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净土教理的核心05

(二)善导众生观
1.凡夫称名,必入报土

善导大师净土教理思想的另一基础是对“众生”的看法(众生观),这从五部九卷所流露的心境就可以明白地看出来。此是我们净土宗最根本、最基础的教理之一。

善导大师是把所有人都看作是凡夫,而且是“罪恶生死凡夫”,乃至是“常没众生”的凡夫。同时,进一步主张凡夫只要专一念佛,必定能够往生弥陀报土,这就是“凡夫入报”。

善导大师的“念佛观”,就是“本愿称名”。

善导大师的“众生观”,就是“凡夫入报”。

这两个主题是善导大师的思想核心,如拿掉其中一个,就没有善导大师的思想,也就没有善导大师的思想特色了。 “本愿称名”是善导大师尽他的生命在强调提倡的; “凡夫入报”也是善导大师声嘶力竭于纠正诸师一向错误解释《观无量寿经》的地方。

善导大师之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思想除了传承自道绰、昙鸾、天亲、龙树等祖师,乃至净土三经的一贯法脉之外,也融入他对教理的深入理解,加上自己的宗教修行的见证体验,及当时内外教界的背景淬炼,因此这个思想内涵,可以说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所以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就是善导大师教理思想的核心、根本,也是特色的地方,是善导大师尽一辈子积极专一在弘扬的。是故,前面这两个主题──“念佛观”、“众生观”不仅是善导大师的核心思想,也是我们众生命脉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是什么样的众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样的我们、这样的人,要怎么离开苦恼世界?要怎样往生弥陀报土?这些都是善导大师倾心关注、最根本要显明的。

(1)归三宝偈”显所归众生皆是恶机

善导大师楷定古今的《观经四帖疏》,最先一开始便是“归三宝偈”,善导大师首先劝勉大众发愿归三宝,之后就写下了十四行的偈语,每一行四句,每一句五个字。最前面二行偈说:

  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
  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

“道俗时众等”是归三宝偈的第一行第一句,也是整部《观经四帖疏》的第一句,可说是《观经四帖疏》的破题之句,重要可之。这是善导大师一开始就对世上一切人呼吁,非仅针对部分深通教理或有名的高僧大德们。所谓“道”就是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俗”就是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时众”,当时的道俗之大众。“道俗时众等”就涵盖那个时代的有修行、没修行,以及现在到未来,乃至法灭之后的众生统统包含在里面。

“各发无上心”,“无上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是大乘法门的基本,如果不发无上心就不是大乘法门。有这个心,进一步行菩萨道,如果根机锐利,道业有进无退,经过三大阿僧只劫就能够成佛。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利根,道业又退转的话,成佛就遥遥无期了。

所以,不管圣道门或净土门都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归纳有二种:圣道门的菩提心与净土门的菩提心。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愿生极乐世界的心,因此净土宗“回向偈”就说“同发菩提心”。所以,虽然名相相同,但是内涵不一样。

净土宗的菩提心不是自己发四弘誓愿、精勤于三学六度之行、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苦修,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是圣道门的自力难行道,我们即使有心也没办法做得到,所以我们就发愿先到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是涅盘的境界,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断除烦恼、破除无明、进入佛的境界;进入佛的境界之后自然就会有佛的智慧、慈悲和愿力,能够主动地下化众生。因此净土门的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在于 “愿生弥陀净土”中来成就。

所以,偈中前面这两句话就已显示出众生的根机与成就道业的方法。也就是说,众生的根机都是罪业深重的烦恼凡夫,因此都必须接受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要我们这一种根机的众生厌离生死、欣慕佛法而修行,是不可能的。所以接下来就说“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

“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我们凡夫哪有金刚志?此处所谓的“金刚志”是指接受弥陀救度的坚定愿心。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金刚不变,我们信受弥陀的救度也不改变,这就是“金刚志”,因此善导大师接着就说“横超断四流”。这个法门是横超的,“断四流”就是断绝欲、见、有及无明这四流,简而言之,就是断绝生死轮回。

