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净土教理的核心09

3.极乐是报,凡夫亦得受用

就极乐世界来说,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国土就是报土。极乐世界是报土,但是我们并不是圣者,而是贪瞋痴具足的凡夫,却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同等受用,与弥陀寿光一体,证同弥陀,光寿与悲愿,毫不减少。如《无量寿经》所说:“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故第十一灭度愿之后,便是十二、十三之光寿无量愿,此光寿无量固是弥陀自证自受,目的全在与诸菩萨共证共受。这当然不是靠我们的根机和功夫,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佛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之力。

(1).善导楷定,极乐是报

“凡夫入报”之依据: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玄义分〉“和会门”自设问答。首先以三部经证明阿弥陀佛是报身,弥陀净土是报土,之后说明只要乘托“弥陀本愿力”,一切圣凡善恶之任何众生,都能平等往生其报土,此即“凡夫入报”之义。

善导大师首先自设问答说: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
  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以这三部经证明,即是:

一、北周阇那耶舍译《大乘同性经》显明在净土中成佛是报身,在秽土中成佛是化身,而说:“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有如是等。‥‥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报身。”此经明确地说出弥陀是报身佛,极乐世界是报土。

二、《无量寿经》中说,法藏比丘于因位中发四十八愿,而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以此证明弥陀身土是法藏比丘“酬因感果”之报身土,故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简言之,法藏因行是因,极乐净土是果,而以此为《大乘同性经》之佐证。

三、《观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与化佛前来迎接往生者,以此经文证明弥陀是报身佛。如上品中生之经文说: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从行文语意判断,“阿弥陀佛”必须是报佛,才能够“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便知阿弥陀佛非化佛而是报佛,是报身与化身共来授手。佛为报佛,土当然是报土。

可知,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这在经典中甚为明确。

“报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

(2)善导楷定,入涅盘之义

有人依据《观音授记经》中有关阿弥陀佛入涅盘的部分经文,而误判阿弥陀佛是化身佛,极乐世界是化身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谓无量寿,非真无量,是有量的无量,因为如果是报身佛,是有始无终,不会入灭的。

关于这个误判,道绰大师《安乐集》上卷第一大门的第七解释说:

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意)云“阿弥陀佛入涅盘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
又,《宝性论》(卷四意)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证也。

道绰大师同样引用该经“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以及《宝性论》等,以这一经一论之文,证明阿弥陀佛并非入灭(命终),而是“示现隐没相”,因为若是深厚善根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能够常见阿弥陀佛。说明见与不见是因众生根机不同,有的见入灭,有的不见入灭,薄少善根的众生,不能见阿弥陀佛;深厚善根的众生,则能常见阿弥陀佛。缘此可知,问题全在于众生根机之深浅有别,与弥陀报身之永不入灭全然无关。

所谓“深厚善根的众生”是指念佛的众生,也就是该经之文所讲的“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所以道绰大师在《安乐集》第四大门就说“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这是指专念弥陀佛名的人是深厚善根众生,反显非专念弥陀佛名而自力杂修诸行回向往生者,是薄少善根众生。

因此接着引用《宝性论》所说“报身五种相”,其中的“示现隐没相”作为证明。什么是隐没相?比如,某人从这个房间走到隔壁房间,如同从这个房间隐没了,但并不代表此人没有了;又像玩捉迷藏,拿一个桶子一盖,不见了,是隐没了。虽现隐没相,但其实其人还是存在的。

《宝性论》即是《究竟一乘宝性论》,此文出自《宝性论》卷四〈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其文说:

受乐佛如是,神通力自在,此神力自在,略有五种相:
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
是名要略说。

此文是赞叹佛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中的报身之德能,文中之“受乐佛”是指报身佛,报身佛神力自在之事,以五种相状概略说明。五种相是:说法相、可见相、诸业不休息相、休息隐没相、示现不实体相。这是五种不同的示现,都是指报身。

