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

✦ 净土宗之所以成为净土宗,它有个根本、有个起源。它的起源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为十方众生广发誓必救度的四十八大愿;它的根本就是四十八大愿当中的第十八愿。


✦ 阿弥陀佛广发四十八大愿,目的全为普救十方众生,可是只有第十八愿才能达到普救十方众生的目的,才能圆满阿弥陀佛的本怀。所以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四十八愿的根本愿,也是阿弥陀佛真正生命之所在。


✦ 阿弥陀佛的种种愿,都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之愿,有此愿,众生就能念佛往生,没有此愿,众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的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就这一点来讲,这第十八愿才是真正的本愿── 根本之愿。


✦ 第十八愿是我们这个法门的根源,是往生的正因、往生的资粮。也可以说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是净土宗得以称为净土宗的根源,也就是说,净土宗的开宗立派,净土宗的法脉传承,都根源于第十八愿。


✦ 四十八愿当中,「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只有第十八愿才有,第十九愿没有,第二十愿也没有,所以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根本,也唯有第十八愿,是净土宗专一纯粹之所在,也是净土宗的根本。因为若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十方众生之往生,若没有第十八愿,也不能建立起净土宗根本的教理。


✦ 我们这个法门的宗旨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要掌握第十八愿这个根本,净土法门如果不掌握第十八愿同时不依循善导流来解释,恐怕就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因为往生的方法有讲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还有称名念佛,而称名念佛的内涵也各有不同的说法,唯有善导流的说法──也就是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这个法脉的教理思想才能完全跟第十八愿完全地相符应。


✦ 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即使学佛修行,也没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尤其是三恶道的沉沦。所以,唯有第十八愿才是我们佛性起死回生的救主,等同是我们的生命,甚至超过我们的生命。我们可以为第十八愿而活,也可以为第十八愿而献身。凡是念佛人,应先了解第十八愿,重视第十八愿,以之为生命,恃之为救主。


✦ 所谓「以第十八愿之念佛往生愿为本愿王」之思想,是净土宗教理全体系的基础,同时也可说是对四十八愿的掌握要领。由此可知,若总言四十八愿,则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之「本愿王」;若单言第十八愿,则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之「根本愿」。


✦ 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带有第十八愿的内涵,因为每一愿都是让众生产生欣慕心、向往心,向往极乐世界的没有三恶道,向往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够获得六种神通,都能够住不退转,都能够快速证入涅槃,都能够发大乘心,广度十方众生;欣慕每一愿每一愿的内容,向往极乐世界,最后他就会念佛往生。所以每一愿、每一愿,都是在引导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 弥陀弘愿虽有四十八,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余之四十七愿叫做「欣慕愿」,欣慕四十七愿所誓的功德利益,而回归到根本的念佛。

第十八愿是本愿、根本愿,愿王、本愿王。

第十八愿是净土宗之根源、本体、生命。

第十八愿是弥陀本怀、释尊本怀、诸佛本怀、众生救主。

第十八愿是超世愿、诸佛之王、光中极尊、大慈大悲、拔苦与乐之所在。


✦ 若论弥陀四十八愿,以第十八愿为愿中之王,根本之愿,独称本愿;以此本愿,誓救十方众生,不论善恶贤愚,悉皆平等普度,毫无一人遗漏。


✦ 第十八愿的功德、功能、力用,含盖三藏十二部、含盖十方三世佛、含盖一切诸菩萨、含盖八万诸圣教,亦即尽十方三世之佛法僧三宝的所有功德,在第十八愿无不具足、无有遗漏。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根本愿、本愿王,就是第十八愿;四十八愿中,每一愿、每一愿都是为了服务第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最后都归入第十八愿。


✦ 对净土宗和念佛人而言,第十八愿之价值与重要,是根本性的、绝对性的,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有此愿则有净土宗,无此愿则无净土宗;依此愿则往生决定,不依此愿则往生不定。


✦ 隋朝以来有些大德依各自宗门的教理思想解释净土宗或解释第十八愿,则难免偏离净土宗的宗旨与特色,也错解了第十八愿的真正意涵。


✦ 第十八愿的内容是信心、称名、往生。信心──就心来讲,称名──就行来讲,往生──就利益来讲。


✦ 第十八愿讲什么?讲三件事情:信心、念佛、往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信心,「乃至十念」是念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往生。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我们只要信弥陀的救度,愿生极乐而念佛,就必定往生。


