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净土教的继承者,昙鸾大师在作《往生论注》解释天亲菩萨《往生论》时,一开篇即引用龙树菩萨《易行品》「难易二道判」之文,并加以解释说: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
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这段著名的释文,在净土宗教理上有二个贡献:一判自他二力,二标愿力为宗。
也就是,昙鸾大师籍由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的指引,明白看出天亲菩萨《往生论》是弥陀愿力之教、称名易行之道,故开宗明义点出「乘佛愿力」,以「弥陀本愿力」为眼目、为核心、为主轴,来解读《往生论》及展开整个净土教说。
在此我们讨论其教判上之功绩。
壹、 自他二力判之解说
由于此段释文是对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的引用并加以解释,所以总体上正是遵循着《易行品》「难易二道判」的精神,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龙树菩萨侧重难行、易行之对比,以外在效果可见之「易」为鲜明旗帜,召唤一切有心者归投弥陀本愿。昙鸾大师则深究所以为难、所以为易之内在不可见之原因,突出弥陀愿力,以生发人之信心。
其分析难行道有五个难点,但主要是在第五点「唯是自力,无他力持」,而根本是「无他力持」。因为即使无自力,若有他力,难亦非难。
何以得知无自力?菩萨之法,内充智慧慈悲,外行勇猛精进,方可成办。发心趣行,第一要须智慧观察,何者菩萨正道,何者非道?今既迷于外道,乱菩萨法,知无智慧之力。既能善识菩萨正道,第二要须广发大心,荷负一切众生生死重担。今既求于自利,障发大心,知无慈悲之力。既能发大慈悲,第三要须所行勇猛,否则才一涉事,即成障缘;尚未出发,已经摔倒。今既不能破他,反为他破,知无勇猛之力。既能所行勇猛,正尔可喜,然菩提道远,非少时可至,故须第四勤行精进,恒久不怠;若只一时、或仅一生、二生勇猛,不能生生世世勇猛精进,增上梵行,即成有始无终。今既果缚颠倒,梵行毁失,羽铩中途,尽弃前功,知无精进之力。然则内无智慧慈悲,外缺勇猛精进,非大丈夫,是泥菩萨,入水即化,谈何自力。
又,五难之中,前四是分别列举,第五是总结释成。前四之中,前三是枝末之难,第四是根本之难。前三或有能修,第四绝无能过。纵然善识大乘,纵然超发大心,纵然勇破恶难,一生精修,所得不过人天颠倒善果,成三世怨。如《注》所言:
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此即凡夫根本之局限,谁人能免。如是凡夫,劣弱无能,当仗佛力,故言「他力持」。若有佛力住持,则五难统统不难;因无佛力住持,一难难过一难。第一,以佛力住持故,自然入于佛道,无外道之乱。第二,以佛力住持故,自行化他,皆以佛力,完全是「他利」,则不会堕于声闻「自利」;虽是凡夫,能成大悲行者。第三,以佛力住持故,真实功德不坏不失,一切恶人恶缘不得破坏;譬如强风,能熄一切灯火之光,而不能熄日月之光。第四,以佛力住持故,顺法性,不颠倒,入毕竟净。
而易行道之所以易,也唯在「佛力」。当段举出二个易:一、乘佛愿力,往生易;二、佛力住持,正定易。若据《论注》最后结论,尚有「成佛易」及「度生易」。不论「往生」、「不退」、「成佛」、「度生」,皆缘佛愿力,故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故知:难易之关键,只在佛力之有无;无佛力即难,有佛力即易。虽举「自他二力」,实意唯在说明「自力无力,全仗佛力」,而劝「舍自归他」为昙鸾大师根本着眼点。故《论注》最后结论,殷勤劝嘱说: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贰、自他二力判之功绩
或许有人认为,「自他二力」只是昙鸾大师对龙树菩萨「难易二道」的解释,而没有像龙树菩萨分判「佛法无量门」为难易二道这样明显的教判性质;不过,稍微深入就会发现:昙鸾大师乃是将佛法无量门(大乘)
