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二)

法然上人《选择集》第十一章(《法然上人全集》第八一页)言:「念佛之行,广通九品。」又言(《法然上人全集》第八三页):「九品配当,是一往义。五逆回心,通于上上;读诵妙行,亦通下下。十恶轻罪,破戒次罪,各通上下;解第一义,发菩提心,亦通上下。」

亦即九品各自配当诸行,是文面浅近之义(一往义),不可执定;应就行者心之浅深,行之多少,时之长短而论,其配当有种种不同。以「念佛」而言,念佛即是无上功德,直接蒙受弥陀救度,远非余行可比,故五逆罪人,回心念佛,依其心行,或生上上。反之,上上所说「读诵大乘,修行六念」等,依行者之浅深、多少,或生下下。

初言「念佛之行,广通九品」,次显念佛第一,当在上品上生。然此犹是九品配当诸行(含念佛)而言。

克实而论,念佛是弥陀本愿所誓,是弥陀本愿之行,善导大师明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即「本愿称名」之义。善恶凡夫,但依本愿之称名,由弥陀愿力之强缘,直入弥陀之报土,善导大师释为:「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报土」,此即「凡夫入报」之义。故《大经》言:「念佛具足大利无上功德」。

念佛既是无上功德,即是「唯一」、「绝比」,无有第二、第三等有上功德可相比较。故《观经》以「芬陀利华」喻「念佛」,以显念佛功能超绝,非诸行可比。

而《观经疏》则释言:「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妙好人、上上人、最胜人」等。并言:「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加之,唯念佛之人,弥陀光明,摄护不舍;观音势至,形影不离。诸行不然。

可知:念佛往生极乐报土,即非有上之九品所摄。

问:《观念法门》所言:「日念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人」,其意何在?

答:此文用意有二:一对外,二对内。

对外有二,一为引导要门,二显念佛功胜。

一、为引导要门。善导大师为了对外引导「观佛」入「念佛」,特将「观、称」作「难易」、「胜劣」之比较,亦即「观佛难」,故言「三昧难成」;「念佛易」,故言「唯须」。

二、显念佛功胜。观佛得成,仅言「上品往生」,何况未成者,比比皆是。而念佛精进,则言「上品上生」。以此比较,显明念佛行易功高,胜于观佛;并以此方便,引导观佛入念佛,亦以之引导自力难行之圣道门进入他力易行之净土门。

对内有四:一防懈怠,二防杂修,三防一念邪义,四防错解曲解。

一、防懈怠。愿言「乃至十念」,释言「称佛名号」、「念念不舍」,欲人念念不舍,故言日念三万则上品上生,以策励念佛。则终日无事之人,自不懈怠;而多忙之人,亦知忙里偷闲、闹中取静以念佛。

二、防杂修。《大经》第十八愿唯言「念佛」,不说余行;《观经》流通分唯嘱「持名」,不说余行;《小经》往生正因唯标「执持名号」,不说余行。三经唯在念佛一行,不在杂修杂行。无事之人,若能日念三万以上,自无杂修之暇;而多忙之人,亦可得守专一之行。如是则「三心、四修、五念」,皆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三、防一念邪义。愿文说「乃至十念」,成就文说:「乃至一念」,为防偏执一念邪义,而废乃至之称名,故劝言日念三万等,即一念邪义自破。

四、防错解曲解。本愿文「乃至十念」,自力圣道门之人,易作他解。今言日念三万以上,自无错解曲解之虞。

然,念佛功德,唯是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无上功德;岂可就念佛多少,论功德多少、品位差别乎!故知「念佛之行,广通九品」之言,犹属一往方便之说,而非究竟实义。

其究竟实义者,如《选择集》第五〈念佛利益章〉(《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三页)所言:「以余行而为有上,以念佛而为无上也。既以一念为一无上,当知以十念为十无上,又以百念为百无上,⋯⋯」

可知:但专一念佛,多念少念,皆是无上功德;犹如「如意珠」,粒粒皆是如意。非定善非散善,非多念非一念,念念皆具足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无上功德;其往生者,皆是报土化生,无品位阶位。

若不信此行此,将如善导大师《观经疏》(《善导大师全集》第一五九页)所言:「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胎宫;或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问:言念佛得报土化生,无品位阶级,何以《观经》「势至观」言:「演说妙法,度苦众生。」而《观经疏》释言:「为进下位令升上位」等,岂非有上下乎?

答:此正善导大师所言,不信念佛,「虽得往生,含华未出,因菩萨入开华三昧,除其疑障,以度其胎宫不见闻三宝之苦。」此谓之「度苦众生」、「为进下位令升上位」之意。

上来所说,皆为令行者,确信:

  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报土;
  直入一生补处,不经品位阶级。

此即:无借劬劳修证,不假禅观诸方便;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

可谓:至简易、至稳当、至直截、至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人人可修,人人可证;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圆超圆收一切法门。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六字洪名真法界,不假方便自横超。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净宗行人,愿深思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