横超表示他力、佛力,唯依佛力才能够横超。自力就是竖出,必须靠自己一层一层往上爬,先断八十八品见惑,离开三恶道,接着再断八十一品思惑,断前面的九品思惑,离开欲界,进而一品一品断除,离开色界、无色界,才能完全脱离三界六道轮回。而净土法门是横超的,以信受弥陀救度,就能不断烦恼而当生横超三界六道,直入弥陀报士而成佛,这就是“横超断四流”。

“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从这里就可以更了解前面所讲的“各发无上心”,就是接受弥陀救度而“愿入弥陀界”,这是他力横超的法门。显示“道俗时众等”都是罪恶生死凡夫,不是贤善精进的根机。

由上述内容可知,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一开始这两行偈,就已经显明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机。又说:

  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

又于《观经四帖疏.跋语》说:

  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

“愚痴身”一切的罪恶和痛苦都是来自于愚痴,因此旷劫流转六道,生生死死,到现在还没有出离。这显示他对自己的清楚认知。

这两句善导大师都是以自己第一人称来说,向大众告白自己是愚痴身,是生死凡夫,至今还在六道轮回,无力出离,唯有归依弥陀愿生极乐。一即一切,善导大师也以这种自己体验的深刻自觉,来看待所有的人。

善导大师提醒我们,要认识自己真实的本来面目,认识我们不只是凡夫,而且是“罪恶生死凡夫”。当然,我们的本来人是佛、是佛性、空性,是真如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如如、不动不变,没有贪瞋痴,不会起恶念造恶事,我们的本来人是这样的。不过,我们现在愚痴罪恶,烦恼深、业障重,再怎样修行,烦恼都无力降伏、断除,因此佛性就不能够显现,都会受烦恼拘束,过着烦恼的生活。可以说,我们就是靠烦恼在生活,离开烦恼,我们没办法生存。所以善导大师说:

  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

善导大师很明白清楚地开示我们,由于“垢障”,“垢”就是贪瞋痴三毒,“障”就是业障,垢障障碍我们出离轮回,障碍我们成佛。旷劫以来我们的垢障覆盖很深厚,致使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佛性没办法显露出来,没办法产生它的功用。

以一般圣道门来讲,所谓“心净国土净”,要在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佛性,去成佛,去跨越烦恼、六道轮回,因此必须显照净体,如果不能显照净体的话就得继续轮回。可是要靠我们自己有限的力量来显照净体,其实是做不到的,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岂不是势必要继续轮回?山穷水尽时,幸好有阿弥陀佛慈悲垂手的救拔。

(2)恶机应警戒自省

善导大师指出我们的本性,警戒说: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
  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

不要外表显现出是一个贤圣的根机,是一个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一个能够精进修行的人。因为显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虚假的。

这个乍看起来像是颠覆佛教的观念,因为佛教是要劝导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一般儒家也说要希贤希圣;而不管修什么法门也都要精进不懈怠,可是善导大师为什么说我们这个法门不在于显现贤善精进之相?而要认清自己是一个内怀虚假的人呢?

于此,我们可以自省:自己是不是内怀虚假?

善导大师说:

  纵发清心,犹如画水。

我们即使有一刹那清净的心,但好像在水面上写字画画──水面上写字画画能成一个字体吗?不可能,随画随失。

“贪瞋邪伪,奸诈百端”,“贪”,逢顺境时生起欢喜心就是贪;“瞋”,凡事违背我们心意,和我们观点不一样,产生对立冲突,就会起瞋;“邪”,我们内心都有邪思邪念,不合乎正义正理;“伪”,我们都做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行;“奸”,我们内心都很奸巧;“诈”,说话欺骗他人;“百端”,这样的情况非常非常的多。

“恶性难侵”,旷劫以来被这样不好的贪瞋邪伪习性薰染,这样的业习已经很坚固,难以消除,只有持续增长、膨胀,想减少都很难,何况根本断除。

“事同蛇蝎”,我们凡夫的内心都充满着贪欲、瞋恨的恶性;内心虚假、奸诈、猜疑、忌妒、不平、不满、执拗、刚硬、傲慢、尖刻、凶狠、毒辣……,这一些心性和情绪永远没有断绝,难以停止,当我们情绪起来的时候,心就如蛇蠍一般的狠毒。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我们都曾经有这样的起心动念。

