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三次在这里举办周日一天的念佛法会,我们举办佛一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方面是宣讲纯正的净土教理,让大家对净土法门有正知正见,一方面是要大家将念佛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过「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的真正念佛人。
净土法门的教理,说高深很高深,即使等觉菩萨也没办法测知它的深度,《无量寿经》就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但是说平常也极平常,因为行持的方法不管老人,不管小孩,乃至畜牲都能做得到,都能受益──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忆佛念佛,愿生弥陀净土,就这么平常,这么简单,这么容易,所以龙树菩萨赞叹念佛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一代佛法中的易行道。
所谓「易」就是简易、容易、安易。
「简易」就是简单,就六个字(名号)
而已。
「容易」,因为简单,几乎人人都能够做得到。
「安易」,不会有障碍,不会有魔障。
所以净土法门,说高深极其高深,说平常又最极平常。
今天的开示,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进行:
问题一: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将念佛摆在第一顺位?
问题二:「愿心」是什么样的情形?怎么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
第一个问题是就念佛来讲,也就是宗旨的「专称弥陀佛名」(行)
;第二个问题是就愿心来讲,也就是宗旨的「愿生弥陀净土」(愿)
。
这两个问题是属于「信、愿、行」中的「愿」跟「行」。
「愿」跟「行」其实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愿」是存之于心的,愿心如果真切的话,它所流露出来的「行」──念佛,就会精进、实在。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有什么样的内心、思想观念,自然就会流露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现于身、口、意三业行为之中。
就净土宗来讲,「愿」、「行」非常的重要。「信、愿、行」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这三种虽然看来有三样,但其实是一体的,一体而显现在三个方面。也就是净土宗宗旨四句当中的前三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信」是信什么?──信受弥陀的救度;「行」是行什么?──不夹杂,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最终的「愿望」在哪里?──唯在往生极乐世界。只要能够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能够往生弥陀净土。
那要如何才能愿心真切,把念佛摆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第一顺位呢?必须对这个世间的本质有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了解这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始终都是无常、苦、空的。能够深切的认识这个世间是无常,本质是苦,最后除了罪业以外,无所有、无所得,这样自然就会追求出离,追求离苦,追求安乐,这就是所谓的「厌秽欣净」。
首先,我用几首偈语来说明无常、苦、空,让还没有生起厌秽欣净之心的莲友,透过听闻之后能够生起;假设厌秽欣净还没有那么深切,也能够增长厌秽欣净的深切之心。
人在世间,种种爱恋,种种驰求,一旦临终,究有何物,为我所有?
这一段话共有六句,对我们很有警悟的作用,可说是世间的真相。
人在这个世间,从童年、少年,到青年、中年、老人,一直都在爱恋、贪恋、执着、追求,受尽了苦、乐、恩、怨,但最后得到什么?什么都没得到。孩童的时候贪求看卡通、玩电脑,追求好的玩物;到了求学时代,希望能够有好成绩,考到好学校,甚至有高的学位;到了青春时期,就会追求异性;毕业进入社会谋职,要找好对象,要生好儿女,追求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等等。遇到顺境就贪得、不知足,遇到逆境就怨天尤人。到了年迈,一身病苦,回顾过去,总有很多的遗憾;到了临终,又有爱别离的痛苦。所谓: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这是宇宙人生的实相,真实面貌。再怎么荣华富贵,当要死的时候,能够高高兴兴的右手握着金,左手握着银而欢喜的离开吗?不可能。尤其越是荣华富贵,越是难分难离,依依不舍。再怎么样恩爱的夫妻,义重的父子、母女,最后还是要离开,而且不能再度见面,所以说「黄泉路上不相逢」。因为人生相聚,互为六亲眷属,只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因缘果报。当每一个人,他的业报受尽了,自然就会离开这个世间。
每个人从旷劫以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百千万劫所造的业都各不一样,因此当我们这一期人生业报受尽的时候,他又会随着过去生,以及今生所累积的业缘再去投胎转世。所谓菩萨有隔阴之迷,一出胎一隔阴,即使上辈子再亲的人这辈子彼此也都生而为人,但是不一定能相逢;即使相逢了,碰面也不相识。有句话说:
父母恩深终须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这就是人生的实相。父母恩深、夫妻义重,但短短几十年而已,不可能永恒。
父母也好,夫妻儿女也好,到底会给彼此带来善缘还是恶缘?是自己的善知识还是恶知识?六亲眷属相聚恩爱无比,可是最后呢?我们听听善导大师怎么讲。善导大师说:
或在牛羊六畜内,披毛戴角何时了,纵使千劫受五欲,增长地狱苦因缘。
善导大师这一首偈可说是暮鼓晨钟,使我们醉生梦死、悠悠泛泛的人生能够警醒过来。
「父母妻儿百千万」,千生万劫以来,我们都在六道里面轮转、受胎。受胎一次就有一对父母,两对的阿公阿嬷,四对的曾祖父母,如果推到十代、二十代,就有好几万、好几十万的祖先。千生万劫以来,父母妻儿可说是百千万。然而,他们都是我们的增上缘吗?往往太太要学佛,丈夫反对;丈夫要出家,太太阻挠;或者要专心学佛,可是儿女还没有长大,家业还没有了结,可以说都不是菩提的增上缘。而且为了对方,彼此都在造业,所以说「念念相牵入恶道」。或者在六畜之内──出生为牛、马、猪、狗、鸡、鸭来受报,所谓「分身受报不相知」。
有一则故事,就是公公婆婆转世做鸡,媳妇诵经来帮他们超度的故事。这则故事有刊载在《动物往生佛国记》这本随身书当中。《动物往生佛国记》收录了二十几件动物往生极乐世界的故事,大家想想,连动物都能往生了,何况我们人类呢?这本书大家有空可以请回去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田庄叫做朱家村,男主人外出去作生意,留太太在家里照顾家庭。他的父母很早就已过世了,有一天,他太太拿了十几颗鸡蛋放在鸡寮给鸡孵,但是孵了很久仍敷不出小鸡。有一天晚上,这位太太作了一个梦,梦见她的公婆从外面进来,拿了红色的布巾把脸遮住,好像怕被人发现一般。这位太太想要上前和他们说话,谁知她的公婆很快向鸡寮走去,便消失不见人影。
隔天早上,这位太太觉得这个梦境非常清楚,就好像亲眼见到一样,她就到鸡寮去探看,果然有两只小鸡出世,而且这两只小鸡的面容就好像昨晚梦中所看到那种红巾的色彩,她就觉悟到这两只小鸡应该就是她的公公婆婆投胎出世,所以立即把这两只小鸡浸在水中淹死,然后马上请师父来诵经三天,消除她公婆的业障,超度她公婆的畜牲身。
经过几个月后,她又作了一个梦。梦到她的公婆来告诉她说:「我们两人因为以前杀生过多,受到阎王的审判,要做鸡来受此刑罚。媳妇你很有孝心,很贤慧,知道要请师父来诵经拜忏,消除我们过去世的罪业。现在前世的罪业已经消了,要去投胎作人。」
一般人,为了要维持身体、建立家业,难免要吃肉,甚或以杀生为业,这样下辈子能够再当人吗?不可能!我们吃什么,自然要转世成为什么去还人。我们从小吃鱼吃肉长大,甚至父母为了儿女杀了许多的活物,结果呢?就互相为对方造业,这样下辈子要当人是不可能的,只能做鸡、鸭、猪、羊、牛、马去还债。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身难得」,这样的意思就已说明众生大多是投胎在三恶道之中。如果能了解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爱护动物,不杀生,并且会去恶行善,累积功德,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追求出离轮回,出离娑婆苦海的方法。
要出离苦海、要追求离苦得乐,唯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将娑婆的「苦」和极乐的「乐」互相比对,自然会「厌秽欣净」──厌离娑婆造业造罪、受苦受难的「苦」,欣慕极乐世界自在、安乐的「乐」,愿心就会非常真切。
有一首偈说:
人在世间,眷属相聚,总有离开,如果要追求永远团聚,唯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就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生命就永远存在,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具足三明六通。所以,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也才是学佛修行的目的。
如果知道解脱生死轮回是此生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么「往生净土」在他心中就会是最切要的;而我们随时都有可能临终,因此时时都是念佛的时候。
念佛,很简单、很容易,行住坐卧、时处诸缘都能够念佛,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一面走路一面念佛,一面骑车一面念佛。有句话说:「不离佛法行世法,不舍世法证佛法」,念佛法门就是这样,在生活当中照样可以受持佛法。在世法之中念佛,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得证佛果。
再者,得生极乐世界不是要等到临终时才能肯定,只要我们愿生心切,专一念佛,虽还没临终,已经往生有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已不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而是极乐的圣众之一。我们负责平生念佛,阿弥陀佛负责平生保护我们,临终接引我们,所以说,不断烦恼能够得涅槃,不舍世法而能证佛法。在八大宗派、八万四千法门之中,唯有净土宗才能达到这样殊胜的目标。
问题三:一念十念必得往生,为何劝一生专念?如果要求凡夫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怎么能彰显阿弥陀佛的慈悲呢?
