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人向别人推销产品时,会拚命地介绍这个产品的质量怎么好,目的是希望对方购买。释迦牟尼佛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介绍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庄严,其目的就是要发起众生的愿往生心。
用“乐”来摄持众生,没有谁不喜欢乐的,即使不信佛的人也喜欢乐。现在愿意修苦行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让自己得利益的事,大家都很愿意。
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召唤,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发遣,十方诸佛在他方佛土证诚。实际上这是所有诸佛都齐心协力来度化众生,共同成就众生的往生。
所以我们的往生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所有诸佛都来成就我们,比世间农村的学生高中状元还要殊胜,二三十年前,农村出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如果一个村子里出了一个大学生,全村人都为他请客摆宴庆贺。《无量寿经》显示了十方诸佛都为众生往生而庆贺!
阿弥陀佛把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庄严显示出来,释迦牟尼佛把娑婆世界的种种苦恼告诉我们,通过苦与乐两种方式的对比,让众生发起归命净土之心。一苦一乐,让有见有闻之人,厌离娑婆苦域,欣求西方极乐。
如果是圣道门,就不会这样讲,圣道门多讲苦乐是相对的,苦即是乐,乐即是苦,苦乐不二,无苦无乐。如《心经》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说什么都没有,没有苦,没有娑婆世界,也没有极乐世界。因为它是要破执着,就是让我们放下,娑婆世界要放,极乐世界也要放,什么都要放下。
通途法门讲净土是心净则国土净,自己的心净了你的世界就清净了。所以世界不重要,心最重要,认为心才是根源。
但净土法门不这样讲,净土法门是通过苦乐对比,让凡夫有法可依。如果讲空,凡夫理解不了,理解了也做不到,反而就无法可依了。像《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一开口就讲: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两个“有”字,就证明净土门和圣道门不同的立场。净土门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这是善导大师《观经疏》里明确提到的两个概念。
善导大师为什么不讲“离念无相”?因为凡夫众生连住心取境都很困难,何况无念离相?净土门不是让众生离相,众生离不了相,随时都会执着于相。所以,佛就特别立一个西方净土的庄严相。
其他法门是要破执着,净土法门则是善用众生的执着。众生执着于乐,那就有极乐;众生执着于殊胜庄严之相,西方就有殊胜的阿弥陀佛无量功德庄严之相。这是借西方的庄严,来满足众生的心愿,所谓“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净土法门以“有”的方式来度化众生,只有通过“有”,才能让众生发起往生之心。古德讲:
“不见地狱重苦,勤修无勇;不见净土胜乐,欣求念淡。”
如果众生不见地狱之苦,勤修的心就很淡薄;如果不见西方净土的殊胜庄严之乐,就不愿意求生西方。
一般人在造恶的时候没有任何出离心,也从来不计后果。只有见到果报痛苦的时候,才会有一点回心转意。所以,释迦牟尼佛就通过“五恶”“五痛”“五烧”来激发我们的出离心。阿弥陀佛用极乐的殊胜庄严让我们欣慕、向往回归净土,这是“五恶”“五痛”“五烧”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善导大师在劝化文里有非常多的诗偈,其中的“归去来”就是对“五恶”“五痛”“五烧”的总结: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盘城。
我们都居住在“魔乡”
,认为这个世间还有很多“余乐”,以佛法的眼光来看,则是“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可能我们在佛门感觉还不是很明显,世间人在单位、在社会、在家庭里面,几乎听闻到的处处都是愁叹之声,天天都有烦恼、都有叹息。这些烦恼叹息的娑婆之苦,就是我们发起出离心的因缘,佛门讲以苦为师,苦是我们的出离之缘。
古德把愿心分成两方面:一个是厌离心,一个是欣求心。厌离心也是一种出离心,愿意往生西方净土就是愿往生心。
“机深信”
也是厌离心的一种表现。有“机深信”的人,已经知道无量劫以来自己都在生死轮回当中无有出离之心。有了这种认识,就知道必然有相应的果报,如果没有出离之缘,就会生死轮回,经受无量的苦;同时也知道,自身无能为力,只有靠阿弥陀佛,出离心、欣慕心都可以从“机深信”当中引发出来。
(引用自《无量寿经》探源第27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