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随俗先向大家拜年,祝大家新年快乐,念佛欢喜!法喜充满,光寿无量,万事吉祥。
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这是我们学佛念佛的人应有的观念,一天的生活如果能够从念佛开始的话,这一天肯定是出入平安,逢凶化吉,万事吉祥的。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天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第一天,我们首先要做的也是从念佛开始,希望这一年,乃至年年,大家都能够身体健康,家庭美满,眷属和乐,事业发达,使这个社会能够和谐,国运能够昌隆,世界能够和平。
去年底「弥陀诞」曾跟大家分享了「说爱」这个主题,当时只就讲义谈了三分之一,今天我们仍接续这个主题。
上一次约略引用佛教的几条经文稍微阐释佛教的「爱」──「慈悲,佛教之爱」,今天所要讲述的是「博爱──耶教之爱」。《旧约‧利未记》第十九章第十八节:
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
「不可报仇,不可埋怨,爱人如己
」,这三句是对「爱」的说明,很直接很彻底。这是基督教耶和华对他子民的一种约束,甚至是一种律法,凡是他的子民就必须遵守,不可违犯;遵守者会被赞美而上生天堂,违犯者就会被诅咒、审判而堕入地狱,这是他们神的规定。
第一句:「不可报仇
」。爱,是所有宗教的通性,每一个宗教都会讲到爱。「不可报仇」这不但是修身养性,也是个人修行乃至要解脱轮回,或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菩萨们在成佛道上都要遵守的。所谓「报仇」就是别人骂我们、侮辱我们、欠了我们、害了我们、杀了我们,我们就以牙还牙去讨债,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个叫做报仇。「不可报仇」也通于佛教,在《佛遗教经》中就有特别提到。
《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此三部称为「佛教三经」,这佛教三经不管是修习圣道门或净土门的学佛者最好都要涉猎,甚至详细的阅览思维。《佛遗教经》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即将涅槃时最后对出家人的交待与叮咛。
在经中佛陀开示说:「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
」佛陀说:「比丘们,假设有人拿刀来杀你,把你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的割下来,你也要摄心,不要动念,不要起瞋恨的心。」这个难度非常高,可是要解脱轮回,要成就佛道,就必须断除贪、瞋、痴,而最基本的考验就是我们对身体的执着贪爱,如果身体被人一片一片的切割也能不起瞋恨心的话,那成就佛道就有望了。
就通途法门来讲一定必须这样,因为通途法门是以自力的功夫断除贪、瞋、痴,以自力的功德来圆满佛果。不过,我们自问:「我们做得到吗?」根本做不到,那怎么办呢?身为五浊恶世凡夫的我们是这样的无能为力,实在太惭愧了。幸好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晓得我们做不到,同时悲愍我们的生死轮回永无休止之期,所以预先为我们发愿修行,完成极乐世界,完成六字名号的无量功德来消我们的业障,使我们有功德离开三界,往生净土而成佛。
这些法语也可以说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不是能以自己的力量来断除贪、瞋、痴的圣贤根机,而是一个下劣的凡夫,是一个罪恶的生死凡夫,唯有低头、伏身的来接受弥陀的救度。
佛陀又说:「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所以,同时也要保护好嘴巴,不可与对方对立口出恶言,否则彼此的冤结就会更深而难以化解;如果能忍受对方对我们的切肤割肉,而心不怨恨,口不出恶言,这样我们过去的罪业就可以当下消除了,和对方宿世所结的冤结就化解了。
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今天对方之所以会加害我们,甚至拿刀来杀我们,必然是因为过去世我们曾经害过他、杀过他,甚至欠过他的命债,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宿命通,所以都忘记了。
「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如果我们放纵这个瞋恚的心而忿恨发怒,就会妨碍修行,而且失去了功德利益;反之,他人对不起我们,骂我们,害我们,甚至杀害我们,若我们能够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平心静气的甘于接受,这样就会有很大的利益。什么利益呢?一方面消除了我们的业障,一方面开启了我们成佛的大道。
佛陀又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六度波罗蜜是佛菩萨必须要实践的路径,六度的内容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陀以六度当中的「忍辱度」来作比较,说忍辱比持戒及任何苦行的功德还要大。是的,如果不能忍的话,所有的戒都会被破坏,所有苦行也全功尽去,所以忍是非常的重要,忍贪、忍瞋、忍六根对六尘之际能不起心动念,是相当难能可贵,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佛陀又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能够凡事忍耐,才是一个有力的大人,不然就是无力的小人。很惭愧,我们都是无力的小人。寺院最主要的殿堂称为「大雄宝殿」,大力就是大雄,大雄就是指佛,所以如果不能忍的话,那是无法成佛的。《金刚经》说:「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要达到一切法无我的境界,来源在于能「忍」,可知忍很重要啊!
