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愿略解

第二十二愿略解

一、 愿文

1.愿文: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
  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2.《大经》此愿成就文:

  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3.《庄严经》此愿之文:

  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若有大愿,未欲成佛,为菩萨者,
  我以威力,令彼教化,一切众生,皆发信心。

4.《庄严经》此愿成就文:

  彼佛刹中,所有现在,及未来生,一切菩萨,一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菩萨,以宿愿故,入生死界,作师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随意,而作佛事。

5.昙鸾《赞弥陀偈》言:

  咸当一生补佛处,除其本愿大弘誓,普欲度脱诸众生。

二、 前言

1.此愿名「一生补处愿」,亦名「还相回向愿」。

2.法藏菩萨何故发此第二十二愿?

凡以自力修行,欲至佛果,有种种难,略举其五:

(一)行难:须广修六度万行故。

(二)时久: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故。

(三)恐墯:若未阶不退,恐墯声闻、缘觉故。

(四)未净:虽至登地菩萨,若七地以前,尚未证净心,虽往十方世界,施作佛事,犹不能自在故。

(五)沉空:虽至七地菩萨,未入八地,犹有沉空之难故。如昙鸾《往生论注》卷下言:「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

以此五难故,法藏菩萨愍此众生,爰发第二十二愿,而言:十方世界之念佛众生,一旦来生我国,使其「必至一生补处」、「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有此愿故,不论地前地上,乃至信外轻毛、薄地凡夫,若能念佛,往生极乐,则无此等难事,可以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往生论注》卷下言:「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

3.由此愿故,亦知第十一愿所言之「必至灭度」,非经劫经地方至灭度,乃往生之时,即至灭度也,即此愿言:「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超出」显示不经地,「现前」显示不经劫,此二显示「必至灭度」,乃当下即时证得,非久乃可得。

4.由此愿故,又知《阿弥陀经》所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之「一生补处」,既可在极乐本国补佛处,亦可前往十方恒沙世界候补佛位也。然多前往他方世界候补佛位,因极乐是报土,弥陀与圣众皆是无量寿故。

5.此愿《往生论注》卷下引用之,以解释「不虚作住持功德」,显明天亲《往生论》所言之「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之「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者,依此愿故。「功德大宝海」者佛果之名,佛果功德,深广如海。依此愿故,念佛众生,往生极乐,皆悉速得成佛,速满足大宝海之功德也。

6.此愿《往生论注》结论之「三愿的证」亦引用之,证明「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皆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第十一愿及此第二十二愿也。依第十八愿之佛力,十方世界之任何众生,专念弥陀,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依第十一愿之佛力,往生即住正定聚,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依此第二十二愿之佛力,往生即「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7.此愿显示《往生论》所言五果门中之第五园林游戏地门利他教化地之益,乃由此愿故。

8.往生净土速成佛者,皆由弥陀愿力,依弥陀愿力,往生速成。

依第十八愿,念佛便得往生;依第十一愿,往生之时证得无上涅槃;依此第二十二愿,即发大悲而成「还相回向」,前往十方广度众生,此从果向因,故名「还相」。

9.《论注》(下卷七八页)言:「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

由第十八愿「往相」之因,得第十一愿无上妙果,而起第二十二愿「还相」大悲之用。往还因果,成佛度生,皆乘弥陀愿力,三愿可为明证。

10.圣道自力难行之法门,必至初住,方可不退佛道,然望佛果,尚须三祇百劫;净土他力易行之法门,念佛往生,即至一生补处,若欲度生,便可自在所化。圣道门净土门,行法证果,相去悬殊,是故学者,应当明辨圣净二门之难易胜劣,而舍难取易、舍劣取胜,勿自局分也。

