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释疑(九)

第41问:请问师父两个问题:第一、过去早上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晚上念三十三至三十七品,再念佛号,有定课,现在的定课怎么做?第二、到了极乐世界,还要回来度众生,不如现在赶紧多学,到极乐世界还学,这种想法不知对不对?

答:定课因人而异,有时间诵《无量寿经》也可以,或者诵四十八愿也可以,或者诵《阿弥陀经》也可以。不过你如果了解教义之后,不必诵经,你专门念佛就可以了,早晚课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经典不用念。

经典主要是让我们了解意义、依教奉行的,主要不在读诵。读诵如果不懂经义,得到读诵的一点点功德而已。像《无量寿经》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可是我们诵了几千遍,还不晓得弥陀救度是什么,这句六字名号的来源、它的原理通通不懂得,枉费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也辜负了阿弥陀佛五劫思惟、兆载永劫的苦行啊!阿弥陀佛都在那里伤心流泪了。他站在那里十劫,手伸了很久,就是为了呼唤我们、救度我们。

所以,早晚可以通通念佛,其他时间再去看《无量寿经》,或者看阐述净土法门教理的著作。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净土法门是来回票,到极乐世界一定自自然然会到这个世间救度众生。

而你那个观点认为:我们到极乐世界还要再学,与其到那里再学,不如我们在这里先学一点,这有点不正确,不是这样的。

净土法门是点铁成金的法门,尽管我们在这里很愚痴,甚至不认几个字,可是往生之后立刻佛性现前,无量的慈悲、智慧、愿力、辩才,百千陀罗尼、三明六通,通通具足,不假借你现在要学什么、累积多少,不用。

你现在有时间就念佛,或者看这方面的教理,然后自信教人信,这就是最大的报佛恩。

我刚才说,随各人的根机,有时间的人多念一些,没有时间的人少念一些。念佛是被阿弥陀佛救度,信心的流露,救度的法喜。

比如说,我们吃了一粒妙香丸在肚子里,一呼出来的口气就有香味,从早呼吸到晚,呼出来的香味就很多,可是没有离开肚子里的香丸。

名号就好比香丸,我们每一声称名,就好比呼出来的一口香气,千万次呼吸的香气也就是这一粒香丸,千万声的称名就是这句名号,就是这个名号香丸让我们往生。名号香丸显现出来就是称名。

不是说我们里面空空的,然后才靠我们今天念了多少声、灭了多少罪、增长多少功德、对往生有多少把握,不是这样的。

当然,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对他来说,天下最重大的事情就是弥陀的救恩,所以他会自然地去忆佛念佛,其他的事情就会淡了。

有句语说:「道念浓厚,俗念就淡薄;世念浓厚,道念就淡薄。」所以,信受弥陀救度的人自然会忆佛念佛。

第42问:原来总有些担心:谁也不敢保证临终正念念佛。痛苦还可以克服,要是迷糊了,那这一生可就白念佛了,所以心里很焦虑,请师父开示。

答:净土法门是现在获得弥陀的救度了,临终即使病痛、念不出佛来,甚至昏迷,但是永远在弥陀的救度里面,在弥陀的光明摄取当中。一方面是已经被救了,所以临终昏迷不昏迷、念佛不念佛,已经不是紧要的了,已经不看那个了,往生决定了嘛!所以,即使在那种情形之下断气,也立刻往生极乐世界。

所谓被弥陀救度,是弥陀真实的救度,打破我们内心的怀疑不安,使我们从信受的那个时候开始,就在弥陀的光明里面,摄取不舍,即使昏迷,还是摄取不舍。同时,弥陀的生命也就在我们的心中,没有离开,我们跟阿弥陀佛就是一体的,所以,你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情形之下断气,都是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认为说,昏迷了不能念就不行,必须是靠临终念佛,那是「他力中的自力」──靠自己念佛的功夫、功德来祈求弥陀迎接,来回向往生。那就不是我们净土法门的内涵了。

