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论

龙树菩萨已说明「本愿称名是易行道」,天亲菩萨则说明「本愿称名是真实功德,如实修行相应。」如是净土法门易而胜、胜而易之特色昭然揭示。「易」故能摄凡夫,「胜」故能使成佛,由此开启「凡夫成佛」之道。

然而不论是龙树菩萨还是天亲菩萨,皆未明确指呈「凡夫成佛」,相反,《易行品》为遂顺一般自力修行之观念,呵斥凡夫之「怯弱下劣」、「无有大心」。《往生论》为明「五门行」乃是弥陀名号「真实功德相」,诸大菩萨不能超越其外,故说「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相甚为高超。加之龙树、天亲二祖本身皆是圣位大菩萨之故,若不究竟道破经论之旨,显明凡夫往生直道,以净土法门本来即是难信之法,凡夫之心本来就卑劣自居,必定起疑而自生退屈:虽说易行,当是相应于某种修行程度之菩萨而言,我等凡夫当无其份。纵然凡夫有份,也当是上品福智之人,下品造罪之人当无其份。纵然罪人有份,当是平生之时,可有悔改之机,临终之人当无其份。如以《观经》下品下生为「别时意」,即是对净土经论的疑误所致。

今昙鸾大师为破除我等疑关,注《论》之时以种种道理详尽证明「凡夫往生」、「凡夫成佛」之旨。略如下。

一、 论主回向为共凡夫

《论》言: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注》明: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

「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接着昙鸾大师自设问答: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下品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引用《大经》及《观经》证明:一切凡夫,只要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都能往生,因而也都是天亲菩萨回向所共的对象。诽谤正法者究竟能不能往生,在下卷观如来三业功德仍有说明;就这一段,须特别注意净土门回向之意义。

《注》明回向,先就普通意义说明「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生安乐国」,但从接下来所引《大经》第十七、第十八愿成就文,可知是:阿弥陀佛回向其名号功德给众生,令众生往生。天亲菩萨自己修五门行所得功德,毕竟来自于阿弥陀佛名号,而所谓的「回己功德,普施众生」不过是将自己所得这一句名号功德,辗转介绍给众生,令众生与己同得而已。由此之故,得名「巧方便回向」,得名「易得道」,成为净土门「愿生心之菩提心」;下劣凡夫才能与高级菩萨同修「回向」,同发「菩提心」,同生安乐国,此皆因弥陀「巧方便回向」故。若非如此,不仅凡夫有不能修回向行、不能发菩提心之憾;菩萨回向也成无源之水,诸佛称叹也成无益虚言,「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也成徒设无功,凡夫称名往生更不可能。

此净土门回向义,后来之善导大师说:

  自信教人信 大悲转普化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二、 正依三经为摄凡夫

《论》言: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注》明所依「修多罗」即是净土宗正依三经;并明:

  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
  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二者从菩萨智慧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此三经所诠「真实功德」正为摄取「有漏、颠倒、虚伪、不实」、没有真实功德的凡夫往生净土。

正依三经如何能摄凡夫?因弥陀名号故。《注》明:

  (三经)以佛名号为经体。

真实功德缩为弥陀名号,施予众生,故能摄取凡夫令生净土。

此 「虚实二种功德」之释,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与善导大师「机法二种深信」。

三、 庄严净土为置凡夫

《论》言: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注》明: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尺蠖回圈,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
  
  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
  
  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
  
  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虽复苦乐小殊,修短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回圈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钩;且因且果,虚伪相袭。
  
  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希出。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往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佛立净土,正是为了安置「虚伪、轮转、无穷、颠倒、不净、污染、破坏、有漏、邪道、烦恼、系业」之生死凡夫;为令「烦恼成就凡夫人,亦得往生彼净土。」「三界系业竟不牵,不断烦恼得涅槃」。「凡夫往生」、「凡夫成佛」之义彻彰无遗。

