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义

【译解】

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之经。

【要义】

无问自说 佛经一般都是佛应弟子的请求发问而说的,但本经是释尊在无人发问的情况下,自开金口宣说的经典;而且整个说法过程中,都没有一句弟子的发问或插言,纯粹都是佛说,所以称为「无问自说」的经典。

为什么没有弟子发问?因为本经是释尊以及十方诸佛宣说赞叹阿弥陀佛的经典,完全是「佛说佛的事」,完全是佛的境界,弟子们即使是文殊菩萨的智慧,也一无所知,当然也就没有人能问得出来。

为什么没有人问,佛也要说呢?因为这一部经典太重要了。略有几点:

  • 一、这是一部释尊出世本怀的经典。释尊来此五浊恶世成佛的目的,就是要说这一部经,但这一部经太难说,太难信,说的机缘一直没有成熟;为了要说这一部经,释尊成佛以来以几十年的时间,讲说种种法门,调化众生的根机,做为前期的准备,现在机缘终于成熟了,所以即使没有人问,释尊自己也要把它开说出来。
  • 二、这是一部「令五浊恶人当生成佛」的经典。这个法门之所以难说难信,就在于能让五浊恶人当生成佛,有这样的利益,所以即使没有人问,释尊也要自己说出来。如同下面经文释尊自己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释尊既然以佛眼亲见念佛法门的利益,能令五浊恶人往生成佛,所以不等人问,大慈大悲心也要主动地宣说这部经。
  • 三、这是一部「净土三经总结定论,汇归弥陀本愿」的经典。念佛往生法门虽然在《无量寿经》及《观经》当中说过,但那两部经三辈九品文中,也顺带说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杂行往生方法,这固然有利于引导原来修行其他法门的众生进入净土法门,但也有人不知净土法门真实之义,反而执着杂行,看轻念佛,这样往生就困难了。好在经过三辈九品的引导,众生求生极乐净土的信心已经建立,现在有必要进一步显明专修念佛,汇归弥陀本愿,做为净土三经的总结定论,普令有缘众生都能乘佛愿力,往生极乐报土。所以释尊在说毕《无量寿经》及《观经》之后,又无问自说了这一部《阿弥陀经》。
  • 四、这是一部六方恒河沙数诸佛证诚的经典。《无量寿经》及《观经》虽然也说了念佛,但没有说到诸佛证诚,为了显明诸佛证诚,发起一切众生的信心,释尊无问自说了这一部《阿弥陀经》。

名包万德 本经释尊所赞叹的内容,不仅限于阿弥陀佛本身的功德,还包括国土庄严、圣众功德,众生往生方法及往生后所获功德利益、六方诸佛的证诚护念等等;此等功德完全包含在彼佛名号之中,故译者举「阿弥陀」三字以为经题,总摄其余,同时显明本经名号为体,持名为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译解】

如下尊贵的教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绝无虚妄,希望众等如实仰信。当时释尊正在舍卫国之南的祇园精舍。

常年随侍释尊左右的高贵僧团弟子,如最著名的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等十六大尊者,共一千二百五十位名德尊显的大阿罗汉,文殊、弥勒等许多大菩萨,以及帝释天等无量的天人,同预法座。

【要义】

六种成就 序中有信、闻、时、主、处、众等六事。此六种条件合起来,才能成立佛之说法,所以叫做「六成就」。经文中,「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以下是众成就。

证信序、发起序 通常,序有「证信序」与「发起序」。「证信序」是证明此经无误,使人生信的序文;这是一切佛经共通的形式,所以又叫「通序」。「发起序」是某一部经发起因缘的序文,这在每一部经是各别不同的,所以又称「别序」。

本经只有证信序,没有发起序。那么,此经的发起因缘究竟如何呢?关于这一点,有二种说明。

一以释尊无问自说,为释尊自发起。出世本怀故,不待他人发起。

《法事赞》序分偈说:

  佛与声闻菩萨众 同游舍卫住祇园
  愿闭三途绝六道 开显无生净土门

即是释尊自开净土门。《弥陀要解》也作此解。

一以释尊一代说法,为发起净土法门之前方便,即以一代圣教为今经之发起,故不别存发起序。如善导大师《观经疏》别立「化前序」,《法事赞》流通分偈说:

  如来出现于五浊 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 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 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 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这也是因为弥陀本愿,为释尊出世本怀,而成为释尊一代教法之结归。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译解】

那个时候,释尊主动亲切地呼唤着上首大弟子舍利弗的名字,说道:舍利弗啊!从这个世界一直往西,正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叫做极乐!极乐国土的佛,号为阿弥陀,现在正在为其国的众生宣说佛法。

【要义】

言简意深 这几句话虽然很简短,但语意却很深,含摄整部经的内容,后面的经文都从这几句展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预示要劝我们去往生;「有世界名极乐」,预示往生的地方;「佛号阿弥陀」,预示往生的方法;「现在说法」,预示往生后的闻法证果。

横超三界 净土法门号称「横超三界」,这从本经开篇,释尊金口宣说的第一句,就已经显示出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陡然将我们从烦恼纷扰、狭隘逼促的三界,引向十万亿佛土之外,如鸟出樊笼一般,心情从未有过的舒展、开阔;而丝毫不说三界渐次修断之事。《安乐集》引释《无量寿经》「横截五恶道」之文,说:

  若依此方修治断除,
  先断见惑,离三途因,灭三途果;
  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
  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
  若得往生弥陀净国,
  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

别指西方 然而十方诸佛净土都很殊胜,远离忧苦,为什么释尊特别指示西方极乐净土,劝我们往生呢?

这有「胜」、「易」二种原因。

一、胜。弥陀净土于诸佛净土中最超最胜。

二、易。弥陀净土比诸佛净土容易往生。

《法事赞》说:

  一切佛土皆严净 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 从是超过十万亿
  七宝庄严最为胜 圣众人天寿命长
  佛号弥陀常说法 极乐众生障自亡

《观经疏》说:

  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

《往生礼赞》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指方立相 佛教法门修持,所证真如是一,入手方便不同,大分为二:一平等门,二差别门。圣道证悟是平等门,无方无相;净土往生是差别门,指方立相──指出极乐之方位处所,言立依正之庄严境相。

二门比较,圣道门悟平等理,破分别执,逆凡情故,必须是圣人根机才能修习;然而道理纵然悟到极处,至其修证,仍然是烦恼分分断,惑习分分除,功德分分满,果位分分证,虽说平等,还有差别。这是因为自力所限。净土门不需悟平等之理,不必破我见执着,直接就凡夫分别取舍心境之上,劝厌秽欣净,离苦得乐,巧顺凡情故,任何人都可以修持;虽然在凡夫份上不离妄想分别,一旦往生,则顿证无生,位超十地,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从有相而巧入无相,即事求而顿证极理,这是因为仰仗佛力的缘故,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所以,圣道门下手难而证果仍渐,净土门下手易而证果极顿极高。人们都认为圣道法门无方无相为高妙,不知道净土法门指方立相更为高妙。

净土三经,都是指方立相的,不说无相离念。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
  总不明无相离念也。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
  立相住心,尚不能得;
  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唯信能入 本经一开篇就直接宣说佛的果地境界,佛之净土、佛之名号,全经只是释尊和诸佛交相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众生称名往生,不涉三界因果之近事,不说十地修证之方便,境界之高,等觉菩萨不能插一言,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因为全体是佛境界,从始至终,释尊都是平铺直叙,直接宣明事实,凡夫只能仰信接受,随闻随信,唯信能入。

闻「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极乐」,即如是信;闻「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也如是信;闻彼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也如是信;闻「凡夫执持名号,即得往生」,也如是信。所以,经文一开始说「如是我闻」,最后说「欢喜信受」;中间所有与会大众,从人天凡夫,到高级菩萨,统统杜绝拟议,抛却思虑,而平等信入。此信广大平等,没有高下,凡愚不减,圣智不增,与知识、学问、智慧、修证无关;所有知识、学问、智慧、修证,入此信门,统统抛弃;唯此信是真知、真学、真智、真证,非凡所拟故,明信佛智故。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译解】

舍利弗啊!你知道那个国土为什么叫做极乐吗?因为那里的众生,没有生、老、病、死四苦,也没有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以及其他种种的苦,而纯净享受无量法喜法乐,所以国名叫「极乐」。

【要义】

依报次第 首先解释极乐名义,名能摄德,总括无余故;然后例举庄严功德,以德显名,名实相符故。

解释极乐名义,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极乐世界本质性的定义,一切功德庄严不出其外,都在其中。

接下来举例说明「但受诸乐」是怎样的乐,分三段:

先总体赞叹极乐世界大环境的清净庄严;

再具体说明往生人莲花化生小环境的清净庄严;

再说明往生人莲花化生之后,受用、供佛、闻法的快乐生活。

次序正同我们随佛往生之后所亲身经历的状况,其中含藏着释尊欲劝我们「愿生彼国」的深深慈悲。

问:为什么「无有众苦」一句不作详细说明?

答:略有四点:

  • 一、 无故不说。极乐本来没有这些苦,所以不说。
  • 二、 知故不说。娑婆众苦,众生亲身经历,不说也知,所以不说。
  • 三、 已说故不说。一切诸经是本经的前行基础、发起方便,本经是诸经的结归。娑婆众苦已在其余诸经里都说过了,所以本经不再说。
  • 四、 无益故不说。诸经详说种种烦恼业苦以及对治方法,是想让众生依法修行,离苦得乐,而这些浊恶众生靠自力根本做不到,所以释尊在这一部出世本怀经中也就只字不提了。

离苦得乐 愿求离苦,愿得安乐,是一切众生的本能愿望,佛法对于众生的利益,正是在于能令众生离虚妄轮回之苦,得真实究竟之乐。

佛法离苦得乐的方法有两种:一、即苦而离苦。也就是正当处在苦的环境中,却不会受到苦,反而安乐。好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金刚不坏,在太上老君高温猛火的炼丹炉里,一点也不觉得热,还觉得很清凉,居然在里面睡着了。又像一个人,自身具有解毒清新的特异功能,处在充满毒气的房间,不仅不会中毒,而且所有的毒气一经呼入他的鼻孔,立即转化为清新甜润的香风。二、离苦而离苦。也就是离开苦的环境,来到一个没有苦只有乐的环境当中,自然离苦得乐。

两种方法比较,即苦而离苦太困难,只有极少数特殊的人才可以做到;离苦而离苦才是能救一切人离苦得乐的究竟办法。好像一所房子着了火,要离火烧之苦,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冲出来,来到露地,就是再大的火也烧不着了。要避开城市的空气污染,只是靠关好门窗,在房间里洒上空气清新剂,是不能根本解决的,但如果来到林泉树下的大自然环境当中,自然就没有了空气污染。

