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愿分类归结

`──慧净法师2017年1月7日讲于台北弘愿念佛会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前一堂课,我们是讲:弥陀愿心的根源──《无量寿经》「赞佛偈」;接下来,谈「四十八愿分类归结」。

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前,以二十首的赞佛偈,一方面赞叹佛,一方面表露自己的愿心,然后请佛证明之后,接着就把他的愿心具体化,也就是经过五劫时间的细细思维所规划出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条愿文的内容。发了四十八愿之后,又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的无量德行之后,愿行圆满,而成为南无阿弥陀佛。

四十八愿与《赞佛偈》一样,内容可分为三类: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

「摄法身愿」也就是成为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尊佛的愿,就在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二愿、第十三愿和第十七愿。这三个愿当中,第十二是「光明无量愿」,第十三是「寿命无量愿」,也就是显露他要成为一位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佛,把所有的功德都集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因此这一句名号叫做「万德洪名」。这一句名号主要是要救度众生的,为了以这一句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必须使十方众生能够听得到这句名号,能了解到阿弥陀佛的愿心。因此,要使十方诸佛来称赞他这一句名号的威神功德的不可思议,使得十方众生能够听闻到,而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之后得生弥陀净土,成为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佛,同时跟阿弥陀佛一样广度十方众生。因此在四十八愿当中,也必须要发一个让十方诸佛来弘扬他的名号、弘扬净土法门的愿,这个愿就是第十七愿。

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他不成佛便罢,一旦成佛,一定要使十方诸佛都来「咨嗟」(称赞、赞美、颂扬的意思)他的名号,使他国土中的众生、使他教化的众生,都能听到这一句万德洪名,进入修学净土法门。由于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所以四十八愿也都圆满了,这样无论十方三世哪一尊佛,在他的国土最后一定都要宣说阿弥陀佛这个净土法门,都要宣说救度众生的这一句「万德洪名」。

因此,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最后要入涅槃之前就宣说净土三部经的内容,做为他一生最后的总结论,也就是导归所有的法门进入净土法门。显示唯有净土法门才是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再者,法灭的时候,所有的经典、法门都已经消灭不存在了,也无所谓佛法僧三宝的名称,三皈、五戒、十善,乃至三学、六度、三十七道品这一些法义都不存在了,可是释迦牟尼佛要以他的慈悲神通力,将这部《无量寿经》留在这个世上。留《无量寿经》就是留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留这一句名号。

这讲法是有依据的。在《无量寿经·流通分》最后要结束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说: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无量寿经》是在讲阿弥陀佛的愿心救度,在讲这一句名号的功德,所以留《无量寿经》就是留这一句名号。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也说: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意思是说,末法之后,三宝的名称、所有的经典都不存在了,也没人在讲,也听不到了,那个时候只要有人能够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都能够解脱,能够往生成佛。这就显示不论是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只要能够念这句名号,都能够当生解脱生死轮回,能够一世圆满成佛的功德。

为什么?成佛的功德在哪里?

以我们来讲的话,成佛的功德我们是不可能修得来、累积得成的,因为成佛首先要断除自己的见惑、思惑、破除尘沙惑,之后才开始破除无明惑,共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过程中不能够退转,一旦退转的话,就成佛无期。所以,以我们众生来讲,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是念佛的话,人人都可以易如反掌的做得到。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愿心的救度」,不论圣人也好,凡夫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好,会修行也好,不会修行也好,都能够平等地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不把净土宗的根源,清楚明白显露出来的话,就会使得净土法门不够清晰;如果又加上其他的解释,那净土法门的教理就更模糊了。所以我们就引用经典做为证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理论不如证据」。那么证据在哪里?证据从《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愿心来论,阿弥陀佛的愿心具体化就是四十八大愿。

关于成就净土的「摄净土愿」有哪几个愿呢?就在第三十一愿跟第三十二愿。其他的四十三个愿都是在讲摄受众生,也就是利益众生、救度众生的,就是所谓的「摄众生愿」。

四十八愿一方面可以这样归类,一方面也应该晓得,它是彼此融通、互相涵盖的,也就是说,四十八愿当中的每一愿都是摄法身愿,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摄净土愿,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摄众生愿,彼此互相包含。