三、 略解

1.解此愿文,大分三段

2.他方佛土──十方恒沙,无量世界。

3.诸菩萨众──念佛众生,总通凡圣。

《大乘义章》言:「偏名大乘众生为菩萨。」若大乘行者,虽缺手缺脚,亦名菩萨。

《小经》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庄严经》言:「所有众生」。可知此之「诸菩萨众」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中,不论圣凡善恶,但能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念弥陀佛名之众生,皆名菩萨。

第十八愿言「十方众生」,乃为显示以救度生死流转之众生为本。此二十二愿乃此等众生,而冠名菩萨者,因其专念弥陀愿生净土之故,虽在此世,已非凡数摄,而入菩萨之群,(于娑婆入正定聚,得不退转),若一旦往生,即与观音势至并肩,而成一生补处菩萨。

《观经》言:「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4.来生我国──「来生」者,弥陀悲心之呼唤,弥陀发愿之本意,唯欲十方众生,皆来生我国,速证菩提故。「我国」者,第十一愿所言「必至灭度」之国,亦是《阿弥陀经》所言「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国。「诸乐」者涅槃之大乐也,涅槃之乐,唯佛得之。是故念佛众生,往生极乐,即速成佛而受涅槃之乐,以极乐国土,但受诸乐,乃涅槃境界故,所以善导大师言「极乐无为涅槃界。」

《大经》言:「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又言:「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5.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一、明「必至补处」。

「究竟」者,一生补处乃菩萨极果,故言究竟,一旦往生,即时至补处位故。

「一生」者,此生,不历二生三生。「补处」者,补佛位处。意谓此生即入补佛位之处,即是等觉菩萨,不历多生,不经十地。如太子必登王位,非余百官,辗转升进。

《宝网经》(大正藏第十四册)说二生乃至千生补处。今简余生,而言一生。

《小经》言:「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不论身份,念佛往生即时至一生补处,为等觉菩萨,所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论注》言:「彼国菩萨,不从一地至一地;十地阶次,释迦一应化道耳。」

虽言一生补处,但非同因位菩萨,十一愿言「必至灭度」,即是证大涅槃,此愿言「必至补处」,大涅槃必具悲用,故降一等为菩萨,内证是佛,外相菩萨,行普贤行。「以果门言唯是佛,以因门言名菩萨。」

6.除其本愿──二、明「自在所化」。

「除」者,非除去之义,乃约菩萨愿往他方世界广度群生而言。

「本愿」者,菩萨本愿各有不同,或有菩萨欲愿取佛位摄化众生,此等菩萨即示居为一生补处,以巧便进取佛位也;或有菩萨因中有愿,或于极乐发愿,未欲直登佛位,而欲往他方世界,广度群生,此等菩萨即不示居一生补处,而任意显现或地前、或地上种种之位,故言「除其本愿」。又,若往生者别无本愿,即乘此愿之力,皆悉直登一生补处,无有例外;其不居一生补处者,乃由各有本愿之例外情形,故言「除其本愿」。

《大经》此愿成就文言:「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赞弥陀偈》言:「咸当一生补佛处,除其本愿大弘誓,普欲度脱诸众生。」

《庄严经》此愿成就文言:「彼佛刹中,所有现在,及未来生,一切菩萨,一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以宿愿故,入生死界,作师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随意,而作佛事。」

然核求其本,弥陀本愿力为增上缘故。

7.自在所化──此乃菩萨化物之德。菩萨度生,任运大悲,如普门示现,随类应同,自在无碍。即《庄严经》所言「我令随意,而作佛事。」

8.为众生故──此下明「自在化德」。菩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但愿众生离苦,不为自己求乐。

此即显明往生者皆证极果,内德圆满,无有不足。虽行菩萨上供下化,非为己德不足而积功累行,乃为利乐众生故;虽现地前、地上种种之位,或示人、天、声闻种种之名,而所证不限当位,内德悉皆平等,因一切皆是自在所化故。