「一念十念必得往生」是就临终的人来讲的。
「十念往生」出自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愿文总共有三十六个字。第十八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是说「乃至十念」的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愿文很清楚的说是「乃至十念」,不是「唯有十念」或「唯要十念」。「乃至十念」的「乃至」有包含一辈子的涵意。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已完全实现,圆满成就。对于第十八愿,释迦牟尼佛用四十字来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言: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释迦牟尼佛以「乃至一念」来解释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
也就是说,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不管平生有学佛、有皈依,或是没学佛、没皈依,不管一生所做的行业是善是恶,在他临终的时候,听到善知识告诉他轮回的恐怖,以及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当下他就很诚恳的念佛,刚好念十句他就断气,这样也照常往生极乐世界;或者他只念了一句,甚至一念就断气,当下一样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乃至十念、一念」是就临终的根机来说的(指平生没有遇到念佛的法门,到了临终才遇到的人)
。
由此,一方面显示净土法门「殊胜、容易」的特色,另方面显示佛教「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精神。「同体大悲」就是将他人的苦恼看成是自己的苦恼,而且要为他拔除这个苦恼;「无缘大慈」就是没有分别,没有差别,没有任何条件,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不管善人或者恶人,不管是贤人或者愚者,甚至是三恶道的众生,阿弥陀佛都平等地看待,当下来救度。这就是回向偈所说的「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共同发往生极乐世界的心的内涵。
若是「平生之机」,也就是还活在世间就遇到这个法门的念佛人,就会尽形寿,纯一、不夹杂的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还有今天的生命,有明天的生命,有七天的生命,有七年乃至有七十年的生命⋯⋯一辈子的生命中,不改变念佛法门,这就是专称弥陀佛名,这样的人,必定往生,而且是平生业成。
所以,「乃至十念、一念」的意思,不是说只念一句或者十句,之后就不再念了,并不是这种意思。
愿往生的「心」与愿往生的「行」是一体的,有这样心就会表现出这样的行;有那样的行,当然也就表示我们有那样的心。这个心若是真切的,自然一生就不会改变。
如果说,今天所发的愿不肯定,要明天发的愿才会肯定,或者要未来发的愿才肯定,这样一生都没有希望。说肯定就是肯定,就好像一个要戒烟、戒酒的人,每天都说要戒烟酒,但还是天天在抽烟喝酒,这就表示决心是假的。
「世间上没有比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还重要的事」──如果真有这样真切的愿心,自然就会流露在生活中,显现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里,而且一生永不会改变。这就是《阿弥陀经》所说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
「若一日」,今天生命尽了自然就往生极乐世界,他怎么往生的呢?──「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假使有两天的生命,就「若二日」的执持名号;⋯⋯如果有七天的生命,就「若七日」的执持名号;如果有七十年的生命,就若七十年都执持名号,这样叫做「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用杂修杂行,也不可以杂修杂行,否则就是少善根福德,没办法往生。要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依靠诵很多的经、拜很多的忏、参加很多法会,或是参禅、修密,都不用,这些都不是往生的正因。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就是「执持名号」──口称念佛。「一心不乱」就是专一执持名号的意思。
很多大德解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都解释错误了,这种错误的解释,不仅不契理──真实的义理不是这样,而且不契机──普遍大众做不到。这样就违背了阿弥陀佛所发的愿,也误解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而且也阻碍了众生的往生成佛。
「一心不乱」就是「乃至十念、乃至一辈子的念佛」。
凡夫不论身或心都是无常的,身体有生老病死的无常过程,心也有生住异灭的无常过程,所以佛告诉我们,世间变化无常,因此我们愿生极乐的心就不能变,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之行就不能杂。念佛简单容易,不必特别花时间,尤其若没念佛就会打妄想,反而使身心沉重;若能念佛,自然身心轻安,又能消灾消业,增加福报,增加智慧。
我来讲一个真实的故实。
1984年,我父亲因罹癌,住在台北三军总医院十一楼七号的病房,平常都是我在那里照顾。当时隔壁的六号病房住了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她请一位看护,这个看护是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八点下班。
有一天下午,这位看护到七号病房找我,说隔壁的老太太有事要找我,请我过去。我过去时,看到这位老太太卧在病床上,看起来心情非常忧愁,脸色也很憔悴。我问她有什么事情?她说她这几天只要一闭上眼睛就看到两条黑影,看不清楚是谁,而且又有一座山像要崩塌下来压她一般,所以都不敢阖眼,已经好几天没有睡觉了。她问我要怎么办?是不是要请师父来诵经、超渡?
