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慧净法师2008年6月10日于台北念佛会为澳门莲友开示(五)`

各位莲友,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昨天讲到「落成法语」中的「此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意也。」接下来:

  「本愿称名」之义,善导大师《观经疏》结论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是就「本愿称名」四个字提出的经论依据。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之一,往生的方法,也就是「本愿称名」。这四个字从哪里来呢?这里就简要引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最后的结论「望佛本愿」,所以这里有「本愿」两个字;「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有「称名」两个字,就是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所以「本愿称名」这四个字,不是我们凭空想像、制造出来的,是有很明确的根据以及传承的。

当然,善导大师也不是自己凭空这么讲,也是有依据的。我们昨天曾讲到,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此处就已点出了「本愿」两个字。龙树菩萨解释第十八愿时也直接点明「阿弥陀佛本愿如是」,「本愿」两个字出来了,「若人念我称名」,「称名」两个字也出来了。当然「称名」也不是龙树菩萨自己的创见,也是依据《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就讲「乃至十念」的念佛。

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困惑,念佛到底是意业上的观想念佛呢?还是口业上的称名念佛呢?这方面如果我们对照《观无量寿经》,就可以晓得是「称名」念佛。为什么?《观无量寿经》言:「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里所讲的「具足十念」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的「十念」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就说「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念」是称名的念佛,意义很显明。

像这种引经据论、以经解经的解释,如果没有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道绰、善导大师这一个法脉的传承,我们看不出来,也解释不出来。可惜的是,这个法脉在唐朝末年之后就消失于中国而发扬光大于日本了,一直到清末民初才又回归我们中国本土。导致在唐朝末年以后,历代解说净土法门的其他祖师大德,因为未能看到善导流这一法脉的阐释,所以没办法作出这样纯粹净土宗义的解释。

唐朝之后就是宋朝,北宋时代解释净土教义的大部份都是天台宗的祖师,如知礼大师、慈云大师,他们解释净土宗也都是以天台的教理来解释,跟善导流的解释可说是天差地别,完全不一样。他们是以自力、止观的自力方式来解释他力的净土法门。善导大师就不一样,善导大师上承着昙鸾、道绰,而昙鸾、道绰是承继着龙树、天亲。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是印度当时属一、属二的高僧大德,他们的解释是最契合佛心、佛意的,也是最有权威的。可惜北宋之后,众生的根机已经不如上一代,没有智慧看出这种纯正的净土教理,也没有福德因缘看到祖师传承的精纯著作,所以这个法门就这样失传于中国了。

如此说来,我们生逢此时,身处此地,却能够看到善导流的精纯原着,比起宋朝之后学这个法门的高僧大德或念佛者都还有福报!因为我们接触到了这个百千万劫难遇到的法门,可是他们长期以来却一直都没有因缘接触。我们因为接触到了,所以才能够提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两句话。如果有兴趣去研究净土宗的教理史,自然会发现,从北宋之后,从来没有人提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一种教理思想,乃至现在,如果不是学我们这一个法门的,他也提不出来,甚至于看到「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两句话,也仍因误会而加以批判,这是很遗憾、很可惜的。

《观经》〈正宗分〉的整个内容都是在讲「定善」和「散善」,定善、散善可以说是第十九愿的内容。但是因为本愿在讲念佛,所以从定善、散善来看念佛,这个叫「望佛本愿」,整句就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以上这段话是解释《观经》的〈流通分〉,在〈流通分〉中释迦牟尼佛主动告诉阿难尊者:「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持无量寿佛名」就是「持名」。善导大师对这一段经文是作这样解释的。

《观经》上、下两卷,从一开头到最后都是在讲定善和散善,也就是十三观和三福九品,为什么最后释迦牟尼佛却付嘱阿难尊者「持名」而不是观佛?善导大师解释:是「望佛本愿」来看的。

释迦牟尼佛望阿弥陀佛,《观经》望《大经》,定善散善望第十八愿的念佛,这叫作「望」。从这里来看那里,才晓得阿弥陀佛的本意、本心、本怀、本愿,是要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是要众生回向定善、散善;而释迦牟尼佛广说这部《观经》的本意,也是「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就定善来讲,方法困难,功德不高,就念佛来讲,方法容易,功德高超。不过,并不是说有定的功夫,能观想出依正二报这样的功夫不高,其实有定的功夫境界都是很高的,能够观想出依正二报,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是如果跟念佛相比,功德就不如称名念佛。

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最后要流通持名呢?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也就是说弥陀的本愿之意是要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此释迦牟尼佛宣讲《观经》之意,是要引导定散二善归入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就要阿难流通「持无量寿佛名」,而不是流通「观无量寿佛像」。总之,「望佛本愿」就是这个含意。

