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州答莲友问

净宗法师:下午的这个座谈会,个人有什么实际担忧的情况,或是自己有什么想法,或想跟上人谈什么?都可以讲,大家可以轻松一点。

问:善导大师说凡夫都生活在水火二河当中,我们要怎样才能够走上白道?怎样才能够听到佛的呼唤?

慧净法师: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即是走上二河白道。佛的呼唤就是在六字名号当中,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能听到弥陀的呼唤声。弥陀的呼唤声,不离开六字名号。弥陀以六字名号来呼唤我们,我们只要称念这六字名号,就是跟阿弥陀佛互相呼应。不过理明信深,道理如果深入明确的话,信也会能够正确坚固,你的问题应该是在对义理没有了解。

一个团体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要一致,我们这个团体是为「法」而存在的,不是为其他任何利益,「法」就是我们信的内容。这一个法,要如何让它纯净、巩固呢?就是专看我们出版的这一套书,专听我们出版的这些光碟,对于其他不同法门的书,最好不要看,因为我们是凡夫,对于本宗道理还没有贯通,信心还没有坚固,而又很好奇看了,往往会被干扰,所以尽量不要看。我们这一套书本身就很足够、很丰富了,融会贯通我们这一套书,自然就会听到阿弥陀佛慈悲亲切的呼唤,就会对这一句弥陀名号很感动,会很喜欢念佛,就会对善导大师所讲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很有信心,很有法喜。

大家除了共修以外,有文化、比较有思惟能力的,可以聚集成立一个「读书会」,以我们出版的这一套书为主要研讨内容,在读书会之前,每一个人都先将书看一遍,然后在读书会的时候提出自己的心得报告。如果自己的见解有偏差的话,在彼此的报告当中,就会获得厘清。

我们这边是星期六下午共修,刚刚法师有提议可以每天都共修,其实这也是做得到的,只要有几位居士,有时间、肯发心,天天来这里领导念佛,虽然刚开始人数会比较少,但是慢慢的就会增加。净土宗台北念佛会也是天天念佛的,全年无休的,早上八点半念到十一点,下午两点半念到五点,晚上七点半念到九点半。在南部有一个叫智觉寺的地方,他们也是依这一种方式,他是早上九点念到十一点半,念完了就准备便当给参加念佛的人,用过午餐之后,再让他们回家。

我们这种念佛的音调,只要一把引磬就可以带动全场,我们的音调没有高低长短的那一些腔韵,就是一句一句很简短、很有力的。在台湾一般都讲闽南语,闽南语是汉民族在隋唐以前的固有语言,佛教在隋唐时候是黄金时代,各宗各派、各种经典都在那个时代所翻译、所成立的。所以那个时候所翻译的语言,都是汉音也就是现在的闽南语。引磬是打在「南」跟「陀」,我们在那里就是这样的念,这样的念佛是一把引磬就可以带动全场。我们这里只要有一个居士,他能够打引磬,就可以掌控全场的,就可以带领全场了。我们这里又是寺院,寺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道风、有道气,有道风有道气就可以增加人气。

所以我想寺里的负责人,如果晓得我们是真心念佛的,而且是要在这里带领大众念佛,那么他应该会肯定,而且支持我们这一种做法。为什么呢?会给他们带来人气,增加他们的道气,也能够展现他们的道风。因为寺院就是一个修行的地方,现在所谓的修行,说到禅其实都是野狐禅、口头禅,我所看到的中国的各地寺院,很少听到真正学禅的人,所以讲到学佛、讲到修行,除了念佛以外,没有学佛,除了念佛以外,没有修行;因为念佛是不论士农工商、男女老少的,念佛是任何时处因缘都可以做得到的。除了这个以外,其它的法门都做不到。所以只要有一个居士,他能够打引磬,他能够带领大众,然后又有几位居士他也肯发心,出来当这个影响众,慢慢的人气就会增长。到了中午,可以在这里用餐之后再回去,这样的话,就会增加人气。因为有很多老人家,年轻的人都到外面去上班工作了,那他老人家要做什么?早上就出来散步,时间到了就顺便来念佛,到中午吃了午餐之后再回去休息睡午觉。

所以,在台湾南部那个道场,它就是这样的运作,早上九点开始,有一些老人家他早上出来运动之后,就到寺院等到九点开始念佛,念到了十一点半,就在这里用餐。所以对彼此都好,增加道气,对信众也有引导的作用。

所以就是专看我们这一套书,其它的书都不看。专听我们的这个光碟,其它的光碟不听。如果组一个读书会,读书会可以厘清我们错误的知见,也可以巩固我们的信心,因为我们这个法门是很单纯的,没有什么复杂的。

问:以前他也看过《教行信证》,他觉得很好,如果有因缘是不是能够讲一些?