✦ 第十八愿白话试译:若我法藏成佛之时,十方世界之任何众生,只要真心信受、欢喜我的救度,欲生我国,而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称念我名,必使其往生,若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

第十八愿讲「乃至十念」,译为「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称念我名,必使其往生」,对一个平生没有遇到而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的人来讲,只有「短在十声一声」的时间,他念十声一声之后就断气往生极乐世界了;至于我们是平生就遇到这个法门,所以就「长在一生」,「长在一辈子」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 「设我得佛」本身涵盖佛,也涵盖众生。生、佛双双涵盖,生、佛一体设定。

也就是,如果他成佛的话,必须同时完成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等于成就了我们众生的往生,成就了我们众生往生的归宿。


✦ 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成就文解释为「诸有众生」,而「诸有众生」昙鸾大师就解释为「一切外凡夫人」。诸有众生,乃至临终的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也能够往生,所以就断定一切外凡夫人也都能够往生。

我们一般的凡夫,心力很拙劣、很脆弱,会随着环境而进进退退,而造善或是造恶。善恶凡夫只要一念至心回向也能够往生,也就是说,即使临终十念、一念,至心愿生极乐,当下也能够往生。这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讲的,「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 第十八愿之「十方众生」,总称栖息于十方世界无数生类之十方众生,亦即总括人类、天众、禽兽、虫鱼等。故汉吴两译言「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可知六道众生皆包含在内,不但人天,亦摄恶趣。

盖究其立愿精神,十九愿仅限于堪能修诸功德而至心发愿欲生之人,故汉吴两译言「有作菩萨道者」;二十愿亦限于堪能植诸德本而至心回向欲生之人,故汉吴两译言「他方佛国人民」。

然十方众生中堪能修诸功德、植诸德本者稀,故被漏之众生甚多;而第十八愿所誓之十方众生,不问智愚善恶,不论修行堪否,弥陀一概平等救度,无一众生被漏,故第十八愿之十方众生,其意甚广,无一被漏故;而十九、二十所言「十方众生」,其意甚狭,所遗漏者甚多故。


✦ 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信乐」,意思是「真正的相信」,信什么呢?信下面所讲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弥陀现在既然已取正觉,那凡是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人都必定往生,这个道理是很明确的,我们要这样的相信。


✦ 善导大师在解释四十八愿时,就以第十八愿来解释,而说:「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本来第十八愿就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可是善导大师把「至心信乐」改为「称我名号」,表示所谓「至心信乐」是信什么?是信「称我名号」就必定往生。所以善导大师就直接了当的以「称我名号」来代替「至心信乐」,让我们一看就晓得,哦!原来这里的「至心信乐」是信「称我名号,愿生我国」,而且「下至十念」就必定往生。


✦ 第十八愿所讲的是,你要真正的相信愿生称名就必定往生,你要真正的愿生极乐,你要真正的专称弥陀名号,所以才说要「至心信乐」。要「至心欲生我国」,要「至心乃至十念」,所以至心是出自于内心,真正从内心产生的。我打从内心真正的相信有弥陀,而且相信弥陀是要救度我的,我真正的相信有极乐,极乐是我的归宿,而我也真的愿生极乐,有这种相信是真正的相信,就不会半途而废。

除此之外,也是真正的专念弥陀名号,除了专念弥陀名号之外,不会杂修杂行,即使有其他善事功德也不会以这个来作为往生的资助。因为第十八愿是弥陀所发的愿,所以必须要完整的信、愿、行都交待。


✦ 「信乐」,信就是相信,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是初步的信。进一步要相信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所建造的,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自己的,所有权、使用权都登记我们的名字,我们要回去,是自自然然就能够回去的。极乐世界既然是我们的家,我们幼年的家,那回去是很自然的事情,可以说是一种天性,这就是信。我们好乐而且信心欢喜地回归极乐家乡就是「信乐」。


✦ 「至心」,就是完全出自于内心,也就是真心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我们行事为人都要真心,如果行事为人不真心,就没有那件事情的意义了。比如说两个人当朋友,必须是真心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如果是虚情假意,互相利用,那能称为朋友吗?