「一向专称」,「一向」是就时间来讲的。也就是从我们信受这个法门开始,一直到临终往生,都是专一念佛,无二无杂,没有半途而改变,也不夹杂其他的佛号、咒语,或是掺学其他法门,这个叫「一向」。宗风所说的「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就是「一向」的意思。接下来:

  「凡夫入报」之义,善导大师《观经疏》以问答释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这一段问答是「凡夫入报」的根据与来源。

所以「凡夫入报」──凡夫能够进入弥陀的报土,这也不是我某某人自创的,而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当然善导大师也不是凭空这样讲,也是依据道绰、昙鸾,以及天亲、龙树这一个传承而来的;天亲、龙树也不是自创的,也是依据《无量寿经》而来的。现在我们接着来看凡夫入报问答的解释:

  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凡夫入报问答」(善全五一、五五页)言: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
  答曰:是报非化。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极乐世界就是报土,这一段是善导大师的解释。为什么极乐世界是报土?当然善导大师也有引用,只是这里把说明简略了。在讲义的第二页也有解释什么是报土?什么是化土?,内容很浅显,大家回去可以自己看。现在主要解释凡夫入报问答。其实讲义的文字都很浅显,大家细看也能体会,在这里只是带领大家念一遍。然后一方面念,一方面消文解义。

  此问答者,既许报土之义,或疑能生之机,故设此问答,以决判「凡夫入报」之理,并「楷定古今」之误。

「既许报土之义,或疑能生之机,故设此问答」。第一个问答已显明断定极乐世界是报土不是化土,既然是报土,有的人就会产生怀疑:像我这一种贪瞋痴具足的博地凡夫怎么能够往生报土呢?因为报土是大乘圣人的境界,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进入的,我们连小圣的见思二惑与尘沙惑都还没有降伏,更何况是初地以上的圣者境界呢?因此,善导大师再设第二个问答来显明:极乐世界是报土,并且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报土,而且十方众生也能够往生。本来以我们垢障众生来说,当然是不能往生那种高妙境界的报土,可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我们的增上缘,所以能够往生。因此善导大师就设第二个问答来判决凡夫可以往生报土。

「以决判『凡夫入报』之理」,「凡夫入报」的原理在哪里呢?在以阿弥陀佛的本愿为增上缘,道理就在这里。

「并『楷定古今』之误」,并且纠正古今对极乐世界错误的解释。「楷」就是楷正,「定」就是判定,把歪的导正过来,然后判定它,使人不再有怀疑。「古」是指善导大师以前的一些学者的错误见解,「今」是指善导大师当代的学者的错误见解,将这些错解都纠正过来,然后下正确的定论,这个叫「楷定古今」。

  问中有四:
  一、明报身报土之义──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如前所引教证理证甚明,所谓(善全五一页):
  如《大乘同性经》(卷下)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第一个问答有四种解释。第一段说「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显明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国土是报身土。当然善导大师在这之前有引经据论,在《善导大师全集》第五一页说:「如《大乘同性经》(卷下)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直接引用其他的经典来证明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是报土,这就是经典教理的证明。

接下来引用净土正依经典《无量寿经》来作证明: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无量寿经》说,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的面前行菩萨道的时候,发下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说:十方众生只要称我名号,愿生我的极乐国土。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念。这样的话,如果不能往生,他就不成佛。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可知这一尊佛是「酬因之身」所得到的「果报佛」,当然就是报佛,所成就的净土也是他因地愿行成就而有的「果报土」,当然就是报土。

善导大师就是举出这个「因愿」──因地的愿行,来显现出现在成佛,以及现在成佛,当然是因地愿行成就所获得的果报的佛,所以叫作报佛;土也是果报的土,所以叫作报土。这是第一段。

接下来,第二段:

  二、显报法高妙之理──弥陀超世愿行所成殊妙报土,高出地前菩萨之外,故云高妙。

其实,只要是佛所成就的报土,都是高妙的,是一般的小圣没办法往生的,必须是地上菩萨才能够往生的。更何况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报土又是特别的殊胜,比一般诸佛的报土还要超越,超越的证明在哪里呢?接下来引用经论:

  《大经》「赞佛偈」(一九页)言: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这几句话非常的好。

阿弥陀佛发愿要成佛的时候,他所发的愿是非常的深远、高超的,他说他所成就的国土是十方世界国土之中第一的,不论是圣众也好,或者是圣众所成就的也好,以及依报的种种庄严──黄金铺地、七宝楼阁,还有八功德水、天雨妙花⋯⋯种种都是第一。

「国土第一」,显明「总求最胜」。是总的来讲他的极乐世界是殊胜而又超绝的。所以当阿弥陀佛成佛之后,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就说,极乐世界是「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之后就一点一点的显明他国土之第一。

