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吃素?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前两次跟大家分享「说爱」这个主题。上次谈到耶教的博爱,内容说到「不可报仇、不可怨恨」,同时要「爱人如己」,不管亲人、朋友、邻居,乃至仇人、坏人,都应该互相包容、宽恕、接纳。耶教认为所有人都是上帝所生、都是上帝的儿女,所以所有人都是一体的、都是弟兄姐妹;上帝是神,他的本质是爱,所以说「神爱世人」。耶教的理论是不正确的,但它所强调的爱却是伟大的,因为天下间唯有爱最伟大。

佛教讲的「慈悲」,则不仅是爱人如己,还将这个慈悲扩大到动物乃至地狱、饿鬼,凡是有生命的众生,佛都平等地看成是佛本身来爱他,佛将一切众生看成是他自己,因此一切众生的苦乐,就是佛的苦乐,而要为他「拔苦予乐」。所谓「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这就是「佛心」。

我们学佛念佛,首先要了解「佛心」的内容,因为只有体会佛心才能跟佛的心、佛的愿相应;只要能够了解阿弥陀佛的心与愿,这样的人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生死凡夫,而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

所以了解佛心、体会佛心,了解佛愿、体会佛愿,就能跟佛的愿相应,这是学佛人的第一步。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学佛、念佛就成功了。

有关慈悲,上次曾约略谈到吃素的问题。对于吃素,一般人也许觉得很平常,其实吃素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尤其是对学佛、修行的人来讲,吃素是必要的,这背后有很深广的义趣。

学佛就是修行,修行首先从吃素开始。为什么?原因很单纯,修行人要「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如果能够吃素,天天都在消业障;如果没有吃素,不仅业障不能消,反而是天天在造新的罪业、累积新的罪业。这样一点一滴都会在未来给自己带来「新殃」,也就是灾祸与修行的障碍。

「为何吃素?」今天就以此为主题来和大家研讨。以下分四点来讲。

  • 一、长养慈悲心;
  • 二、实践菩萨道;
  • 三、不吃众生肉、不吃父母肉;
  • 四、不结众生冤。

第一点,长养慈悲心

学佛就是要学习培养慈悲心,因为佛就是慈悲,展现为无我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清净的慈悲。可以说清净、无我、平等的慈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因此,不仅学佛人,凡是有心追求真理,证悟真如实相的人,都必须要心存慈悲,而且实践慈悲,在实践慈悲的各种行事中,就属「吃素」比较方便、容易,且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慈悲存之于心,是一种慈悲的爱心,但是如果没有实践出来也是空的、不实在的。菩萨所行之六度波罗蜜,第一就是布施,再来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要布施也必须要有条件,譬如我们有钱想要布施,但是对方若没有这个需要,我们就不能以钱布施。或者对方贫困或受灾难,需要金钱的援助、物质的援助或精神上的安慰,可是我们没有钱,也缺乏物质,又不知怎么来安慰人,那也不能达到布施的目的。可是只要吃素,就具备了慈悲心的布施,布施什么?布施动物的生命。想想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进食,如果一天三餐所吃的都是素食的话,这当中就含有慈悲、护生、不造罪殃的内涵。所以也可说:修行从每一个人的三餐开始。

我们只要吃一餐素食,就等同是放生一次。本来它是将要被杀的,但因为我们不吃,它得以不被杀而活命。所以吃素一餐等于放生一次,慈悲一次;天天吃素,则天天放生,等同天天都在对众生慈悲。

吃素就是放生,那素菜厅岂不就是放生场?所以素菜厅不管有赚钱、没赚钱,功德都很大。

吃素困难吗?其实那是习惯的问题,是一种感官的感觉,只是一个念头转变而已。大家可以先尝试吃素一个星期,等一个星期过后,再闻到鱼肉的味道、闻到五辛的味道,就会觉得奇臭难闻,当然就食不下咽了。

印光大师时代,有一位从官场退休的居士,他很有学问,也很果断。他学佛之后,就发心吃素,全家人也都陪着他吃素。但自从全家吃素之后,八十一岁的老母亲在饭桌上就只吃米饭,素菜一点也不吃,做儿子的看了心中难过,因此就写信请教印光大师,要如何解决这个困扰。印光大师回信告诉他,母子是连心的,佛菩萨是有感应的,你就虔诚念佛,祈求佛消除你母亲的业障,业障消了,自然就会吃素了。这位居士就照着做,天天念佛,并在佛前祈求,大概经过一个月左右,他的母亲就开始欢喜吃素了。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讲,想吃肉也是一种业障,有了智慧就能够破除黑暗的业障;从另一角度来讲,吃素不想吃肉的人,他的背后是有善根慧性的。