我回答她:「这两条黑影应该是你过去世的冤亲债主。『冤』就是你欠他的,他要来跟你讨债;如果是『亲』,就是你过去的六亲眷属,现在在阴间受苦,要来跟你托示(托梦示意)
,希望你能够做功德给他。生生世世以来,我们的冤家债主非常多,但是我们平常看不到,可是等到身体老迈,气血精神较衰败的时候,往往就会看到。这其实很简单,你不必花钱去请人诵经、拜忏、超度,只要虔诚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你能够开口念就开口念,不能够开口念就在心中念。只要虔诚,阿弥陀佛就知道,就能够满他的愿。若是亲人就可以把他超渡,若是冤家就可以跟他化解,到了你想睡觉的时候,就念一首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这样就可以了。」
我讲完的时候,那位看护就跟我说:「师父!我也是佛教徒,不过我不像你们有时间做早晚课,一早上完香就要赶来上班了。」
我就说:「你虽然没有时间做早、晚课,但是上完香也可以念一串念珠的佛,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拨一粒,一串念珠拨完,就念了一百零八句的佛号,然后再念一首回向偈,这样也等于是早、晚课,而且比一般早晚课的功德更大。你都已经来到佛堂上香了,不念佛就白白离开,这样很可惜。念一串念珠大概只要两三分钟而已,再怎么没有时间,也该有这两三分钟。」她听了就说:「对呀!这样以后我上完香,就顺便念一串念珠的佛。」
隔天早上七点五十五分,这位看护匆忙的拿了一包瓜子到七号的病房给我,并说:「师父!这包瓜子请您接受,本来我连续一个星期都梦到我的祖先和我的先生,可是昨晚一觉到天亮,没有再梦到了,感觉很轻松。」讲完就赶紧到隔壁病房上班。
她并没有跟我提到她先生已往生以及一个星期以来每天都梦到祖先的事,但只是因为她昨天晚上上完香之后,念了一串念珠的佛号,之后回向,结果梦境就不再出现。可以肯定的,她的先生和祖先都已得到这些功德了。念佛就是这么简单殊胜。
这位看护过去六号病房后,一下子又转回来说:「师父!哪有人那么好睡?整张床巾都尿湿了还在睡。」
原来,隔壁那位老人家昨天听我说完之后就开始念佛,念佛完就闭起眼安心睡觉,结果就没再看到那两条黑影了。因为好几天都没有睡觉了,所以一睡就睡得很沉很久,睡醒之后精神就恢复了,此后也就没有再梦到了。她很欢喜,也很感谢我教她念佛,她儿子来看她的时候,还特别介绍我跟她儿子认识。
所以,念佛无枉用之功,而且士农工商、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有人可能会想:「我平常心中都有佛,不用特别再念佛,也不用金刚念。」其实若说凡夫平常心中都有佛,那是虚假的,我们平常心中哪有佛?有的就是烦恼、妄想杂念而已;心中默念若能专注、摄心,这样自然也是念佛,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不觉念妄想、起杂念。所以平常还是保持张嘴念佛,这样比较容易习惯。
若要念佛念得心寂静、有法喜,除了要了解念佛的好处之外,还要讲究「念」的方法。
首先,心要恳切,所谓「至诚恳切」。凡事都要「诚」,如果没有真诚实意,就是虚假;尤其面对解脱生死轮回这件大事,更加要自内心深处流露。
第二,「摄心」。将六根门头都收摄在这句佛号,眼没看外面的色,耳没听外面的声,鼻孔没闻外面的香臭,口中只有念这句佛,身体寂静,心意专注在这句佛号里。
第三,要「听」。有时摄心还是会妄想纷飞,杂念奔驰。如果耳朵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字字听得清楚,句句听得明白,自然心就会专。也就是收摄自己的耳朵,专心听自己念佛的声音。静坐时,心中也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心中默念,依然心中来听,所以说「口念耳听,心念心听」(心念就用心专心听)
,这样这句佛号自然就会念得寂静,就比较没有妄想杂念,但不是说完全没妄想杂念,照常还是会有妄想有杂念,只不过比较细微而已。
「念」的诀窍就三点:第一,至诚恳切;第二,摄心切念;第三,摄耳谛听。
所以不管是打坐念佛、经行念佛,还是拜佛念佛,都要摄耳谛听,专心切念。若是工作或外出,没办法专心,那时候叫做「动中散念」,照常是念佛,照常能够念佛,照常没离开佛。所以,在静中就专念,在动中就散念──无论是动是静,行住坐卧,都是念念不舍。
问题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皆有因果。然而造罪凡夫一旦念佛,不但不用承受恶报,还能够往生佛国,这样说来公平吗?有符合因果的道理吗?」
关于这个问题,有公平吗?公平!有符合因果的道理吗?完全符合因果的道理!
