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三约定」

`──慧净法师2016年5月29日于净土宗台南道场开示

延能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宁波来的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首先,抱歉,没有先在这里恭迎大家,请大家包容。

我们是同种、同文、同语言、同风俗;尤其是同样学佛,专修净土宗,同一信仰,同一念佛,同愿往生,可说「同一念佛无别道」,不只是两岸一家亲,没有隔阂,更是「远通法界皆兄弟」。将来我们要在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现在大家预先在这里相聚一堂,共研法义,共叙念佛的心情,可以说,这种缘分是非常的深厚。这种缘分比血缘、比亲缘更为甚深殊胜。

延能法师善根、慧性深厚,尤其悲心真切、感人,他一遇到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立刻舍掉从前所学、所修──不只自己转修善导大师的法门,也自行化他,引导有缘的莲友归入弥陀的救度。因为延能法师晓得当今是末法,现在是娑婆,我们都是五浊恶世的罪恶凡夫。

一般人不一定有「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的深切体会,唯有献身出家,经过几年的刻苦励心修行之后,才会发觉自己根本没有力量修行,甚至没有真心发愿修行。这个时候,只有一个盼望的念头──有什么样的法,能够让我这样没心修行,也没有力量修行,只是躺在那里,等待果报一到就陷入三恶道火坑,这样的无能、无力、卑微、卑贱、造罪、造业的众生能获得救度呢?

修行人最终只有一个愿望──有哪一个法门能够救度像这样的自己?这个时候所寻求的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因为发觉自己外显是个修行人的身份,可是内心却依然是个贪瞋痴无明的凡夫。

这样的人,算是内外一如的修行人吗?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是老实的还是欺骗世人?一检讨,甚至连惭愧二个字都不敢自居。也就是说,自己是一个无惭、无愧的人。「惭」是忏悔过往,「愧」是不二过,如果我们有惭、有愧,怎么会天天忏悔又天天造罪,忏了又犯,犯了又忏呢?所以到最后,只能匍匐大地,寻求天地宇宙法界众生的包容、原谅,并且期盼有一个救度的法门。

转而言之,如果不是过来人,就未必能够当下就肯定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当下就彻底的转入这个法门。

我从小就跟佛结缘。十几岁曾经一段期间,每天睡觉前诵一部《金刚经》。出家后不久,因为觉得禅、密自己修不起,天台、华严的教理也没有智慧理解,所以就转修净土法门。

当时所接触的净土虽是以念佛为正行,但还要做其他的善事、累积其他的功德为助行,念佛要念到禅定功夫上的「一心不乱」。让人觉得,即使是念佛的净土法门也是不容易的,心中一样的苦恼、恐惧。只好向常住请假,一个人遁入山中。为什么要到山中?因为晓得要达到「一心不乱」,即使没能入定,至少也要达到「未到地定」,若不入深山去专修,在这里每天要面对种种复杂的人事,一辈子也不能够清净,何况达到一心的禅定呢?因此我就独自进入山中。

住山不久,有机缘读到日本法然上人的著作(翻译),著作当中都在强调善导大师净土法脉的内容,看到善导大师所讲的法语,其中有一句是解释阿弥陀佛的根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的内容──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看到这一段法语,不仅耳目一新,也很赞叹,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太容易、修行就有希望了。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显示着众生──不管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出家、在家、会不会修行,只要称念这句弥陀名号,无关禅定上的「一心不乱」,无关善事功德多少,都「必得往生」。这样岂不是太容易了!

往生这件事是白白送给我们的,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就能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就不会被我们的业障障碍,被冤亲债主牵缠、报复;只要念佛,就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当时虽然了解文字的意思,但心中却颇为怀疑,也跟同参道友互相讨论:「哎呀!『众生称念,就必得往生』,真的是这样吗?怎么那么容易?」可是自古以来,弘扬净土的大德们,不论着书立说,或者演讲、阐释,都没有下这种铿锵有力的、斩钉截铁的断言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那个时候因为还没有全面性的深入善导大师的教理,所以对善导大师这段解释,虽然觉得很喜欢、很可贵、很难得、很赞叹,但总是打一个问号──为什么「念佛就必定往生」呢?因为事关重大。

往生极乐世界关系到生死轮回的解脱与否,对我们修行人来说,往生极乐世界这件生死大事只可成功,不许失败。成功就是解脱,不成功就是继续轮回,而且是地狱有份的,所以是无比重大的事情。为了要了解真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个教理,为了更深入正确的掌握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因此那个时候就默默的发一个愿:直接到日本去探究真相吧!

在此之前,也就是尚未请假离开常住时,当时台湾佛教界密宗逐渐被看重,很多人都风靡密宗,密宗也有一个「破瓦法」,我就想,要了解密宗,与其在台湾学,不如就到源头(西藏)学密,那西藏不能过去,就到尼泊尔,因此也曾经在一九八五年春天到尼泊尔喇嘛庙住过一个月,在灌顶受法之后,觉得这也不容易、不殊胜,还不如念佛。

后来也曾经到泰国(泰北)一个月,参访了解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觉得不如大乘,还不如念佛。所以回到台湾后就进入山里,专修念佛,那个时候还没遇到善导大师的法门。遇到善导大师法门之后,想及玄奘大师为取经而发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就表示以死立誓,非往印度不可,这样经过三年,步行到达印度,经过八百里河沙,上看不到一只飞鸟,下看不到一根青草,像他那样,都能坚心立志,最后到达印度了,何况要到日本,比去尼泊尔、泰国方便,而且不用步行,只要坐飞机二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没有不去的理由。