一、说法相:相对于法身不说法,报身是为众生而说法,如《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二、可见相:相对于法身无色无形之不可见,报身是有相好庄严之可见。

三、诸业不休息相:报身有始无终,大悲救度众生的利他事业,尽未来际永无止息。

四、休息隐没相:为了众生暂时随缘示现隐没。这是针对尚未成熟的根机,摄化的另一种方法,也是显示报身任运无造作的功能力用。

五、示现不实体相:示现不实即是指八相示现的化身佛,报身常住的当体,具有八相示现的功用。也就是八相示现的化身佛之种种功能,都是报身佛之相状。

要而言之,五种相之中,前二相是与法身相对而显示报身的性格,次二是显示报身的摄化,后一是就显示化身,以明常起其用。总之,这五种相无非都是在于诠释、彰显报身之德。

因这五种相是报身自在的功用,适切引用其中的“示现隐没相”,正可成立弥陀是报身的理由。道绰大师着眼于此以会通《观音授记经》,何以《观音授记经》弥陀入涅盘非真灭度;若了解“示现隐没相”,则依据《观音授记经》所说“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便知并非所有往生者都见入灭,既然说“有常见阿弥陀佛”的众生,自然地就可以断定见入灭的,是未得念佛三昧之未熟众生的机感。因此道绰大师更能确信的以“示现隐没相”主张非入灭,而完全是机感的问题,并在恳切劝导众生都要专称弥陀佛名。

关于入涅盘之义,前面道绰大师已经引用一经一论提出有力的辩证,之后,善导大师再以另一种角度,进一步以大乘般若学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先提问说:

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盘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

有人问: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为什么《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有入涅盘时?既入涅盘即非常住,既非常住即非报身。对这样的提问,首先语带严厉的批驳,并结论性地回答说:

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
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

意思是说,报身是常住不生不灭的,本身就是涅盘的境界,亦即佛就是涅盘。既然佛是涅盘,就不存在“入涅盘”的问题,若有,也是佛的境界。佛能观机逗教,随顺机宜,引导众生往生净土以成佛道,如《观经疏》〈序分义〉所说“隐显随机,望存化益”,这不是声闻、缘觉或菩萨所能够测度的,如《无量寿经》所说“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何况无明的凡夫?“小凡”指的是依《观音授记经》而主张弥陀是化佛,极乐是化土的人。

接着引用《大品般若经》第二十九卷所说的经文作为证明,其中一段说:

  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盘。

诸法平等,诸法就是万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包含在内。诸法都是因缘和合,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本身就是空相,所谓“诸法空相”,既是诸法空相,所以诸法平等,无高低优劣之差别。空相就是性空之相,因此,世间法之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出世间的一切,所谓四念处、八圣道、十力、十八不共法以及阿罗汉、菩萨、诸佛世尊等,也都是性空。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既然都是性空,当然就是没有差别,无差别就叫作“平等”。所以说“诸法平等”。既然诸法平等,当然涅盘也与诸法平等无差别,都是性空。这种诸法平等性空,是诸法本来面目,不是声闻所造作,不是辟支佛所造作,不是诸菩萨所造作,也不是十方诸佛所造作的。证悟空性,还万法性空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涅盘。

佛之为佛,在于他证悟到诸法性空的实相,与实相冥合为一。也就是说,佛便是涅盘。既然佛是涅盘,哪里还存在什么“入涅盘”的问题呢?若有也是佛为了度众的一种权巧方便的示现,并非佛就是那样。

因此善导大师最后结论说:

  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盘,其义无妨。
  诸有智者,应知。

意思是说,前面所引《大乘同性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现在所引用的《大品般若经》,都充分地证明阿弥陀佛是报身,弥陀净土是报土,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至于阿弥陀佛将来入不入涅盘,那是另一个权宜、方便问题,所以,即使为了度化另一类的众生,而随宜方便说入涅盘,对于无生无灭、永恒常住的报身之实义,全不妨碍,亦不影响阿弥陀佛是报身常住、永无生灭的事实真相。

