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身佛土论

净土宗以往生弥陀净土为宗旨,则此净土是何种规格之净土自然成为净土教理及行人关注之重点。

考察净土宗教理发展之脉络,《易行品》主要在解决如何达致「现生不退」,对比圣道门之难,而指明净土门之易,目的在令众生于「今生、此土」舍难取易而归于弥陀本愿,而于往生后之佛土位格未做详细说明;也就是说《易行品》对此是采取「意在不言」的方式,因为既然仗彼佛本愿,现生即得不退,则由彼佛本愿所成就之佛土,以及往生彼土所得之利益自然更加殊胜。

《往生论》则在《易行品》「怯弱下劣,现生致不退」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上圣下凡,往生速成佛」,所以对于往生后为什么能速成佛?是什么样的速?速成佛之后又是何种状态?等等方面必须做出理论回答,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佛身佛土论」。《论》以如来是「真实功德相」,彼土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三种成就,愿心庄严。略入一法句,谓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等等而说明之。由其言简义深,幽奥难明,非经大智之人明晰剖解,无尽妙义,亦将如云封雾锁,无人得知。

随着净土法门在中国的传入、普及及兴盛,至隋唐时代关于弥陀净土及弥陀佛身之位格,也即报化问题,遂在教界激起种种议论;这是后话。但在昙鸾大师的时代,一般教界对此一问题尚处蒙眬不觉的状态,而昙鸾大师作为净土宗教理系统有形化之先觉者,籍由注释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对弥陀佛身佛土率先作出了深刻独到的解释,为后世之垂范。

一、佛身论

先就佛身来讨论,《论注》提出了「实相身、为物身」及「法性法身、方便法身」两组概念,基本上可视为等同。「法性、实相」为诸佛自证之理体,属自利;「方便、为物」为诸佛度生之权用,属利他。全体起用,全用归体;全自利成利他,全利他为自利。如是二身,体用不分,自他不二,而复各主其能,不分而分,不二而二。

然从众生信知,宜言「实相、为物」。知如来是实相,即破众生虚妄相;信如来之为我,则起真实归命故。又实相故能救我,为物故愿救我。愿救、能救,即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故知如来实相身、为物身,即知如来大慈大悲、大愿大力。

复从如来摄化,顺乎「法性、方便」。由法性法身,垂方便法身,摄一切众生同证彼法性常乐故。

然而,仅从「实相身、为物身」及「法性法身、方便法身」之立名,弥陀与诸佛有共通性,并不足显明:何故论主自行化他,专归阿弥陀一佛,愿生安乐国土?因而有必要探究更深层次的理由。

简略来讲,昙鸾大师深体弥陀愿心及论主释意,籍由「实相身、为物身」显明弥陀名号之超胜,而由「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显明弥陀愿心之超胜。由此二胜,奠定净土宗「专凭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专愿弥陀净土」之理论基础。

弥陀名号与实相身、为物身之关系,在前「机受之心行」已有讨论。比较而言,诸佛虽也是实相身,愚痴暗钝之人根本不契;虽示现为物身,福薄障重之辈不能逢遇,又虽遇而不免生死、徒然空过者,又虽不空过而不能速满功德。不如弥陀名号具摄实相身、为物身之德故,不择上中下根,不嫌凡圣善恶,能使闻名欲生,遇无空过,皆得往生,速疾成佛。

又就法性法身来说,十方诸佛毫无差别,所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诸佛所以各立净土,各化有缘,因为方便法身不同;方便法身不同,是因为因中愿心不同。由此而显见阿弥陀佛超胜诸佛之处。

《论》言:

  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
  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注》明:

  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为略。何故示现广略相入?诸佛菩萨有二种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此三句,辗转相入。依何义名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以上「净入愿心」章之《论》文及《注》释,对净土宗教理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也较难理解。今试明其要点:

(一)据何而立法性、方便二种法身?诸经论中虽多出佛具二身义,但所指不同;今昙鸾大师立二种法身,直接的依据即是本《论》:「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入一法句」。依「一法句」立「法性法身」,依「愿心庄严」立「方便法身」。

(二)此二法身是何意义?「法性」即诸法本来之体性,真实不虚,不变不异,诸佛菩萨证此法性,以法性为身,故称「法性身」。然法性寂灭,不可说示,诸佛菩萨为度众生,本此法性,以大誓愿,兴方便力,示现种种依正相好庄严。由方便力所成故,又方便摄诸众生故,故称「方便」;因愿所感,果德所依,故说为「身」,即是「方便身」。若法性身,若方便身,通入一法故,依法性入清净相故,统以法名,称「法性法身、方便法身」。