即苦而离苦,是圣道门的修行方法,所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这只有无生法忍的菩萨才可以做到。离苦而离苦,是净土法门的方法,一旦往生极乐,自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圣道门修行,为达到离苦得乐,首先要详细分析众生的身心状况,五阴四大、六根六尘六识、心王心所等等;继而说明烦恼业苦的品类,百二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苦等等;再说明种种对治方法,四谛、十二因缘、三学六度等等;再说明修行时节,多生累劫,难行苦行等等;再说明随所修治达到的果位,罗汉四向四果、菩萨五十一阶位等等。而初果断见惑,如断四十 里流,如此困难,一般凡夫只能是随业流转,种种烦恼业苦剪不断、理还乱,越来越多,无穷无尽。

来到本经,这一些统统不讲,只一句话:「无有众苦」,一切烦恼业苦就一扫而尽,好像大风吹散云雾一样轻松干净;再一句「但受诸乐」,无量法喜,一切安乐,顿时拥有,如同太阳初升,大地一时照明,普同金色。净土法门之高超、顿速,于此可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译解】

还有,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地上有七重栏干,空中有七重罗网,其中间有七重行树。这些都是由金、银、琉璃、水晶等四宝构成的,四面八方围绕着国土。极乐国土是这样的华丽庄严,所以叫做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译解】

还有,舍利弗啊!极乐国土,有七宝池,池中充满清净润泽的八功德水。池底完全以细密的金沙铺成,四周池岸、台阶、道路,都由金、银、琉璃、玻璃等多种宝物巧妙合成。岸上有众宝楼阁,同样装饰着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种种妙宝之物,美轮美奂,庄严无比。德水池中,涌生宝莲,团圆周正,大小如同车轮,熠熠生辉,随色而转;青色莲花散发出柔和的青色光明,黄色的莲花散发出黄色的光明,赤色莲花散出赤光,白色莲花散发白光,剔透晶莹,穷微极妙,清香四溢,雅质高洁。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如此的清净庄严,无衰无变,都已经由彼阿弥陀佛愿行功德力成就了。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
  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译解】

还有,舍利弗啊!阿弥陀佛的净土,虚空当中自然演奏着微妙的音乐,大地是黄金的,昼夜都有美妙如意的天花如下雨一般自然飘落。极乐国土的人民,每天清晨各自以花篮,盛接种种天妙莲花,飞至他方国土,供养十万亿诸佛,午前时分返回本国,饭后悠游于宝池林道之间,自然增长无量善根。

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如此的受用自在,供佛如意,都是由彼阿弥陀佛愿行功德力成就的。

舍利弗啊!更有奇特妙事。极乐国土随处可见种种色泽绚丽的奇妙之鸟,不妨以此间人人喜爱的鸟名相称,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鸟等。这些吉祥宝鸟,昼夜发出和悦优雅的声音,恒常不息地无碍演说着种种佛法妙理,如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极乐国土的众生,听到鸟音说法,自然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啊!你不要认为这些鸟如同此间的凡鸟,实是由罪业感报所生。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的净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舍利弗啊!阿弥陀佛国,连三恶道的名字都听不到,何况而有三恶道等的实事呢!这些鸟都是阿弥陀佛为了让佛法音声遍布其国,利益众生,特别以神奇愿力变化而作的。

舍利弗啊!阿弥陀佛国,不仅众鸟宣说妙法,连风声也都会演畅佛法。每当微风徐起,地上行树以及空中罗网,一时吹动,枝叶相触,众宝叩击,发出微妙的声音,如同百千种音乐同时奏起一样。人们听到这种声音,自然生起感恩佛法僧三宝的心。

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如此的闻法如意,自然契合妙理,都是彼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行功德力所成就啊!

【要义】

俯顺凡情 净土法门,本为凡夫,往往借喻凡夫所知的这个世界最贵重、最美好的事物,如金银七宝等,从事相上说明极乐庄严,以便让分别取相的凡夫易于理解,心有所住,羡慕彼土清净庄严,发起愿生之心。一旦往生,则自然证悟成佛,契入种种不可思议妙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同《观经》释尊所说:「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至于极乐本身的微妙胜境,限于凡夫的思惟境界,即使是释尊以无碍辩才,亲宣净土三经,所说也不及亿万分之一;如同对山野村夫,说不尽皇城豪华。本经的表达有以下几个特点:

  • 一、 俯顺凡情。如说「昼夜六时」、「饭食已讫」,为顺此界凡夫习情。实则极乐自体光明,不假日月照临,并无昼夜交替;国中人民皆以禅悦为食,法喜资身,岂用五谷充腹。
  • 二、 举事摄理。如举鸟树说法之事,彰明依正一体、相融相即之理。
  • 三、 言近指远。如以此界金玉之宝,指说极乐功德之宝。
  • 四、 以少显多。如七重、七宝,并非限定之数,实则多至无尽。
  • 五、 随说不定。如说莲花大如车轮,实则不限,而可广至数十、百由旬。

身土一体 关于极乐净土的位次,善导大师判为「报土」、「无为涅槃界」,《观经疏》说:「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极乐净土是十方佛土中最精最胜、无比无伦的净土。实际上,极乐世界完全是阿弥陀佛称性功德的自然显现,是阿弥陀佛本身的境界,佛身与佛土一体,佛身全成佛土,佛土全是佛身,不可思议。根据净土三经,极乐世界不仅鸟树罗网会说法,水流光明、清风鼓乐,一切音声尽宣妙法,所有庄严皆施佛事。

善导大师《法事赞》说:

  极乐庄严出三界 人天杂类等无为
  法藏因行广弘愿 设我得佛现稀奇
  或现鸟身能说法 或现无请能应机
  或使微波出妙响 或使林树赞慈悲
  或使风光相应动 或令罗网说音辞
  一切庄严声遍满 恒沙天乐自依时
  为引他方凡圣类 故佛现此不思议

本经说极乐众鸟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观经》说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极乐地下宝幢光明、地上楼树庄严、虚空化鸟声乐,一切无非阿弥陀佛无漏功德的全体大用。如入水池,所触皆水,无不受湿;往生极乐,随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心所念,无非弥陀功德,自然契悟真常。善导大师形象地说: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译解】

舍利弗啊!你认为如何呢?你知道那尊佛为什么叫做阿弥陀佛吗?

舍利弗啊!这是因为那尊佛的光明没有限量,能够遍照十方一切国土,救度利益十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障碍;所以才号「阿弥陀」,也就是无量光的意思。

还有,舍利弗啊!同时因为那尊佛的寿命永恒无量,而且利益他的人民,寿命都是永恒无量,涅槃常住,不生不灭;所以才得名「阿弥陀」,也就是无量寿的意思。

舍利弗啊!阿弥陀佛这样一尊以无量光寿名号救度众生的佛,成佛以来,已经有十劫了。在这长时间里,以怜悯众生的心,迫切地等待一切众生往生。

【要义】

依正次第 前面释尊赞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说这些功德庄严,阿弥陀佛都已经成就了,有劝我们应该发愿往生的意思,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如果只是这样静态地成就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那对现处五浊恶世的我们也不能有所利益,更不能成为我们的所有物。如同诸佛的净土也都成就了功德庄严,但与我们并无密切关系,释尊也不劝我们往生。

释尊之所以劝我们愿生极乐净土,固然是因为极乐国土依报环境清净庄严,往生之后无苦纯乐,更重要的是极乐国主阿弥陀佛功德超胜,其无量光寿名号能够无所障碍地救度利益十方众生,摄归净土。所以赞叹依报之后,接着赞叹极乐国主阿弥陀佛的功德。

对依正二报的广赞,是前面略赞「世界名极乐、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的展开,次序也相同。目标,往生极乐;方法,称念佛名;利益,入圣闻法。如是次第。

正报次第 广赞正报,先赞弥陀,后赞圣众。赞弥陀,先释名义,后结成佛。释名义,先释光德,后释寿德。赞圣众,先赞声闻,后赞菩萨。

问:为什么先赞弥陀,后赞圣众?

答:弥陀为主,圣众为从;弥陀是能度,圣众是所度。使知:从弥陀出生圣众故。

问:为什么先释名义,后说成佛?

答:使知:所言成佛即是成此名号,依德立名,名能摄德;欲令众生,称彼佛名,如实修行相应故。

问:为什么只赞光寿二无量之德?

答:光遍十方,寿穷来际;寿命为体,光明为用。使知:弥陀名号,横竖交彻,体用周足,总摄万德故。

问:寿命为体,由体生用,为什么先赞光德?

答:使知:弥陀大悲,利他为本,急救苦机故。又,前赞国土明十万亿之遥,今赞光明遍照十方,言次相顺,弥合十万亿之距离,使知:此佛救度无处不遍,西方虽遥,一念即到故。

问:声闻自利,菩萨利他,声闻为小,菩萨为大。为什么先赞声闻

答:使知顺此间情,声闻仪相同佛,常随佛故。为表:净土法门,先获自利,后施利他;先要不离弥陀,后能广供诸佛故。

名号深义 从经文义理的内在关系来说,这一段关于弥陀得名的经文是承接一开始「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的展开,同时又是下面「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核心依据。就这一段经文,需要讨论的要点很多。

首先是这一段经文的重要性。阿弥陀佛是以名号度众生的佛,关于彼佛名号实在有至深无量的含义,而这完全是阿弥陀佛本身不可思议的境界,一切众生,下自悠悠凡夫,上至等觉菩萨,盲然无知;这里释尊对于阿弥陀佛名号的解释,也就成为我们理解《阿弥陀经》、整个净土法门,乃至全部佛法秘髓的关键。

光寿形态 前面虽然赞叹了极乐国土的庄严,令我们向往,但仍然有一种静态的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距离感,这样的国土与我们是什么关系?属不属于我们?我们心里还没底。这里通过赞叹阿弥陀佛无量光寿之德,显示一种动态的救度,显示佛与众生一体不离的关系,空间上佛救众生没有距离,时间上众生当下即可契入阿弥陀佛的清净生命,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度,让我们自然从心中产生一种归命感,而极乐净土也就由此成为我们所属。

一、 无量光动态救度

既然说「彼佛光明照十方国」,那就从极乐一直延伸,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觉得十万亿程并不遥远。好像再远的两地,中间如果有直达航线的话,就觉得很近。娑婆极乐虽隔十万亿佛土,但有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相连,就觉得隔而不隔,分而不分。以此之故,《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既然说「彼佛光明无所障碍」,那就有摧破一切罪障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被此光明吸摄,业报一谢即归极乐的强大力量,对于我们这样罪障深重的众生,格外有一种安慰感。

二、 无量寿一体不分

既然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显然佛与众生是生命共同体,佛的寿命成为其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如树干、树枝一体,树干永远长青,树枝也永远长青。佛如树干,其人民如树枝,阿弥陀佛无量寿,人民也是无量寿。

光明无量 赞叹无量光之德,先赞德,后结名。赞德有三句:

  • 第一句,「彼佛光明无量」,这是总的赞叹。接下来赞叹是怎样的光明无量。
  • 第二句,「照十方国」,这尊佛的光明能普遍照耀十方一切国土,空间上没有限量。
  • 第三句,「无所障碍」,这尊佛的光明能普遍救度十方国土的众生,无论众生的罪业多么深重,都不能构成障碍,能力上没有限量。