像这样的人,外表显现贤善精进而内怀虚假,那是言行不一,内外不符的。所以,要我们认清自己。

善导大师说: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不犯法,就不会进监牢。这个三界的牢笼,这个燃烧的火宅,我们旷劫以来都在里面,为什么?因为烦恼深重又善根薄少。我们可以说全身上下、心里内外都是烦恼,除了烦恼,没有其他的。我们的心就好像黑炭,再怎么抹、怎么洗都洗不白。如果我们能够体认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是世界上的恶人、罪人,而且是罪人中的罪魁,这样的人只有彻底信受弥陀的救度,才有解脱的可能。

(3)具两种深信,必定解脱

善导大师“机法两种深信”说: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我们就是这样的“罪恶生死凡夫”,所以从过去世旷劫以来,直至今世,乃至尽未来际,在时间上三世都在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罪恶生死凡夫”这一句六字有三层次:一、凡夫,二、罪恶凡夫,三、罪恶生死凡夫。也就是:一、是凡夫,凡夫有善凡夫,有恶凡夫。二、我们是罪恶凡夫,不是贤善凡夫。三、是罪恶生死凡夫,这种罪恶凡夫是永远“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的生死凡夫。

有的人认为,虽然我过去世旷劫以来流转,但今世这一辈子或许有希望出离,这一辈子没希望,下辈子或下下辈子的未来世,肯定有希望出离……。可是善导大师已经为我们下了一个定案:即使下辈子、下下辈子、永远的未来世,也“无有出离之缘”。可见我们是三千世界当中第一的罪人、恶人,才这样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间都无有出离之缘。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三界是“虚伪相、轮转相、无穷相”而善导大师机深信所说的“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是“虚伪相”;“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是“轮转相”;“无有出离之缘”,是“无穷相”而这样的众生,就是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对象。所以要认清自己的根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善导大师进一步说: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针对的就是我们这一种众生,只要我们不怀疑、不踌躇、不顾虑,直接接受弥陀的救度,念他的名号,就是“乘彼愿力”,就能百分之百往生极乐。

这个就是善导大师对自己以及对所有人的看法。这样的看法并不是悲观消极,而是为了显示救度的妙方──如果不认清自己有这么严重的病症,一颗灵丹妙药在这里,我们也不会愿意接受。

学习净土法门,一定要有这样的自觉,自觉自己现在就是凡夫,而且是罪恶生死凡夫。就像《观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向韦提夫人说:“汝是凡夫”。韦提是所有众生的代表,韦提是凡夫,表示我们都是凡夫,而且是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只要烦恼尚未断除,只要还在六道轮回,这样都是罪恶生死凡夫,都是《阿弥陀经》所讲的“五浊恶世”的众生。“浊”就是污秽,“恶”就是罪恶,污秽、罪恶的众生,就是“浊恶之人”,简单说就是“罪恶之人”,再简单说就是“罪人”,就是“恶人”。即使出生在天界,天寿尽的时候,仍然要随着过去的业再堕落,或者堕落人间,甚至堕落在三恶道。

如前面所引,佛于《正法念处经》说:“无始生死中,业网覆世界;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或者因善行善缘现前而上生天界,或者因恶行恶缘现前而下堕三恶道。又于《涅盘经》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人,命终的时候,也还会再堕落在三恶道之中。由此可见,天界和地狱可说只是一线之隔,是在一起的。因此,只要烦恼还未断除,就一定会继续在六道轮回,不可能离开罪恶生死凡夫的身分。我们要有这样的认知。

这样的凡夫,只要念佛,靠着阿弥陀佛的本愿,自然就能够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因此,只要“本愿称名”──专一、不杂地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所有的凡夫,不但可以脱离轮回,而且可以往生弥陀净土;弥陀净土不是化土,是报土,这就是“凡夫入报”的意义。本来要轮回在六道的我们,为什么能够脱离轮回,甚至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呢?关键在于“本愿称名”──念佛,凭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4)为显救度,先明根机

净土宗以宣说弥陀本愿救度的真实法为第一要务,与此同时,说明被救度的真实根机,尤为重要,而《观经》正是说明被弥陀所救之真实机的经典。亦即:

净土宗真实法:弥陀本愿救度(能救之法)。

净土宗真实机:罪恶生死凡夫(所救之机)。

法须应机,机须应法;如药应病,病即痊愈。机法相应,机法一体,机被救度。(待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