我们每天发愿说愿生弥陀净土,可是所发的愿是跟人家念念回向文而已,不是出自于内心,不是真正要愿生极乐世界,这就不是至心。所以至心在这里很容易理解,就是真心,我真的相信有极乐世界,真的愿生极乐世界,真的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做真心。

有人把至心解释得很复杂,甚至很玄妙,一般人理解不来,那就错了。因为净土法门既然是易行道,就表示它在教理上既是容易理解的,在方法上也是容易实践的。

所以至心就是真心,真正的心。如果再进一步讲,就是至诚恳切的心。我至诚恳切要往生极乐世界,至诚恳切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

所以至心是贯彻于信的,信要出自内心真正的信;至心也是贯彻于愿的,愿生极乐世界,要真正的愿生极乐世界;至心也是贯彻于念佛的,念佛也要真正的念佛,不是敷衍的、应付的,或者是随人家念的。所以至心贯彻于信、愿、行三资粮。


✦ 有「至心信乐」的人,他会有一种心境,就是善导大师说的「念念称名常忏悔」。为什么呢?因为知道我们是凡夫,业障非常的深重,烦恼非常的强盛,但是偏偏没有办法降伏,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没有办法脱离苦海。所以他在念佛时,自然在念念之中,于内心之底会有一种忏悔的念头存在;若内心没有忏悔的念头,那他就不是一个念佛人,因为不合乎这种原则,不合乎这种逻辑性。

一方面,他知道自己是生死凡夫,造业造罪,生生世世以来,欠别人很多,没有办法以自己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只有阿弥陀佛包容我们,没有嫌弃我们,不跟我们计较,甚至把极乐世界,成佛的功德,平白地没有条件,全都送给我们。我们若了解这个道理,心境就会转;若心境转,就会有一种忏悔的心。所以就会更加柔软,觉得自己很卑贱,因为明知应该要如何做,但偏偏却做不到,所以就会在念佛称名当中,都有忏悔的念头在里面,这就是「念念称名常忏悔」。

另方面,在这忏悔当中,又有喜乐、安慰的心情,他知道虽然自己现在是这样的业障深重,却不会堕落下去,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


✦ 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也叫「三心」:「至心」的心、「信乐」的心、「欲生我国」的心。虽然有「三心」,总而言之只有一个心,什么心?「愿生心」,就这样而已。为什么?

「至心」,是贯彻信心跟愿生心最根本的。信心不伪、愿心不虚假,真的向往,自自然然,不假造作,就会三心具足。这样讲起来,「至心、信乐、欲生」是只要我们存着一颗愿生极乐之心,誓毕此生,永不退转,这样的话,至心就在里面了,信乐的功能也在里面了。


✦ 「至心、信乐、欲生」六字,可从就机、就法两方面来解释。

就机──

至心:至者极,极于心底,显示信乐之真实相。

信乐者:于佛之救度无疑心。

欲生者:愿生彼国之决定心。故至心信乐欲生,以信乐为主。至心显示信乐之真实,而欲生是信乐之别义。

就法──

至心是弥陀救度众生之真实心,信乐是弥陀能够容易救度众生之信心,「欲生我国」是弥陀之回向心,对众生呼唤欲生我国之敕命,而回向大功德于众生之心。

然而一切愿生者非必知此繁琐的宗学不可,但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自然具足这些道理。是故天亲菩萨自督而言「我一心归命」。鸲鹆、鹦鹉等飞禽,但随人音声,依样画葫芦地称念,亦得殊胜庄严的往生。此者皆非此等飞禽的功德、工夫,乃弥陀誓愿之力的自然运作。所谓「誓愿之力」,即善导大师所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佛之不可思议,正在于此。

至于第十九愿之「至心」,是自力的真实心,其所至心的对象,不是直接向于佛,乃向于自己之修诸功德,将此回向于佛。此与第十八愿之至心相比,不啻天渊之别。


✦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三信」,也可以解释为「三心」。当然我们的心只有一心,只是开展来讲是三心,浓缩来讲就是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的这个心。


✦ 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信乐」,意思是「真正的相信」,信什么呢?信下面所讲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弥陀现在既然已取正觉,那么凡是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人都必定往生,这个道理是很明确的,我们要这样的相信。