那个时候,我也请了一本日文的法然上人传记漫画,请我父亲翻译给我听(父亲懂日文),当他翻译到法然上人小小的年纪,十岁左右就出家,十三岁(也有传记说十五岁)从他的家乡到京都比叡山修行。从他的家乡走路到京都比叡山至少要一、二个月,那时候法然上人的母亲非常不舍与担忧,这么小的年纪,就要走那么远的路途,日月风霜,而且路上难免有种种危险,可是法然上人却说:「要做一个伟大的和尚,必须行走遥远的路途。」这句话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我想到,要深入善导的法门,必须前往日本。当然,那时候只是一个念头要往日本,至于住哪里?真能居留下去吗?这些细节都没有想到。可是因缘巧安排,一位近七十岁的老人家,他是日本京都龙谷大学毕业的,这个老人家的太太是净土真宗寺院的女儿,太太的弟弟又是龙谷大学的教授。这位老人家知道我一心想到日本去参学,就介绍我到龙谷大学去就读,凭他这样的关系,立刻打电话到日本,经由老人家的顺利疏通,一切就办妥了。隔几天就亲自带我到日本去了。也因为有这个学生的身份,才能前后四年多长期在日本居留。

在日本期间,当然不是观光,也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这个法,一有时间就去找有关的书籍,去参访有心得的莲友。这一些,都因为一个因──「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是真的吗?就像玄奘大师,他在中国内地看到经书,也有所怀疑,想到必须更正确、深入地了解,所以必须到源头印度一样。

当然以我的卑微,根本不能跟玄奘大师相比,不过玄奘大师给了我们很深的启发:为了要了解善导大师的思想,就必须到日本,但是日本还不是源头,源头当然在我们中国。可惜的是,中国唐末以后,千百年来善导大师这一些法脉的书籍已经不存在了。当时在台湾所看到的书,无非就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还有《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以及当时台湾几位净土宗大德的演讲和著作,几乎看不到有关善导大师的法语或者教理内容。那个时候,不管是中国内地或是台湾,几乎看不到流通善导大师的著作,当然更没有人讲演,因此非得到日本不可。

那段时间,我一心在寻找、等待一个救度的法,一看到「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个救度的法门,当然很兴奋,也要紧紧的掌握,并且确认它是否真实,因此就到日本。也因为到了日本,善导大师这个纯粹、纯正的净土法门才能重回故国。

今天要跟大家研讨的题目是「弥陀三约定」,阿弥陀佛对我们念佛人,三种约定。

阿弥陀佛跟念佛人的约定很多,归纳起来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种约定;再归纳就是以三种约定来含盖。哪三种约定呢?

第一,必定往生的约定。也就是说我们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必定往生,不可能不往生。所以第一个约定──「必定往生」,首先让我们有希望──得救的希望,让我们彻底的安心,从今以后可以过安乐的生活,这都奠基于必定往生的约定。

第二,光明摄取的约定。将来必定往生,现在就保护我们过着平安、喜乐的生活。

第三,临终来迎的约定。临终不是我们孤家寡人,单独一个走向净土,是阿弥陀佛主动地、亲自地、欢喜地,不等待祈求、拜托,早就预约好临终一定会率领着清净海众,浩浩荡荡前来迎接我们。

第一,必定往生的约定

「念佛必定往生的约定」是记载在《无量寿经》中。《无量寿经》这部经所记载的主要有四点:

  • 第一点,阿弥陀佛成佛之因;
  • 第二点,阿弥陀佛成佛之果;
  • 第三点,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因,
  • 第四点,往生到极乐世界所得到的果报。

《无量寿经》内容主要就是这四种。但是归根究柢就是在说明阿弥陀佛成佛之因,因为如果没有因就没有果,只要有因就必定有果,这个因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简称「本愿」。

这第十八愿可以说是弥陀积极、主动、平等、毫无条件的要救度众生,而且以救度众生为阿弥陀佛成佛的内容;以救度众生为阿弥陀佛发愿的根本,也以第十八愿的救度众生做为阿弥陀佛的佛愿。

第十八愿总共是三十六字,因为第十八愿一方面是经文,一方面也是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也可以说是阿弥陀佛的生命;因为第十八愿已成就,所以我们依据第十八愿念佛,就可以离开轮回,往生成佛。这样说起来,第十八愿也是我们的生命。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前面二十八个字,叫做「摄取门」,后面两句八个字,叫做「抑止门」。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阿弥陀佛警告我们不要做「五逆、谤法」的滔天大罪,但假使这种人回心转意,改邪归正来念佛,阿弥陀佛也照常无分别、平等的救度他。

所以,阿弥陀佛所救的对象,确确实实是十方众生,任何对象都救度,没有一位众生是被阿弥陀佛所舍弃的。

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意思就是说十方众生,不管圣人或凡夫,善人或恶人,出家或在家,在阿弥陀佛的眼中都是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平等看待的。为什么?一方面是佛的大慈悲心,在他的眼中无不包容,无不宽赦,进而无不救度;另一方面,修行人若真已到达成佛境界,他看待十方众生就好像他自己,佛跟众生就是一体不二,将我们众生看做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将我们众生当做他的生命那样看待、爱护、珍惜。