庄严净土如何能置凡夫?因弥陀名号故。

置者,赦罪,释放。弥陀名号能灭凡夫生死重罪,能解凡夫三界系业,故能安置众生于佛净土。《注》明: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彼佛世界如何胜过三界道?因弥陀名号故。

胜者,胜出,如角力拔河,二力相交,克他为胜。《注》明:

  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
  
  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

此三界乃众生杂染业因所感,颠倒业果所系,虚伪相袭,回圈无际。若净土、三界,不相交集,则如来常在净土,凡夫恒处轮回,如来愿力不克众生业力,不可言净土胜过三界道。

今弥陀如来遍施名号于十方,众生闻名称念,即三界、净土于称名众生成交力之点,名号之弥陀大愿业力,能胜众生无始三界虚妄业作之力,令生净土,故说「胜过三界道」,亦说「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观经》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大经》言:「自然之所牵」。念佛即遇佛本愿力,遇佛本愿力即被彼佛本愿力自然之所牵,其相即是佛光摄取不舍,愿力所牵、摄取不舍故即得往生,生彼国故胜过三界道。

道者,因果。《注》明:

  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

故「三界道」即是「三界因果」。过者,越过,如飞桥过江,不受江碍。「胜过三界道」明:如来愿力克胜众生业力,无漏正道克胜有漏邪道,超越三界因果道理,不受三界因果所限。不知此理,说为「二不知」;不信此行,即是「三不信」。因不知不信「称名必生」,弥陀虽有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欲救众生而无着力点,故不能往生。只要称名愿生,一心相续,弥陀愿力摄取不舍,任何人皆得往生,故说「遇无空过」。

念佛即胜过三界业道,超异通途因果道理,凡夫难信,故《注》于上卷末专设问答: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秤,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又旷劫以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专用,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
  
  较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所举之问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因为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造罪时久而多,旷劫备造诸行有漏之法,当然为重;念佛时近而少,仅为临终十声,当然为轻。对此昙鸾大师首先否定地说:「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然后详明正理,举出著名的「三在释」。

万法因心成体故,先明「在心」:凡心虚妄故,依心所起之罪亦虚妄;佛心真实故,依心所成名号亦真实,实能胜虚。罪人念佛,如实入虚,不能为碍。《注》喻众生罪业如暗,弥陀名号如光,念佛如光入暗;一光能破千年暗,旷劫罪业顿消除。

今仿《论注》之意,更设三喻:

  • 譬如万丈深谷,一石投之,直落渊底;谷岂得言:我深万丈,为何方寸之石能达渊底?谷者,罪业深重;石者,凡夫称名。
  • 譬如水映千山,一丸击之,倒影悉碎;影岂得言:我拥千山,为何泥丸之击即便全碎?山者,众生妄罪;丸者,称名实德。
  • 譬如梦欠多债,一声唤醒,众债悉了;又岂得言:欠债千万,为何一声即便酬偿?债即因果系业,声即弥陀佛名。

万法缘起有用故,次明「在缘」:念佛为弥陀名号真实因缘所起,力用强盛;罪业由众生烦恼虚妄因缘所生,力用微弱,强能胜弱。罪人念佛,如以片雪近于洪炉,轻烟逆于强风,无不当空而化,即时灭踪。

体用必具其相故,次明「在决定」:罪业体虚缘弱故,无常不定;念佛体实缘强故,恒常决定,定胜不定。

体、用、相三义比较,十念(念佛)为重,能出三界。

诚然,从众生一边看,临终十念至微至弱,旷劫诸罪无量无边,而无边罪人以临终十念即出三界、生净土者,当然不是罪人有何力量,也不是「十念」有何力量,而完全是所念弥陀名号本身之力。如《注》言:

  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

又言:

  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所以《注》明「十念」并不从「十」这个数字来看,也不偏重「念」来解,而是直接从名号法体之功能,看作「相续称名」,明其「必生」(业成)而已。如言:

  不在时节久近也。
  
  十念者,闻实相法(弥陀名号)生。
  
  十念者,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十念相续。
  
  十念业成。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此义,后来善导大师完全继承之,并将「十念」规范为「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不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四、 如来三业为治凡夫