「其众奇妙」,显明「圣众第一」。也就是显明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成为极乐世界的圣众之后,就圣众而言,是最第一的,跟十方诸佛的圣众来比的话,是超绝无比的。

「道场超绝」,显明「成佛第一」。「道场」是成佛的另一个名称,所谓「坐道场」就是证佛果。怎样的超绝呢?是超越时间性、品位性,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不必经过住、行、回,以及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不必经过这些阶层。一旦往生,就超越这一些阶位、时间,而直接成佛,所以叫「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显明「快乐第一」。「泥洹」就是涅槃的意思。本来涅槃是指正报的境界,也就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本来就常住,不经过造作、加行,不需累积功德、功夫,本来就是如此,而且如如不动,是不会消灭的,这个就是「泥洹」,这是指正报来讲,可是依报的极乐世界也如同正报的涅槃。

涅槃本身是充满不可思议的快乐,所以「国如泥洹」的意思是,到了极乐世界是如同《阿弥陀经》所讲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国如泥洹」就是快乐第一的意思。我们昨天有讲到,佛的乐是涅槃之乐,涅槃之乐是法界当中最高的快乐,以我们善恶凡夫来说,最高的乐是什么?所谓食色性也;以修行来讲,入第三禅是胜过世间的五欲之乐。可是如果跟佛来比,这种乐是不究竟的,是会变动的,只有涅槃才是最高、最妙、最究竟的乐。

「而无等双」,显明「总结最胜」。总结的来显示,无论正报、依报,方方面面,极乐世界的殊胜都不是十方净土所能比拟的,所以说「而无等双」。善导大师赞言:「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显明「摄生最广」。阿弥陀佛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怜悯十方众生,而发愿要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这一句显明摄生愿心最广,也显示建立国土第一之本怀在于广度十方一切众生。

「十方来生」,显明「生者最多」。以十方净土来讲,显示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最多。

「心悦清净」,显明「信心最纯」。心中对弥陀的信顺是无疑惑杂染的,这里显明信心最纯;也显明往生极乐世界是欢喜的要往生,不是勉强的,所以说「心悦清净」。

「已至我国,快乐安稳」,显明「获益最胜」。到了极乐世界就永远获得涅槃之乐,因为涅槃之乐是「安稳」的。所谓安稳就是常住不变、不动,我们在现世生活中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乐,我们的快乐究竟而言,可以说是苦的,叫作「坏苦」。乐过去,或乐变动了,就转为苦了。即使天人之乐,报尽了仍要堕落人间或者三恶道,所以身处六道中的那一种快乐是会变动的,而且那一种快乐是小乐不是大乐、最胜之乐。

  《大经》「圣众果德」(五二页)言: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也就是前面说的「国如泥洹」。「次」就是「如」,等同无为涅槃的境界。

所以极乐世界也说是安乐世界,就是「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清净没有污染而又常住不变不动,这个叫「清净安稳」。「微妙」就是难以想像,难以想像的快乐是什么快乐呢?就是涅槃之乐。涅槃之乐既然难以想像的话,当然是不可能以世间文字形容出来,也不可能述说正确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在形容微妙快乐的涅槃的境界。

极乐国土虽然是依报,可是等同正报的涅槃境界,正报的涅槃境界是什么呢?就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本来常住,不经过造作的。可是极乐世界是有始无终,是由于阿弥陀佛因地的无量愿无量行所成就的,并不是空寂无相,而是有相状的净土。虽然是有相状,可是等同涅槃无相状那样的清净、安稳、不变动、没有污染,因此说「次于无为,涅槃之道」。所以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根本是不能想像的。经典说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楼阁,虽然这样的述说、形容,但这其实是以我们凡夫可以理解的来讲,真正的景象必须要等我们到了之后才能正确的了解。

  《往生论》言:
  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无量寿佛的国土,他的庄严是怎么样庄严呢,是「第一义谛」。第一义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他的意思是真空的境界。真空的境界是所有境界之中最高、最超越,没有任何境界能够超过真空的境界,所以叫作「第一」;他的意义很深广,而又真实不虚,所以叫作「第一义谛」,也叫作「第一义空」,也就是所谓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

这一种空,不是我们凡夫观念上的什么都没有的那种「顽空」,这一种空能生妙有,所以这一种空叫作「真空」。真空能生妙有,所以接下来的「妙境界相」就是妙有,「境界相」就是有,所以是「妙有」。

因此:「第一义谛」是空有不二之空,谓之「真空」,故称「第一」。「妙境界相」是空有不二之有,谓之「妙有」,故说「妙境」。

这样讲的话,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跟涅槃的真空没有差别,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是涅槃的真空所显现出来的,所以极乐世界的报土不但高妙,而且超胜十方净土。接下来,第三段:

  三、举小圣尚且难生之义──言小圣者,大乘贤位,小乘圣位,并摄此中。报法高妙,非登地菩萨,则不能至;斯等下位,咸皆不及,故云难阶。
  阶者梯也,登堂之道也,亦所乘以升屋者。指报法高妙,小圣下位,难阶而升,故不得而至。

说明问之中的「小圣难阶」的意涵。「小圣」就是大乘菩萨的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属大圣),以及小乘之中的圣位──阿罗汉,因为小圣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里的小圣是指阿罗汉。「并摄此中」都涵盖在「小圣」这两个字里面。

「报法高妙,非登地菩萨,则不能至;斯等下位,咸皆不及,故云难阶」,小圣难阶,为什么难阶呢?因为报法(报土的境界)是非常高超而不可思议的,如果不是已经登地的大菩萨就没办法进入,像这种小圣的下位通通望尘莫及,所以说「难阶」。

「阶者梯也,登堂之道也,亦所乘以升屋者」,所谓「阶」就是阶梯、楼梯,有楼梯才能爬楼梯而上,甚至爬楼梯到二楼、三楼、四楼的屋子里面。

「指报法高妙,小圣下位,难阶而升,故不得而至」,所以说难阶而进入。接下来,第四段:

  四、言小圣尚且不及,况底下机,更当绝望。

也就是问之中的「垢障凡夫,云何得入?」高妙的报土境界必须大圣才能进入,连小圣都没办法进入了,何况我们又是垢障凡夫,远远比不上小圣,当然更不能够进入了,所以说「云何得入?」这样岂不是永远绝望了?也就是说,想往生到一般的净土中,就我们根机条件而言是没有份的,是绝望的。何况阿弥陀佛的高妙报土,更是绝对不可能往生;然而如果全靠弥陀的愿力,则不论圣凡善恶,都可容易往生,而且都是平等往生。我们来看善导大师怎么回答。

  答中有二:

回答有两段意义。

  一、顺问难且许垢障凡夫难生──垢者三垢贪瞋痴,障者三障惑业苦,欣趣者欣求趣入。

在回答的部分,善导大师一开始顺这个问难说:「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你问的没有错,像我们这一种具足贪瞋痴的薄地凡夫是没办法进去的,想都不敢想,何况产生欣慕能够进去呢?姑且认同问者说垢障凡夫没办法往生。

什么叫作「垢障」呢?「垢者三垢贪瞋痴,障者三障惑业苦」,「欣趣者欣求趣入」,这些说明都很浅显容易了解。

  二、明正由佛愿之强缘,小圣凡夫,皆悉往生高妙报土,是全托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别意超世本愿之力故也。

接下来这两句话:「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就显明由于有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增上缘,使得小圣以及我们这种还具足贪瞋痴,有惑业苦的烦恼凡夫,通通能够往生高妙的报土。这是由于完全依靠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的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的缘故。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不可称,没办法来形容;不可说,没办法来解说;不可思议,没办法来想像,想像不到的。

「别意超世」,别意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别意之弘愿」。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别于十方诸佛的愿,所以叫作「别意之弘愿」。超世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我建超世愿」。法藏菩萨说,他所发的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所以说「别意超世本愿之力故也」。接下来:

  顺问者意,且从通报,云实难欣趣;正由以下约别报,答五乘齐入之由。

回答有四句话,前面二句是顺问者意,姑且从「通报」──一般高妙的报土来说,我们这一种垢障凡夫是没办法往生的;后两句法语「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是约别报──说极乐世界的报土。极乐世界的殊胜是十方净土所难及的,原因就是刚刚前面所引用《大经》和《往生论》所讲的。

「答五乘齐入之由」,回答五乘也能够往生的缘由,是什么缘由呢?就是「托佛愿以作强缘」,因为托佛愿,所以五乘才能够同样的往生极乐世界。什么是五乘?五乘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就是十法界当中,除了佛法界以外的所有法界。这里虽说五乘,那有没有包含阿修罗道,乃至地狱、饿鬼、畜生道呢?当然是有的。因为阿弥陀佛的超世弘愿本来就包含要救度地狱、饿鬼、畜生界的众生。接下来:

  五乘自善,非入报因;唯以托愿,为其正因,故云「正由」。

如果以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自己所修的功夫,所累积的善德要往生弥陀的报土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都不是往生弥陀报土的正因,只有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才是往生的正因,「故云『正由』」。

  知实难欣趣,是信机也;托佛愿齐入,是信法也。

善导大师设立这个问答,也含盖了「信机」跟「信法」的内涵。

「机法两种深信」是我们这个法门的基础,信机──信自己是个垢障凡夫,不但不能往生任何佛土,甚至不可能脱离六道生死轮回。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的自觉、意识就是「信机」。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增上缘,既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增上缘则我们必定能够往生,这就是信受弥陀的救度,也就是「信法」。