佛陀又说:「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意思就是说,如果对于别人的恶骂、毁谤、指控,我们不能如饮甘露般地欢喜接受,就表示还没有进入修行的门槛,还在门外,也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有的信众会因好奇心去接受密教的灌顶,其实最根本的灌顶是我们自己──灌如饮甘露的顶,也就是培养「忍辱」,培养「耐性」,不管大事、小事都能够耐得住性子,当下不起情绪,不浮躁,这就是在灌顶,时时能够这样,就是时时灌顶。
佛陀又说:「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为什么呢?因为瞋恚能使我们以前所有累积的善事功德当下破坏殆尽,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心之火,能烧功德之林」「一把无名火,烧毁功德林」。譬如说,与好朋友累积了几十年的感情,可能因为一时的耐不住性子而跟对方起了冲突对立,之后就反目成仇,几十年的友谊当下就破坏了。而且「坏好名闻」,没有忍耐的气度,会被人批评为暴躁、瞋心重,当然就不会有好的名声,今生后世别人都不喜欢跟我们相处。经中也说:「多瞋恚者,死当堕泥犁。后虽复人身,面貌丑恶,人所憎恶。」有句话说:「一怒生起,地狱门开。你想去地狱,你就发脾气;不想去地狱,必须不生气。」瞋恚害处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佛陀又说:「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佛陀说瞋心比猛火还要可怕,将来果报在地狱,受地狱之火的燃烧,所以要非常谨慎,时刻防备这一念的瞋心,不要有瞋心的念头,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劫功德贼,无过瞋恚」,掠夺功德财的盗贼,莫过于瞋恚。也就是说,生气、发脾气、起瞋恨心是最容易消磨掉功德的。所以,忍才能增进功德,不能忍那就会消失功德。经中也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学菩萨道,忍辱护瞋心。」
「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
」。在行为上不可以报仇,在心中也不可以埋怨对方。怨是怨恨,有大小深浅,埋在心中而成为种子,若怨恨很重,来世会堕地狱。
「却要爱人如己
」。「爱人如己」这四个字非常好。一般人会觉得这是违背常理、违揹人性的,其实它背后有很深的道理,这个后面会谈到。
在佛陀的教诫中有一部《梵网经》,内容主要是规范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修行者。《梵网经》菩萨戒条有所谓「十重四十八轻」,十条重戒中,第七条有一段话说:「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也就是说修行人要代替所有的众生──不管是人类的众生或者是动物的众生,要代替他们「受加毁辱」,如果有人在批评他们,指责他们,甚至毁谤他们,我们就要代他们承担下来。「恶事向自己」,不好的事情,失败的、痛苦的、不吉利的都由自己来接受承担;「好事与他人」,把成功的、利益的、美好的都给别人。行菩萨道的修行人就要这样,如果不是这样,表示修行还是在门外。
所以我们应该常常防护自己的瞋恨之心,不要别人稍微瞪个眼睛,说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心里就不舒服,甚至以牙还牙,你一句我一句的,如果这样的话,都不是修行人。这个虽然也不容易,但比起被人拿刀将肉一片一片割下来,就容易多了。别人谩骂,我们就平心的接受,就如佛陀说的,他人无根的毁谤如向天空吐痰一样,最后还是会掉到他自己的身上。可是我们如果跟他一来一往,与他对骂的话,那这口痰就要掉到我们身上了。也好像别人送礼物给你,你接收了,那个就是你的;一个不好的礼物,一个毁谤痛苦的礼物,我们只要不接收,就不受妨碍了。
在《志工背诵法语》中有一则说:「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稳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
」这段文出自《优婆塞戒经》,是佛陀对我们的约束,要我们非得如此做不可,否则就已离开菩萨道,离开佛法,就不是修行人了。这一段经文说,我们要能够当别人的佣人、奴仆,为别人做事、服事,受别人的使唤,所谓「欲为法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基督教也说:「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所以服事别人,为别人做事,发心作志工,不讨报酬,是一心只为对方的安稳快乐,不顾自己苦不苦,所谓「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阿弥陀佛更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阿弥陀佛不只服事我们,而且挑起我们生死轮回的罪业重担,这个都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接下来解释「爱人如己
」。「爱人如己」这四个字表达得非常好,但我们总是做不到,虽然如此,还是要学,做一分是一分。
「人」是指自己以外的他人,包括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兄弟姐妹、六亲眷属,以及没有血缘关系的,如要好的朋友,乃至非亲非故的陌生人,甚至是仇人、冤家债主──对待他们、爱他们要如同爱我们自己一样。
天下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母亲的爱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孩子牺牲性命;可是对象如果不是自己的小孩就不太可能为他牺牲了。但是学佛的人到达佛的境界的时候他就能够爱人如己,甚至爱他人甚过自己,就像慈爱的母亲保护她的婴儿一样。
上次解释「不请之友