就众生来讲,我们的心念非常多,都是贪、瞋、痴、妄想杂念;以佛来讲,佛没有贪、瞋、痴,那佛到底是什么心呢?就是清净、没有起心动念的心,如果他有心就是爱心,佛的心就是自自然然的爱心,清净、无我的爱心,对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的爱心,这就是佛的心。就如《观无量寿经》所讲: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心就是大慈悲,大慈包含大悲,大悲也包含大慈。「大慈悲」一般解释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平等,不讲条件,没有任何差别,没有高低、上下、好坏、亲疏、敌我的差别,这就是「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就是将所有众生──不管是超凡入圣的圣者,或者还在六道造业造罪轮回的众生,乃至三恶道的众生,对佛来讲都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将他人、将众生看做他自己,爱护对方超过爱他自己,这就是「佛心」。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佛心,它的作用,就是「拔苦与乐」,这是大慈悲的功能力用,对任何苦恼的众生,都可以拔除他的任何苦,让他离苦得乐。

众生的苦,主要就是六道轮回的苦,对阿弥陀佛来讲,救度我们离开六道轮回的苦,是天性自然、不用勉强,也不用祈祷、拜托、请托,这是天性自然,而且效果神速。只要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不受任何的障碍,所以说「佛心者大慈悲是」。

佛是大觉者,无上正等正觉,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而佛的心是大慈悲,可见大慈悲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大慈悲,离开大慈悲,没有真理,要追求真理,只要好好思维大慈悲的内容,证悟大慈悲的境界。

我有出一本书叫做《无条件的救度》,「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就是无条件救度众生的意思,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无条件救度十方众生的法门。一般修行都要经过戒、定、慧的过程,而且要时常忏悔自己的罪业,使自己领悟佛性的内容,再以佛性的内容去修行,这就是「见道、修道、证道」的过程。要达到断除烦恼,才能离开六道轮回。

但是净土法门不是讲这个,而是阿弥陀佛直接将我们救度到极乐世界,离开六道轮回,我们不用经过「悟道、修道、证道」,也不须以戒定慧断除烦恼、时常忏悔业障,这是因为佛的慈悲,知道众生的忏悔都是假的,时常忏悔时常犯,犯了又忏,忏后又犯,这就是凡夫众生。真正情形既是如此,若说凡夫能持戒清净,那是不可能的,持戒既然不会清净,就不可能有禅定,没有禅定就不可能开发智慧,当然就无法「悟道、修道」而「证道」。

阿弥陀佛就是看出众生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经由戒定慧来断除烦恼、离开六道轮回,所以为我们发愿,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为我们成就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来让我们称念;只要我们念这句名号,阿弥陀佛就跟他「约定」,为他保证──决定往生。

念佛是修行吗?可以说是修行,也可以说不是修行。主要原因是为它超越戒定慧的过程,不像一般法门,经常以拜忏来忏悔,也没有经过参禅、打坐,或是深入经藏的一般修行方式,所以说「不是修行」。而另一方面,念佛一法所有的人都可以念,有嘴巴就可以念佛,有心就可以在心内念佛,不管是出家、在家,或是士农工商,或老人、年轻人,在何时、何处、何种情况之下,都可以想佛、念佛,就只这样,阿弥陀佛就跟他保证,与他「约定」,一定往生。事实如此,岂不是念佛就可以得到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因?有这种功德,岂不是念佛本身就是大修行!

若依一般通途的修行,即使大修行人也不一定能离开六道轮回,但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不往生便罢,一往生当下就进入「一生补处」,决定成佛;我们的无明到极乐世界就当下断除,成为佛的无量光明。

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六道众生依其共业所显现的生死轮回的境界,因此才叫做「众生」。娑婆众生都是共业而来,所以共同在这娑婆世界造罪、造业,永远轮回。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维,思维出四十八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累积菩萨无量德行所成就的世界,因此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清净佛性、清净愿心以及阿弥陀佛兆载永劫无量德行所庄严的,也就是说,是以阿弥陀佛的福、慧两足所成就的极乐世界,它不是众生业报的世界。

佛的境界本来不是还没断除烦恼的凡夫所能进入的,必须要初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进入佛的境界,但是我们凡夫却可以进入阿弥陀佛的境界并且快速成佛,这完全是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

不管任何众生只要「至心信乐」,都决定能够往生进入阿弥陀佛的境界。

至心」,若是以佛来讲,就是佛的清净心。佛心清净,真实不变化,永远不改变。

以凡夫来讲,就是真正的心,什么是真正的心呢?就是真诚实意,真正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真正愿生阿弥陀佛的世界,真正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说,我们念佛出自内心念佛,我们愿生极乐世界也是出自内心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就是凡夫的「至心」。这种心是任何的人都做得到的,甚至他临终时才知道有阿弥陀佛,才开始念佛,那时候他念十句、一句,或是嘴不能念佛了,嘴念不出来,只能用心想而已,也照样往生极乐世界。

不过,以我们来讲,我们是「平生」的根机,不是「临终」的根机,所以在平生之时就强调念佛的心,愿生极乐世界的心,信受阿弥陀佛救度的心,都要真,不要假,这叫做「至心」。

信乐」就是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归属,到极乐世界可以快速成佛,有这种的相信,自然就有那种的欢喜心,这叫做「信乐」。信受、快乐,喜乐。

