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信心
一、弥陀救度之信心
大凡命名为宗教的,没有不提倡信心的。但是,即使同样叫作信心,其内涵也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可以根据信心内涵的不同,便能了解宗教之间的差异。在这个意义上,信什么?如何信?就成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净土宗的教法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前面已稍微提及,净土宗念佛人,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的由来,自己对生死问题忧虑不安的心便会停歇,倾向于完全信靠佛的救度,这就是信心。第十八愿成就文中明确地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闻名号”就是“闻佛愿的生起本末”。
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是本愿成就的名号,是誓愿的尊号,所以闻名号之由来与闻本愿之由来并无差别。闻本愿之由来,即是闻“佛愿之生起本末”。何者为“佛愿之生起本末”?
首先,所谓佛愿之生起,就是指阿弥陀佛本愿生起的原因。到底阿弥陀佛生起本愿的理由是什么呢?不言而喻,是因为我的存在,我是一个尽是烦恼垢障而无佛之清净心,满是虚伪谄曲而无佛之真实心的凡夫。若我有清净真实心,有能成佛的力量的话,那佛便没有必要发起本愿了。旷劫以来,辗转反覆于从迷入迷,不知道从迷界中出离的方法,正是有这样的我的存在,才催发了弥陀的本愿,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因此,听闻名号的由来,就首先必须明白这是专为我而发的本愿。可说:“弥陀五劫思惟之愿,深深按之,全为我一人。”
其次,所谓“本末”
,就是发起本愿的阿弥陀佛的辛劳(本)
,以及据此而成就的果报(末)
。阿弥陀佛的辛劳就是指作为法藏菩萨长时间地反覆思量救度众生的方法,然後为了实现誓愿,进行了无法计算的长时间积功累德的修行这一过程。结果终于愿行圆满而成为了阿弥陀佛,成就了令迷妄众生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名号,并不断回施给众生。
听闻这样的缘由即是听闻名号的由来。要而言之,就是听闻阿弥陀佛偏为迷妄罪苦的我发起本愿,为了实现此本愿进行了长时间的思惟与修行,现今成为阿弥陀佛了,仍不停地在呼唤着我这一事实。
再者“闻即无疑”
之意,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毫无怀疑,没有自己的一点忖度在里面,这就叫作闻。所以,所谓“闻”,不仅仅是说我听了佛的开示,而是我听懂了佛的开示。假如只是听闻了音声而没有在心中领受的话,那便不能叫听懂了。因为“听懂了”就是“领受了”的意思,所以也就是顺从佛的开示的意思。这就是净土宗的信心。因为这种信心并不是靠用力地去信,去理解来获得的,相反地是当我们或这样或那样的筹量计度心消失时而获得的,因此这信心可说是“信受弥陀救度”
的信心。这种信心才是其他宗教所没有的净土宗特色,所以必须好好体会。
二、二种深信
或问这种信心的信相、信的内容是什么,又如何去信呢?具体来说就是两种深信。即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之“深心”时所说的“机深信”与“法深信”: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所谓“机深信”中的机就是指我这样的人的相状,深信自己是无始劫来一直迷惘颠倒,无有出离之缘的罪恶生死凡夫,便是机深信。换言之,以自己之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出轮回,认清这个现实就是机深信。
“法深信”即是深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为了救度我这样的人而发的,无有分毫错谬。换言之,即完全相信唯有阿弥陀佛的本愿绝对能够救度我。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虽说是二种深信,但也是对一种深心的说明,并无别心,只不过是对一种深心的两个方面的解释而已。因此,总结起来就是,深信毫无自力的我,乘上阿弥陀佛的本愿必能得到救度,这就是净土宗的他力信心的信相。机如石头,法如船,无论石头多小,入水必沉,这是石头的性质。但是无论多大的石头,只要被运载在坚固的大船上,都必定能被运到对岸。即使载在船上,石头沉水的性质依然没有改变;即使沉水的性质不变,靠船力仍能被运到对岸。同样道理,毫无疑问的,以罪恶深重的凡夫之身,只要乘上阿弥陀的大愿船也必定能到净土彼岸。凡夫以凡夫本来的样子被救,这就是二种深信的内容。为何如此说,因为“弥陀本愿是为救度烦恼炽盛众生的本愿”之故。
如果自己有能力能够出离轮回的话,就没有必要仰靠阿弥陀佛了。正是因为自己无能无力,才会完全仰靠阿弥陀佛。在这个意义上,机深信与法深信其实都是在说同一件事。