✦ 「至心信乐」的「至心」就是虔诚的心、真实的心。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内心要真诚,不是嘴上讲要往生,但心里却不想往生,或是希望将来还要再来做人享福。这样就不是「至心」。所以这个「至心」包含「信乐」,包含「欲生极乐世界」,包含「乃至十念」。


✦ 「欲生我国」这四个字,是站在阿弥陀佛发愿的立场来说的。阿弥陀佛发愿的目的是在呼唤救度十方众生,你要到我的极乐世界来,你要快一点到我的极乐世界来;你来了之后,不但不再轮回、造罪造业、受苦受难,而且永远不会老病,永远不会死亡;不但六通具足,而且速证佛果。

弥陀要救度谁?是要救度愿生称名的人。当领受这个道理时,岂不是信就在里面了?所以,信不是在信的本身,信也不是我们自己产生或去哪里寻找,「称名必生」本身就是信。所以善导大师「四十八字愿成释」最后两句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可说是杲日丽天,朗照宇宙。


✦ 「欲生我国」是我们愿生极乐的心,不但信有阿弥陀佛,信有极乐世界,也真的愿生极乐世界。除此之外,进一步,还要信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同时要相信阿弥陀佛不是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不是高高在上让我们膜拜而已,阿弥陀佛是很亲切的来到这里呼唤我们,拜托、要求我们给他救度到他的极乐世界去。


✦ 就佛方而言,「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的真实呼唤。如果听到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悲心呼唤,我们原本不安的心就会得到安慰,苦恼、恐惧、缺憾当下解除,所谓「大安心、大满足、大安慰」,自然生起信乐之心。有了这个信乐之心,自自然然地发展为「乃至十念」──一生专称弥陀佛名。


✦ 广的来讲,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虽各有其目的,但都是为了使众生欣慕极乐之乐、厌离娑婆之苦,而念佛往生极乐净土。所以,所有的愿都是从第十八愿「欲生我国」开展出来的,也唯有众生能够往生,才有阿弥陀佛的成佛、阿弥陀佛的存在。


✦ 「乃至」是一种含摄万机的弹性用词,跟《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七日」的「若」是一样的。「乃至十念」给了我们最大的方便,使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所以叫「乃至」。

阿弥陀佛告诉我们:「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就慈悲而言,宇宙间没有比这个更加慈悲了,而慈悲的背后,乃是阿弥陀佛为我们五劫思惟发下四十八大愿之后,又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所有智慧、悲愿、功德大力等等都在这里。


✦ 本愿文之「乃至十念」之「乃至」有二意:

一、乃至平生之机,则上尽一形之念佛;

二、乃至临终之机,则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简言之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念」。


✦ 「乃至十念」有人误解为只要十声念佛、不用十一声;如果念了九声,那也不行,因为缺少了一声。这是完全错误的,完全忽略了上面的「乃至」两个字。因为是「乃至」十念,并不是说固定十念、唯有十念,并不是这样。

所以「乃至」与「若一日⋯⋯若七日」的「若」字一样的意思,乃至十声、乃至五声、乃至一声一念;乃至十一声、乃至二十声、乃至百千万亿声,也就是说:从你信顺愿生的当下,一直到临命终时,都是称名念佛,这就是「乃至十念」。


✦ 「乃至」的十念,并不是说唯有十念。「乃至」就是说:闻信弥陀救度之后,尽此一生念佛,有的人十念、五念、一念(临终闻信之机),有的人千念、万念、若一日、若七日、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的念(平生闻信之机),这个都是「乃至」。

再者,「乃至」也是:不管你是出家、在家,善人、恶人,男女,老少,智愚,贤不肖,这个都是「乃至」。因为有「乃至」两个字,使我们安心了。所以,我们的念佛就是这种「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而「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本来就已经领受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之故啊。


✦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此「称名正定业」之文也是在《观经四帖疏》第四卷〈散善义〉之「深心释」,此文显示不论道俗,不论智愚,不论净秽,不论罪福,不论定散,心之是非,一概不论;凡夫之心,余念皆迷,非往生因;唯念弥陀,即得往生。此是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意。