欲生我国」,这是站在阿弥陀佛这方面来讲的。阿弥陀佛拜托、希望众生往生他的极乐世界,这叫做「欲生我国」。阿弥陀佛主动为我们发愿,主动为我们修行,目的就是呼唤十方众生让他救度到极乐世界,所以「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的愿心,是阿弥陀佛呼叫的声音,并不是我们拜托他、请求他,他才答应的。不是,是阿弥陀佛发愿在前,修行在前,建设极乐世界在前,成佛在前,我们才知道有这一尊阿弥陀佛,才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可以称念,有极乐世界可以作为我们生命的归属。总而言之,「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的愿心,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

了解第十八愿阿弥陀佛的愿心呼唤,我们就随顺、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来愿生彼国,此后就「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乃至临终的时候才知道,而只念十句或是一句,或是起一个念头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以此来显示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就愿生极乐世界,这样更加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用「乃至十念」来显示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条件的,没有门槛的,「乃至十念」的众生都可以往生,更何况其他的众生怎么不能往生呢?

阿弥陀佛挂保证,约定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是这样不能往生,那他不成佛,必定使我们念佛的众生百分之一百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他才成佛──这就是第十八愿,就是四十八愿之中的根本大愿──念佛必定往生的誓约。

在《无量寿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都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既然阿弥陀佛已经成佛,这样我们念阿弥陀佛就决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样阿弥陀佛所有的愿岂非都是虚假的,如果那样,他就不可能成佛。因此,阿弥陀佛发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愿是非常非常深切的,这种大爱心、大慈悲、大誓愿、大平等,可以说大到没有一个边。

因为若是一个圣人,阿弥陀佛救度他到极乐世界,这虽然是爱心、慈悲、有力量,但是因为只有救圣人,慈悲爱心力量还不够大;若是善人,阿弥陀佛救度他到极乐世界,也可以显示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但慈悲愿力还没大到无边无量。以凡夫众生来讲都是恶人居多,《阿弥陀经》说我们都是五浊恶世的众生,阿弥陀佛对这种众生全部都要救,所以弥陀的爱心是无量无边的慈悲,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愿力。反之,阿弥陀佛若是舍弃这种众生,或不能救度这种众生,这样就不是阿弥陀佛了。

所以,我们相信第十八愿,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的相信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大信,非常深的深信,而且是对真理的深信。

为什么?佛心就是无缘慈救度一切众生,这种佛心就是真理,我们相信真理,所以说这种信是非常高深、非常殊胜的信,非常有功德甚至不可思议功德的信;假使有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认为念佛不能往生,这样不只怀疑阿弥陀佛,也是怀疑释迦牟尼佛,而且也怀疑十方诸佛。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就说,执持名号,临终阿弥陀佛与其圣众必定现在其前,迎接他往生极乐世界,十方诸佛同时异口同音自动为释迦牟尼佛作证明,所以说「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金刚经》说佛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所说的称为《经》,「经」就是千古不变、四海皆准,就是宇宙真理,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为标准,都是实在的,所以佛出广长舌相所讲的就是《经》,就是真理,不可能虚假。因此我们若是相信念佛必定往生,就是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相信释迦牟尼佛的佛说,相信十方诸佛的保证,这种的信就是大信,功德非常大,因为决定往生成佛。相反的,若是怀疑念佛不能往生,这样就是怀疑阿弥陀佛的佛心,怀疑释迦牟尼佛的言语是打妄语,怀疑十方诸佛的保证是假的,这样怀疑之罪就非常非常大。

所以,对净土法门来讲,「信」与「疑」的差别非常大,「信」的功德大到不可思议,「疑」的罪业也是大到不可思议。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可以说是阿弥陀佛将我们众生看做是他自己,他的成佛就是要让我们成佛,他建设极乐世界就是要让我们去那里得到永恒的生命、安乐的生命、离苦得乐的生命,他一切的付出都是为了我们,我们若不能往生,他就不能成佛,所以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愿可以说震动大千,感彻天神。

《无量寿经》中如何形容法藏菩萨的愿心呢?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意思是说,我这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若能达成,愿这三千大千世界震动,而且尽虚空所有的天神都降天花来作证明。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跟阿难尊者说:法藏比丘发这个愿之后,即时大地六种震动,天上降下种种妙花来作证明,虚空之中也出种种微妙的音乐来赞叹他,而且也有声音说「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这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约定,所以这种愿、这种约定非常令人震撼感动。

所以善导大师说:若是了解这个法门,我们要感动的流血泪,趴在大地上呼号,感动的哭叫,而且累劫粉身碎骨还不能报答阿弥陀佛的恩。因为有阿弥陀佛这个愿,才可以使我们离开六道轮回,若没有这个愿,我们累劫、无量劫、大劫、小劫、恒河沙劫都在轮回里面,那种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因此,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的恩对我们来说就非常深、难以报答。所以若是善根具足的人,他听到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他就会出自内心的感动,而且也认定唯有阿弥陀佛是他的救度者,唯有阿弥陀佛是他离开轮回、离苦得乐的救度的主人,他将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决定让阿弥陀佛救度到极乐世界。

因此,若有人听到第十八愿而生信心,就表示这个人善根、福德已经成就了。这样讲起来,要具足善根、福德也是简单、容易之事,因为以净土法门来说就是信受弥陀救度。

若不是信受弥陀救度,我们要经过戒、定、慧,而且经过一世、二世、无数世,一劫、二劫、无央劫去累积,但也不一定可以成就善根、福德。所以祖师就说:「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但我们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就具足成佛的善根(菩提心)与清净的福业,就具足福、慧两足。为什么?善根也好,福德也好,戒定慧、六度万行这都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面了,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戒定慧、六度万行就都全部具足了。