如果只能照耀部分国土,还有部分国土不能照到,就是有量,不是无量。照耀十方国土的目的,是为了救度利益十方国土里的众生。虽然能遍照十方国土,如果不能救度十方国土里的人民,那就没有意义;虽然能救度十方国土的人民,如果只能救度少数善根深厚、罪障轻微的人民,而不能救度善根浅薄、罪障深重的人民,也就是说,如果这种光明救度的能力会被众生的罪业所障碍的话,那就是有所限量,还不是无限量,是有量,不是无量。

只有这种光明同时具备了「照耀十方国土──空间上没有限量,救度十方众生──能力上无所障碍」这两个特点,才是真正的光明无量。

最后一句「是故号为阿弥陀」,依德立名;所谓实至名归,有此实德,才能获此德称。因为这尊佛的光明,空间上普照十方国土无处不遍,能力上救度十方众生无所障碍,所以得号「阿弥陀」,也就是「无量光」的意思。

寿命无量 赞叹无量寿之德,先赞德,后结名。赞德有三句:

  • 第一句,「彼佛寿命」,是说阿弥陀佛本身的寿命;
  • 第二句,「及其人民」,是说阿弥陀佛的寿命利益他的弟子人民;
  • 第三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阿弥陀佛本身的寿命,以及利益其弟子人民的寿命,两者都是无量。

最后一句,「故名阿弥陀」,依德立名。

寿命是生命的本体,「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就是说阿弥陀佛与他的弟子人民,生命一体,都是无量寿,这样才称为阿弥陀。如果分而为二,佛虽然寿命无量,而弟子人民寿命有量,就不能叫做阿弥陀。

寿及人民 什么样的人称为阿弥陀佛的人民呢?有二种,一种是已经往生极乐国土的众生,一种是虽然还没有往生,但归命于阿弥陀佛,决定要往生的众生。这二种人都是阿弥陀佛的人民,也都得到阿弥陀佛无量寿的清净生命。

善导大师《观经疏》解释极乐圣众为:

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问:还没有往生净土的人,世寿只有几十年,怎么说得到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呢?

答:所谓无量寿,就是彻证佛性不生不灭,不受时间长短这样相对观念的限制,这才是真正无量寿,与在此世活多久没有关系。这里千万亿年都是无常、染污、不净的,不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无量寿。在此界归命阿弥陀佛的人,虽然现在还没有证悟,但此身业报一谢就必定往生,必定证悟佛性,必定成佛,依果说因,所以说现在就已经获得无量寿。如同胎儿虽然是出生之后才计年龄,实际上是在母胎里就已经获得做人的生命了。

另外「及其人民」的「及」,从字面来看,是并列性的「和」,但推根归本,人民无量寿来自佛的无量寿,所以「及」有「到」的意思。好像前面说阿弥陀佛的光明,从佛本身发出,照及十方国土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寿命,也从佛那里流到我们身上,归命、称名的人,以无量寿名号为管道,自然拥有阿弥陀佛的生命。

光寿关系 阿弥陀佛本身具有无量的功德,但释尊用「光明无量」和「寿命无量」这二种就完全概括了。光明无量,空间上救度任何世界的众生;寿命无量,时间上救度尽未来际的众生。

寿命之德是一切功德依存的根本,寿命消失,则一切皆失。所以光明无量,必然要求寿命无量。再是照十方国的光明,一段时劫之后就没有了,那就是有量,时间上有限量。

寿命为体,光明为用,二者不分。好像人以寿命为体,而有种种的运动作为;种种运动作为,才反映出他的生命力。光明所照之处,寿必随之;寿命延续之时,光必随之。如此遍十方、尽未来,尽在彼佛无量光寿摄取网中;阿弥陀佛即以此光寿二无量,遍十方、尽未来地救度任何众生,无一遗漏。

经文「又」字,说明寿德与光德之间的密切关系,互不可分,互不可少,如此才能称为「阿弥陀」。

光寿与名号 无量光,是心性清净的本然智慧;无量寿,是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按照一般的修行方法,只有当众生悟得自性清净智慧,证入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才能与佛的心光相交集,契入佛的寿命;而处于杂染不净、生灭无常的罪障众生,也就永远隔离于佛的光明寿命之外。

阿弥陀佛这尊佛,为了让生灭染污的众生也能接触到佛的无量光与无量寿,便将其本身所证的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的清净功德,凝聚在「阿弥陀」名号当中,这样,无形的功德成为有形的名号,名号便在无量光寿与众生之间起了桥梁的作用,也就是:无量光寿──名号──众生。

实相身、为物身 《往生论注》以此而说阿弥陀佛是「实相身、为物身」。圆满具足无量光寿功德,所以是「实相身」;此无量光寿功德成为名号,让众生接触、称念、获得,所以是「为物身」。物,就是众生。佛以功德为身,身即功德。也就是,阿弥陀佛自证功德称为「实相身」,利他功德称为「为物身」。

实相身、为物身,原是一身,无量光寿即是名号,名号即是无量光寿。

名号即是无量光故,称名念佛,当下蒙受无量光摄取不舍,决定不退菩提;名号即是无量寿故,称名念佛,现生得契彼佛寿命,虽在此界,而入极乐人民之数,命终自然回归本国。

又,信知名号是无量光,自然破疑满愿,称念名号,蒙光摄取,从最初一念往生决定,即是「一心不乱」;信知名号是无量寿,自然融念佛于生活、即生活而念佛,尽形寿称名念佛,念念不舍,即是「若一日、若七日」。

又,实相身故,众生称名即是如实修行;为物身故,称名众生圆获佛果功德。

又,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向佛一边是实相身,无形无相,绝思绝议;向众生一边是为物身,有形有相,可称可闻。众生称名念佛,即此事持,深契实相;不离相求,巧入无生。不必更求开悟,不需玄谈妙理。

众生(执相而求)──(为物身,有形有相)名号(实相身,无形无相)──无量光寿

愿生──称名──往生──无生

名实一体 这里有必要讨论名(名称)与实(实体)的关系。

名与实的关系有二种:一、名实相离。二、名实一体。

一、名实相离。名称与实体相分离,名是名,实是实,实体之上另外安立假名,假名之外另有实体存在。如水,直接喊水的名字,而不实际喝水的话,不能解渴。

二、名实一体。名称与实德一体,实德凝聚而成名称,名称自然含摄实德,用其名就是用其实,离其名不能得其实。如世间帝号与帝权不分,行使帝王的名号就是在行使帝王的实权,离开帝王的名号也就没有帝王的实权。阿弥陀佛,名实一体。无量光寿功德(实)结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拥有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实德;而离开阿弥陀佛名号,也就不可能有阿弥陀佛的功德。

《观经》下品中生说:

  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
  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善导大师解释说:

  善人为说弥陀功德,
  罪人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

可知:弥陀功德(实),即是弥陀名号(名)

名超诸佛 一切诸佛成佛了,本身也都是无量光,智慧圆满;也都是无量寿,常住不灭,但这些诸佛不能叫做「阿弥陀」佛。因为这些诸佛本身光明虽然无量,利他光明还不能像阿弥陀佛一样,普遍救度罪障深重的众生「无所障碍」;又这些诸佛本身寿命虽然无量,利他寿命还不能像阿弥陀佛一样,普遍令他的弟子人民寿命都是无量。只有阿弥陀佛这尊佛,不仅自身光明无量,利他光明也是无碍无量;不仅自身寿命无量,弟子人民也都寿命无量,是真正的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所以才有资格叫做「阿弥陀」佛。「阿弥陀」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

也就是说,诸佛与弥陀,自利功德平等,而弥陀利他功德为胜;说到底,即是因为阿弥陀佛是以名号救度众生的佛,弥陀名号超胜诸佛名号。

《无量寿经》说: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说: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
  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明知:弥陀自证虽与诸佛等,而名号摄化独超,所以获得释迦以及诸佛的一致赞叹。

名号度众生 善导大师综合《观经》与《阿弥陀经》解释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又说:

  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光明成为名号,名号即是光明,称念彼佛名号,即被彼佛光明摄取。这正是阿弥陀佛这尊佛不同于诸佛的地方,也正是阿弥陀佛所以叫做阿弥陀佛的地方。经文说「是故号为阿弥陀」、「故名阿弥陀」,实在有很深的含义。

《无量寿经》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阿弥陀佛成佛不是成为别的,就是成了这一句无量光寿的名号。名号成立了,自自然然度众生,自自然然恒放无量无碍光明,自自然然照摄称名念佛的众生而不舍,自自然然让归命称念的众生现生获得彼佛无量寿的清净生命、住不退转,自自然然佛及圣众临终来迎,回归极乐。

成佛十劫 紧跟阿弥陀佛名号的解释,而说阿弥陀佛成佛,意思是:无量光寿名号成立了,亦即宣告阿弥陀佛成佛;阿弥陀佛成佛,即是成了这一句无量光寿名号。而经文前后赞叹国土、圣众,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也都以此一句为本。

「成就」者,即是因中誓愿成为果上救度众生的无量光寿之功德力。《往生论注》说:「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以成佛故,一成一切成,永不变异。「如是功德」者,如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功德,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功德。「庄严」者,彼佛愿心庄严。

然则,弥陀、国土、圣众,三种功德庄严,统归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论》言:「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以四十八愿圆满成就故,弥陀成佛,然则四十八愿愿愿功德成就。不仅成就无量光寿佛身,同时成就无衰无变涅槃国土;不仅成就自身功德,同时成就圣众弟子功德;不仅成就弥陀正觉,同时成就十方众生之往生,以「(众生)若不生者,(法藏)不取正觉」所成之佛故,「弥陀正觉」与「众生往生」,完全一体。弥陀正觉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众生往生同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耳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当知这一句佛名,即是弥陀的正觉,同时也是我的往生;弥陀正觉既成就,我等往生也已成就,丝毫无欠无余。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译解】

还有,舍利弗啊!彼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都是阿罗汉,数量之多不是用算数可以知道的;菩萨大众之多,也是如此。舍利弗啊!彼佛国土如此高德圣众之庄严,都是彼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自然成就的。

另外,舍利弗啊!众生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自然都是不退转地,必定一生成佛;而且其中现在就有许许多多显现为一生补处菩萨的果位,数量之多无法用算数来说明,只能说是无量无边、又无量无边。

【要义】

十劫所度 紧接着弥陀成佛十劫之后,说圣众无量,悉皆不退,使知:弥陀寿命无量,今才十劫,而蒙此佛无量光寿名号救度、已经往生者,如此之多,而不退成佛如此之易,所以应当追踪前贤,速求往生,称佛名号,蒙佛光照,获佛寿命,得入极乐圣众之数。

声闻与菩萨 极乐圣众,虽然在名称上有声闻、菩萨的不同,但实际上极乐是纯一大乘菩萨境界,并没有真正的声闻。《往生论》说「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那又为什么要说声闻呢?