刚才已经阐述了,闻名号之由来就是听闻佛愿之生起本末。而且佛愿的生起,是因为罪恶深重的我在这里的缘故。所谓本末是指为我积功累德成为阿弥陀佛的经过。因为如实地相信其名号的由来就是信心,所以信心的内容刚好就是两种深信。如下图所示:
因此相信名号的由来,就是不必为自身的现况烦忧,而是专一的信受弥陀救度。应知弥陀本愿,不简老少、善恶,只要信受。因为弥陀本愿就是为救度烦恼炽盛众生的本愿之故。
第四、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现生之利益)
一、正定聚之利益
一个“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念佛人,有何利益功德在其身上呢?是有大利益与无上功德的,先从结论上而言,有“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大果报在其身上。《大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大经》之“付嘱文”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佛亲自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得大利”
与“具足无上功德”
,信心欢喜的念佛人,已经预先获得“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菩萨身分(凡夫菩萨格),也已经预先获得“无上功德”(成佛)之大利益,这一点丝毫不容怀疑。
所谓“具足”
就是“一体”
之意,一体即是想切离而不可能。机法一体,佛凡一体,二物成一物,如炭成火。若是“合体”就可离,如“三明治”。
要而言之,有“正定、灭度”之“现当二益”(二世大利益)。“现”就是此世现生,现生已经预先获得入正定聚不退转的果位,此名为“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当”就是来生,来生必定往生弥陀报土当下证入涅盘的佛果。
此现生住正定聚之功德利益(现生不退),有经证,有祖传。
《大经》第十一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大经》第十一愿成就文说: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正定聚”即是不退转位,不从决定往生成佛退下来。此不退转位的正定聚是往生净土之後才能得到,所谓“彼土不退、彼土正定聚”呢?还是污秽的肉体仍存在的今日便能获得,亦即“此土不退、现生正定聚”呢?若依其他法门的解释,多依文解义而认为往生净土之後才得不退转,然依净土宗的教义,是现生已得不退的利益。其依据如下:
(一)摄取不舍
《观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念佛的众生,既蒙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不再六道轮回,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则住于正定聚之数,是现生上的事,自不待言。此即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义。
(二)超证涅盘
《大经》下卷说: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昇道无穷极。
又说: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
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昇道无穷极”即是成佛。“次如弥勒”,位次同弥勒,指与等觉不退位的弥勒菩萨相同。经文既说“昇道无穷极”、“如弥勒”,则念佛众生能于现在入正定聚位,而于命终同时,随即证大般涅盘之德,这是当然的道理。因为成佛必须先入正定聚之位,如果不先入正定聚之位,绝不能证得大涅盘,同时也不能说“如弥勒”了。这是从超证涅盘的道理,断定正定聚是现世利益。
(三)其他经文
《大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无量寿如来会》说:
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盘处。
《观经》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小经》说:
闻是经受持者,诸佛护念,皆得不退。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在都表明了现生不退之意。
(四)祖师释文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称其名号。
“疾至”
,非多劫多生无量生死,亦非他土不退,乃此土此生不退,故称“疾至”。从下文之“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越惟致地……”
