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各位莲友:
佛七期间本来是不讲经说法的,但是今天略有不同,主要是希望能让大家正确、深入的了解纯正的净土法义,同时让念佛落实在家庭、士农工商以及行住坐卧当中,让念佛与生活融合一体,真正做到「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而不是一定要到道场来才能念佛,也不是庆祝弥陀诞,打佛七才是念佛的时间。
今天要和大家研讨的主题是「佛在何处」。共分七点,皆引经据论来简要说明。
有人会问念佛的人:「某某人啊,你那么深信阿弥陀佛,那么虔诚的念佛,那你有看过阿弥陀佛吗?阿弥陀佛在哪里啊?」
对于他人这样的质问,有的人往往不知如何回答。今天我们就先针对这个题目来探讨。除此之外,我们如果能够了解阿弥陀佛在何处,这样对阿弥陀佛信仰,信受弥陀的救度也会更深切,而且念佛就会很主动、很踊跃。
若说佛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这已超出现在天文学家所能探知了解的范围,这样信得来吗?不容易让人相信;若说在我们面前,那你有看到吗?一辈子念佛也不一定有看到佛,除非有特殊机缘才看得到,但大部分的人还是没看到佛。甚至我们念佛,有时候也会怀疑阿弥陀佛真的听到了吗?我在拜佛,阿弥陀佛真的看到了吗?我在忆佛想佛,阿弥陀佛是否知道我在想他?阿弥陀佛是那么高高在上,而我是这么卑微,怎么能够企盼阿弥陀佛垂怜于我?阿弥陀佛是清净的、崇高的、伟大的,我这样污秽、卑贱的人,阿弥陀佛难道真的会包容我、接纳我、不舍弃我吗?到底佛在何处?与我是亲还是疏?是近还是远?与我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又有人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跑到了西天。」佛到底在哪里?这是许多人不免会困惑的问题之一。
其实,对念佛人来讲,阿弥陀佛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学习圣道法门的人,他们也认为佛就在他的心中,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自性之中就有佛,就有净土。但这只是一种理解,一种观念。
怎么说呢?阿弥陀佛是经过五劫思维而发四十八大愿,并且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才成佛的,成佛之后的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是「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即使我们都有佛性,有一天证悟成佛了,跟阿弥陀佛还是无法比较的。
从平等门来讲,虽说佛佛道同,同破无明,同证真如,可是因地发愿以及修行的内容、范围、时间、各有不同,因此果地摄受众生就不一样,所以有平等门,也有差别门,这是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我们都有佛性,知道有佛性,也能顺口谈空,但我们毕竟都还是十足的凡夫,贪瞋痴丝毫没有断,逢缘遇境还是凡夫的性情、凡夫的脾气。有一首偈语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但这是属于自力难行的圣道门,因为,我们即使了解自心都有灵山塔,但是起心动念却都跟灵山塔背道而驰,烦恼纠缠不清,妄想杂念纷飞难停。
阿弥陀佛在哪里?我分七点来说明。
- 一、佛在西方,经文分明故。
- 二、佛在十方,光寿无量故。
- 三、佛在名号,名体一如故。
- 四、佛在口中,一念即显,不念不显故。
- 五、佛在顶上,念佛之人故。
- 六、佛在身中,惠真实利故。
- 七、佛在心中,生佛一体故。
这七个小标下面各有法语,都很殊胜,几乎把我们这个法门核心的法语都容纳进来了。
一、 佛在西方,经文分明故。
小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大经: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庄严经: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观经: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佛在西方,经文分明故」。:第一点是引用净土三经经文,也就是《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以及《无量寿经》的同本异译《庄严经》。这几段经文都清楚明白的说明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在西方。