这是根据什么呢?根据善导大师的阐发。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说,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也就是说,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结归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佛身,所以每一愿都是摄佛身愿,都在说明要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尊佛的愿,这就是把四十八愿归结为「摄法身愿」。

同样,在《观经四帖疏》说「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在《般舟赞》又说「一一誓愿为众生」,这就显明四十八愿的每一条愿,都是归结为「摄众生愿」,也就是说,每一条愿他的目的,都是为了救度众生而发的,所以每一个愿都是属于救度众生的愿。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说「四十八愿庄严起」,在《观经四帖疏》的〈序分义〉说「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意思是说,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就是由这四十八大愿所庄严起来的。四十八大愿的每一个愿,都是在建立极乐世界,都是成为极乐世界的因。由于有四十八愿的每一愿,才有现在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这是将四十八愿归结为「摄净土愿」。

综合言之,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是一体的,是互相包含的。摄法身愿的本身,也是摄净土愿、摄众生愿;摄净土愿的本身,也是摄法身愿、摄众生愿;摄众生愿的本身,也是摄法身愿、摄净土愿。善导大师是这样的看法。

这样的看法更合乎阿弥陀佛的愿心以及佛的境界。也可以说四十八愿都是阿弥陀佛的佛身,都是极乐世界净土,都是为了广救十方众生的,这个叫做「愿愿三摄」。每一愿都同时的摄法身、摄净土、摄众生。

不论是摄法身也好,摄净土也好,其实都是为了摄众生,也就是都是为了救度众生。除了救度众生之外没有阿弥陀佛,除了我们接受弥陀的救度之外,我们向阿弥陀佛无可求。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一位救度众生的佛,就像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说,阿弥陀佛是实相身、是为物身。既是实相身,也是为物身。阿弥陀佛本身成为无量光寿的佛,同时也是救度众生的佛,所以他是一体的。

佛已断除了烦恼跟无明,能受用不生不灭的涅槃之乐,佛的这种受用叫「自受用」。阿弥陀佛全部的自受用,也全部要给十方众生「他受用」(十方众生就是「他」)。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就是要给十方众生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因地所发殊胜的因、兆载永劫所修行的殊胜的行,及愿心圆满之后,所获得光寿无量殊胜的果,同时也是我们十方众生的胜因、胜行、胜果。我们的往生,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成正觉、成佛;而阿弥陀佛的成正觉,也是依靠我们的往生。我们没依靠阿弥陀佛的正觉,我们固然永远在轮回;而阿弥陀佛的正觉,如果不依靠我们的能够往生,阿弥陀佛也不可能成佛。

当然,我们的往生不是我们修来的,是阿弥陀佛为我们累积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之所以能够成佛,是依靠他累积了使我们能够往生的功德,成就了这一句「万德洪名」,使十方众生不论圣凡善恶,一旦念佛愿生,就统统能够往生。阿弥陀佛的成佛,是建立在这样的功德之上,否则阿弥陀佛是不成佛的。因此四十八愿,愿愿固然是摄法身愿、摄净土愿,目的就是摄众生愿,也就是为了救度众生,所以离开四十八愿,没有阿弥陀佛;离开救度众生,也没有四十八愿。

从这几点来讲的话,阿弥陀佛跟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其实是很亲、很近的,亲近到是一体性的,彼此不分别、彼此永不分开的。所以念佛人要晓得,我们跟阿弥陀佛是既亲又近、既近又亲。

在世间上有「亲而不近」,有「近而不亲」,有「又亲又近」,有「不亲不近」。亲而不近,譬如父子、母女、兄弟,他们有血缘的至亲,可是儿女长大了,劳燕分飞不能在一起,这是亲而不近。上班的同事天天在一起,可是没有血缘之亲,是近而不亲。一般外人,当然既不亲也不近。如果是家人团聚在一起,是既亲又近的。

我们跟阿弥陀佛是既亲又近。「亲」是指什么意思呢?指心灵上的心心相印,心灵上的感通无碍,是心灵上一体性。那近呢?是彼此没有距离,如影随形,我们跟阿弥陀佛是这样的亲近。可以说,用亲近来形容仍是隔阂了,根本上,我们跟阿弥陀佛是一体不二、一体不离的,在《华严经》来讲,就是所谓「相即不二,互相融通」。