一、为显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往生论注》言:

  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二、为引他方声闻求愿往生。声闻畏厌佛道长远,自求灰身灭智,今见极乐声闻,自然入于不退,普皆一生成佛,故能欣欣以求。

三、顺余方俗。根据《无量寿经》,极乐世界虽然有声闻、菩萨、天、人等不同的称呼,但实际上极乐所有人民,智慧、神通、功德,都是一样,平等没有差别,身体长相也都一样,没有差别,自然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也就是佛的功德法身;智慧之高超、功德之殊胜、形体之微妙,十方世界找不到恰当的名称,而又不能直接称为佛,所以只好顺应他方世界的叫法,也称为天、人、声闻、菩萨等。

四、为成主伴庄严。声闻为佛出家弟子,仪相同佛,念报佛恩,常随佛后,譬如龙动云随。极乐虽无出家在家之别,顺此方俗,为成主伴庄严,不妨多有声闻。

五、为显极乐差即无差,绝对平等之境。平等有二:一、即平等而平等。如说极乐人民悉皆金色。二、即差别而平等。极乐是无为涅槃界故,依正主伴,一一皆是阿弥陀佛体性功德的显现,众鸟原是弥陀变化所作,风树能够应机演畅妙法,声闻、菩萨,一切人民皆同秉彼佛无量光寿。

往生 不退 补处 经文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阿鞞跋致,意为不退转。善导大师《法事赞》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此往生、不退、补处,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根机不限。不论凡、圣、善、恶,皆得往生。

二、 时间立即。一旦往生,当下立即获致不退转。

三、 果证平等。虽在此界,有善恶凡圣之异,一旦往生,则毫无差别,果证全同。

四、 超证常伦。若在此土,从凡夫至阿鞞跋致,至一生补处而成佛,甚大久远;然生极乐,则不经诸地,不历时劫,速疾超证。《往生论》言:「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寿经》第二十二愿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往生论注》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弥陀要解》言:「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与观音势至无别」。

五、 自然成佛。一旦往生,则毫不费力,不加任何人为造作,自然不退转,自然一生补处,自然成佛。

《无量寿经》言:

  「道之自然」、「自然之所牵」、「自致不退转」、「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法事赞》言: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往生礼赞》言: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般舟赞》言: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五会法事赞》言: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六、 缘佛愿力。所以如此,全因弥陀愿力。《往生论注》言:「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往生与成佛 关于往生与成佛,有三种表述:一、往生定成佛。二、往生速成佛。三、往生即成佛。

念佛一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本来果地法门故,既以果觉往生,必以果觉得证,妄身谢灭,果觉现前,如印坏文成,更无纤隔。然因一土唯一佛故,故从极果下而一位,居于因位之极,称一生补处;一生补处者,即具足佛德、待补佛处之位。又虽内证无量光寿极果,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顺余方俗故,仍称菩萨、声闻、人、天等,不名佛。又因往昔本愿故,自在所化,为众生故,示现普贤行德,因地修相。

成就功德 功德有三:一、国土功德,无苦纯乐;二、本佛功德,无量光寿;三、圣众功德,不退成佛。此三种功德皆由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时,发四十八愿,历劫修行,于十劫前成佛之时,同时成就。

「成就」是愿望已经实现,结果已经达成,法尔如是,既不需要更加功力,也不可能稍有改变。

国土功德既已成就,则彼国现下即是无苦纯乐的清净宝所。反观此娑婆世界,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应当厌苦求乐,厌秽欣净,求愿往生彼国。

本佛功德既已成就,则弥陀圆满具足无量光寿救度众生的大能大力。反观自身,罪障深深,福慧微微,旷劫流转,常没不出,应当舍弃自力,顿归弥陀佛力之救度。

圣众功德既已成就,则一生彼国,自然舍罪恶凡夫之名,入不退成佛之位,应当誓毕此生,不再作阎王眷属,而成为极乐人民。

功德虽说三种,实则一体不分。赞国土功德,说「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即是依正一体;赞本佛功德,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即是主伴一体。依正一体故,国土广大庄严,即是涅槃妙境;主伴一体故,人天声闻菩萨,同证光寿极果。

《无量寿经》说:「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三种功德庄严,收入一句名号,一心称名愿生,西方十万亿程,毕竟不隔于半步;弥陀无量光明,恒常腾辉于舌端;而无量圣众,闻声共邀为胜友,相期聚会于一处。有此大利,释尊反复赞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译解】

舍利弗啊!众生听到我如此赞叹极乐国土、阿弥陀佛以及圣众的功德,都应当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国!

为什么呢?因为娑婆世界充满了贪瞋痴三毒烦恼,毫无清净可言;而往生阿弥陀佛国就能与前面所说的菩萨、声闻等殊胜善人在一起,自由自在地听闻佛法。

【要义】

释尊心声 这是释尊在《阿弥陀经》当中第一次劝众生愿生彼国。

其实,劝生彼国是释尊心中久久蕴藏的慈悲。释尊无问自说《阿弥陀经》,目的正在于此。经文一开始,直指西方,目的也在于此。

接下来详细赞叹极乐净土的庄严,再三强调「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发起我们向往欣慕的心,目的也在于此;但那时还没有直接劝我们发愿往生,因为还没有说出众生得以往生的依靠。

接下来详细赞叹阿弥陀佛「光照十方无所障碍,寿及人民无量无边」的功德,发起我们依靠归命的心,目的也在于此;但也还没有立即劝我们发愿往生,因为还没有说出已经往生的先例。

直到赞叹极乐圣众,说明十劫以来已往生者无量无边,往生之后都是阿鞞跋致,必定成佛,发起我们效仿随学的心。这时,释尊才完全吐露出他的心声,劝我们去往生,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总结赞叹 「所以者何」以下,说明劝愿生的理由,也是对前面依正二报的总结赞叹。

「得」是能够,总结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名号,能够让愿往生者与诸大菩萨等上善之人俱会一处。

「诸上善人」,总结赞叹极乐圣众。

「一处」,总结赞叹极乐国土,纯一无杂妙真如境。

上善与下善 善有人天之善、阿罗汉之善、菩萨之善、佛之善。重重比较,后后称为上善,前前称为下善。本经所说「上善」,不是此世人天五戒十善的善,也不是阿罗汉的善,也不是一般菩萨因地之善,而是阿弥陀佛果地名号无量光无量寿之善,能使往生之人直入不退转地,悉皆一生补处、决定成佛,所以独称「上善」。

念佛即是上善人 极乐世界的圣众都是乘托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功德愿力去往生的,都平等拥有阿弥陀佛名号无量光寿的善,再也没有比这更上的善,所以称为「上善人」。这个世界的凡夫,甚至连五戒十善都修不来,但是因为称名善根福德同佛的缘故,同样也可称做「上善人」。因中已经是上善人之故,往生之后,才能与诸大菩萨上善之人俱会一处。

释尊在《观经》里称赞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善导大师解释念佛人有五种美好的称誉,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又说「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本性恶劣的凡夫,称念佛名的缘故,成为「人中最胜人」,此世今生观音、势至二圣为友,往生彼土与诸菩萨携手共行,实在是荣幸之至。就像昙鸾大师说的:「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

会通辈品差别 《无量寿经》说有三辈,《观经》说有九品,三辈九品,开合之异;唯本经不说辈品,而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一者,无二,无别;同一处所,同一境界,同一受用,清净平等,纯一报土境界。昙鸾大师说:「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

那么,往生极乐,到底有没有辈品的差别呢?

这是因为往生的因行有「诸行」、「念佛」二种不同的缘故。诸行万差,功德不等,随功德大小,存品位高下,三辈九品文所说在此;念佛平等一如,同称弥陀名号,同乘弥陀愿力,因等果等,本经所说在此。

净土三经中,只要是正直说念佛的地方,都不存在品位,如《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文、付嘱弥勒文,《观经》付嘱文,本经文等;说到诸行的地方,才说辈品。故知,诸行往生有辈品,念佛往生无辈品。

问:无辈品是何等境?

答:无辈品即是平等之境,平等之境即是佛境。如江水不平,入海即平;菩萨因位有差别,佛果位即平等。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译解】

舍利弗啊!极乐世界是彼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所成就的涅槃妙境,是不退转地诸大菩萨俱会之所。如此高妙的净土,靠众生此间所修的善根福德,无论如何都是太少太少,不能往生。

【要义】

说少善不生之理由 按说前面既然劝众生发愿往生,接下来就该说明如何能够往生,但释尊在这之间却说了不能往生的状况,这有什么必要呢?

根据上下文意,这一段文至少有这么几点意涵:一、反显极乐境界之高。二、折服众生骄慢。本经所劝的物件乃是五浊恶世的众生,最多只有些许人天之善,如不特别说明,听到前面释尊劝愿生极乐,便会愚昧骄慢地妄图靠少许人天之善达成往生,这当然不可能;经由释尊说明,方能死尽偷心,而顺着释尊的引导,才能将眼光转向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所以这一段文,就有建立机深信,并从机深信向法深信转换的重大意义。三、显明唯有称名才是上善之法。上善之处,自然少善不能往生,必须上善才能往生。上善为何?在下「执持名号」。

如果更广泛地从净土三经来看,《大经》及《观经》都有劝众生修善回向求生极乐,但这只是诱导众生的方便,本经为净土三经的结经,必须显明真实,所以释尊才会明白地说出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

少善福与多善福 什么是少善福、什么是多善福?根据上下经文可知,执持名号是多善福,执持名号以外的一切都属于少善福。

为什么执持名号是多善福?因为名号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善根福德的结晶,信愿持名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作为自己的善根福德,不仅是多善福,而且是无上、圆满的善根福德。执持名号以外的任何自力修行所累积的善福,不论多么殊胜,如果与执持名号所获善福相比,都是天差地别一样无法相比。所以善导大师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为什么少善福不能往生?因为极乐世界是上上善根福德的不退转地菩萨俱会之处,欲靠少少善福当然不能往生。如同平民不可能列于公卿之侧,乞丐不可能餐于豪门之席。如《法事赞》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会通少善不生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解释少善根福德就是「随缘杂善」,也就是各随己缘所作的种种善法修行,所谓三学六度,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含在内。如果比对《观经》,少善福就是《观经》里的定散二善。

可是在《观经》里,修行禅观的定善与三福的散善,回向往生都能够往生,而这里又说少善福不能往生,到底执持名号以外的少善福能不能往生呢?