不过,如果身为家庭主妇,家里的公婆、丈夫暂时还不愿意吃素的话,也不要强硬要求,以免造成家庭的不和谐,给自己带来修行上的障碍。在此情境下,还是要先「以和为贵」,自己虔诚念佛,求佛放光普照家人,消除家人的业障,业障消了,家人自然就愿意吃素了。

吃素是慈悲心的表现,可是有的人虽然吃素,但还是性情古怪、脾气暴躁、反应有时很激烈,常常与人对立;对动物爱护慈悲,不忍吃它的肉,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可是却动不动对身旁的人发脾气,给别人带来苦恼,这是美中不足的。

我们都是凡夫,阿赖耶识田中有根本的贪、瞋、痴、慢、疑烦恼种子,展开来则有所谓一〇八种烦恼,乃至无量无边的烦恼种子,因此随时有可能看到不顺心、不顺眼的事,不能理性克制,便以语言、态度来冲撞他人,与他人产生了对立,没有发觉到自己已经起了情绪、无明,还认为自己是理直气壮。如果这样的话,算是一个学佛修行慈悲吃素的好人吗?

在团体当中,有些人能力比较强,做了很多护持团体的工作,但是性子急、脾气大,看到不顺眼的事,容易发火骂人。那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呢?修行可以严谨,待人不必严苛;要求可以严格,态度不必严厉。要以和缓、宽容的心情,尽量保持「和为贵、忍为高」的原则。与人相处不可以用对立的态度,或者以不和善的语言来训责他人,否则一定会造成彼此隔阂。在团体当中做事,面对大众,这种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意思是说,修行必须要克服无量无边的烦恼,不让它起现行,这一念的关照、克服的心好像一个人,而我们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烦恼种子即是万人──不过,无量无边的烦恼种子岂止是万人?也就是说,修行好像一个人跟百千万个人打战一样。一人跟一人战都不一定能胜利了,何况是一人与千人、万人战?的确如此。所以以圣道门来讲,如果道心不够坚定、守戒不够严格、缺乏定力的话,一定会被环境所转,也一定会被自己的情绪、烦恼种子拉着走。

因为了解自力修行的困难,知道解脱轮回之重要,因此我们选择净土法门,以念佛为修行方法,以极乐为往生目标;在生活当中,首先就是吃素,然后依照宗风俗谛的内容处世为人。

这是第一点,长养慈悲心。

第二点,实践菩萨道

菩萨道的定义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的实践就是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不杀生而护生,这是菩萨道的开端,进一步如果能够损己以利人利物,那就是在实践菩萨道了。修行人的观念跟做法与世俗人是截然不同的,世俗人多是自我本位,自私自利,因此有一句话说:「人不自私,天诛地灭」。我们现在既已进入修行的门槛了,就要将世俗的观念倒转过来──发心愿意损自己而利别人。

当然,我们是凡夫,也不能过于勉强、自苦自恼,我们不必高攀菩萨,去学菩萨的行谊,否则恐怕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过也不能不了解这个道理,不能不向往那样的境界。应该要知道、了解之后,然后随缘随分去实践。就像宗风所讲的:「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观无量寿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这一句话是净土法门很关键性的经文。

《华严经》说:

  诸佛以大悲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大悲就是大慈悲,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可见佛心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大慈悲,大慈大悲就是佛的本体。众生都有佛性,所以众生也都有大慈大悲的心性,只是被烦恼、习气所盖住,因此需要修学,就如禅宗神秀大师所讲的:「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华严经》又说: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华果。

以一棵树的成长存续来说,根最重要,如没有根来吸收养分的话,枝干树叶就生长的不好,也不能开花结果。经文中的根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众生,树上的花果就是佛菩萨。也就是说,想要有好的花果,想要成就佛菩萨,就先要把根保护好,也就是要先以「大悲水」来利益众生。这里讲的众生是人、动物以及冥界,通通包含。只是我们现在是讲吃素这个主题,所以主要是针对动物的慈悲。

第三点,不吃父母肉

有人或许会想:吃肉是吃动物肉,又不是吃人肉,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其实吃肉就是人吃人,也就是在吃父母、六亲的肉。为什么?佛在《梵网经》就说: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也就是说,举眼、放眼所看,天下所有男人都曾经是我们的父亲,所有的女人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因为我们生生世世投胎转世,出生一世为人,就有一对父母,百世为人就有百对父母;如果是转生一恒河沙数,就有一恒河沙数的父母;百千万个恒河沙数投生,就有百千万个恒河沙数的父母。我们从旷劫轮回到现在,父母就像百千恒河沙数那么多。