我来讲一件往生的故事,这一件往生的故事,很令人赞叹。

去年十一月初,越南南部有一位男众居士叫张玉龙,六十六岁。他学佛不是很久,大概是在五十八岁退休之后,感觉人生苦空无常才开始学佛的。他是华侨,在华文学校当校长,一直到退休。他为什么会到台湾来呢?目的就是为了亲近净土宗的教团。


`我母亲念佛往生的过程

我妈妈名赖金聪,祖籍广东惠阳,诞生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南部,靠近柬埔寨边境的一个小村落「龙平村」。

她老幼年贫困、逃难、失学、流离失所,二十岁就嫁给我爸爸了,我爸爸祖籍也是广东。连续生了十二个孩子,生活更加困窘,亲自深刻体会到人生是苦。年轻时很迷信,对于佛法一概不知,几乎没有去过寺庙、佛堂。到中年时她老才开始念念佛,是由一位华裔朋友教她的。由于生活穷困,所以念佛不多。

至公元二〇一〇年,我退休两年后,开始对人生的苦空无常有点体悟,就发心吃素、学习佛法。初期所接触到的都是有关净土的经典和法语,也许是一种机缘吧,那时我已肯定自己的根性只适合修净土法门。

我也在当年回家乡看望我妈,才发现她老人家天天都早起念佛。我便问她老人家:妈!您念佛是做什么的?她回答说:求你们平安的。我又问:还有别的吗?她说:求你们有钱。我又问:还有别的吗?她说:这就够了。

我本来就知道她老人家不了解佛法,不知道念佛是可以往生极乐,可以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我便如此告诉她:「妈!您念佛是不用求其他的,因为念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子孙自自然然会蒙受佛的保佑。但有一件事,您必须发愿: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她老问我:「西方极乐在那里?」于是,我便把《阿弥陀经》的内容简要地告诉她。我还强调地说:「在西方极乐国的人,凡是要吃的,要用的,只要一想就马上显现出来。」她老听了很欢喜。不是嘛,她老辛苦了一辈子才把十二个孩子养育成人。她从此天天都念佛,念得比以往更加精进。

第二次回乡看她老人家时,我便劝她老皈依三宝,一开始她老不同意,以为皈依是要剃光头,后来明白了皈依的意义就欣然同意了,并得了法名「妙悦」。

第三次回乡看她老人家就是要劝她老吃素,当时我幼弟却说很难劝得了的,妈向来一年只在年头初一吃素一天,平时不习惯吃素,甚至只是一个早餐就耐不住了。我说我只试一试,成功当然很好,不成功也罢。

这段时间我妈念佛确实是精进多了,且每天都发愿往生西方。再说,我幼弟和他的女儿每天都诵读《阿弥陀经》给她老人家听,她越听越信受弥陀的救度。

我知道她老信愿已具足,于是我便劝她老吃素以断除杀业。那时我问她老这么一句话:「妈!您现在诚心念佛,将来往生西方就会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很多菩萨在一起,那时诸菩萨都说:我们是吃素的,那你是吃什么呀?那时您怎么回答呢?」她老愣了一下说:「我也要吃素了。」起初我们还担心她不能吃,我便问她喜欢吃什么素菜我们就做什么素菜给她吃,她回答说:「角豆炒冬菇吧。」就这么简单的一道菜,她老一连吃了三天也不肯换新菜,我每天都很注意观察她老的反应,每次试探她老都说好吃。三天过后我故意提示她老若不能坚持下去,那倒回吃荤也行,但是她老很肯定地说:「可以。」吃到第七、八天吧,我又问:「妈可以继续吗?要不要换?」她听了就不高兴的责备我:「我说可以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常常问呢?」我听了她老责怪的语气,心里非常高兴,连忙向她对不起,不敢再问了。我妈就从那时候起就一直吃素到往生。

自从劝她老发愿、皈依、吃素,一直到生病往生,为期大概两三个月的时间而已。八十一岁的她,每天都要走到大厅,坐在阿弥陀佛画像前念佛,念到累了再走回房间躺着念,这样每天要走动好多次,可见她念佛越来越精进了。

往生前罹患坐骨神经痛,病情拖了将近一个月,刚好转不久,又突然胃出血,三天后止血了,我们开始煮稀饭再搅碎给她老人家吃并喝点奶粉。可是她老人家吃得很少,这种情况也拖了一个月的时间。