净土法门强调要信、愿、行,「至心信乐」就是「信」;「愿生彼国」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

信、愿、行都具足在「南无阿弥陀佛」当中,「南无」就是信、愿,「阿弥陀佛」就是「行」,所以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就可以表露我们的信、愿、行;所以信也好、愿也好、行也好,最后都是归属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里面。

因此,对我们来说,我们就是时时刻刻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时间就念佛,想到就念佛,可以念佛就尽量念佛,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作我们的生命,将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作我们的生活,这样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念佛必定往生」是阿弥陀佛的保证、阿弥陀佛的誓约。

《无量寿经》中, 释迦牟尼佛解释第十八愿说:

  若有众生闻其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也是释迦牟尼佛代替阿弥陀佛为我们作保证、作说明,只要我们念佛,愿生彼国,这样就「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已经是决定往生的身分,已经不是轮回的凡夫,这叫做「凡夫菩萨格」,现在是凡夫,还没离开六道轮回,不过却已经不再轮回,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从现在看未来,从因说果,我们已得菩萨资格,不是凡夫,因为不再轮回。

《无量寿经》又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之故,只要有人听到他阿弥陀佛名号,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他现在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身分,而且现在也是「不退转」的身分。

释迦牟尼佛的微妙解释,使我们非常安心、安慰。释迦牟尼佛的解说也等于是在为我们授记,授记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现在已经得到往生的身分,而且是得到不退转的身分。

《庄严经》也说:

  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法藏菩萨说,我不成佛便罢,我若成佛,佛名为无量寿,十方众生不管任何人,听到这句名号都可以使他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之后都跟阿弥陀佛一样,具金色身,也跟阿弥陀佛一样具足三十二微妙相,而且跟阿弥陀佛一样,有大慈大悲的心去利益十方众生、救度十方众生。意思是说,他若成佛,他的佛名叫阿弥陀佛,凡是听到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人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外貌也好,内心也好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慈悲、无量智慧,跟阿弥陀佛一样以四十八大愿,大愿力、大平等来救度十方众生。

现在是末法时代,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里就预先说明,末法时代的众生,修任何法门,都不能成就,唯有依靠念佛才能脱离生死轮回。现在是末法、是五浊恶世,若没有靠念佛不能离开六道轮回,何况只要念佛,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保证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念佛必定往生」的约定,这是第一点。

第二,光明摄取的约定

「光明摄取的约定」是记载在《观无量寿经》,但是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经文里也有记载。

《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二段经文十六个字也是第十八愿的阐释。「光明遍照」,「光明」是指谁呢?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设我得佛」的佛;「十方世界」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的世界;「念佛众生」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的众生,「念佛」二个字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的念佛。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摄取」就是救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从始至终,是百分之百的,必定的、必然的,不可能有差错;如果不能够往生的话,阿弥陀佛是不能成佛的。所以「摄取不舍」,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由此可见「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是在阐释阿弥陀佛的根本愿。而且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才能够有这遍照十方的光明来摄取念佛的众生,如果阿弥陀佛都还没有成佛的话,遍照十方的光明哪里来呢?摄取救度十方念佛众生的功能又哪里来呢?因此,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同样也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这一句名号的内涵。

有关这一段经文,善导大师分为二科,作二种解释: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显示光明的无量、无障碍;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只要是念这句光明名号的人,当下就会获得「摄取不舍」的利益。摄取不舍有什么利益呢?有现当二益──现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消业障,增福慧,万事如意,事事吉祥等等,这是现世的利益;将来则迎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这是当来的利益。

由这些阐释可以看出,这一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有三种含义:除了善导大师的二种解释之外,另一种就是前面所讲的,这十六个字也是属于第十八愿的内涵,可以说是第十八愿已成就所呈现的结果,是第十八愿完成之后的利益。因为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成就,就不可能有摄取不舍的功能。

由于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成就了,才能够使念佛的众生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已经成就,所以能够摄取念佛人永远不舍,显示这一句名号的含意就是摄取念佛人。

阿弥陀佛成佛了,是成为一尊什么样的佛呢?是光明无量的佛,也是寿命无量的佛。那么这个光明的存在有什么作用与目的呢?《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就亲自作了解释: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阿弥陀佛之所以名为阿弥陀,之所以名为光明无量的佛,是因为光明能够遍照十方尽虚空的法界,不受任何障碍。

我们凡夫的眼睛,一张纸隔着就看不过去了,一片薄板隔着就走不过去了,可是阿弥陀佛的光明,不受障碍。不受有形的高山、墙壁、铁围山的障碍;也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碍,不受冤家债主的障碍,也不受贪瞋痴以及旷劫以来业障的障碍,所以说是「无碍」。这无碍的光明,作用在哪里呢?就是《观无量寿经》这一段所讲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遍照十方法界无所障碍的光明,目的就是为了救度、保护念佛的众生。因此善导大师把这二段经文融合而作解释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这尊佛为什么名为「阿弥陀佛」?因为这尊佛是以「光明」来观照、寻找、保护、接引、救度念佛的众生,因此这尊佛才叫做阿弥陀佛。所以从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存在的目的、功能,以及与念佛人一体不离的亲密关系。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就说: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由这一段法语晓得,念佛众生,虽然现仍在在这娑婆世界,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已经先以他的光明来保护我们,直到往生极乐。所以这一段法语,光明摄取等于约定,显示现当二益。

