果跨越这条线,就得不到弥陀救度,你如果在线这边,就获得弥陀救度。哪条线呢?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阿弥陀佛虽然有八万四千光明,但是一切「余杂业」──杂行杂修的人,阿弥陀佛的光明不照耀、不摄取。佛光不照耀、不摄取的话,你怎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你怎么获得弥陀的救度呢?所以,要获得弥陀的救度,一定要专称弥陀佛名,这是我们净土宗的宗旨。
《观经》讲的行法很多,讲到三福,讲到十六观,所谓定散二善。你有能力、有条件,可以这样去行持,以定善的身份来念佛,以散善的身份来念佛;若根机下劣,或时节局促,不堪行持,但是称念六字名号决定不可或缺,这是根本,不可动摇,不可改变,因为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佛光摄取而不舍。
电灯开关喻──唯有念佛蒙光摄
为什么只摄取专念弥陀名号的众生呢?善导大师说: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唯」是只有,只有念佛的众生才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也就是说,不念佛、不专修念佛而杂行杂修的众生,佛的光明不照耀摄取。为什么?因为念佛的人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阿弥陀佛的心光就照摄。不顺他的本愿,他的心光跟你不交集,频道不相应,那当然没法照摄你。
佛光照耀众生,他是根据四十八愿设定好的程序。佛度众生不是说脑子里突然一高兴,「我来度你」,他是根据因地的誓愿,成就果上的光明来度众生,是事先设定好的,就像电脑的程序一样,不会错乱。
阿弥陀佛的光明怎么样?他是根据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而来摄取(救度)
念佛的众生,所以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就好像我们这个房间里的电灯,它也是设计好的,线路怎么铺设,开关安在哪里⋯⋯。如果你想照亮房间,一定要打开开关,对不对?你的手要按得准,要按到位。一进门儿,开关一按,光就照到你。如果你一进门儿不按开关,而是在墙上使劲拍,你把手掌拍红了,灯也不会亮。你不能责怪说「为什么我没按开关它就不亮呢?」为什么?因为你没有遵守当初设定的规则。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光明要照摄我们,我们的心、口就是开关,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念,佛光就照摄我们,因为我们顺了阿弥陀佛当初的誓愿约定,符合他四十八愿所设计的线路,这样才感应道交啊!所以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导航喻──唯觅念佛往生人
我们念佛,就被阿弥陀佛救到;我们杂行杂修,阿弥陀佛就没有救到,而且阿弥陀佛还着急。善导大师解释说: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他为什么遍照十方世界,他为什么目的呢?「不为余缘」,不是为了其它的因缘而佛光遍照的,他唯一为了哪一件事情?
「唯觅念佛往生人」:唯独为了寻找念佛的人。你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找到你了,马上救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遍放光明,在十方法界寻找你,结果你就是不念佛,躲到旁边,躲到黑暗的角落里,阿弥陀佛找你找不着啊!他着急了;只要你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光马上就照到你,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说:
「口常称佛,佛则闻之」,你一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听到了,「有人在那里念我的名号,我来救度他!」
「身常拜佛,佛即见之」,身业礼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马上就看到了。
我以前在航空部门工作,所以我经常会想到航空的一些比喻。有一次我到航管雷达站(大家可能还没有这样的经验)
,里面有一个屏幕,我就去观察,其实那个情景很能形容阿弥陀佛的光明照摄。阿弥陀佛的心光就像雷达一样,他用电波在整个空间寻找。一旦有人念佛,就好像飞机进入雷达的探测范围一样,屏幕上就有一个运动的白点,哎,就找到它了。这是因为飞机上的设备跟雷达导航系统之间的频道是相应的。频道相应了,飞机就在雷达的监视范围之内,就能给它导航,就能保护它。如果飞机上的设备跟导航台的频道不相应,飞机能够出现在屏幕上吗?不能!就找不到了。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也是一样的,在极乐世界,他有一个大屏幕,这个屏幕就是他的心,这个屏幕是用六字名号设定好的。我们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立即在阿弥陀佛的大心海的屏幕当中显示出来了: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市念佛堂的「易超」。上面就标了你的名字,就看到你了,就找到你了,阿弥陀佛就要摄取而不舍了。