宇宙中一切的行为都有因缘果报,因缘果报简单讲有两种:一种是自力的因果,一种是他力的因果。
自力的因果就是一般所说的自作自受、自因自果,自己做自己承受;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因自果──自己所做的善,自己未来受到好的果报;自己所做的恶事,自己未来受到苦的果报,这就是自作自受,也叫做自因自果。自己所做的因,缘一到就自己去承受这个果,就好像是别人吃饭别人饱,不是我们饱;我们喝酒是我们在醉,别人不会醉;我们犯法、我们受审判、刑罚,不是别人受审判、刑罚,这就是自力的因果。
他力的因果就是他作自受──别人做,而我们来领受,这叫做他作自受,叫做他力的因果。这种是就诸佛菩萨发四弘誓愿,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来利益众生、救度众生、消众生的罪业、度脱众生的轮回,这样就叫「他作自受」。
「他」是指佛菩萨的意思,若以净土法门来说,「他」单指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是为十方众生所发,他兆载永劫、积植菩萨万行功德,是为十方众生所累积,这叫做「他作」──阿弥陀佛所做的,而果报功德,却是我们众生来领受、信受。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是完全公平,也完全符合因果的道理,并没有违背因果。
《无量寿经》中有介绍阿弥陀佛「他作自受」的道理。例如经文说:
为诸庶类做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这段经文是在介绍菩萨因地的愿行。一般人要做朋友,都要有相同的频率才有办法互相做朋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个性就归纳在什么范围里面。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其中见浊、烦恼浊是最根本的。所以如果说地球上有一个没有烦恼的人,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是人都有贪瞋痴的烦恼。阿弥陀佛是圣者,是佛中之王,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但是他不嫌弃我们,自动来做我们的朋友,这叫做「为诸庶类,做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而且来担负我们众生的业障重担。
有一则基督教的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位基督教徒,他往生到天庭,享受天庭的果报。他回想他在世间一生的事迹,看到在信仰上帝当中,生活里都有上帝跟他在一起,每一条路都有四个脚印,可是其中却有一段路是只有两个脚印而已,而且那段路正是他一生最困苦的时候。这位门徒就跟上帝抱怨说:「为什么您在我最困苦的时候却离开我,没有陪伴我ㄧ起共度苦难?」
上帝回答说:「在你最困苦的时候,我把你背在我的身上,那两个脚印是我的脚印。」
这虽然是基督教的譬喻故事,但教理却是在《无量寿经》──「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基督教就有这样的事迹,更何况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更何况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佛菩萨之发心呢?
经中又说: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阿弥陀佛将罪恶生死凡夫的我们,看成是他自己──这就是同体大悲的涵意。
可以说,我们众生跟阿弥陀佛同一体,既然我们跟阿弥陀佛同一体,也就是阿弥陀佛本身,这样我们生生世世所累积的罪业,就不只是我们的问题,也同时是阿弥陀佛的问题。我们的苦难、轮回,也同时是阿弥陀佛的苦难、轮回。所以如果细细体会,由这句「于诸众生,视若自己」的经文,就会对阿弥陀佛的慈悲有深刻亲切的感动,而且也会有安慰、法喜,知道我们若是领受阿弥陀佛的功德,就不会再继续轮回。
《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于「重誓偈」言: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生生世世旷劫以来,以及尽未来世,无论物质也好,或者佛法的智慧也好,佛法的功德也好,阿弥陀佛都布施给我们欠缺的众生、有需要的众生,这叫做「普济诸贫苦」。贫苦也好,贫穷也好,甚至物质上的缺乏,以及法财(智慧)
上的贫乏,以及六道轮回的贫苦,这些都包含在内。
所以阿弥陀佛的布施不只是财施,而且也是法施;平生的时候阿弥陀佛使我们有福报,不必为吃为穿来忧愁,而在究竟上,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脱离六道生死轮回。
阿弥陀佛又说: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阿弥陀佛说,他若没有那样的发心、爱心、力量可以救度众生,他就不要成为救世的法王。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就表示他的爱心是绝对性的,对任何众生都看做自己,没有分对象,而且有那个能力能够救度任何众生。
又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阿弥陀佛为众生完成「法藏」,「法藏」是什么?成佛的功德就是法藏。使众生离开轮回往生极乐,在极乐快速成佛,这叫做「为众生开法藏,广施功德宝」。除了佛的法藏、佛的功德以外,其他都是不圆满、不究竟的,阿弥陀佛把我们众生看作他本身,因此阿弥陀佛所做就是等于我们所做,阿弥陀佛所有就是等于我们所有。
又说: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众生。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之后,又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所累积的德行,全都是「清白之法」。什么叫做「清白之法」?清白就表示无污染,没有贪瞋痴的污染,没有我执的污染,是「三轮体空」,没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的污染。所以,清白之法就是成佛的法,就是涅槃的法。
阿弥陀佛成就了清白之法,来赏赐给我们罪业的众生,罪业的众生不知道便罢,若知道来领受阿弥陀佛的清白之法,自然就会消我们的罪业,使我们离开六道,使我们成佛。
阿弥陀佛清白之法在那里?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中。所以南无阿弥陀佛虽然只有短短六字,却是清白之法的本身,是所有功德的结晶,我们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成佛。
阿弥陀佛又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要使我们众生成就什么功德呢?──成佛的功德。
要靠我们自己离开六道轮回,我们没有那样的力量,因为我们唯有造业的力,没有脱离的力。但是若领受了阿弥陀佛的清白之法,领受到这六字洪名,自然就能离开苦海,往生成佛,这就是他力的因果──「他作自受」。
以台湾来说,最富有的人是王永庆。王永庆离世以后,他的财产是什么人继承?由他的子女继承,这样公平吗?公平,因为那是他的孩子,不是外人,是他的骨肉,所以理所当然,符合道理。
同样的道理,我们虽然没有阿弥陀佛的愿行,却有阿弥陀佛愿行的功德,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把我们看成是他的骨肉,看成他本身。
《阿弥陀经》有「共命之鸟」之经句,共命之鸟是一个身体两个头,也就是两个生命共用一个身体,即使其中一个比较笨,一个较聪明,会吃、会赚,这样他所吃所赚的,另外一个也都能享受到。用此来形容「他作自受」也非常贴切。
《杂譬喻经》说菩萨发心是:「积大善愿,慈悲众生,求头与头,求眼与眼,一切所求,尽能周给。」就这点来说,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没有承受业报,当然也是公平,也是符合道理的。
不过,真正学佛、念佛的人,不可能因为有阿弥陀佛可以依靠,就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放肆身心。那是不可能,也不符合逻辑。怎么说呢?一个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必定知道有六道轮回;知道六道轮回是苦海,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够离苦得乐。这样的人,怎么会故意去造业造罪或更加放肆身心呢?当然是不可能的。
只是,因为凡夫的本质就是充满贪欲、瞋恚,起心动念都没离开贪瞋痴,在这当中难免会造业造罪,但是内心一定会有忏悔心、柔软心。
所以触受到阿弥陀佛慈悲的念佛之人,心就会较柔软,对他人就比较恩慈体贴,因为他触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爱心,内心自然产生了变化。
问题五:有人说「若没有造福造善,就没办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说法正确吗?