慧净法师:《教行信证》是日本净土真宗亲鸾上人个人独特的理解所写的书,他如果要普遍化普及各阶层就不适合的。譬如说我们这个法门最重要的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在《教行信证》里面的解释,就是亲鸾上人特殊的感受、特殊的见解所展现出来的,他里面很少引用到善导大师,照理说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是最丰富,而且是最清晰、最简要、最明了,让我们很容易掌握,但是《教行信证》里面很少引用到善导大师的,尤其是对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还有「欲生」解释得很广泛,看起来是很丰富,但是很杂,一般人掌握不到它的核心。

我们这一个法门,它的根源是来自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尤其是根本愿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解释最有权威的,而且最能够让一般人一看就懂,当下就肯定,当下就增长信心,增长法喜的,就是善导大师的解释。善导大师是弥陀的示现,以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来解释第十八愿,等同弥陀自己来解释他所发的根本愿,所以是最权威可靠,因此我们要回归善导大师。学这个法门要平凡、平常、平实、平淡,不要好玄妙、不要好奇特,如果喜欢玄妙的、高深的、奇特的,就会看轻我们这个法门,那往往会迷失,觉得我们这样没有什么高深、玄妙、奇特的,好像很平常平淡。其实真正的伟大是在平凡当中,真正的高深就在平常当中,真正的殊胜是在平实当中。

弥陀的呼唤在哪里?不在自己的感受当中,在这一句弥陀名号。这一句弥陀名号,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呼唤,如果没有这一句弥陀名号,就没有阿弥陀佛,也就没有这个法门的救度。没有这一句弥陀名号,就没有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取正觉了,正觉在哪里?就是在名号的六字当中。所以这一句弥陀名号,是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都在这六字名号里面。

所以去体会、去了解,这一句名号的内容,就可以了。你所讲的是要听到弥陀的呼唤,是指自己要有某一种感受,某一种深刻的体验,那这样往往就会偏差。因为人的心是无常的,有时候在某一种环境因缘之下,有了激动的感受,但是,所谓遇缘则现,事过境就迁了,心的感受会转变的。因为我们都还是凡夫,是个贪瞋痴慢疑的凡夫,烦恼来的时候,以前的感受就没有了,就变化了。所以不变的是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会变的是我们的感受,所以不要以我们的感受作为信心的标准,也不要以我们的感受作为往生的条件。

净土真宗它的教理很容易让人家产生各种歧见,所以净土真宗自古以来就有十派,到了昭和时代,又衍生为十一派,后来又衍生了一个亲鸾会。当然这个亲鸾会它有特殊的见解,特殊不一样的体验,所以又跟自古以来的净土真宗的思想观念不一样,最近又传来了一个所谓的法雷学派,法雷学派又跟这个亲鸾会完全不一样。那如果是以善导大师的思想的话,不可能有那一些不同的见解,因为善导大师的总结论,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无让我们的理解互相不一样,感受体验不一样,而产生不同的信仰、见解。

问:由于我们的疑心特别的重,虽然念佛,要怎么样才能够把佛念得入心?

慧净法师:这个部份明天净宗法师会开示,开展净土宗的宗旨,跟净土宗特色,大家好好听的话,这个问题应该会解决。

去了解「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的道理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的信,不是以我们自己的感受为标准,不是以我们自己的内心去产生这个信,始终都是以外在客观的存在作为信心。譬如说台湾的台北有一个101大楼,如果我们看过101大楼,脑海中就晓得有一个101大楼。所以外在客观的101大楼是我们的信,我们信有101大楼,不是我们自己产生的,不是它本来没有101大楼,是我们自己感受产生的,是它客观有;所以是客观有了,才有我们的信。

所谓信也是信人言,信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言真实,绝对可信,他讲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这个就是信。我们一时信不来,因为我们所看的所听的,有时候是在理上,如果是根机锐利的话,他看到这个理,听到这个理,他大概就会信了,不然的话,酝酿久了,思惟久了,他也会信。可是一般都是中下根机,必须要有事实来印证。譬如说:「从这个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世界,有佛号阿弥陀佛。」所谓有极乐、有佛、有阿弥陀佛,你事实拿出来,证明给我看,理上是这样的,经典上都这样讲,那么没有事实的根据,我们信不来。信不来那要怎样呢?我们有编《念佛感应录》,看《念佛感应录》就可让我们启信,或者是看一些因果报应的事迹,就可以让我们启信有善恶报应,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那这样就可以建立我们对善导大师所讲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极乐净土」的这件教理产生信心。

如果要像亲鸾会所讲的,去产生、去感受,具有某一种感受性,具有某一种体验性的话,这样就会产生偏颇,落入歧途也不一定,那个就比较危险。所以就是刚刚所讲的,就是专看我们这一套丛书,我们这一套书除了因果感应、念佛感应之外,就是理上的阐释,有理、有事必须要从这里面来证明。

问:法然上人的书应该比亲鸾上人的书更容易看得懂吧?