✦ 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念佛,从几位祖师的传承,尤其是《观无量寿经》的「付嘱文」的结论来看,都是指「专念弥陀佛名」,也就是「称名念佛」,而不是观想、观像的念佛,更不是实相的念佛,才使得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只要念佛,受得起释迦牟尼佛的芬陀利华的赞叹。


✦ 从遇到这个法门开始,不管是几岁,从今之后就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直到临命终都不改变,这个就是「乃至十念」;这个就是「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 「乃至十念」就是「念念不舍」;「乃至十念」就是「正定业」,为什么?因为「乃至十念」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所以说「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乃至十念」就是「念念相续」,善导大师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得十生,百即百生。

只要念念相续,十个人十个人往生,百个人百个人往生,也就是万修万人去。所以,真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的净土法门,就是指我们这个法脉而言的,他宗他派的净土教理,必然有条件,合乎条件就能够往生,不能合乎条件就不能够往生,未必能够万修万人去,因此必然不是易行道。


✦ 「乃至十念」的念佛是最低的标准,没有比这个更低了,几乎没有条件、没有门槛,使所有的人通通做得来,通通有希望。

乃至十念就是乃至一生没有学佛念佛,到了临命终时,时间短促,才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也能往生极乐世界,来涵盖现在就发愿往生,现在就开始念佛,通通都能往生。所以是用「乃至十念」,来涵盖所有念佛的众生;显示不论何人,只要念佛,都必往生。因此,「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念」的念佛。

乃至十念的「十念」,它是临命终的人,以往也没有学佛念佛、行善积德,甚至连三皈依都没有,他念佛顶多十声,也能往生,我们再怎么样的愚劣,念佛到现在都不只十声,他都能够往生,何况是我们?阿弥陀佛是以这种作为标准,以显明只要愿生称名,任何人都能够合乎这个标准,都能够往生。


✦ 以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可以三方面来显示这个法门的绝对救度性,即所谓的「三摄」:

一、以临终摄平生:以寿命来讲,短到「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还有往生的机会;何况平生即信愿专称,念念不舍。

二、以少念摄多念:乃至十念,或只有五念、三念,或者一念,乃至你嘴巴念不出来,心中的一念,也能够往生;何况称念一辈子。

三、以恶人摄善人:甚至一个完全没有修行或作恶多端的人,临终遇到这个法门,回心转意,也能够往生;何况善人。


✦ 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所以念佛的人就如「成就文」所解释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 阿弥陀佛他没有条件,他说乃至十念,你只要专念他的名号,就可以了。之后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如果这样不能往生,他就不成佛,他必须要再继续修行,达到你能往生,他才能成佛。所以依第十八愿的念佛众生跟阿弥陀佛是直接的,密切的,甚至是一体不分的。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两句八字,意义非常深远。你不能往生,我不成佛;我必须让你往生,我才能成佛。没有我,你不能往生;如果有我,你就能往生。阿弥陀佛以正觉之佛身为质,救赎十方一切罪恶众生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成佛。这八个字有这种含义,岂不是阿弥陀佛的成佛跟我们的往生是绑在一起的?绑在一起是一体不离,如果没有我们的往生,就没有阿弥陀佛;没有阿弥陀佛,就没有我们的往生。


✦ 《观念法门》、《往生礼赞》乃至善导大师其他有关解释第十八愿的法语当中,统统没有解释「唯除五逆,毁谤正法」这两句,这似乎显示没有这两句话的问题存在。表示,十方众生本来就包含五逆谤法的众生,不管五逆、谤法,只要他回心转意,愿生称名,同样平等地往生。


✦ 法藏菩萨发愿成就无三恶道的国土,既然以救度造作三恶道罪业的众生为目的,十方众生的罪业也就不成为往生的障碍,反而是疑心及邪见会成为大障碍。因此,法藏菩萨为了让十方造罪众生绝无一漏地往生,最后还必须要扫除我们的疑心和邪见。