所以,净土法门是现在就决定往生,现在就跟阿弥陀佛一体。一方面是阿弥陀佛的生命在我们的心中,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生命在弥陀的心中。
弥陀的心就是光明嘛!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无所障碍的无量光明是摄取哪一种众生呢?摄取念佛的众生。凡是称名念佛的众生,都永恒地处在弥陀摄取的光明里面。所以,现在在他的光明中,一断气就在他的无量光明土。

唯有净土法门才是我们今世可学得来、可拥有的,同时,它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最高的法门。所以,净土法门是一个圆顿的法门。六字名号具足一切功德,就是「圆」;当下信受、当下修持,当下决定往生,就是「顿」,所以是圆顿的法门。而且下手容易、成就很高、万修万人去的,就是这个净土法门。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不是净土法门了。

你是再怎样低劣的众生、再怎样无能的众生、再怎样不会修的众生,都能够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度!而且本来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要救度这种不会修行的众生嘛!

大家会修行吗?不会修行。我们这里修持最好的,应该是净安法师。他曾经达到净念相继、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可是对往生还是心中不安,直到闻信阿弥陀佛的救度才踏实下来、安顿下来,真正是「安」了。所以「净安」,以这两个字作为他的名字是最好的了──当然,这个名字对每个人来说都同样恰当,因为阿弥陀佛事先要我们大安心,他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令我于世,速成正觉,
  拔诸生死,勤苦根本。

「我要快一点成佛,赶快拔除十方众生生死苦恼的根本。」

我们众生最大的恐惧是什么?就是无常的恐惧。无常一到,就要堕落到地狱去──世间有什么比这更恐惧的?但是,阿弥陀佛要给我们「安」,要消除我们的恐惧。所以,对一切恐惧来说,唯有净土法门才能给我们大安心。

第43问:请问师父,信心不变的人,已得弥陀不断光明的摄取不舍而当下决定了往生的身份,不必等到临终,也不必看临终的善相、恶相、如何死去,这样的人临终还须助念吗?还须嘱咐家人临终事项吗?

答:当然,信愿念佛的人往生已经决定了,不必等待助念,不必依靠助念。

我们念佛的人,经常亲近师父、莲友,在临终的那个时候,应该是热热闹闹的,不可能是独单一个人。那个时候,莲友相约,来作最后的告别,而临终的人这个时候一定也感到:蒙受弥陀的救度,这个恩德非常的重大,所以,肉身存在的一分一秒,要多念几句佛号报答佛恩。

临终之时,莲友如果齐声念佛,也是一件很殊胜的事情。而且往往人在临终的时候会有不可思议的瑞相产生,那个时候,如果很多莲友聚集在那里,庆祝他的往生,在瑞相当中,容易使一些没有相信的人产生信心。一个瑞相往往比讲经好几年还有效果,讲经好几年人家不一定信,当下显现一个瑞相就不得不信了。

第44问:师父讲的公案,就是一个婆罗门和他的妻子一起念佛,为什么他念佛还会堕到地狱?请师父开示。

答:这或许他虽然称念,但却是一种勉强的念、应付式的念。

虽然他堕落地狱了,但毕竟他念过佛,这句名号就会在某种机缘下显示它的功能,所以它的功能也显现出来了,虽然没有即刻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功能显现出来了。

或许这也是弥陀的安排,使他到地狱去,借这句名号度更多的众生,同时又让他还阳来,告诉世人这一则典故,使凡是听到的人都感动,都去称名,然后又传布出去。

他的事迹就是很简要地这样述说而已,至于其他的前因后果,并没有交代,所以,我们只能这样推论。

我们知道,这句名号能够使称念的人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婆罗门不能往生,那有种种原因。