所以答「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这就是「信机」、「信法」。

我们有了这样的理解、信心,就晓得我们虽是身为凡夫也一样能够进入报土,如果不了解这样的教理,就很难理解「凡夫入报」,不相信因为有弥陀的本愿力为增上缘,而能够让我们垢障凡夫往生报土。反过来讲,若以为自己是那一种可以累积功夫、功德的根机,就是不信机;以为阿弥陀佛没有大慈悲、大愿力使我们能够往生报土,就是怀疑法。所以能够信机信法,就能够肯定凡夫入报;肯定凡夫入报本身就是信机信法。

  「托佛愿」者,托依投义,依投佛之愿力,同前所云「皆乘(托)弥陀大愿业力(佛愿)」。

善导大师将整个净土宗的教判分为「要门」与「弘愿」,前面所说就是善导大师显明「要门」跟「弘愿」的地方。有关「弘愿」,善导大师说「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弥陀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所以「托佛愿」就是前面所讲的弥陀的大愿。

  前举报身报土之因云:「一一愿言称我名号」等,摄诸愿归第十八愿;今明生因,言「佛愿」者,指第十八愿,其义显然。」

这是我们讲稿第一张所引用的,「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所以每一愿每一愿都在显明要称弥陀名号。

「摄诸愿归第十八愿」,也就是把其他的四十七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归入到第十八愿来,等于是说每一愿每一愿都不讲他本身的功能,每一愿的功能都在显明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昨天晚上也已解说过。

「今明生因,言『佛愿』者,指第十八愿,其义显然」,现在说出往生的正因而说「佛愿」这两个字,所以佛愿就是指第十八愿,也就是刚刚讲的「一一愿言称我名号」,因为唯有第十八愿才有说「称我名号」。

  本愿所成之弥陀,本愿所成之极乐,本愿力为强缘所生之凡夫、三乘圣者,五乘齐入,此皆佛愿强缘使然。

阿弥陀佛以本愿所成就的佛,所成就的极乐世界,以及以这一种本愿之力作为增上缘,使我们凡夫、三乘、五乘都能够进入极乐报土。也因为有弥陀的成佛,以及成就了极乐世界,所以才有那个力量使我们到极乐世界去,这都是由于有阿弥陀佛的佛愿作为强缘。

  「强缘」者,「增上缘」也,所谓(善全二二页):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何谓「强缘」?「缘」是「助因成果」的外在条件,有弱缘,有强缘;弱缘助因未必成果,强缘助因则百分之百必定使因成果。强缘也称「增上缘」,就是刚刚所讲的「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人生在世的一切,之所以有所成就,都是靠增上缘,没有增上缘怎么能够成就呢?譬如读书,如果没有老师的增上缘来教导我们,我们如何有学问的成就呢?又譬如种子,如果没有肥料、水份、阳光、空气这些增上缘,种子怎么能够开花结果呢?婴儿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怎么能够长大呢?所以凡事之成就都必须要靠缘。

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弥陀的愿力,怎么能够往生呢?就像石头,石头如果要过大海,如果没有船只的话,怎么能够渡过大海呢?一放入水面就沈下去了。大的石头固然会沈下去,小的石头也会沈下去,除非不是石头。

我们都是罪业的凡夫,一定会在六道的苦海里面沈下去,因为我们有罪业,不管是大罪业或小罪业,只要有罪业就一定会在六道里面轮回。即使在无色界天,也是六道,也是苦海,必须要靠船才能够度脱六道的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石头如果没有船的话,即使再小也会沈下去;如果有船,石头即使再大,而且百颗、千颗、万颗,也照样能度脱六道的苦海而到达涅槃的彼岸。我们都是石头,而且很大,同时很多颗,在这六道当中,不只是浮不起来,而且一定会沈下去,但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强缘、为增上缘,我们就百分之百能脱离六道苦海而到达涅槃彼岸,因此我们一定要靠增上缘。

世间万物都要靠增上缘,以眼前的物品来说,今天要有这张桌子、这个麦克风、这只杯子、时钟,都要靠人工去制作,所以人工就是桌子、麦克风、杯子、时钟的增上缘。靠我们凡夫的力量那只有堕落三恶道,靠弥陀的力量不但不会堕落三恶道,也不会轮回,而且往生成佛。

  「五乘齐入」、「莫不皆乘」,都由「佛愿力」为「强缘」、「增上缘」也。

我们人跟天这种凡夫,声闻、缘觉这种小圣,以及菩萨中的大小圣,能够进入极乐世界,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我们的强缘、增上缘。