《论》观如来身业、口业、心业三种功德成就。

《注》明: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
  
  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
  
  众生以骄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损庳尊长。如是之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梦,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治有对治、救治。因中法藏三业愿行,本为对治凡夫虚妄三业;果上弥陀光明神力,即能救治人天三途诸苦。又凡夫因业造罪,即便对治;果成系缚,即行救治。

如来三业如何能治凡夫?因弥陀名号故。

《注》为明如来三业别别皆有救治众生之功能,姑且对应众生造罪三业,一一说明之,令人印象深刻。但这并不是说:如来身业只能解脱众生身业系缚,而不能除心口业系;或如来口业只能除灭众生口业诸苦,而不能除身心业苦。实际上,众生随所见闻如来三业中任何一业,所有身口意业系缚,皆悉解脱。

然而,不入观佛三昧,不见如来身相光明;不悟诸法实相,不知如来真实等心;若非亲炙灵仪,不闻如来说法音声;如是凡夫,如何能够解脱三业系缚?所以弥陀将其无量庄严功德,三业救治法力,纳入名号之中,令众生听闻称念,所有重罪,一切系累,皆悉顿除,故为「至德名号」、「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所谓:

  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众生一切恶。
  
  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注》将弥陀名号配于口业功德、说法音声,不仅因为众生称名属于口业音声,比类相似,更深层的含义是:弥陀名号统摄一切法门海,一切法门皆从六字流出,皆为导归称名;如来以名号说法,众生称名愿生,即是随顺如来法音,奉行如来言教。然而称名之人,现生弥陀常住其顶,光明不离其身,临终必见报化佛身,放光来迎,是名号之中自摄如来身业功德。称名则万修万去,往生即普同成佛,故名号即是如来大慈等心;若非名号,众生有堪不堪,即非平等。故以一名而摄三业。

又以名号配属口业,因众生谤法,从口业造,明此罪极重,非名号莫能救治。故知前说谤法不生,为一时方便。谤法不生,非如来不愿救、不能救,乃因不愿生故,如注言:「此愚痴人,即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今明得生,乃因先谤法人,闻名回心故,若不回心,闻如不闻。后来善导大师说:「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等,明凡夫之人得生净土,三业同于如来,即是成佛之义。

《论注》对凡夫的论述全面、深刻、系统。

凡夫之本性,即是「颠倒」,即是「虚伪」;此颠倒虚伪凡夫所修一切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也皆是颠倒,皆是虚伪,名不实功德,不可能出离三界,往生无漏净土;此颠倒虚伪凡夫欲出三界、生净土,必须仰靠阿弥陀佛本愿力,名号真实功德;仰靠佛力的方法即是「称彼佛名,如彼名义」,也就是「二知、三信」,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如是称名,如光入暗,顿灭无边生死罪,速满功德大宝海,三界系业不能牵,不断烦恼得涅槃。

明净土之摄机,先引《大经》弥陀本愿「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明论主所共即是凡夫,同时也说明「弥陀本愿,本为凡夫」。接着引用《观经》下品下生证明:一切凡夫,只要不诽谤正法,信佛念佛,皆得往生;同时以《观经》下下品「造逆临终,十声称名」突显第十八愿机与法的内容,显明二者之有机联系。接着从道理说明:诽谤正法者不得往生,在于无愿生之心;更于如来口业功德究竟显明:弥陀名号能灭谤法极罪,回心者皆得往生。

由此《论注》,龙树、天亲菩萨所开示之净土大乘菩萨道,豁然敞开于我等凡夫面前,眼前一亮,信心倍增。若无《论注》,几许误哉!恰如「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鸟儿迷归巢。」

而为究竟引导我等,昙鸾大师在《赞阿弥陀佛偈》中言:

  我从无始循三界 为虚妄轮所回转
  一念一时所造业 足系六道滞三途

经言: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大师之深恩厚德,永泽后昆。

(以下下品之机为净土门之正机,始自于昙鸾大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