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文两重因果
一、经文、祖释、注解
(一) 经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二) 祖释
善导大师《法事赞》释此经文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三) 注解
1.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多以为发菩提心、广行六度、修诸万行、积善累德,谓之多善根多福德;而不知「只要『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2.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多以圣道法门之观点,曲解净土特别法门「一心不乱」之真义,以为念佛功深,证入三昧,或者伏断惑业,不生烦恼,谓之一心不乱。而不知「执持名号」即是「心信弥陀救度,口称弥陀名号」;而「一心」即是「不二心」,不二即是「专」;「不乱」即是「不杂乱」,不杂亦是「专」;是故善导和尚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谓之「念弥陀专复专」。故,不论何人,但能尽其形寿(若一日若七日之意,亦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之意)
,专念弥陀名号、愿生极乐世界者,即是乘佛愿力,已得往生,甚为易解易行,毫无别义玄义也。
3.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多以为命终之时,必须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颠倒,方能感得弥陀现前,接引往生。而不知「因佛现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现前」,所谓「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也。盖「平生专持佛名故,临终佛必现前;因佛现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颠倒。」此两重因果,经文分明,祖释显然,若静心思惟,则其义自现。
二、《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
与《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译)
两译对照
《佛说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 译) |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玄奘 译) |
---|---|
舍利弗 | 又舍利子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 |
闻说阿弥陀佛 | 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
执持名号 | 闻已思惟 |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 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 |
一心不乱 | 系念不乱 |
其人 |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 |
临命终时 | 临命终时 |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 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具 |
现在其前 | 前后围绕·来住其前 |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 慈悲加祐·令心不乱·即舍命已 |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 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
意译法(依梵文采佛理意义翻译的方法) 特点: (1) 不省略原梵文经文;(2) 顺中国人好略习性;(3) 文法修饰,合中文文法 |
直译法(依梵文采逐句直接翻译的方法) 特点: (1) 不省略原梵文经文;(2) 不顺中国人好略习性;(3) 文法不修饰,合梵文文法|### 三、经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其他译文 |
1.梵文汉译(玄奘)
── 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2.梵文英译(穆勒)
── 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3.梵文日译(中村元)
── 不得仅以微小善行,往生无量寿如来佛国。
4.藏文日译(寺本婉雅)
── 不得以少量善根,往生彼世尊无量寿如来国。
四、专念弥陀之根据(文在前篇)
五、师释
(一) 法然上人《阿弥陀经释》言:
1.「小善」者,谓不足为往生因,诸小善根也。而大小义,异说纷纭,今依善导,即以杂善名为小善,专念佛名名为大善。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是乃指念佛行者也。此文虽曰,善男善女,意兼恶人,是故善导(观念法门)
释此文云:「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能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即得往生。」
3.「执持名号」者:此正修念佛也。
4.「若一日乃至七日」者:修念佛三昧时节之延促也。文虽但举一日七日,意兼一生乃至十声一声等,是故善导(观念法门)
释此文云:「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以此案之,今此经意,非但明于善人一日七日往生,亦兼明于十恶轻罪、破戒次罪、五逆重罪之人往生也。
5.「一心不乱」者:修念佛时,心不散乱,至诚信心,专念佛名,是即往生之修因也。
(二) 法然上人《逆修说法》言:
行者命欲终时,疾苦逼身,必起境界、自体、当生三种爱心。尔时,阿弥陀如来放大光明,现行者前;行者既见未曾有事,专心归敬,更无他念。
又,佛之慈悲加祐行者,由之,妄念忽止,正念安静。是故《称赞净土经》说:「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令心不乱」与「心不颠倒」,此即「令住正念」之义也。
明知:「非临终正念故有来迎,由来迎故临终正念」也。凡平生之时已成往生行业之人,临终必得圣众来迎;已得来迎之时,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然今时行者,多不辨其旨,于寻常行懒惰不营,至临终时俄祈正念,是僻见也。行者能得此旨,于寻常行业,不起怯弱心,此是行业至要。
(三) 法然上人《覆秀实书》言:
真有愿生之志,不疑弥陀本愿而念佛者,临终无颠倒之事也;其故者:佛之来迎,正为临终正念故也。不知此理之人,皆以为临终正念念佛时,佛即来迎;此既不信佛愿,亦不知经文也。《称赞净土经》言:「慈悲加祐,令心不乱。」平时常念佛故,临终佛必来迎;见佛现前,即住正念。
然而,以为平生念佛徒然,唯无理祈求临终正念之人,甚为谬误之事也。是故,信弥陀本愿之人,不可先有怀疑临终之心,唯应更至心于日常之念佛。何时佛愿唯誓迎接临终方念佛之人乎?临终念佛往生之人,乃是日常既无往生之愿,亦不念佛之造罪恶人,临终始遇善知识之劝导,念佛而往生,《观经》已言之。本来念佛之人,不别作临终之准备;应思佛之来迎一定故,临终正念亦是一定也。
(四) 道镜大师、善道大师《念佛镜》言:
问曰:准《阿弥陀经》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未知何者是少善根,何者是多善根?
答曰:如来八万四千法门,若望念佛法门,自余杂善总是少善根,唯有念佛一门,是多善根多福德。何以得知?准《观经》中,下品下生人,十念成就,即生净土,一声念佛,定得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明知还得八十亿劫微妙功德,故知念佛一法即是多善根。
又自余杂善是自力,修行之者,多劫乃成;念佛修道,乘阿弥陀佛本愿力故,疾则一日,迟则七日,便生净土,住不退地。故《阿弥陀经》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故知念佛一法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五) 元照大师《阿弥陀经义疏》言:
如来欲明持名功德,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昔作此解,人尚迟疑,近得襄阳石碑经本,文理冥符,始怀深信,彼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缘。」
(六) 元照大师《阿弥陀经义疏》又言:
问:四字名号,凡下常闻,有何胜能超众善?
答:佛身非相,果德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体,十方三世,皆有异名。况我弥陀,以名接物!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获证无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七)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言:
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佛便周;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
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矣。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
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
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八) 藕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言: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九) 观彻大师《阿弥陀经合赞》言: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倡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因前称佛,罪灭障除,净业内熏,慈光外摄,脱苦得乐,一刹那间。《赞》曰:「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十) 藕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言: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
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十一)元照大师《观经疏》言:
问曰:或有人云:「临终见佛菩萨,放光持台,天乐异香,来迎往生,并是魔事。」此说如何?
答曰:有依《首楞严经》修习三昧,或发动阴魔;有依《摩诃衍论》修习三昧,或发动外魔(谓天魔也)
;有依《止观论》修习三昧,或发动时魅。此等并是修禅定人,约其自力先有魔种,被定击发故现此事。傥能明识,各用对治,即能除遣。若作圣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则发魔事)
。
今约所修念佛三昧,乃凭佛力,如近帝王,无敢干犯。盖由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力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议功德之力,岂不能护持念佛之人,至临终时令无障碍耶!若不为护持者,则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复何在耶?若不能鉴察被魔为障者,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复何在耶?
《经》(观经)
云:「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谓念佛,临终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复何在耶?
况念佛人,临终感相,出自众经,皆是佛言,何得贬为魔境乎!今为决破邪疑,当生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