会这样说的人,是对《阿弥陀经》中「不可少善根福德」这一段经文误解了。
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以净土法门而言,可以这样说:任何造善造福的功德,都没超越过「南无阿弥阿佛」;也就是说,若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所做的任何善事,所修的任何法门,都是少善根、少福德,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跟极乐世界的无为涅槃境界不相应。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清净愿心所成,无论是地面或者是空中都是充满着清净的境界,如果不凭靠阿弥陀佛清净的功德,即使菩萨也没办法进入,何况是我们贪瞋痴具足的凡夫?尤其凡夫烦恼尚未降服,虽然是难得的善行,可是皆是有漏之善,亦即祖师所说的「杂毒之行」,凭这样有漏功德,如何能进入无漏的极乐净土呢?。
昙鸾祖师就说:**「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不名真实功德。」**
三界内的凡夫,执着贪瞋痴的众生,所做所修,不论五戒也好、十善也好、禅定也好,都是颠倒、虚假,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因为贪瞋痴还未断除,起心动念都不是随顺清净的法性,而是随顺贪瞋痴的无明所发露出来的。
所以,离开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确实地说,没有真实的善根,没有真实的福德,真实的善根福德唯有佛才有。
善导大师有一句偈: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首偈将极乐世界的境界,以及进入这种境界的方法都显示出来了。
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不论是修禅、密、天台、华严⋯⋯,修种种的法门,都属于少善根、少福德,都是杂善,没办法进入极乐世界,唯有专一不杂,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才是多善根、多福德,确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莲池大师说:
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矣。
弥陀名号具足万德功能,这句名号一念出来,所有万善、万德都完全包含、圆满,不缺乏,不追求福报,不必期待福报,多福、大福已经都具备了。
莲池大师又说: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专念弥陀佛名,就是多善根之中的善,多福德之中的福。
藕益大师也说: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专门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就具有多善根多福德;而且这样的善根福德与佛完全相同,毫无缺少。
藕益大师又说: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的名号,我们称念这句名号,自然就会招感这句名号所具足的万德,没有缺乏,完全具足。
藕益大师又说: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在此娑婆世界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什么?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现在释迦牟尼佛以他所得的正觉──南无阿弥陀佛,传授给与十方众生信受,尤其是五浊恶世的浊众生恶众生。
印光大师也说:
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及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
阿弥陀佛成就正觉,即是成就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阿弥陀佛并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正觉回向,回赐给我们十方众生领受,令我们十方众生拥有,做正觉名号的主人。
阿弥陀佛成就正觉,就是成佛。佛在哪里?在名号当中,这叫做「名体一如」──佛名与佛体是相同的,二而一,一而二。就像《华严经》所说的:**「事无碍,理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
佛既然是事理无碍,当然名号就包含着阿弥陀佛的本体,这就是事理无碍。
我们一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时听到;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时看到;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时知道。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口中也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拜阿弥陀佛,所拜的阿弥陀佛也显现在阿弥陀佛的心中;我们想阿弥陀佛,所想的阿弥陀佛也显现在阿弥陀佛的心中。
阿弥陀佛既然将这句万德洪名的名号、成正觉的名号赏赐给我们,岂不是我们就是这句名号的主人?所以净土法门诚然不可思议,超情离见;凡夫固然无法思议,声闻、缘觉、菩萨亦无法思议,所以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历代祖师都说净土法门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这四句十六个字,可以说就是我们净土宗的奥秘与特色。
净土宗是果地法门,跟一般从持戒,摄心入定,开发智慧,然后证悟佛性,由因地一级一级修、一劫一劫修的因地法门,完全不同。
净土法门是直接从果地来讲的,以佛的功德做为我们的功德,不必我们经过戒定慧、六度万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去累积功德。今生今世、当下,我们就能够拥有佛果地的功德。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已将他正觉的功德回向、惠赐给我们,这叫做「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虽然我们还在因地,但是已经有果地的功德,待娑婆的业报尽,自然不会再投胎转世,而是享受佛果地的功德,自然往生弥陀净土,在弥陀净土自然成佛,这叫做「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问题六:有人说「不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赶快乘愿再来,来这个人间做环保。」这种观念正确吗?
