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观音菩萨得自在,而我们不自在

我们现在来了解观音菩萨的自在威德,等于是了解我们自己以后的自在威德,我们对净土的信仰就会更真实、更有丰富的内涵。

极乐世界是菩萨居住的地方,观音菩萨就是极乐世界的代表,所有人都有观音菩萨这种自在威德。众生有所求的时候,菩萨就能够满众生的心愿,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的。我们想往生,阿弥陀佛就让我们往生;我们想成佛,阿弥陀佛就让我们成佛。

有些人说,我在世间想求一点消灾、求一点平安,佛菩萨怎么就不满足我呢?后面我们来继续来探讨这个问题。

为什么观音菩萨能够满众生的心愿,能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呢?

佛在另外一部经典有说明。《不空三昧大教王经》讲到观音菩萨所修的个人内在境界:

  诸法本清净,当灭诸烦恼。
  常在诸三昧,成佛一切智。
  证如是法已,是名观自在。

观音菩萨内在证得了一种清净的法。我们为什么不自在?因为内心有烦恼、有业障、有贪瞋痴,心里都是堵住的,满身的毛孔也是被堵塞的,所以我们不自在。

观音菩萨不一样。“诸法本清净,当灭诸烦恼”,这个法本来是清净的,但是人的欲望、执着,导致我们不清净。什么东西都想占有,什么东西都想成为我的,人有了“我执”的时候,就不自在了。

观音菩萨有没有“我”?观音菩萨是没有“我”的。《心经》说: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指我们的身体——色、受、想、行、识。观音菩萨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没有“我”;因为没有“我”,他就能够得自在。

我们众生刚刚相反,处处都是“我”字当头,怎么能够自在呢?“我”只有那么大,“我”的能力有限,“我”的福报有限,“我”的善根有限,好,这个“我”就不自在了。

“诸法本清净,当灭诸烦恼。常在诸三昧,成佛一切智。”这就是观音菩萨,他知道诸法本来清净。

诸法本来清净,但是我们不喜欢清净。这个世间自然的空气很好,自然的水很好,有清净的环境,有很好的生存空间,但是人们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反而被欲望左右、被贪瞋痴左右,宁可天天生活在大城市的雾霾中。人过的是一种颠倒的生活,所以叫做“颠倒众生”。

如果回到“诸法本清净”的状态,烦恼自然就没了。没有烦恼,“常在诸三昧”,就在三昧境界——念佛三昧、观佛三昧、楞严三昧、法华三昧。“三昧”是讲相应,佛菩萨跟法相应、跟心性相应、跟圣人的境界相应;众生跟业力相应。

我们读经典叫“如是我闻”,这个“如是”,就是真实的状况。凡夫众生因为贪着、因为烦恼,看到的这个世界不真实,都是虚假的,都是无常生灭变化的。

佛菩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诸法本来清净”,他看到的所有万事万物,所有生命的真相,都回到最真实的状况。就像空气一样,城里的空气是不自然的,不清净的,山里面的空气就是自然的。同样是空气,我们生活在城市里面,佛菩萨就相当于生活在高高的山顶上,所以他是自在的,他跟这个真实的生命状况是相应的,他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常在诸三昧,成佛一切智”,观音菩萨是成就了佛的智慧,所以他既可以现佛身,也可以现菩萨身,也可以现凡夫身,这就是他神通自在的地方。

“证得如是法,故名观自在”,观音菩萨的内在,证到了清净本来之法、证到了佛的一切智慧,所以他称为“观自在菩萨”。

有一位唯识宗的祖师——窥基大师,是玄奘大师的弟子,他就根据这些经典的意思作了解释,来说明“观自在”的意义:

  自利智圆,利他悲满,名观自在。

“自利”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得利。佛门讲“自利利他”,学佛先要自利。

“自利智圆”,智慧圆满了,这个叫自利功德圆满。就我们要证得佛的智慧,这个叫自利圆满。

比如说我们念佛往生之后,见到阿弥陀佛,证得无量光、无量寿,这个时候就是自利圆满的时候。我们现在念一声佛,“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虽然没有往生,也是圆满的——佛功德是圆满的。

观音菩萨自证得圆满境界,自利功德圆满。他是怎么证得的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个,他念佛往生证得的,因为观音菩萨也是念佛往生西方。当然从他个人境界来讲,他是圣人的根机,他也可以“观照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就自在了。普通众生没有这种圣人的根机,自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那就只有念佛往生。能够念佛往生,也可以自利圆满。

因为自利圆满,所以利他悲心也圆满,他有大慈大悲的救度众生之心。我们也有慈悲心,但是我们这个慈悲心只有一点点。

很多时候你满足不了别人的需要,很多时候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虽然也想帮助,但是觉得还是先考虑一下自己吧。就是说你不可能像观音菩萨那样毫无保留地、毫无约束地、毫无局限地去帮助他人。我们的能力有限,智慧有限,包括福德有限,想帮助人,帮助不了人。这就是既没有自利的圆满智慧,也没有利他的大悲心,两者都不圆满,所以不能叫“观自在”。观音菩萨是两者都圆满。

就说明这个“观自在”,它包含了两重意思:

第一个,你内在证悟,解脱,这个要圆满。

第二个,你度化众生,神通自在要圆满,悲心要圆满,不然就不叫“观自在”。

那么我们从这一点来看,其实所有的菩萨,就是大菩萨,所有的诸佛也可以都称为“观自在”,是不是?当然,“观自在”应该说有一点点差异,菩萨应该可以加一个“观”,佛就不需要加“观”字了。佛他已经自在了,他不是“观自在”了,他本来就自在。

佛的境界有一句话讲——“于法自在”,佛对所有的法都是自在的。他度众生的方法自在;他要示现的身分可以自在,他要以何身得度就示现何身;他要在什么地方,什么方式、什么时间去度众生,他是完全自在的,法对他没有任何的约束力。对于我们众生来讲,你就会执着于法,“今天我又听到一个什么法,大法;明天又遇到一个什么大德,传给我一个法……”就你把这个法看得很重要——“于法不自在”。

菩萨他是“于法自在”的,什么法在他那里都是灵活自由的。所以像释迦佛来到人世间,你需要什么,他就可以讲什么;你不需要的时候,他什么都不讲。乃至像禅宗,拈一朵花,迦叶尊者就微笑了,就开悟了。他随便拿一朵花就可以说法,他甚至无言无语,坐在那里也可以说法,他甚至不用想办法去度众生,也可以度众生。我们做不到。这个就叫“自在”,佛是自在的。

节录自《与你为伴的菩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