应该说修行念佛之外的种种法门,回向也能往生,但只能先往生于《观经》所说九品莲花之内,而不能直接往生《阿弥陀经》所说的无有辈品差别的上善一处之境。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译解】

舍利弗啊!如果有人,听到我这样赞说阿弥陀佛功德,持念彼佛名号,寿存一日即念佛一日,寿存二日即念佛二日,乃至寿存七日即念佛七日,不论时间长短,尽形寿,专心一志,不怀疑杂。那么,在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然显现在他的面前,来迎接他;此人命终之时,自然心住正念,没有颠倒,刹那之间,随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要义】

善男女 经文说「善男子善女人」,有人以为是奉行五戒十善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念佛法门不能不说只是少数五戒十善人才可以得救的法门;「善男子善女人」应该作何解释呢?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解释此处的「善男子善女人」为「一切造罪凡夫」。一切造罪凡夫,「执持名号」的缘故,称为善男女,而不是以他们平时是否能奉行五戒十善而论。如同《观经》下品上生,本来是造作十恶罪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教称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蒙化佛来迎,赞叹他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因为阿弥陀佛名号含具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功德,称念佛名,诸罪消灭,功德具足,转恶成善,恶人转成善人。

进一步来说,《阿弥陀经》所说的「善」,不是以世间伦理道德的观念或一般佛教戒律的修持为标准,而是以往生西方成佛为标准,不要说五戒十善的凡夫,即使是阿罗汉圣人,因为不入「大乘善根界」故,也不足称善;只有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获得名号无量光寿的圆满善根福德,必定往生,必定成佛,才有资格在此世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执持名号 「闻说阿弥陀佛」,就是听闻释尊赞叹阿弥陀佛的国土、本佛、圣众三种功德。

释尊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目的在于让我们能够往生这样的净土,但并不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三昧神通;赞叹弟子,目的在于让我们也成为阿弥陀佛的圣众,但并不要求我们自修证入无生法忍;赞叹本佛,目的在于让我们也能平等获得无量光寿,究竟成佛,但并不要求我们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

国土、佛身、圣众,三种功德,收于一句名号,以此之故,释尊教我们「执持名号」。

国土入名号故,执持名号即是执持净土广大庄严;本佛入名号故,执持名号即是执持弥陀六十万亿真金身;圣众入名号故,执持名号即是执持无量声闻菩萨众。

名号含国土故,持名则十万亿外国土骤奔于眼前;名号含佛身故,持名则无量光寿身应声而来现;名号含圣众故,持名则无量圣贤众云集而拥护。

譬如灯能摄光,以手持灯,光明随灯而转;名能摄德,一心持名,功德随名而至。故称名行者,圆获光寿功德,优入涅槃报土,而比肩于上善圣众。

若一日、若七日 因为名号具有彼佛无量寿之德,归命称名行者,与彼佛生命同体,受无量寿之德薰染,在此无常俗世,必然尽形寿称名不怠,而显现念佛即生活、生活即念佛的情态。命存一日,念佛一日;命存二日,念佛二日;乃至命存七日,念佛七日;日日相续,直至临终。以此之故,经文说:「若一日⋯⋯若七日,其人临命终时」。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解释说:「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可知「若一日⋯⋯七日」,即是尽形寿的意思。

经文不说尽形寿,而说「若一日⋯⋯若七日」,为显「人命无常、念佛相续、往生容易」等含义。

一、人命无常:寿命随时会临终,所以说「若一日、若二日⋯⋯」。「若」者,不定。

二、念佛相续:只要命存之日,就相续念佛,一日如此,二日如此,日日如此,所以说「若一日、若二日⋯⋯」。七日为期,是常用的时间表达法。如一周七日,循环往复,七日就是永远。念佛也一样,回圈无尽,直到临终。善导大师解释说:「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倍」就是反复加倍。

三、往生容易:圣道修行,需历恒河沙劫;净土称名,不过一日七日。

一心不乱 因为名号具有彼佛无量光之德,归命称名行者,被彼佛无量光明照耀摄取,虽是愚痴之身,而能一心明信佛智,不受外邪异见惑乱。以此之故,经文说:「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一般都解释得很复杂,很艰难,如事一心、理一心、禅定一心、不起妄念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圣道诸宗的解释,不是净土宗的解释,不符合净土宗易行安乐的特点。

善导大师著作中有多处解释「一心不乱」。

一、《法事赞》说:

  念弥陀专复专

「一心不乱」就是「专复专」。专心不二,就是一心;专行不杂,就是不乱。

二、《观经疏》〈玄义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
  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一心一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观经疏》〈散善义〉: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四、《观念法门》: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

五、《往生礼赞》: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称佛不乱」,专心一意称念弥陀佛名,不杂乱。

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突出一个「专」字。「专」就是「一心」,「专」就是「不乱」,与释尊在《无量寿经》里说的「一向专念」完全一致,非常简单,毫不复杂,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

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将《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译作「系念不乱」。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三辈往生文〉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都很简单、容易。

一心不乱与执持名号 经文「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互显,意为:执持名号,应当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执」是抓住不放松,「持」是相续不间断。譬如在黑暗中走险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必然会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马马虎虎,更不可能半路上就随随便便把它扔了。这一路拿着火把,就是一心不乱。因为只有这一支火把,我们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弃,随便乱抓一件别的什么物品,所以是「不乱」。要是二心了,乱了,随时就要掉到悬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乱。

「执持名号」,也是如此。名号如火把,信心如手,心信口称如同以手执持。善导大师《观经疏》说「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要通过三界六道的黑暗险道,我们只有完全靠定这句无量光名号的智慧火炬,从生到死,一路执持,一心一意,毫无二志,丝毫也不敢舍此去学与我们的根机不相应的法门。这样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一心不乱。

反之,心不执着,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续,念有间断,念有疑杂,就是乱,不是不乱。

误解一心不乱之过失 「一心不乱」如果一定要解释为如何禅定一心、不起妄念,而且又坚持认为不这样就不能往生的话,那过失就太大了。

  • 第一,等于是说释尊自己说的净土三经相互矛盾。因为《无量寿经》说「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只要一向专念,统统往生」;《观经》说「下下品的人临终苦逼,精神惶恐,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这两部经,释尊说往生都很容易,而同样是释尊说的《阿弥陀经》,却说要如何的禅定一心,说的很难,相互矛盾。
  • 第二,等于说释尊不仅自相矛盾,而且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矛盾。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本愿说的很容易,众生只要「乃至十念」念佛,但释尊却说的很难,说要达到息心凝想,所以矛盾。也等于说释尊背开阿弥陀佛,自己另开往生极乐的条件,加高了门槛。
  • 第三,又等于说释尊说法不能对机。因为《阿弥陀经》是释尊对五浊恶世凡夫所说的经典,结果说的那么高超,没有人能做到,岂非法不对机。
  • 第四,等于说龙树菩萨对净土法门的判释错误。因为龙树菩萨说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适宜下劣根性众生的「易行道」、「安乐门」,而现在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等等,那就不是易行道,等于是说龙树菩萨判错了。
  • 第五,和古今见闻记载的事实相矛盾。因为我们看到从古到今,许许多多的往生人,并没有到达怎样的禅定凝心,只要老实念佛,一向专念,不怀疑,往生都很殊胜。
  • 第六,最大的过失,我们自己不能往生。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上符弥陀本愿,下契众生根机,净土三经一致,释迦佛语不虚,人人安心念佛,个个都能往生。

平生业成 经文说临终佛圣来迎,有人遂以为一生念佛,往生都是不定,临终见佛来迎,往生才算决定,往生之业才算达成,也就是所谓的「临终业成」。这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

这有二点理由:一、既说临终来迎,可知在此之前往生之业已经成就,如果往生之业不成就,不可能有佛圣来迎。即如世间婚姻,也要事先确定,至时才有迎亲嫁娶;婚约未定,不可能迎娶。二、如果说是临终业成,临终必须有往生之业,可是经文临终的时候不说念佛,缺少往生之业,更谈不上什么业成不业成。往生之业,是在平生「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临终只说佛圣来迎,可知往生之业成就于平生,临终佛菩萨自然来迎,也就是「平生业成,临终来迎」。

当然,平时没念佛,临终才念佛的人,只能是临终业成。如《观经》下品,因为平生不曾念佛,直到临终才遇到善知识教以念佛,所以是临终念佛、临终业成;而本经所说的是平生尽形寿一向专念的人,临终不论有没有念佛,阿弥陀佛都来迎接,即是平生念佛、平生业成,不能说为临终业成。

又据《观经》,临终一念念佛,往生之业当下成就,阿弥陀佛应声来迎,可知当念念佛,当念业成,念念念佛,念念业成,并非念佛累积到某种程度往生之业才成;又可知所谓的往生业成是成在阿弥陀佛名号本身,众生念佛,即是以佛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并非阿弥陀佛没有成就众生的往生之业,众生称念而能自己成就往生之业。如同箱中先有宝,伸手即能取到宝;阿弥陀佛名号中本来就有众生的往生,众生称名立即获得往生。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若不成就十方众生往生之业于名号中,则不取正觉;必须名号中成就十方众生往生之业,才取正觉。《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又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从弥陀来说,十方众生的往生之业,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时,就一体成就在其正觉名号之中。从众生来说,发起归命念佛之一念,名号功德成为众生所有,当下往生之业成就。善导大师说:「南无者,即是归命;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不舍;业成满足故,自然「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以此而说:「一心专念弥陀佛名,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任何事,未成之前,仍有不确定的因素;已经成就,就没有任何不确定因素。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往生之业已经成就故,才说是正定之业,不然不能称为正定之业。

心不颠倒 人在生时,受第六意识的强力主控,便觉得心能做得了主。到将死时,随着身体器官功能停止,前五识到第六意识渐次消失。失去第六意识的主控作用,主宰投胎轮回的阿赖耶识当中,生生世世的善恶业力种子就会浮现,如同国中无王,盗贼蜂起,强者称王,这时心的状况就是混乱性的,称为「乱心位」。所以一般人死的时候,根本做不了主,便出现所谓的颠倒:或起恶念,或生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癫狂,或起恩爱等等。

但是念佛之人,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平时恒在佛光照护之中,临终在明了心位之时,亲见佛圣来迎,佛力加持故,命终之时,自然心不颠倒,住于正念,随佛往生。

有人以为先要自己有能力保持心不颠倒,然后阿弥陀佛才来接迎,但自己又做不到,所以心生恐惧;这也很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经文先说「其人临终之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后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可知阿弥陀佛来迎在先,以佛来迎故,心住正念而不颠倒。玄奘大师的译本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可知念佛人命终心不颠倒,在于佛力,并不是自己道力功夫。

三段文、两重因果 这一段说明念佛必生的经文,细分起来有所谓的「三段文、两重因果」。

第一段:「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说平生专修念佛。

第二段:「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说临终佛圣来迎。

第三段:「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说命终正念往生。

第一段与第二段,是第一重因果,即平生专修念佛为因,临终佛圣来迎为果。

第二段与第三段,是第二重因果,即临终佛圣来迎为因,命终正念往生为果。

有第一「平生专修念佛」,必有第二「临终佛圣来迎」;有第二「临终佛圣来迎」,必有第三「命终正念往生」。环环相扣,关键在第一平生专修念佛。既已专修念佛,则佛力保证命终心不颠倒,正念往生。

专是核心 就此一段经文,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专」──专称佛名。

《法事赞》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 专称佛名,就是「多善根」。
  • 专称佛名,多善根故,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 专称佛名,随其寿命,长短不限,就是「若一日、若七日」。
  • 专称佛名,无二无杂,就是「一心不乱」。
  • 专称佛名,平生业成,临终佛自来迎;佛力护佑,自然「心不颠倒」,正念往生。

弥陀弘誓 善导大师解释念佛,都是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为标准。《观经四帖疏》解释《观经》,开宗明义即说:「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法事赞》解释《阿弥陀经》,最后结论说:「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这是因为净土三经一致,以《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为基础。如本经「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即是第一愿、第十六愿成就,「彼佛光明无量」是第十二愿成就,「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是第十三、十五愿成就,「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是第十四愿成就,六方恒河沙诸佛证诚是第十七愿成就,「临终来迎」是第十九愿成就,「一生补处」是第二十二愿成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是第二十三、二十四愿成就,等等。其中「念佛必生」是第十八愿成就。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译解】

舍利弗啊!我以佛眼亲见,一心称念弥陀名号的人,临终阿弥陀佛亲自带领大众迎归极乐,统统不退成佛;如此大利,真实不虚,所以我才这样说。世间的大众啊!听到我这样的真语实语,你们都应当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啊!