《小经》就是《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主动呼唤舍利弗,前后总共呼唤三十六次,显示悲心恳切。经文一开始就指方立相的说出极乐世界的位置方向,以及有一尊阿弥陀佛,现在、未来一再呼唤我们接受他慈悲无条件的救度。释迦牟尼佛这样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简短三句,明确的指出极乐世界的方向位置,这就是「指方」,让我们有归宿的地方,有一个目标可以依靠,而不是模模糊糊的不晓得要归往何处。如果说极乐世界也在西方、也在东方、也在上方、也在下方,那我们就会无所适从,所以释迦牟尼佛单单指出就在西方,那我们就没有第二个选择,而且自始至终、从一而终就是同样这一个选择,这就是指方的目的。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就是立相。佛高高在上,是清净无染的,而我们众生污染卑贱,为了要让我们这样有分别、有执着的众生有一个依靠的对象,所以指出「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来让我们依靠,让我们全身心归命。看到这一句,我们就能归命于弥陀,愿生于极乐。
所以,净土法门是讲「有」的法门──「二有」:有「西方」弥陀净土,有「佛」号阿弥陀。因此我们强调「指方立相」,从「有」入门,从「有」下手。从「有分别的」先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于极乐世界证入平等无分别的自性的真如实相而成佛。
如果不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认为我们自性本身就是佛,本性本心就是净土,心净即国土净,这对我们来讲是做不到的。
「一息不来,便成后世,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虽然众生都有佛性,但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让佛性显现;我们有贪瞋痴无明烦恼,靠自己的力量没办法断除;旷劫以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无穷的轮回当中,我们造了无量无边无限际的罪业没办法偿还。而且所谓「唯心净土」,并不是口上说说就成就了,没那么容易,烦恼没断怎么能够显现净土?没有彻证佛性,真正的净土是显现不出来的。
因此,经典上说「唯佛一人居净土,三贤十圣住果报。」也就是说,声闻、缘觉,乃至小圣菩萨、大圣菩萨,都还在果报当中;也就是说他们还在一步一步的修行,尚在逐逐进阶的过程当中,还没有到达真正的底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有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才堪称真正的呈现净土。
净土宗与其他法门的判教是不一样的,净土法门坚定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所以净土法门的纲格就是「指方立相」,跟禅宗所讲的「念佛一声,漱口三天」,不准参禅者念佛,以免混淆。由此可知,在法门上,两者完全是不一样的。
「今现在说法」:现在是什么时候?是农历十一月十六号,阿弥陀佛现在在说法,而且正觉法音、响流十方,所以在极乐世界等同在十方世界,因为「广长舌相遍布三千大千世界」。
阿弥陀佛说什么法呢?阿弥陀佛说:「众生啊,你们要专一念佛,快快往生我的极乐世界,才能获得究竟永恒的自在安乐。」也就是《庄严经》所讲的: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这也是弥陀的呼唤,如同善导大师「二合白道喻」所说的:「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的弥陀呼唤声。
《大经》也说: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小经》说弥陀净土是「极乐」,《无量寿经》说是「安乐」或「安养」,《观无量寿经》也说「极乐」,《往生论》说「莲花藏世界」,意思内涵都是一样的。
极乐也好、安乐也好,这里所指的「乐」跟凡夫的「乐」是完全不一样的。凡夫的乐是苦乐相对的乐,乐受之后就是苦(坏苦)
。极乐世界的乐离开相对,是绝对之乐。法界中只有佛才有绝对之乐,声闻、缘觉、菩萨都还在进阶当中,到了这个阶位,望向前面的阶位,前面还有殊胜的境界,岂不是心境就有前后上下的不同。到了佛就究竟了,就不生不灭了,所以不生不灭的乐才是真正的乐,是唯一、究竟的乐。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乐,也就是到达「无为」的乐,因此善导大师解释极乐世界就说:「极乐无为涅槃界」。
极乐世界是无为的、涅槃的、不生不灭的,不必经过时间、阶位、造作的。一旦往生到这样的境界,就天生自然、天性自然、自自然然、法尔自然享受这样的乐,所以说「无为涅槃界」。那这样的果报,要什么样的因才能获得呢?