大分为「愿生净土」与「自居秽土求阿毗跋致」二大门;教导前者为他力之教,教导后者为自力之教,故其教判性质自然明了。后来道绰大师从时机相应之角度作「圣净二门判」,则完全受此启发。
然而,龙树菩萨已有「难易二道判」,何故尚须作此「自他二力判」?这有法理上的继承与发展之必然关系。
欲突出弥陀本愿,先从效果上对比通途法门之「难」,而显示弥陀本愿之「易」,当然最具有吸引力,最能打动求道者的心,所以龙树菩萨先判「难易二道」。已判难易二道,机熟者自然入于易行道,但机浅者必然怀疑:何以同是佛法,同入不退,即有如此难易差别?为破其疑,须明自力、佛力,所以昙鸾大师随后判「自他二力」。
然此「自他二力判」不仅是对「难易二道判」之释疑,在净土宗之教理上亦有向纵深方面之发展。略分四点:
一、就易行之范围。龙树菩萨在弥陀易行之外,还说到诸佛菩萨之易行;昙鸾大师唯限定于弥陀一佛之易行。这固然是因为《易行品》与《往生论》之体裁不同而有广泛与专一的差别,同时也说明昙鸾大师正是深深看准《易行品》之核心毕竟在弥陀之易行。
二、就易行之对象。龙树菩萨选取一个自觉不能修持难行道的求道者为代表,由此显明:凡是自觉不能长劫勤行精进于难行苦行以入不退转地者,皆是易行道之对象;昙鸾大师则注重于众生所处环境及时代的因素,说明凡是「五浊之世,无佛之时」之众生皆当归于易行之一道。也就是龙树菩萨智慧地假借于一个求道者之自觉,采取由点(自觉机劣之个人)
及面的放大方式;而昙鸾大师则深怀着觉他之悲心,采取由面及点的缩小方式,让我们每一个现处五浊恶世、无佛之时的众生,深刻观照现实环境及时代因素,聚焦于自身,觉悟自己原来是不堪难行之机,进而归投于佛之愿力。
如果单凭众生之自觉,即有着个人的偶然性;但环境、时代的因素即有着共通的必然性,此必然性的压迫,每一个人都必须严肃认真地面对。由此可说,龙树菩萨对易行道尚留有个人主观选择的空间,是和缓的;昙鸾大师基于「如斯等事,触目皆是」的客观共同压迫,任何个人皆不可能免除,而以弥陀本愿易行为共通之路,此种认识可说是急迫而峻烈的。这在净土教悲化众生的立场,也更为积极主动。
又龙树菩萨、昙鸾大师虽然都以下劣根机为本位,但在昙鸾大师那里可说是下而更下、劣而更劣了。龙树菩萨所说之下劣根机,是通过与长劫真修实践菩萨难行道之比较,而自觉根机下劣不堪;龙树菩萨本人就是这样一个难行道的真修实践者,故甚能体会与表达这样的心境,而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假借一个求道者的口吻,一则表达其本人归命弥陀本愿的心情,一则为广大下劣者寻归易行之道。昙鸾大师所说之下劣众生,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一定经过难行道,而是由环境及时代之因素,立即就可断知为下劣者。这就好像路边的留生瓜秧(由牛粪便中所生之瓜秧)
,一出生就可断知不能结瓜,而不必观察其漫长的生长过程。无上佛法种子,经我等长劫流转众生贪瞋胃肠,无不化为粪壤;未成粪壤者,也生气已失,种子已朽,不能发芽;能发芽者,又不得雨水,日暴而焦;得雨水者,才一发芽,复遭人踩牛踏。万万之中幸有一二得全活者,但因种气虚弱,根壤贫瘠,错过天时,纵不自夭,必遭秋杀,谁能望其收成。呜呼我等,以贪瞋肠,消佛法种,生五浊世,出无佛时;若非弥陀愿力,摄归净土,何能发菩提芽,结菩提果哉!昙鸾大师之判释,有如平地惊雷之声。此后,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等,无不痛加棒喝,以期我等根顽众生幡然醒悟而生「机之自觉」,毕竟这是契入弥陀他力本愿之关键。
三、就易行之目标。虽然皆以不退转为目标,但龙树菩萨曲顺通途法门,提出现生、此土不退;昙鸾大师为显净土实义,展开往生、彼土不退。但如前节所述,这只是表里的不同。以先望后,则昙鸾大师所说之彼土不退,其因实完成于此土,既然说「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又说「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其在此土「乘佛愿力」时,即已为「佛力住持」;佛力住持故,「即入正定聚」。故「便得往生」、「即入正定」也皆是此土之得益,也就是所谓「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以后望先,则龙树菩萨所说之此土不退,实以往生彼土成佛为背景。