讲到这个「缘」,如果就物质来讲只要有两个──「因缘」和「增上缘」就能够开花结果。有种子,有阳光、肥料、水、空气就能够开花结果;如果是心法,以我们众生来讲,必须要有四种缘──「因缘」、「无间缘」、「所缘缘」以及最后的「增上缘」。因缘、无间缘、所缘缘都是指我们本身,我们本身有佛性,我们心心念念都有一个对象,就是极乐世界,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具足因缘、无间缘和所缘缘。所以因缘是我们有佛性,往生就能够成佛,所以我们想念佛往生这个就是因缘;接下来要念念相续、无间断,如果今天念佛愿生,可是明天改变了,这当然得不到那个果,所以要无间缘;念佛愿生,愿生哪里?愿生极乐世界,所以有对象,这是所缘缘。这样的话能不能往生呢?这样就能往生,原因在哪里?在阿弥陀佛的力量、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阿弥陀佛的力量就是我们最后的增上缘。如果没有增上缘,我们就无法往生。总之,如净土宗宗旨所说:「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则四缘通通具足。

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我们只要念佛,生生世世的罪业就一刀两断,从现在开始就不再继续轮回了,所以说「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我们现在念佛,到临命终时,自自然然阿弥陀佛就会带领清净大海众菩萨来迎接我们,「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生生世世所累积的十恶五逆的业,还有天魔外道、冤家债主都不能障碍,这些都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力量。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力量作我们的增上缘,所以我们称念就能够除罪,临终弥陀自然会来迎接,所有的邪魔外道、冤家债主都不能障碍我们往生,这都是因为有阿弥陀佛为增上缘。

  「致使五乘齐入」──初约机恶,且许难生;后约法德,正示齐入。

答中最初两句说「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众生根机──垢障罪恶无边,要往生一般的净土都困难了,何况是极乐世界这种净土呢?故说「初约恶机,且许难生」,先就恶机,认同有贪瞋痴的人不能往生。可是「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接着就法德──阿弥陀佛的大愿大力,使得我们能够往生,所以说「正示齐入」。

  此「齐」字有总别二意。
  「总」者齐乘佛愿之意──不论根机,不论圣凡,不论善恶,唯依佛愿得入高妙报土。

这个「齐」有分总的和别的两种意义。「总」的来说,不管圣人、凡夫、根器高低,通通不管,通通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进入报土,这是就总的来讲。

  「别」者有二,齐上与齐下。

就别来讲,也有两种。一个是齐上,一个齐下。

  「齐下」者──三乘之上机,同凡夫之下机往生。

「三乘根机」是已经断除见思惑、尘沙惑,已经没有生死轮回,没有分段的生死之苦,可是他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跟我们有贪瞋痴、有垢障的薄地凡夫一样,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如果不是跟我们一样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认为垢障凡夫才需要靠弥陀愿力,至于他们已经是超凡入圣的圣者,所以不用靠弥陀愿力,不是这样,如同大石头要乘船才能到彼岸,小石头也同大石头一样,要乘船才能到彼岸。所以完全都是要依靠弥陀的愿力,这个叫「齐下」。

  「齐上」者──凡夫之下机,同十地之上机入报。

「齐上」,我们虽然是垢障凡夫,可是我们只要是依靠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就跟上机──十地以上一样,同样进入报土。并不因为他是圣人,所以他进入报土,而我们凡夫就还在报土里面的莲花,或者还需要在哪个地方温养、等待、修学,像读大学一样,从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不是这样。如同转银成金是金,转铁成金也是金;不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只要同乘佛愿往生极乐,都同时同样成佛。所以叫作「齐」,齐有这样殊胜的意义。

  齐之言者,亦示他力一因一果,简异自力多因多果。

这个齐也是在显示他力──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是「一因一果」,我唯有依靠阿弥陀佛这一个本愿力为增上缘,你也唯有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为增上缘,凡夫圣人都依靠阿弥陀佛这个本愿力为增上缘。不是说我是凡夫,所以我另外找依靠,他是圣人,他又另外找依靠,这样因就不同了,不是的。因此,都以同样的一个因,就是「托弥陀愿力为增上缘」,所以往生之后都同样得到一个果报,圣者得到成佛的果报,我们也得到成佛的果报,这个叫一因一果,因为因同,果也同。

「简异自力多因多果」,如果是自力的话,因就各不相同,累积的功夫有高低之别,累积的功德也有多寡之分,所以因各不一样。由于因各不一样,因此,若以自力往生的话,果就不一样,这就会像九品所讲的,功夫高的在上品,功夫低的在中品或下品,这就是「多因多果」;但乘佛愿力不是这样,都是一因,所以得到的是一果。

  亦即五乘皆齐依托佛愿,同一本愿称名念佛,即是一因。亦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言「同一念佛,无别道故」,即此义也。