能够往生的,当然都是一生专称佛名的人,一生专称佛名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他之所以专称佛名,当然有他的动机、目的,他的动机、目的无非是厌离娑婆、愿生极乐,然后才会去称念这句名号。至于说他有了这个动机而称念这句名号的时候,他对于弥陀的救度是否有充分的了解,那已经无关紧要了,往生是必定的,因为,他已经合乎往生的条件了──厌离娑婆,愿生极乐,专称弥陀佛名。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往往会半途而废,就像有的人,告诉他这句名号非常好,只要称念,就能消业障、增福慧,可是他生死心不切,一遇到病痛、逆境,就不念了;那不念了,似乎这个缘就断了,就减少了。《阿弥陀经》说: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
  是诸善男子、善女子,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意思是说,现在有真正的愿,现在就决定往生。如果没有决定,是因为因缘不具足。现在不往生,将来发愿也会往生。所以经文就说「是诸人等,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已发愿的已经往生,不然的话,就现在发愿往生,不管早与晚,都会往生,所以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就「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不怕不往生,就怕没有这个愿,厌离娑婆,愿生极乐,自然就会称名。

那临终病痛念不出佛号也能往生吗?照样往生!昙鸾祖师曾经说过: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
  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昙鸾大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但闻彼国土」,只是听到极乐世界这个国土是一个清净安乐的国土,「啊,有那么好的地方啊,那我也要去」──「克念愿生」,「克念」就是切实有愿生的心;「克念愿生,亦得往生」,这种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同时,「即入正定聚」,已经是必定成佛的身份了,叫「正定聚」。所以,这种愿生已经是含有信在里边了,因为他相信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愿、有信,行也就在里边了,因为,行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所累积的功德,是要送给这种愿往生的众生。愿往生的众生,在第十八愿来讲是经过弥陀所呼唤的众生啊!

刚刚讲的这种众生,无形中也是经过弥陀所呼唤的,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呼唤,是随时随地都在呼唤我们,有情无情都在为我们说法,他以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来吸引我们,只要能引起我们愿往生的心,阿弥陀佛呼唤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45问:虽然自己也深信因果,也常听闻上人的引导,朝修行、道业、因果上建立较深的信心,但常为眷属担心,尤其母亲已经九十几岁了,我希望以念佛的方式来回向他,但有同修认为应该回向自己本身的业障,自己的道业先成,再来回向其他眷属。想请问上人应该怎样才是正确的。

答:你和那位同修观点不一样,是因为对「回向」没有正确的了解。所谓「回向」并不是说,今天念的一万声佛号,或多少佛号,只能回向某某人,没有余力可以回向其他人,并不是这样。即使念一句佛号,也可以回向百千万的对象,既可以回向给自己的冤家债主,也可以回向给自己的祖先、儿女、六亲眷属,以及有缘、无缘的众生。只是回向的时候,要把握重点叙述,如对母亲信仰以及往生的心情,对儿女的教养,是不是能够堂堂正正地做人,是不是能够继承我们的宗教信仰,只要就我们所特别关心的列出来讲就可以了,最后就以「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就都包含在里面了。「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有愿就有缘」,只要我们有那一份真诚、恳切的心想要为对方好,阿弥陀佛都知道,都会尽量满我们的愿,如果我们的愿不能达到,也会重报轻受,阿弥陀佛冥冥之中都在运作着,所以虔诚回向之后,就任凭弥陀的安排、任凭弥陀的运作。

另外,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从小时候到现在,他们的眼睛就像摄影机,把父母的三业行为都摄入他的脑海中,所以他们是看着父母的行为长大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我们如果做得端正的话,自自然然会影响他人,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在教养子女方面,以身作则是比较重要的。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单单在语言上督促他,这样效果会比较差。当然,儿女有儿女的福报,儿女也有儿女的业障,有的业障即使父母再怎么神圣都影响不了他,这时候就是借佛力,就是要勤于念佛。一个勤于念佛的人,即使没有回向给他们,自然这个功德也会庇荫在他们身上。所谓「一人有福,牵带全屋。」一个人的福报,家中大小都受到他的庇荫,有句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就是沾他的光的意思。又一句话,「入定山中之草木,牛羊食之毛光泽。」意思是说,这座山有阿罗汉居住或有人在山中修行入定,来吃这座山的草木的牛羊,它们的毛也会有光泽。光是山中有修行人入定就会使得这座山的草木青翠、石头光亮,来吃这些草的动物,它们身上也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就说明团体或家庭当中,如果有一个有福报、功德的人,家人就会受他的庇荫,无形中也会改变家人。所以,凡事反求诸己,从自身做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