慧净法师:对。比较正确,比较纯正,也容易了解,因为他全依善导大师。一般看《教行信证》是抓不到头绪的。亲鸾上人是因为他亲近法然上人不是很久,大概四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就被流放到东北去了,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他个人有了问题的时候,没有法然上人这种师父在旁边可以跟他指导,所以自己就有自己个自的思想见解出来。因为从离开之后,就没有机缘再亲近法然上人了。

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归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是公认的弥陀示现,年轻的时候就得证三昧,要到极乐世界,就能够到极乐世界的。

我们这个法门的根源来自于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最权威的解释,就是有几位:龙树菩萨《易行品》的解释有三十六字,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这是龙树菩萨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接下来就是昙鸾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最简短扼要,就在《往生论注》最后面结论的地方,他说:「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乃至十念的念佛,「乃至十念」就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念」,也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意思。那么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本身,就是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因此百分之百必得往生。因为我们的念佛不是靠我们的信心往生的,也不是靠我们念佛的力量往生的,是靠这一句弥陀名号的本身就有阿弥陀佛五劫思惟的功德在里面,也有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的功德在里面,所以我们念佛的本身,是靠这一句弥陀名号的力量,不是靠我们的力量。

你看下品下生的众生,他也没有信心,也没有愿心,也没有念佛的功夫,他的心在慌乱痛苦当中,跟随善知识,善知识说:「你跟随我念佛,我念一句你跟着念一句。」结果善知识念一句,他跟着念一句。他念了差不多十句左右就断气了,当下就往生了。就表示这个往生的资粮,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能量在哪里?在名号的本身,不在我们的什么什么的,都不在,不在我们的信心,不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学问、我们的修行,都不在这一些。所以所谓的绝对他力,完全他力,就是指我们往生这件事情,完全是靠弥陀的力量,我们以念佛为因,因为凡事都必须要有因有缘,才能得到这个果,我们以念佛为因,这个缘百分之百就是弥陀的功德,所以我们有这个缘,而因缘和合必定有了这个往生的果报。所以昙鸾大师的解释就简明扼要地说:「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因为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我们只要乃至十念的念佛,那就必定往生。因为阿弥陀佛正觉的名号,是我们往生的百分之百的缘。到了道绰大师的解释就说:「若有众生,纵使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是在解释只要称念,依靠弥陀名号的功德力,就必定往生。使这一种纵使一生造恶,临命终才「乃至十念」念他名号的人,也能往生。可知乃至十念即是「十念相续,称我名字」,可见是靠他的名号,不是靠我们的智慧还有信心。到了善导大师综合这几位祖师的解释,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更加的铿锵有力,简单明了,而且每一句、每一字都是扣紧第十八愿的。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对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解释为什么呢?解释为「称我名号」。「欲生我国」解释为「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称我名号,下至十声」。善导大师这一种解释,就非常的简单扼要明了,让我们晓得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到底是信什么啊?原来是信称我名号。因为称他的名号,依靠他名号的功德,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那我们的信,信来信去都不离开这个内容,如果离开这个内容,就不是我们这个法门的信。所以净土真宗亲鸾会的那种信,根本跟善导大师所解释的,偏离得很远,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那一种信,就不是我们这一种法门的信。

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有好几段,看我所编的《善导大师语录》就能了解。《善导大师语录》一开头,就是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它分为两种:一种是第十八愿文句对文句的解释,另一种是概括性的、总含性的解释。文句对文句的解释就有三段,第一段就说:「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二十八个字的解释。再来就是解释为:「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在这里表示我们念佛的本身,不是靠我们念佛的功夫、功德,或者是念佛的功力,都不是,而是依靠弥陀的愿力。

接下来四十八个字的解释,就更加的完整,就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因跟果都融合在一起的解释,只要我们细细的思惟这三段善导大师的法语,自然能够增长我们的信心,能够生信心,能够长智慧,也能够生法喜。所以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对弥陀的救度,对弥陀的呼唤,对这一句弥陀名号的功德,要怎么样的往生等等,只要思惟善导大师这三段法语,就通通能够了解、拥有。

问:善导大师所讲的机法二种深信的内涵?