【要义】

我见是利 「是利」正指前面「佛圣来迎,心不颠倒,正念往生」的利益,通包一经前后念佛种种利益。下面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都是一样。总结《阿弥陀经》,念佛有十五大利益:

  • 一、 弥陀光照。弥陀名号即是无量光,称名念佛,现生蒙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照摄。
  • 二、 获多善根。弥陀光照故,灭罪增福,获多善根福德。
  • 三、 名善男女。获多善根故,转恶为善,五浊恶人被赞为善男善女。
  • 四、 入圣众数。弥陀名号即是无量寿,称名念佛,现生与阿弥陀佛生命同体,成为阿弥陀佛的人民。
  • 五、 诸佛护念。善男女故,入圣数故,蒙受六方恒河沙诸佛的护念,消灾免难。
  • 六、 现生不退。弥陀同体故,诸佛护念故,现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 七、 平生业成。光摄不舍故,现生不退故,平生往生之业已经决定,不等临终。
  • 八、 临终来迎。平生业成故,临终佛圣来迎。
  • 九、 心不颠倒。临终佛菩萨来迎,加持力故,命终心不颠倒,住于正念。
  • 十、 往生报土。往生极乐报土,无为涅槃界。
  • 十一、 常享法乐。身心无碍,供佛自在,闻法如意,眷属无量,常念三宝。
  • 十二、 自然证悟。当下即是阿鞞跋致菩萨。
  • 十三、 上善一处。与诸大菩萨,上善之人,俱会一处。
  • 十四、 寿命等佛。与阿弥陀佛寿命齐等。
  • 十五、 一生成佛。只此一生,决定成佛,不历二生。

释尊本怀 本经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我今者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无量寿经》言:「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显明释尊出世本怀在于宣说净土念佛法门。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释尊出世,目的在于利益众生。此是释尊自己解释为什么无问自说这一部《阿弥陀经》。因为这一部经主要是针对五浊恶世众生说的,五浊恶世的众生,烦恼深重,根机陋劣,说其他的经典、其他的法门,难得真实大利;只有这一个「执持名号,即得往生」的法门能令五浊凡夫速成佛道,究竟全获弥陀名号不可思议真实大利。释尊既已佛眼亲见,虽无人问,也必宣说,以满足其出世本怀。

始自「从是西方」,终至「是为甚难」,中间每一句话都是释尊亲见利益我等众生而说。

「是利」、「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真实之利」、「大利」,所指皆为「罪业凡夫念佛往生成佛」之利。此有四番相对:一、是利非利相对。二、可思议不可思议相对。三、真实不真实相对。四、大利小利相对。罪业凡夫,若修它法,不得解脱,则是非利;纵有其利,只在人天,人天利小而虚伪;若能念佛,则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能得往生成佛之真实大利。

《观经疏》言: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
  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译解】

舍利弗啊!像我现在这样,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具有不可思议功德,能让称念的人获得必定往生成佛的大利益,东方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恒河沙无量诸佛,都各自在自己的国土,也正同时同心,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真语实语地说:我国的众生啊!阿弥陀佛名号具有不可思议功德,释尊赞说:「一切凡夫,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绝无虚妄!你们都应当相信这一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要义】

诸佛证诚 以下六方诸佛证诚,是阿弥陀佛第十七愿──诸佛称扬愿的实现。

在我们这个世界,释尊宣说《阿弥陀经》,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同时六方恒河沙无量诸佛也都在他们各自的国土,宣扬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劝其本国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做证明。所以,这一部《阿弥陀经》是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都共同宣说、共同赞叹、共同证诚、共同劝信,同心同德,共同宣扬的经典,是十方世界无一例外、普遍流行的法门。佛教经典虽多、法门虽广,没有哪一部经典、哪一个法门能够像《阿弥陀经》念佛法门一样,获得诸佛一致的宣扬赞叹、证诚劝信。可知《阿弥陀经》是登峰造极的经典;念佛法门为最高无上的法门。

《阿弥陀经》为什么需要无量诸佛证明劝信?有二点。第一,从众生来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是:五浊恶世造罪凡夫,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十声一声,一心专念弥陀佛名,便得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这样下劣的根机,这么容易的念佛,都能往生成佛,一佛所说,深疑众生难以相信,三、四、五佛证明,还难以相信,所以恒河沙无量诸佛一齐出广长舌相来证明,劝众生相信。第二,从诸佛来说,《阿弥陀经》所说念佛法门是下劣众生的唯一解脱希望,也是诸佛出世救度众生的本怀,这个法门如果不能相信,众生就彻底绝望;众生绝望,诸佛也就失去了他们成佛的意义,所以诸佛也就一齐要来证明,劝众生相信。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
  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为什么净土三经中只有《阿弥陀经》有诸佛证诚,而《无量寿经》、《观经》同样宣说念佛却没有诸佛证诚呢?这有二点。一、净土三经既然是一味的经典,《阿弥陀经》有诸佛证诚,也可以说《无量寿经》、《观经》所说念佛也有诸佛证诚。二、诸佛证诚只说在《阿弥陀经》而不说在《无量寿经》与《观经》当中,因为《无量寿经》三辈文以及《观经》定散文中都带说念佛以外的方便余行,不像《阿弥陀经》纯说念佛,不带方便。诸佛证诚,唯在念佛,不在余行,所以只说在《阿弥陀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炎肩佛、
  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译解】

舍利弗啊!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炎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等恒河沙无量诸佛,都在他们各自的国土,也正同时同心,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真语实语地说:我国的众生啊!阿弥陀佛名号具有不可思议功德,释尊赞说:「一切凡夫,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绝无虚妄!你们都应当相信这一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
  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译解】

舍利弗啊!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等恒河沙无量诸佛,都在他们各自的国土,也正同时同心,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真语实语地说:我国的众生啊!阿弥陀佛名号具有不可思议功德,释尊赞说:「一切凡夫,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绝无虚妄!你们都应当相信这一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炎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译解】

舍利弗啊!北方世界有炎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等恒河沙无量诸佛,都在他们各自的国土,也正同时同心,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真语实语地说:我国的众生啊!阿弥陀佛名号具有不可思议功德,释尊赞说:「一切凡夫,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绝无虚妄!你们都应当相信这一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
  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译解】

舍利弗啊!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等恒河沙无量诸佛,都在他们各自的国土,也正同时同心,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真语实语地说:我国的众生啊!阿弥陀佛名号具有不可思议功德,释尊赞说:「一切凡夫,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绝无虚妄!你们都应当相信这一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
  大炎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
  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译解】

舍利弗啊!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炎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等恒河沙无量诸佛,都在他们各自的国土,也正同时同心,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真语实语地说:我国的众生啊!阿弥陀佛名号具有不可思议功德,释尊赞说:「一切凡夫,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绝无虚妄!你们都应当相信这一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译解】

舍利弗啊!你的见解如何呢?这一部经为什么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舍利弗啊!如果有人,或者听闻我说此经而信受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或者听闻诸佛的证明赞叹而信受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这些人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现生都为一切诸佛的念力所保护,不论其心多么羸弱,也会因为诸佛慈念力的保护而心不退转,决定往生,往生则决定成佛。所以,这一部经叫做《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啊!我所说的与诸佛所证明赞叹的,毫无二致,你们都应当信受不疑,发愿往生啊!

【要义】

三问三默 《阿弥陀经》中,释尊三次问舍利弗尊者。

  • 第一次问国名:「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 第二次问佛名:「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 第三次问经名:「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次发问都是有关得名的缘由,而三次舍利弗都没有回答,一切大众包括文殊师利菩萨也都沉默无言,专心等释尊说出答案。可知此经所标示的「名字」义含之深!舍利弗及文殊师利,为声闻众及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大弟子,如果是问其他种种法门,没有回答不了的,但是问到阿弥陀国名、佛名、经名,则非弟子境界,所以不能回答。

释尊所问都是佛智不可思议境界,此经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既然是佛果地不可思议境界,舍利弗就放弃思议之心,不加思议,不作回答,唯听佛说,一心信受。从这一方面来看,默不回答正是舍利弗的智慧。

闻经受持 「闻是经受持者」,「受」是信受,信受这部经所说;「持」是奉行,按照所信的去做。闻信一部经的宗旨,落实在修行实践当中,叫受持这部经典。单是口业读诵经文而不落实修行的话,不算真正的受持经典;即使不识字,不会读诵,只要能依照经的教导,称佛名号,愿生极乐,就是最好的受持。因为《阿弥陀经》所说的,不过是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闻诸佛名 诸佛无量,众生不可能尽闻其名,随闻诸佛之中一佛之名,即是闻诸佛名;但实际上是指:随闻诸佛当中一佛赞叹阿弥陀佛名号,依教奉行。因为在本经当中,诸佛存在的意义就是劝众生信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净土;而诸佛同心,闻信一佛,即是闻信一切佛;闻一佛名,等于闻一切佛名。

单是耳根听闻诸佛名字,却不知诸佛所赞、所证、所劝在让我们称念弥陀佛名往生,不能算做闻诸佛名;即使诸佛名字一个也没有听过,但能一心专念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等于是遍闻诸佛之名。

《观念法门》说:

  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

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一心称名愿生,就是受持这部经,就是闻诸佛名。真是直截明快的解释。如同《观经》所说:「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闻信早迟 「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虽分二句,按上面善导大师的解释,只是一种,即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只是闻信弥陀佛名的次第、因缘不同,而分说二种。

对照上下经文,「闻是经受持者」,即是「信受我语」;「闻诸佛名」,即是「信受诸佛所说」。

「闻是经受持者」,听闻释尊宣说此经,不等诸佛证诚,便信受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的人。「闻诸佛名者」,虽闻释尊宣说,要等听闻诸佛证诚,而后信受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的人。这二种人,虽然因缘有不同,闻信有早迟,但最后都同样「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也都同样为一切诸佛护念。意思是:不论早晚,何时闻信念佛愿往生,何时即为一切诸佛所护念。

现生不退 由这一段经文,可知,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的人,有三种利益:

  • 一、现生为诸佛所护念。
  • 二、现生得不退转。
  • 三、来生得大菩提。

所谓「不退」,又称「必定」,是指不从必定成佛之位上退下来,虽然暂未成佛,但必定可以成佛之位。对于往生净土之后得不退转,并无异议,但念佛之殊胜在于:凡夫之人,于此土现生得不退转。如下经文: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发愿欲生」,还没有往生的人,于此土已经「皆得不退转」,然后往生,所以说是「现生不退」。

龙树菩萨《易行品》也说明「现生不退」,如下: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阿耨菩提者。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护念利益 护念,就是思念保护,以念力除去障碍,而爱育之。为诸佛护念,有二种益:一、得不退转。二、消灾免难。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说:

  《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
  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
  除不至心。

皆当信受 「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就此劝信的经文有以下含义:

  • 一、「汝等」,上包舍利弗及文殊师利,下含一切人天凡夫。《阿弥陀经》全体是佛境界,唯有释迦能说,唯有诸佛能证,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切弟子众等,以自智慧不能解了,只能无疑信受,所以说「汝等皆当信受」。
  • 二、「我语」,即释尊宣说此经之语;「诸佛所说」,即诸佛证诚劝信此经之语。释迦佛语与诸佛所说,毫无二致。释迦一佛宣说,六方诸佛齐来证明,齐来赞叹,齐来劝导。信释迦一佛,等于信六方诸佛;疑释迦一佛,等于疑六方诸佛,所以说「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 三、能「信受我语」,即是「闻是经受持者」;能「信受诸佛所说」,即是「闻诸佛名者」。「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专念弥陀名号,愿生弥陀净土,即为一切诸佛护念,现生不退,决定往生,决定成佛。有此大利,所以释尊才普劝一切凡圣众等同信佛语,同称佛名,同愿往生。法门利益之深,文殊师利等诸大菩萨不能出其外,而凡夫众生信受佛语,专念弥陀,愿生极乐,所得利益与舍利弗、文殊师利齐等。这才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才称「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与弥勒 弥勒菩萨位尊补处,然而在《无量寿经》中释尊对弥勒菩萨这样说:

  弥勒当知,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完全把弥勒菩萨当作一个普通的生死凡夫在劝导。同样,在本经中,舍利弗尊者也隐去了圣者的光辉,被释尊当作五浊恶世众生的代表来呼唤。这一方面说明此净土念佛法门之高超,泯灭一切圣凡差别,所谓「五乘齐入」;同时也是借弥勒因位之极、舍利弗智慧第一的身份,普向愚恶凡夫传达此净土大智无上法门。

《法事赞》说:

  释迦如来告身子 即是普告苦众生
  我等闻之心髓痛 誓愿顿舍世间荣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译解】

舍利弗啊!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有人能信受我及诸佛所说,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统统于现生得不退转,命终皆得往生,往生皆得佛果。过去世发愿的,过去已经往生;今生发愿的,今生决定往生;未来发愿的,未来决定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往生是这样的容易殊胜,所以舍利弗啊!如果有宿善之人,真的相信我及诸佛所说不虚,那就应当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国。。

【要义】

三次劝愿 释尊在《阿弥陀经》里面有三次劝我们要发愿往生极乐国土,即初劝、正劝、结劝。

第一次是在赞叹完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后,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一次是初劝,初步意向性地劝众生欣慕极乐而发愿生之心。

第二次是在说明了往生极乐的方法,也就是「执持名号,即得往生」之后,接着说:「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一次是正劝,正式地劝众生愿生极乐。因为往生方法已经很明确了。

这里第三次,是结劝,总结性地、结论性地劝众生愿生极乐。前面两次闻说、劝愿,内容已经完备了,但是因为这个法门太高超,单单释迦一佛宣说而劝愿,众生未必能信,未必能愿,为了进一步令众生信受而发愿,释尊进一步举出诸诚证诚,说明愿生必生的利益,「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然后再一次地劝众生「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前二次,都有闻与劝,但因为第一次只是说出了往生的目标,第二次更说出了往生方法,所以第二次的闻与劝,比第一次更丰富、更具体。第三次,说「信」而不说「闻」,因为并没有新闻的内容,只是信前面所闻说的,所以是对前面所闻的内容作总结性的劝;同时,这一次的劝,虽然是出自释尊之口,但其实是一切诸佛的总劝。

从释迦佛心来说,三次劝愿完全一致,不过有宣说上的次第。从众生听闻的心态来说,大致有这样的过程。

  • 闻第一次劝,初闻欢喜,但不免朦胧,因为还不知道往生的方法。
  • 闻第二次劝,具体明确,善根成熟者即能生信,但或有少疑,因为还没有经过诸佛证诚。
  • 闻第三次劝,信心圆满,愿行具足,因为已知往生方法,已经诸佛证诚护念。

释尊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劝众生愿生,引导我们步步升进。

这一部《阿弥陀经》说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在结束之前,释尊悲心无尽地殷殷付嘱,对我们这些刚强难调的众生做最后的交待:「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此后不久,释尊度化众生的任务即告完成,而归入涅槃,所以「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贯穿本经初、中、后的根本精神,是释尊来此世间成佛的根本目的,是释尊涅槃之前对我们这些五浊恶世的众生的最后遗嘱。我等今日发愿欲生,实源于释尊的大悲殷切劝嘱!

已今当愿 经文举三愿:「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而说三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接着劝「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意思是只要愿生必定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如果从本经来说,已发愿,指经过前面释尊二次的劝导已经发起愿生心;今发愿,指现在当下发起愿生心;当发愿,指当来某个时候发起愿生心。也就是围绕本经内容的任何时候,发起愿生阿弥陀佛国的心,都必定往生,无一遗漏。

如果从释尊一期教法来说,已发愿,指前面已经听闻释尊宣说《无量寿经》、《观经》而发起愿生心;今发愿,指本次法会听闻释尊宣说《阿弥陀经》而发起愿生心;当发愿,指未来释迦灭后,教法留存世间的任何时候,因听闻而发起愿生心,正指今天我等乃至末法万年后的众生。也就是若佛在世、若佛灭后的任何众生,听闻念佛往生的教法而发起愿生阿弥陀佛国的心,都必定往生,无一遗漏。想到释尊二千余年前,为我等末法福薄罪重的众生如此的深心呵护,付嘱念佛,授记必生,如同亲闻释尊在世的教导一般,心中无限感动。

如果放在更广大的时空范围,阿弥陀佛既然成佛十劫,十方无量诸佛各在本国宣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普劝众生往生,已发愿,即是总指十劫以来经由十方诸佛劝导而已经发起愿往生心的众生,如现在彼国的声闻、菩萨、人、天等;今发愿,指《阿弥陀经》法会当下,娑婆世界闻释迦佛说法,以及十方世界各闻其佛证诚劝信而发起愿往生心;当发愿,指婆婆及十方世界,随阿弥陀佛无量寿时劫,任何时候发起愿往生心。也就是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以来,乃至尽未来际,任何时候,听闻任何一尊佛劝信阿弥陀佛名号,而发起愿生阿弥陀佛国的心,这样的众生,都必定往生,无一遗漏。

愿生即生 从本经开展的次第来说,这里的愿是在释尊说过「执持名号(行)」之后,又经过了诸佛证诚,释尊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正是信愿行一体,信心圆满、愿行具足的愿,发起此愿心,则当生、当念必定往生,不要经过下一生。如果只是浅浅发愿,唯愿无行,愿不相续,则今生虽未即往生,将来也毕竟往生,推其远因,仍由当初一念愿心。可谓愿无虚发,愿发必生。可知发愿的重要。

无尽劝嘱 对于我们这样刚强难化的众生,释尊及诸佛怀着无限的慈悲,用无限柔软的音声对我们说:「应当信受、应当发愿、应当、应当⋯⋯」一遍又一遍,用恳切、渴盼、劝导的语气,没有半点的指责,丝毫没有因为我们一时没有信受回头而舍弃,而是无穷无尽地劝导。如下:

释尊劝愿:

  • 初劝:众生闻者,应,愿生彼国。
  • 中劝:闻是说者,应,生彼国土。
  • 结劝:若有信者,应,生彼国土。

诸佛劝信:

  • 东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南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西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北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下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上方恒沙劝: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尊劝信:

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释尊劝愿,既然贯彻一部经的初、中、后,那就不止一、二、三劝,而是时时劝、心心劝、念念劝;诸佛劝信,既然遍及六方世界,数超恒沙无量,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恒沙无量劝。释迦及诸佛如此无穷无尽、无量无边地劝众生「当信」、「当愿」,如果再不信受,再不发愿,那实在类似「顽石不可润,朽木不可雕」了。

愿生心与菩提心 大乘佛法皆极为重视菩提心,视为成佛之本。净土是大乘,其殊胜在于:即使只为自身离苦得乐而没有普为众生利益,愿往生者也必往生;一旦往生,自然发起广大菩提心,成就广大菩提行。

净土法门中,如果将愿生心与菩提心分开而谈,则愿生心比菩提心更重要,菩提心随人根机有发不发,愿生心则尽十方众生必不可少;如果将愿生心与菩提心合而论之,则愿生净土之心即是菩提心。

只要有愿生心必得往生之经证与道理如下:

一、由弥陀誓愿可知。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十方众生,只要真信愿生而念佛,必得往生;并非限定发菩提心者才能往生。

二、由释尊劝嘱可知。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言: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无量寿经》「本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闻名愿生,皆得往生,并未要求发菩提心。

又,《观经》「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之文: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有此三心,必得往生。三心即是真实深信而愿生彼国,同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并未要求发菩提心。

又,本经释尊三次劝愿,说「已今当愿,已今当愿」,也不要求发菩提心。

三、由极乐立名可知。

《阿弥陀经》言:

  彼国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无量寿经》言:

  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往生论注》言: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阿弥陀佛建立净国,立名极乐(安乐),目的在于救度苦恼深重的罪业众生悉得往生。此等众生,罪深业重,众苦所逼,为自身离苦得乐则情真意切,普为利济众生之心则至虚至弱,听闻「极乐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信者自然欣欣乐往。

这也是释尊开说《观经》的缘起。韦提希夫人作为一切凡夫的代表,并未发菩提心,只为自身离苦而求生净土。如言:「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四、由名号果德可知。

《观经》下辈三品,造十恶、破戒、五逆重罪,未发菩提心,仅以称佛一声、十声往生极乐;即是因为名号本身具含阿弥陀佛一切因行果德故。

五、由往生例证可知。

古今多见愚夫愚妇之类,不闻不知菩提心为何物,但只愿生净土,老实念佛,皆得往生。

又,发菩提心者无过普贤十大愿,然而《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发十大愿毕,说「愿生偈」言: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即是以普贤十大愿导归愿生极乐一愿,以愿生极乐一愿摄尽普贤十大愿。故知:愿生心为菩提心之极。

又,菩提心为未成佛之因心,彼佛名号为已成佛之果德,果德自具因心。称名愿生众生,即使自己没发菩提心也有菩提心、菩提行、菩提果。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故知愿生心自摄菩提心。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
  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译解】