(3)善导楷定,凡夫乘愿入报

此弥陀报土乃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建立,并迎接十方众生往生之净土。因此,大师紧接着设立“凡夫入报问答”之文,以明“凡夫入弥陀报土”之义而说: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又于《法事赞》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意思是说,弥陀净土既是报土,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非常高妙,唯有破了无明的十地以上菩萨才能够进入,即使三贤的菩萨或二乘的圣者也都望尘莫及,何况烦恼具足、业障深众的凡夫怎能够进入呢?大师首先肯定这种说法,而回答说,是的,若论众生垢障,无有自力能够进入。之后换个角度说,但若是阿弥陀佛的报土,本来就是为十方众生所成就,可说是十方众生的报土,因此只要靠阿弥陀佛本愿之他力,则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天上、人间、三恶道,所有众生都能够进入。这叫“五乘齐入”,所谓“五乘”,指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种众生,以此五乘含盖圣凡善恶之所有一切的众生。这就是很有名的“凡夫入报”问答,显明“凡夫入报”的原理。

净土宗是他力易行道的法门,任何人只要专一信弥陀念弥陀,便是靠上了弥陀的佛力,便能够容易往生弥陀报土,这是昙鸾、道绰、善导一脉相传的净土教理基石。

故大师在这之前已先指出: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又于《往生礼赞》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所以,“凡夫入报”是说以我们原原本本,还具足贪瞋痴的善恶凡夫身分,就能念佛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报土。

亦即凡欲往生极乐净土者,都必须乘托弥陀愿力之救度,无一例外。十方众生,不论善人恶人,凡乘托弥陀愿力之救度者,皆入弥陀无为涅盘之高妙报土,皆与弥陀同证光寿无量之最上极果。此即是《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本愿王──第十八愿的宗旨。

善导大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出弥陀净土是报土,不是化土,而且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往生,他的原理就是靠佛的本愿力。

有一句话说“善导独明佛正意”,意思就是说,在那个时代,弘扬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之中,唯有传承了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净土教理法脉的善导大师,清楚、明白、了解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本怀、正意,了解阿弥陀佛的悲愿、本怀、正意,所以说“善导独明佛正意”。

善导大师将净土宗的根本、核心,很清楚明白提出,让后来的人一看就能够当下了解,不会在模模糊糊中推测。

“凡夫入报”不是善导大师独创的,他是根据经论,所谓以经解经,以净土经论了解净土道理,并不是以其他的宗派的经论来解释净土。

(4)凡夫入报,显本愿特胜

“凡夫入报论”关系到弥陀身土之果境问题。因此弥陀及其净土为报身土或化身土,及凡夫能否往生,是净土教理中最为重要的根本问题。此问题的前提,须先确定弥陀为报身,极乐为报土。

如果弥陀身土非报身土,及凡夫不能往生其报身土,则无法凸显弥陀平等广度众生之特殊性与超越性,对释迦及弥陀二佛立此净土教之本怀,则缺乏意义。

以通途法门而言,净土之圆满清净庄严之殊胜果境,本为诸佛菩萨无漏因行所感,非凡夫二乘等所能共享。然而弥陀净土却有异于一般圆熟之净土,此即法藏菩萨四十八大愿之特殊性和超越性,法藏菩萨五劫思惟之本愿,兆载永劫之无量德行所成就之净土,本为平等普摄圣凡善恶之十方众生往生之净土,弥陀愿行圆满,故弥陀即是报身,其净土即是报土,此报土既是弥陀自受用之报土,也是往生之众生他受用之报土。因此,不论三贤十圣之圣者,或未断烦恼之凡夫,只要乘托弥陀愿力,都能平等往生弥陀净土,一旦往生都能同等受用。此即是善导大师所说:“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齐”字显他力一因一果