往生前两天,她老忽然吩咐我们明天给她沐浴、漱口、换衣服。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一日(农历)下午两点左右,我们的一个弟弟(幼弟的哥哥)坐在她老旁边陪她念佛,念了两个小时他才离开,离开时他也没注意观察妈妈一下,幸亏幼弟轮流进来看,才发现我妈右侧卧着,右手垫着头,左手垂放在左腿上,样子很安详,仔细一看才发现她老已往生了。

我们家人很快就集中起来助念,一个小时之后助念会的莲友来到,就开始分班助念。大概念了三、四个小时吧,一张阿弥陀佛大相挂在我妈侧卧的墙上,突然一阵一阵的香味从弥陀画像散发出来,越来越香,弥漫了整个房子,并四散到左邻右舍,连马路边都可以闻到香味。助念会的莲友都很惊奇,很兴奋,他们都说助念这么久,从未见过像这样微妙的瑞相。有的高兴得流了眼泪,有的互相拥抱着,每个人都很感动,念佛也更加起劲。

如此连续念了八个小时的佛号,老人家那时好像经过了化装一样,容颜焕发,闭着眼睛,嘴唇红红的,嘴带着微笑,很安详,全身软绵绵的,头顶略温。
十二月十二日十一点,我妹妹给她老人家洗涤、更衣,这时那种奇特的香味还依稀地闻到,给她老人家抹身时,我妹突然发现她老人家的皮肤很香。她叫我来试,我便用手指去摸她老人家的皮肤,然后闻一闻手指,果然很香,跟昨晚的那股香味一样。之后大家都来试,都异口同声的说:「真的好香啊!不可思议。

换好衣服后,我便在她老人家跟前请求,让我们把她老扶起来,打坐合十照一张相作留念。

十二点入殓时,因为她老人家往生的种种瑞相已经传遍了整个小镇,所以很多人络绎不绝的来围着看,我们弟兄只好退到外边来让好奇的邻居看个够吧。

那时,我幼弟的十岁女儿,拿着他爸爸的手机钻进人群里给她祖母拍照。大家一看照片不禁都愣住了,原来照片里照到的是她老人家从口,从鼻孔,从眼睛都有一缕白烟喷出来似的,烟头上有一粒光亮的红珠,总共有五粒红珠,口喷出一粒,鼻孔和眼睛各两粒。这个消息也很快地传开了,事后不久,陆续常有一些远近的客人来访,求看相片,甚至讨了几张回去做证。还好我们也事先冲洗了很多照片,但仍然不够发。她老的往生不只感悟子孙都信佛念佛,甚至也感悟了本镇不少人士开始深信佛法,学她老念佛求将来往生极乐世界。

(张玉龙 记 2016.11.2)


这位老人家,是八十一岁的时候才听闻到这个法门,才真正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她为什么能够听到就相信呢?我想有几个原因:(一)因为苦,(二)淳朴,(三)迷信,(四)宿善,(五)阿弥陀佛的调熟光明。阿弥陀佛的光明有两种,一种是摄取,念佛人就摄取;一种是调熟,还没有成为念佛人就来调熟他,使他成熟,就好像阳光照果树,目的是让水果能够成熟。(六)他儿子张玉龙,可说是他最后的善知识。

首先,因为「苦」。

老人家一生都住在贫困的乡下地方,那个时代,越南南部乡村地方跟台湾六、七十年前是一样的。台湾七、八十年前都还在战争,而且物资很缺乏,几乎还处在农业时代。当时二次世界战争刚结束,耕种粮食并不多。

张玉龙的母亲也是一样,尤其是逃难,战争时生命可说是处在千钧一发的危险环境。尤其有十二个小孩,每一天就有十二张口要吃饭。所以他妈妈终年念佛,很勤快的念佛,她什么都不懂,也不晓得念佛真正的利益跟意义,只求孩子平安,求孩子赚钱,可见那个时代是平安第一、赚钱最先,也可以说「苦」是他妈妈入道的增上缘。因为唯有苦过的人,才晓得什么是苦。

对她来说,如果有一个能够离苦得乐的地方,那正是求之不得,何况只要边念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没有战争,没有坏人,极乐世界最富有,而且要吃、要穿、要金银财宝,要什么一想就出现了,何不求生那样的地方呢?所以苦是入道因缘。