如果你不念佛,杂行杂修,阿弥陀佛那个屏幕显示不了嘛!所以我们各位,请你行行好事,念念阿弥陀佛,让阿弥陀佛找到你。不然阿弥陀佛就着急了,「你看,还不出现,还不出现!我苦恼的孩儿,我苦恼的众生,你在哪里啊?」
只要你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你那个点就出现了,阿弥陀佛就跟着你,就接引你,慢慢导航。你现在三十岁,在哪个地方工作,他引导你;你现在五十岁,发心出家了,他引导你;你现在七十岁,生病住院了,他引导你;你现在八十岁,「好,飞机导航降落在我的极乐世界七宝跑道上面」──不是水泥跑道,是七宝金地跑道,降落了──这个好不好?由阿弥陀佛为我们导航,人生就不会迷航,前途就很光明,就很安乐。
飞机迷航喻──极乐为归宿
我们都是一架飞机,每个人都是这样,这架飞机已经启航了。上人曾经打过这个比喻,特别生动,跟我们每个人的状况特别相应。比如说这架飞机已经启航了,在天上飞,哎呀,俯瞰大地,绿色如荫,大地就像地毯一样;长江如带,风景多么优美;看看窗外,白云舒展,碧空如洗,哎呀,心胸多么开阔!旁边还有热情的空中小姐给你递来饮料,「先生,请喝一杯热咖啡。」「不,我只要一杯开水。」服务条件尽善尽美,一切都非常美好。这个时候坐在飞机上,快不快乐?快乐啊!对不对?但是(这「但是」两个字就不好了,不要「但是」就好了,对不对?但是我们还是有「但是」)
,但是这架飞机就有一个缺陷──什么都好,飞机又坚固,机长也有很高的驾驶水平,服务也很周到,天气又好得不得了!但是就是有一点,这架飞机迷航了,跟地面失去了联系,它不知道在哪里降落,它没有降落点!飞机上的燃料越来越少,一会儿就烧没了。请问,我们在飞机上会安乐吗?(莲友答:「不安乐。」)
我们会因为有周到的服务、优美的风景、美好的天气而感到快乐吗?(莲友答:「不会。」)
我们会害怕得要命。那么第一件事就怎么样?就是要跟地面的导航系统建立联系,这是最重要的,对不对?(莲友答:「对。」)
我们人生就是这样,大家从娘胎里出来,娘胎就像一个跑道一样,我们这架飞机已经起飞了。假如这架飞机的油能烧八十年,现在已经烧掉四十年、烧掉一半了。世间的人,他的人生在哪里降落呢?就在殡仪馆降落,落在三千度高温的火炉里面。那里不是人生的降落场啊!降落到那里就要到三恶道去了。
一般的人没有目的,没有导航。阿弥陀佛就为我们建立了导航系统──整个四十八愿就是一个导航系统,第十八愿就是导航标:「十方的众生,欲生我国!我的极乐国土才是你的降落场。你怎么来?乃至十念,跟我保持联系。」(电影里「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那就是保持联系)
。只要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大屏幕里马上就显示出我们的影子,他就来保护我们,摄取而不舍。所谓「光明遍照」,他就是给我们导航的,为我们导正人生的航向,引导我们到达幸福安乐、绝对没有任何危险,而且能够究竟成佛的这样一个场所──极乐世界,把我们的人生从苦难的三恶道导航到极乐净土──好不好?(莲友答:「好。」)
阿弥陀佛保驾护航
方法就是「乃至十念」。我们只要「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专称弥陀名号,这样就给我们导航,而且保驾护航──不光是导航,还要保驾护航,要从早到晚摄护不舍。
为什么要保驾护航呢?因为我们修行乏力,因为我们会起贪瞋痴烦恼,因为我们有很多过去的业障,因为我们有时候信心还很薄弱,有时候还要应付很多世俗的事情,所以阿弥陀佛就要保驾护航,一直把我们平安地接引到极乐世界。
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消息,英国有一个飞行员,驾驶着私人飞机,在四千米的高空眼睛突然失明了,这时候他就发出呼救。英国空军升空了几架飞机来引导他,「现在下降五百米」,「好,下降五百米」;「再降两百米」,「好,降两百米」。因为眼睛看不见,不过这个人有十八年的驾龄,在跑道上降了几十次才安全着陆。
讲老实话,我们在茫茫六道中也是失明的人,但是阿弥陀佛的导航比英国空军的导航高级多了,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导航的问题了,而是阿弥陀佛亲自变成机长来驾驶这架飞机,不需要导航了,很轻柔、很安乐、很法喜地让我们在八十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最后一口气不来──到极乐世界就是一口气,静悄悄地降落在极乐的跑道上,好不好?(莲友答:「好。」)
专就是标准,杂就是忌讳
所以,我们净土法门讲专,专就是秘决,专就是标准。杂就是忌讳──如果讲忌讳,只有一条:不要杂。一杂就怎么样?善导大师说,杂行杂修之人,不光「恐难生」,而且千中无一往生:「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又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或者说「千时稀得三五」,或者说「千中无一」。总之,杂行杂修往生不定,很困难。
选择专修念佛为宗旨
那么,我们净土宗,会选择往生不定的行法作为宗旨吗?(莲友答:「不会。」)
会选择千中难得一二三四往生的行法作为宗旨吗?(莲友答:「不会。」)
当然不会!而是选择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专修念佛为宗旨,对不对?(莲友答:「对。」)
所以叫「专称弥陀佛名」,这是净土宗宗旨。这个从教理、从教证、从事实都能够经得起考验。
事实也是这样,你看专修念佛的人都走得安详自在,都能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往生不自在的、修到最后还要临终助念的,大多数都是杂行杂修的人──何苦呢?