这等于是说:「我成佛时,国无三恶道,本来就是要承担众生三恶道的罪业,所以,你们丝毫不必担心自己罪业太重而不能往生,反而要深信无疑;但也要谨慎,从今以后,要尽力收束自己的罪业,尽量去恶行善,固然因为造恶成习而难以全部制止,但至少至少不能造五逆、谤法的重罪,如果不收摄、不谨慎,犯此二罪,即是罪不可宥,不能往生我国。」这就是第十八愿最后的抑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句之用意在于告诉我们,五逆谤法在世间是最要不得、最极恶的行为,不要去做──这就是「抑止门」。对于还没有做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但如果已经犯了,就好像「下品下生」已经犯了,那就告诉我们:「要念佛,不然就会堕落」──这是摄取。

所以,第十八愿所讲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唯除」,是就抑止角度来讲的,抑止的最终目的不在抑止,而是为了摄取、救度。因此,不论就摄取、救度这边来讲,或者就抑止、警诫这边来讲,都在彰显阿弥陀佛救度十方罪苦众生的大悲愿力。


✦ 就像《观无量寿经》里所讲的,即使五逆十恶这么重的罪业也能往生,因为他对阿弥陀佛并没有排拒,如果排拒的话,必定不愿往生,就表示诽谤正法,既愿往生就表示并不诽谤正法。所以,「诽谤正法」所讲的,主要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而言。因为如果对弥陀的救度不相信、不接受,那就永无出离六道轮回的机会了。


✦ 诽谤正法就表示他不相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不相信有弥陀救度,既然不相信,当然就不能往生。所以,只要不诽谤正法,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都能够往生,所以说「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犯「五逆诽谤正法」者,除非至死不悔,才会不能往生;因为使逆者不逆,谤者不谤,正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也是弥陀大慈大悲的目的。如《观经》下品下生之五逆罪人,临终至心念佛,当下众罪消灭,往生极乐净土。可见犯五逆罪,只要至心悔改而念佛,依然往生弥陀净土。而诽谤正法者,也是如此。诸经中释尊降伏外道的事迹,比比皆是,外道多有谤法者,然皈依佛陀,依教奉行,亦能入圣得果。何况五逆即含谤法,若不谤法,何来「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故五逆谤法,除非至死不悔,否则回心皆往,不会因为一经犯逆犯谤,就永被舍弃,不蒙救度。故《庄严经》言:「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善导大师《法事赞》言:「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根本愿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没有说其他法门,也没有设其他条件,只要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所以第十八愿称为「念佛往生愿」。

我们如果能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自自然然随顺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就跟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相应,感应道交,就永远在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之中了。


✦ 我们要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当然要依靠阿弥陀佛本身,依靠阿弥陀佛本身,就是依第十八愿所讲的称念弥陀名号,这就合乎他自然的功能。善导大师说「与佛本愿得相应故」,自自然然的,有什么因,就得什么果。如果是第十九愿,就是靠自己「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这一种根机等于不是完全靠阿弥陀佛,是靠他自己。靠自己的修行,再怎么样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还是有漏的,不是无漏的。


✦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每一愿每一愿都是为救度众生,是无可怀疑的,只是有根本愿、有枝末愿。

枝末愿就是其他的四十七愿,也叫欣慕愿,目的就是要让十方众生向往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而归入第十八愿的专称弥陀佛名,如果没有其他的愿就不能显现出极乐世界是十方世界第一的净土,如果没有往生就能顿超十地快速成佛,就不能显现出极乐世界的殊胜,也就不能引起十方众生的欣慕向往求生。既然有其他的愿显现出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殊胜是法界第一,那么十方众生不知则已,一旦知道必定会欣慕向往求生,就会寻找怎么样才能到达这样的世界。

而在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就把十方众生必定往生,而且平等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显现出来。


✦ 第十八愿是往生之因,也是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因。


✦ 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就说:「你要愿生极乐世界,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若这样而我不能使你往生的话,我就不够资格成佛,我就不够力量成佛,我还要再修。」现在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成佛了,表示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念弥陀佛名,专念弥陀佛名就是「乃至十念」,这个人就已经往生决定了,往生有份了,必定往生了,因为合乎他的愿了!为什么?因为已全在他的光明摄取当中了。


✦ 从第十八愿的内容来看,众生和弥陀是机法一体的,我(弥陀)若成佛,众生必定往生,众生若不能往生,我(弥陀)誓不成佛;而第十九愿和第二十愿则不是。第十九愿是阿弥陀佛用来接引圣道门的行人,使其由圣道门转入第十八愿「专称弥陀佛名」的一种善巧方便的施设。

