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释疑(十一)

第51问:可不可以这样说:学这个法门不是、也不须要追求上品上生,或努力加倍的念佛直到一心不乱或三昧定,而只是信愿行,一直念佛;也因为一直念佛,信愿又辗转加深。是不是这样自然而然的运作下去就可以了? 另外,努力追求入三昧,这样是不是有自力的成份

答:是这样没有错。也就是说,随自己的根机能念佛到什么地步就到什么地步,即使念到某一个地步,也不要认为这样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更有帮助、往生更可靠、品位更高超。即使没有到任何地步,也不要自卑,认为自己往生不定或品位不高。若有这样的观念,就不是我们这个法门的行人了。

我们说「信愿行」,虽然都是愿生,如果信的不是我们这个教理,就是信不同;信不同,行就会不同。

「努力追求入三昧是不是有自力的成份?」这不一定。如果是他力心的人,一天念佛十万声,追求念佛三昧,一样是他力;如果是自力心的人,一天念一声两声,没有修什么行,那也是自力。同修中有的人规定自己一天念几万声,是因为怕懈怠,希望精进念佛,因为平常不念佛还是妄想杂念。如果对这些有正确的了解,就不会产生其他不必要的挂碍。

第52问:如果一个非常忙碌的人,一天加起来可能只有两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可是他忙时,心中自然浮现的是念佛;另外一个人,他可能一天都有时间,有二十三个小时都拼命念佛,但另外一小时就放掉不念了。以这两个人为例,是念佛多遍较能有定的成就,还是一个对世间较舍离而心向净土的人才真是我们这个法门的行者。

答:是的,常念佛多念佛较能有定的成就;但,所谓「得生与否,但看信愿之有无」。本宗是以「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为宗旨,一个信佛救度的信佛念佛人,一定是个行住坐卧、时处诸缘都念念不舍的人;当然这些念佛人的根机各不相同,念念不舍的相状自亦不同,但基本上都会念念不舍的。

第53问:如果只谈念佛,是否太忽视人文、道德的部份了?

答:如果真的相应我们这个法门,一定会相信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一个真正体会到罪恶生死凡夫的人,一定会谦卑柔软,贡高我慢不起来,也傲慢计较不起来,这样性情就会转变。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即使是真谛也能体会俗谛,体会俗谛就能进入真谛,是相辅相成的。

五戒十善是一个学佛的人最平常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有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在还没有完成佛果之前,最起码要完成下士道,也就是保持人身,这起码要五戒清净。当然这是自力法门,在娑婆世界这辈子没有完成佛果就下辈子,下辈子没有完成就下下辈子⋯⋯,为了生生世世的修行,所以必须生生世世都保持人身遇到佛法,如果有一世堕落到三恶道就无法再继续了。堕落三恶道要再得人身,就要看他过去世有没有转世为人身的缘成熟,所以是难行道。龙树菩萨才会说:「难如登天」。

净宗法师有一段话谈的很好,他说:「一个真正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念佛人,他必定是一个恭敬谦卑的人,他看不到自己的善,他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恶;就像在太阳底下看不到蜡烛的光,如果还看到蜡烛的光,就表示还在黑暗的房子里面。」对于一个信机信法的人,他只有自感惭愧,知道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的凡夫,他不会觉得自己能有任何修行。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之下,即使能做什么事,也会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既不能,也不必」,我们做不到,而且因为有阿弥陀佛,做不到也没挂碍。「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大安就在这里,不然就不是大安心的法门了。

第54问:我们现在说吃素是指不吃动物,那细菌算不算?我现在也尽量吃素,可是饭里有米虫,菜也有菜虫,走路时也会伤害一些众生,这个界限对我会有一点困惑。

答:有一首偈子:「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杀」有分故意和非故意,即使走路、呼吸都会,不过那是比较小的。杀生通常以杀人为基准,或是较大、较有灵性的动物,那种结怨比较深。以动物界来说,比如鸡吃虫同样也有罪业,但比起以瞋恨心来杀对方,那是不一样的,可是还是有你吃我、我吃你习惯性的流转。要定界限是很难,身体生病吃药也算杀生,但这在冤冤相报上是较轻的。通常说不杀生有几种情形:他有佛性我们不可,他有痛苦我们不忍,他会报复我们不宜,他跟我们生生世世有六亲眷属的因缘我们不该,因有这些原因,所以强调不杀。所以基于慈悲心、是过去的眷属、惧怕冤冤相报,所以不杀。至于细菌、微生物,就与这些没有关系。当然彻底来说,细菌既然是生物也有佛性,既然是轮回,也有可能是父母兄弟,既是被杀都会有报复的心,只是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少,因为这是凡生存在地球上都难以避免的,这和吃它、害它、一对一的针对性不一样。不过,当然我们能避免就尽量避免。

第55问:入报土是淄渑一味,可是报土中是不是仍有一些差异?举例说,我们在场的人都是信佛智,一向专称,这样往生到极乐世界后,我和法师的果报会一样吗?

答:你和善导大师的果报是一样的,而且是马上。昙鸾大师说:「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在娑婆来讲有三三九品的差别,推而说之就是八十一品、无量品的差别,但是到极乐世界之后就没有一二以及初地、二地、三地⋯⋯的差别。以凡夫来说,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行善的人到善处,造恶的人到恶处,有种种高低品位的差别,怎么会说都一样呢。这是因为弥陀名号不可思议的力量,是无法以我们凡夫的智慧来臆测衡量的。善导大师于盛唐时期显现的是一位高僧,慧净本身于末法时期是一位庸劣的凡夫身,可是我们都依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力量,所以到极乐世界后,善导大师不增加,慧净甚至其他人到了那里也没有减少。

因为佛的境界唯有佛才了解,所谓「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二乘都没办法了解了,更何况我们博地凡夫。也因为这样,所以佛经中常用许多譬喻。如龙树菩萨在《易行品》首先说明,所有的佛法整个归纳起来可以分「易行道」和「难行道」,什么是易行?什么是难行?这不好说明,所以龙树菩萨就用「乘船」和「步行」来做譬喻。到昙鸾大师又以「自力」和「他力」来说明,难行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凡夫的力量,易行道是靠弥陀不可思议的力量,也用乘船和步行,甚至种种的譬喻,所以《往生论注》一书的譬喻就有十几种。到了道绰大师,几乎完全承袭昙鸾大师的思想,在其《安乐集》中,大概就有三十种譬喻。日本源信大师,在其《往生要集》中,除了继承这些譬喻之外,自己也增加一些譬喻,所以有所谓的「他力十喻」或「他力七喻」。最近我也在整理这些譬喻,因为有些譬喻能让人很快了解何谓「他力」,否则单从教理有人不易理解。以整个佛教经典来说,譬喻是非常多的,像《观经四帖疏》也有譬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二河白道喻」。总之,阿弥陀佛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既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就不是我们能想像、能说明、能形容完整的,如果凡夫有办法理解,就不能说是不可思议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