这种观念是彻彻底底大错大误!这样的观念不只是害到自己,也害到别人,并且违背了佛出现在世间讲经四十九年的本怀。这不是学佛人应该有的观念,这种观念不是正知正见。
佛出现在世间,就是要说明宇宙人生的实相。宇宙人生的实相是什么?可分为「生灭门」与「真如门」来讲。
生灭门又分为流转门与还灭门。「流转门」是说我们凡夫都有贪瞋痴,造罪造业,会再去六道投胎转世,永远在轮回,无穷无尽。「还灭门」是说必须要以戒定慧来断除贪瞋痴才可以脱出六道轮回。所以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才可以成佛。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分为自力与他力。自力就是自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他力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别意弘愿。发菩提心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四弘誓愿」,若要靠自力成佛,就要去救度无边众生。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他的佛力要度我们无边众生,我们只要靠阿弥陀佛的弘愿,自然就可以离开轮回,往生成佛。所以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善导大师称为「别意弘愿」,跟一般自力的四弘誓愿不同,还更超越,更简单、容易、殊胜。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无非就是要说明这个道理。
「还灭门」有自力有他力。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就是佛教的本质。学佛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没向着解脱生死轮回来前进,这样都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后人尊称「东土小释迦」,最后也是求生极乐。他有一本著作《净土十疑论》就是以十个问题来讨论往生极乐世界的重要性。其中第一疑,就是引用龙树菩萨《大智度论》的法语和譬喻。
《大智度论》说:仍具足贪瞋痴的凡夫,发愿再投胎转世做人,到这个五浊恶世来行善事、度众生,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尚未证得无生法忍。
所谓证无生法忍,就是已断贪瞋痴,已不再生死轮回,可以忍受一切众生对他欺负、毁谤,甚至打他、杀他,都不会起瞋恨心;而且对五欲六尘,不起任何贪恋追求的心。有这样的忍力,在娑婆世界就不会迷失;若还没得到这种忍力,处在这恶世污染的环境便会受到染污和迷惑,不只无法度众生,圆满来世要做善事的愿,反而会使自己迷失而堕入三恶道,再得人身则要历经非常久的时间,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而且,不管我们修什么行,都仍是罪恶生死凡夫,即使五戒具足也好、十善圆满也好,甚至持戒清净也好,也还是罪恶生死凡夫。为什么?还没离开三界六道,贪瞋痴还没断除,就是浊恶。
所以,行者如果还没有断除烦恼,就不能轻率便发愿要再来五浊恶世做人行善或救度众生。应该是求生极乐世界,或者佛的净土,跟随佛学,到了忍力成就,证得无生法忍,那时候才真正能乘自己的愿力,倒驾慈航来行善积德,救度众生。
《大智度论》里用两种譬喻来作解释:一是婴儿不能离开母亲的怀抱,如果婴儿离开母亲会饿死,会处在危险的境地,结果丧失了性命。所以襁褓中的婴儿,必须依靠父母来抚养长大,才可以独立生活,这是一种譬喻。
还有一种譬喻,就像稚嫩的幼鸟,虽然它有翅膀,但是还不能飞,要等长大之后翅膀有力了才会飞。在幼鸟学飞时,仍要依赖树枝。如果一下子就把它抛向空中要它飞,结果只会坠落到地面,平白丧失生命。
这两种譬喻都是说明我们众生还没有那种力量,自己的病都还没办法治,怎样能治他人的病?印光大师就说「要利他就要先能够自利」。好像自己在生死之中尚不能出,怎么能度生死中的众生呢?自己尚在苦海中无力上岸,怎么能够普遍救度苦海的众生呢?自己的生死轮回都没力量可以断除、解脱了,何况说有办法来救度其他生死轮回的众生,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每个佛弟子学佛,都应该先求生佛的净土。
以净土法门来讲,就是要先求生极乐世界,若是其他法门,求生其他佛国净土也可以。只是,求生弥陀净土比求生其他佛的净土容易,而且殊胜。因为任何人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弥陀净土,而一旦往生弥陀净土当下就进入不退转──也就是涅槃的境界。若是其他的净土,则是「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证」,之后再历「等觉」、「妙觉」才真正断尽无明,成就佛果。
如果明确知道,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生死未了,余事皆是奢谈;若是深刻思考,对无常、对自己的罪恶,可以清楚了解,就会肯定往生极乐世界的重要与可贵。所以,就彻底来说,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是学佛的目的,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是做人的目的。