慧净法师:机法深信,机就是指我们。不必去多加思惟,你自己问一问,下辈子还能不能当人?也可以再问一问,我们有什么功夫能够离开三界?如果不能离开三界的话,这个就是机的深信,无有出离之缘。法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五戒十善,出世间法就是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世间法你再做得怎么样圆满,都不能超三界六道轮回,只有出世间法才能超出三界六道轮回。世间法不能超出三界六道轮回,而出世间法我们又做不到,那岂不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无有出离之缘」的人,就是我们本身吗?能够这样的认知,就有机深信。既然我们无有出离之缘,岂不是后退无路,只有乘彼愿力必得往生的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才能够让我们解脱三界六道生死轮回。那么,如何乘彼愿力,善导大师解释得非常清楚,「称我名号,下至十声」,就是乘佛愿力。所以乘彼愿力,必得往生,怎样乘呢?不是说我去体验,我去感受,不是这样的,是只要我们念佛,当下就是乘了。

所谓弘愿,弘广无边、无有一个遗漏,就在这个称名念佛。想想看如果没有称名、没有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力量的话,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就都不能往生。所以机法两种深信,其实是很容易去理解的。

刚刚所讲的世间法不能出离三界六道轮回,而出世间法我们又做不到,不只出世间法我们做不到,即使是世间法我们也做不到,谁能够十善圆满呢?没有一个十善圆满的;五戒清净都很不容易了,莲池大师在世的时候,就说:满城学佛的人看有多少?非常多,可是如果有一个是五戒成就的话,这个人就是大修行人,可见他是不容易的。所以机法两种深信,就这样理解。

法深信,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机深信,我们自问:无有出离之缘的话,机的深信就在里面了。

最好不要去追寻某一种感受,要把那种观念舍掉。

问:鬼神道众生的往生,和人道众生往生有什么不一样?人道的众生虽然念佛而等到临终他才能够往生,那鬼神道也是要等到他寿终才能往生?还是他念佛他就能往生?

慧净法师:在经典上还有祖师的著作上都没有谈到,所以我们很难确定它,只了解到的是鬼神道要见阿弥陀佛比较容易,所以他的往生情形,就可能会比我们快,并不一定要等到寿终。所以鬼道众生的往生情形,不能以人来论。

问:有人说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极乐世界是化土,可是我们这个法门说我们是往生到报土?

慧净法师:你有没有看《观经四帖疏》?(答:没有)如果我们这一套书看得不多的话,不只是这一两个问题而已,问题就会很多。所以你还是要多看我们这一套书,多看这一些问题,自然就得到解答,就不会有问题了。

不过,以结论来讲的话,极乐世界是报土,一般所讲的四土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而阿弥陀佛的报土跟一般所讲的实报庄严土不一样,更为超胜。如果看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玄义分〉,就了解这个道理。还有善导大师有一首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这二十八个字你把它背下来,这首偈很好,这首偈背下来的话,可以使我们长智慧、生信心、生法喜,把它背下来。极乐世界的国土是涅槃的境界,当然,阿弥陀佛也是涅槃的境界,我们往生之后也是入涅槃的境界,往生就在这里,不然的话,极乐世界就跟一般的净土没有什么差别了。

问:不管我们的心态是什么样,我们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就会摄受我们,对不对?

慧净法师:对,只要念佛。善导大师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我们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佛。因为我们有时间而不念佛,那一定是闲言杂语,一定是妄想杂念,一定是念世俗,总归一句,不念佛就一定是念业。但是十方众生,根机各不一样,根机好的人,他一有时间他就会融入念佛当中,以念佛为他的生活,以念佛为他的法喜,而且在念佛的时候,比较没有妄想杂念。那么有的人,即使他有时间,他不一定都会想念佛,也会想看电视、杂志、报纸、跟人家闲话家常,甚至一念佛的时候,妄想杂念就特别的多。众生各不一样,阿弥陀佛对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标准去要求他,如果有的话,只是跟他呼唤说:「你就以你的根机,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就好了。」十方众生的根机,有圣人、有凡夫,凡夫的根机有善人、有恶人,善恶当中有出家众、在家众,男众女众,男女老幼、士农工商都有,就依他的根机去念佛就可以了。譬如说我们早上从厦门出发,坐在车上,我没有事情的时候,如果在车上看书,在动荡当中看书对眼睛的视力不好,那我就念佛,拿起念珠来数,数到十多圈的时候,就已经到了福州了。我是念十句拨一颗,拨一圈就是一千句佛号,这是一种比喻。换作是他人的话,他或许在这一段时间当中,他念个几千句,其他的时间也看看外面的风景、谈谈话,这也是无妨的,只要他是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一向愿生弥陀净土,不是为了其它的目的,这个都合乎乃至十念,就是阿弥陀佛所摄受的根机,也是在阿弥陀佛的摄取光明当中。