第三,临终来迎的约定

「临终来迎的约定」主要记载在《阿弥陀经》,但是《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也都有记载临终必定来迎的内涵。所以这三种约定,在净土三部经都有很明显的说明。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中的第十九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说:你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你只要把这些功德回向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话,我保证在你临终的时候来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假设这个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但没有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世界的话,那他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就没有关系了。因为他不是专念佛,又没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以这样的善巧方便,来让他发愿。这样就跟阿弥陀佛有关系了,就跟极乐世界有关系了。所以第十九愿是善巧方便的接引不晓得弥陀的救度,不晓得弥陀的慈悲,不晓得名号的功能而杂修杂行的人的方便愿。

若是第十八愿,不管有发愿、没发愿,当下都是跟阿弥陀佛有直接关系的,因为早已是生命共同体,是佛凡一体,自他不二,以净土宗专有名词来讲就是「机法一如」。

因此在《阿弥陀经》就说: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也以第十九愿的临终来迎显示,对念佛人是平生保护,并含盖着临终必然往生。

一般人对《阿弥陀经》没有正确了解,认为平生要执持名号达到一心不乱,这样临终阿弥陀佛才会来迎接,这是错解经文了。

经文是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之后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它是有因果关系的,这个叫做「三段经文,二重因果」。

第一段「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是专一不杂的意思,这是因;有这个因,就会有临终弥陀来迎的果;这个果也成为一个因,有了这个因,是人终时自然心不颠倒。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就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现前来迎接我们,然后加持我们,使我们心中不乱,因而就心不颠倒,而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追根究本,都是来自于执持名号;追根究本,都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慈悲加佑。全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心、愿力、佛力的功能。对平生执持名号的念佛人,阿弥陀佛不是临终的时候才来迎接,现在的时候就已经亲临摄护了。

因此「来迎」有二种含意:

一种是「平生来迎」,现在就已经来迎,已经摄取不舍了,一直到我们临终都不改变,临终则显现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也称为「不始来迎」。不是临终才开始来迎接我们,是现在就来迎接我们了。这是就第十八愿的念佛众生来说的。

第二种是「临终来迎」,也称为「始来迎」,临终才开始来迎,平生没有来。为什么呢?第十九愿的人不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没有蒙受摄取不舍的利益,但是阿弥陀佛也不舍弃他,临终也必定显现来迎接他。因此,这是就第十九愿的众生来讲。

摄取不舍的故事

有关「摄取不舍」,我来说明一个故事。

十几年前,屏东(台湾的南部)有一个莲友法号叫净智。她开始学佛时也跟一般人一样,是杂修杂行的,后来,她看到我们的净土宗丛书,晓得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念佛就能够往生,她很欢喜也很感动。她的先生跟二个孩子也都有学佛,所以她就把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也介绍给她的先生跟二个孩子,她的先生跟二个孩子也很肯定这个教理。她也祈求阿弥陀佛让她对弥陀的慈悲智慧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有一天,她看《观无量寿经》第九观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她眼睛一亮,心想:只要是念佛的人阿弥陀佛都摄取不舍,她一方面很高兴,一方面又怀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那么我们平常虽然有在念佛,可是睡觉的时候,做事的时候,还有打妄想忘记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是不是依然摄取不舍呢?还是只有念佛的那个时段才摄取不舍呢?

她有这个疑问,希望能得到解答。所以当天晚上她就到佛前去求阿弥陀佛,让她能够了解「摄取不舍」的真正含意,之后就去睡觉了。她原本想,跟阿弥陀佛求了之后,或许明天或什么时候,她会在书中或者听录音带时得到解答,或者在什么环境之下逢缘触境而悟到了「摄取不舍」的道理。万万没想到,当天晚上阿弥陀佛就亲自示现生动的情境来为她解惑,让她非常感动,因为这种解释方式是所有方式当中最好、最贴切、最直接的。

净智自述:

  整个梦境气势非常磅礴、十分壮观,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没有身历其境根本无法想像,我只能做很粗浅的概述。
  
  在一艘坚固无比的大船上,载有许许多多的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我和外子还有两个孩子,全家四人坐在船上面,整座船四周被一个无形的大圈保护住,好像在一个大的透明玻璃球里面。圈外,浪海涛天,狂风大作,天空漆黑,一片黑暗,而且因风浪太大,船只经常覆盖在浪水底下,而在保护圈内的我们,处在此船上感觉像在大地一般稳固,面对圈外这般骇人恐怖的景象却丝毫不受影响,非常平静,甚至我内心从来不曾有过此时的安全感,而在整个梦中,我全家四人当时却并没有在念佛。

为什么当时她没有在念佛,她没有记载下来,但是她说,尽管他们没有在念佛,可是这条船还是很稳固、很安全的保护着他们,不受外面一点点的影响,是毫无危险的,是百分之百的安全。阿弥陀佛是以这样来显示「摄取不舍」。

这个梦境代表什么呢?「一片黑暗」表示我们心中的无明,因为无明,所以黑暗。经典上说无明黑暗是凡夫的本性,无明就是没有光明,而且黑暗比无明更重;我们的贪、瞋、痴、慢、疑、种种的妄想杂念、嫉妒、不平、不满、苦恼,都是从无明而来的,对我们来讲,是从黑暗而来的,没有比黑暗更深的无明了。