便可得知。
又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即入必定”或“即时入必定”
,皆显明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人,于现生之当下,即时获得不退的身分。
天亲菩萨《往生论》说: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速满”
显明“现生不退”之意,“大宝海”
显明“往生即成佛”之意。
昙鸾《往生论注》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
“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指在没有断除烦恼,贪瞋痴依然存在的当下,就已拥有涅盘的身分。所谓“涅盘分”
,就是指“住正定聚”
;完全的“必至灭度”
往生后就能够获得。这也是现生不退的论据之一。
又说: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又于《赞阿弥陀佛偈》说:
敢能得生安乐国,皆悉住于正定聚,邪定不定其国无,诸佛咸赞故顶礼。
善导大师说: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又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即入正定聚”、“住于正定聚”、“定得往生”、“必得往生”,都是显明“现生不退”之义。
印光大师也显明“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义,而简要明了的说: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又说: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正定聚是“定得往生”、“必定成佛”,即“正定于往生成佛之伴”的意思。因为念佛人成为了佛的同行,而弥勒菩萨也在不退转位,可说是“与弥勒同”“与如来等”。此处虽曰“与弥勒同”、“与如来等”,但“同”与“等”的意思是不同的。信心念佛人,必定往生成佛,即与弥勒菩萨是完全同样的地位。但是,因为仍未证悟,所以不能说是“与如来同”。弥勒菩萨之位又叫等觉位,与佛是平等之位。此处“平等”,就好像是说十四夜的月亮与十五夜的月亮“基本相同”的意思。因为命终之後即往生成佛,所以凡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念佛人,都平等的预先获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果报,其成佛时间,其实比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後才成佛的弥勒菩萨要更加地快速、殊胜、究竟、圆满。此即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深义。
二、五种增上缘、十种利益
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说:
称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接着说念佛人现生有大功德利益,而举出“五种增上利益因缘”,即是:
一者“灭罪”增上缘;
二者“护念得长命”增上缘;
三者“见佛”增上缘;
四者“摄生”增上缘;
五者“证生”增上缘;
这“五种增上缘”所含的“大功德利益”,在此不遑解说,寻思原文便知。
宋朝慈云大师说:若能暂归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利”。何等为十种殊胜利益?即:
一、昼夜常得,诸天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二、常得观音,以及一切,诸大菩萨,随护保佑。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放光摄受。
四、一切恶鬼,夜叉罗刹,毒蛇毒药,皆不能害。
五、水火怨贼,刀兵牢狱,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
七、夜梦吉祥,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金身。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十、命终之时,身无病苦,心不怖畏,正念现前。
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接引生西,受胜妙乐。
日本之亲鸾上人也说信心念佛能得现生十种益。何者为十:
一者冥众护持益,二者至德具足益,
三者转恶成善益,四者诸佛护念益,
五者诸佛称赞益,六者心光常护益,
七者心多欢喜益,八者知恩报德益,
九者常行大悲益,十者入正定聚益。
又以十五首偈,赞叹念佛的现世利益说:
一、阿弥陀如来来化,本为息灾延命故,特为众生先开示,金光明经寿量品。
二、山家之传教大师,为怜愍国土人民,七难消灭诵文中,说应称念弥陀佛。
三、念南无阿弥陀佛,胜过一切之功德,即使三世之重障,亦必转变为轻微。
四、念南无阿弥陀佛,此世利益无限际,流转轮回之罪消,定业中夭亦皆除。
五、念南无阿弥陀佛,梵天帝释皆归敬,所有诸天各善神,日日夜夜常守护。
六、念南无阿弥陀佛,四大天王皆共同,日日夜夜常守护,四方恶鬼不敢近。
七、念南无阿弥陀佛,坚牢地祗亦尊敬,如同形影互相随,日日夜夜常守护。
八、念南无阿弥陀佛,难陀跋难大龙等,无量龙神皆尊敬,日日夜夜常守护。
九、念南无阿弥陀佛,炎魔法王亦尊敬,五道冥官皆共同,日日夜夜常守护。
十、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化天之大魔王,亦在释迦文佛前,誓言必作常守护。
十一、此等天神与地祗,悉皆名为善鬼神,此等善神皆共同,守护念佛诸众生。
十二、愿力不思议信心,即是大菩提心故,所有天地恶鬼神,皆得一一敬畏服。
十三、念南无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亦偕同,恒沙尘数诸菩萨,如影相随在身边。
十四、无碍光佛之光中,有无数之阿弥陀,各各化佛皆相随,保护真实信心者。
十五、念南无阿弥陀佛,十方无量数诸佛,百重千重来围绕,欢喜相随常守护。
印光大师也说: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三、无量利益
然而若依《大经》所说,念佛人能得“大利无上功德”,而玄奘大师所译的《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则念佛人现生便可获得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可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利益无量无边际”。
因此关于念佛的现生利益,总结为三种:
一、正定聚之利益(要);
二、十种利益(略);
三、无量利益(广)。
关于这三种利益该如何理解呢?可以如括号中所写的“广、略、要”的三种关系来理解,即信佛念佛人在此世得到的利益,简要地说是正定聚,也就是“现生不退”,十益或无量利益,都以正定聚之利益为最要,其余九益或其他利益是别益,正定聚是总益,亦即根本之利益。稍微具体来讲是十种利益;扩大来说就是无量的利益。
四、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
然而,在此想提出一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无论哪种利益指的都是精神上的利益。问题是,既然说“利益无量无边际”,既然是获得无量功德利益,那就不仅是精神上的利益了,当然也应包括物质上的、身体上的利益。
事实上,现代很多人,比起精神上的利益更渴望物质上、金钱上的利益,但如果也获得物质上的利益,真的好吗?一边说只获得精神上的利益,另一边又说获得无量功德,似乎矛盾,这必须从心境来了解。
在此不得不考虑的是,假如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都能得到的话,这样我们是否就真的能变得幸福快乐呢?确实,穷人得到金钱,病人恢复健康的话,是会感到幸福与快乐的。但是,难道这些人就会因此满足而不会希冀更多吗?如果因此暂时尝到了幸福快乐的滋味,那就一定会希求更多。而如果满足更多的话,那么这些人下次一定会因为拥有的东西而尝到烦恼的滋味的。《大经》说:“有田忧田,有宅忧宅。……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
持有者有持有者的忧愁,匮乏者也有匮乏者的烦恼。这正是我们人类千万年前开始就一直反覆经历着的人生真相。
如此,即使我们所有的欲求都得到了满足也不能直接说是获得无量功德,因为我们反而会为此受苦。真正的无量功德是,拥有也高兴,没有也高兴,是超越有无的。以善导大师之意可以说:“念佛者,无碍之道”
,所谓无碍,不是没有障碍,而是即使有障碍也不成为障碍。
现生十益中所说的诸佛称赞之益,就是《观经》中“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的意思,释尊赞叹信心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华(白莲花)。为何比喻为芬陀利华?因为就如同白莲花从污泥中出生,其白色花瓣却不染一点污浊,信心念佛之人虽处于众苦恼中,却能超越苦恼,坚强地生活着。因此虽说是烦恼具足的凡夫,却早已不是该嫌厌的人了。相反的,世间之难住多忧恰恰成了令众生值遇本愿的好机缘,而因此成为了喜悦的成佛候选人,这才是无比的利益。这既可以赞叹为“获无量德”,也可以说是“此世利益无边际”。
于此顺便一提,善导大师将白莲花当做花中之妙好花,而以“五种嘉誉”赞叹说: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
