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宗风(三)

✦ 出家众是以法为自己的生命,譬如说,专崇天台的人,天台的法是他的生命;专崇华严的人,华严的法是他的生命;专崇密宗的人,密宗的法是他的生命。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法就是我们的生命。如果专宗净土,没有纯正净土的教法,我们净土的生命就会枯萎、死掉,就不成为是个专修净土的人,就没办法以净土来上求下化、自利利人。


✦ 献身出家就是为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也就是一般讲的自利利人。所以身为出家人要有「上求下化」的使命感,甚至要有领导能力、要能讲经说法。当然领导能力、讲经说法,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除非是通才,但是使命感是要有的──也就是「上求下化」、「舍我其谁」的愿心。「上求下化」未必需要有学问、有口才,只要有德,三业行为的展现自然就会有无形的教化。


✦ 出家是为「法」而出家,为「道」而献身。「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道」有净土门、有圣道门,所以必须要把善导这一流的法义深入,甚至透彻。

要怎么深入呢?首先,要把我们这个法门核心教理的相关法语,可以启发自己,又可以方便教化他人的佛言祖语背下来。比较还年轻,身体、记忆力较好的人,像《净土宗经论释要文》、《善导大师语录》,可以背的话,就尽量的背,而且常加以思惟。《善导大师语录》内容很丰富,可就自己需要的选择背诵;《净土三经》、《易行品》、《往生论注》、《安乐集》等,也可以随自己的能力,将重要的法语背下来。


✦ 不论世间的修身养性也好,或者是佛法出世的修行证果也好,都是在讲德行。如果修行人没有德行,当然就不能称为修行人;修行人最重视的就是有德无德,如果是被赞扬、肯定是有德行的人,他的出家修行,才有意义。


✦ 在佛陀的时代,僧众和合共住所做只有二事:一是「圣默然」,即打坐修定;二是「法谈」,即谈论佛理,其他世俗的闲聊,在和合僧团是严格禁止的。因为除了佛法,除了宇宙真理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你讲它做什么?善也是空,恶也是空,顺也是空,逆也是空,把它讲出去做什么?


✦ 善导大师往往都是独来独往的,为什么?因为有人相伴,往往容易讲闲话。但是,不讲闲话并不表示性格孤僻、冷漠,或者显示自己鹤立鸡群、特立独行,如果有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一个人也好,与大众相处也好,都应该是和谐的,彼此有默契的。


✦ 我们这个法门是各随自己的本份,出家众当然要随分随力持守戒律而念佛,在家众尽量安分守己而念佛。以这标准要求的话,就会越觉得自己距离太远,这个时候,那一种「常怀惭愧」、「仰谢佛恩」,还有谦卑柔和的心会更加实在。这样的话,自然就德香显现,所谓「香光庄严」。


✦ 有的出家众,虽然现出家相,但不晓得修行的真正意义,过去世俗的习性、观念还是一样,认为他人对自己无理。无理一定要讨一个公道,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对修行人来说,别人的无理,正是我们偿还业债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修忍辱度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增加功德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实践「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时候。所以不应该计较,甚至怀恨在心。


✦ 出家,并不是为了出家而出家,并不是为了求佛教的学问、哲理而出家,或者是为了做一位讲经说法的大法师而出家──不是,他是为了追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了脱生死轮回,为了学佛、成佛而出家的。


✦ 出家是很不容易的,讲起来很神圣难得,但也很可怜,怎么说呢?孤身离开恩爱的父母、亲人,可爱的家庭、怀念的家乡,走往他乡去出家;但人非圣贤,即使现出家相,仍带着各自的烦恼与脾气,因此,道场是出家人修行用功的地方,但也是更多烦恼与不同习气聚合的地方。今天在道场里,也不晓得将来会有什么样的人物进来共住、生活,言语行为相碰触到底会让我们快乐还是苦恼,都处在不确定当中,这就是出家人的可怜之处,因为在道场里面难免也会有人事纷争。

也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规定出家人要「以和为贵」。也就是我曾勉励大家的:「以和为贵,以忍为高,不以苦为苦,不以难为难」,一切苦难挫折,其实是给我们恩惠,让我们有逆增上缘。出家众面对任何违逆心情之境都必须往这方面去想。


✦ 我们僧众住的地方都会悬挂一副字──「随作务,随念佛,不与人诤,亦无怒容」,这都是我们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修行的重点之一。「随作务、随念佛」,把念佛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行住坐卧当中,落实在时处诸缘当中,让念佛成为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习惯。「不与人诤,亦无怒容」,既不在口头上与人诤,内心也无诤;如果内心有诤,至少也不要表现在容貌上,慢慢让内心也能够不存留。


✦ 一个威仪安详稳重的出家人,他的内心也一定是祥和、平静的。其实祥和、平静是很高的境界,像佛陀因为心中有涅槃寂静的证悟与内涵,所以走路自然就不急不缓,讲话也是很沉稳,不急不缓,这样的威仪,无形中就能感化人。