所以当人的时候,固然有人的父母,当动物的时候,也自然会有动物的父母,这样加起来就是佛陀所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佛陀在《心地观经》也说:

  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
  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又以一首偈语说:

  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或为父母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

这些经文都是真理,我们必须薰习、接纳,成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这样吃素就会觉得是非常应该、非常必要的。对所有的人也就会以一种爱护、珍惜的心来对待他们。

儒家〈大同篇〉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些理念跟佛陀的观念很接近。

不只是我们的父母才是我们的父母,对别人的父母也要看成是我们的父母来孝敬他;不只是我们的儿女才是我们的儿女,对别人的儿女也要看成是自己的儿女来爱护他。

孟子也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父母、长辈」的意思。我孝敬自己的父母,也推广这样的孝心去孝敬别人的父母,把别人的父母也视同自己的父母来孝敬。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慈爱」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晚辈」的意思。我爱护自己的孩子,也推广这样的爱心去爱护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也视同自己的孩子来爱护。

「及」是「推己及人」的意思,这就是「忠恕之道」。我们盼望好事,想到别人也同样盼望好事,所以也让别人能够拥有好的事情、好的未来。我们不希望坏事,想到别人也是同样的心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就不会以负面的心思言行来回应对方,这就是同理心,就是菩萨道。

有情之物没有不想追求快乐,没有不想离开痛苦的。天下最尊贵的就是生命,世间最悲惨的就是杀生,现在它的生命要被杀了,它痛苦不痛苦?一定很痛苦、很怨恨。有一首诗就说: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这一首诗字面看很平常,但是细细体会,真的令人触目惊心。

千百年来一般人所吃的三餐,小小的一碗肉羹,背后冤深似海,含藏着很深重的怨恨跟不平,犹如大海那么深;世界上不断地有战争、灾难、瘟疫、暴戾之气,都是从吃肉而来的。要了解其中的道理──「但听屠门夜半声」,半夜的时候到屠宰场去听听里面的声音,就能够了解了。

鸡被杀的哭声、鸭被杀的哭声、猪被杀的哭声、牛羊被杀的哭声,那种凄惨的哭声,一声一声的挣扎哀嚎,含藏着多深的痛苦、不平、不满、怨恨,这种甚深的仇恨充塞在虚空中,生生世世一直流转,等待机缘报复。因此这个末法时代,佛陀说是「劫浊」。所谓「劫浊」就是有种种的灾难,显现出来的就是暴戾之气,会引起战争、斗乱。

如果人人能够吃素的话,这些冤孽就会平息,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就会给社会带来和谐,给世界带来和平,给国家带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既了解每一个人每一天三餐吃素,意义是那么的重大,关系是这么的切要,我们就应立即开始每天三餐都来吃素。

有一首偈说:

  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牛羊为上座,六亲锅内煮。

这首偈是寒山大师说的典故。有一户人家正在办喜事,大师有宿命通,正巧从门前经过,他一看,哎呀!这一家所谓的「喜事」真的是悲哀、痛苦、愚痴的丧事啊!为什么呢?「孙子娶祖母」,这道理不难了解。往往阿嬷(祖母)对孙子都非常疼爱甚至执着,可是她已经老迈,无法看到孙子的成长,去世之后,只因对孙子的执着爱恋之心放不下,导致她出生为人有缘来遇到她的孙子时,因为对孙子很关心,因此就跟他结婚了。

「牛羊为上座,六亲锅内煮」,席上所坐的这些亲戚、朋友、贵宾,上辈子是牛、羊、鸡、鸭来投胎转世的;锅内所煮的山珍海味,却是前辈子我们的父母、丈夫、妻子、儿女六亲投胎转世,要来还他们业障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如果吃肉就是害了对方的生命,将来必定一报还一报,互讨互还。

我们是凡夫只有肉眼,没有天眼通,投胎隔世,前辈子的事也都忘记了,前辈子的亲人即使这辈子相遇也不认识了。这都必须因为学佛,经过佛陀、善知识的教导才能了解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

这么一想,确实感到众生真是愚痴,六道真是苦海,我们都常不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出不同的戏码,现在扮结婚的戏,下辈子扮着被人杀、被人吃的戏。这辈子互相恩爱,下辈子互相怨恨,下下辈子互相报复⋯⋯如此的循环不止、反复轮回,不断上演着这种没有好下场、悲苦的戏剧,这个戏台,我们也该歇息下台了。