现在大家就要开悟──净土宗的开悟就是专,你能够专了、不杂了,你就开悟了。
这一点不容易的。很多人不懂得净土教理,你叫他专他也不愿意专。他也听说了「专修念佛十即十生」,但是他说:「我就是不愿意专,因为我心里放不下、过不去,我为什么要专呢?我这样修不是很有功德吗?」他不依净土教理,他以为专吃了亏,他不放心,他要靠自力。
高速公路喻──诸行导入称名
第二句「专称弥陀佛名」,我们讲行,这个行跟通途法门的行不一样,因为这个行是专门限定在口称名号,而且是专称弥陀佛名。既不是观想念佛,也不是实相念佛,也不是修戒定慧自力解脱,净土宗的行法就是专称弥陀佛名。其它的种种修行要回向导入专称弥陀佛名。
就好比我们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主干道,要通过旁边的匝道才能上去。同理,杂行杂修最后都要上专修专念的高速公路。三福、十三定观最后都要走向「一向专称弥陀名号」的高速公路。所以善导大师才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定善、散善涵盖了一切修行,这些都是匝道。这些匝道最后怎么样?都要走上一向专称的高速公路。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才是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的目的。
三、愿生弥陀净土
第三句:
愿生弥陀净土。
本来这个「愿生弥陀净土」的「愿」,按照一般的次第,摆在「行」的前面,由愿导行。但是这个地方,上人把它放在第三句,这是有特别含义的。
第一点,说明这个愿是什么样的愿呢?这个愿不是那种没有被阿弥陀佛救到的愿,「我在这里自己发愿的愿」,而是被阿弥陀佛救到之后所发的愿,是被弥陀佛救到了的人,他心中那个愿生的心、愿生就必定往生的心。善导大师解释说:
作得生想。
决定往生的心。为什么?因为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被弥陀救到了。被弥陀救到了,你愿意不愿意往生啊?愿意。被弥陀救到了,还不愿意往生,哪有这么傻的事情?
一般讲的愿生,心中是不定的。「我愿生弥陀净土,不知道阿弥陀佛救不救我呢?我到底够不够标准、达没达到条件呢?」
这里讲的愿生,是超越那个,是专念弥陀名号、专称弥陀名号的人,心中作决定得生想,而愿生弥陀净土。
就好像我们到一个地点去,我们在路上走啊走啊,路很遥远。还没看到目的地,心中可能还会退转。「哎呀!什么时候到?走得都累死了,还没有到,干脆回头吧!」哎,突然发现前面有座城市,城墙上面写着三个字──「涅槃城」(善导大师就说「毕命直入涅槃城」。我们想要进入阿弥陀佛的涅槃城,所谓「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如果是随缘杂善回向愿生,那种愿生心就很容易退转,就很难往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专念弥陀名号,那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这个时候,我们就见到涅槃城的城墙)
。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决定不会退转。这是愿生就必定往生的,这叫「愿生弥陀净土」。
第二点,愿生而往生到极乐净土之后,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就接到下面第四句,讲起来很顺畅:我们愿生弥陀净土,就决定成佛,快速成佛,然后以成佛之身再回入娑婆世界,乃至遍满十方世界,广度十方众生。
这是显示愿生即生,生即成佛,所以把这句话放在第三句承上启下。
四、广度十方众生
第四句就是:
广度十方众生。
广度十方众生的法门,只有我们净土宗专称弥陀佛名的法门。在这五浊恶世,其它法门能够广度众生吗?不能。只有口称佛名能广度众生。
我们到了极乐世界,要广度十方众生,我们所宣说的,也不过是前面三句话。所以这四句话是一个循环,广度十方众生说什么?还是说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如果能够这样,你就能到西方成佛;成了佛之后,你就能广度十方众生;广度十方众生说什么?还是说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所以,这四句话是循环不断的。
好!请合掌。
净土宗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