罪恶深重、烦恼具足的凡夫观,是善导大师的众生观。但是至此却夸赞信心念佛人是“人中最胜人”、“与如来等”、“与弥勒同”,显然与之前所说的众生观完全相反。如果认为善导大师只是强调众生的罪恶性而觉得阴暗的话,那么这不是正确的理解,这只是众生观中的一面,并不是全体的。这里看到的罪恶性、烦恼性,只是由光影射出来的客尘,并不是真的黑暗,因为那是被阿弥陀佛的光照耀而浮现的幻影。即便是惭愧的模样,但决不是不安地战栗发抖的模样。
五、惭愧与法喜
但是,不管多么强调正定聚,强调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仍是不可忘记凡夫终究是凡夫。若是因为信心念佛人是必定往生成佛,所以就自以为自己已经证悟成佛了的话,那么就会导致远离现实中的自己,忘记自己本来的样子。现实中安不住自己,会怒,会哭,会笑的人,如何能说是佛呢?只要还拥有由前世业报而得来的躯体,烦恼的火焰便会持续燃烧。但,临终弥陀来迎时便是火焰消失时,也即是往生净土时,而往生净土时也即是成佛时。
在这种意义上,成为正定聚即是指等同如来、弥勒之位的人,同时也是指觉知自己是个罪业深重的、迷妄的人的状态。因此,所谓正定聚之人即是仰蒙广大佛恩而欢喜的同时,又为自己的深重罪业而感到惭愧的人。又,越是了解自己罪业深重,越是明白自己是本愿的正机,越难以掩饰在广大慈悲中获得的法喜。
最后特别想强调的是,因为“净土宗”是“往生净土宗”一词的略写,所以必然是教人往生净土成佛的宗派。然而却让有些人误以为净土宗是强调“这个人类世界是迷妄痛苦的,所以要厌离它,快速往生净土吧!”因此,认为净土宗看这个世界是无意义、无价值的世界,而也倾向于认为劝导往生净土的净土教是厌世教。如果这真是净土宗教法的本质内容的话,这样的教法会被当作是忽视现实,弱化人们对生活的努力,有害无益的教法而被否定的吧!其实净土宗的教理是深具远大的意义与价值的。因为,这个世界虽然是火宅,是无常的,是迷妄痛苦的,以及我们都是烦恼具足之身,这些都没有改变,但是这些正是造就我们值遇阿弥陀佛本愿的机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生入正定聚的净土宗,是可以给苦难不安的人生带来大安心、大满足、大喜悦的。有此大安心的内在品质,方足以在此扰动不安的世间,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业,与乐拔苦,利益众生。
第五、凡夫入报(证悟之境界)
一、不可思议之世界
应知一个信心念佛人是不会轻视、懊悔现世的生活的,反而意识到这个世界是我们遇到佛法的一种机缘,从而获得生气勃勃地度过生活之苦的力量。虽是罪业深重之身,但也必定是将成佛之身。现在就可以感受到生活在佛的慈光中的喜悦,毫无遗憾地过好每一天。只有今日过得充实的人,明日也才会过得充实。“今日过得很痛苦,明日应该会好吧!”这样将希望寄托于明日的人,不论何时,“明日一定可以,明日一定可以”地空等的话,只会让每天都空过。早就获得摄取不舍之利益的念佛人,因为每天都过得毫无遗憾,所以临终的好与坏都不成问题。假如那时候病苦啦、烦恼啦都来妨碍也不用担心。善导大师说: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由于念佛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所以诸邪业系都无能障碍。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十一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全部成就,因此阿弥陀佛是报佛,弥陀净土是报土,因而第十一愿的成就内容,《大经》如此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第十一愿所说的“灭度”是涅盘之意,也就是成佛,凡是信心念佛人往生弥陀净土之后,都“必至灭度”
,也就是证悟涅盘而成佛,所以成就文便说“咸同一类”、“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这里所说的“自然、虚无、无极”
,都是灭度、涅盘之意。
所谓证悟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大经》用了许多词语来替换说明。那是什么意思呢?是要表明证悟是绝对世界的事情。因为是绝对的世界,所以无法用我们人类世界的语言来说明。如果用我们的语言可以表现的话,那就不能说是绝对的世界了。因为不论用什么样的语言都不能完全表达,所以如果用相对的语言系统来表现的话,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经文便是如此。
因此,所谓证悟的世界,勉强要说的话就只能说是不可思议的世界,极端地说就是没有去过的话是不会明白的世界。
然而并不是说证悟的世界是暧昧的,不清楚到底有还是没有,而是说那个世界是我们人类的眼睛、耳朵无法去确认的,暧昧的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若是智慧之眼打开的话,便能清楚地了解那个世界了。
