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弘二门判

要弘二门判

✦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此文名为「要弘二门判」。此不只是对《观经》的教判,同时也是整个净土宗的教判。

「要门」指《观经》之中十三观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所谓「定散二门」,修此功德回向,以求往生。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行,尽在此要门之内。

「弘愿门」是指《大经》之中阿弥陀佛的本愿,亦即第十八愿。善导大师在此显明往生不是依靠自力之定散二门,回向求生;乃是全依弥陀本愿之救度,自然往生。


✦ 「娑婆化主」是指释迦牟尼佛,因韦提希夫人的请求,才开展出净土法门里面的所谓「要门」出来。「安乐能人」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显彰出「别义之弘愿」。「别义」是指它别于一般教理、一般因果、一般法门,故称作别义;「弘愿」即第十八愿,为救度十方众生,此愿非常弘广,所以叫做弘愿。


✦ 由「要弘二门判」之文便可窥知《观经》目的在于阐扬弥陀本愿之救度,明示凡欲往生极乐净土者,都必须乘托弥陀本愿之救度,无一例外。
凡乘托弥陀本愿之救度者,不论善人恶人,皆入弥陀无为涅槃之高妙报土,皆与弥陀同证光寿无量之最上极果。此即是《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本愿王──第十八愿的宗旨。犹如水流原归海,月落不离天;远离弥陀本愿大海,十方众生即无归处。弥陀本愿,释尊本怀,善导大师在此予以显露无遗。


✦ 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开宗明义就说《观经》对于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有分「要门」和「弘愿」。「要门」是息虑凝心以及废恶修善,「息虑凝心」就是「定善」,「废恶修善」就是「散善」,把这两门的功德用来回向往生极乐,这称为「要门」。另一种是「弘愿」,「弘愿」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讲的,意即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念佛的增上缘。


✦ 所谓「要门」,就是《观经》中「息虑凝心」的十三种定观,以及「废恶修善」的三福九品,将所修的这两种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善导大师笔锋一转,什么是「弘愿」呢?──「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意思是说,不管定善也好,散善也好,他的往生既不是靠定善的功夫,也不是靠散善的功德,而是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大业、大力。

不管善凡夫有功德也好,恶凡夫无功德也好,只要有弥陀的大愿业力,就能够往生;如果没有弥陀的大愿业力,恶凡夫不能往生,善凡夫也不能往生。

既然都是仰靠弥陀大愿业力,则善凡夫有功德并不加多,恶凡夫没功德也不减少,一切众生都一样乘托弥陀佛力平等地进入弥陀净土;到了弥陀净土,都同时蜕脱善恶不实的假壳,现出真如实相的法身。

所以,往生成佛不是靠自己的功德、功夫,完全是靠弥陀的愿力,因此我们应该调转眼光,着眼于弥陀愿力的救度,而不是检讨反问自力的功德资粮累积够了没有。


✦ 念佛有显、有隐,「显」是指「散善」或「定善」;「隐」是指「非定非散」。为什么说「显」是指「定善」跟「散善」呢?就是把这一句弥陀名号的功德当作是定善的功德或散善的功德,也就将这一句名号的功德看成与六度万行是相同的,这叫「万行随一」。从《观经》的字面来看,念佛似乎和定善、散善是同等的,可是如果进一步从《观经》最后的宗旨来看,《观经》所讲的念佛功德是超越定、散,也就是超越三福九品的功德,所以说「非定非散」。


✦ 三心有「要门三心」与「弘愿三心」之别。要门之定善三心及散善三心是「回斯二行求愿往生」的「自力三心」。弘愿三心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他力三心」。「自力三心」是行者自己发起三心之故,机有千差,故各个所发之三心程度亦有万别,而且自力之三心不是「虚假谄伪无真实心,秽恶污染无清净心」的罪恶生死凡夫所能发起,故是「难行道」。「他力三心」是不论定善散善,不论智愚善恶,不论有漏无漏,皆悉信顺弥陀本愿之救度,故三心皆统摄于「深心」。


✦ 「要门」是自己修行定善或散善,回向求生;此龙树菩萨谓之「难行道」,昙鸾大师谓之「自力」。「弘愿」是全凭弥陀本愿力,弥陀本愿已预先为十方众生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救度力,亦即大愿业力,十方众生万机不漏,善恶皆摄,弘广大愿,故名弘愿;此龙树菩萨谓之「易行道」,昙鸾大师谓之「他力」。


✦ 「观佛」是自力难行之道,既非弥陀本愿,也非释尊本怀,更非十方众生所能;而「念佛」是他力易行之道,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十方众生所能。从「要弘二门」的「念观两宗」到「要弘废立」(废要门立弘愿)、「念观废立」(废观立念)的「念佛一宗」,有「从假入真」(从方便入真实)的隐显之意,亦即此是释尊为了引导圣道门的诸种机类进入净土门,再由净土门中的要门导归弥陀本愿之弘愿念佛的施设。

—✦ 往生正因是弘愿门的专称佛名;这是弘愿的内容,也是十方众生所堪,是净土门之所以称为易行道的原因,净土一门的教体。而要门的定善与散善不是弘愿的内容,十方众生大多不堪,是难行非易行,所以不是净土门的教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