(三)何故立此二种法身?略说有五:

1.为明广略相入。依一法句说法性法身,清净总相;依佛土、佛、菩萨三种成就,说方便法身,略说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别相。法性平等是一,故略;方便无量差别,故广。此二身,通一法故,通清净故,故广略相入。

广略相入者,有三种相:一、略入广。纯一佛智,示现佛土、佛、菩萨三种庄严,无差而差,为不虚作摄众生故。二、广入略。三种成就,一一庄严,无非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差而无差,故不颠倒入毕竟净。三、广入广。依正主伴,一一相入,圆融无碍。佛心无漏故,依心所生一切花树水流光明皆是无漏,是正入依;一切花树水流光明,同佛说法,施做佛事,是依入正。「如来净花众,正觉花化生」是主入伴;「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开诸众生淤泥花故。」是伴入主。即同《华严》事事无碍境界。何故广略相入?同一法故。如水与波,水入波,波入水,波复入波,同一水故。

2.为明自他不二。法性法身属自利,方便法身属利他,二身同一法故,无余境界,故全自利以成利他,全利他以成自利,生佛一体,自他不二。

3.为知弥陀愿心超胜。二身同一法故,三严圆融,依正不二,主伴不二,自他不二,示现如来不可思议大功德力成就,由本因中愿心超胜故。《注》明:「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往生礼赞》言:「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4.为示弥陀名号摄三严、二身。「实相身、为物身」重在说明:弥陀名号具含二身之义,为令称名如实修行。「法性法身、方便法身」重在说明:三严成就,二种清净,由本法藏菩萨愿心庄严。对照可知:二种法身摄归一句名号;一句名号由本法藏愿力所成,总摄三种庄严,二种清净。所谓「一法」、「清净」、「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归极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则,为明其性说为「一法」,为明其相说为「清净」;直示佛智之体为「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显现佛智之用为「南无阿弥陀佛」名。摄广入略,即通三严入一法、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通法身入佛名;以略摄广,即佛名摄法身,乃至摄佛土、佛、菩萨三种庄严。其间相入相摄,无碍自在,乃由因中愿心庄严,果成二种法身。为明此义,故说二种法身。

善导大师《观经疏》「释名门」以一阿弥陀佛名含念佛、观佛二三昧,既为所称之名,亦为所观之境;于此可见其理论渊源。称名如实修行相应故,念佛三昧为宗。观知一佛名具摄依正二种清净、无量庄严故,观佛三昧为宗。弥陀名号,愿力所成,摄尽三严功德故,观佛入于念佛。

比对第十八愿文,由「欲生我国」成就三严之净土,由「乃至十念」成就二身之佛名,由「若不生者」成就方便法身、为物身,由「不取正觉」成就法性法身、实相身。

5.为示称名往生即成佛之义。弥陀名号总摄三严、二身故,如实称名之人,往生即进入三严圆融之妙土,融入二身相即之佛身;与弥陀同一法性,同一清净,同一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同一境界,同一受用,同一涅槃。净土所有菩萨人天,与弥陀不一不异;报体有别故不一,内证全同故不异。何以众生往生,即入佛境,证同弥陀?根本原理、机制即是弥陀「愿心庄严」。由四十八愿庄严成就故,众生称名如入弥陀愿心之模;入如来愿心之模,即塑就如来方便法身,故以净土圣众即是如来方便法身。《论》言「如来净花众,正觉花化生。」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然则证同弥陀而不名佛,但名菩萨人天者,因顺余方故,一土唯有一佛故,为示主伴庄严故。

二、佛土论

就佛土,昙鸾大师并没有如佛身一般立「实相土、为物土」,「法性土、方便土」等称谓,这并非出于偶然。

因佛为救度之主,正报之体,一法一身,不容分别,今就一佛名明其具摄实相、为物二种功能,能起众生归命,称名如实修行故;若不详明二身,众生无由亲近。土是往生之所,依报之用,若存别称,众生易起分别,心生高下:如我罪业凡夫,纵能往生,亦当居于下品土。既生高下,即违彼佛平等誓愿,杂于众生自力修行,为不知彼佛实相身、为物身,不成如实修行;罪业凡夫亦将漏于往生。然安乐土由彼佛四十八愿庄严成就,三严圆融,入一法句,同一清净,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不同诸佛净土,随众生业感,存优劣差别。故昙鸾大师于一佛土,不立二称,唯一佛境故。后来道绰大师、善导大师释明极乐为「唯报不通化」之报土,即为循此芳规。