但是若如此说,可能又有疑问产生了,《大经》、《小经》中所说的美丽快乐的净土庄严相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为了让凡夫的我们了解本来无法表现的世界而进行的描述。如果就只是一个无法表现的世界,那就无法让我们凡夫生起愿生心了。因此为了迎合人们的心理,就描绘了一个美丽快乐的世界。如果真的是一个满足人们欲望的世界,那就是一个助长人们欲望的世界,不得不说这样的世界就会是另一个迷妄的世界了。净土如果是这样的世界,那和天界也没有区别了。当然,净土不是助长人们欲望的世界,反而是净化人们内心的世界。天界据说是快乐无极的世界,而净土也是极乐的,但是虽同样说快乐,意义却是大相迳庭的。天界的乐是满足欲望的乐,而净土的乐却是让人从欲望的奴隶之身中解放出来,即是《大经》所说的“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获得与涅盘一样常乐我净的不变清净自在之安乐,
二、广度十方众生(还相的作用)
但是无论如何,事实上净土都不是一个像现在这个世界一样的为烦恼所驱使的,骚动不安的世界,而是“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的世界,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净土是一个寂静无为的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盘界”
。但是这里也必须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远离纷扰,独自一人安静地享受喜悦的这样的世界的话,那也不是真正的证悟的世界。若是如此,便只不过是一个利己的,满足个人的,逃避的世界而已。这样的世界就是小乘佛教中所说的理想世界,在大乘佛教中视为自了汉,是要回小向大的。
大乘佛教理想中证悟的世界是不仅自己个人可以获得证悟,所有人都同样可以获得证悟的世界。换言之,就是我往生到那里之后,我便可以自由自在地救度任何众生到那里,到了那里都通通感受不到任何身心忧苦,反而充满无量的清净喜乐与绝对的自在安稳,这样才是大乘佛教中理想的证悟的世界。
如前所述,净土宗的教理是,往生净土即成佛之意,而所谓佛即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格。智慧光明与慈悲利他皆圆满无缺的佛,怎会舍弃仍未醒悟且一直受苦的人呢?《大经》说:
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意思是说,到了极乐世界之后,自然就具有悲心与愿力,前往十方世界度脱一切众生。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天亲菩萨《往生论》说: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善导大师于《观经疏》也说: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以上所说都是“还相”的作用,还相是“还来秽国之相”的简称,善导大师于《法事赞》说:
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
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亦即往生净土之后再次返回迷界救度众生之意,可说弥陀净土就是救度众生力量的来源。
三、我们的愿望
诚然,只有阿弥陀佛的净土才是所有人应该发愿往生的理想世界。那是与迷界相对的证悟世界,是与此界次元不同的彼岸世界,且不是与此迷界隔绝,固定在某处的世界,而是如天亲菩萨所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的世界。这样的净土是阿弥陀佛为救度迷界众生而建立的世界,且是常在此界摄化众生的愿心庄严的世界。
绝对与相对有对立的一面,而且内含着相对的才是绝对。从绝对的立场来说,相对是内含在自己之中,同时也是与自己相背的世界。往生到绝对世界的净土,会看见那些与自己一直背向而行的众生的形态。这如何能抛弃呢?因此发起了慈悲心。比如若是见到孩子因高热而梦魇,陷入幻觉时,父母也会感同身受,希望孩子能尽快清醒发现自己的存在。佛心与父母心是相通的,是故,往生净土成佛之后,获得还相的能力,那是法尔自然的。
我们也曾被不计其数的还相之人引导,终于今日成为了听闻佛法,成为了念佛往生净土之人。下次我们往生净土成了佛,也会向不了解佛法的人弘传佛法,也就是弘传弥陀救度十方众生之法。这就是净土的世界。道绰大师在《安乐集》说:
欲使前生者导后,后生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
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我想道绰大师所说的也正是我们的愿望。而且我们的愿望也应在此,才能说是正确地领纳了净土宗的教法吧。
第六、净土宗的宗旨与特色
综合以上所说,则净土宗之教理,皆涵盖于净土宗之宗旨与特色之中。
净土宗宗旨: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净土宗特色: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