此“齐入”之“齐”,有总别二意。

“总”者,五乘齐同乘托弥陀之愿力。“五乘”即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以此五乘总括九界之圣凡善恶等所有一切众生,亦即不论圣凡,不论善恶,不论根机,唯论乘托弥陀愿力,得入弥陀高妙报土。

“别”者有二,齐上与齐下。

“齐下”者:三乘之上机,同凡夫之下机往生。

“齐上”者:凡夫之下机,同十地之上机入报。

齐之一字,也显示他力一因一果,简异自力多因多果。

一因:五乘皆齐同依托弥陀本愿力,同一本愿称名念佛即是一因。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所说“同一念佛,无别道故”,即是此义。

一果:齐入弥陀真实报土,同证无为涅盘法身,平等一相,凡圣一味,即是一果。善导大师《法事赞》所说“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又说“同因同行至菩提”、“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即是此意。

若论五乘,凡圣善恶各不相同,因既千差,果亦万别(多因多果);然而五乘同舍自力,同托佛力(一因),同生报土,同证法身(一果)。

齐也是平等之意,因平等果亦平等,此皆乘托佛愿之力,毫非己功,故曰“致使五乘齐入”。

十方众生有等觉菩萨,也有五逆谤法,若依自力,则各人果报千差万别;若依弥陀愿力,则上下无别,一同往生高妙的报土,一同证悟光寿无量的极果。

此问答正是显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

众生称念为“因”,弥陀愿力为“缘”,往生报土为“果”,因缘和合故。

显明正由佛愿之强缘,小圣与凡夫,皆悉往生高妙报土,是全托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弥陀本愿力之故。

往生全凭弥陀愿力

可知往生弥陀报土丝毫不是靠自力,乃是全靠弥陀愿力,故不论众生的身分资格: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缁素贤愚,不论罪之轻重,不论行之有无,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念一不一,一切不论,但信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亦即但凭弥陀不可思议的佛力,十恶五逆,谤法阐提,皆得往生。故往生极乐,不论自力,只论他力。

欲生弥陀净土之人,应先知弥陀之本愿,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资粮,也预先为我等成就消除旷劫以来所造一切罪业之名号功德力;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长劫虚受轮回。今日信知,乘弥陀愿力,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此信一信永信,贯彻一生,更不再疑。

若不乘弥陀愿力,等觉菩萨尚不能往生,何况凡夫?若论凡夫,尚且无力脱离六道轮回,何况往生高妙报土?五乘自力非入报土之因,唯托弥陀愿力才是正因。

不论根机,不论善恶,往生报土,唯依弥陀佛愿之力,不依行者自身之力。

众生皆是杂毒之心,虚假之行;唯有弥陀是清净之心,真实之行。因此,不论众生修行之功,唯论弥陀救度之力。

可说:

  弥陀本愿果报土,自力诸善不能至;
  三乘圣人与凡夫,齐托佛力平等入。
凡夫入报,平等一相

虽然凡圣染净根机不同,但相同的都以弥陀愿力为增上缘,而同等往生同一报土,自当同享极乐净土之依正庄严,同受法藏之他受用福德果境。此即是“五乘齐入”,亦是“平等一相,凡圣一味”。此论点,自然是以弥陀报土为法藏菩萨特殊的超世悲愿所成,而异于一般依自力所感之净土。

“极乐报土”,极乐是报土,是酬报弥陀因地超世愿行所成就之果报土,故于十方诸佛报土之中,无伦无比,超胜诸佛报土。如《大经》所说:“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因此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

阿弥陀佛,是酬因报身;极乐净土,是酬因报土;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此是弥陀本愿。如是因,如是果。

善恶凡夫,依弥陀“本愿称名”所得生之土,即是极乐世界之报土,而非化土(应化净土),亦非凡圣同居土(凡夫与圣人杂居之下等净土)。此报土如《往生论》所说是:“二十九句之庄严功德,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平等觉经》说其土是“无量光明土”,《往生论》说其土是“莲华藏世界”,又说其土相是“究竟如虚空”;这都是真实报土之相,是本愿称名所往生之净土。此是净土宗根本宗义,不可混淆,善导大师之“凡夫入报问答”,可谓简明扼要,坚确不移。