此愿之后四愿(二三供养诸佛愿、二四供具如意愿、二五说法如佛愿、二六得那罗延愿),由此开出。

大乘必为众生,必发四弘誓愿。

9.被弘誓铠──四弘之一。「被」者穿。「铠」者铠甲,以皮为甲,以铁片为铠。古之战士,临阵穿戴,防御刀箭,保护身体。以铠譬弘誓,显示菩萨为度众生,发此弘誓,坚固如铠,不可破坏,虽入六道迷阵,或于三途剧苦,不退不悔。

救度众生,有无量百千艰难。须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誓愿坚固,不退不悔。

《大经》言:「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10.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此下明「普贤行」之相。此经具言普贤之相者,在此愿。

此二句初标自利利他。「德」者功德,即六度万行,「本」者因本。「积功累德,以为因本」,如成就文所言:「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

11.游诸佛国,修菩萨行──具说自利利他之相。《论注》言:「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不动而至,一念遍至),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供佛自在)。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遍示三宝)。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

今「游诸佛国」等者,此意也。修菩萨四摄六度百千万行,以积累德本,而度脱一切。虽修菩萨行,乃是无作妙行。

12.供养十方,诸佛如来──菩萨无量行中,举供养诸佛行。供养诸佛行,遍尽一切行。

供养必闻法:供养福德行,闻法智慧行,福智即六度。

13.开化恒沙,无量众生──「开化」者,开导教化。游诸佛国,为开化救度恒沙之无量众生。即《论注》所言:「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

14.使立无上正真之道──无上正真之道即是阿耨菩提。使无量众生,证悟佛智,成就佛果。

《大经》上卷「华光出佛」之文言: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15.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行之德──三、明「还相得益」。

第二十二愿有二愿事,即「一生补处」及「还相回向」,结此二愿事之文。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者,结「一生补处」之愿事。

「超出」者,超越出过。意谓往生刹那,即至补处,不经十信、三贤、十地等阶位。

「常伦」者,常途次第,圣道门修行证果之顺序。

「诸地」者,初地至十地也。

圣道门修行之法,由地前登地上,再由初地二地三地等次第阶级,经三大阿僧祇劫而至一生补处,所谓经劫经地。今安乐净土者,虽薄地凡夫,一旦往生弥陀净土,直至一生补处,此乃超越一般菩萨所修之行,故言「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论注》所谓「不从一地至一地」。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者,结「还相回向」之愿事。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是补处菩萨之相状也,弥陀净土之补处菩萨,现前皆能倒驾慈航,返回娑婆,行普贤大悲之行,以普度群生,所谓「还来秽国度人天」。

「现前」者,对当来之语,依佛愿力故,不经劫不经地,不经阶次,速至补处,故云现前。

「修习」者,修是修为,习者惯习数为,服行所传之业,熟复不止也。往生净土,入补处位,即时发大悲愿,普至十方,广度群萌,谓之修习。

「普贤」者,约之有三:

(1)人普贤:此指普贤菩萨。

(2)理普贤: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此佛性周遍一切,六道四生,在圣在凡,无不有之,凡圣同体,自他无别。此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

(3)事普贤:得果不舍因门之菩萨也。谓已成佛竟,行德周备,障累永除,自利已圆,上无所求也。为不舍因愿,唯务度生,隐实德而现权形,示居因而号菩萨。是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

今此愿文,就「事普贤」而言。

普贤行德,具摄因果,圆融无碍。若以因门取,则常菩萨;若以果门取,则恒是佛。

以上可知,往生弥陀净土,即时入补处位,现前便能不舍悲愿,普至十方,救度众生。此谓之「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也。如《无量寿经》言:「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前二句即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之意,后二句即是「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之意。

16.「超出常伦诸地行」等,弥陀净土既是超出常伦诸地行之处,故虽逆恶凡夫,但能回心念佛,往生弥陀净土,亦当速得阿耨菩提,此愿亦是明证。

善导《法事赞》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善导《往生礼赞》言: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善导《法事赞》言: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六识纵横自然悟,未借思量一念功。

善导《般舟赞》言: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