」时,就有引用经文说:「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样的慈悲之心是佛菩萨之存心,把众生──不只是人类,动物也一样,甚至三恶道众生都看成自己,保护他、爱他、救度他,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也愿意去做。
类似「不可报仇,不可埋怨,爱人如己
」这样的文句,在基督教里面也不少,如《圣经·新约》说:「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太阳平等无私,它既照耀好人善人,也照耀了坏人,温暖的阳光照耀了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雨水也是一样,平等没有分别的、不管善恶贤愚都平等的降给他们。
又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也要善待他们;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前面是用阳光和雨水比喻平等的布施,这一段是说对你好的人你要善待他,对你不好的仇敌也要善待他,几乎把仇人也当成亲人来看待了,这等于是恩亲平等观。
又说:「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逼迫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一般人若是被欺负了,大多是以牙还牙,他诅咒我,我就也诅咒他,一报还一报,你来我往,可是这里却说要为他祝福。他对我不好,谩骂我、诅咒我,我们反而要祝福他出入平安,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凡事吉祥如意。别人对我们不好,往往是前生或今世我们得罪过他,我们一方面平心顺受,一方面向他忏悔,为他祝福回向,便可化敌为友,化怨为亲。
又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这个就是谦卑自己,随顺他人,不跟对方对立反抗。这段话讲得很好,能这样就可消自己的业障,增自己的福报,也可以给自己增长慈悲。
又说:「有人想要控告你,并要拿走你的里衣,你就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这个等于是尽量牺牲奉献,肯吃亏不计较,这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会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没有公义,没有正义,如果这样下去的话这个社会会乱。可是如果人人都有这个观念的话,就会彼此忍让,能为彼此付出,反而社会将是和谐的,世界将是和平的。
又说:「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若有人来借东西,甚至要借钱,不可以推辞,都要答应;即使不能满他的愿,也要有替代物,总不让他空手而回,因为或许对方正有急需。六度波罗蜜第一就是「布施」,这也是布施。
又说::「有两件衣裳的,就分给那没有的,有食物的也当这样行。
」有两件衣服,自己穿一件,把另一件送给别人;有多余的粮食,把多余的粮食也送给没有饭吃的人,多余物资也一样。甚至我们的存折里面有多余的余款也要布施出去,这些是修行的项目,实践慈悲与无我。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谈不上修行,因为这些内容都是要成就佛道非具备不可的。
又说:「你若愿意做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
」超越凡夫,具足圆满爱心的叫做完全人,如果想要做一个完全的人,就要变卖我们的所有来给穷困的人。这段话是很有道理的,想想看,如果我们拥有很多东西,可是别人很穷、很困苦,他们很需要这些东西,若我们不去帮忙他,一则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再则也缺乏爱心,离完全人太远。
又说:「施舍钱财,赒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
」施舍钱财,赒济贫穷,这是佛性中的内容。佛性是永远的,不会退失、不会减少、不会散去也不会被夺走的。儒家也说:「博施济众,必也圣乎!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又说:「施舍的时候,不要让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布施的时候,要做无相的布施,不要让人家知道,这个叫阴德。当然有时候要看情况,如果让人家知道能够带动其他人也来行布施的话,那就值得,可以大大提倡;可是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那就不可以。
又说:「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
」,修行人就是一个内心知足的人,所谓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我们一生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医疗,这样就够了,如果还另有很多的嗜好,或者很不满足的话,即使身在天堂也觉得贫穷不会快乐。所以幸福指数是来自于内心的知足与内心的平静、平和。
又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这个说得很有道理。在世上所累积的财产,所谓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一毛都带不走,所以应该累积在哪里呢?累积在极乐世界、在佛性上,这样的功德才是真实的功德,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它的利益是十倍百倍以上。这里说「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念佛人的财宝在哪里呢?在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心心念念都「思归极乐」。
一个人如果看重现世,只为这一世在累积钱财物资、累积名利权位,他的心既然在这个世间,当然就会被这世间绑住,死的时候就会依依不舍,就会执着,一旦执着这里就不能离开轮回,就随业流转受阎罗王的审判刑罚了,实在是可悲可怜!
