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行论

昙鸾大师依据龙树菩萨「难易二道」之教判,以《往生论》为易行道之教典,但准确地说,是昙鸾大师确见《往生论》本身即为易行道之教典,而籍龙树菩萨之教判说明之。堪称全《论》教理之核心的不虚作功德之偈所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甚能说明佛力易行之特质,正是昙鸾大师深深着眼之处。

然而,就五念门行之第一礼拜、第二称名固然属于易行,第三作愿门之奢摩他如实修行、第四观察门之毗婆舍那如实修行、第五回向门之大菩提心,乍见之不免有难行之慨,如何也是易行呢?这在以上就《论》之原旨已有讨论,现就《论注》的解释则更为明了。

一、奢摩他易行。《论注》言: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
  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
  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二、毗婆舍那易行。《论注》言:

  毗婆舍那云观者,说有二义:
  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一般奢摩他、毗婆舍那如实修行,皆是从能修之行者方面而言,如此则无明障重的下劣凡夫绝对不可能;今昙鸾大师探求论主之意,立于「佛本愿力」的立场,以「如来如实功德」能令行者「止一切恶」、「得如实功德」而解释之,则立即成为我等可行之法。

所谓「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所包含的意义是:下劣凡夫,如果想要如实修行奢摩他的话,必须一心专念彼佛,愿生彼国;如果想要如实修行毗婆舍那的话,必须观察彼佛国土功德。除此之外,没有如实修行。也就是说,凡夫不可能有如实修行、如实功德,而皆来自于所念之佛、所愿之土、所观之佛菩萨国土功德方面。

五念门之观察门,若如《观经》之定善观,则偈颂当按定善十三观之次第,长行也当说明如何作观,然而并非如此,故知此「观」并不限于定善作观;按《论》,只是「观彼世界相」、「观佛本愿力」之「观」。彼世界是何等相?真实功德相!乃举三严二十九种,一一皆是真实功德相,胜过三界道。彼佛是何本愿?有何力用?此三严二十九种功德,皆彼佛愿心成就,目的在救度三界流转凡夫;能令遇无空过,速满功德。故《论》所谓「观」不过是:听闻如此清净庄严之净土,知其为彼佛救度我等所成就之处所,因而欣喜而归命之义。《论》说「云何观?云何生信心?」《注》明「起观生信」,「观此十七种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即同《大经》「闻其名号,信心欢喜」;略收为一句佛名,广开即三严二十九种功德。

《论注》上卷一一比较三界流转暗宅有漏无穷之相,探究彼佛成就此毕竟安乐净土之因中愿心,亦即「观知彼佛之本愿」;下卷一一显明彼佛愿心成就,救度利益众生不可思议之力用,亦即「观知彼佛本愿之力」。可知,「佛本愿力」为三严二十九种功德之因中出发点与果上结归处;所谓「观」,即是观知彼佛如是本愿力(名号)而生信。广略相入,观、闻同功。

故不论是《论》还是《注》,皆未着墨于教人如何修习止观,只是一味歌赞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胜过三界,令人欣慕;明此庄严功德乃彼佛愿心成就,能令流转凡夫遇无空过,发人归命;但能称名,如彼名义(欣喜净土庄严,归命佛力救度),即成如实修行,乘佛愿力,必得往生,导人正行。诚然,无有过于此佛力之易行也!

三、菩提心易行。《论注》言:

  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
  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菩提心是自愿成佛,并度一切众生共同成佛。这正是龙树菩萨所说之难行道,所谓「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如何能够发起?如何能够不退?于下劣凡夫又是绝对不可能之事。然今净土菩提心只是「自己愿生,并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乘佛愿力皆得往生,往生者皆得成佛,因「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故。以愿生心为净土法门之菩提心,乃弥陀愿力之「无上方便」,任何人皆能发起。

此义后来善导大师释为:

  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善全二七四)`

以厌苦而乐生,以乐生而满愿,以满愿而度生;顺众生之本性,显如来之善巧;以佛力成就,为凡夫易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