我们这一个法门是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是专靠这一句弥陀名号,不靠其他的功德,因此,你就是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的佛,众生的根机各不一样,你就可以把它划分,我一天当中,空闲的时间大概有多少,如果以四个钟头来算的话,你能够四个钟头通通都念佛那更好,如果不能的话,就把它划分为念两个钟头的佛,两个钟头来看电视,还有看报纸、看杂志跟人家闲聊,那也可以,不是不可以,阿弥陀佛没有办法要求你一天当中上班八个钟头,剩下的八个钟头其他的事情该办的四个钟头,还剩下的四个钟头非得通通念佛不可,阿弥陀佛也没办法要求我们这样。我们一个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就要自我要求,我们就两个钟头来念佛,其它的时间,因为还是凡夫,要四个钟头都通通念佛,是不可能的,会感觉到寂寞难耐,想看看电视,那也无妨,那就看电视,想看看杂志、报纸,那就看看杂志、报纸,想跟人家闲聊就跟人家闲聊,那都无妨。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念佛的习惯,看电视连续剧这个感觉没有味道了,还是念佛比较有味道;报章、杂志看大标题,了解个大概内容就好了,还是念佛有味道,慢慢地就会增长念佛时间了。这些都是技术性的,不是说往生非得这样、非得那样不可,阿弥陀佛说:你要「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样就必定往生,你要真的这样的相信。所以「至心」是真的,「信乐」是相信,有相信才有喜乐,没有相信就没有喜乐。真的相信什么呢?相信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十方众生,他们都能够往生,相信就是相信这一点。

念佛有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跟默念,我们共修的时候,就是张开嘴巴出声音,或者是大声念、或者是小声念。可是我们在家里的时候,要能够细水长流,绵密不断的念佛的话,最好是用金刚念。因为大声念、或者小声念都会沙哑,也会影响别人,那么金刚念的话,不会影响别人,也不会累,能够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过法无定法,有时候想默念,有时候想出声念,可是一般来讲金刚念比较能够维持长久。有的人会认为我不一定要固定数目,或者固定时间,或者要张开嘴巴念,因为我心中都有在默念佛号。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凡夫的心中,自然的是妄想杂念,是烦恼强盛,不会说我心中都在默念佛号。所以最好是金刚念。经典上说:「心若无力,以口来扶」。心如果不在这一方面的话,就用口来提醒这个心。所以我们就用金刚念来提醒这个念佛的心。

初学的人,往往还是攀缘于色声香味触法,要他专心攀缘在这句名号比较不可能,所以要经过培养温养的过程,所谓熟处转生,生处转熟,我们出生以来最熟悉的就是贪瞋痴,就是五欲,最不熟悉的就是道,就是念佛,我们就要把它转,要怎么样转呢?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规定一天当中要念多少的佛,譬如说有五个钟头或者是几个钟头,就扣掉你要看电视、报纸跟人家闲谈的时间,其它的时间大概能念多少的佛,就规定自己一天要念多少的佛,比如说一万或者是八千、五千都可以。能够这样就会逐渐、逐渐地生处转熟了,就会喜欢念佛,也会有法喜,之后,不要求自己也没关系,因为到那个时候自己就会不假思索的就在佛号上,因为已经纯熟了。所以初学的人最好能够刻意的、自我来培养。那这个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呢?这个是无关自力他力。因为我们晓得我的往生是靠这一句弥陀名号,不是靠我怎么样念,我只是把它培养成乃至十念。乃至十念的定义就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的念佛,临终之机下至十声的念佛,这就是乃至十念的定义。如果是这样的话,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能过念佛的生活,每一个人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这一种的众生都合乎阿弥陀佛的乃至十念,因此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

《观无量寿经》就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一个合乎念佛的众生,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在动脑筋思惟事情的时候,甚至在打妄想的时候,也都是在弥陀光明的摄取当中,不离开弥陀的光明摄取。为什么?因为是一个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佛净土的人,所以就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已经不是娑婆世界轮回的凡夫了。如果不是一个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就不在摄取光明当中。因为阿弥陀佛有这个愿,而我们也这样的话,就合乎他的愿,所以都在弥陀的摄取光明当中。

(2008年11月21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