舍利弗啊!像我现在这样称赞诸佛功德不可思议,诸佛也都称赞我功德不可思议,说:「释迦牟尼佛实在是大雄大力!能做大难稀有的事!能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环境中成佛,度化邪见无信、烦恼炽盛、恶业充满、命光短促的众生,为他们宣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普劝众生称名往生,当生速疾成佛。像这样的事,完全是佛本身的境界,娑婆世界只有释迦一佛能说,十方世界只有我等诸佛能证,一切凡夫人天、圣者阿罗汉乃至十地菩萨等,以他们自己的智慧都不能信解。」

舍利弗啊!应该明白地知道,诸佛所称赞的并非虚伪。确实我在此五浊恶世,所行的是甚难稀有的事:圆满证得佛果,把我自己所得佛果之法──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普遍地传导给五浊恶世的众生,令他们也能像我一样成佛。如此之事,实在是难说、难信,太难太难啊!然而我毕竟完成了这件大难的事,现在回忆过去,甚觉安慰。

【要义】

不可思议功德 「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在《阿弥陀经》里共说九次,前七句是释迦和诸佛共同称赞阿弥陀佛,后二句是释迦与诸佛互相称赞。也就是弥陀得七句,释迦与诸佛各得一句;弥陀一佛得释迦、诸佛二称赞,释迦、诸佛各得对方一称赞。弥陀、释迦、诸佛都是不可思议功德,而以弥陀一佛为不可思议功德之主。

什么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五浊恶世的恶众生,最多一生百年,少到七日一日,十声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彼国,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究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什么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证诚、劝信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法门,护念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众生,是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什么是释迦不可思议功德?为五浊恶世众生宣说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是释迦不可思议功德。

释迦、诸佛以赞叹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功德,作为其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来源于阿弥陀佛名号。

此弥陀名号不可思议功德,平等利益五浊凡夫,故说「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五浊凡夫,罪业深重,毫无功德可言,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尽获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如《无量寿经》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五浊凡夫,教他念佛,等于是在行释迦、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五浊恶世 浊是染污不净,恶性不善。

人寿递减之时,种种恶法增盛,总称为劫浊。劫浊中,让众生自己渐渐修行,断尽恶业,以求出离生死,如掷一草茎,欲塞万里流,万难万难!必须仰靠佛力,横超三界,此则唯有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邪见深牢,我执坚固,自身充满众恶,还认为自己一切都好;他人明明无错,也总是看到人家的不是,是见浊。见浊中,让众生自己开智慧眼,明照修行正路,如让盲人,明诸色相,万难万难!必须有诸见无法得逞、佛智自然流行的方法,才能出离生死,此则唯有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六根对六尘,贪瞋竞起,覆盖真性,是烦恼浊;烦恼浊中,让众生自己绝灭贪瞋,复本净心,比如以手按波,欲令平静,万难万难!必须有不断烦恼得证涅槃的方法,才能出离生死,此则唯有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身心俱劣,恶性难改,是众生浊;众生浊中,让众生不畏众苦,勇猛精修,如以薄冰,承千斤重石,欲其不碎,万难万难!必须有易行道安乐法门,才能出离生死,此则唯有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寿命短促,不足百年,是命浊;命浊中,让众生长劫相续修行,渐渐累积功德,如欲借石火之照,卒读万卷之经,万难万难!必须有不假历劫苦修、一念顿满万德的方法,才能出离生死,此则唯有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总之,五浊恶世众生,身心内外,全是浊染,起心动念,无非是恶,想要在此浊恶世中,靠自力修行达到净善圆满,出离生死,实不可能。只有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极乐,则速得清净,圆满万德。

当知:名号自体,纯净纯善,不被他染,不受他非,而能转染成净,灭恶生善。

善导大师说:「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弥陀要解》说:「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花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难事、难说、难信 这一段短短的经文,释迦与诸佛一连说了五个「难」字,共叹:难事、难说、难信。叹难是为了劝信,普愿众生生难遭、难遇、难逢、难求之想,不要轻易看过,而应当珍重敬信。

难事:释尊在浊世成佛,为浊恶众生说此念佛成佛无上妙法,是难事。因为五浊恶世众生,都是邪见无信,烦恼炽盛,刚强骄慢,性不调柔,难于教化,为说人天善法尚且不易,何况说出离生死;出离法中,为说圣道历劫渐修尚且不易,何况说净土一生顿超;净土法中,为说定散诸行回向尚且不易,何况说一向称名正定之业。而离开此法,又没有任何一个法门可以救度五浊恶世的恶众生。即使众生再怎样邪执不信,也要千方百计令他相信,所以难!

难说:释尊以成佛的身份尚且觉得难说。释尊舌辩无碍,并没有难说之事,但说法贵在对机,因为众生的根机没有成熟,一时不能信受,无法开演,所以难说。为了宣说此念佛成佛法门,释尊用了一生的心血,讲说种种法门来调熟众生的根机,直到这一部《阿弥陀经》的时候,终于成熟了。如同善导大师所说的「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运用种种的思量,讲说种种的法门,都是一种善巧方便,为了引导我们进入阿弥陀佛的弘愿──念佛成佛的法门。释尊一生,说一切经典,是为了说《阿弥陀经》;说一切法门,是为了说念佛法门。如同攻克一个顶级科学难关,先攻克无数小的科技难点,最后一举成功。为五浊恶世众生讲说念佛成佛的法门,是释尊成佛度生的最后攻关战役,前面所有经典、所有法门不过是攻关战的前战。在《阿弥陀经》中,释尊终于无问自说地、大畅本怀地把这个法门和盘宣说出来。

难信:如果一个人生性虚伪,总是说假话骗人,人们就很难相信他说的话;如果一个人生性诚实,从不说假话骗人,人们就很自然相信他说的话。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信佛所说,是最自然的,毫无困难。那为什么说「难信」呢?因为众生都是心怀执着,心存骄慢,习惯于以自己的观念、思惟,测量佛说,觉得能理解的,才能接受相信,不能理解的就不能相信。但是《阿弥陀经》所说的完全是阿弥陀佛本身不可思议境界,下自普通凡夫,上至等觉菩萨,以自己的智慧都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先要理解,才能相信,也就不可能了,所以说「难信」。《无量寿经》说「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如果放弃众生的骄慢心态,以一种不思议的心,随顺佛智,完全仰信佛说,佛怎么说就怎么信,那也就一点不困难。佛说难信,其意有三:一、显法门高胜。二、折服众生骄慢。三、劝众生应当无我仰信。

仰谢佛恩 正像大战初歇,虽然满怀胜利的喜悦,但少不了酣战过后的疲乏。释尊一生成佛度生的心愿已满,现在也已年迈,就要归入涅槃之都,回忆四十九年、三百余会的说法,讲说无量法门,度脱无量众生,终于把他灭度之后也可以救度一切未来凡夫的法门说出来了,释尊觉得无限安慰,心满意足而又稍显疲乏地对长年随侍的上首弟子舍利弗尊者劝嘱道:「舍利弗啊!当知我于五浊恶世成佛,直到宣说阿弥陀佛的名号、浊恶众生念佛成佛的法门,实在不容易啊!你们要谨记!谨记!」

整部《阿弥陀经》的经文,以释尊所说的四个字「是为甚难!」结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释尊是如何倾其一生成佛的生命,在努力地弘扬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

释尊虽然早已涅槃,《阿弥陀经》的法会早已结束,然而我们却感受到释尊的慈悲心声,余音缭缭,永久绵长,贯未来际地震荡在未来浊恶凡夫的心中。

《阿弥陀经》是一部永远不灭的经典,在千千万万念佛人所称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中,本师释尊正慈悲地向着我们颌首微笑;六方恒河沙诸佛也正籍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声,证诚赞叹着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

诚如善导大师所说: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
  大须惭愧!
  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
  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又说:

  行者等,
  努力努力,勤而行之,
  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应知!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译解】

释尊说完了《阿弥陀经》,以舍利弗为首的诸大阿罗汉,以文殊师利为首的诸大菩萨,以及一切天众、人众、阿修罗众等,听闻释尊的说法,无不欢喜信受,恭敬礼拜释尊后离座。

【要义】

付嘱流通 《无量寿经》及《观经》经末都有付嘱念佛文。《无量寿经》:「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将念佛付嘱弥勒。《观经》:「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是将念佛付嘱阿难。为什么本经没有付嘱念佛文?

一解:《无量寿经》念佛之外,有说到发菩提心、舍家弃欲等;《观经》念佛之外,有说十三定观、三福散善等;为了显示念佛为真实,余行是方便,所以在二经最末,释尊特别抽出念佛而付嘱。本经专说念佛,而以念佛之外一切行都是少善根而否定之,经义极为明显,所以没有必要再特别付嘱念佛。

一解:本经称为净土三经之结经,是释尊出世本怀之经,是释尊全部生命的结晶,字字句句说的都是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功德,全经释尊呼唤舍利弗尊者达三十六次之多,每次呼唤都饱含殷殷劝嘱之意,并不像其他经只是在经末付嘱。

一解:本此也有经末付嘱文,即上「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一段就是。本经开首释尊无问自说,最后释尊自叹甚难,体其意味,充分含有殷勤付嘱舍利弗尊者之意:「此法难遇、难闻、难信、难说,甚难!甚难!你及一切众生,切要珍重受持啊!」之至于「难信之法」的具体内容,不外乎是一句弥陀佛名,这一点全经已经说的得再明白不过了,所以最后只是叹难劝嘱。善导大师《法事赞》:「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等,或许正是此意。

以上三解,各有角度,互不矛盾。

如同付嘱之特别,本经流通也有特别不同之处。

一解:诸佛流通。本经既然没有付嘱弟子之文,所以流通也不赖弟子。既是释尊无问自说,完全是佛境界,只有诸佛才能担任流通的职责。《弥陀要解》作此说,并判诸佛证诚段即为流通分。

一解:释尊流通。本经是释尊出世本怀经,全经充满殷殷劝嘱,并不只在经末。加之《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无量寿经》因有念佛而特留,本经纯说念佛,特留《无量寿经》,也就是特留本经。本经既是释尊本怀,无问自说,自叹甚难而慈悲特留,即是释尊亲自以慈念力加持流通末代。

一解:念佛流通。本经最末释尊以难信之念佛,付嘱舍利弗并一切众生,舍利弗及诸弟子闻经受嘱而「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即在显示:末代弟子,自己信受,教他念佛,即是身行流通。如经言:自行念佛,教他念佛,为行如来大悲。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言: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以上三解,也不矛盾。

闻信法则 《阿弥陀经》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作为一切众生的代表,被释尊亲自点选为对告众,从最初「佛告长老舍利弗」,全经释尊共呼唤舍利弗三十六次,并三次点名发问,但没有一次说舍利弗及在场大众的反应;直到全经完毕,才说舍利弗及在场大众「闻佛所说,欢喜信受」,这等于是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表率:净土法门,信顺第一,以谦卑无我的心,仰承佛语,随闻随信,安心起行,不加拟议,绝诸戏论。能够如此,即使是末法下愚的罪人,一心称名,与佛世上智的圣者,也毫无差别,以佛愿力,平等往生,不退成佛。法门流通,以此为则。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