✦ 要怎样做好一个出家人,就像宗风所写的:生活,简单朴素;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

在佛陀时代,出家众的衣食所谓「三衣一钵」,生活是极其简单朴素的。如果住在精舍里面,除了三衣一钵以外,也只有床座、医药、日常用品之类。

出家众在生活上有种种规约,也就是所谓的「戒条」,但其精神所展现出来的是落实在简单、不奢侈、不豪华,也就是我们强调的「简单、朴素」。

我们生在末法时代,虽然科技发达、物质充裕,但依然要维持着佛陀时代三衣一钵简单、朴实的生活原则。譬如说,出家众的浴室,洗脸、洗头、洗身体都只用这一块肥皂,洗衣服也是这块肥皂,简单不奢侈、不豪华,佛陀说不香花涂身,不坐高广大床,因此就不使用香皂。毛巾也是一样,洗身体、洗脸都只用一条毛巾。衣服呢?只有冬、夏两种,就这几件,不管国内国外、婚丧喜庆都是这几套衣服。所以,对身外之物一概不留。

因此,对出家众来讲,除了衣物之外,顶多就是我们编的这一套书。希望大家就过着简单、朴素、朴实的生活。


✦ 日常生活是可用则用、能省则省。基本的生活之外,我们可以不必身留余物。自己的身外之物、多余的钱财,都将它供养三宝,或救济贫困。


✦ 严格来讲,一切外物都是身外之物,所以,除了我们生活上需要使用的才留下来,没有需要的可以一概不留,都可以送给需要的人;反过来说,既然需要而留下来,就应该整齐、清洁的摆设好。出家人的生活往往是比较有规律的,就是早睡早起。出家众是专业的修行人,大家都是为法来到这里,所以所有的时间都尽量用在法的方面。


✦ 佛门是最讲洁癖的,尤其是割爱辞亲,成为人天师范,其身口意的行为是信众的楷模,所以出家众的立身处世要比在家众严谨,固应严以律已,谨言慎行,持身如玉。信众对于佛门,尤其是身负弘法之崇高神圣使命的比丘,其眼睛总是特别雪亮,要求也特别严格;万一被发现有了某些不如法,难免因失去了可敬的对象而产生失望之心。


✦ 出家众是专业的修行人,不但依佛法自修,也同时承担了住持佛法、传承佛法的任务,进而更要以佛法教导他人,如果缺乏慈悲,就有亏出家众的身份了。


✦ 一个寺院的领导中心就是住持,住持本身信仰、思想与道心如果不稳定,大家也不能安定办道。


✦ 道场的生命就是法,住在道场的住众也都必需要有法,如果住众有人没有法,他就会跟道场不相应;而道场如果没有法,对方即使来了也一定不相应,一定会离开。


✦ 大众共住最重要的两点就是:第一、信仰要一致;第二、彼此要和合──以和为贵、以忍为高。


✦ 对于新出家的住众,做前辈的要有提携之心,也就是要有爱护、指导之心;新进来的出家众对前辈则要有敬重之心,对于教团的生活或规矩有不了解的,就虚心请教。


✦ 出家服乃解脱服,但应自觉,依然烦恼炽盛之身,未因穿出家服而得解脱,反而因此知自身卑微卑贱,因而谦卑柔和,不显高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出家服亦是法幢,若威仪安详稳重,则不说法亦能度众,如马胜比丘;若言行放任,肆无忌惮,则令人鄙视,而成佛门罪人。


✦ 我们这个法门是「易行道」,龙树菩萨以「乘船则乐」来形容,顺风扬帆,又可以欣赏外景,轻松惬意,跟一般自力的修行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在修行上如龙树菩萨所讲是安乐的──乘船则乐,大家过着快乐的出家人的生活、快乐的念佛人的生活,但也不能因为是易行道、安乐门,所以就放纵了,更要注意自己是身着袈裟的修行人。


✦ 不论何人,真发心出家,都是相当有善根、福报、智慧、功德之事,足得随喜、赞叹;然「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可见真出家人、过出家生活,并非一般想像的单纯容易。

凡事皆需内因外缘:

内因:自己为何出家?动机要纯真,就是真的要为修行而出家,为了生脱死而出家,为荷担如来家业而出家,为弘法利生而出家,喜欢安贫乐道而出家,喜欢过出家的生活而出家,喜欢远离五欲红尘而出家;非为逃避而出家,非为享受而出家,非为胜他、名闻、利养而出家。

外缘:要有相应投缘的师父、道场、师兄弟,亦即法门相同,师兄弟意气相投,大家能够和悦无诤地相处共事的生活。有此道场则可先在此道场住一段期间,彼此观察,若能相应,则可择期剃度。

若无此内因外缘,则于事不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