「海浪涛天」,表示贪瞋痴很深;「狂风大作」,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可说是狂风大作,照说这样是会被涛天海浪淹没海底的,可是他们没有被淹死,反而是被光明罩罩住,而且稳固、平静、安如泰山,这显示念佛就是乘坐在阿弥陀佛的佛船、愿船上,受阿弥陀佛光明船的保护。

这样的梦境,很贴切的回答她,什么叫「摄取不舍」。──念佛的时候,固然摄取不舍,没有念佛的时候,也照样摄取不舍,因为你是一个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毫不改变的人,所以就摄取不舍。难怪龙树菩萨就用坐船来比喻念佛的法门。

龙树菩萨把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二个法门:一个是乘船的法门,也就是念佛的法门。龙树菩萨说乘船是容易、轻松、安乐、快速而必定到达的。另一个是陆道步行的法门,显示的是辛苦的,是漫长的,而且是有危险的,也不一定能够到达的。所以这一个梦境跟龙树菩萨的这个解释不谋而合。

另有一个「摄取不舍」的故事,发生在古代的日本。

在法然上人那个时代,有一位比丘为了了解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真意,就到一间寺院去闭关七天,七天中他专一念佛,希望阿弥陀佛为他开示,让他领悟什么叫做「摄取不舍」。第一天过去了,没有感应,第二天过去了,也没有消息。一直到第七天的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佛堂之中的本尊阿弥陀佛,来到他的面前,一伸手就抓住他的手腕,一抓就不放了,他被这突然而来的动作吓到了,当下要逃跑,结果逃不掉,就好像被铁链锁住了一样。然后本尊阿弥陀佛就张开嘴巴跟他讲,这就是「摄取不舍」。就是说凡是念佛的众生,都已经在阿弥陀佛的手掌之中,被阿弥陀佛握住了,逃不掉了。你即使逃到地狱,阿弥陀佛也一定要把你带到极乐世界。而且已经在阿弥陀佛的手掌之中,就跟阿弥陀佛是一体不离的。这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翻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他以为已经离开如来掌了,结果始终都在如来掌中,逃不出如来掌。

念佛人已经都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之中,只要念佛不变,就永远都在阿弥陀佛的手掌之中。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注解到第七观「华座观」的时候,就用问答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摄取不舍:

  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阿弥陀佛站立在空中,不管任何人,只要回心念佛,就必定当下能获得往生的身份,这是显示阿弥陀佛站立在空中的目的、含意。之后善导大师自问自答解释说,一切众生之中,佛最尊贵最高无比,阿弥陀佛既然有这个大悲大愿大力救度众生,他为什么不轻轻松松的坐着,而一定要站着?回答说:我们都是五浊恶世的罪恶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恶,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火已经燃烧过来了,人生无常,一气不来,就堕落在三恶道的火坑里了,所以在千钧一发之际,阿弥陀佛「立撮即行」,他站着在等我们,紧急中,怕来不及,三只手指头一抓就要带众生往极乐世界去了,心情是如此急切,所以不会说轻轻松松的端坐着,是随时站着等待,而且弓箭步是站好的,手也是伸出来的,你只要念佛,他一抓就要到极乐世界去了。

「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这个「立撮」的「撮」就是「摄」的意思。摄取的「摄」是提手旁,提手旁是五个手指头,那阿弥陀佛是三只手指头就好了,三只手指头一提,就能让我们离开三恶的火坑、六道的轮回,到极乐世界去成佛,这是以「立撮即行」来彰显「摄取不舍」的情状。

有关临终来迎的典故,我再来说一件我外祖母往生的瑞相。我出家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帮人助念的次数虽说不是很多,但也不是少数,却从来没有看到像我外祖母那种的瑞相。

我外祖母是台南市人,生长在附近一个叫做「喜树」的海边乡村,在那里看海,遥望过去就是厦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家生活很苦,海边的人都是靠捕渔维生的。我外祖母没有上学受教育,一生很刻苦,但做人倒是很好,很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口德也很好,从来不批评别人,讲别人的坏话,或者传是非;她也很有忍辱的心性,比较不会跟别人计较,刻苦耐劳;同时也为家人设想,好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都先给她的孩子们。

外祖母的晚年与赁居高雄的小舅同住,小舅当时在作生意,对于极乐、地狱的事情,无所见闻。

1986年,外祖母时年八十四岁,因老迈体衰,加上脊椎患骨刺,因此卧床超过半年,无法下床活动。

那时我刚好住在高雄县的山上(我1977年出家,1985年农历二月一日离开佛光山,但还是独自住在高雄县的山上),农历五月间,我有事下山,顺便到小舅家,才看到躺在床上的外祖母。当时心想,外祖母的寿命应已将尽,如太阳西落,不可能再好了。但我感觉外祖母心中定然执着放不下,因为我这位小舅再续弦,而小孩却仍年幼。

那时,我给外祖母一串念珠,劝她念佛。告诉她念佛能让身体较无病苦,若寿命已尽,阿弥陀佛会接引她到极乐世界,不再受六道轮回之苦。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四季如春;没有坏人、没有坏事;既没有老病死的苦,也没有其他任何的苦,只有身心无量的安乐。在极乐世界所有事都能如意,并有神通,可以来去自如,而最大的利益,是能和阿弥陀佛一样具有无量光、无量寿。我跟外祖母说,只要称名愿生,必得往生。不过,因为我住得远,外祖母是否真心愿生,并常念佛,我就不知道了。