我们将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比较看看:娑婆世界冤怨相报,你杀我、我杀你,我吃你、你吃我;而极乐世界是慈悲、智慧、清净、自在、安乐,无量光、无量寿,那我们要选择哪里?当然要选择极乐世界。

第四点,不结众生怨

「不结众生怨」跟前面「不吃父母肉」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

佛陀在《楞严经》就说: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

又说: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也就是说,这辈子当人,如果吃羊肉,下辈子就投胎作羊来给人吃,还这个债;如果吃猪肉、鸡肉、鸭肉,也是同样的因缘,必须还这个债,不可能躲得过。

这是以人跟动物的转换来讲的,但是往往因为人所造的恶业很多,通常下辈子都是先到地狱。地狱的痛苦果报当然比畜生道更严重,时间也非常漫长,果报受尽再转世为人不晓得要多久了,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修行人如果能够思地狱之苦,就能够常思极乐之乐,也就能够发愿生极乐之心。

有一首偈子说:

  持斋一日,天下杀生无我分;
  债有谁知,披毛戴角古今还。

「一日持斋,天下杀生无我分」,今天一天持斋吃素,这一天天下所有杀生的事都跟我没有任何关系,就好像不在杀生的现场,就跟那个杀业没有关系了。

「债有谁知」,讨债还债从哪里知道?有谁能够知道呢?

「披毛戴角古今还」,戴角的都是禽兽、动物,它之所以会生为动物就是来还债的。因为它过去世有吃过这样的动物,所以这一世就生为这样的动物来偿还。

任何宗教都讲爱心,佛教讲慈悲心,慈悲心的实践就是从吃素开始。

耶教不认为吃素就是爱,因为他们的爱是只限于人类,对人是平等的爱,可是对动物不是,认为动物是上帝所创造,要给人管理、给人吃的。而且上帝也有规定,以羊来祭拜他,同时也约定他的百姓,肉可以吃,血不能吃。这样的主张或许有他们背后的含义,但是他们的爱只局限于人类,显现出来的自然是不圆满,也不合乎逻辑的。

上一堂课「说爱」的主题讲到「博爱──耶教的爱」,讲到《旧约‧利末记》上帝规定他的子民「不可报仇、不可埋怨,要爱人如己」之外,也引用《新约‧马可福音》第十二章:「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

这段话可说是耶教的总纲,他们的教理可说是从这个总纲领所开展出来的。

这里讲到两件事:

  • 第一件,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他们的上帝。这是最大的戒律。
  • 第二件,要爱人如己。

这里讲到「爱」,「爱上帝」还有「爱人」,往上要爱上帝,往下要爱所有的人,而且说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几乎是把全身心性命都抛出来去爱上帝。这部分讲得很好,与我们的净土法门有相当一致的契应。就净土信仰来说,我们要以怎样的心归命弥陀呢?借用他们的用语,也是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尽自身所有来归命弥陀,这样的归命才是真正的归命。

「归命」,把我们的命,归顺、归投于阿弥陀佛,岂不是等同这里所讲的「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弥陀、顺弥陀、接受弥陀。阿弥陀佛的愿就是要救度所有的众生,把所有的众生看成他自己,所以说「于诸众生,视若自己」,那岂不是同时提示我们: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爱弥陀、顺弥陀、恭敬弥陀之后,就要以佛心为己心,去爱众生、恭敬众生,不仅不带给众生苦恼,反而要给众生带来安乐。

所以宗风俗谛第一条就说:「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对弥陀恭敬信顺」,这包含着无穷的爱在里面,恭敬他、信受他、顺从他、不违揹他、保护他、爱护他。因为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可以说弥陀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有阿弥陀佛才有我们,没有阿弥陀佛就没有我们,只要有阿弥陀佛,也就有我们了。所以俗谛第一条首先就是对弥陀要恭敬、要信顺,要绝对性地归命。

「对他人恩慈体贴」,「恩慈」就是对一般人给予布施,给他带来好处。但这还不算恩,要能够给对我们不好的人、要杀害我们的人,带来好处与利益,这才是恩惠中的恩惠。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先尽量掏空自己。

「对自己谦卑柔和」,把别人看成在我们上面,我们是在他们下面,我们是来服事他、做的他佣人,所以要尽量让他满愿,不让他不平、不满、生气,要这样的谦卑。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实践慈悲,并且信佛、念佛,得生极乐,南无阿弥陀佛!

(2016年2月12日大年初五,讲于弘愿念佛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