此高妙报土,乃是弥陀为十方众生,经过五劫思惟,超发四十八大愿,又经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经此愿行圆满,始得成此报土。此清净报土,纯然一味,无有品位阶级。善恶凡夫,只要称名念佛,即是托佛愿力,必得生此高妙报土。弥陀名号,圆具万行万善万德,是故念佛,能得大利无上功德,成佛之因无不圆满,故得横超品位阶级,往生快速成佛。然有“内证”、“外相”之异。

从果降因,示现菩萨

论其“内证”,往生即得无上涅盘之妙果,与弥陀同得无量光寿,所谓“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论其“外相”,从佛位降下一级,成为菩萨,此是从果降因之“示现相”。何以故?若据《大经》下卷“众生往生之果”的经文,便知乃是为行“闻法供养,说法度生”之事,故说有时集会讲堂,闻佛说法;有时往诣十方,供养诸佛;有时列诸佛道场,利益众生。此等行事,若以佛身,即不相应,故现菩萨之相。

外相虽现菩萨,内证乃是涅盘;故往生报土,皆得佛果。

虽分“内证”、“外相”,然亦皆平等:“内证平等,外相平等;内证无上,外相无上”。故《大经》“依正涅盘”之文说:“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此即是证悟同一涅盘之相,无二乘三乘之别,无上下阶级之分。

故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最后之结论,以“的取三愿”(十八愿、十一愿、二十二愿)证明“往生报土,速成佛果”之义。亦即依第十八愿之力,往生报土,依第十一愿之力证入灭度(涅盘),依第二十二愿之力,至一生补处,而游诸佛国,开化众生;当下“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引此三愿,证明速得之理。

二十二愿所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显示往生报土,当下直入一生补处,超越十地,不历经一地至一地,故亦不经一劫二劫等,往生即超劫超地直至菩提。故龙树菩萨说“往生不退至菩提”,善导大师也说“同因同行至菩提”、“一入不退至菩提”。同以“本愿称名”为因行,是故往生即得不退,往生即至菩提。

又所说:“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此之“修习”,即前所言之从果降因,毫无所缺,行菩萨之事;非修因感果、从因修果之修。

往生极乐世界,都是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即是候补佛位,候补佛位即是有成佛之功德而尚缺成佛之位置,故从极果佛位而退一等,居补处之位。既居弟子位,则“长时闻法,历事供养”等,如《大经》所说乃是菩萨应行法式。

善导大师或说:“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或说:“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或说:“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本愿胜故,烦恼凡夫,称名入报

报土,以圣道门来讲,是佛与初地以上菩萨所受用的佛土,是登地菩萨才可以进入的。可是阿弥陀佛的报土超越诸佛报土,即使是罪业凡夫,只要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名号,也能进入极乐报土,这叫“凡夫入报”。

归根结柢,善恶凡夫之所以还没有登地就能往生弥陀报土,是因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强缘。

以念佛为因,以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之力为缘,垢障凡夫也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这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只要称名,尚未断除烦恼就能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就这一点,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卷下“清净功德”之文解释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还没断除烦恼就涅盘有分了。

其实,断除烦恼是很难的。以五十二层菩萨阶位来讲,从初信开始,初信是断见惑,到七信是断思惑,到十信才断尘沙惑,之后还要断四十一品无明。到了五十一位的等觉菩萨,所有的无明才断尽,所谓“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才能完成佛果。可是我们一品无明都没断,我们还是贪瞋强盛、业障深重、妄想纷飞的凡夫,连见惑尚且没有断除,也没有降伏,然而,竟能超越通途的地前菩萨,而直入弥陀报土,原因在哪里?原因在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正觉”已经成就。第十八愿已经成就了,我们依据第十八愿,不但往生决定,而且能入报土。所以,净土法门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待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