如果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样的人,他并不依靠自己修行的功德,而完全依靠名号的功德,那他就是第十八愿的根机,不是十九愿的根机。第十八愿的根机是取往生的正因──念佛为本,所以,并不是说他没有发菩提心,也不是没有修诸功德,只是他晓得往生的正因并非菩提心与功德,而是这一句弥陀名号,所以在他的内心是靠弥陀名号往生,而不是回向自己的菩提心或其他功德往生的。


✦ 阿弥陀佛是怎样让我们往生的?那是阿弥陀佛的事情,总之我们只要信顺弥陀的第十八愿──愿生我国,专称佛名,时间到了自然就往生。


✦ 第十八愿只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必使他往生。第十八愿所讲的这一种往生方法,可以说完全是阿弥陀佛的佛心的流露,对众生来讲是包含上、中、下任何根器,因为这当中几乎是没有什么条件,它的门槛非常的低,低到几乎没有门槛,使得能发菩提心、不能发菩提心,能修诸功德、不能修诸功德,都能够往生,彻底显露佛平等的慈悲,彻底彰显佛伟大的力量,这都在第十八愿当中。


✦ 第十八愿的「信乐」是随顺弥陀救度,而且是现在已经获得往生的身份,命终的时候就进入报土,莲花化生。其他法门就不是这样,如果想往生,必须回向才能往生,而且是胎生。

我们信受净土法门,就是专称这句名号,不必坐禅,不必观想,不必修学密宗的三密相应,不必的。可是如果有人喜欢打坐,那也可以,就以静坐的方式称念这句名号,当然你不是执着你的功夫。


✦ 第十八愿讲什么?讲「称我名号」,没有讲三学、六度万行,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说要舍弃三学、六度万行,或是不应该去学三学、六度万行,不是这样的。是说以往生的正因来讲,就是「称名」,至于是出家众、是在家众,或在士农工商中,就应该以他原来的身份,在他的岗位上善尽自己的职责,这是做人的本份。只是说善尽职责并不是往生的正因,往生的正因是「只要称名,就百分之百的、圆圆满满的具足了」,要往生极乐世界,要离开娑婆世界,要往生之后快速成佛,都只要称名念佛。因为这一句弥陀名号是万德洪名,三藏十二部经的精华、功德都在这句名号里面。


✦ 「众生称念为『因』」就是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弥陀愿力为缘就是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正觉的力量;「往生报土为『果』」,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有了因,有了缘,因缘和合就自然能够获得果,所以因就是亲因,缘就是增上缘,自然能够开花结果,成就往生成佛的果报。


✦ 第十八愿所讲的是,你要真正的相信愿生称名就必定往生,你要真正的愿生极乐,你要真正的专称弥陀名号,所以才说要「至心信乐」,要「至心欲生我国」,要「至心乃至十念」,所以至心是出自于内心,真正从内心产生的。我打从内心真正的相信有弥陀,而且相信弥陀是要救度我的,我真正的相信有极乐,极乐是我的归宿,而我也真的愿生极乐,这种相信就是真正的相信,就不会半途而废。除此之外,也是真正的专念弥陀名号,除了专念弥陀名号之外,完全没有杂修杂行,即使有做其他的善事功德,也不会想以这个来作为往生的资助。

因为第十八愿是弥陀所发的愿,所以必须要将信、愿、行都完整的交待,而对我们凡夫的领解来说,则方法巧妙各有不同。譬如日本一遍上人说,不论净秽、善恶、信疑,称念就必定往生,就是他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但是同样是在启发我们的信心。所以祖师的阐释、法语,目的都是要启发我们对「称念必生」的信心,只是角度不一样而已。

当我们无法掌握信的内涵,推想东推想西、做方方面面的考量、甚至思惟高深玄妙的道理时,祖师们就说,不管你信不信,称念都必定往生。这样当下就能启发信心而使人安心。


✦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至心信乐」当然没有「疑惑心」,也就是「明信佛智」,「佛智」即是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力量,任何众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正是弥陀「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之所在。

「乃至十念」之念佛就是「作诸功德」,因念佛是无上功德故,而「信乐欲生」就是「信心回向」。

故相信念佛必得往生,而念佛往生,都是化生而非胎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