这个容易了解。

  齐入真报,同证无为涅槃法身,平等一相,即是一果,善导大师《法事赞》所言:「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我们都同样专念弥陀佛名,这样的话,五乘都同样进入无为涅槃、清净、常住的极乐世界,都同样证得无为、常住、涅槃的法身,所以是「平等一相」,这个就是「一果」。因此善导大师又言:

  「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即此意也。

净土(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涅槃常住的,所以叫「无生」。「亦无别」,没有差别相。到极乐世界都是成佛的境界,然后降下一级,补处佛位,所以没有差别相,可说「究竟解脱金刚身」,解脱分段生死,解脱变易生死,解脱一切的苦恼不如意,而永远不会变化,永远不会消失,所以说「究竟解脱金刚身」。

  得其齐者,佛愿所为,毫非己功,故曰致使。

「致使」这两个字显明他力,表示我们不论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通通能够往生,是佛的愿力让我们这样的,一点一滴都不是靠我们各自不同的功夫,所以叫「致使五乘齐入」。

  此问答亦显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也。

这一篇问答也在显示我们这一个法门的特色,本愿称名为因,凡夫入报为果的道理,怎么讲呢?

  众生称念为「因」(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
  弥陀愿力为「缘」(第十八愿成就之「已取正觉」),
  往生报土为「果」(第十八愿成就之「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因缘和合故。

「众生称念为『因』」就是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弥陀愿力为缘就是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正觉的力量;「往生报土为『果』」,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有了因,有了缘,因缘和合就自然能够获得果,所以因就是亲因,缘就是增上缘,自然能够开花结果,成就往生成佛的果报。接下来一首偈子:

  弥陀本愿果报土,自力诸善不能至;
  三乘圣人与凡夫,齐托佛力平等入。

这个偈很浅显,容易了解。阿弥陀佛以他本愿所成就的果报的净土,不管是凡夫也好,圣人也好,要以自己的力量所累积的种种善事功德而成就的种种高下不同的功夫,通通不能够进入。那怎么办呢?不管是三乘的圣人,也不管善恶的凡夫,只要通通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就能够通通的、平等的进入报土成佛,这个叫「凡夫入报」。

讲到这里已经十一点十五分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附:讲稿原文

一、凡夫入报问答

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凡夫入报问答」(《善导大师全集》第55页)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此问答者,既许报土之义,或疑能生之机,故设此问答,以决判「凡夫入报」之理,并「楷定古今」之误。

问中有四:

一、牒报身报土之义──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如前所引教证理证甚明,所谓(《善导大师全集》第51页)

  如《大乘同性经》(卷下)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二、领报法高妙之理──弥陀超世愿行所成殊妙报土,高出地前教道之外,故云高妙。

《大经》「赞佛偈」(19页)言: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大经》「圣众果德」(52页)言: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往生论》言:

  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三、举小圣尚难生之义──言小圣者,大乘贤位,小乘圣位,并摄此中。报法高妙,非登地菩萨,则不能至;斯等下位,咸皆不及,故云难阶。

阶者梯也,登堂之道也,亦所乘以升屋者。指报法高妙,小圣下位,难阶而升,故不得而至。

四、言小圣尚且不及,况底下机,更当绝望。

答中有二:

一、顺问难且许垢障凡夫难生──垢者三垢贪瞋痴,障者三障惑业苦,欣趣者欣求趣入。

二、明正由佛愿之强缘,小圣凡夫,皆悉往生高妙报土,是偏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别意超世本愿之力故也。

顺问者意,且从通报,云实难欣趣;正由以下约别报,答五乘齐入之由。

五乘自善,非入报因;唯以托愿,为其正因,故云「正由」。

知实难欣趣,是信机也;托佛愿齐入,是信法也。

「托佛愿」者,托依投义,依投佛之愿力,同前所云「皆乘(托)弥陀大愿业力(佛愿)」。前举报身报土之因云:「一一愿言称我名号」等,摄诸愿归第十八愿;今明生因,言「佛愿」者,指第十八愿,其义显然。

本愿所成之弥陀,本愿所成之极乐,本愿力为强缘所生之凡夫、三乘圣者,五乘齐入,此皆佛愿强缘使然。

「强缘」者,「增上缘」也,所谓(《善导大师全集》第22页)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五乘齐入」、「莫不皆乘」,都由「佛愿力」为「强缘」、「增上缘」也。

