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则兼善不渝,穷则自得无闷

我曾经请张铎曦老师帮我写了一幅字,写好之后,裱起来挂在我书桌右方的墙壁上。这幅字的内容是:“达则兼善不渝,穷而自得无闷。”这句话出自东晋时名士嵇康的一篇文章——《与山巨源绝交书》。山巨源就是山涛,两人同是“竹林七贤”中之佼佼者,本来两人关系至为亲厚,后仅仅因为山涛向当政者举荐嵇康做官,嵇康觉与山涛两人在志趣心向上发生了偏异,于是便写下了这封冷峻决绝却又名传千古的绝交信。

有一次,房院长在我的屋子里看见这幅字,兴奋异常地跟我说:“宗道法师,我们真是有缘啊!我屋子里挂的也是类似的一句话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确实,这两句话意义很是相近,甚而可以断定嵇康这句应是脱胎于孟子的那句古话。然而,我还是更喜欢嵇康这句,觉得孟子那句话太白、太平、太泛,而嵇康这句则有味道,有深度,更能打动人心,也更堪玩味。

记得我是有一天在kindle上下载了顾随的《中国古典文心》,看到里面选录的这篇文章,正一句句咀嚼着前文之顷,忽一眼滑过这句话,当时感觉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如电击心,只觉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内心深处。当即,我便将这句话抄在了一张纸片上,准备第二天去张老师家登门求字。

人生一世,蠢蠢终生,纵横百态,浮沉世海,总不出两种状态:或穷或达。穷即是不通,某种时空、因缘下,种种遭遇,种种阻隔,种种患难,让一个人无法畅达其志;达即是通达,无诸障碍,种种人事因缘、风云际会皆能顺风顺雨,现实给了一个人充足的条件、平台与空间去施展其能力,以此畅达其志,去帮助别人(兼善)。

一般的人,总不免穷则苦闷难当,达则骄慢善变,而嵇康这里却说,虽然“穷”,但要“自得无闷”;固然“达”,但仍要“兼善不渝”。

若时事因缘束缚身心,不得其志,也不必苦闷。能够“穷而不闷”乃是源自于“自得”,“自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自心有所得,也即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足够广阔,足够安宁,足够丰富,足够满足,快乐并不从外得,换句话说,自己跟自己玩儿就已然足够了。就像我小的时候,父母不在家,把我一个人丢在家,没人陪我玩儿,我拿几支笔当作战士,拿一个苹果当作地球,在房间里配音,上演一幕幕拯救地球的“大片”,玩一整个下午,玩得不亦乐乎。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完全可以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沉浸在某个领域,玩耍自得。牛顿不是说他在科学上的探索就如同一个小孩子在海滩上捡拾各种形状颜色的贝壳吗?

甚至,在任一领域想要有大的成就,“穷”或许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呢,如同钢钎想要穿裂巨石,必借猛锤敲击,故有历史上“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若时事因缘很顺达,各种因缘催动着你去施展能力与抱负,那就坚决不移地做下去。此时更大的挑战也许是如何做到“不渝”,相较而言,人们在逆境中更能“不忘初心”,在顺境中却很容易“忘记初心”,因为顺境最容易让一个人骄慢、膨胀,名利、地位、财富,种种诱惑也接踵而至,不知不觉便忘记了最开始的“初心”。

对于念佛人来说,“穷而自得”便是“自信”,“达则兼善”便是“教人信”。

应该说,念佛比世人更容易做到“穷而无闷”“达而不渝”。首先,因为念佛人靠念佛“自得”,而念佛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我,也并不妨碍我的相信,即使人们绑住我的腿我还可以口念,即使人们封住我的口我还可以心念,即使潦倒终生、贫病交迫,孑然一身,心中仍可以装下一个“广大如虚空”的极乐世界。又,念佛人在在处处佛菩萨往来如织,轮班守护,所有快乐不从外得,由心涌发而出,如何会“有闷”呢?

其次,念佛人“兼善”(教人信)并不靠己力,全依佛力,个人只是一个转播塔,将接收到极乐世界的信号转到旁人那去,个人微渺如尘,丝毫不足为道,如何会因骄慢而“有渝”呢?凡是以众生得解脱成佛的利益为最大,一切为此开路,一切以此为圆心,若存这样的正念,便能劝尽娑婆而“不渝”。

不过,理论上虽是这样的,但在事上,还是不免受凡夫习气左右,也许遇困境便忧恼,逢顺达便张狂,所以,我将其作为我的座右铭,时时提醒我自己。说来也怪,十二个字静静贴着墙壁不动声色,忧恼时看着它,心便释怀很多;张狂时看着它,心便不觉憬然有省。

愿与一切有缘共勉之!

摘自《何时复西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