善导大师说:「随缘杂善恐难生」,随缘杂善要往生这样的境界不可能。「故使如来选要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面就清楚、明白的选出要专念弥陀──「教念弥陀专复专」。今天有时间,你就专一念佛,不假其他方便,因为说不定今天就往生极乐世界了;假设寿命延长,有明天,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若七年⋯⋯你就尽一辈子专念弥陀名号,简单、方便、不复杂、不困难,一心、无二心的,专一而不杂乱的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
所以这样的极乐世界、安乐世界、安养世界、莲花藏世界,只要念佛就能够登上,不用假借其他宗派、其他法门的修行方法。当然一个学佛人也好,念佛人也好,不论圣道门、净土门,该尽的人生义务,该实践的人伦道德都要尽本分去做,如同我门宗风俗谛所说的:「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这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本分,与往生、不往生无关,只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言就是「执持名号」。
如果认为往生那样的无为涅槃界,除了专念弥陀名号之外,必须还要有其他的功德回向才可靠,如果抱着这种观念,那就是前面所讲的「随缘杂善」了。
《庄严经》言: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阿弥陀佛其实本来就已经是佛,他无所谓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什么时候发愿,什么时候修行,什么时候成佛,也就是说,他是超越时间性的。这显示他的成佛是无法想像、无法宣说、无法形容、无法讨论的。譬如「自然」,自然要怎么讨论?又譬如「佛性」,佛性我们要怎么述说呢?因为这都超越我们想像。
「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不过这样的一尊佛是因为要酬偿度脱众生的愿,回报度众生的愿,实践圆满众生的愿,因此显现在西方。所以说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度众生,只要机缘到了,该显现在某一个地方,他就显现在某一个地方,现在为了酬愿度生,就「现在西方」。
《观经》也说:
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这是释迦牟尼佛以他的神通,从顶上放出佛光,在一片佛光当中,把十方诸佛的净土都显现出来,让韦提希夫人去看、去明辨、去选择,结果韦提希夫人就说:「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这一些十方国土都是清净而有光明的,但是其中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特别的超胜,所以她说「我今乐(ㄧㄠˋ)
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乐(ㄧㄠˋ)
就是「愿、盼望、希望」。
之后释迦牟尼佛就说:「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一切凡夫他只要修净业,回向往生极乐,也都能够往生极乐。
《观经》讲三个法门:一是「定善」,也就是十三种入定观想的法门;二是「散善」,也就是修持三福。这两个法门任修哪一个法门,修深修浅,修多修少,乃至修其中的一个,只要回向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三是「专称弥陀佛名」,也就是《观无量寿经·流通分》千里来龙在此结穴,画龙点睛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就说:「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个就是持名的法门。前面虽然广泛的谈到定善、散善,这些都是净业,不过这些都是诱引的方便,目的是要引导他们导归极乐,专称佛名。
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是清净无为涅槃的境界,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没办法到达的。那要怎样才能够进入呢?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以方便诱引说:「没关系,你只要回向,我会以神通力接引你进入那样的世界。」其实这当中有一个含意:凡夫是没有清净之业的,清净之业在哪里?在弥陀本身。弥陀本身在哪里?在这句名号。所以只要专持弥陀名号,就能够得生弥陀净土,如是因得如是果,能够这样就跟阿弥陀佛亲,跟阿弥陀佛近,跟阿弥陀佛本愿相应。
在《观经》第九观的地方,善导大师特别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阐释专称弥陀佛名的殊胜,而说: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众」:包含各种法门,不管修任何法门,定善十三观也好,三福九品也好,如果只专修其中一个法门,都算众行之一。「但能回向,皆得往生」:只要回向都能够往生。这也显示,如果不回向就不能往生。
接下来,善导大师转折而说:
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意思是说,虽然修任何法门回向都能够往生,可是阿弥陀佛的光明为什么只照念佛的人,不照修其他法门的人。这是因为专念弥陀名号,跟阿弥陀佛就有直接的关系,就与弥陀本愿相应,而弥陀名号又是光明名号,所以念佛人就在他的光明之中。修其他法门的人,他不专念弥陀名号,当然跟阿弥陀佛就没有关系,就不能蒙受弥陀光明的遍照、普照。
一般讲净业是指「净业三福」──世福、戒福、行福。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戒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但不是往生的正因,真正往生极乐世界的净业只有「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观经》层层方便,导引修其他法门的人归入专称弥陀,使得与阿弥陀佛亲,与阿弥陀佛近,获得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增上缘。
因此《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的地方,释迦牟尼佛特别呼唤弥勒菩萨,告诉他说:「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在这个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的不退菩萨往生极乐世界,每一位菩萨都供养了无量诸佛,他的位阶跟你弥勒菩萨是一样的等觉菩萨,一生补处的菩萨,这样的菩萨也都求生极乐世界,何况其他的菩萨呢!