一个人如果他一辈子身体没有什么大病,生活富裕,家庭美满,夫妻恩爱,儿女也孝顺,事业也发达,他要学佛,要求生极乐世界是比较难的。如同病过的人才晓得健康的可贵,如果能够常健,不变不老的话,那正是求之不得的。所以「苦」是他妈妈一听到这个法门就相信的第一个因。

第二个原因是「淳朴」。

那个时代,那种地方,那样的人,往往心地都是比较朴实的。朴实就是人家讲什么,往往不会随便去怀疑、猜测;同时,个性淳朴的人比较不会有欺骗和诈欺那样的念头,所以淳朴的人容易接受宗教的信仰。

第三,迷信。

张玉龙说他妈妈年轻的时候很苦,但也很「迷信」。

是的,因为苦,所以迷信,祈求一个自己看不到的神明,能够让自己生活好过。也迷信总比不信好,因为一个铁齿(固执)的人,要他信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容易让他起信。而迷信的人他本来就有信了,只是他的信不是正信,只要将其信的内容扭转方向,迷信的人反而能够正信,如果什么都不信就不容易了。

当然迷信要避免邪信,邪信的话恐怕也扭转不过来。不过他妈妈是属于民间信仰,就是信仰鬼神。既然相信有鬼神,就容易引导她相信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同时既有神明,当然就有佛菩萨的慈悲救度。

第四,宿善。

我们这一辈子的种种跟过去世都有关系,这一辈子能够信佛念佛,也是前辈子有种下一颗种子,这就是宿善。

第五,阿弥陀佛的调熟光明。

她能够念佛,最终往生极乐世界,有香气满室的瑞相,也有阿弥陀佛的引导在里面,这叫调熟光明。

第六,善知识。

善知识很重要,如果没有张玉龙最后的引导,就不一定能往生。为什么张玉龙所讲的话她那么容易就相信呢?因为张玉龙在她的儿女当中知识、学问、职位是最高的,而且家境也比较好,这样的人所讲的话就会比较可靠。尤其张玉龙那时已经在学佛念佛,这么一讲,他妈妈一听就相信了。

另外几点说明。当然往生也不一定非得要皈依或吃素不可,不过如果有皈依,就跟佛教更靠近。

吃素有几种含义,广义的来讲,吃素无形中就是体会佛心,也体会众生心,因此可说是学佛大悲,也是悲悯众生。为什么呢?佛就是慈悲,不只是要救人,对人慈悲,也要救动物、救三恶道所有众生,这就是佛心。如果我们体会佛心的话,就不忍吃佛所疼爱、所要救度的对象。同时我们吃素,不给对方带来家眷生离死别的痛苦,身体被割杀、被烹煮的痛苦,这样岂不是对众生悲悯和慈悲。同时,吃素自己就不造业,不跟对方结怨,也可以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不然学佛念佛,又想吃肉,可以说是一方面右手在扫地,一方面左手撒灰尘。不过一个信佛念佛的人,即使没有吃素也不至于大鱼大肉的。

再来,有关瑞相。

瑞相每一个人都不同,所以不可以执着,也不可以刻意追求,如果执着而刻意追求的话,恐怕会有障碍。那应该要持怎样的态度呢?要自自然然,只要念佛,其他的就随其自然。也就是说,只要虔诚念佛,然后宗风俗谛的内容多加背诵、思维,这样一方面念佛,佛力加持,一方面自己心地慈柔、谦卑柔和,就不会给自己横生障碍,这样往往能够预知时至,顺利的、安然的、自在的往生极乐世界。

不过,每个人宿世的因缘虽然各不一样,但念佛人只要称名愿生,就都能够往生,只是最后的示现各有不同而已。

譬如有的人能够预知时至,安然顺利的往生,但有的甚至是有名的大德,一辈子研究净土,深入净土的教法,也以身作则,也登台说法,可是往生的时候,却平平淡淡,看不到有什么样的奇迹或是瑞相,这能说他没有往生或他不如一般莲友吗?也不是,只是显示各有不同。所以对于瑞相,我们固然感动、欣慕,但不可以执着刻意追求,凡事顺其自然。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愿各位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