然佛身佛土,本来一体,相对以明,于义更显。二身而一土,知二身只是一身,为众生故,随义立名;一土而二身,知一土具二用。由方便、为物之用,凡夫众生易得往生;由法性、实相之用,众生往生即证菩提。

唯一佛境故,后来善导大师直接释为「极乐无为涅槃界」,简明扼要,的符论旨。主佛涅槃、圣众涅槃、国土涅槃,同一佛境故,称涅槃界。善导大师也以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然此非通途法、报、化分别之报,也非自受用、他受用分别之报,乃是彼佛别愿成就「唯报不通化」之报,全法成报,全报入法,全自受用为他受用,报法一体、自他一体之报,故说「报法高妙」。

鸾大师也有此义。《注》释《论》「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之性功德成就而言:

  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事同《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义。
  又言「积习成性」。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
  亦言性者,是「圣种性」。序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是彼因中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
  又言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净故,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释「性」有四义。其第一「性是本义」,约一法句。第二「积习成性」、第三「圣种性」,约愿心庄严,第四「必然不改义」,约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又第一明法性、实相所成,不颠倒;后三明方便、为物所成,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二三约因中愿行,第四约果上力用。

又第一明依法性起之报,全法成报,略入于广;二三明因愿酬果之报,全报入法,广入于略;第四明即此报法之力用,全自受用成他受用,广略相入,自利利他。

又第一明性体,二三明修相,第四明德用。第一明本净,二三明因净,第四明果净。

《论注》对安乐净土不思议境多有阐明,略举如下:

(一)安乐摄机

1.摄菩萨。如来清净智海,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故。
2.摄声闻。生其无上道心故。
3.摄凡夫。令不断烦恼得涅槃故。
4.摄恶人。令念念罪灭,即入正定故。

即是善恶同归,凡圣通往,五乘齐入,平等成佛。

(二)安乐胜相

1.清净无染。如言:

  ·不虚伪处,不轮转处,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
  
  ·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
  
  ·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

2.实相无生。如言:

  ·彼土是无生界。
  
  ·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
  
  ·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
  
  ·相好庄严即法身。

3.平等一味。如言:

  ·使我国土,悉于如来净华中生,眷属平等,与夺无路。
  
  ·一得生彼,无瞋忍之殊。人天色像,平等妙绝。
  
  ·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
  
  ·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
  
  ·毕竟得证平等法身。同得寂灭平等。
  
  ·毕竟得平等身业、平等口业、平等意业。

4.成佛道路。如言:

  ·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土是也。
  
  ·若人往生安乐,是则成就大乘之门。
  
  ·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三)安乐胜益

  如上胜相,即是胜益。更说胜益。

1.名为佛事。如言:

  ·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2.依为佛事。

《注》明:安乐依报,光为佛事、影为佛事、声为佛事、水为佛事、花为佛事,一一庄严能为佛事,说法利生。故光称佛光,亦是光佛;水称佛水,亦是水佛;一切庄严皆如是,入一法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3.成就大心。如言:

  ·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彼中众生,住如此量中,志愿广大,亦如虚空,无有限量。
  
  ·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
  
  ·无缘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

4.自然无为。如言:

  ·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
  
  ·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
  
  ·探汤不及之情,自然成就。
  
  ·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5.同佛自在。如言:

  未阶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

6.超证佛果。如言: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

7.还向度生。如言: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
  
  ·若人一生安乐净土,后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何以故?以经正觉阿弥陀善住持故。

(四)安乐原理

1.为什么安乐胜过三界?本愿所建故。如言:

  ·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
  
  ·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2.为什么安乐清净不染?愿心清净故。如言:

  ·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
  
  ·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
  
  ·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故经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彼土金光,从绝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
  
  ·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3.为什么安乐平等一味?大悲平等故,同一念佛故。如言:

  ·平等是诸法体相。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
  
  ·凡是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

4.为什么安乐依为佛事?全体正觉故。如言:

  ·安乐国为正觉善住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
  
  ·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暗冥。

5.为什么安乐利益不可思议?愿力成就故,正觉住持故。如言:

  ·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
  
  ·正觉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彼安乐净土,为正觉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议耶!
  
  ·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如法王善住持力所摄。
  
  ·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正因为安乐佛身佛土化益超胜,昙鸾大师自己表达他的归命信仰说:

  十方三世无量慧 同乘一如号正觉
  二智圆满道平等 摄化随缘故若干
  我归阿弥陀净土 即是归命诸佛国
  我以一心赞一佛 愿遍十方无碍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