接着就说:「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修小行的菩萨以及小功德的菩萨往生极乐世界也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
就等觉菩萨的往生,我们所晓得的,第一位是观世音菩萨,第二位是大势至菩萨。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的两位左右胁侍,文殊、普贤也是等觉菩萨,他们也率先发愿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是就《净土三经》的结经(结论之经)
──《阿弥陀经》来说,《阿弥陀经》是专讲执持名号,不讲其他,释迦牟尼佛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经文就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咛强调,只怕我们不愿生。因为令十方众生往生净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所谓「本怀」就是出世的目的。佛出世的目的就是我们众生学佛的目的,也就是往生极乐。佛出世的目的、众生学佛的目的都跟阿弥陀佛成佛的目的是相应的。阿弥陀佛成佛的目的为何?在于广度十方众生,在于呼唤十方众生往生他的极乐世界,在于盼望十方众生不要杂修杂行,要专修弥陀佛名,获得百分之百的往生。
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说其他法门不好,而是就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业,以及确定百分之百能够往生的立场来讲的。至于持五戒、行十善,那是佛弟子的本分,每个人都应随缘、随分、随力去做的,不应该否定排斥,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是基本的佛教教理,这点大家要有正确的了解。
这几段经文之显示,目的就是要我们众生有一个方向,有一个归依处,让我们今生今世彻彻底底的愿生弥陀净土,所谓「垂形立名」。也就是说显示阿弥陀佛这一尊佛,而且建立阿弥陀佛这个名号,让我们能够称名,能够忆念,能够忆佛、念佛。
第二,阿弥陀佛在哪里啊?佛在十方,光寿无量故。
二、 佛在十方,光寿无量故。
咦!这就矛盾了,阿弥陀佛如果在西方,他就不可能在东方,何况是在十方呢? 其实佛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在佛来讲,他没有时间、空间的局限,时间、空间是众生的妄想、业力所呈现的。外界有日出日落,有白天黑夜,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循环,我们的内心也时刻刹那的起心动念,身则是有生老病死的循环,因此就有时间的感觉,也有空间的感觉。
可是对于超凡入圣者,尤其是对佛而言,他是没有时空局限的。没有时空不是很奇怪吗?不奇怪,对我们众生来讲奇怪,对圣者来讲是本来如是。时间、空间对他们来讲都是一体的、永恒的,没有三世,没有东西南北四维,东西南北四维上下都在他的心中。当然,这都是有经典依据的。
大经:开廓广大,超胜独妙。恢廓旷荡,不可限极。
往生论: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小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法身无形无声,超越时空,不生灭,不变异。
阿弥陀佛,佛心常念,佛身遍临,佛口遍唤,佛眼遍观,佛耳遍听,佛光遍照。
无时无处,呼唤着我,保护着我,等待着我,迎接着我。
极乐世界在西方有多大?《大经》说:「开廓广大,超胜独妙。恢廓旷荡,不可限极。」很开阔、很广大。
「超胜独妙」:超越时间、空间,甚至超越十方净土,独一无二的、不可想像的。
「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恢廓旷荡」也是广大的意思。有多广、多大?「不可限极」,没有限,没有边,没有一个极端,就是无量无边,无限无极。这样岂不是虚空有多大,极乐世界就有多大?遍法界都是极乐世界。
这样讲的话,我们即使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也没有离开极乐世界;虽然还在娑婆世界,也等同在极乐世界,即是所谓「同处异见」、「同处异质」──同样一个地方但境界不一样,所看、所感觉的就不一样。所谓「一河四见」──天、人、鬼以及水族类,他们看水都各有不同的感受,天人看是琉璃,人看是水, 饿鬼看是脓、血,对于水族类来讲,就是他们生活的空间,无所谓水不水。
这里说极乐世界「开廓广大,超胜独妙,恢廓旷荡,不可限极」,这是从佛的境界,从「平等门」来讲的。前面说极乐世界在西方,这是就凡夫的境界,就是从「差别门」来讲的,目的是给我们 一个归依处。《往生论》就解释说极乐世界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极乐世界究竟来讲跟虚空一样,因为虚空无边,所以,它的广大是没有边际的
《阿弥陀经》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这两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释迦牟尼佛以「光明无量」与「寿命无量」来解释,因为阿弥陀佛的功德可以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称说、不可形容,因此只有用「无量」──无量的光明(空间)
,无量的寿命(时间)
来涵盖这一尊佛的无量功能。
佛的名号是「以德立名」──以他的德来建立他的名称,所以佛的名称就等同佛的德,等同佛本身。阿弥陀佛无论慈悲、智慧、神通、愿力、或是辩才、度生、光明、说法种种都超越十方诸佛,那要如何立他的佛名呢?很难形容,很难立名,所以只好用无量光、无量寿,来显示阿弥陀佛所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