又说:「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
」借钱给别人,不要求利息,也不要求对方偿还。意思是,金钱或物品借出去,就等同是把东西送给对方,这样的人福报就大了。所以送给人家财物不是亏反而是益。
又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量器,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这其实就是佛教常说的因果报应。
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我们怎样待人,人也会怎样待我,反作用力是自然之道。所以我们为别人付出多少,不会是白白的付出,将来都会十倍百倍的回馈给我们。当然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有你我的对待,就像《金刚经》所讲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掏空自己来为众生,这样才能够成佛。
又说:「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这是耶教的说法。
耶教的根本核心就是说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人类,上帝也主导人类,能够饶恕别人,上帝就饶恕他,不饶恕别人,上帝也不饶恕他。饶恕别人的上帝赞美,将来会到上帝的旁边;不饶恕别人的上帝就诅咒,将来就会受审判。
以佛教来讲,没有审不审判的问题,而是说这是自然的因果道理。我们饶恕别人,因果就会饶恕我们,阎罗王就会饶恕我们;我们不饶恕别人,因果就不饶恕我们,阎罗王也不饶恕我们。所以并不是说我们不饶恕别人,阿弥陀佛就不饶恕我们,不是这样的。阿弥陀佛永远饶恕我们,反而是我们不饶恕别人,阿弥陀佛更悲愍我们,更要保护我们,好让我们能体会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爱心,进而使我们不计较,使我们也能去饶恕别人,不与别人计较。有爱就会饶恕别人,爱人从饶恕别人开始。
以上是就耶教的有关「爱」的内容所做的引述说明。
「爱人如己」的「爱」有两种:一种是人性之爱,一种是佛性之爱。
人性之爱:此爱有我,从外而生,有条件,无常性,会变化,会生憎,会忧患,会恐惧,会痛苦。
人性的爱有我执在里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且这个爱是由外面产生的,因此它是有条件的,它是无常的,会变化的,条件一旦改变,爱就会变化。再者,这样的爱往往是跟憎恨连在一起的,爱不到或者爱变质了,就产生怨怼、憎恨。因此这种爱是会带来忧患跟恐惧的,最后也可能导致痛苦。这是指人性的爱。
佛性之爱:此爱无我,从内而生,无条件,恒久性,不变化,不生憎,不忧患,不恐惧,不痛苦。
佛性的爱没有我执,是从内心而生的,是本心本性所自然具足的,不需条件,不分对象;而且这个爱是永久的、不会变化的,这个爱是纯粹的,不会产生不平、不满、怨恨。因此它不会生瞋,没有忧患,没有恐惧,也无痛苦。
人性的爱是「从外而生」,佛性的爱是「从内而生」,这「从外而生、从内而生」是什么意思呢?譬如一个男人会喜欢这个女人,是因为这个女人年轻貌美,觉得很投缘,引起喜欢,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会爱吗?这个男人英俊有才华,甚至才华横溢,所以会令人羡慕而去爱他,如果这男人并不是这样,那还会爱他吗?以及前面所说的,慈爱的母亲可以为婴儿牺牲性命,因为这个婴儿是她的孩子,如果是别人的婴儿,她就做不到了。这个就是「从外而生」。
可是佛性的爱,是将任何人都看成是自己的婴儿,佛性的本质就是爱,因此不会变化,是永恒的。佛性就是爱,是对所有众生的怜悯,化为行动就是给所有众生恩惠,也就是让对方离苦得乐。
真正的爱是由内而生,是没有条件的,这一种爱是纯净没有污染的,可是如果没有施之以行动的话,那样的爱也不是真正的爱。
佛性的爱是不论对象,不讲条件,不分冤亲,冤亲平等;自他不二,自他一体,人我一如,视人如己,爱人如己,爱人胜己。亲人,爱;非亲非故,也爱。对我好,爱;对我不好,也爱。可爱,爱;不可爱,也爱。善人,爱;恶人,也爱。爱仇人,爱敌人,爱所有人类,爱所有众生,这才是真正的爱。
佛陀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多生的父母,也是未来的诸佛,所以要「普度众生,常无休息,无有疲厌」。
有关爱──慈悲的实践,有一件事是很容易做得到的,就是「吃素」。如果今天吃素,今天就实践爱了,天天吃素就天天实践爱了。想想:如果没有吃素的话,不是自己去杀生,就是别人为我们杀生,想一想动物被杀的情况,脖子被割,肚子被剖,肠胃、内脏被掏空,甚至活生生的被放进热汤油锅去煮去炸,那种痛苦真是痛不可言!我们只要被割一个小伤口都会痛得不得了,更何况它们呢?所以讲慈悲、爱心,就应该从餐桌开始,天天吃素就是天天慈悲,人人吃素就是人人慈悲;只要一天吃素,就可以给很多众生得到活命的机会;如果一辈子没有吃素的话,这一辈子直接间接所杀的生命就非常非常的多。所以爱或慈悲,就从吃素念佛开始。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愿大家实践爱心,信佛念佛,同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
于弘愿念佛会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