「致使五乘齐入」──初约机恶,且许难生;后约法德,正示齐入。

此「齐」字有总别二意。

「总」者齐乘佛愿之意──不论根机,不论圣凡,不论善恶,唯依佛愿得入高妙报土。

「别」者有二,齐上与齐下。

「齐下」者──三乘之上机,同凡夫之下机往生。

「齐上」者──凡夫之下机,同十地之上机入报。

齐之言者,亦示他力一因一果,简异自力多因多果。亦即五乘皆齐依托佛愿,同一本愿称名念佛,即是一因。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言「同一念佛,无别道故」,即此义也。齐入真报,同证无为涅槃法身,平等一相,即是一果,善导大师《法事赞》所言:「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又言:「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即此意也。

得其齐者,佛愿所为,毫非己功,故曰致使。

此问答亦显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也。

众生称念为「因」(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弥陀愿力为「缘」(第十八愿之「已取正觉」),往生报土为「果」(第十八愿成就之「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因缘和合故。

  弥陀本愿果报土,自力诸善不能至;
  三乘圣人与凡夫,齐托佛力平等入。

二、何谓报土?何谓化土?

「报土」即是报身佛所居住,广大无边,纯然无漏,清净庄严之国土,此国土是酬报此佛因地所发大誓愿、所修大功行而成就之净土,谓之报土,亦即依彼佛因地之大愿大行所成就真实状态的净土,在种种不同佛土之中属于最高等最胜妙的净土。

「化土」即是化身佛所居住,有大小种种限量之国土,具名「变化土」,又称「应化土」。「化」是变化之义,适应对方根机所假现变化之佛土。此应化土亦有净土与秽土之别,为教化未登地之菩萨所现之应化土属于净土,为教化声闻、缘觉、凡夫所现之应化土属于秽土。如释尊于此世界教化二乘及善恶凡夫,故此世界即是秽土之应化土,应化土即是应身佛所住之土。

「极乐报土」是酬报弥陀因地超世愿行所成就之果报土,故于十方诸佛报土之中,无伦无比,超胜诸佛报土。如《大经》所言:「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善导大师亦言:「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阿弥陀佛,是酬因报身;极乐净土,是酬因报土;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此是弥陀本愿。如是因,如是果。

善恶凡夫,依弥陀「本愿称名」所得生之土,即是极乐世界之报土,而非化土(应化净土),亦非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人杂居之下等净土)。其报土者,《往生论》所说二十九句之庄严功德,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即是其土。《平等觉经》名其土言:「无量光明土」,《往生论》说其土言:「莲华藏世界」,又说其土相言:「究竟如虚空」;此皆真实报土之相,唯本愿称名所往生之净土也。此乃本宗根本宗义,不可混淆,大师之「凡夫入报问答」,可谓简明扼要,坚确不移。

「报土」亦云「受用土」,弥陀与极乐圣众所共同受用法乐之高妙报土谓之「极乐报土」。

此高妙报土,乃是弥陀为十方众生,经过五劫思惟,超发四十八大愿,又经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经此愿行圆满,始得成此报土。此清净报土,纯然一味,无有品位阶级。善恶凡夫,只要称名念佛,即是托佛愿力,必得生此高妙报土。弥陀名号,圆具万行万善万德,是故念佛,能得大利无上功德,成佛之因无不圆满,故得横超品位阶级,往生快速成佛。然有「内证」、「外相」之异。

论其「内证」,往生即得无上涅槃之妙果,与弥陀同得无量光寿,所谓「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论其「外相」,从佛位降下一级,成为菩萨,此是从果降因之「示现相」。何以故?若据《大经》下卷「众生往生之果」的经文,便知乃是为行「闻法供养,说法度生」之事,故言有时集会讲堂,闻佛说法;有时往诣十方,供养诸佛;有时列诸佛道场,利益众生。此等行事,若以佛身,即不相应,故现菩萨之相。

外相虽现菩萨,内证乃是涅槃;故往生报土,皆得佛果。

分「内证」、「外相」,然亦皆平等:「内证平等,外相平等;内证无上,外相无上」。故《大经》「依正涅槃」之文言:「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此即是证悟同一涅槃之相,无二乘三乘之别,无上下阶级之分。

故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最后之结论,以「的取三愿」(十八愿、十一愿、二十二愿)证明「往生报土,速成佛果」之义。亦即依第十八愿之力,往生报土,依第十一愿之力证入灭度(涅槃),依第二十二愿之力,至一生补处,而游诸佛国,开化众生;当下「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引此三愿,证明速得之理。

二十二愿所言「超出常伦诸地之行」,显示往生报土,当下直入一生补处,超越十地,不经一地至一地,故亦不经一劫二劫等,往生即超劫超地直至菩提。故龙树菩萨言「往生不退至菩提」,善导大师亦言「同因同行至菩提」、「一入不退至菩提」。同以「本愿称名」为因行,是故往生即得不退,往生即至菩提。

又所言:「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此之「修习」,即前所言之从果降因,毫无所缺,行菩萨之事;非修因感果、从因修果之修,应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