以我们众生来说,我们的名跟体是各自分开的,名与体往往是不相符的。譬如:某某人姓周,叫周富贵,那他一辈子能够大富大贵吗?周长寿,他一辈子就能够长寿不老吗?周健康,他一辈子就能够健康无病吗?命名为「美慧」,美丽又有智慧,但是能有这样的福报吗?不可能。可是佛与众生不同,佛是名实相符的。
法身无形无声,超越时空,不生灭,不变异。
佛都有三身,那我们呢?我们众生是有法身和报身,但是没有应化身。只是我们的法身被烦恼障碍住了,而报身又是有漏的业报之身,不是出生在人间,就是在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道轮转。若投胎人身,年寿只有几十年,而且不离生老病苦;即使生在天上,无论享五百岁或一千岁的天寿,甚至即使寿命长至八万四千大劫,天寿一尽,还是随业轮转,仍是短命。
佛不但有三身,而且是三身圆证圆满。就法身来讲,佛也好,众生也好都一样的,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为它无形、无声,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本来存在,不生不灭。因此不是什么时候才产生,或者什么时候会被消灭,也不会变质,永远都保持那样,这就是法身。
修行人如果能够显露真如法身的话,就会有报身。当然,报身也加上这一位圣者在因地修行时所立的愿、所修的行来决定他的报身跟报土的境界。同时也由于因地的愿跟行各自不同,而显现在各自应化上有所差别。
就阿弥陀佛来讲,他的法身当然也是无形、无声,所以我们既看不到、听不到、也捉摸不到,不能想像形容。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样的状况,阿弥陀佛就没办法救度我们,所以他必须要显现一个极乐世界,必须要垂名现形,显现出阿弥陀佛的形像以及佛的名号,这就是报身。
其实,法身与报身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为法身有显现报身的功能,所以报身是不离开法身的。以净土来讲,阿弥陀佛的报身也叫做「方便法身」,法身本身也叫做「法性法身」。虽然同样都是法身,但为了区别,因此一个叫做「法性」的法身,一个叫做「方便」的法身。因此在垂名现形时,这一尊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就是弥陀的「方便法身」。当然,这里的「方便」不是跟真实相对立的权巧方便,这里的方便也是法身的意思,只是就我们众生能够听闻、能够理解、能够称念来讲说是「方便法身」。
阿弥陀佛,佛心常念,佛身遍临,佛口遍唤,佛眼遍观,佛耳遍听,佛光遍照。
因为有方便法身,这样阿弥陀佛就有形有相了。「佛心常念」:佛的心是什么?《观无量寿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既然是无缘慈,又要摄诸众生,因此阿弥陀佛就时刻地、平等的地想念十方众生,而且是不间断的。「常」表示永恒地、念念相续地、无有间断地。
「佛身遍临」,因为超越时空,所以说「佛身遍临」。《阿弥陀经》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阿弥陀佛的光明等同阿弥陀佛的本体,因为佛的慈悲、智慧 、光明都是一体的,「光明无量,照十方国」佛的光明照尽虚空、遍法界,就表示阿弥陀佛尽虚空、遍法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无量光的本身就已同时显示超越空间了。
「佛口遍唤」:呼唤十方众生,救度十方众生,以无量寿显示超越时间,竖穷三际,尽无量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众生,阿弥陀佛都要救度。所以说「佛心常念,佛身遍临」,而且「佛口遍唤」。
我们要怎样才能听到阿弥陀佛呼唤我们的声音呢?有两种:一是真的听到声音,感觉这声音是从阿弥陀佛那里来的。譬如说梦中听到、静中听到,但这一种是在某种因缘和合下才会显现的,是比较短暂的;二是永恒的听,因为理解信受净土三经的教理。三 经一致的教理,都在于显示弥陀时刻都在呼唤十方众生往生其国,而只要专念弥陀佛名,必得往生,即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的弥陀呼唤声。这样就等同听到弥陀的呼唤,而且这样的呼唤从未间断。这样的念佛人,可说已经「往生决定,平生业成」。
「佛眼遍观,佛耳遍听,佛光遍照」:阿弥陀佛说某某人啊,你要称念我的名号,要往生我的国土,而对方也随顺弥陀的本愿,专称弥陀名号,愿生弥陀净土,这样阿弥陀佛都看到了、听到了,并以光明来照耀他。其实阿弥陀佛不用特别作意的去遍观、遍听、遍照,都是自然而然,不假造作,无功用行的。好像电本来就存在,只要开关一开,它就跟源头「感应道交」,灯自然就亮了。
所以,对我们众生而言,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关系是一种「感应道交」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强调「本愿称名」。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要我们称念弥陀佛名,我们只要起心动念称名,自然而然,不需假借造作、丝毫不用勉强的,就跟弥陀的本愿相应了。
善导大师就解释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论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即是正定之业。」为什么?「顺彼佛愿故。」「顺」的意思是,只要我们信受弥陀的 救度,随顺弥陀的本愿,就如此而已。
无时无处,呼唤着我,保护着我,等待着我,迎接着我。
这是佛的功能,自然的功能,不假造作的,不必等待我们众生的祈求、拜托。
我们说「求生极乐世界」,好像是我们在求阿弥陀佛,其实不是,是阿弥陀佛早已事先、预先在求我们,因此于十劫前就主动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完成极乐世界,所以说,是阿弥陀佛来拜托我们的。因此,对我们来说,不用求,只要随顺就可以了。
