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功德之垂救

昙鸾大师本来是著名的论学者,极其崇仰于龙树菩萨,对于真俗、空有等佛教哲学概念玄心独悟,至其注解《往生论》时亦娴熟运用龙树菩萨真俗二谛之理论。通观《论注》,往往引用两两对应之概念阐述其理,姑且称为「对式释义法」。疏理这些成双成对之概念,究明其内在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论注》前后一贯之思想很有助益。

《论注》中双对之概念大分二类:一、相非相夺。二、相辅相成。

一、相非相夺。如:难行与易行、自力与他力、凡夫与菩萨、不实功德与真实功德、颠倒与不颠倒、虚伪与不虚伪、轮转与不轮转、无穷与不无穷、有生与无生、三界与安乐。这是第一阶粗显的概念,为非此即彼式。此组概念皆为类似,只是侧重不同,其核心在「不实功德与真实功德」一对。

凡夫自力难行,唯有不实功德,所以颠倒虚伪,轮转无穷,止于三界,妄有生死。欲出三界,生净土,必须仰凭弥陀之他力易行,获得真实功德。

不实功德 凡夫 自力 难行 颠倒 虚伪 轮转 无穷 有生 三界
真实功德 菩萨 他力 易行 不颠倒 不虚伪 不轮转 不无穷 无生 安乐|二、相辅相成。如:不颠倒与不虚伪、清净功德与不虚作功德、实相身与为物身、法性法身与方便法身、广与略、自利与利他。此为第二阶精微的概念,为非一非异式。此组概念也为类似而侧重不同,其核心在「清净功德与不虚作功德」一对。

真实功德释为「不颠倒」、「不虚伪」,此在阿弥陀如来及其净土即是「清净功德」(实相身、法性法身、略、自利)与「不虚作住持功德」(为物身、方便法身、广、利他)

由观清净功德,知彼佛土为实相;由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真实慈悲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成回向门,明利他菩提心。

由观不虚作功德,知彼佛为物方便法身;知为物方便法身故,则知真实法身;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真实归依者,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成礼拜、赞叹、作愿三门,明自利愿生心。

由佛功德真实故,行者观此二种功德即得真实功德,真实功德故能生清净佛国土。依此而说「起观生信」,即:观彼佛国土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由名即法故,此二种功德极略收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乘佛愿力即得往生;彼土是无生界故,见生之为自然而灭,即转生见为无生智。故《论》虽说「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佛国。」终归于称名一行,盖由佛本愿力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故,虽下品愚劣凡夫,同得「遇无空过、速满功德大宝海」之利益。

故知《论注》之论证理路乃是紧扣「真实功德相」一句,由真实功德而对立性地解释出「真实功德」与「不实功德」一对概念,贬斥凡夫之颠倒、虚伪,三界之轮转、无穷、破坏、染污;如此凡夫,必待来自真实功德之垂救,才有可能出于三界流转之暗宅,生于清净安乐之净土。

如何垂救?先释真实功德为「依法性、顺二谛」之不颠倒,及「摄众生入毕竟净」之不虚伪,从理论上说明真实功德之所以为真实在于其有救度颠倒虚伪凡夫之德。不颠倒即一法句之清净功德,不虚伪即愿心庄严之不虚作功德,此二种功德总摄彼佛国土三严二十九种功德;此即显明彼佛国土真实功德相之救度凡夫之力。然而如此的解释过于广泛,且为静止性、理论化,愚劣凡夫或难相契,所以大师在〈上卷〉释如来身业功德时,特别引用《观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句,以木火不离之喻释此如来普遍地活动于一切众生心想(观佛、念佛)之中;又于〈下卷〉解释「如实称名相应」时,释此二德为实相身、为物身;解释「一法句」时,释此二德为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是即将清净、不虚作二德统一于人格化的佛身而显明其活动之救度。

这样阿弥陀如来自利住于「如」(实相身、法性法身)之境界,然当众生若称彼佛名号、或观佛土庄严,则利他「来」而活动于众生之心,与众生成为一体,佛之真实功德成为众生所有,摄救此众生归于净土。如而来、来而如、自利利他之阿弥陀如来,依其本愿力故,其救度众生之原理至为简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