如此不退,正如一张跳板,一半在秽土,一半在净土;一半在凡夫地,一半在佛地。经此一跳,从秽入净,凡夫成佛;其动力机制,即是「佛愿力」。可知,净土宗所谓「不退」,因佛力故,不可以净秽论,不可以凡圣论,乃至不可以初地、二地、佛地论,亦不过如《大经》及《赞阿弥陀佛偈》所说「因顺余方故列名」而已;为随顺通途之名相、不受通途之局限,不可思议之法。又关于不退与成佛之关系,甚有讨论之必要,暂且留于法脉相承章中。
四、就易行之原理。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只有乘船(他力)
之喻说,而无法说。不过〈弥陀章〉中「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佛,称名自归,即入必定。」「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可视为其法说。昙鸾大师深明于此,所以法喻合说,直接以「乘佛愿力」为「乘船」,称为「不退之风航」。
就这样,昙鸾大师所认识的「易行道」,乃是「乘佛愿力,往生弥陀净土」的「唯一之道」,是浊世无佛众生的「必然之道」。由此,「菩萨求不退之道」一转而为「凡夫愿往生之道」,岂不令人心胸顿然开阔,眼睛为之一亮。以佛愿力为契机,凡夫入菩萨之位,往生证不退(成佛)
之果。原来,此易行道正是「凡夫菩萨道」,唯有往生弥陀净土,才是凡夫可行之菩萨道故;亦可称「菩萨往生道」,虽是凡夫,愿生净土,可冠菩萨之美名故;亦可称为「往生成佛道」,往生即速成佛故。这是昙鸾大师深刻洞明龙树菩萨、天亲菩萨这两位净土教的先觉者之思想,将之贯为一体,所作的深契佛心、深契众生根机的判释。
再来探究昙鸾大师「自他二力」与天亲菩萨「真实功德」判释之间的关系。
《论注》释:
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
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不实即是颠倒、虚伪,真实即是不颠倒、不虚伪。不颠倒显智慧之体,不虚伪示慈悲之用,以此摄尽如来之妙德。之所以做这种相对性的解释,是因为天亲菩萨说「我一心归命如来」、「我依(如来)
真实功德相」,昙鸾大师承此,着眼于「我」与「如来」之相对,显明「不实」与「真实」相对,以「如来即是真实」、「我(凡夫)
即是不实」。
自他二力相对中,自力即是不实,佛力即是真实。自力不实者,一因颠倒故,所谓「颠倒善果」;二因虚伪故,所谓「乱菩萨法」、「障大慈悲」、「破他胜德」、「能坏梵行」。佛力真实者,「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是入大乘正定之聚。」
三界净土相对中,三界即是不实,净土即是真实。「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三界不实者,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是污染相、是破坏相,颠倒不净;净土真实者,净土是不虚伪处、不轮转处、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
若执着我之自力,即常轮三界,没在生死;若归命如来愿力,即顿超净土,速疾成佛。
本来天亲菩萨以弥陀本愿力为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显明佛力即是真实,但并没有明确地否定自力之真实;而今昙鸾大师在自力与佛力之间,做出不实与真实截然相对的解释,使得《往生论》的意旨更为明确,指示我们这样虚伪不实的凡夫如何能获真实功德,而给我们莫大的希望与安慰。
我虽不实,阿弥陀佛真实故,归命真实之佛,即速圆满我成佛之真实功德。这正是天亲菩萨为何于一开章即唱言「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的原因,也是彼佛本愿力不虚作住持功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