就好像儿女不用去求父母、拜托父母来养他、育他,儿女只要随顺父母就好了。因为父子母女之间是天性自然的亲,外人才需要拜托、请求。
我们(众生)
跟佛,佛跟我们(众生)
是感应道交的关系,我们只要念佛愿生净土,阿弥陀佛就保护着我们、等待着我们、迎接着我们。另外,也不是说我们现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就会马上辞世往生。有人想:我年纪轻轻,上有老,下有小,责任还未完,现在就发愿往生,就离开人间,那我的父母怎么办?儿女怎么办?不是这样的,只要你这生的果报未尽,人仍是活在人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先发愿,等到果报尽了,自然就会往生极乐世界;若因缘果报未尽,即使目前因为年迈,病苦在身,那也得耐心等待,不能强求现在就非往生不可,也不能强求阿弥陀佛现在马上就一定要来接你去。
一个人的生命长短,终究是要由各人的因缘果报来决定的。当然生命也有延促的可能,这决定于哪里呢?在于寂静、专注的称念弥陀名号,进入三昧的境界,这样就有可能。
不过,净土法门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只要愿生弥陀净土,此后专称弥陀佛名,就往生有份,必得往生、定得往生,而且易得往生、皆得往生。时间一到,阿弥陀佛自然会显现在我们眼前,如果还没有看到弥陀,那是因为时间未到,虽然时间尚未到,但阿弥陀佛其实一直在我们旁边,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而已,时间一到他就自然显现来迎接我们。现在他是一直保护着我们,等待着我们,时间一到就迎接着我们,所以阿弥陀佛一直没有离开我们。
如果能了解生死轮回的恐怖、悲痛,极乐世界的永恒、安乐,以及佛的慈悲与无条件救度的话,自然会契入了弥陀的救度,并愿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就已经时时被阿弥陀佛的如来掌所摄取、所护佑着,此即所谓「摄取不舍」。
三、 在名号,名体一如故。
- 小经: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 法然:体外无名,名外无体;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 窥基: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
- 莲池:举其名兮,兼众德以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而无遗。
- 莲池:弥陀乃万德洪名,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 蕅益: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 印光: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
-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首先是引用《小经》,也就是《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有两种翻译版,一种鸠摩罗什翻译的,也就是一般课诵本的版本;另一种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两本经的内容都一样,因为翻译的人不同,所以经名不同,内文文字也不同。这里所引用经文是玄奘大师翻译的:
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鸠摩罗什则译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
鸠摩罗什翻译的比较简要,只用「闻说阿弥陀佛」六个字,玄奘大师是翻译为「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意思是说阿弥陀佛本身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些功德都具足在名号里面。等同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所有,阿弥陀佛的所有就是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阿弥陀佛的本体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因此以佛来讲是「名体不离、名体一如,名体不二」。
既然这样,那阿弥陀佛在哪里?就在这六字名号里面。
法然上人也说:
体外无名,名外无体;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阿弥陀佛本身之外没有这句名号,这一句六字名号之外没有阿弥陀佛,要寻找阿弥陀佛,只要称念六字名号就找到了,因为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本身、本体;专称弥陀佛名,就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离。
「万善妙体」:「万善」──三学、六度、万行,这些无量无边的菩萨无量德行,称为「万善」。「妙体」──不可思议的本体、本身。阿弥陀佛是经过五劫思维,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才成佛的,所以他成佛的同时,本身就具足这一些六度万善的妙体,这一些万善的妙体在哪里呢?不在别的地方,就是这六字名号。万善妙体本身就有恒沙无量的功德,这一些恒沙无量的功德「备口称一行」。我们凡夫,不管圣凡善恶,只要口称弥陀名号,自然具备万善妙体,自然拥有恒沙功德。
因为时间的关系,后面的讲义内容,大家回去可以自行研读。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