过几天,我再去看外祖母,她仍然躺在床上。
我问她:「阿嬷,您有念佛吗?」
答:「有啦!有啦!」
问:「您怎么念?」
答:「就心里想着、念着,反正总是这样」。

我当时就想,阿嬷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一定要让她有个决定能往生的环境。

可是小舅对佛教并没有信仰,所以祖母往生的责任就在我身上了。为使外祖母有必定往生的境缘,我找了两张弥陀立像,并送到高雄装框。预备一幅悬挂外祖母面前,让她睁眼就能随时看到;一幅放在头部上方,表示阿弥陀佛常在其顶,日夜护持。并拿一块念佛的录音带(当时还没有发明念佛机),请小舅购买放音机播放念佛磁带。

总之,要使外祖母眼常见佛像,耳常闻佛声,而忆佛念佛,相续不断。然而当时小舅因尚未学佛,不重视此事,放音机一直未买。

农历六月一日,我想佛像应已装好框,便到高雄迎请送往小舅家,当时小舅不在,大门深锁。我就将佛像托放邻居家,请其转交。

回到山脚下,我打电话给小舅妈,告诉她要赶紧将佛像挂上,因为外祖母可能即将往生。当晚小舅返家,就立即将佛像置于外祖母前后,果然外祖母一见佛像,就合掌膜拜。小舅妈并说,那天早上外祖母还请舅妈为其擦洗全身,更换新衣,并说明日不用再洗。

隔日(初二)中午过后,外祖母虽然依旧躺在床上无力起身,然时而凝视佛像,时而合掌作膜拜状。到三点半神情异样,四点十分突然呈现昏迷状态。舅妈立刻连络小舅回来,并辗转请人通知我。

我六点多接到通知,即于佛前祈请弥陀不舍本愿大悲,接引外祖母往生。随即携带引磬、木鱼赶往高雄,到达时已七点多。台南的大舅父、大舅妈及三舅妈也赶到了,只见外祖母已被换妥寿衣,虽未断气,但已不省人事,唯存一丝气息。不久救护车到,准备载祖母回台南老家往生,我向祖母作简短开示后,随即上车,一路念佛,于晚上九点多回到台南老家。

经过一晚上一早上的开示助念,到隔日(初三)中午过后,祖母依然唯存一丝气息。我想祖母应有挂念之事,致迟迟不能随佛往生,便将想法向在场长辈说明。在旁助念的小舅妈当下便合掌跪下,向祖母说:

「阿婆!阿婆!(小舅妈都称祖母为阿婆)如果阿弥陀佛已来接您,就请您跟随阿弥陀佛往生;我前几天跟您所说的话是无意的,您往生之后,我绝对会好好抚养小孩,直到他们成家,请您放心吧!」

这几句话一说完,原本一直躺着不动的外祖母,立即连续合掌三次,第四次左手提起放在胸前,如手托莲花的样子,接着掌心在下的右手也翻掌成接引相,与此同时,呼吸立即停止,脸相也逐渐圆满红润,那时一点二十分。

一室亲戚,亲眼目睹,皆面面相觑,咸感惊奇赞叹,不觉念佛之声,更加虔诚响亮。九十二岁的外祖父说,从来没有见过人往生后,脸色这么好看。

事后三舅妈跟我说:「昨晚(初二)阿弥陀佛的侍者有来。」

我一听好奇的问:「阿弥陀佛的侍者长得怎么样?在哪里看到?」

三舅妈说:「因为天气闷热,大家在室内念佛,我拿一小凳子坐在室外念,正好看到一尊尊排满虚空,就像佛光山大佛城四周一排排的佛像。」

她的意思就是说,像佛光山的阿弥陀佛大佛旁边的一尊一尊的小佛,她说那就是阿弥陀佛的侍者,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的侍者都遍满虚空了。

在《观无量寿经》就说:「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这显示阿弥陀佛老早就要来迎接我的外祖母了,同时化佛、化菩萨浩浩荡荡已经预先站在虚空上等待了,一直到六月三号中午一点二十分,我的外祖母才显示三次合掌,接引状,然后断气往生。

我外祖母没有皈依,没有吃素,一生也没有听经闻法,有没有念佛、怎样念,我也不知道。我送念珠给她的时候跟她讲什么法,大多已经忘记了,不过一定是讲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极乐世界的清净安乐,六道轮回的痛苦、恐怖⋯⋯等等;当时我的外祖母已无力的躺在床上,无法像我们一样虔诚有力的念佛,可是照样往生极乐世界。

一般人都会执着,我的外祖母也曾一直执着不肯离开,但是阿弥陀佛也一直等、一直等,等到我小舅的姨太太跪下来安慰她,要她不用挂念、不用担心,那个时候她才断气,才跟阿弥陀佛去。假设小舅妈没有跪下来跟他安慰保证,阿弥陀佛会不会一直等啊?还是会一直等,摄取不舍嘛!

我的外祖母已是即将命终的人,即使执着还能执着多久啊!顶多一、二天,非得断气不可。那她气一断,会不会往生极乐世界?还是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摄取不舍,已经被阿弥陀佛抓住了,即使要逃也逃不开了。何况所谓「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因为佛的慈悲加佑,会使她的心能领悟不再执着,使她的心能放下,并晓得往生极乐世界必定圆满心中所愿,这就是平生摄取不舍直到临终,进而显示临终来迎。

Scroll to top