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光寺”阿弥陀佛说法图“

阿弥陀佛说法图全:晚唐(846-907)/宽69cm /高210cm

五台山佛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寺院依山而建,中心平坦,四面林峦,彷佛敞开着胸怀,迎候每一位朝拜者。佛光寺作为五台山古寺之一,历史上高僧辈出。北魏昙鸾大师是第一位在该寺落发的僧人。唐代法照大师,相传也曾于大历年间在佛光寺弘传净土。隋唐时期,五台山一带是净土信仰最为兴盛的地区,佛光寺深受影响,成为后世净土行人研究本宗以及中国佛教史的重要遗产。

阿弥陀佛说法图左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会昌法难期间,除祖师塔等几座墓塔之外,其余建筑悉遭破坏。唐宣宗年间得以再兴重建,留下了许多唐代文化稀世之珍。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依据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的“五台山图”对佛光寺进行了详尽考察,确定其建筑年代历史及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着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殿内保存的塑像、壁画、墨蹟等均是唐代原物。其中绘于前檐北次间拱眼壁外侧的“阿弥陀佛说法图”,更是唐代寺观壁画的珍品。

壁画布局共分三组。中间一组描绘的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胁侍菩萨立两侧的说法场面。由中间向左右展开,分别是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中心的两组听法图。二菩萨两侧亦有胁侍菩萨、天王等相伴护持;顶部为翱翔的飞天和白色的流云,其中端坐着赴会听法的众菩萨及弟子。画面着色以青、绿为主,赭石、铅粉次之,间以少量原砂和土黄。阿弥陀佛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仰复莲佛座上,双手交合,身后身光、头光俱全,静谧慈祥。诸菩萨众身姿微曲,飘带自双肩下垂,拂袖潇洒。或双手合十,或结“吉祥式”手印,或捧物供养,均有头光,恭敬围绕阿弥陀佛两旁,场面十分壮阔。

阿弥陀佛说法图中

此幅说法图,因年代久远,早已失去光鲜艳丽之感,但唐代壁画的笔法技巧仍可见一斑。其风格、色泽也与敦煌石窟所存唐代壁画如出一辙,具有浓厚的古朴风韵。在历史朝代的更迭中,净土法门亘古亘今的教化力丝毫不减,透过佛教艺术利益群生,流传千古。

壁画表达了当时人对净土乐事的美好向往。弥陀本愿力成就了极乐世界一切功德庄严。愿生称名者皆得往生,一旦往生,自然随意闻法,受乐无穷。如《大经》言:“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天人颁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

睹此画,又不禁想到当念佛人报谢娑婆、花开莲现、睹见弥陀之场面,若遇宿世父母亲眷,影现宿世轮回过往,定是“悲喜交加”衷肠难诉。诚如善导大师《般舟赞》中言:

  父子相迎入大会,即问六道苦辛事。
  或有所得人天报,饥饿困苦体生疮。
  尔时弥陀及大众,闻子说苦皆伤叹。
  弥陀告言诸佛子,自作自受莫怨他。
  菩萨声闻将见佛,礼佛一拜得无生。
  弥陀告言诸佛子,极乐何如彼三界?
  新往化生俱欲报,合掌悲咽不能言。
  得免娑婆长劫苦,今日见佛释迦恩。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是故《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反复劝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无量寿经》亦言:“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故而,“若是释迦真弟子,誓行佛语生安乐。”

共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于一切时处亲近弥陀,百千快乐自然而至!

文/佛救居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