善导大师提醒我们,叫我们要自觉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凭我们的本事绝对没有办法出离生死轮回。这辈子即使五戒成就、十善成就、禅定成就,可以往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可是一旦天福尽了,照样堕落三恶道。这样说来,岂不说明了,任何众生都要求生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说: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以修行的立场而言,世间的善业,仍然是属于恶的范围,为什么?因为没有离开轮回。因此所有的善业若跟念佛比较,那些善都不是真正的善,仍属恶业。有些人乍听这样的说法或许会很惊讶,但细想真的是这样。因为,若没有离开生死轮回,将来出生在人间,也会因为贪瞋痴再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造作百千万种的罪业。即使出生在畜生道,也是互相吞食,都还是属于恶业。
印光大师又说:
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险太大。
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我们学佛也好,修行也好,目的就是要了脱生死轮回,生死轮回若没了脱,危险就非常的大。因为难免会堕入三恶道,这样岂不是很大的危险。所以印光大师鼓励大众,要认真地在今生了脱生死。
印光大师又说: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这些法语都说得很彻底、很明白,没有模糊,没有妥协,没有客套。
问题七:有人说「心净则土净,欢喜心就是净土,以佛心为人群奉献,为社会服务,用佛心看人,人人皆是佛,处处是净土。家庭净土,生活净土,人间净土,当下就是极乐世界。」这种说法正确吗?
大家心中自问,这种说法正确吗?其实不正确。
佛教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基础上先止恶,然后行善积德,最终的目的是要自净其意。这是诸佛出世所说的道理,也是佛教的目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持戒、修定;「自净其意」就是发佛的智慧,但是这种自力圣道法门,我们做不到,就说最基本的「诸恶莫作」我们就做不到了,而「众善奉行」,我们所行的善也不是真实的善。
现在来说「自净其意」。什么叫做「净」?净就是清净,清净就是没污染,就像《无量寿经》所说的,内心无三毒,外面无执着六尘,这样才是清净。
《无量寿经》说: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
不起欲想、瞋想、害想;
不着色、声、香、味、触、法。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就是没有规划贪欲的事情、瞋恨的事情、害人的事情,而且也没有生起贪欲的心、瞋恨的心、害人的心,这就是内心无三毒;也没有执着眼耳鼻舌身意来追求外面的色身香味触法,他的忍力已经成就,没有受到五欲六尘的引诱,也不会受外面逆境的刺激,不管逆境多大,他的内心依然如如不动,没有贪瞋痴的烦恼,这样才是心净。这种境界不是我们一般凡夫所做得到的。
我们都希望可以得到清净心,若能得到,不知有多法喜、多快乐!但是我们偏偏有烦恼,有妄想杂念,而且是五阴炽盛。除非证得阿罗汉,方才是断除烦恼,不受到外境的刺激。但即使是阿罗汉,在这个世间上来说,可以说是没有的。
祖师就说,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正法五百年还有教行证,就是说正法的时候,佛法的教理存在,有修行的人,也有证果的人;进入像法时代,虽然有教理,也有修行者,但是没有证果的人,证果的人好像凤毛麟角;到了末法时代,只有佛教的教理传播,但是已经没有真实修行的人,亦即没有证果的人。
所以末法时代只有教,没有行,没有证。
如果有研究教理就知道「心净则土净」,道理都知道,也会说给人家听,但却不知道什么叫做「净」,要怎么才能达到「净」。所以「心净则土净」,容易说,但却是难行,一般人根本做不到。另外,又有人说「欢喜心就是净土」,其实欢喜心不是净土,欢喜就是喜,喜、怒、哀、乐、爱、恶、欲,这就是七情,所以欢喜还是凡夫的一种情绪。若达到净,没有欢喜,没有悲愁,没有贪欲,没有瞋恨,没有贪恋,那才是净。
所以,真为生死大事的学佛者要了解这个道理,若人云亦云,就失去一个学佛的人应该有的立场了。
再者,有人说「以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这样就是处处是净土,家庭净土、生活净土、人间净土,当下就是极乐世界。」这种说法也是大错大误!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的时间思考四十八大愿,再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的万德万行才成就的净土,我们有发这样的愿吗?有修这样的行吗?没有。而且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时,当时的法藏菩萨已是十地的境界,以十地的境界所发的愿,经过兆载永劫才成就的净土,经典中说阿弥陀佛的净土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殊胜微妙,不可思议,那种的清净是十方世界诸佛的净土没办法相比的。
所以一般随随便便就说「心净就是佛土净、自性之中有弥陀、唯心之中有极乐净土」,这完全都是错误的说法。
(2013年3月10日台南佛一法会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